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匪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被国民党军舰攻击电影

老电影《海魂》和《长虹号起义》分别描写的是哪几艘国民党起义军舰
起义后的“长治”舰,被命名为“南昌”舰正式编入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1953年毛泽东主席登上“南昌”舰,视察了新中国的人民海军。
日凌晨,国民党海军“长治”号护航驱逐舰在长江口外大楫山海域起义。&
&日,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于吴淞口外起义。
一般人都以为电影《海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描写的是国民党海军“重庆”号的起义过程。殊不知电影《海魂》描写的不是“重庆”号起义,而是国民党的护卫舰“长治”号起义过程。黄宗江先生以他本人曾在国民党海军的特殊经历,建国后以“长治”号军舰的起义为背景,与沈默君先生合作执笔著成了电影《海魂》的剧本。而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号起义》,其电影剧本的作者杜宣曾参加过对国民党军舰“重庆号”起义前的策反工作。因此,他在创作电影《号起义》故事情节时许多取材于“重庆”号起义的那段经历。
沈默君、编剧,导演,摄影,赵丹、王丹凤、崔嵬、
刘琼、康泰、陈述、牛犇、高博等主演的电影《海魂》剧照。
& &&“长治”号最初为日本海军“宇治”号护航驱逐舰的旗舰,1934年下水,装备有120毫米主炮3门,25毫米高炮9门,配有火炮电动指挥仪、声纳、雷达等;航速20节,排水量1350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海军作为战利品所接收,改名为“长治”号,先后作为国民党海军中的护航巡洋舰的旗舰。1949年2月,“长治”号在上海维修时,该舰一个名叫的士兵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不久,陈仁珊与林寿安、李春官等组成爱国士兵武装起义领导小组,后逐渐发展成为43人的起义委员会。这些士兵出身贫苦,思想觉悟提高很快。9月中旬,“长治”号奉命从舟山驶往长江口封锁上海地区。在陈仁珊等人的组织与领导下于9月19日凌晨2时5分发动了起义,击毙了包括舰长、副舰长在内的十一名反动官兵,毅然决然地将“长治”号开往解放了的上海港,投入了人民的怀抱。后因国民党空军多次轰炸,该舰自沉于南京江底。建国后“长治”号打捞出水修复,被中共中央军委命名为“南昌”号,成为序列中的旗舰。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南京登上了“南昌”号军舰,视察了新中国的人民海军,并且题写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编剧,导演,马林发摄影,、季明、、冯奇、乔郅、凤凰、傅惠、李保罗、张子良、、赵汉、茂路、崔超明
、孙景璐、张翼、、杨宝河、傅伯棠等主演的电影《长虹号起义》剧照。
&解放前夕,国民党共有74艘军用舰船起义投诚。不佞曾接触过两位参加国民党海军军舰的起义人员。一位叫田育中,1949年2月25日参加了最著名也是为人所熟知的“重庆”号起义(其当时还是该舰上军乐队的吹鼓手)。田育中同志“文革”前在北京市体委下属的航海俱乐部(地址在后海北岸)任职,是新中国航海运动的老前辈,该同志于今年8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另一位叫叶继昌,1949年9月19日参加了“长治”号起义,该同志原为宣武区体委群体科干部,是位对工作极端热情负责的同志。
在纪念共和国成立64周年之际,向那些弃暗投明壮举的义士们致敬!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志书检索
按内容&&&&&&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
  黄忠炳
    黄忠炳(年),字赤中,出生于连江县透堡乡南街村一个农民家庭。为人忠厚老实,处事任劳任怨,9岁入私塾读书,不久因家贫辍学务农,农隙则入深山采撷药材,拔崖芦而不为苦。青年时期,相貌俊逸,气宇不凡,喜玩枪使棍,棍法尤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忠炳与曾守辉、郑瑞声、黄克安等秘密组织“广福会”,经共同工作,会员逐渐发展到50多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全体会员聚集透堡棋盘堂,推吴适为首领,将“广福会”改为“光复会”,大家杀鸡盟誓,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忠炳与吴适等一起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宣传救国必须革命的道理,揭露清廷专制腐败。不久,会员发展到300多人,活动经费困难,忠炳与曾守辉倡议会员捐款献物,并带头把自己祖遗山田二亩、房屋一间卖掉,全部捐助光复会。黄忠炳在光复会是重要骨干,事事带头,认真贯彻同盟会的宗旨,积极推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使光复会组织不断巩固壮大,成为同盟会福建十四支部的一个坚强团体。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派林觉民回福建招募爱国志士前往参加,忠炳积极响应,随吴适率领的26名志士组成的队伍,到马尾搭船转经香港赴广州。三月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选锋队”。下午五时三十分,选锋队由小东营出发,向两广督署发起进攻,忠炳等人首先冲入督署,见总督张鸣岐已逃跑,即转战军械局,遇水师提督李准卫队围攻,忠炳力战至翌晨,被执不屈,英勇就义,时年4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胡应升
    胡应升(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性浑厚,与人相处较随和。因家境贫寒,幼未读书,却爱习武,早年以泥瓦工为职业,青年时当过马江水师兵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应升随黄忠炳加入透堡光复会,受进步思想熏陶,放弃泥瓦匠职业,积极从事革命。经常往东塘村与同盟会成员吴适联系,他接触人多面广,频繁来往于本县主要乡镇,探察政治、军事情报,把革命大义传播闽江海隅。
  宣统三年(1911年)春,应升得悉同盟会将在广州举义,喜不自胜,遂与吴济霖同行,三月二十九日抵广州,编入黄兴领导的“选锋队”。下午五时半前往督署攻坚,后又转战军械局,左拼右杀,英勇顽强,一直战到翌晨被执,直陈大义,遂被害,时年39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王灿登
    王灿登(年),出生于连江县透堡乡西门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性情坦率,嫉恶如仇。他虽务农,但长在武风甚炽、革命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闲时好学技击,身手不凡,常与黄忠炳、曾守辉等人切磋拳术棍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灿登加入光复会,宣传革命道理,不遗余力。每论革命总曰:“如山轰石,不至平地不止,未知何日到平地也。”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同盟会决定举行广州起义,灿登听到此消息,心里特别高兴,他积极报名参加,并对人说:“年来抱负,今天当可实现矣。”三月二十五日,与黄忠炳等同随吴适一行抵广州小东营,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下午五时半前往攻打督署,后又转战军械局,遇强敌而不畏惧,巷战中弹尽力竭被执,翌晨英勇就义,时年36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吴 适
    吴适(年),字任之,号兰园。出生于连江东湖乡东塘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增昌早丧,赖母和姑抚养成人。吴适自小励志求学,爱好图画,博览群书,弱冠即中秀才,曾在晓澳任小学校长,并被县咨议局聘为文牍。
  吴适青年时富民族思想,痛恨清朝腐败,淡泊功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其侄济金引荐,加入透堡“广福会”秘密团体,后被推为“大哥”(会长),定期聚会,习文练武,商谈国是,会员很快从50余人发展到300多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适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明确以推翻封建王朝为革命宗旨,把“广福会”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所属的一个革命团体,并在县城、马鼻、长龙、丹阳等地设活动据点,创立学生自治会等外围组织。吴适常到福州与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联络,共图革命,挽救中国。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林觉民由日本东京返榕传达同盟会在广州起义的决定,林文写信告知吴适,并派刘元栋来连联络。吴适迅速组织26位革命党人,于三月二十五日(阳历4月23日)从马尾乘船转香港抵广州参加起义。三月二十九日,吴适等26人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下午五时半投入主攻两广督署的战斗,后转攻军械局,与李准卫队遭遇激战,因寡不敌众,起义失利。连江志士相继牺牲9人(后安葬于黄花岗)。吴适与黄顺基等先潜存理发店,第三天沿路沟匍匐至城外时不幸被捕。吴身陷囹圄,视死如归,理直气壮地自认革命党,并挥毫直陈政见,措词激烈,被判绞刑待决,督府李准曾派员诱降被严斥拒绝。吴适在狱中以画自遣,并分赠狱卒及司狱,幸未受虐待。一日,有个自称李蓉官的来狱看望,告知革命党人正在设法营救,吴以“大事未成,当谋再举,勿以我为念”与之珍重道别。同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福建督府电请广东督府把吴适护送回闽,途经厦门被统制张海珊留作襄助,后由福建督府派任省盐政监督。
  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吴适参加讨伐袁世凯,其东塘祖居被县公署查封。民国5年,吴适召集旧部反袁护国,率队攻入县城,后又相继攻下罗源、宁德、政和等县,震动闽东。袁死后护法军遣散。民国6年,吴再度赴粤,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内政部佥事。同年奉孙中山命返闽收编各地民军,进行护法战争,队伍扩展到5000人,吴被委为连罗古屏大游击司令,在闽江流域,牵制军阀李厚基,大大减轻闽南、闽北护法军压力。后又参加驱李(厚基)运动,并逼近省城,因孤军无援,功败垂成,吴又到广州任总统府秘书,颇得孙中山信任。
  民国11年,北伐军兴,吴适被委为北伐军大本营十一路司令,与孙中山同驻韶关。后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突围登楚豫舰,后移永丰舰,吴两次冒险登舰汇报军情,还接受孙中山命令冒死携款至香港接济革命同志。同年8月奉令回闽召集旧民军,编为福建自治军第五路。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军长到福建时,吴被委为第一警察司令驻福州。同年12月许返粤讨伐陈炯明,委吴为后防司令。未几北洋军阀孙传芳、周荫人相继入闽,派人招降吴适,吴不为所屈,严词拒绝。民国13年,吴率部在松溪、政和一带,不久奉命改编,只身赴粤。后又奉命回闽在古田、屏南等县召集旧部,以作内应,迎接北伐军入闽。何应钦攻下福州后,吴适所部被正式收编。吴适来省述职时,自请任福建救济院院长。民国14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吴亦引退,结束戎马生涯,居福州乌石山卖画自给。抗战时期,福州两度沦陷,有人拉吴适参加维持会,遭到严辞拒绝。吴适星夜辗转永泰蛰居,表现出坚贞民族气节。
  吴适博学多才,能诗会画,诗画结合,意境飘逸。在一幅画竹中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日亦虚心”诗句,并以此自勉。曾被推为福州“龙珠画苑”副社长。他有画作300余幅,诗作亦多,现多存其后人处。新中国成立后,吴适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选为省政协委员,福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日在福州病逝,享年80岁。
  魏金龙
    魏金龙(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一眼失明,人称“独眼龙”,因家贫失去就学机会。但他聪颖灵巧,意志坚强,胸怀坦荡,偏好拳术。虽仅一眼,犹勤练枪法,射击奇准,弹无虚发,人称其“独眼龙枪”亦泰然随之。
  金龙虽为农民,却关心国事,每谈及清廷腐败无能,受外国人欺凌,辄气愤填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欣然加入“光复会”团体,常与秋元、清畴、西惠等交流切磋武术技艺,被号为武师。
  宣统三年(1911年)春,金龙得知同盟会将在广州起义消息,乃义无反顾,踊跃报名。三月二十五日随吴适一行自马尾乘船经香港抵广州,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当日下午五时半参加攻打两广督署战斗,后又转战军械局,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在巷战中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1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乃琳
    罗乃琳(年),出生于连江县潘渡乡过溪里一个农民之家。他为人朴实,不慕虚荣,平时沉默寡言,幼时爱好拳棍武术,喜欢读史论学,且每有独特见地,常说:“汉以后学术不及秦前,究其因,应咎于专制约束。”他独尚宋儒邵雍授官不赴,耕稼自给,一生淡泊,亦崇陈亮民族气节。其胸襟与抱负,诚非常人所及。参加辛亥革命前,在潘渡开设小商店做小本生意。吴适常到他店里与其闲谈,乃琳深受吴的进步思想影响,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入“光复会”,决心为推翻腐败的清朝统治而斗争。
  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奉孙中山之命,回福建联系各地爱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乃琳积极报名参加,随吴适率领的一行26位志士赴广州举义,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半,乃琳参加主攻督署战斗,后转战军械局,在激烈巷战中阵亡,时年31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开庚
    林开庚(年),字孝先,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g头镇拱屿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在家种田,也当过搬运工。后被迫背井离乡,赴湖北汉阳铁工厂做工,继之入京汉铁路江岸机务段车头当验车工。
  民国10年(1921年)12月下旬,武汉共产党人陈潭秋到江岸开展工运,工人林祥谦深受教育和启发,遂积极参与筹组江岸工人俱乐部。开庚在江岸与林祥谦是邻居,两人亲如兄弟。在林祥谦的影响下,开庚思想进步很快。民国11年1月22日,江岸工人俱乐部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声中宣告成立,开庚即于此时加入江岸俱乐部。同年10月加入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并成为工人纠察队的1名骨干队员。
  民国12年2月4日上午9点20分,京汉铁路总工会一声令下,从江岸开始,不到3小时,京汉铁路全线实现工人大罢工。军阀湖北督军肖耀南派参谋长张厚生率领军队,在江岸车站驻扎,伺机镇压。6日上午,江岸工人领袖林祥谦在万名群众大会上号召工人加强团结,坚持罢工。会后,在林祥谦、施洋的带领下,开庚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在层层荷枪实弹的军警面前,高喊着“打倒军阀”、“争自由、争人权”的口号,横眉冷对,勇敢行进,表现了威武不屈的凛然正气。
  2月6日下午,江岸工会遭军阀张厚生带领的2个营全副武装三路包围,事态非常紧张。在工人纠察队队长曾玉良的指挥下,守卫在工会门前的林开庚等工人纠察队队员,手执木棒、铁棒等,与武装军警展开殊死的搏斗,开庚毫不畏惧,冲杀在前,因脑、胸连中数弹而壮烈牺牲,时年43岁。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二七”革命烈士。
  陈发炎
    陈发炎(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务农,淳厚朴实,沉默寡言,心中自有理想志向。平时好拳术,常练不释手,被称为国术教师。对清廷腐败时有愤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与陈清畴一同加入“光复会”,教习拳术,商谈救国大计,表现积极。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发炎从吴适处得知消息后,积极报名参加。三月二十五日自马尾乘船转香港抵广州,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当日下午五时半,同连江志士一起参加攻打两广督署,在激烈巷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贺氏三兄弟
    贺家旺(又名松弟,画号馨如,年)、贺家斌(又名斌藩,画号梦云,年)、贺福官(画号逸云,年)三兄弟,连江县城人,因其精湛的舞美设计饮誉海内外而合称“三贺”。
  馨如幼年丧父,赖叔父贺国器抚养成长。国器(字十十,年)家道贫寒,以画谋生,擅长人物素描,颇有名气,中年娶室,相继生梦云、逸云二子。梦云、逸云与堂兄馨如一起生活,三兄弟皆颖悟勤奋,同承家学,画艺日精,各有所长。馨如幼承乃叔精传,擅人物肖像兼及泥塑,青壮年广交画友,潜研西画技巧,悟出中西结合画理,独树一格,为省内舞美创始人之一。梦云幼受乃父熏染,笔不离手,7岁已能现场描绘乃父肖像,后又吸收黄慎、李霞国画之长,创出自己画格,且善懂人体解剖、比例,其泥塑艺术为县内首屈一指。逸云3岁丧母、7岁失怙,幼承父教,后受胞兄培育点拨,继拜名画家观鹏为师,基础扎实,灵感敏锐,后来居上,成为30年代舞美大师。
  贺氏三兄弟在贺国器指教下,从画饼花发展到人物素描,清末在县内城乡颇有名声,常被邀绘制庙宇戏院壁画及泥塑等。城西关公亭之关羽和中岩寺弥勒佛塑像皆出馨如之手,形神兼备,唯妙唯肖。
  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关帝庙重修落成,邀福州闽剧旧赛乐班来连开台公演,班主邵亨有见庙宇两侧壁画十分传神,赞羡不已,询知出自馨如兄弟之手,特邀会晤。馨如提议在舞台中央置一幅立体画景,配合戏文,定能使舞台改观增色,吸引观众。班主亦有此意,欣然请贺家三兄弟到福州为其设计幕景。当首幅大型山水彩画在舞台面世时,由于灯光辉映,别开生面,轰动省城观众。后各戏班争相仿效,“三贺”遂在福州开设专业幕馆,业务应接不暇。
  此后,“三贺”利用绘画技巧,配合舞台艺术,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不但注意场景色彩调节,而且把静景逐渐变成动景,采用硬景片,按层次排列,增强立体感。民国11年,馨如为闽剧《水淹汤阴县》精心设计竹扎油条式滚动水帘,出现大浪滔滔的逼真场景。开创闽剧首用机关幕景的历史。继后梦云、逸云又为《铜网阵》、《白玉堂》制作机关幕,尤其逸云应用人体解剖知识,为《刘香女游十殿》绘制一套开膛剖腹、锯断肢体等惊险可怖的机关场景,观众交口称妙。由于机关幕景巧妙结合绘画、机械、电光、绒絮、魔术等各种技术手段,在舞台上创造出人妖互变、头断人飞、火烧屋坍、飞檐走壁等瞬息变幻的特技戏剧场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轰动省内外。上海天蝉剧院闻讯即派人到福州重金聘请“三贺”赴沪设计舞美。“三贺”到上海后,曾与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合作设计舞台场景。民国19年,逸云与周信芳研究设计《封神榜》大型舞台机关幕景,利用光学原理和魔术特技,与戏剧情节有机配合,轰动上海各界。其中一场表现皇宫内景的设计,以平行透视画两排由近渐远的龙柱,雄伟壮丽,立体感强,竟与340多年前意大利维晋察的奥林匹克剧场布景设置不谋而合,观众无不叫绝,使天蝉剧院全园满座持续三年之久。“三贺”舞美设计在上海形成“福建派”风格,影响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菲律宾等都派人来上海礼聘“三贺”。民国23年,逸云带徒弟相继到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设计舞美,深受欢迎,饮誉海外,有的剧院广告把逸云相片放大数尺,写着“特请唐人画师置景”,以招徕观众。民国24年,逸云载誉回上海。三兄弟除继续为各剧院设计舞美外,致力培养学生,扩大舞美队伍,并派学徒到全国各地设计舞美,传授技艺,其中有不少后来成为著名画家和艺术家。
  民国26年7月抗战爆发后,上海戏剧舞美日渐衰落。民国30年上海被日军大肆轰炸,“三贺”只得相继回到连江,在县内给各禅寺绘画、塑像为生,一些寺庙尚存“三贺”遗作。抗战胜利后,逸云带徒到福州振兴舞美设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曾数次派人来福州请逸云赴沪担任舞美顾问,逸云以年老婉辞,在家以画自娱直至终年。
  卓秋元
    卓秋元(年),出生于连江县长龙乡院后村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刚正直爽,幼时入私塾读书,少年时代即跟随长辈习武,经常隐于山村之中拉弓打猎,喜欢讲义气打抱不平。成年时,因家贫做过卖花生意,走乡串户,但见到贫困人家的疾苦,就以积蓄的钱相济,得到乡人的好评。
  秋元青年时代,正是满清政府政治腐败,孙中山倡导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元与胞兄孝元同时加入透堡秘密团体“广福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兄弟两人积极拥戴吴适为“广福会”大哥,后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福建十四支部的一个革命组织。秋元在光复会中悉心练武,并毫无保留地向同志传授,共商反清救国大计。常愤慨表示:“宁可舍身报国,不能苟且偷生。”是光复会的一名中坚分子。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派林觉民回福建招募爱国志士前往参加,秋元积极响应,随吴适率领的26名志士组成的队伍,到马尾乘船转经香港赴广州。三月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下午五时三十分,选锋队首战总督署告捷。当转战军械局时,在东辕门与李准卫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秋元肩扛炸弹,勇敢冲向军械库,不幸中弹扑地,壮烈殉难,时年29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清畴
    陈清畴(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以农为业,勤劳朴实,有强烈民族意识,好谈政治时事。平时爱好技击,根基甚厚,空拳可敌十余人。其乡有抗清志士林国贤墓,清畴每谈其抗清事迹,辄抒发己之革命志向。乡人多讽其不安分守己,他却不以一介小民而自卑,而以革命大义晓喻众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畴邀陈发炎一同加入“光复会”,此后,对推翻满清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行动更加积极。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清畴听到消息,积极报名参加。三月二十五日随吴适一行自马尾转香港抵广州,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当日下午五时半,清畴随攻两广督署,后转战军械局,他发挥技击优势,左拼右杀,英勇作战,在巷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西惠
    林西惠(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农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独眼龙枪”魏金龙一起游猎,并结成莫逆之交,同魏互相交流拳术枪法。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西惠与金龙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哥”,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的一个革命团体。西惠常与陈清畴、黄忠炳等一起谈论政治时势,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共图革命大业。
  宣统三年(1911年)春,西惠得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的消息后,积极报名参加,三月二十九日,与连江一行26名爱国志士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在总攻督署中奋勇争先,在巷战中战死,时年26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王水莲
    王水莲(年),是土地革命时期连罗群众领袖杨而菖的母亲,人们尊称为“杨母”。她出生于尖墩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勤劳厚道,乐于助人。16岁嫁透堡杨孝知为妻,家道清贫,生3子,夫早逝,寡妇幼子,常受地主富人欺凌。水莲挺直腰板,甘苦备尝,节衣缩食,培育子女长成。次子杨而菖上中学读书,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长子与可、三子与福也相继投入革命洪流,水莲均积极支持并参与,家中成为革命据点。民国20年(1931年)10月,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到透堡指导秋收减租抗债斗争就住在杨家,杨母热情接待,自觉搞好安全保卫工作,而且积极参加宣传发动,成为全县第一个农会女会员。同年底,地主组织武装反扑,杨而菖带领农民暴动,失败后突围转移福州。杨母面对敌人白色恐怖,镇定自若,巧妙化装脱险。民国21年6月,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成立,水莲3个儿子全部参加,自己亦成为游击队秘密交通员。同年底,为县委送信时被抓关入县监牢,受尽酷刑,但她坚贞不屈,敌人抓不到任何把柄只好将其开释。民国22年4月,水莲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0月游击队解放透堡,被选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民国23年1月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杨而菖在解放马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杨母强忍悲痛,在追悼会上勉励大家“擦干眼泪,消灭反动派,为保卫苏维埃而战,为烈士报仇!”在掩埋好而菖尸体后,即投入紧张的土地改革、苏区生产和妇女解放等工作。民国23年8月,为抢救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300多名伤病员,水莲带领100余名妇女组成救护队,像亲人一样精心护理,使他们早日康复,壮大红军力量。同年9月,连江红军十三独立团上调改编闽东独立师第三团,水莲送三子与福随叶飞在闽东打游击,北上抗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民国23年冬,国民党重兵“清剿”连罗苏区,革命根据地大部陷落。次年3月,杨母和长子与可相继被捕,叛徒练文兰、县长王笑峰先后到狱中劝降杨母,均被严词怒斥。敌人恼羞成怒,对杨母施以严刑,并把与可杀害,杨母坚贞不屈,绝食抗议,最后只好以“女匪元凶”等所谓罪名判其16年徒刑。杨母听到判决书后朗声大笑说:“你们自己都保不住16年!我一定看到你们垮台,革命胜利!”民国25年底,杨母得到狱中一位中共党员指点,诈称患“疥疮”而获“保外就医”。杨母出狱后多方寻找党组织,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斗争,民国27年6月,专程赶往福州新四军特务营联系,并动员隐蔽福州的老红军颜台顺、颜发开等回归新四军北上抗日。民国37年,杨母还联络郑敢、林广、张心仕等土地革命时的老同志,组建闽海游击队,打击敌人,迎接连江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杨母数次评为烈军属模范,1950年10月作为南方革命老根据地烈军属代表团成员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前后三次晋京见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邓子恢副总理还在家中设宴接待她,并赠送1根竹节手杖(现存县文物陈列室)。杨母婉辞县领导接其进城安享晚年,居乡积极投入剿匪、反霸、土改等斗争,带头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发动和带领妇女兴修水利,建造“妇女渠”,灌溉农田200亩。1960年暂时经济困难,年逾古稀的杨母,毅然带领6位花甲老人到山区合山创办老区林场,发展生产,为国家分忧。1965年该场已发展到37人,年产粮10余吨,除交售给国家外,还支援受灾队,并开发茶园100多亩,种果1000多株,牛、猪禽畜成群。杨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鞠躬尽瘁,被誉为“红心铁骨革命老妈妈”,直至积劳成疾,于日逝世,享年78岁。
  张善和
    张善和(年),字克庸,连江县敖江乡毗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早年就学福建武备学堂、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后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后又赴日就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青年时代,张与革命党人吴适、陈复良关系甚密,倾向革命,追求民主,曾参加过护法运动等。
  民国12年(1923年)冬,善和出任连江县知事,颇有政绩,推行新政,整理钱粮积弊,减免赋役和苛捐杂税,勤政廉洁,发现扰民差吏即予严处,使县公署各科室面目一新,提高办事效率。他任内设立路政局,亲自指挥拓宽府前街道,组织治理内城河,拨款建设宣化农贸市场,筹措资金创办连江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增设20余所乡村小学。离任时,各界人民感念其德政,由县农商会赠“政系去思”横匾一面,以示怀念。
  善和离开连江后,即就任国民革命军四十九师参谋长,在北伐战争的东路战役中,运筹奇巧,屡立战功。结束军旅生涯之后,先后出任云霄、漳浦盐局局长、盐公署知事、闽东禁烟督察专员、福州粮食调节处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张曾多次返连,在荷山公园邀各界人士集会,灌输爱国救亡思想,并从行动上积极配合张国键县长组织抗日。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政治腐败每况愈下,善和虽辞去公职,但其民主进步思想仍长存不弃,在福州创办《连江旬报》,指陈时弊,影响颇深。
  1950年,善和由何公敢介绍加入民盟,虽年逾花甲,仍关心国家大事。1952年底,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担任主席团成员。1953年当选为连江县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又当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4月病逝,终年66岁。
  林孝吉
    林孝吉(年),出生于连江县透堡乡北街村。父贫病交加早逝,母含泪改嫁,孝吉从小在苦水中泡大。
  民国19年(1930年)夏,杨而菖在透堡开办平民夜校,孝吉首批入学,并与杨而菖结为忘年之交,同心干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组建透堡党支部中任宣传委员,被选为乡农会首任主席。孝吉为人正直,有勇有谋。积极协助杨而菖,开展减租抗债斗争,发展农民自卫队革命武装。民国20年底,透堡地主“五虎一豹”利用封建宗族关系,煽动数百本族群众疯狂反扑,透堡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因寡不敌众,暴动失败,孝吉随杨而菖等突围时,大腿受伤,与5名农会骨干同时被捕,关押县城牢狱。孝吉备受敌人严刑拷问,均据理驳斥,威武不屈。民国21年4月,经中共福州市委组织营救,“取保候审”。孝吉一出狱,就赶到合山根据地。同年6月会见巡视连江的中共福州市委书记陶铸,接受“壮大队伍,武装割据”的新任务,潜回透堡等地,负责沟通各根据地间交通线,加强配合、支援。妻子因叛徒出卖被捕,生命难保,他忍悲发愤,全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率队突袭罗源马洋、洋柄等民团,缴枪15枝,相继解放罗源4个乡村,扩大革命根据地。同年底,海军陆战队配合连罗两县民团武装,分六路“围剿”红军游击队,孝吉组织反“围剿”突击队,避敌前锋,插到敌后,突袭丹阳,迫敌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取得反“围剿”胜利。
  民国22年2月,杨而菖返连平息李德标叛变事件后,孝吉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对游击队进行组织和思想整顿,纯洁革命队伍,壮大党的力量。
  民国23年1月1日夜,林孝吉为配合杨而菖率部进攻马鼻重镇,组织数千农民群众配合战斗并取得胜利。马鼻解放后,中共连江县委于1月3日在透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孝吉当选为连江县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主持连江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工作,实行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领导苏区实行土地改革,组织干部学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亲自在官坂塘边搞分田试点,制订《分田大纲》,使连罗苏区143个乡村10万多农民第一次分到自己的田地,在连罗历史上写下璀璨的一页。土改后,为振兴苏区经济,巩固土改成果,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废除封建陋俗,先后颁发禁赌、禁烟(鸦片)、禁盗、禁杀耕牛等10多个法规,成立合作社,保护工商业,发展生产,使苏区焕发生机。
  民国23年1月底,因十九路军“闽变”失败,海军陆战队卷土重来连江,福建当局还增派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和保安团来连,实行全面“清剿”。连江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马鼻等苏区相继陷落。福建临时省委亦于4月遭敌破坏,失去上级联系。孝吉正于危难之际接任县委书记,后在叶飞的主持下,与福安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选为特委委员。面临敌人血腥“清剿”和烧杀,孝吉着力支撑局面,在厦宫成立闽东后方办事处和交通站,筹饷款,购弹药,缓解军需给养之困,保持与闽东的联系;同时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负责办好红军医院,护理救治红军先遣队伤病员,使他们早日康复,增强红军十三独立团的力量。同年9月底,红十三团根据闽东特委指示,改编为闽东独立师第三团,然后开赴宁德与闽东红军会师。孝吉服从大局,在红军主力上调后,立即从各区乡赤卫队中抽调骨干,组建红军连江独立营。同年12月,发动苏区青年踊跃参加红军,队伍扩大到500多人枪,扩编为闽东红军西南团。这时麇集连江的国民党“清剿”部队已达1万多人,连江与闽东的联系亦被切断,县委和红军西南团被围困在坑园下屿。民国24年2月1日,孝吉组织红军西南团分两路突围,自己为掩护战友,最后撤离,于鹤屿上岸时被敌逮捕。敌人诱之以利,施以酷刑,受尽折磨。孝吉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在牢中与战友一起高唱《国际歌》,同年6月6日英勇就义于福州鸡角弄,时年38岁。
  黄斌藩
    黄斌藩(年),出生于连江县城关一个贫民家庭。斌藩自幼失怙,由其母抚养成人,少从姑丈孙长锦(连江名中医)习医,斌藩颖悟勤学,朝夕盘桓,深得厚爱与薪传,故能深窥堂奥,医术精进迅速。成年后应南京政府考试院中医师检核考试及格,始持照行医。他既注重临床经验,又明于医学理论,擅治难症,兼长妇科,切脉辨症,聚精会神,从不粗心行事,能凭脉象而断有无怀孕,能论虚实而祛邪护正,中年名声始噪,晚年医术益精,凡诊治疑难杂症,辄细心诊察,找准症结,对症入药,处方灵活,不拘一格,善用重剂,单刀直入,药后每能走访详察,每症治疗均能善始善终,万无一失。常语其徒曰:“既得其情,方能倍之胆识;立异于精,定可出奇制胜。”新中国成立后,由县人民政府聘为县立医院中医师,斌藩专心供职,竭诚尽智,自此中医门诊门庭若市,救治不少危重病者。1956年经省批准定为高级知识分子,担任县医院中医科主任,曾评为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斌藩为人敦厚,讷讷寡言,但于难症会诊上,却善于共同切磋,能以精明的论证而令人信服,从医60余载,救人无数,备受同仁尊重,人民称颂。1977年病逝,享年80岁。
  徐其湘
    徐其湘①(年),亦名其骧,乳名依细,字可园(房谱字竹漪),自号六几。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日)出生于连江县蓼沿乡白沙村(今名金沙村),系徐会楚长子。湘自幼颖异,虽开口说话较常人迟,而7岁入私塾读书则已显其聪敏颖悟过人,且勤学善问,志向高远。13岁时所作文章诗词文理皆有可观。师长乡老皆寄予莫大期望。湘果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民国3年(1914年),湘17岁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法科专业。湘在北大学习期间,正处国民革命关键阶段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已被各个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所窃取。湘愤国事日非,辄发抒所见于笔端。湘与福建老乡郭梦良等人积极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②,曾在上海著名的《东方杂志》和《时事新报》上发表许多论文,并被《时事新报》征为访员。其间还回福州演讲,在家乡连江组织甲寅俱乐部(甲寅系民国3年干支纪年)。湘在北大6年,学业优秀,思想活跃,文章超群,深受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长胡适等器重。梁启超见湘文章风采亦叹为逸才,呼其为小友,时相往来,暇则招作文字之谈。湘北大毕业后,即被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编辑主任。后又相继担任上海专门学校教务长、北京春明学校教务长。当时正处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湘日夜潜心学问和著作,因而积劳成疾。民国14年(1925年)3月,湘因母病回故乡白沙省视,家人见湘身体亦已瘠羸,再三勖其静神养气。不料因其母去世而悲痛万分,病情加重,亲属急送湘到福州省立医院诊治,经抢救无效,于同年四月初六(阳历4月28日)殁于医院,时年27岁。湘在蓼沿家乡娶有妻室,生一子。在北大期间继娶同学陈天予(籍江苏省无锡县),生一女,据传遗腹还有一子。湘逝世后,他在北京和福州等地诸友闻噩耗无不悲切。同年7月,经诸友筹办,在福州西湖为其湘召开追悼会。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林长铭等皆送挽诗挽联悼念。梁启超赞叹湘有大本之才,所恨天授之学而不与之年,竟赍志以没,徒令人仰慕而不见其展大才也。同年10月,湘好友郭梦良亦病逝。湘继室陈天予曾回榕赠郭夫人庐隐一幅对联曰:
    基尔特主义销沉,有日遇六几,握手莫谈度外事;
    兜率天③心肠破碎,无言慰庐隐,伤心都是未亡人。
  注:①本文系据章振乾先生提供的有关线索,以及蓼沿乡金沙村老提供的其湘妹婿杨修祈撰写于民国36年的传记初稿和《东海郡徐氏房谱》整理而成,内中史实未经进一步考证。仅供参考。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系英文音译,即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潘蒂(年)。
  ③“兜率天”系梵文音译,意为受乐知足而生欢喜之心。《弥勒上生经》称他现住兜率天。
  倪华銮
    倪华銮(年),号澹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g头镇官岐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资质聪颖,好学不倦,素慕清末中法马江海战中抗击法国侵略军为国壮烈捐躯的英烈,立志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宣统三年(1911年)夏,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民国2~10年(年),继续在马尾福州海军学校求学,毕业后相继在“应瑞”、“建威”、“海筹”等舰候补,民国14年升充“列字”号鱼雷艇当副艇长,不久晋升“健康”舰副舰长。此间,华銮受中共党员郭寿生的启发,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并团结海军中志士创办《灯塔》月刊,揭露军阀政府卖身投靠帝国主义的罪恶。民国15年冬,华銮由中共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及颜昌颐、郭寿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2月,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党组织计划以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起义兵舰炮击兵工厂和淞沪防守司令部等战略要点为信号。浦东方面由百余人开小轮船驶近军舰,取得枪械,上岸攻打高昌庙兵工厂,占领龙华军阀司令部,成立上海市民政府。党组织在制定这一方案时,吸收海军中的党员倪华銮等人参加研究。2月22日下午6时,华銮在“健康”炮舰上以旗指示各舰集中火力向龙华护军营、制造局开炮射击,敌人遭受重创后,纷纷向租界逃避。直到夜晚九时半,接应部队尚未到达,闸北和南市一些地方工人和军警发生巷战,但因总指挥部与各部暴动队伍之间失去联系,起义被迫中断。次日,由周恩来亲自安排下,华銮带着彭述之写的介绍信到汉口暂避。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华銮由海军陆战队营副调任闽海北岸炮台台长。此间,曾与中共连江特支吴大麟私交甚笃,并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后因吴被捕未实现。民国30年4月,连江、福州等地第一次沦陷,北岸炮台失守,华銮从此漂泊于厦门、汕头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华銮任汕头航政办事处技术员,直到1965年初病逝,时年66岁。
  郑冬松
    郑冬松(年),连江县透堡北街人,出身穷苦,4岁丧父、9岁丧母,孤身一人,靠族亲养育成人。冬松自幼勤快好学,诚实憨厚。民国18年(1929年)7月,被杨而菖以乡亲身份举荐到透堡小学当工友。冬松敲钟烧饭、浇水扫地,忠于职守,毫无怨言,颇得师生好评。翌年春,由杨而菖、杨挺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透堡农民协会联络员,投身减租斗争,勇敢机智。民国20年12月在“透堡暴动”中,冬松挥舞大刀,冲杀在前,激战三天,终因敌众我寡被执。地主百般折磨,用针扎入郑冬松的双眼,复以醋调石灰猛擦,直至双目失明,昏死过去,冬松宁死不出卖同志。地主预料冬松难以成活,才叫其族兄郑冬成“领尸”回去。经中共连江县委多方抢救,冬松奇迹般活下来,但双目已失明,无能谋生。县委发动筹款资助,冬松坚辞不受,并一再恳求组织分配任务。冬松对革命的赤诚感动县委领导,决定让他担任交通员。为掩护革命工作,冬松拄着一根拐杖去讨饭,四处流浪,餐风宿露,替游击队收集情报、传送信件。游击队知己知彼,连获大捷,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民国23年1月底,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向透堡苏区进攻,闽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转移沿海活动。县委特派战士保护冬松一起转移,冬松怕拖累部队,一出透堡乡便借故躲到山上藏起来。几天后,陷入海军陆战队搜索队的魔掌,被带往透堡营部严刑拷打,郑冬松坚贞不屈,就义刑场,时年33岁。
  陈祥榕
    陈祥榕(年),又名陈尚容,连江县城关镇人。陈家世代行医,颇有名望。民国12年(1923年)春,父母在行医中染疫身亡,陈家沦为赤贫,时祥榕在小学六年级就读,迫于生计,辍学入“益龄”药店当学徒。祥榕性情刚烈,不堪虐待,不久即转到“打铜春”店学五金工艺,闲时习文练武自娱。
  民国14年春,祥榕进平民夜校读书,接受马列主义启蒙。不久,上海发生“五卅”惨案,8月,连江“声援沪案雪耻会”成立,祥榕为敢死队队员,参加反日爱国斗争。民国19年初,由黄应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成立中共城关支部,祥榕为支部书记。7月,发动农民,组织请愿,有成万名农民进城示威和抗捐斗争。民国21年1月上调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工作,任市委执委兼职工党团书记、军委书记,协助市委书记陶铸负责工运、兵运、农运工作;同年11月赴上海参加党中央开办的训练班受训。翌年3月初训练结束返榕工作,即在福州仓前山被捕。在狱中,与难友一道秘密建立党团组织,编写狱刊《狱焰》,顽强地坚持斗争。民国22年12月,十九路军“闽变”,由“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释放出狱。民国23年1月,祥榕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委员、省委军事部长。同年2月,受命回连江任县委书记、红军第十三独立团政委,亲自谱写教唱《红十三团团歌》,练兵演武,重振士气,红军部队挥师挺进罗源山区,接连消灭罗源、闽侯、古田边界地区的18支地主民团,巩固、扩大连罗苏区。短短两个月,红十三团由两个连发展到八个连、700多人枪。3月中旬,祥榕率3个连进抵可门湾,歼灭海匪李启棋部,组建起连罗红军海上游击总队,开辟了闽东与福州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民国23年3月下旬,祥榕奉命调回临时省委机关。4月,省委机关遭国民党特务破坏,主要负责人陈之枢等被捕叛变,祥榕机警地避开,回到连江。8月13日,祥榕率十三团10位战友,到福州了解敌人军事布防情况,被宪兵四团逮捕,于当日上午在福州鸡角弄英勇就义,时年24岁。
  陶仁官
    陶仁官(年),出生于连江县东湖乡东湖村,家境清贫,念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下田劳动,15岁到丹阳学艺,初尝世道不平、人生艰辛。
  民国19年(1930年)春,仁官的娘舅郑厚康(在福州读书时加入共产党)奉命回连开展革命活动,陶常受其启蒙教育,阅读进步书刊。同年6月由郑厚康、黄应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仁官入党后,仍在丹阳以店员身份为掩护,对海军陆战队所设茶税局勒索捐税,鞭挞挑茶工人极为愤慨,发动挑茶工人和茶农等开展抗捐斗争,并在斗争中培养和发展3名党员,成立丹阳党小组,陶任组长。民国20年夏,仁官协同县委派来的党员,深入丹阳文朱山区,在畲汉山民中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六七个青壮年参加革命,相继组建党的交通联络站和党团支部,扩大山面区(即今长龙)革命根据地。民国21年秋,仁官奉命回东湖村协助开展秋收减租斗争,声势浩大,取得胜利。民国22年10月,仁官担任丹阳区委书记,利用“闽变”有利时机,于同年底在新洋村成立丹阳区苏维埃政府,仁官兼任主席,领导全区开展土地改革。
  为随时掌握敌人活动情报,仁官还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化装到海军陆战队驻地,了解敌情,搞兵运工作,协同战友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员。民国23年8月,仁官接受县委任务,担任东线指挥,连夜组织担架队,苦战三天三夜,把300多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伤病员安全转移到厦宫红军医院治疗。同年10月,红军十三独立团改编上调闽东后,仁官担任新组建的红军连江独立营政委,与营长张锦文密切配合,投入艰巨的反围剿战斗,在长龙洪塘与敌遭遇,及时抢占有利地形,激战一整天,打退了敌人。11月上旬,率队在长龙官仓下设伏,打死“围剿”敌人10多人,活捉并镇压血债累累的透堡民团团长杨兆禧。面对敌人重兵“清剿”的严峻形势,仁官沉着勇敢,组织红军痛击“清剿”敌人,同时发动苏区群众坚壁清野,保存粮食和武器。同年12月,独立营扩编为闽东红军西南团,仁官任团政委,加强红军军纪教育,巧妙与敌人周旋。民国24年1月,敌人缩紧包围圈,2月1日、15日,仁官率红军两次突围脱险,转回山面区。3月16日,仁官被叛徒告密,落入敌人魔掌,在敌人高官利诱和种种酷刑迫害面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同年4月,被关押在军法处大牢,于6月6日英勇就义福州鸡角弄,临刑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新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时年25岁。
  杨挺英
    杨挺英(年),又名杨英,出生于连江县透堡乡北街村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杨孝焕,曾任红军兵工厂厂长。挺英自幼聪颖,喜读进步书籍。16岁考入福州乌石山师范,即秘密加入反帝大同盟,成为学运骨干。民国17年(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乌石山师范学校支部组织委员。毕业回乡后以透堡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民国20年秋,在邓子恢指导下,与杨而菖一起在透堡等地发动农民开展减租抗债斗争。民国21年秋,参加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培训结束后,被市委派到马江搞兵运工作,先后策反几批士兵拖枪起义。翌年8月,驻马尾要塞司令部海军陆战队某警卫班准备起义时,事情泄漏,挺英涉嫌被捕,与陈祥榕等关押同一房。他与祥榕一道,以监狱为阵地,建立党支部,坚持革命斗争。民国22年12月,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后释放出狱。挺英回连江后,立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革命工作。不久即担任中共连江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主持召开连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3月底,接替陈祥榕任红军十三团政委。9月底,叶飞主持在丹阳庄里召开中共连罗县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闽东独立师,十三团改编为独立师第三团,挺英任三团政委,兼任新成立的中共罗源县委组织部长。这时,国民党重兵麇集连罗苏区,挺英受命于危难之际,发动秋收斗争,挫败国民党军队抢夺粮食的阴谋,紧密配合中共罗源县委书记叶如针,将各区赤卫队、肃反队等合编为红军独立营,以保卫罗源苏区。同年12月,独立营转入游击战,同月底,挺英带病率两名战士到霍口部署反“围剿”斗争,途经外坡村,遭当地反动大刀会会徒包围,被长矛刺中而牺牲,时年23岁。
  吴大麟
    吴大麟(年),连江县城关人,父有皋,开有“义记”京果店,以信、义名著凤城。吴大麟英俊潇洒,豁达果断,受父亲影响至深。民国18年(1929年)7月福州英华中学毕业。民国22年客次南京石鼓路,由乡亲举荐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雇员,闲暇作文,针砭时弊,常见报端。翌年转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当录事,加入国民党组织,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不久即辞职赋闲。民国24年夏,大麟应考录取福建省合作社训练班,受训3个月后被派回连江任福建省农村合作委员会驻连办事处主任指导员,主要是发放农渔业贷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领导王助派林涧青到连江组建特别支部,同时考察培养吴大麟。一个月后,大麟由王助直接介绍入党,仍以国民党员、合作社主任指导员的合法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当时连江特支的任务是联络人员、掌握枪支、准备建立抗日武装。大麟先在县城十字街口开设“海滨书局”,销售进步书籍,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以争取群众,继而利用开办合作社干部训练班的机会,在蓼沿溪东村培训抗日武装骨干100多人。为掌握武器,大麟通过关系,争取国民党闽江北岸炮台台长倪澹吾(即倪华銮),并与其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后因被捕未实现)。民国28年春,吴接任特支书记,根据王助指示为新四军筹措经费,暂从合作社资金中抽出数百元派人送往福州。由于大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引起当局注意,合作社的资金问题很快被发现,连江县政府以“贪污公款”名义,于3月初将吴扣押于县政府,准备解往三元集中营。连江特支截获密电,由党员梁仁钦组织疑兵,割断电线,潜入监狱,将吴救出隐蔽于浦口龙山村。连江县长陈荫祖一面佯报吴“蓄谋作乱,毙于牢中”,一面抓紧搜捕。6月,大麟随带梁仁钦、刘鸿基等几个骨干,化名打入南竿塘海匪余阿R部,策划将其改造成红色抗日武装。同年11月初,大麟在马祖夫人澳秘密召开党员代表会,组建中共连江中心党支部,吴任书记。国民党政府发现吴的行踪,加紧对吴的搜捕。民国29年2月10日,国民党八十师一部奔袭南竿塘,吴中弹牺牲,时年30岁。连江中心党支部停止活动。连江解放后,经反复调查落实,党和人民政府于1966年5月追认吴大麟为革命烈士。
  陈盛馨
    陈盛馨(年),别名增芬,出生连江县浦口镇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失怙,赖祖父和母亲抚养。家教甚严,7岁入私塾,他颖悟好学,智力超群,学业精进。民国17年(1928年)到福州受中等教育,民国20年转到省立福州中学(今福一中),是年发生日军侵犯华北的“九一八”事变,盛馨疾恶如仇,每见报端刊载日军暴行辄义愤填膺,拍案大呼。课余挥毫疾书岳飞《满江红》中“还我河山”等条幅分赠同学,常引吭高歌:“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卫国干城”,表达从军报国决心。遇假日多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并被举为队长,还常在报刊发表诗文,抒发爱国热情。民国22年高中毕业后,毅然报考杭州笕桥中央航校,连过数关,终被录取。在校学习勤奋,训练刻苦。民国24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空校驱逐兵科第四期,并留校见习,同年12月编入第四大队第二十一分队,职少尉。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加速全面侵华,8月14日下午,日军号称“虎之子”的鹿屋航空队出动9架攻击机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盛馨与其他8名飞行员奉命驾机迎击,在中队长李桂丹率领下,获得首次空战大捷,击落敌机2架、重创2架,余敌仓惶逃遁,我机无一损伤。此役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中国军民斗志,国民政府把“八一四”定为“空军节”。次日拂晓,日机大举来犯,盛馨再次驾机迎击,勇敢机智,奋勇当先,制敌死角,数分钟内创造一人击落敌机2架记录,轰动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称盛馨为空战英雄。8月25日,盛馨同四大队战友共出动24架战机出击上海日军炮兵阵地及川沙登陆日军,遭日机顽抗,经一场恶战,击落敌机6架,我机亦损失5架,盛馨坐机弹穿10数处,左足、手掌受伤,忍痛坚持到夜幕降临在指定地点降落,住院治疗。9月伤愈返队又投入汉口、长沙等空战。因战功突出,相继擢为驱逐队分队长、二十一分队副分队长。
  民国28年3月,盛馨奉命保卫武汉,在队长李桂丹率领下,与38架敌机在空中激战,共击落敌机12架,我亦伤亡甚重,桂丹阵亡,盛馨亦负重伤。同年11月伤愈返队接任分队长。时值日军大举侵犯广西,盛馨奉命率全队到桂南协同陆军作战。12月30日,他率机参加柳州空中大会战,以击落敌机8架而我无一损伤的辉煌战果,创造空战史上的空前大捷。
  民国29年初,盛馨率队保卫重庆陪都,前后历经多次空战,共集体击落敌机39架,为空军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同年9月13日,日新锐驱逐机40架大举侵袭重庆,盛馨率全队迎敌,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毫无畏惧,视死如归,机智周旋,双方损失俱重,盛馨人机皆伤,左手中弹,机身中弹87处,凭高超技术和勇敢精神,沉着应战,保护战机,安然返队。
  民国30年5月,盛馨前往印度接受苏联和美国援助的战机,后飞返甘肃休整待命。5月20日,敌机34架进袭兰州,盛馨率5架战机迎敌,又独自击落敌机2架,我机无一损亡。空军总指挥部以盛馨优异的战绩,于当年12月1日晋升其为第四大队中校副大队长,代行大队长职权。
  民国31年8月3日,盛馨试飞苏联E-15战斗机,在四川双流上空因机件失灵不幸殉职,年仅30岁。空军总指挥部举行隆重哀悼会,国民政府给予烈士称号,从优抚恤。
  杨而菖
    杨而菖(年),乳名杨与顺,连江县透堡乡人,连罗两县工农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而菖早年丧父,靠母亲及兄弟务农供其读书。贫寒的家境,练就了坚强的个性,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民国16年(1927年)在连江初级中学就学,常为弱小同学打抱不平,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读书期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理论书刊,寻求救国之道,创办《连中校刊》,宣传进步思想,并在创刊号发表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诗篇:“咽喉就是号角,臂膀就是长缨,号角唤醒一切,长缨扫尽不平!家园尚未建设,社会尚未安宁,同学们!团结起来,胜利就在黎明!”广为流传。
  民国18年7月,杨而菖中学毕业后经郑厚康、黄应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官岭、透堡、长龙等地,以教书为掩护,在贫苦农民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民国19年夏,在透堡成立农夫会(亦称农民协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成立连江县行动委员会,任组织部长。同年11月县行动委员会改为中共连江县委,而菖任书记。民国20年4月,改任中共连江特支书记,民国21年8月改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
  民国20年秋,杨而菖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指导下,于透堡等地发动大规模减租抗债斗争,取得胜利,并建立一支3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同年12月,地主组织200多人武装“围剿”农民自卫队,而菖领导农民举行“透堡暴动”,因寡不敌众,暴动失败,杨而菖等率骨干突围,转移福州继续活动,筹建革命武装。民国21年6月6日,而菖在马鼻东川组建县特务队,夜袭官坂,缴获契税局及地主民团长枪5枝。6月底,在福州市委书记陶铸的帮助下,在东川护国寺成立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后来亦称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以合山为根据地。游击队运用灵活机动战术,连续三次粉碎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和民团“围剿”。并在转战中向罗源山区发展,相继解放飞竹等20多个乡村,使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10月,而菖奉调厦门工作。民国22年2月,游击队发生以李德标为首的叛乱事件。而菖奉命急回连江平息叛乱,整肃队伍,任铁峰为队长,杨为政委。后在透堡扩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而菖任总队长兼政委。同年11月,而菖率队接连攻占透堡、晓澳、筱埕,使红色根据地横贯连罗两县二三百里,先后建立起6个区苏维埃政府、143个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实行土地革命,连罗地区土地革命进入鼎盛时期。民国23年1月1日,而菖率领十三总队及农民武装一举解放马鼻重镇。在激战中,而菖勇敢地拾起敌人扔出的一枚咝咝冒烟的手榴弹,向敌人反投过去时,不幸手榴弹在手中爆炸,而菖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同年1月3日,中共连江县委在透堡举行公祭而菖烈士,成千上万群众参加。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透堡南山后阳岗建杨而菖烈士陵墓,安葬其遗骸。
  而菖兄弟三人,大哥与可、小弟与福在而菖的影响下,先后参加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母亲王水莲系中共地下党员,革命一生,连罗人民尊称为“杨母”。
  梁仁钦
    梁仁钦(年),又名梁鸿,连江县长龙乡下洋村人。幼入私塾,民国15年(1926年)考取福州闽侯大庙山中学。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投身学生运动。民国17年5月由黄孝敏介绍加入党领导的反帝同盟,在一次反帝示威游行中,冲进日本驻福州领事馆,遭军警弹压,仁钦奋力搏斗,头部被击,血流如注犹不屈服,在校园中赢得“梁铁头”的美誉。同年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民国18年7月,梁中学毕业后留在市委当地下交通员,并接受秘密军事训练,枪法娴熟,弹无虚发。民国19年10月,梁奉命回连江,出席中共连江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连江县行动委员会,当选为行委委员;同年11月,行委改称中共连江县委,继任县委委员。民国20年3月,共青团连江县委成立,仁钦当选为首任共青团县委书记。
  民国21年6月,杨而菖领导的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成立,梁成为首批20多名队员之一。民国22年10月扩编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总队,梁任特务队队长,协助杨而菖等,连续粉碎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等三次“围剿”,扩建连罗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惩捐丁,清叛徒,不断壮大工农武装力量。民国23年初游击队十三总队扩编为红军十三独立团,梁继续担任特务队队长。民国24年1月,国民党重兵“围剿”苏区,连江县委和红军主力被敌围困在下屿渔村,仁钦突围时被保安11团熊执中部逮捕,关押福州军法处监狱,他巧妙应付敌人,讲死不讲生,讲远不讲近,虚虚实实,坚不泄密,被处终身监禁。民国26年7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仁钦作为“政治犯”开释,回到下洋村。同年9月,日军侵占马祖列岛,觊觎连江、福州,仁钦加入连江县“抗敌后援会”,并积极联络土地革命失败后失散的地下党员、红军游击队员。民国27年秋,与党员吴大麟取得联系,协助举办训练班,筹建抗日游击队。民国28年春,吴大麟事泄被捕,仁钦成功地营救吴大麟出狱,转移到浦口龙山。同年6月,随吴大麟到南竿岛,各自化名打入海匪内部,计划将其改造成红色抗日武装。11月在南竿岛夫人澳成立中共连江中心支部,仁钦任组织部长。民国29年2月,吴大麟遇害,南竿岛不能立足,仁钦脱险回到下洋村。民国30年4月连江第一次沦陷,仁钦在九使庙组建下洋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杀鬼子、惩汉奸,活跃在浦口、山下、黄家墩、城郊一带。同年5月,仁钦带游击战士在洋门、祠台的后门山进行机枪试射,暴露军事实力,国民党连江县长陈拱北借名“共商大计”将他诱捕,5月下旬,英勇就义,时年28岁。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王明星
    王明星(年),又名王明典,出生于连江县马鼻尖墩村一个农民家庭。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及父兄的带动,民国22年(1933年),王明星担任乡儿童团分队长,站岗放哨、搜集情报,活跃在马鼻、透堡地区。民国23年初,明星加入红军十三独立团,担任卫生员,不怕脏臭,不叫苦累,待红军伤病员比兄弟还亲,配合医生,精心护理。同年9月,闽东红军独立师成立,他被调到师部卫生队,负责战地救护,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地救护伤员,全师上下都夸他“连江佬,顶呱呱”。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先后任闽东红军独立师四团团长陈挺的警卫通信员、团部侦察员。民国25年7月,闽东红军独立师由于受“左”的影响,开展所谓肃“AB团”斗争,明星被错当“AB团”成员审查,备受折磨。明星坚持正义,不乱招供,不连累其他同志,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气节,同年12月经陈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明星有勇有谋,巧妙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多次立功。同年10月,任二纵三支队支队长。民国26年6月中旬,明星随闽东红军陈挺部,由古田下山里长途奔袭连江透堡,率便衣侦察班,拂晓进入透堡,打死地主民团头子杨青,处决5个有血债的地主恶霸,缴枪14枝,获现款6000余元,震动很大。
  民国26年冬,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挺进皖南抗日前线,王明星任一营三连连长,炸桥梁、刨公路,破坏日军交通通讯;搞阻击、设埋伏,消灭日伪小股部队,深受首长和战友称赞。民国28年3月,受命组建六团侦察排并当排长,带侦察员化装混入日军严防固守的宝埝据点,在理发店打死日军小队长,缴获一枝日式手枪交叶飞团长使用。5月,六团整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明星率突击队员潜入句容县城茶馆,铲除5名作恶多端的汉奸,群众拍手称快,敌人魂不附体。6月,在苏州浒野关战斗中,明星打先锋,包围全歼日军一个警备小队,炸毁铁路桥,“江抗”旗帜,震惊日军。10月,明星等又化装混入丹阳、县城,巧探日军营房,为叶飞团长取得准确敌情。明星以智勇兼备闻名苏南,被誉为“新四军孤胆英雄”。同年12月,明星回六团一营三连当连长,指挥白兔镇宿营地突围,抢占制高点,击毙日伪军五六十人;在敌军疯狂反扑中,一营长沈冠国牺牲,经激战打退了敌人,团部命令明星代理一营营长。民国29年春节,指挥镇江下蜀桥头战斗,击毙日伪军200多名,俘获大队长以下官兵七八十名。同年2月底,奉命入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受训,刻苦勤奋,被树为学习标兵,6月初结业后率“江抗”三支队,活跃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历经八字桥、太平桥、葛介坝等大小十多场战斗,大量地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给“忠义救国军”胡肇汉部以毁灭性打击。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抗”被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明星任五十四团参谋长。7月,日伪军万余人在苏常太地区实施第一期“清乡”,明星任新组建的五十五团参谋长,率两个营坚持反清乡斗争,在常熟自茆塘附近指挥部队突围时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27岁。
  陈云飞
    陈云飞(年),曾名陈明斌,出生于连江县马鼻镇半田下村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活泼敏捷,豪爽健谈,平易近人。8岁上小学读书,仅读2年多就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在家劳动。民国17年(1928年)到马鼻当学徒,初尝人间苦楚。
  民国20年,云飞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生涯。翌年6月参加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后亦称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队),历经三次反围剿斗争,经受严峻考验。民国22年经组织批准转为中共党员,并成为游击队一名活跃的宣传员。民国23年1月,游击队扩编为闽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担任团政治处宣传员、宣传队长,9月担任沿海游击总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0月当选为共青团连江县委书记。这时,红军十三独立团已上调宁德成立闽东独立师,连江苏区面临二五九旅及省保安团等1万多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清剿”,云飞积极配合县委,宣传鼓动苏区群众参加红军,扩大武装队伍,建立红军西南团,开展反围剿斗争。民国24年初,中共连江党政机关和红军主力被围困在坑园下屿岛,云飞与西南团团长杨采衡等组织骨干从海上突围转移到西洋岛,并与驻岛闽东红军独立营柯成贵部会合。同年3月遭国民党海军“围剿”,又相继转移到福清、永泰,并与当地中共组织联合成立中共福(清)长(乐)特支,云飞任特支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永泰工委书记。民国25年6月不幸被捕,失去组织联系,后经组织交涉释放。民国26年7月抗战爆发后,云飞任新四军驻闽东留守处主任。民国27年2月随新四军北上抗日,其军事才能逐步得以发挥。民国28年7月重新入党并担任新四军教导队区队长。民国29年任新四军总队队列科干事。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随部突围到皖北,任突击部队副主任,继任五五团三营特派员、政委。民国31年10月任第七师五七团政治处主任。民国32年3月任安徽省繁昌县委书记兼大队政委。民国33年3月后相继担任南陵、繁昌、芜湖县委书记兼总队政委、新四军团政委、华东第六纵队组织部副部长。民国38年3月调任第二十四军七○师政治部主任等职。从民国30~38年,云飞先后参加过皖南事变的突围作战、枣庄战斗、涟水保卫战、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四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云飞戎马生涯几十年,转战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身经百战,无论斗争环境如何艰难曲折,革命顺利发展或不利时刻,他立场坚定,勇敢顽强,不屈不挠,为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立下许多功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授他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0年云飞转业地方后,先后担任过葫芦山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水产局局长、省民政厅厅长、省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云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敢想敢干、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到不应有的审查、批斗、诬陷、冤屈,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与迫害,但始终相信党,保持革命气节。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恢复工作,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福建经济发展,搞好民政优抚工作,帮助革命老根据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创办社会福利事业等作出不懈努力。云飞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因积劳成疾,于日逝世于福州,享年70岁。
  王洪志
    王洪志(年),出生于山西省安泽县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9年(1930年)初中毕业后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洪志性格内向,虚心好学,憨厚笃诚,沉着稳重,作风正派,坚毅勇为。青年时代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民国2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参加抗日队伍,作战顽强勇敢,民国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安泽县武装自卫队战士、牺盟会会员,十八集团军工作员、地委司务员、区武装助理员、中共村支部书记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区民政助理员、区委书记。
  民国38年8月,洪志参加长江支队南下福建,任第四大队第五中队指导员。同年9月初抵达连江,历任二区(浦口)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县委组织部长。1954年8月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55年10月任县委书记,直至“文化大革命”被批斗下放。
  洪志在连江工作20余年,其中担任县委领导13年,正处于青壮年时代,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工作扎实,讲求实效,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为改变连江贫穷面貌竭心尽智,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跑遍全县山山水水,根据连江实际,扬长避短,绘制发展蓝图,作出正确决策,且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狠抓农业基础,主攻水利设施,发展海洋经济,创办工业企业,使连江经济建设在解放前的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发展。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大跃进”失误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加上海防战备紧张,任务繁重而复杂。洪志头脑清醒,指挥若定,团结带领县委一班人,在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海防对敌斗争和战备的同时,创造性地贯彻中央调整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左”的错误,果断调整生产关系,下放核算单位,压缩基建战线,精简职工,加强农业第一线,实行冬季“自由一季”、鼓励集体和个人开荒、减轻粮食征购任务等措施,使大灾之年未出现饥荒,渔区形势更好,国民经济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到1965年,各条战线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与1950年对比,国民生产总产值增加3倍多、工业总产值增8倍,农业总产值增3倍,粮食总产翻一番。水产品总产量增8倍,财政收入增24倍,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多次受到省和专署表扬。
  50年代后期,党内“左”的错误思想逐步发展,政治运动不断,连江又多为省或地委试点县,洪志身为县委班长,压力很大,他处事冷静,不赶风头浪尖,坚持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尤其1964年“四清”运动,连江是全省3个重点县之一,运动初期一些基层干部遭到残酷斗争,洪志敢于阐明观点,据理力争,保护了一批干部。“文化大革命”中,洪志身处逆境,遭几百场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甚至亲属子女亦遭灾难,但从不把责任上推下卸,更没有动摇对党的信仰,表现出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洪志为人胸怀坦荡,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知人善任,任人惟贤,搞五湖四海,从无封官许愿,拉帮结派。在党内,不揽权,不争功,不诿过,作风民主,“一班人”团结很好。在连江工作期间处处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子女多,家口大,经济紧,生活俭朴,从未向组织开口伸手,家属子女从无用过公车。1959年其长女按正常渠道被百货公司招为临时工,商业局按规定几次研究给予转正,均被其拒绝,直到1969年长女随其夫从部队转业江西还是临时工。洪志清政廉洁、高风亮节誉满连江城乡,深受人们敬仰。
  1970年,洪志被调到顺昌县当工作队员,1974年担任中共邵武县委顾问。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连江县委为王洪志进行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为其子女恢复城镇户粮关系,安排工作。但洪志长期精神过度抑郁,于1980年2月在邵武与世长辞,终年63岁。
  陈可珠
    陈可珠(年),福州市马尾区快安人。祖父陈继上系前清秀才,父亲陈宜辉与伯父合营京果店及酒库,母亲林春妹原籍晓澳,自幼送给定安村林姓为女。可珠6岁上私塾,11岁时因父亲、伯父相继谢世,家道中落,靠家中一点积蓄到小学五年级插班。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以诗书、女红自娱,秀外慧中,颇有诗名。民国32年(1943年)嫁给快安刘大起,生有一女。后大起病故,可珠守寡。民国33年,可珠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先后到福州梅亭、马尾君竹小学任教,养家糊口。民国36年4月,她由堂姐陈秀英牵线,与中共城工部负责人林白接上关系,走上革命道路,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此后,可珠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开辟新区工作。同年8月暑假,可珠和母亲来到g头定安村,以娘舅林象春家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组建党的联络站。不久,又以探亲戚、贩猪苗、购蛏干的名义,从定安转到晓澳镇,打扮成农妇,与村里妇女一起织网、下田,通过拉家常,灌输革命道理,很快成为农渔民信任的挚友,在晓澳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筹集经费、传递情报。民国37年10月,中共五县中心县委把魁岐工委扩组为林连罗沿海地区工委,并改编原魁岐武工队为沿海游击队,可珠为工委委员兼游击队政委,发动定安秘密联络站做好安顿游击队住宿和转移工作,积极开辟水陆交通线,购买枪支弹药,与进步人士建立统战关系,获取经费和情报。可珠把游击队分散到农家里,与群众同甘共苦,身体力行,白天种田打鱼,与农民建立感情,晚上召集骨干开会,传播解放军胜利的捷报,鼓动农民反征兵、征粮、征税,控诉地主渔霸欺压农民的罪恶,相继发动成立定安、晓澳、道澳、湖里、长沙、赤澳等乡镇贫农团,至民国38年1月,贫农团组织遍布林(森)、连(江)、罗(源)三县沿海,组建林连罗沿海贫农团联防委员会,会员达万余人,给国民党强制推行的保甲制度以有力打击。至同年2月,由凌尚武、陈可珠领导的连江沿海工委已开辟了以定安为中心,方圆120多里的游击根据地。此时,沿海工委成立党员干部训练班,可珠兼任党训班支部书记,主持举办11期,轮训党员干部400多名,为游击队输送大批骨干力量。同年5月,在林连罗沿海工委基础上组建中共连江县委,可珠任县委副书记兼游击队政委。6月,率队反击国民党军队对游击区的六路“进剿”,又适时地集中兵力打垮侵入浦口、湖里的保安中队,迫使敌人缩回县城。民国38年8月12日,游击队根据五县中心县委的指示撤出定安村,途经才溪时遭国民党七十四军残部伏击,可珠只身掩护战友安全转移,双枪齐发,坚持到次日拂晓,弹尽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犹昂首挺胸,8月15日在江南桥边的沙滩上遇害,年仅24岁。次日连江解放。
  江福官
    江福官(年),出生于连江县g头镇水上村(今东升村)一个贫苦渔民之家。祖辈皆住“连家船”。父亲因饥饿早逝,福官与母亲栖身破船相依为命,长年漂泊闽江口,靠捕小鱼虾度生,尝尽人间辛酸。自幼性格坚强,憨厚朴实。民国35年(1946年)被抓去当壮丁,于半路跳崖逃脱回家,仍漂泊海上务渔。
  新中国成立后,福官积极参加村里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被选为中共村支部书记、渔业高级生产合作社社长。当时全村130多户渔民,绝大部分是“连家船”,生产条件落后,全社折价财产总值不过15万元。为尽快改变贫穷面貌,福官全身心扑在社会主义集体事业上,倡议高级社定名“东升”,象征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并带领社员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动社员集资,并在国家支持下首造3对6艘30吨大围缯,开始冲出闽江闯大海,当年鱼产量1600吨,比解放初期增加5倍。福官和一班人继续扩大公共积累,不靠国家贷款,改善生产条件,从而获得连年增产增收。到1959年,全队大围缯发展到16对,年鱼产量跃至3300吨,社员户均收入1000元。收入增加后,开始筹划陆续安排渔民到陆上定居,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60年代后,福官带领一班人注重科学捕鱼,开发远洋渔业。1960年,东升是全县最早在大围缯上安装动力机械,后又配套起网机械、鱼群探测器及无线电通讯指挥系统,到1964年,全队17对大围缯全部实现机帆化,当年鱼产量突破5000吨,95%以上鱼货售给国家,从无卖过高价鱼。全队集体积累扩大到180万元,还创办一批队办企业、建设小学教学楼;社员户均收入4000元,绝大部分迁到陆上建房定居。东升成为福建渔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沿海一些渔业社队陆续到东升学习取经。福官等大队干部不但热情接待介绍,而且先后派出35名技术员,分别住在本县黄岐、龙海县石码、福鼎县水仙、浙江省洞头等渔区社队,传授捕捞技术;还在资金上给予支援。年,东升大队支持穷队发展生产和创办g头公益事业达340万元,对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东升一度被当作“富而变修”的典型,少数社员受“左”的影响,挑动瓜分集体积累,福官遭受不应有的批斗,但他仍坚持原则,团结多数干部群众,顶住压力,维护了集体经济,并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继续推向前进。到1985年福官退休时,东升拥有大机围缯30对,还新置钢质渔轮1艘,创办织网厂、机械厂、冷冻厂、渔业码头等企业和文化设施,集体资产1300多万元,成为闻名全省的“千万富翁”,为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福官担任东升主要领导整整30年,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渔民生活竭心尽智,不遗余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很大贡献,个人从来不搞特殊,不多吃多占,廉洁奉公,率先垂范。陆上建渔民新村,先安排社员群众,后考虑自己;公务出差坚持坐硬席,不要卧铺;住普通房,不住高级间,因而深受群众拥戴和上级组织充分肯定。年,东升先后被评为先进集体33次,其中,县21次,省10次,华东区和全国各1次。福官先后担任过g头公社党委副书记和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不脱产),当选为县第一、五、八、九届人民代表、中共县委第四届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共福建省第五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退休后保持晚节,仍然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因病于1994年逝世,终年67岁。
  陈扬才
    陈扬才(年),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人。民国20年(1931年)10月7日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5岁失怙,寄养伯父家,小学未读完就参加粗重劳动,自幼在风涛和苦水中长大,养成坚强性格。15岁与其伯父分居,母、弟三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为躲避壮丁,常日漂泊海上,夜宿荒庙。
  新中国成立后,扬才积极参加减租反霸等斗争,1951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继后担任定海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和民兵队长(后为民兵营长)。定海位于黄岐半岛突出部,与台湾当局占据的马祖列岛不到10公里,马祖守军经常炮击、轰炸,并派遣武装特务袭扰,抓走渔船商船。扬才带领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出色完成海防守卫、剿匪肃特、护渔护航等任务。在年的9年中,扬才领导的定海民兵组织,先后单独或配合人民解放军参加剿匪反特、护渔护航战斗141次,破获台湾当局派遣特务4起6人,前后共毙伤匪特12人、俘4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长短枪29枝、艇船11艘及其他军用品。营救被抓渔船17艘、渔民170人,解救被匪特追赶的商渔船127艘、700人。在每次战斗中,扬才都身先士卒,机智勇敢,指挥有方,战绩突出,受到有关部队和人民政府的高度称赞和表彰。1951年3月,扬才被闽侯军分区授予“剿匪一等功臣”称号。1953年6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共青团县委委员。是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出席全国第二届团代会。1955年被评为县对敌斗争一等模范,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次晋京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6年合作化时,扬才担任定海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监委主任和民兵指导员,劳武结合,为发展渔业,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不懈努力,取得较好成绩。1958年被提拔为筱埕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监委主任。1960年5月,扬才代表福建省闽侯军分区赴京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64年被调任县地方国营造船厂厂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扬才被当作“走资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斗争,身心遭受严重摧残。1975年9月调任县国营水产综合场党支部书记,为发展全县水产养殖业作出很大贡献,1976年代表综合场第五次赴京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1977年11月被提为县水产局局长,任内尽心尽责,廉洁奉公,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渔区经济不遗余力。日病逝,终年47岁。9月23日县召开追悼大会,省、地、县各级海防、水产部门都派员来连参加,全国民兵模范洪秀丛专程来连参加追悼会并敬献花圈。
  聂伙明
    聂伙明(年),出生于蓼沿乡仙屏村一个农民家庭。伙明童年和少年时代,恰遇“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只得辍学,随石匠上山打石,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1977年1月,伙明踊跃报名参军。离家时,对其母说:“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为报效国家,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业绩。我到部队也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一定会好好干,争取立功。”
  伙明入伍后,被编到福州军区厦门守备团浯屿守备营三连当战士。他勤奋学习政治文化,刻苦训练,虚心求教,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自学了初中的全部课程,通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及列宁《国家与革命》等理论著作。1978年4月,被批准加入共青团组织。在军事训练中,他严格要求自己,摸爬滚打,不知疲倦,从掷弹的步法到姿势,从瞄准的要领到视力练习,一丝不苟,1978年11月被部队评为特等射手。
  1979年初,伙明经过多次申请,终于被批准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奔赴广西友谊关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从日开始,伙明所在的53562部队经过四昼夜激战,把入侵者赶出友谊关,并攻下同登县城。在搜索同登火车站残敌时,部队突然受到来自越军暗堡的炮火袭击,部队一时受阻,无法向纵深进攻。正在前哨战斗的聂伙明,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冒着密集的炮火,一跳一跃,迅速逼近敌阵,并挺身端起冲锋枪扫射,不幸被一颗炮弹击中,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18岁。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追授一等功臣和中共党员,遗体安葬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的山坡上。部队给烈士的家属寄送军功章时,给伙明以很高的评价,称其是“怀着一颗为革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赴汤蹈火,冲锋在前,不愧为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拜参加红军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