水利工程养护费调节系数影响总传热系数的因素因素两个以上怎么办

您当前的位置:
>>重要公文>>委发文
关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的函
【页面调色版&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 淮委规计函〔号&&关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的函&山东省水利厅:你厅《关于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的函》(鲁水规计字〔2008〕1号)及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送交的初步设计修订报告和补充材料收悉。受我委委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对设计报告进行了技术审查,提出了复核意见(见附件)。经研究,我委基本同意该复核意见,核定工程概算总投资3277万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农经〔号)要求,现将《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发送你厅,请按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审批,并将批复文件抄送我委。&&&&&&&&&&&&&&&&&&&&&&&&&&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主题词: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 初步设计& 意见& 函 & 抄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建设与管理司,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 日印发&附件: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受淮委委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于~5日在蚌埠市主持召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称&原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淮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文局、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临沂市水利局、临沭县水利局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会议成立了专家组。会前与会专家查勘了工程现场,会议听取了设计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关于水库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内容的汇报,进行了分组讨论。经专家组研究,提出了专家评审意见。设计单位依照专家评审意见,修订编报了《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修订稿)》和补充材料(以下称&初步设计&),专家组进行了复核。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我公司研究,基本同意初步设计报告内容,提出复核意见如下:一、&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龙潭水库位于新沭河一级支流穆疃河支沟蛟龙河上游,坝址位于临沭县蛟龙镇西,上游距临沭县县城7.5km,下游距蛟龙镇驻地0.5km,距327国道1km,流域面积8km2,现状总库容1237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1959年建成小(一)型水库,1970年至1971年进行第一次扩建,至1983年陆续完成大坝、溢洪闸、南北放水洞等工程,1990年至1993年对大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及部分工程的改造,规模扩大为中型水库。2007年5月临沂市水利局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2007年11月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确定为三类坝。根据安全鉴定结论,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状坝顶和防渗体顶高程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大坝填土混杂,碾压质量差,大部未清基,局部清基不彻底,渗漏严重;在静力和地震设防烈度Ⅷ度条件下,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低于规范值;溢洪道闸室不适应抗震,泄槽护底和挑流坎基岩抗冲能力不足,闸门与启闭设施老化锈蚀,启闭不灵,溢洪道不能安全运行;南、北放水洞不能正常运行;防汛路、管理和监测设施不完善,不适应运行管理要求。龙潭水库下游保护区内有327国道、蛟龙镇驻地及农田43.5km2,人口1.2万人,为确保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是必要的。二、&水文(一)径流初步设计水文分析计算报告(修订稿)提出,龙潭水库流域面积较小,主要靠通过龙窝干渠引龙窝拦河坝上沭河水补充水库蓄水。龙潭水库集水面积上产生的径流采用年径流等值线图计算,借用邻近降水、下垫面条件相似的具有实测资料且同属沭河流域的龙窝拦河坝至大官庄区间多年平均来水量月分配,对龙潭水库来水进行月分配。龙窝坝上年来水量系列采用2007年2月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的《临沭县华山橡胶坝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中的成果,根据沭河龙窝坝以上6个水库单元和3个拦河坝单元分区计算,水库单元来水量采用各库历年实测径流系列还原计算求得,各拦河坝单元来水量系列由单元内产生的径流系列加其上游单元弃水系列组成,龙窝坝现状多年平均来水量为88310万m3,来水频率50%的典型年是年。复核认为:龙潭水库及龙窝坝上径流计算方法可行,径流成果及典型年选取基本合理。(二)设计洪水初步设计水文分析计算报告(修订稿)提出,龙潭水库附近无水文站,设计洪水采用设计暴雨经产汇流计算推求。设计暴雨采用邻近的朱苍、临沭和大官庄3个雨量站实测年最大24小时暴雨系列(系列长度32~54年)地区综合适线法计算,其中24小时最大暴雨均值120mm,Cv=0.54,Cs=3.5Cv,50年一遇设计暴雨306mm,1000年一遇设计暴雨493mm;产汇流采用《山东省大中型水库防洪安全复核洪水计算办法》(下简称&办法&)计算,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92.8m3/s,24小时洪量227.9万m3。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94.5m3/s,24小时洪量374.3万m3。设计洪水还用全国暴雨等值线图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地区暴雨综合频率法计算设计洪水所采用资料是邻近流域的实测暴雨资料,资料系列长、精度高、代表性好,并且进行了地区综合分析,成果合理、可靠。复核认为:设计暴雨采用代表站适当,系列长度满足规范要求,产汇流计算采用《办法》中推荐的方法合适,设计洪水成果基本合理。(三)施工洪水 初步设计水文分析计算报告(修订稿)提出,大坝、溢洪道工程施工时(10月至次年5月),可利用放水洞导流降低施工水位;放水洞工程施工时(11月~次年4月),不能导流。有导流工况时,采用大官庄站施工期年最大24小时暴雨计算施工期设计暴雨推求施工洪水,经洪水调节计算确定施工期设计洪水位,施工起调水位为43.5m(56黄海高程系,下同),5年一遇和10年一遇施工水位分别为43.78m.和44.06m。无导流工况,根据水库现状工程条件下历年11月~次年4月来水总径流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求得现状工程条件下水库上游区间流域11月~次年4月5年一遇和10年一遇区间总径流量为38.3万m3和54.8万m3,相应最高水位为42.78m和43.82m。复核认为:有无导流情况施工期设计水位计算方法可行,成果基本合理。三、&工程地质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应地震烈度为Ⅷ度。复核认为:上述结论是合适的。2、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根据库区地质条件分析,临沂龙潭水库不存在库区渗漏、库区浸没、库区淤积问题,库岸基本稳定,不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库岸再造现象。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库区地质条件评价结论基本合理。3、初设阶段地质报告提出,坝体填筑土质以壤土、砂壤土为主,局部为粉土质砾砂。壤土压实度为0.75~0.92,中等透水性土样占25%,主要分布在桩号0+270~0+420、0+470~0+520、0+770~0+950三段;砂壤土分布在桩号0+000~0+475段50.52~54.40m以上、0+565~0+620段53.49~53.51m高程以上、0+650~0+830段50.21~54.10m高程之间、0+790~0+900段38.95~45.10m高程之间、0+830~1+550段47.85~52.94m高程以上(1+170~1+270段顶部为粉土质砾砂),中等透水性约占61.5%,压实度为0.84~0.93;粉土质砾砂主要分布在桩号1+550~1+950段53.25~54.60m高程以上,中等透水性。大坝清基不彻底,坝体砂性土高水位时存在渗漏、渗透变形问题,坝体各类土填筑干密度、压实度、抗渗能力不满足要求,大坝下游坝脚多处出现散浸、渗漏出逸点,对坝体稳定不利,应进行防渗处理。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坝体质量的评价结论基本合理,对透水性较强、坝后存在渗漏现象的坝段与清基不彻底造成的渗漏隐患坝段应采取截渗措施的建议是合适的。4、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大坝桩号0+630~1+200段持力层为砂壤土,桩号0+230~0+530段持力层为壤土含中粗砂,中等透水性;下部基岩为砾岩及砂砾岩,强风化带为弱~中等透水性,软岩,岩体质量为Ⅴ级,中等风化带为软岩,岩体质量为Ⅳ级;砂壤土在Ⅷ度地震条件下为液化土层;砂性土坝基存在渗漏及渗透变形问题。对液化土层应采取抗液化措施,对透水层应采取截渗措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坝基的评价结论基本合理。5、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溢洪闸持力层及两岸挡土墙持力层为强风化砂砾岩,为软岩,弱透水性,岩体质量为Ⅴ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溢洪道出水渠两岸主要为砂壤土与中粗砂,砂性土抗冲能力较差;左岸存在松散粉土,应注意左岸边坡的稳定影响。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溢洪道工程地质评价结论基本合理。6、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南、北放水洞持力层为中等风化砂砾岩,强度较高,弱透水性,地质条件较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南、北放水洞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论基本合理。下阶段根据施工需要补充北放水洞施工围堰地质工作。7、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防汛公路持力层建议采用强风化砾岩,地质条件良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防汛公路地质条件评价结论基本合理。8、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提出,土料主要为残坡积壤土,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均质土坝要求,但储量不多;砂料以砾砂为主,质量满足坝壳填筑料质量要求;石料为石英闪长岩,开采条件良好,质量、储量满足要求。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对土料、细骨料、粗骨料及块石料评价结论基本合理。四、&工程任务与规模(一)工程任务初步设计提出水库的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水产养殖。龙潭水库现状兴利水位54.5m,水库兴利库容1040万m3;龙潭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加固后,在设计灌溉保证率为60%时,水库自身来水可满足0.31万亩灌溉面积用水,引蓄龙窝坝上来水,满足5.69万亩灌溉用水。加固后龙潭水库总库容1190万m3,属中型水库,确定工程等别为Ⅲ等,其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龙潭水库现状溢洪闸共2孔,单孔净宽6.0m,总净宽12.0m,底板顶高程47.00m;初步设计提出拆除重建现有溢洪闸,溢洪闸共2孔,单孔净宽6.0m,底板顶高程47.00m。加固后水库调度原则为:起调水位为54.35m。当库水位小于54.46m (20年一遇防洪高水位)控制泄流不超过85m3/s,库水位超过54.46m,溢洪闸敞泄。经调算,水库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54.46m,相应最大泄量159m3/s;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54.50m,相应最大泄量188.6m3/s。复核认为:1、初步设计提出的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2、初步设计提出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水产养殖的任务是合适的。引蓄龙窝坝上来水发展灌溉面积基本合理,但应统筹考虑下游河道生态要求和龙窝灌区的需要。3、《山东大中型水库注册登记资料汇编(99年)》,明确龙潭水库死水位为47.0m,兴利水位为54.5m。鲁水建函字〔2004〕54号对兴利水位进行确认。起调水位采用54.35m基本合适。4、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 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54.46m、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54.50m基本合理。(二)水库加固任务初步设计提出水库除险加固主要任务为:大坝上游砂壳翻压、坝基液化土层压实、坝体防渗处理、拆除重建和新建挡浪墙;溢洪闸拆除重建;南、北放水洞拆除重建;改建和增建管理设施。复核认为:根据安全鉴定意见和设计复核成果,初步设计提出的工程加固任务基本合适;对现有管理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合适的。五、&水工设计(一)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初步设计提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加固后水库总库容为1190万m3,属中型水库,Ⅲ等工程,相应枢纽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南放水涵洞、北放水涵洞等。挡、泄、放水建筑物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消能防冲建筑物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地震设防烈度取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复核认为: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及采用的洪水标准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 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地震设防烈度取Ⅷ度符合《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规定。(二)大坝1、初步设计提出,水库大坝为心墙砂壳坝,全长1950.0m,最大坝高18.0m,现状坝顶宽度6.0~9.0m,坝顶高程为55.35~55.70m ,防浪墙顶高程为56.50m(桩号1+570~1+950段无防浪墙)。迎水坡在高程50.0m处设戗台一道,戗台以上坝坡坡比平均为1:2.7。根据设计复核,计算坝顶高程由正常蓄水工况控制,为56.47m。现状坝顶高程及防浪墙顶高程均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坝顶宽度基本维持现状,坝顶高程采用55.5m,高于水库最高静水位54.50m,重建防浪墙设计顶高程为56.50m,高于设计要求坝顶高程56.47m。设计坝顶宽度、坝顶高程及防浪墙顶高程均满足要求。复核认为:坝顶高程计算方法合适,设计坝顶高程、防浪墙顶高程及坝顶宽度基本合适。2、初步设计提出,大坝填筑土料以壤土和砂壤土为主,局部为粉土质砾砂,土质较为杂乱,含砂量偏大,造成坝体土的渗透性偏大,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坝体土料渗透系数为2.48&10-7~8.50&10-3cm/s,渗透系数大于1.0&10-4cm/s的占68.4%,坝体防渗性较差。经渗流稳定复核,现状坝基内渗透坡降、坝坡出逸坡降均大于允许渗透比降,存在渗透变形的可能。设计将大坝分成四段进行防渗处理。第一坝段为桩号0+000~0+620,第二坝段为桩号0+620~1+200,第三段为桩号1+200~1+300,第四坝段为桩号1+300~1+950。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对在0+000~0+475坝段高程50.0~53.9m以上砂壳、0+565~0+620段高程52.90~53.0m以上砂壳进行翻压并采用接高粘土斜墙防渗,斜墙厚4.0m,上、下游坡比1:1,墙顶高程54.55m,并与防浪墙基础相接。经方案比较,桩号0+620~1+200坝段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处理,防渗墙轴线与防浪墙底座中心线重合,顶部与防浪墙基础相接,下端嵌入基岩面以下1.0m,厚度为0.4m。桩号1+200~1+300坝段上游坝坡采用换填粘土斜墙处理,开挖坝顶宽2.5m,边坡比1:1,上游坝脚处开挖沟槽,开挖至基岩面以下1.0m,槽两侧坡比1:1,槽底宽3.0m,回填粘土斜墙。桩号1+300~1+950坝段采用在上游护坡下设土工膜防渗。采取防渗处理后,坝体和坝基渗流稳定满足要求。复核认为:根据地质条件及鉴定结论,对大坝采取防渗处理是必要的,处理措施基本合适。3、初步设计提出,大坝上游坡为干砌石护坡,戗台以上为混凝土护坡,干砌石护坡多为风化片、乱石,石块尺寸小,重量轻;混凝土护坡厚度薄,标号低,经长期运行,风浪淘刷,淘空毁坏严重,对工程安全十分不利;护坡下反滤料不符合规范要求。在静力和地震设防烈度Ⅷ度条件下,上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低于规范值。上游砂壳及坝基在地震情况下存在液化可能。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对桩号0+000~0+475坝段高程50.0~53.9m以上砂壳、0+565~0+620段高程52.90~53.0m以上砂壳、0+650~0+830坝段高程49.70~53.6m以上砂壳、桩号0+830~1+200段高程47.35~52.44m以上砂壳进行翻压加固;桩号0+635~0+750及0+900~1+180坝段坝基砂壳采用翻压处理,坡面至坝基垂直翻压厚度不小于4.0m,开挖边坡坡比1:1,开挖线以下坝基砂壳全部翻压,坝脚以外坝基翻压宽度不小于坝基砂壳厚度2倍;对桩号0+790~0+900坝体高程38.95~45.10m之间为砂壤土及0+750~0+900段坝基砂壳进行抛石压重处理,一级压重平台顶高程45.0m,顶宽6.0m;二级压重平台顶高程为50.0m,顶宽22.0m。经方案比较,上游护坡以兴利水位54.5m以下3.0m高程为界,即以高程51.5m以上采用方块石护坡,桩号0+600~1+200坝段护坡石厚度采用0.22m,0+000~0+600及1+200~1+950坝段上游护坡石厚度采用0.18m;高程51.5m以下采用现浇混凝土板护坡,板厚取0.15m。反滤垫层自下而上为:中粗砂0.05m,反滤土工布一层,粒径1~2 cm碎石厚度0.1m。&复核认为:对上游坝坡护砌、砂壳料及坝基采取加固处理是必要的,处理措施基本合适。下阶段应补充动力分析计算,进一步复核优化压重体结构尺寸。4、初步设计提出,现状下游坝坡为草皮护坡,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坡面高低不平,多处出现冲沟;草皮下为大部分为砂壤土,局部表层为砂岩全风化的粉土质砾砂和中细砂。在静力和地震设防烈度Ⅷ度条件下,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低于规范值;下游坡为中细砂,标贯击数8~12击,相对密度0.35~0.48,存在地震液化可能。下游原坝面采用预制混凝土排水沟,现已淤积较严重,部分砂浆有脱落现象。桩号0+230~0+760、0+890~1+080为贴坡排水,桩号0+720~0+760处设乱石堆砌排水体,现状排水体不符合规范要求,只在顶部用块石护面,排水体反滤层不符合要求,靠近反滤层的坡体已出现局部流失和下陷现象。大坝坝后主河槽桩号0+760~+890范围内棱体排水与坝后中细砂、粉土质砾砂之间不符合规范要求。下游坝坡加固前先清除下游坡草皮及腐植土,清表深0.3m,再按大坝设计断面补坡整平,回填砂砾料分层压实,砂壳压实后相对密度不小于0.75。沿坝坡每50.0m设置一条竖向排水沟,共计39条,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矩形排水沟,沿戗台内侧、坝脚各设一条水平向排水沟。大坝桩号0+760~0+890段棱体排水体拆除重建,新建棱体排水体顶高程为41.0m,顶宽为1.5m,表面采用0.25cm厚干砌块石镶面,排水体底部由下而上及坝体侧由外到内为:中粗砂0.10m, 0.5~2cm碎石厚15cm,2~4cm碎石厚0.20m。桩号0+230~760、0+890~1+890段坝脚设贴坡排水体,排水体顶高程以现状地面高程加1.5m的安全超高度确定。贴坡排水体坡比1:3,采用0.4m厚干砌方块石砌筑,并设反滤层,自下而上为:中粗砂层厚0.10m,碎石厚0.20m。复核认为:对下游坝坡压实整坡、设置纵横向排水沟、恢复下游草皮护坡及设置排水设施是必要的,处理措施基本合适。5、初步设计提出,现状坝顶路面损坏严重,坝顶防浪墙未封闭,桩号1+570~1+950段无防浪墙,防浪墙段因坝体沉陷已出现明显裂缝多处,与坝体结合部位多处开裂,防浪墙需重新改建。新建坝顶防汛道路采用柔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上而下结构层分别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30m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0mm,透层油1.0kg/m2一层,水泥碎石稳定基层厚300mm。路面中心高程55.5m,净宽5.0m,下游侧设C20混凝土路缘石。经方案比较,防浪墙采用 &L型&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顶高程56.50m,基础顶高程55.0 m,防浪墙基础下设C15混凝土垫层,并座在粘土斜墙上,防浪墙总长1950.0m。复核认为:坝顶建设防汛道路及设置防浪墙是必要的,防汛道路及防浪墙结构设计基本合适。(三)溢洪道初步设计提出,现状泄洪闸位于大坝桩号0+624~0+637处,2孔,单孔净宽6.0m,平面钢板直升闸门,现状闸室为浆砌石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不适应抗震;进口无导墙,溢洪闸边墩防渗设施不完善,存在绕渗现象;闸底板单层配筋,配筋量不足;地震工况下,机架桥排架柱强度不足、泄槽边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低于规范值;泄槽浆砌石护底和挑流坎基岩抗冲能力不足,需采取处理措施。经方案比较,改建溢洪道仍布置在大坝中部,轴线与原溢洪道轴线一致,轴线桩号为大坝桩号0+627,溢洪道主要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设施、出水渠五部分组成。原溢洪闸拆除,在原址处重建为2孔溢洪闸,单孔净宽6.0m,闸底板高程47.0m,闸门下设折线型实用堰,堰顶高程50.0m,闸室为开敞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上游采用水平防渗,泄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矩形断面,底宽 13.2m,长48.0 m,两侧设扶臂式和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采用挑流消能方式,加固原挑流鼻坎;出水渠底宽40.0m,两岸50.0m范围采用M10浆砌石护坡。复核认为:对溢洪道采取处理措施是必要的,处理措施基本合适。(四)南、北放水涵洞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设有南、北两座放水洞。北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904处,原为50&50cm(宽&高,下同)的混凝土盖板浆砌石方涵,1971年扩建时下游加长段为直径60cm钢筋混凝土管,北放水洞现状接长的钢筋混凝土管环向筋脱落锈蚀严重;上游段混凝土盖板为浆砌石方涵,外砌浆砌石拱涵,下游段加长为钢筋混凝土管,不符合抗震要求。南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230处,为浆砌石廊道,内衬钢筋混凝土有压圆管,内直径1.8m,现状南放水洞廊道漏水严重,渗水在放水洞周围集中形成渗流通道,在廊道及拱顶质量薄弱处溢出,廊道漏水带泥沙,放水洞衬管气蚀磨损严重,钢筋锈蚀脱落严重,曾出现三道贯穿性模向裂缝。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经方案比较后,加固设计确定对南、北放水洞在原址处拆除重建。重建南放水洞包括引水渠、进口段、闸室控制段、输水涵管等。控制段长10.0m,宽7.0m,下部为竖井式闸室,上部启闭机房,下游洞身采用1.2&1.5m,矩形输水方涵与上游控制段连接,壁厚0.40m。重建北放水洞包括引水渠、进口段、闸室控制段、输水涵管等。控制段长10.0m,宽7.0m,下部为竖井式闸室,上部启闭机房,下游洞身采用1.2&1.5m矩形输水方涵与上游控制段连接,壁厚0.40m。复核认为:拆除重建南、北放水涵洞的处理措施基本合适,工程布置及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五)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现状无沉陷、位移等观测设施,测压管损坏严重,无法进行正常观测,水情观测设施陈旧,影响观测精度。本次加固设计增做了变形、渗流、水位、气温、雨量、气温等监测设施。复核认为:为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监测大坝运行性状,增建必要的监测设施是必要的,监测设施的设计基本合理。(六)进库道路设计初步设计提出,327国道距水库坝端0.32km,路况良好,可以作为水库连接外界防汛公路,连接大坝与327国道之间道路为泥结碎石路面,宽6.0m左右,凹凸不平,特别是下雨后更是泥泞难行,防汛物资运输困难,严重影响防汛抢险。本次加固设计对该段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净宽5.0m,两侧设路沿石,路面结构同坝顶路面。由于坝顶右端只与&村村通&乡间小路相连,乡间路宽4.0m,不满足防汛要求,故在大坝右端上游侧修筑长15.0m、宽7.0m调车平台,路面结构同坝顶路面,平台顶高程55.5m。复核认为:改建进库道路及建设调车平台是必要的,进库道路及调车平台结构设计基本合理。六、&机电与金属结构(一)电气设计初步设计提出,电气设计内容包括水库管理所变配电设计、溢洪闸及南、北放水洞电气设计、大坝照明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等。1、水库管理所变配电设计初步设计提出,水库枢纽用电负荷主要包括管理所、溢洪闸、放水洞、大坝照明、办公楼等。水库办公楼、溢洪闸按二级负荷考虑,其它按三级负荷设计。供电电源由临沭供电公司蛟龙35kV变电所的一路10kV出线-8#酒精厂线经过龙潭水库坝区,水库管理所距变电所约3km,坝区用电电源由8#酒精厂线引入管理所。管理所内配置的变压器型号为SC9-80/10&5%/0.4kV。配电主接线为10kV侧采用线路-变压器接线方式;0.4kV侧采用单母线放射式配电系统。管理所内配备一台75GFZ5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并与网电实行电气及机械双重闭锁。管理所配电室设电源进线柜1块,低压配电柜1块,电容补偿屏1块,低压柜型号为GGD1型。低压出线共设置7个出线回路,办公楼、附属房屋、溢洪闸、南放水洞、大坝照明等各占用一个出线,其它回路均为备用。管理所配电室由柴油发电机组室、变压器室及低压配电室三部分组成。低压配电柜呈一字型布置。电力计量采用低压计量方式。复核认为:水库管理所变配电主接线设计基本合理。下阶段应根据溢洪闸为二级负荷的要求,管理所配电室至溢洪闸的电缆供电应实行一用一备双电缆供电方式。2、溢洪闸电气设计初步设计提出,溢洪闸控制室设在桥头堡第二层,与启闭机房同层。从水库管理所10kV变配电室直接引0.4kV电源供电。溢洪闸控制室设GGD型配电柜1台,通过6回出线分别供溢洪闸工作闸门启闭机、检修闸门启闭机、溢洪闸桥头堡和启闭机房照明、PLC以及备用用电。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溢洪闸动力配电接线基本合适。建议溢洪闸电源进线柜增设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3、南、北放水洞电气设计初步设计提出,南放水洞供电电源由管理所0.4kV侧通过VV22-3&10+1&6型电缆通过直埋方式接入南放水洞XL-21型动力配电箱,电缆长约350m;北放水洞供电电源从溢洪闸启闭机房0.4kV侧通过VV22-3&25+1&16型电缆通过直埋方式接入北放水洞XL-21型动力配电箱,电缆长约1000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放水洞启闭机配电设计基本合适。4、自动控制初步设计提出,水库自动化监控系统微机监控系统和电视监视系统组成。微机监控系统由主控级及现地PLC两级控制,主控级设监控主机1台、21&PCRT、打印机、UPS电源等;溢洪闸现地控制级由S7-300型PLC、闸门开度传感器、荷重传感器、闸底板杨压力传感器及水库水位传感器等组成,放水洞由S7-200型PLC、闸门开度传感器、荷重传感器等组成。电视监视系统主要对溢洪闸启闭机房、溢洪闸闸门、南北放水洞、水库上下游等进行监视。复核认为:核除水库自动控制系统和电视监视系统。(二)金属结构龙潭水库金属结构部分包括溢洪道工作闸门及检修闸门、南北放水洞工作闸门及检修闸门、南北放水洞拦污栅以及其相应的埋件和启闭设备。1、初步设计提出,溢洪闸工作闸门设2扇6.0&5.0m(宽&高,下同)露顶式平面定轮钢闸门,动水启闭,配1台QPQ-2&125Kn-8m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检修闸门设1套叠梁式检修闸门,每套叠梁闸门由3节叠合而成,每节尺寸6.0&1.5m,配1台HH-2&50kN双吊点电动环链葫芦。复核认为:溢洪闸金属结构布置基本合理,闸门及启闭机选型基本合适。下阶段应考虑检修闸门存放地点。2、初步设计提出,南、北放水涵洞各设1扇1.2&1.5-8.5m(宽&高-水头,下同)及1.2&1.5-14.14m潜孔式平面滚动钢闸门,动水启闭,各配1台QP-100kN-8m及QP-125kN-14m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检修闸门各设1扇1.2&1.5-8.5m及1.2&1.5-14.14m潜孔式平面滑动钢闸门,静水启闭,门顶设充水阀,各配1台MD1-1&50kN电动葫芦。复核认为:南、北放水涵洞金属结构布置基本合理,闸门及启闭机选型基本合适。 3、初步设计提出,在南、北放水洞进口各设1扇1.2.&1.8m活动式拦污栅,各配1台MD1-1&30kN电动葫芦。复核认为:在南、北放水洞进口设置拦污栅基本合理,建议拦污栅与检修门共槽,并共用启闭设备。七、&消防设计初步设计提出,管理所办公楼、生产辅助用房及配电房等设施,其危险等级为中级危险,火灾种类为固体火灾,配备MFA4型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8只;溢洪闸桥头堡设在闸的右侧,其危险等级为中级危险,火灾种类为带电火灾,配置二氧化碳灭火器6只;南、北放水洞启闭机房各配置2只二氧化碳灭火器;管理区及生活区内设4m消防通道;在管理所设2组消火栓,消防水源取自管理所10吨水塔,消防与生活共用一台XBD2.8/10-65DL&2型水泵。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消防设计原则、设计依据及消防设施配置基本合适。八、&施工组织设计&&&&&&&&& 1、初步设计提出,本工程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导流洪水标准选用5年一遇,导流时段为10月~次年5月。工程安排在两个非汛期内施工,第一个非汛期预降库水位,并利用水库调蓄,施工南、北放水洞及溢洪道工程;第二个非汛期预降库水位,利用已建的南、北放水洞导流,施工大坝加固工程。复核认为:导流建筑物级别及导流洪水标准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的规定,施工导流方式基本合适。2、初步设计提出,大坝上游坝体及心墙翻压采用1m3挖掘机配8t自卸汽车挖运,振动碾和拖拉机压实;下游坝坡清表采用推土机推运;大坝上游护坡、防浪墙、下游坝脚贴坡排水体、溢洪道及南、北放水洞等拆除工程采用人工结合机械施工;石方开挖采用钻孔爆破法施工;混凝土拌和采用0.4m3混凝土搅拌机,水平运输采用机动翻斗车,垂直运输采用塔机。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基本合理。3、初步设计提出,在溢洪道一侧修筑一条临时道路,在大坝上、下游坝坡及坝脚分别布置临时道路;在坝址区附近布置了5个石料堆场;在各穿坝建筑物附近分别设置混凝土拌和系统,临时生活区布置在大坝北端。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施工总布置基本合理。4、初步设计提出,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3个月,跨三个年度,南、北放水洞及溢洪道等建筑物工程在第一个非汛期内施工,大坝加固、坝顶道路及管理设施等在第二个非汛期内施工。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施工进度安排基本合理。九、&工程占地及挖压拆迁初步设计提出,工程无永久征地。临时征地共90亩,其中土料场征地67亩,临时道路占地9亩,石料堆存场占地5亩,施工工厂占地3亩,临时弃渣场占地1亩,施工临时生活区占地5亩。复核认为:1、核定临时占地79亩,其中集体土地63亩,其余均在现有管理范围内。2、现有管理范围内的临时占地,核除占地补偿费和复耕费,可按一季计列青苗补偿费。十、&环境保护设计初步设计提出,水库建设区现状无野生保护动植物,大气环境、声环境质量良好,水库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主要不利环境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存在少量生产废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粉尘、扬尘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噪声等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施工固体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扰动对生态的影响,施工对人群健康等影响;环保措施主要有:在混凝土及预制件等加工场区设3座沉淀池处理生产废水、在施工机械修配保养场内设置集水沟和1座隔油池处理含油废水后达标排放、在施工临时生活区设置1座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空气环境采取了道路洒水、拌和系统除尘和燃油废气控制等措施防治,声环境保护采取夜间避免高噪声设施施工、控制噪声源、施工车辆途径居民点时应减少鸣笛次数、运输时间尽量避免道路车辆噪声扰民和发放防噪声劳保用品等措施减缓其影响,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卫生填埋点进行填埋等措施,人群健康采取防疫、检查、定期对饮用水源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查等措施,生态保护采取宣传教育、减少扰动、加强水土保持、恢复生态等措施;提出了水大气和声环境监测要求。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对环境现状描述基本清楚,环境影响预测内容较全面,结论基本可信。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总体可行,环境监测要求基本合理。下阶段应进一步核实施工噪声等影响居民数量,进一步完善声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论证生活污水排放去向的合理性,细化水环境保护措施。(二)水土保持设计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项目区属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侵蚀程度为中度侵蚀区;工程扰动原地8.34 hm2,弃土弃渣量2.59万m3;防治责任范围8.34 hm2,防治分区按主体工程区(包括大坝工程区、溢洪道工程区、放水洞工程区等)、取(弃)土区、管理单位建设区和临时施工区划分。主体工程区采取工程护坡和植物护坡、建筑物周边采用绿化措施、坝脚采取种植乔草的植物防护措施,溢洪道每侧岸墙后种植速生杨、撒播狗牙根草籽的措施,取土料场施工期间对边坡和坡顶采取撒草籽的植物防护措施、工程完工后利用表土及弃土回填恢复为耕地,施工临建区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临时拦挡措施、临时施工道路两侧路肩及临时施工生活区等撒播草籽进行防护,管理单位区采取绿化措施等。复核认为:初步设计对水土流失现状描述基本清楚,水土流失预测内容较全面。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防治分区划分基本合理,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总体可行。十一、&工程管理1、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管理所隶属临沭县水利局,现有干部职工18人。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2004年7月),水库管理单位岗位定员23人。现有生产经营、办公及职工用房设施陈旧、简陋。按照定岗人员23人,设计需新建办公用房345m2,专业性办公用房140 m2,车库、防汛仓库150 m2和配电房50 m2等,共计现场办公、生产及生活区总建筑面积1540 m2。配备1辆面包车、1辆生产用车、1辆防汛车、1一艘机动船和1艘摩托艇。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工程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基本合理。灌区工程管理人员不应列入本工程。水库管理设施宜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改造。根据管理需要,同意维修改造办公用房300 m2,新建防汛仓库、车库、配电房共300m2。交通工具由地方自行解决。2、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管理范围为大坝坡脚下游150m,大坝两端200 m内,溢洪道两侧建筑物轮廓线向外50 m,消力池以下100 m。放水洞及其他建筑物,由工程外轮廓线向外20 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基本合适。应进一步核实现状水库管理范围,管理范围如需扩大,征地应由地方自行解决。3、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现状无沉陷、位移等观测设施,测压管损坏严重,无法进行正常观测。为监视水库安全运行状态,本次设计在大坝设置位移观测、渗流观测设施;在溢洪闸设置沉降、位移、及扬压力观测设施。复核认为:为满足管理需要,设置必要的工程观测设施是合适的。4、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调度运用原则基本合适。5、初步设计提出,327国道距水库坝端0.32km,路况良好,可以作为水库连接外界防汛公路,连接大坝与327国道之间道路为泥结碎石路面,宽6.0m左右,凹凸不平,特别是下雨后更是泥泞难行,防汛物资运输困难,严重影响防汛抢险。本次除险加固,拟对该段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净宽5.0m ,结构设计同坝顶道路。为满足防汛需要,在大坝右端上游建设长15.0m、宽7.0m调车平台。复核认为:为满足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需要,对防汛路改建和建设调车平台是合适的。6、初步设计提出,龙潭水库未曾设立水文站,现无完整的水文监测系统,无法满足水库防汛调度的需要,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发出《关于建设中型水库及500万立方米以上小型水库水文设施的通知》(鲁水规计字〔号),设立龙潭水库水文站,包括建设雨量遥测站1处、坝上自记水位站1处,水准点4处,坝上水尺及水位观测踏步,生产办公用房,配置流速仪及计数器1套,测流车1辆,测深仪1套,电波流速仪1套,水准仪及水准尺1套,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仪器设备1套。复核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和仪器设备配备基本合理。核除测深仪、电波流速仪。7、应根据管养分离的原则,积极实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的要求,由地方各级财政落实公益性部分的运行管理费和维修养护费,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十二、&工程概算&1、发布栏目:信息公开-委发文(淮委信函红头)作者:办公室 内容:淮委规计函〔号关于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的函安徽省水利厅:你厅《关于转请复核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函》(皖水基〔号)及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送交的初步设计修订报告收悉。受我委委托,淮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设计报告进行了技术审查,提出了复核意见(见附件)。经研究,我委基本同意该复核意见,核定工程概算总投资1795万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农经〔号)要求,现将《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发送你厅,请按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审批,并将批复文件抄送我委。&&&&&&&&&&&&&&&&&&&&&&&&&&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主题词: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 初步设计& 意见& 函& 抄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建设与管理司,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 日印发附件: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复核意见受淮委委托,淮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专家于~25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淮委、安徽省水利厅、滁州市水利局、定远县水务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会议成立了专家组。与会专家查勘了工程现场,会议听取了设计单位安徽省阜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关于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的汇报,进行了分组讨论。经专家组研究,提出了专家评审意见。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于同年10月编报了修订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我中心研究,基本同意该初步设计,提出复核意见如下:一、工程除险加固的必要性黄桥水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东北部三和镇槐墟村附近,坝址坐落在淮河流域池河支流黄桥河上游,水库流域面积26.2km2,现状总库容为1516万m3,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黄桥水库始建于1958年,1979年12月基本建成,历经几次加固,形成现状规模。2003年8月,滁州市水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2007年11月,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后,确定为三类坝。三类坝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提出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坝现有坝顶宽度和高程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大坝上、下游坡抗震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静力条件下,大坝下游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大坝坝体填筑质量差,坝基清基不彻底,坝体、坝基渗漏,局部坝段渗漏较严重,左坝头渗漏严重;坝面不整,上游护坡不全,块石松动、破损,下游无反滤排水体;溢洪道溢流堰堰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和应力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堰体、侧墙渗漏,浆砌石老化严重,一、二级消力池的抗冲能力均不足,下游海漫长度不足;右岸非常溢洪道无挡水坝体,高程偏低,居民建房较多,不具备泄洪条件;坝下东、西放水涵均为浆砌石A工结构,东放水涵发生穿箱渗漏,危及大坝安全,涵洞结构老化严重,闸门、启闭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用;防汛道路路况差,无必要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管理设施陈旧、落后等。为确保水库安全,保证下游村镇1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2万亩耕地、合蚌公路的防洪安全,发挥工程效益,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是必要的。二、水文(一)设计洪水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无实测洪水流量资料,设计采用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设计暴雨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是选取邻近流域的定远气象站(年)、三和集水文站(年)实测暴雨,采用地区暴雨综合法计算暴雨;二是依据《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05年)进行查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由《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查算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采用《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办法)进行计算。黄桥水库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为397.8m3/s,最大24小时洪量为697.4万m3;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为581.9m3/s,最大24小时洪量为1067.2万m3。复核认为,在流量资料缺乏时,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是合适的。基本同意黄桥水库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为397.8m3/s,最大24小时洪量为697.4万m3;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为581.9m3/s,最大24小时洪量为1067.2万m3。(二)兴利调节计算1、入库水量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无实测流量资料,设计依据水库管理单位提出的水库放水、泄洪及水位等资料反推了黄桥水库年的入库水量系列,多年平均来水量为600.9万m3。复核认为,基本同意黄桥水库入库水量计算方法。2、用水量计算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供水用户主要为农业供水,黄桥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3.0万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黄桥水库灌区的降水、作物组成、复种指数等和邻近炉桥灌区基本一致,黄桥水库灌区历年逐月灌溉定额借用炉桥灌区资料,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80%,灌溉水利用系数现状为0.5,加固后采用0.65。复核认为,基本同意黄桥水库灌区需水量计算方法。3、兴利调节计算初步设计采用1983年黄桥水库&三查三定&资料中的水库水位~库容关系,兴利水位采用现状兴利水位44.3m(废黄河高程基面,下同),死水位采用现状死水位39.0m,汛限水位同兴利水位,采用长系列时历法(考虑水库水面蒸发损失)进行兴利调节计算。水库除险加固后,水库若灌溉现状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供水保证率为60%,由于年20年中仅1991年有少量弃水,其余年份均无弃水,说明本地区水资源缺乏。当灌溉保证率达75%时,灌溉面积仅1万亩。复核认为,兴利调节计算方法是合适的,但系列调节计算年数(20年)偏短,宜适当延长。(三)洪水调节计算初步设计采用1983年黄桥水库&三查三定&资料中的水库水位~库容关系和加固后复核计算的水库水位~泄量(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关系,非常溢洪道的启用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起调水位为现状兴利水位44.3m,放水涵洞不参与泄洪,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分别进行调洪演算。黄桥水库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45.61m,相应库容为1362万m3,最大下泄流量为53.3m3/s;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46.07m,相应库容为1542万m3,最大下泄流量为151.0m3/s。复核认为,基本同意黄桥水库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45.61m,相应库容为1362万m3,最大下泄流量为53.3m3/s;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46.07m,相应库容为1542万m3,最大下泄流量为151.0m3/s。(四)施工期设计洪水初步设计施工期设计洪水采用5年一遇标准;依据邻近的三和集水文站10月~次年1月年非汛期实测暴雨资料,采用&84办法&,由非汛期设计暴雨推求施工期设计洪水;一期工程溢洪道和南放水涵施工时(1~4月),采用北放水涵导流,起调水位为北放水洞底高程39.0m,相应水库施工洪水位为39.34m;二期工程北放水涵施工时(10月~次年4月),利用新建南放水涵导流,相应施工洪水位为40.14m。复核认为,黄桥水库施期工设计洪水、施工期洪水位计算方法及成果基本合理。三、工程地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本阶段在利用安全鉴定阶段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钻探、原位测试、水文地质试验、土工试验等方法,对水库坝址区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提交了勘察报告和图件,统计分析了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并提出了建议值,主要内容为:1、大坝地勘报告提出,大坝为均质土坝,坝体主要成分为具中等透水性的中粉质壤土、粘土组成,压实度不合格率达97.4%,填筑不密实,未经分层夯实,清基不彻底或未清基。填土部分地段夹有灰色淤泥质土包含有机质成份,坝体与坝基接触带均有一层厚薄不均的瓦灰色软塑状的耕作层且含有植物根茎,老河槽段回填有淤泥质土层且岩顶之上有灰色重粉质壤土夹砂层存在,坝体与坝基接触带处理效果较差。坝基第四系主要由弱透水性的重粉质壤土、粘土,具中等透水性的砾砂等组成。基岩由具微透水性的第三系泥质砂岩组成。水库大坝坝肩运行正常,调查未见滑坡、塌方等问题。大坝迎水坡为干砌石护坡,护坡高程为38.5~46.8m。当库水位高时,大的风浪超过护石坡,直接冲刷石坡以上土坝。同时,水库块石护坡松动、翻滚、缺损、塌陷等现象特别严重。另外块石护坡底端齿墙过小,致使部分块石整体下滑。现大坝下游砂沟倒滤堵塞,出水口处损毁严重,平台以下坝坡出现渗水,坝脚部分出现沼泽等现象。坝内浸润线位置及渗流出逸点较高,下游坝坡出逸段渗流安全不满足规范要求。根据水质分析试验成果,地表水对混凝土具溶出型弱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溶出型中等腐蚀性。建议对坝体坝基进行防渗加固处理。复核认为,基本同意地勘报告对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意见。地勘报告表明,大坝主要存在渗漏问题,坝体填筑质量差,大坝未清基是造成大坝渗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大坝进行防渗处理的地质建议是合适的,建议根据大坝渗透剖面图结合大坝计算确定防渗处理范围;由于环境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因此应注意采取抗腐蚀措施。2、放水涵洞地勘报告提出,南涵位于大坝桩号0+005附近,洞身短,洞身结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渗漏较为严重。涵基位于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之上,涵洞出水口附近存在填土滑塌现象,可采取削坡回填进行处理。建议拆除重建。北涵位于大坝桩号0+820附近,在闸门下游1m处洞身侧墙有三处渗漏,分析认为该处渗漏与坝下埋管、填土压密不实、填土的渗透系数大、抗渗性能差所致,建议拆除重建。涵基位于③层粘土之上,持力层为硬可塑状粘土,承载力及压缩模量均可满足要求。复核认为,基本同意地勘报告对放水涵洞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意见。地勘报告表明,两涵洞渗漏严重,翼墙损毁,存在接触渗漏病害及隐患,因此对南、北放水涵洞进行拆除重建的地质建议是合适的,地基强度可满足放水涵洞对天然地基的要求。3、正常溢洪道地勘报告提出,溢洪道位于大坝南端,开敞式实用堰。一级消能段:溢流堰基础位于④层泥质砂岩上,且未发现有软弱下卧层存在,其防渗性能好,边坡总体较稳定;泄槽段(陡坡段)底板位于④层泥质砂岩上,其防渗性能好,泄槽段总体抗渗稳定,未见软弱结构面及崩塌现象,两侧土质边坡,边坡总体较稳定;消力池底板位于④层泥质砂岩上,地基总体抗渗稳定;未见软弱结构面及崩塌现象,两岸土质边坡总体较稳定。溢洪道两侧挡土墙结构尺寸小、砂浆强度差、墙后填土不密实、存在开裂、渗水问题。建议将溢洪道上游翼墙、陡坡及消力池段边墙拆除重建,建议边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根据现场核查,堰体渗漏严重,建议对溢流堰进行防渗处理;建议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消力池底板及浆砌石海漫。二级消能段进口平段底板位于③层粘土之上,其防渗性能好,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好,抗冲刷能力较差,两侧土质边坡,总体较稳定;消力池底板位于④层泥质砂岩上,其防渗性能好,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好,抗冲刷能力较强;地基总体抗渗稳定,两岸土质边坡总体较稳定。两侧边墙基础位于③层粘土之上,且未发现有软弱下卧层存在,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好,两侧土质边坡,总体较稳定。建议对溢洪道进行防护,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消力池,增建浆砌石海漫;对两侧边墙进行修整,清除松动、破损石块及砂浆,采用砂浆进行砌筑和勾缝。复核认为,基本同意地勘报告对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意见。地勘报告表明,溢流堰地基为强风化基岩,堰体存在渗漏病害,溢洪道大部分坐落在强风化基岩上,原护砌损毁较为严重,两岸为土质边坡,抗冲能力差,因此,建议对堰体拆除重建、溢洪道进行防冲护砌是必要的。4、非常溢洪道地勘报告提出,非常溢洪道为自溃式土坝,堰宽140m,自建成至今尚未启用,高程44.40m以上为质量尚可的重粉质壤土填土,以下即为深厚的第四系晚更新统的硬粘土,抗渗性能相对较好,硬粘土下部36.02m高程以下即为棕红色泥质砂岩层,未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两岸为平缓的自然地面,无边坡稳定问题及不良地质现象。复核认为,基本同意对非常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意见。5、天然建筑材料地勘报告提出,加固用土料为粘土,粘粒含量均值43.9%,塑性指数均值17.9%,最大干密度1.66g/cm3,最优含水量为19.7%,储量10.4万m3。砂石料需外购,质量基本满足要求。复核认为,基本同意地勘报告对天然建筑材料的评价意见。6、下阶段应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加强各建筑物基槽、基坑的地质验证工作。发现地质条件变化,应及时向监理、设计、施工部门反馈地质意见。四、工程任务与规模(一)工程等别和标准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为中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黄桥水库溢洪道的一级泄槽段布置在坝体上,消能段距下游坝脚较近,因此溢洪道一级和二级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均为3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0年一遇;溢洪道交通桥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Ⅱ级。复核认为:1、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和洪水标准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溢洪道交通桥设计荷载标准符合有关规定。2、溢洪道二级消能防冲应采用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二)工程任务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除险加固主要工程任务为:大坝加固,溢洪道加固,非常溢洪道加固,放水洞拆除重建;完善工程管理、观测设施等。 复核认为,根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关于水库三类坝鉴定成果核查意见,基本同意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除险加固主要工程任务。五、水工设计(一)大坝1、初步设计提出,大坝为均质土坝,长1340m,现状坝顶高程48.0m,宽4.0m,最大坝高12.9m;上游坝坡在高程38.5m处设有宽2.0m的平台,平台上、下坡比分别为1:2.5和1:3.0,下游坝坡在高程42.50m处设有宽2.0m的平台,平台上、下坡比分别为1:2.5和1:3.0。坝顶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根据设计复核,计算坝顶高程为47.74m,大坝现状坝顶高程已满足防洪要求,但坝顶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安全鉴定成果提出&坝顶高程不满足要求&,其坝顶高程复核中的计算中风速的取值为汛期月最大平均风速,设计按规范要求风速的取值为多年平均最大风速,通过复核计算,现状坝顶高程满足要求。此外,安全鉴定核查意见指出&大坝上、下游坡抗震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设计根据本阶段地勘资料进行了复核计算,其地震工况下安全系数满足要求。设计结合大坝防渗施工,将坝顶高程降低至47.8m,坝顶宽度调整为5.0m;坝顶建厚0.2m的混凝土道路,由大坝左端接上坝公路,路面高程47.8m,宽4m,下设厚0.1m的碎石、厚0.2m的灰土路基,上、下游坝肩建&L&型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坝顶处理方案基本合理;设计提出的大坝上、下游坡抗震稳定复核结论基本可信;进一步优化道路基础结构设计。2、初步设计提出,大坝清基不彻底、坝体与坝基接触带处理效果较差、岩土结合面透水性较强;大坝填筑质量差,压实度偏低,渗透系数偏大,坝体浸润线偏高,坝体存在多处集中渗漏点,冲蚀下游坝坡,并在下游形成较大范围沼泽化现象;经渗流稳定分析,坝体下游坡脚渗出段有产生渗流破坏的可能。设计经方案比较,对坝体和坝基采用设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防渗墙的加固方案,防渗范围为桩号0+200~1+240,长1040m;防渗墙沿坝轴线布置,墙顶高程为47.50m,墙底伸入坝基不透水或弱透水层1.0m,最大墙深17.8m。防渗墙连接的建筑物主要为溢洪道左侧岸墙及北放水涵洞,由于本次设计建筑物均为拆除重建,开挖后预留保护层并开始施工防渗墙,待防渗墙完成后,建筑物基坑采用粘土回填。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大坝防渗处理方案基本合理。3、初步设计提出,大坝现状上游为干砌石护坡,厚0.3m,护坡高程38.5~46.8m;水位变幅区块石护坡塌陷松动严重,部分块石达不到设计要求,底部碎石垫层被淘空,护砌高程不足。设计经方案比较,对上游护坡拆除并重建为厚0.18m的预制混凝土块护坡,下设厚0.1m的碎石、厚0.1m的砂垫层,自坝顶护砌至高程39.0m,在高程43.1m、39.0m处各设1道浆砌石隔埂;高程39.0m以下利用拆除的块石进行抛石防护,厚0.45m;上游坝坡每200m设1道浆砌石踏步。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上游护坡拆除重建方案基本合理;进一步完善反滤垫层设计。4、初步设计提出,现状下游坝坡坡为草皮护坡,无排水设施。设计结合白蚁防治,下游坝坡重植草皮护坡,42.50m高程处设2m平台,防治白蚁工程实施后仍采用草皮护坡,在下游坝坡高程42.50m平台及坝脚处各设1条纵向排水沟,在桩号0+200~1+240间设7条横向排水沟,均为浆砌石结构;在下游桩号0+500~0+700段新建贴坡排水,贴坡排水顶高程为35.8~37.05m,采用厚0.3m的干砌块石防护,下设厚0.2m的碎石、土工布、厚0.2m的粗砂反虑垫层;下游坝坡增设2道浆砌石人行梯道。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下游坝坡处理方案基本合理;应进一步优化贴坡排水结构设计。5、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位于定远县三和镇境内,属白蚁危害重灾区,水库大坝存在白蚁危害,在上、下游坝坡发现大量的白蚁活动迹象,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设计针对水库白蚁危害特点,结合大坝除险加固工程,采取检查并清除坝体内原有白蚁巢、在大坝背水坡和坝顶设防蚁毒土层、在大坝背水坡左右两端和坝脚做防蚁毒土沟和环境灭蚁综合防治措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对大坝存在的白蚁危害进行防治方案基本合理,环境灭蚁投资由地方自行解决;应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设计,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工程运用管理中应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溢洪道1、初步设计提出,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桩号0+189处,为开敞式溢洪道,控制段建有浆砌石实用堰,堰顶高程44.30m,顶宽20m,以坡比1:3与末端消力池连接,池长12.0m,深1.0m,底板高程38.0m;池后接浆砌块石海漫,长10m,海漫底高程 39.0m,海漫后渠道中心线呈折线,后接1:3的二级陡槽,陡槽末端接二级消力池,二级消力池池长12m,深0.5m,消力池底板高程31.00m,为浆砌石结构;消力池尾槛后接5m长浆砌块石和5m长干砌石海漫,高程31.5m。现状溢洪道上游两侧翼墙勾缝脱落,沉陷不均、开裂,下游两侧翼墙渗水严重,浆砌石底板部分破损、开裂、松动,浆砌块石护坡砂浆碳化严重,局部损坏;控制段堰体、侧墙渗漏,浆砌石老化严重,堰体稳定不满足要求;消力池面板损坏严重;一、二级陡坡段流速大,原有浆砌石衬护的抗冲能力不足,下游海漫长度不够;翼墙两侧填土质量差,翼墙开裂、渗水;二级消能不满足要求,下游渠道严重冲毁。跨越溢洪道的石拱桥位于大坝下游,为村村通农用便桥,建于1981年,设计荷载仅为汽车6吨,标准偏低,设计对溢洪道进行加固,溢洪道由进口段、控制段、交通桥、一级泄槽段及消能段、泄洪渠、二级泄槽段及消能段、出水渠等组成,全长301m ,其中控制段新建跨溢洪道交通桥。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溢洪道加固布置方案基本合理;为满足防汛及管理需要,基本同意新建控制段交通桥。2、初步设计提出,进口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005~0+005段,长10m,底宽33.2~20m ;对现状浆砌石铺盖表面风化层进行凿除,浇筑厚0.2m的钢筋混凝土护面,铺盖顶高程为42.5m;对前段长5.0m的浆砌石护坡进行整修,护坡顶高程44.0~46.0m,后段长5.0m,两岸新建浆砌石重力式翼墙,墙顶高程46.0~48.0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进口段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3、初步设计提出,控制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005~0+014段,长9m;拆除浆砌石溢流堰,重建钢筋混凝土WES型溢流堰,堰底板高程42.5m,厚0.8m,堰顶高程44.3m,堰顶总宽20.0m,净宽19.2m(扣除交通桥中墩),并设反弧与下游陡坡连接;对两岸侧墙进行拆除,重建为混凝土侧墙,兼做交通桥桥台。控制段新建交通桥,共2跨,单跨9.6m,桥面高程48.0m,宽4.6m,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墩直径0.8m,桥台为控制段边墙。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控制段拆除重建及新建交通桥方案基本合理;进一步完善与两岸的连接设计。4、初步设计提出,一级泄槽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014~0+027.5段,长13.5m,底宽20m;将现有泄槽浆砌石底板的面层砂浆凿除,浇筑厚0.2m的钢筋混凝土护面,设锚钢筋并挂钢筋网,在钢筋砼衬砌沿分缝处的浆砌石下埋设塑料透水软管,横向排水间距10m,纵向排水共布置3条,加固后底板高程为42.5~38.0m,坡比1:3,为陡坡;对两侧边墙进行拆除并重建为浆砌石重力式边墙,墙顶高程48.0~43.0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一级泄槽段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5、初步设计提出,溢洪道采用底流消能方式,一级消能防冲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027.5~0+070段,长42.5m。拆除重建的一级消力池位于溢洪道桩号0+027.5~0+039.5段,长12m,底宽20m,计算池深0.79m,设计取池深1.0m,池长12m,钢筋混凝土底板高程38.0m,厚0.6m,底板下部增设反滤和排水,两侧重建浆砌石重力式边墙,墙顶高程43.0m。消力池后接长30.5m的浆砌石海漫,位于溢洪道桩号0+039.5~0+070段,海漫底板高程39.0m,厚0.4m,两岸边坡1:2,新建厚0.4m的浆砌石护坡,护坡顶高程42.8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一级消能防冲段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消力池深度取0.8m,进一步优化完善结构设计。6、初步设计提出,泄洪渠位于溢洪道桩号0+070~0+187段,长117m,底宽20m ;对现状泄洪渠的干砌石护砌及土质渠道边坡冲毁部位进行修整,两岸坡比为1:2,一、二级泄槽间的泄洪渠道呈折线,转角为87o10&,为做好弯道防冲,对海漫后的泄洪渠渠底及边坡采用厚0.4m的干砌石护砌,护坡顶高程& 42.8m~42.0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泄洪渠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应进一步优化泄洪渠护砌结构设计。7、初步设计提出,二级泄槽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187~0+219段,长32m ,底宽 20m;分水平段和陡坡段。其中水平段位于溢洪道桩号 0+187~0+202段,长15m;将前段长5m、局部冲毁的浆砌石护砌进行修整(如何修整);将后段长10m的现状浆砌石底板表面砂浆凿除,新浇筑厚0.2m的钢筋混凝土护面,设锚钢筋并挂钢筋网,底板增设排水(结构与一级泄槽排水相同)。其中陡坡段位于溢洪道桩号 0+202~0+219段,长17m;将现状浆砌石泄槽表面砂浆凿除,新浇筑厚0.2m的钢筋混凝土护面,设锚钢筋并挂钢筋网,泄槽底板设排水(结构与一级泄槽排水相同),加固后底板高程为39.2~33.0m,坡比1:2.742,为陡坡;对两岸侧墙进行维修,墙顶高程仍为42.0~38.0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二级泄槽段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8、初步设计提出,二级消能防冲段位于溢洪道桩号0+219+0+232段,长 13m 。二级消能防冲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原有消力池表面破坏严重,不能利用,池深不满足要求,采用拆除重建处理,重建消力池池长13m,深1.0m,池宽20m,钢筋混凝土底板高程33.0m,厚0.6m,底板下部设反滤和排水;两侧重建浆砌石重力式边墙,墙顶高程38.0m。消力池后接浆砌石海漫,海漫计算长度为30m,因下游渠道已冲刷严重,渠底高低不平,局部有深2m的冲坑,在消力池后新建长50m的浆砌石海漫,厚0.4m;海漫前段长10m,为水平段,后段长40m,底高程34.0~31.5m,坡比1:16;在海漫末端已形成冲坑处,设长14.0m、深2.5m的抛石防冲槽。海漫两岸坡比1:2,采用厚0.4m的浆砌石护坡,护坡顶高程38.0~35.5m。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二级消能防冲段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应按3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进一步优化完善二级消能防冲段结构设计。(三)非常溢洪道初步设计提出,非常溢洪道紧靠溢洪道右岸,为无护砌的填土子堰,堰顶高程45.3m,子堰顶宽140m,启用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库水位45.61m );现状右岸非常溢洪道无挡水坝体,高程偏低,居民建房较多,不具备泄洪条件。本次设计非常溢洪道的启用洪水标准为 100年一遇(库水位45.61m ),为自溃式土坝,堰宽度仍为140m,将非常溢洪道堰顶路面高程加高至45.61m,两端分别以坡比1:5与右侧坝顶和左侧溢洪道交通桥相连接,将非常溢洪道的南端地面填筑至高程47.80m(坝顶高程)进行封闭。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非常溢洪道加固处理方案基本合理;应进一步优化完善非常溢洪道的启用方式,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内容。(四)南、北放水涵初步设计提出,南涵位于大坝桩号0+005附近,北涵位于大坝桩号0+820附近,均为浆砌块石结构,进口底高程北涵为39.0m、南涵为39.5m,断面尺寸均为1.0&1.45m;南、北涵洞的设计流量均为1.0m3/s。南、北放水涵洞均为浆砌石圬工结构,北放水涵发生穿箱渗漏,危及大坝安全;南涵洞身短,坝顶加高2.5m后,洞身结构强度不满足要求;出口存在填土滑塌现象;两涵洞结构均老化严重,上、下游护砌水毁,翼墙墙体破坏,闸门、启闭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用。设计对南、北放水涵均采用拆除重建的处理方案,重建南、北放水涵均由上游连接段、洞身段(含控制段)和消能防冲段组成。南放水涵上游连接段长16m,新建厚0.4m的浆砌石护底,底板高程39.5m,底宽2.5m,两岸坡比1:2,建厚0.4m的浆砌石护坡;进口处设长8m的浆砌石重力式圆弧翼墙;竖井控制段长8m,钢筋混凝土方形结构,底板高程39.5m,厚0.4m,上设启闭机房,机房地面高程47.07m,与坝顶之间设宽1.2m的钢筋混凝土板桥连接;洞身为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孔口尺寸1.0&1.5m,长28m,分4段,分缝处设双止水,外设钢筋混凝土洞箍;出口接钢筋混凝土&U&形墙,扩散角5.4&,下接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池深0.6m,池长7.5m,底板厚0.6m,消力池后接长8m的海漫,两岸坡比1:2,护底、护坡采用厚0.3m的浆砌石防护。北放水涵上游连接段长18m,新建厚0.4m的浆砌石护底,底板高程39.0m,底宽3~1m,两侧设&八&字形浆砌石重力式翼墙;进口处设长8m的浆砌石重力式圆弧翼墙;竖井控制段长9m,钢筋混凝土方形结构,底板高程39.0m,厚0.4m,上设启闭机房,机房地面高程47.07m,与坝顶之间设宽1.0m的钢筋混凝土板桥连接;洞身为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孔口尺寸1.0&1.5m,长37.5m,分5段,分缝处设双止水,外设钢筋混凝土洞箍;出口接钢筋混凝土&U&形墙,扩散角5.4&,下接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池深0.6m,池长7.5m,底板厚0.6m,消力池后接长8m的海漫,两岸坡比1:2,护底、护坡采用厚0.3m的浆砌石防护。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拆除重建南、北放水涵方案基本合理;大坝开挖及回填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工程质量,做好新、老坝体连接和坝体与洞身连接设计及施工,确保工程安全。(五)根据地勘报告,由于环境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设计应注意采取抗腐蚀措施。六、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一)金属结构初步设计提出,南、北放水涵工作闸门均采用1扇孔口尺寸为1.0&1.5m的潜孔式平面铸铁闸门,动水启闭,均配1台LQ-100KN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检修闸门均采用1扇孔口尺寸为1.0&1.5m 的平面铸铁闸门,动水启闭,均配1台LQ-100KN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南、北放水涵进口处均设拦污栅。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南、北放水涵金属结构设计基本合理;拦污栅投资由地方自行解决。(二)电气设计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供电线路老化,无备用电源;本次设计水库供电电源由约1km远的10kv供电线路T接至水库管理所变电所,设1台容量为50kVA的变压器,另设1台30kW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变压器低压侧引出线路至低压配电柜,分别向管理所及南放水涵等供电;北放水涵距离管理所较远,就近引低压电源;南、北放水涵设现地控制;仅在穿坝建筑物处设照明设施。变电所及各放水涵启闭机房均设避雷设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电气设计基本合理;进一步完善电气设计内容。七、施工组织设计初步设计分析了工程的施工条件,确定了施工导流建筑物为5级,导流洪水标准采用5年一遇;导流方式为南涵、北涵互为导流,施工期安排在非汛期;一期施工南涵及溢洪道工程(第一施工年度1月~4月),修筑南涵围堰,利用北涵导流,施工期预降水位至39.00m,调洪后最高库水位为39.34m,确定围堰堰顶高程为40.34m;二期工程待南涵施工完成后,进行北涵拆除重建,修筑北涵围堰,利用新建南涵导流,此部分工程施工导流时段为第一施工年度10月至第二施工年度4月中旬,调洪后最高库水位为40.14m,确定围堰堰顶高程为41.14m;南北涵围堰顶宽取2.0m,迎水侧水上边坡1:3,水下边坡1:5,背水侧1:3;坝坡加固不修筑施工围堰,39.00m高程以下进行抛石,39.00m高程以上进行块石护砌,在汛前将其修筑至设计洪水位之上。初步设计提出了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对施工交通及施工工厂进行了布置;对各单项工程进度进行了安排,本工程施工自第一年11月初至第三年6月底,施工总工期18个月。复核认为:1、初步设计对施工条件的分析基本合理。2、初步设计提出的导流标准、导流方式及施工期洪水计算方法是合适的,应合理确定围堰断面尺寸。3、初步设计提出的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基本合理;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穿坝建筑物与防渗体连接、新老坝体连接设计及施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4、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合理做好施工内外交通、工厂布置规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5、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单项工程施工进度与组织安排,确保施工总工期。八、工程占地初步设计提出,水库加固工程永久占地为溢洪道占地3.0亩,永久占用耕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按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亩产值的16倍计算。临时占地共31.27亩,其中料场取土占地7.26亩,施工临时占地24.01亩。工程占地范围内地面附着物为房屋1148m2,树木550棵,按《关于印发安徽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发改农经〔号)进行补偿。复核认为:1、基本同意溢洪道工程永久占地3.0亩;根据现行有关规定,同意永久占用耕地土地补偿及安置补助费之和为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2、初步设计提出的工程临时占地基本合理。3、应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要求,完善相关程序和手续,组织好有关征地补偿工作。九、环境保护设计初步设计概述了工程影响环境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状况,分析了工程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物及人群健康的影响;对水环境提出了机械养护、汽车修配废水废油处理、大坝防渗废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保护措施,对噪声及粉尘防护提出了洒水防尘、发放防尘和防噪用具保护措施,对生物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都要恢复以前的生态类型,对人群健康保护提出了卫生防疫、饮食卫生、医疗设施、施工区卫生设施等具体保护措施。施工期开展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监测计划,主要进行水质和噪声监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施工区居住人中稀少,地域宽广,施工项目较分散,施工工期较短,影响大多是暂时的、短期的,采取一定的对策和措施,可以得到避免和降低,使其影响在允许范围内。因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环境不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不会制约工程的实施,工程竣工后环境将恢复到原有状况;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本工程可行。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环境保护设计基本合理。十、水土保持设计初步设计概述了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了水土保持流失预测,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目标与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主要为项目建设区,根据地貌类型、工程特征、施工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特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划分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即料场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下游坝坡及坝下平台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施工临时设施及施工临时场地防治区;分区提出了土地整治、植草、植树、开挖排水沟等防治措施;并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和地表径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植被毁坏面积和水土流失分布、土保持防治工程的实施情况、林草植被的生长情况和覆盖度、水土流失控制程度等。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十一、工程管理1、初步设计提出,黄桥水库管理所隶属定远县水务渔业局,水库管理所现有在职员工27人。水库管理所现有办公、生活用房约240m2,其中办公室约30m2,均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大部分墙壁出现裂缝,屋顶漏雨,基本都是危房。水库除险加固后,管理机构设置仍保持不变。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库管理单位岗位定员维持现状仍未27人。本次设计拟新建办公用房400m2、文化福利用房324m2、防汛仓库200m2、配电室30m2。配备防汛车1辆、快艇1艘。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工程管理机构设置基本合理;根据管理需要,基本同意新建办公用房400m2、防汛仓库200m2、配电室30m2。交通工具由地方自行解决。应根据管养分离的原则,积极实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的要求,由地方各级财政落实公益性部分的运行管理费和维修养护费,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2、初步设计根据《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的规定,提出了本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基本合理。3、初步设计提出,大坝现状观测设施不完善;完善工程监测、观测设施,包括大坝位移及变形观测、渗流监测、水位监测、渗流量监测等。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大坝工程观测、监测方案基本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设计内容。4、初步设计提出,水库基本无通讯设施,水文测报设施不完善;完善水库水文及通讯设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水位自动测报、雨量自动测报两部分,包括雨量自动测报站2个、水位自动测报站点1个、自动化监测中心站1个,配洪水预报软件系统。复核认为,根据水库防汛及管理需要,同意增设必要通信设施、雨量观测及水位测报设施;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一步简化水文设施,取消洪水预报软件系统。5、初步设计提出,水库防汛道路自水库大门口经非常溢洪道沿大坝坝顶至大坝北端,与村村通公路衔接,总长约1600m(含坝顶路长1340m),现为土路面;对该段防汛道路新建厚0.2m的混凝土路面,路面宽4.0m,下设厚0.1m的碎石、厚0.2m的灰土路基,上、下游坝肩建&L&型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防汛道路处理方案基本合理;进一步优化道路基础结构设计。6、基本同意初步设计提出的水库调度运用原则。十二、节能设计。初步设计提出了动力节能、电源节能、照明节能措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节能措施基本合适;应进一步完善节能设计。十三、工程概算1、基本同意概算编制依据采用水利部水总〔号文颁发的概算编制规定及配套的定额。中小型设备安装采用水利部1993年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概算定额》(中小型)及水定〔2003〕1号文相关规定调整。2、主要设备、材料物价为2008第三季度价格水平。3、原初步设计编报工程概算总投资2326.05万元,初步设计编报工程概算总投资2329.1万元,复核工程概算总投资1795万元,详见《安徽省定远县黄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概算审核表》。十四、经济评价基本同意工程经济评价的原则、方法和结论。本次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提高了水库及下游村镇、公路的防洪标准,而且提高了下游农业灌溉保证率,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概算编制依据采用水利部水总〔号、〔号文颁发的概算编制规定及相应定额是合适的。2、按2008年三季度价格水平调整钢筋、水泥、沥青等主要材料预算价格。3、修改方块石护坡、沥青路面等工程单价。4、原初步设计编报工程总投资6538.04万元,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的初步设计编报工程总投资4211.04万元,复核工程总投资3277万元。十三、&经济评价复核认为:初步设计采用的经济评价依据、方法和结论是合适的。十四、&节能设计初步设计提出,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进行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选择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施工期根据施工机械需要降低工程能源消耗及运行期节能降耗等措施进行节能。复核认为:初步设计提出的节能措施基本合适。&
& 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