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空吟闻笛赋赋是成语吗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诗词期末复习要点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诗词期末复习要点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诗词期末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诗词期末复习要点&一、《夜雨寄北》1、诗的前两句实写:思归的情怀。诗的后两句虚写未来欢聚的情景。2、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重复使用两个“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思念友人,欲得不归的愁苦。3、诗中“巴山夜雨”两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其作用各是什么?艺术效果怎样?第一处“夜雨”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第二处“夜雨”是想象之笔,突出了重逢后的温馨快乐。艺术效果:“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这样写时空交错,回环往复,缠绵曲折。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创设了一幅想象将来与友人再次重逢,烛光下一同谈论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情。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的哪一句?并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6、“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些分析。“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绵绵的深情。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诗句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2、“风烟望五津”的“望”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望”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望”把所在地和赴任地联系起来,创造出天地辽阔,地域广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视线被风烟所遮,流露出惜别的情感。含义:望,远远地看见。表明作者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哲理的理解。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对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它一洗以往送别诗中伤感低沉的酸楚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诗的首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对比。3、诗的颔联中借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笛赋:表达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痛悼之情。烂柯人:暗示被贬时间之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怅惘之情。4、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你对诗的理解。描述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兑发;自然中,病树的前头,万木争春。情感:作者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5、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以此收尾,收到了言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主要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料柯人”“沉舟”“病树”表明内心的凄苦,但更以“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怀。四、《登飞来峰》1、这首诗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者。“红日”的灿烂图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怎样的哲理?这两句富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会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借这两种特定事物,渲染悲凉的气氛和心情;表达对朋友被贬的同情,抒发忧愤之情。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将月亮人格化,把无情的朋友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六、《望岳》1、首联用设问形式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总括泰山全貌,突出泰山连绵不断的特点,烘托泰山雄伟高峻的山势。2、泰山之美,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造就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是自然造就的,从“造化钟神秀”可以看出来。3、分析颔联中的“钟”“割”的好处?(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意,好像上苍将世间灵秀之气都集中在泰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化静为动,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4、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那时那些小山就变得矮小了。情感是:表达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攀登人生的顶峰,就一定要有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这首诗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神奇秀丽,高大巍峨。6、诗人望岳时是在泰山上,还是在泰山下?你是根据什么分析出来的?在泰山下,从题目“望岳”中的“望”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看出。7、说说最后一联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这两句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富含哲理,人们常用这两句诗鼓励处在困境中的从走出困境。七、《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
上一篇:下一篇:K12教育资源云
古诗词.doc(141KB)
类别 : 其他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
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
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
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
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
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
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
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考点梳理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直接
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
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相映;写景与写人是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
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
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
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
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
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
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
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
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
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各填 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
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
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
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
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
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
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
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
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
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
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在被俘获经过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
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
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
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
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
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代著名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
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
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
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0、《关雎》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篇。第一节用
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
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
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
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
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
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到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三部分。在创作手
法上多采用的创作手法。
  2、诗中&&字是全诗的诗眼,&、&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
追求过程,写出了。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
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
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
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
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1、《蒹葭》
  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
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
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
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
《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
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
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押韵的字有。第二、三章的韵脚是。这样换字换韵
起到了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
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
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
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
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
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
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
 19、《望岳》
  解读: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
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胸怀宏博,用笔不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
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
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
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
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
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
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后世多引用此联,来
抒发这样的情怀。
  考点梳理
  1、的《望岳》诗共有三首。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这首《望岳》是咏的。
  2、?齐鲁青未了。
  3、荡胸生层云,。
  4、诗中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5、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的诗句是,。
  6、诗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
  7、诗中表明作者登山决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8、《望岳》全诗无一&&字,却处处写的的景物:由而,由到,由而想象到将来的情景。
  9、《望岳》诗句,总括泰山的,而突出其的山势,作者是从烘托出。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字里行间洋溢首青
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
由望岳想到登岳。
  C.&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鬼斧
  D.&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山高所产生的同一时间里泰山有阴有
阳,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这个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写作作风。
 20、《渔家傲》
  解读: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全词
苍凉悲壮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氛围。上阕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点了边塞的秋天,&异&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异&于南方,也&异&于内
地。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
之情。&燕然未勒&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
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进一步渲染: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
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
有道理的。
  考点梳理
  1、默写:
  ①千嶂里,
  ②词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是:,。
  ③词中将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观的千古名句是:,。
  ④词中借一传说反映塞下这个地区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一个句子是,。
  ⑤词中描写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其中隐隐透露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
势,这幅画面是,。
  ⑥词中能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是。
  ⑦词人由已而及征夫,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理解:
  ①这首词的上阕写了等景物,具体体现了一个&&字。
  ②词的上阕&燕然未勒&中&勒&的含义是,&霜满地&的含义是比喻,表现边塞。
  ③这首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下片着重写。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的英
雄气概,风格苍凉悲壮。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上片,词人从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极力渲
染&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其中写所见的句子是,写所闻的是,写所感的是。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字面上的意思。这句词抒发了词人情怀。
  ⑦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属。
  3、选择:
  ①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词的上片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片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②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天风景异&中&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箱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
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写茅屋为秋
风所破的情景。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
苦、无奈的神情。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一老一少的行为表现构成一幅画面,
顽童只是好玩而已,诗人则是苦不堪言,这也说明了当时生活的穷困。第三段,写大雨中长
夜沾湿的苦痛。&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
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表明诗人
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
想,&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下三句,表达了这种胸怀和理想。&何时&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
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
  考点梳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尊为的,他一生写了
大量诗歌,这些诗篇具体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万方多难&的时代,因而被称为。
  2、茅飞渡江洒江郊,,。
  3、,归来倚仗自叹息。
  4、自经丧乱少睡眠,。
  5、诗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的诗句是,。
  6、诗中写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来贫困生活的写照的诗句是,。
  7、诗中&,&两句,追昔抚今,既心情地反映了颠沛穷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诗中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9、诗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10、诗的第一节用了一系列词、、、、、,来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
  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大,&卷&和&三重茅&写受害
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盗贼&等词表现了诗人对顽童的恼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
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D.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温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
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③。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此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李白称之为叔。
②蓬莱文章建安骨:蓬莱文章,指美好的文化。蓬莱为传说中的路上仙山,据说仙府的
图书典籍都藏在这里。建安骨,即建安风骨。三曹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诗作,能够反映
社会现实,有着刚健遒劲的共同风格,人称为“建安风骨”。
③中间小谢又清发:中间,指汉魏至唐之间,即六朝时期。小谢,谢朓。世称谢灵运为大
谢,谢朓为小谢。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
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
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
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
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
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
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
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
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
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
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书下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
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之情。
名句赏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无法排解,想借酒消愁,但却愁上加愁的苦闷心情。
同步练习: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什么?
7.诗中既表现作者诗兴高远,感情豪壮,有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的两句是什么?
8、《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作者用典赞许李云和自己,情感激动高昂的句子是
。(诗中既仰慕传统文化,又自负地用汉文、诗及谢脁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
自己的诗句是
9、诗中最能抒发诗人豪放超逸情怀的诗句是
。(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
10、诗中用奇妙的比喻写悲愁的名句是
。(诗中与“剪不断,理还
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诗是
11、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苦闷,也流露出了___
__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
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________的浪漫主义特色。
1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
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参考答案:
2.“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
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
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
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6.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7.既表现作者诗兴高远,感情豪壮,又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的两句是:俱怀逸兴
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8,9,10,答案略)
1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1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
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
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
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
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书下赏析:
这首《无题》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分
难舍,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以象征手
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感人。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
难受。“残”字给人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以春蚕和蜡炬自喻,“丝”与“思”谐音,蚕
丝和烛泪象征爱情。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奇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同步练习:
1、这首诗抒写了男女双方无限相思之苦,全诗以一“
”字统领,感情深沉婉转。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再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渲染了悲凄气氛。
B、颈联以谐音“春蚕”和“蜡烛”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叙述对别后的设想,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D、尾联照应着首句,引出神话故事,写出了作者互通音讯的无限希望,语气柔和婉顺,
情思绵绵不绝。
3、李商隐在《无题》中写下的惜别名句是
4、李商隐《无题》中常被后人用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义务当学校的德育辅导员,在教坛上继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5、“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属双关语,暗指
6、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答案:5、思 对情人的思念 6、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
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7、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6.《夜雨寄北》练习
书下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
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
主题内容:
这首诗构思极为奇特,先写妻子思念远在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
像中的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
迁,还从时空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名句赏析:
1.前两句看似没有联系,细想就明白了: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
之苦,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同步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
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
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7.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8.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8.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书下赏析:
此诗的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
主题内容:
前两句以评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入手。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
就,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赵翼却说李杜的诗不新鲜了,是说尽管李杜的诗篇万
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后两句提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江山”指祖国山河。古人常说人杰地灵,赵翼认为,
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议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
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同步练习:
1.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
2.“诗篇”这里意思是指(
3.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1《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2诗篇文章以及人气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
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
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4 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
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二、《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
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
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
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三、《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
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 “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
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3.“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五、《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 “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 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
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
打的浮萍。
3、 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意思
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
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
川联系起来。
2、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
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喜悦。
3、三四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
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八、《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 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
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 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
时已薄暮。
4、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 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也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九、《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
的喜悦之情。
1、 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啄”描绘了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
的动态场景,生动的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十、《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 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 “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
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
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一、《雁门太守行》用乐府旧题写当时边塞战争,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
氛渲染的凝重而惨烈,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战,为国捐躯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
1、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 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
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五、六两句用荆轲《易水歌》,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尾联用战国
燕昭王之故,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报国,报效朝廷的决心
十二、《别云间》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
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烽火连三月,
搔更短,浑欲不胜
主题内容:
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也包含了在战争中思乡思
亲的情感。(概括成: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名句赏析:
1.首联写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
丛生,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对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2.颔联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第一种理解: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
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第二种理解:“溅”“惊”二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
使我的心灵惊悸。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题内容:
表达自己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名句赏析:
首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诗的后两句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应该
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了
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挺直躺着。戍轮台:守卫边疆。夜阑:夜深。
主题内容:
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
1、“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
“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不自哀”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
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气概。
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
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风吹雨”一语双关,1既指自然界风雨,2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主题内容:
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名句赏析:
“一经”指儒学经典,“起一经”指诗人因科举而入仕途。
颔联运用比喻形象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
“雨打萍”写出了作者自己一生的漂泊不定,坎坷沉浮的政治生涯。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心情与地名暗
4、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直抒
胸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叙事+抒情,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之任:去上任。宦游:出外做官。
主题内容: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
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名句赏析:
颈联:议论,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远隔万水千山的
朋友只要拥有深情厚谊,就好像近在咫尺。
“儿女”的字面意思指年轻的情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主题内容:表达了他的思想倾向,对国事的感慨以及生平经历的哀乐。
情感有三层:1辞官离京的忧伤,2回归故里的喜悦,3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名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 中“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比喻“愁”,表明
诗人虽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2.“落红不是无情物”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新
生命的赞歌。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充分表达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对理想
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造化:指天地、自然界。
钟:聚集。
主题内容: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开首两句写远望
三、四句写近望;五、六句写遥望凝望。
名句赏析:
1.三、四句用词极为精练传神,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昏晓”是夸张)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不仅写出了泰
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才能:刚刚能够。
主题内容: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以“春”为着眼点,以“行”
为线索,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
名句赏析:1.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
景象。“争暖树”“啄春泥”1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2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
带来的活力。
2.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三字则写出了 1初春的草浅,2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主题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表达了积极进取之情。
名句赏析: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
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2、最后两句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
力,“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最高层”1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2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歌大意: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
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
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
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主题内容: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名句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3、“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
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4、其最大特色在于,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在“黑云”“夜
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
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注释:羁旅:长久漂泊外地。
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主题内容: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
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
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名句赏析:
1、“别云间”——“别”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是难以再见的诀别、永
别。“云间”是松江的别称。一语双关:1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2而诗人内心是
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
2、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3、“难”——1抗清事业难成,2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3妻子有孕在
4、最后两句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冲天的豪气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小谢:世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览:同“揽” 。
主题内容: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
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名句赏析: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2.“蓬莱文章”指李云的文章。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借景抒情。“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
“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
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
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
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主题内容:
1、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
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上阕写景,写出了边塞壮阔苍茫的景致,也表现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
下阕抒情,流露出师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更表现了抵御外患、报国立功
的壮烈情怀。
1、上阕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借雁去衡阳的典故,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
孤城禁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3、下阕“浊酒一杯”二句,意思是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久困孤城的他们早已归
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4、“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刻划入夜景色,融情入景,表述了边地的凄清和守
边将士生活的艰辛,也流露出浓重的思乡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
出将士们彻底无眠,鬓发如霜,泪下如霰的感伤,也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感
“人”——1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2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
5、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
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
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天净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主题内容: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真切地
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名句赏析:
1.前三句以九个典型意象的排列,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
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思乡的悲戚。
2、第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
助、漂泊无依的悲情。
3、“古”——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瘦马”——旅途劳顿,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最后两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
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全诗通
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名句赏析:
1、“弃置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
2、三、四两句用典,“闻笛赋”典故的主人公是晋人(向秀);“烂柯人”典故
的主人公是传说中的人物晋人(王质)。作者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
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3、五、六句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 反而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
出豁达的襟怀。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
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又远溢于本义之外。后
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
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名句赏析:
1、“相见时难”——“难”,指困难;
“别亦难”——“难”,指难受。
第一句变化运用古语“别易会难”,含意翻进一层,由此可见诗人对离愁别恨
的体会之深。
“东风”——指春风;
“残”——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颔联写别后相思,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以象征的手法生动地
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
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用“丝”谐音“思”;
“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
“死”“泪”——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3、“改”——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主题内容:
这首小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蕴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
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名句赏析:
1.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写了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
了水,诗人在屋内独自凝思。
2、从首句的叙述到次句的写景,语意相通:诗人回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
3、三、四句,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
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被后
人称为“水精如意玉连环”。
4、该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
妻子;后写想像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
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
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5、这首诗,前两句写写实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虚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
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
孤寂和思恋之情,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这首诗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
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
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
不过几百年而已。
名句赏析:
“江山”——指祖国的山河;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4、这里所谓的“不新鲜”,并非在故意贬损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
度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5、诗的后两句议论深刻,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
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叶大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闻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