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尼核核显是什么么东西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贫铀弹属于核武器吗?
贫铀弹不属于核武器
贫铀弹是弹芯用贫铀合金制成的炮弹或炸弹。所谓贫铀是从金属铀中提炼出核材料铀235以后得到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不具放射性的铀238,故称贫化铀,简称贫铀。它的密度为18.7克/立方厘米,是钢密度的2.8倍。但是,铀蒸气有毒,贫铀也不是绝对不含铀235,仍有微弱的放射性,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释迦牟尼是大脑病变吗?
& &一、对方舟子《“上帝”就在人脑中》的质疑
&方舟子是我敬重的一个人,觉得他做的一些工作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和缺少的。他在打假方面独树一帜,我看过几个精彩的案例。我对他的博客加了关注,不时会去访问。最近又看了他的文章《“上帝”就在人脑中》。所谈话题,我非常感兴趣。似乎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公开讨论了,希望方舟子的这篇文章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
&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看后,产生了不少问题。下面就这篇文章的全文逐段提出一些质疑:
&方舟子写道:“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教派领袖开悟得道或突然得到神启的传说、故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身心交瘁,然后突然悟得佛法;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谋杀一个基督教使徒的路上感到被来自天上的光笼罩,跌倒在地,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失明了三天之后,变成了基督教使徒;洪秀全25岁时第三次参加科举落第,大病一场,病中听到有人奉上天旨意命他到人间斩除妖魔;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建者埃伦·怀特在9岁时脑部被人用石头击中,昏迷数周,醒来后看到了“天堂”……这些传说、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些人大脑中一个叫颞叶的区域发生了病变,出现癫痫发作。”
& &方舟子把释迦牟尼、圣保罗、洪秀全、埃伦·怀特混为一谈。而且统称他们“颞叶的区域发生了病变,出现癫痫发作。”我不懂医学。查资料,的确是颞叶的区域发生病变,会出现癫痫。那么什么是“颞叶癫痫”呢?
&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立春审核的词条如下(全文引用):
“导致癫痫发作的神经元放电或损害影响到整个或部分颞叶的局限性癫痫。这种形式的癫痫包括基本感觉(听、嗅或味觉)或运动(扭转或失语)发作,也可有精神(精神性癫痫发作)、精神感觉(错觉性或幻觉性发作)或精神运动(自动性癫痫发作)症状。
&颞叶癫痫发作是脑功能障碍的结果,常有意识障碍,多见于复杂部分发作。临床表现主要有:
1.语言障碍
部分失语或重复语言;
2.记忆障碍
曾相识感或不相识感,或对熟悉事物产生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或对过去经受过的事物的快速回忆;
3.识别障碍
包括梦样状态,时间感知的歪曲,不真实感,分离状态;
4.情感障碍
在发作中表现为非常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带有自卑或被遗弃感的强烈抑郁;
表现在自觉物体的大小、距离、外型发生变化;
即在没有任何外界变化的情况下可有视、听、味、空间感及物体成像等方面的变化。
本型的发作特点在于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在感觉、运动等症状的基础上与更为复杂的症状,如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这些症状可单独或相继出现,也可扩散形成大发作而终止。
1.脑电图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病理学检查。
1.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可参考癫痫治疗的一般原则进行,精神运动性发作可选择丙戊酸钠。大部分颞叶癫痫可使用药物控制。
2.手术治疗
颞叶癫痫是较为常见的癫痫类型,部分病例经正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成为难治性癫痫,其中一些经严格选择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
网上另外有一处对颞叶癫痫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解释如下:
& “(一)发病原因
  小儿的致痫性惊厥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原因,最近把围生期的诸多因素和分娩时疾病看成是引起颞叶癫痫的高危因素,特别是新生儿与胎盘分离进入新环境的代谢变化,经产道时可能发生的脑损伤。有研究发现10%~14%的颞叶癫痫与围生期并发症有关。一般认为成人的颞叶病变多是局限性的和单侧性的,而小儿热病性惊厥和产伤所致的颞叶损害多为广泛性和两侧性。另外,脑外伤时所引起的脑膜脑瘢痕、颅内感染、缺氧性、变性疾病所致脑萎缩等均可成为其病因。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对近50年所做手术的1100例颞叶癫痫的病因学分析如下:产伤24%,炎症和瘢痕15%,脑瘤和其他占位性病变15%,出生后头部外伤12%,其他原因12%,原因不明者22%。
  (二)发病机制
  在颞叶的钩回、海马回、海马和杏仁核等都有硬化性改变。过去曾有人认为颞叶癫痫的痫灶在海马,现经大量颞叶痫灶切除的病理证明,海马只是颞叶受累的一部分,除发现海马硬化外尚发现颞叶的小血管病变、微小脓肿或肿瘤、局部萎缩、瘢痕及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等。”
& &现在要对释迦牟尼、圣保罗、洪秀全、埃伦·怀特进行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当然是不可能了。但他们各自有上述临床症状、表现吗?有谁能够帮助他们对号入座?
&如果他们是颞叶癫痫,其发病原因大致又是那一种?
&方舟子说:“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建者埃伦·怀特在9岁时脑部被人用石头击中,昏迷数周,醒来后看到了‘天堂’”——但我看见的材料却是这样说的:“爱伦出生于缅园州歌尔罕北部的个农民家庭。她和她的孪生姐姐伊丽莎白是她家八个孩子中最小的。她在童年时,全家迁到缅因州波特兰市。她父亲是制帽匠。九岁那年,她在放学回途中,脸上被一位同学丢出的石头砸中。她昏迷了三个星期,鼻梁骨断裂,可能还有脑震荡,以致呼吸紧张,只好退学,她所受的正规教育到此结束。她父母在家中教授她实用的技艺。她以后的学识主要来自大量的阅读。爱伦一家十分虔诚。父亲是当地卫理公会的执事。1840年,爱伦与家人听了威廉米勒耳的讲道以后,就相信耶稣会在1843年左右复临。日,爱伦受洗加入卫理公会。1844年12月,许多失望的复临信徒放弃了他们的信仰。有一次,爱伦与四位姐妹在一个朋友家聚集崇拜。他们在祷告时,17岁的爱伦见了第一个异象。她看见复临信徒们行走在窄路上向着远高过这个世界的天城前进。他们的眼睛注视着耶稣。她还看见了基督复临和新耶路撒冷的荣耀。(早期著作13-20页)”(百度百科)文中提到“17岁的爱伦见了第一个异象。”,她见到异象究竟是在9岁,还是在17岁?不知道方舟子所言的出处是哪里?
方舟子继续写道:“有多项研究表明,颞叶癫痫患者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例如,一般人对与性有关的词汇(例如“性爱”)非常敏感,听到后会出现皮肤出汗等反应;而颞叶癫痫患者却对这类词汇毫无感觉,比中性词汇(例如“桌子”)还不如,相反地,听到宗教词汇(例如“上帝”)却会让他们非常激动。有的颞叶癫痫患者,在患病之前是很世俗的人,发病之后突然变得超凡脱俗,从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见桌子不是桌子,见椅子不是椅子,见到的是这些东西上面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美丽细节,为此感到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虔诚无比,到处诉说。”
& &方舟子说:“有多项研究表明,颞叶癫痫患者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到底有多少项?最好有一个具体的数数字。所谓“宗教情怀”是指什么?“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抽样调查是怎样做的?具体的统计数字?方舟子在下面举了二个例子:1、对“性爱词汇毫无感觉,比中性词汇(例如“桌子”)还不如,相反地,听到宗教词汇(例如“上帝”)却会让他们非常激动。2、有的颞叶癫痫患者,在患病之前是很世俗的人,发病之后突然变得超凡脱俗,从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见桌子不是桌子,见椅子不是椅子,见到的是这些东西上面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美丽细节,为此感到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虔诚无比,到处诉说。”这里“有的”,到底有多少?“超凡脱俗”是指什么?方舟子在这里提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一般是禅宗用来说明开悟三阶段的一段话。“第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并不是禅宗所说的开悟状态,而是走向开悟的一个中间过程。
  方舟子继续写道:“那么,如果一般人的颞叶区域受到某种刺激,会不会暂时也有了宗教情怀?加拿大神经科学家迈克尔·珀辛格认为会。他与另一个神经科学家斯坦利·科伦合作发明了一个头盔(人称“上帝头盔”),戴上后可对颞叶区域施加电磁刺激。按他的实验结果,80%的受试者戴上“上帝头盔”后,出现了幻像,觉得房间里有某个神秘人物、神秘力量与其同在,包括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世界新无神论运动的四骑士之一、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也去试了一下,只是觉得呼吸和四肢运动受影响,并没有见到幻像。有研究者试图重复该实验,但未能成功。”
& &方舟子提到“有研究者试图重复该实验,但未能成功。”这恰恰说明该实验不具有可重复性,是有问题的。就算迈克尔·珀辛格做的这个实验是真实可信的,也只是证明80%的受试者戴上“上帝头盔”后,出现了幻像而已。只是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的说法太笼统。信天主教者在受试者占多少?在信天主教的受试者中,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的又占多少?如何能够从这80%的受试者推出“如果一般人的颞叶区域受到某种刺激,会不会暂时也有了宗教情怀”?这里“宗教情怀”指什么?他们的“宗教情怀”是否等于释迦牟尼、圣保罗、洪秀全、埃伦·怀特的“宗教情怀”?方舟子在这里还提到“暂时”有了宗教情怀。释迦牟尼、圣保罗、洪秀全、埃伦·怀特的“宗教情怀”是暂时还是长久?在80%以外,还有一个20%,这20%的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方舟子继续写道:“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神经科学家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可以看到人们在某个时刻大脑区域的活跃情况。在喇嘛打坐入静时,或在修女虔诚祈祷时,观测其脑部的血流变化,发现大脑额叶区域变得活跃,这是一个与注意力有关的区域,表明这些喇嘛、修女在专心致志做某事。但是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右顶叶是位于右耳上方的一个区域,其功能之一是让人有三维空间感,可以判断出周围物体与你的距离。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
&&“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方舟子也承认这一点了。但他说“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他并没有指出“其他的研究”是什么。
& &方舟子接着说喇嘛打坐入静、修女虔诚祈祷时,大脑额叶区域变得活跃,“但是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右顶叶是位于右耳上方的一个区域,其功能之一是让人有三维空间感,可以判断出周围物体与你的距离。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这只是说,神经科学家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观察到喇嘛打坐入静、修女虔诚祈祷时,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了,并没有说这个区域的功能已经丧失。而后面又说“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那么,1、这说法本身是不是神经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呢?2、如果是,根据是什么?神经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3、恐怕这个实验很难做。无论是在被试的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已经丧失时研究到他们“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的情况,还是在被试“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的时候,研究到他们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已经丧失,恐怕都很难。
&方舟子继续写道:“修炼、祈祷也许是进入这种无我状态的笨办法,更简单、快速的办法是让右顶叶受伤。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右顶叶受创伤的患者,询问他们对上帝的亲密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等。结果发现,右顶叶受创伤越严重,患者的宗教情怀也越严重。”
& &这里的说法又是很模糊的。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多少右顶叶受创伤的患者?这些患者原来有没有宗教信仰?如果原来就有,占多少?什么是右顶叶受伤严重,该调查是如何确定的?另外,在调查问题中,与“对上帝的亲密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一起,还有“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等”这样的问题。它们是不同类型的问题。前者问的是当下的感觉,后者问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方舟子说“右顶叶受创伤越严重,患者的宗教情怀也越严重。”是不是也意味着患者回答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越多,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越多呢?如果是,是指什么时间?是指受伤前,还是受伤后?如果是受伤前,那么这宗教情怀与受伤无关。
上网查大脑顶叶的功能:顶叶分前、中、后区。前区:顶额联合区,身体感觉,味觉,触觉,性冲动,身体协调性,身体认知。中区:顶颞联合区,即韦克尼区,负责感觉性语言的认知处理。后区:顶枕联合区,负责空间感觉(右脑)及数理逻辑(左脑)。大脑后右顶叶(准确地说,不是大脑右顶叶,是大脑后右顶叶)的确是主观空间感觉。什么是空间感觉?
&“基于感觉的空间定位,动物体感知作为刺激源的外界物体的空间配置,构成空间表象的能力,即空间辨认。虽然这是由各种特殊感觉共同活动的结果,但其中视觉(视空间)和触觉(触空间)是最重要的要素,借助于这些感觉器官的主动运动性,来识别方向、远近、身体位置,辨认物体的三维的位置和配置。对于夜行性动物和穿孔性动物,触觉空间特别重要。人的空间辨认能力以视觉为最佳,目测物体空间配置的能力是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大小和距离的判断是相互关联的。大小已知的对象按其表观的大小,即网膜象来判断距离;在距离已知的情况下,则按网膜象的大小来判断实际的大小。听觉和位置觉、运动觉等本体感觉也参与空间辨认,特别是半规管形成了高等动物行为空间的三维性的直接基础。由同时刺激两侧感觉器官(如视觉中的双眼视)对应区而产生的单一感觉对空间辨认特别有效,依靠双耳听能很好地检测声音的方向;依靠双手、两指能很好地检测物体的厚度。物体形状的辨认,即形状感觉和立体性的辨认是构成空间感觉的主要方面,而依靠位置感觉对身体位置的判断,特别是关于触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百度百科)
&从这个关于空间感觉的解释可以看到,空间感觉是有丰富含义的。大脑后右顶叶受伤,上述的空间感觉受到影响,具体情况如何,我没有这方面知识。方舟子所说“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我在空间感觉和宗教情怀之间看不到什么必然联系。的确,有不少人描述过“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不光是宗教人士,也包括一般人在大自然中旅游。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用“高峰体验”一次来概括这一类体验。但这些人,以及马斯洛所描述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感觉和状态,与更多是生理感觉的上述空间感觉还有区别。另外,他们的这种感觉往往是短暂的,在“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之后,他们往往有更加清醒的空间感觉。
& &方舟子说:“修炼、祈祷也许是进入这种无我状态的笨办法,更简单、快速的办法是让右顶叶受伤。”其实,不用让右顶叶受伤,还有更快的方法,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就风行过致幻剂。当时马斯洛也说过:致幻剂“为我们提供了某些人为引起高峰体验的可能性”。
&&&就算大脑右顶叶受伤能够使宗教情怀“严重”,能不能反过来说,那些宗教情怀“严重”的人,是不是大脑右顶叶都受伤了呢?似乎不是。许许多多的宗教徒,他们大脑右顶叶的功能是良好的,有的甚至超过一般人。大家熟知的玄奘,宗教情怀不能说不强,他能够孤身到印度取经,空间感觉如果有问题,能够成功?
  方舟子最后总结说:“把神经生物学的这些研究综合起来看,可知所谓的开悟、神启其实只是大脑某个区域发生病变的结果,超自然的异象乃是大脑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虚构出来的幻象。‘上帝’不在天上,而在于某些人的脑中。”
& &方舟子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
& &1、开悟、神启其实只是大脑某个区域发生病变的结果,超自然的异象乃是大脑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虚构出来的幻象。由于开悟和神启不是一个概念。本文下面准备先只讨论开悟的问题。
& 2、“上帝”不在天上,而在于某些人的脑中。
&如何看待他提出的问题?
&&&二、肯·威尔伯的四大象限理论
&为了使讨论更加清晰,我想引入一个理论。肯·威尔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整合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中,被引用最多的之一就是“四大象限”理论。“四大象限”理论是他描述万事万物有力的新工具之一。四象限理论是用以全面描述全子的理论。
&“全子”(Holon,又译“子整体”)并不是肯·威尔伯首先提出的概念。所谓“全子”,是指宇宙间所有的存在物。宇宙间所有的存在物既是整体,又是部分。例如,你的肝脏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个整体。你的身体是你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个整体。你是你家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你的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
&&肯·威尔伯研究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所绘出的人类发展图,包括生物图、心理图、认知图和灵性发展图等等。这些图表共有数百幅。它们启发肯·威尔伯认识到,它们都不过是从不同侧面所描绘的真理。例如,发展的外在模式都是可以客观地或经验地加以测定的。但肯·威尔伯清楚地指出这种真理形式只能引导你到此为止。任何综合性的发展模式都同时包含着一个内在的维度——这是一个主观的、解析性的、依赖于意识和内省的维度。不仅如此,肯·威尔伯还看到,内在的发展和外在的发展不仅是分别独立进行的,而且还是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的,因此他提出了四大象限理论。
肯·威尔伯用一系列生动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所有这些真理形式都不能简化为另外一种形式。例如,一个行为主义者不能仅仅靠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或其生理上的关联理解他内在的体验。同样,一个人本主义者也不能仅仅靠内在的体验去取代关于他的外在行为或其生理上的反应。世界上存在着不只一种真理形式。
肯·威尔伯提出,每一个全子都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即心理、行为、文化、社会。这四个方面也就是四大象限。它们对于描述全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因此,当我们说每一个全子包含有四大象限,或者更简单地说有三大区域时,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全子都具有只能用各自相对应的语言来描述的方面或者层面。我们不能够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来代替其它语言,同理,我们也不能够用其中任何一个象限来代替其它象限。因此,如果我们要详尽地、充分地描述一个全子,我们就必须使用全部三种语言,以描述各自对应的象限,而不是简单地只偏重一个象限或者一种语言,当然,这种偏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肯·威尔伯《万物简史》,第122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用他的四大象限理论来看,许多学术界的纷争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者,有一种全新的理解方法。例如,在心理学领域就有人本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争论。人本心理学指责行为主义心理学忽视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不能够反映人的高级活动状况。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指责人本心理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哲学。从肯·威尔伯的四大象限理论来看,人本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际上是试图从不同的象限来对人这个“全子”进行理解。他们与其说是冲突的,不如说是互补的。
肯·威尔伯说:“四大象限提供一个简单而易懂的方法来对治现代和后现代世界盛行的化约主义。由于简单的化约主义根本是错误的,因此会影响或者残害任何一个领域付出的努力,包括政界、商界和教育界。四大象限能够让你立刻规避这种损害。”(肯·威尔伯《一味》,第401页,胡因梦译,先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有弗洛伊德心理学(也包括马斯洛)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差异。弗洛伊德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一象限,斯金纳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二象限。我们既不能够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来评判行为主义,也不能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评判弗洛伊德心理学。两种心理学各有不同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在人本心理学兴起后,曾经引起行为主义心理学阵营的批评,说人本心理学不科学。为了回应科学性这个问题,马斯洛曾经提出区分科学研究的“以问题中心”和“以方法为中心”。他认为,这种区别造成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策略。人本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应该多研究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而行为主义心理学由于方法的限制,研究的对象多是大白鼠、猴子。人本心理学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主张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研究的精确性。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研究的方法为中心,强调研究的精确性,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重要性。马斯洛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两种心理学的不同维度问题。肯·威尔伯进一步深化了关于科学性问题的讨论。肯·威尔伯关于四大象限的理论,清晰地表达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角度和位置。
回到上面的讨论。现在用这个理论来更仔细地探讨“开悟”的问题。
&以释迦牟尼为例。他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然后突然开悟。按照四象限理论,这“开悟”从四个象限都可以得到说明。
&1、释迦牟尼的开悟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有象征、概念、推理、反思、洞察等过程。从四象限理论来看,这是第一象限,即左上象限、个体内在的象限。这只有个体本人从内部可以觉察到,不可能由他人从外部观察到。&
&2、释迦牟尼大脑里,包括有颞叶的区域所发生物理的、生化的变化,从四象限理论来看,这是第二象限,即右上象限、个体外部的象限。这可以借用一定的手段观察到。另外,释迦牟尼开悟时身体外部特征、面部表情等也可以被他人观察到。
& &方舟子提出一个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丧失的问题,这是关于第二象限的问题。在开悟的时候,佛陀的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是否已经丧失?谁也不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即使现在医学界有关于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丧失,容易产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这样的研究,这也不能够证明当时佛陀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已经丧失。这种研究也不能证明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丧失就可以开悟,甚至成佛。即使从第二象限看,佛陀与某些人都是大脑右顶叶区域功能丧失,而且丧失的情况、程度都完全一样,也不能够说从第一象限看,他们有完全相同、没有区别的心理过程。
&这个道理,就像验血的结果,两个人ALT的指标都不正常,都是100(ALT的正常值是40以下),一个人是得了肝炎,另外一个人却不是。因为尽管ALT是检测肝炎的一个重要指标,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指数100说明肝有问题,有可能是肝炎,甚至很有可能,但也可能不是。就是两人都得了肝炎,一个人可能是乙肝,另外一个却可能是丙肝或者甲肝。
&根据四象限理论,心理的开悟必然对应有生理的改变(大脑的变化)。但佛陀以及其他修炼者达到开悟后生理的改变(大脑的变化)未必就是大脑右顶叶受伤者的那种改变。反过来说,大脑右顶叶受伤的那种宗教情怀,未必就是佛陀以及其他修炼者的那种宗教情怀。
& & 仅仅就开悟来说,佛陀以及其他修炼者在突变前有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而大脑右顶叶受伤者即使有开悟,只是有突变,没有先前的心灵成长的过程。
&方舟子谈到的关于开悟、宗教情怀等,只是涉及到了“主体性”,是主体大脑的事情。但实际上,它们更是“主体间性”的问题。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产生的变化。
& &从四象限理论看,释迦牟尼的开悟,也有文化的意义。从四象限理论来看,这是第三象限,即左下象限、群体文化的象限。他的开悟,有当时印度文化的影响。释迦牟尼的开悟,也有社会的意义。从四象限理论来看,这是第四象限,即右下象限、社会结构的象限。他的开悟,有当时印度社会结构的影响。
&释迦牟尼在开悟后,历经了49年的传道,普度众生,使大量的人也得到心灵解放,他与众生有深刻的互动。大脑右顶叶受伤者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些?
三、“前”与“超”的谬误
关于 意识发展和人的成长,肯·威尔伯还有一种观点值得借鉴。(以下的论述主要引自拙著《唤醒大我》)
肯·威尔伯在论述意识发展和人的成长的时候,多次提出要避免“前”与“超”的谬误。他认为,避免这两种谬误,对于理解和掌握更高级的(或更深刻的)意识状态以及真正的灵性是绝对重要的。
他指出,造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前理性和超越理性的阶段,就其本身来说都是非理性的,对于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人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类似的或者相同的。”&(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
一旦这两个阶段混淆,其中的一种谬误就会出现。前理性的状态被看成是超越理性的状态,就会出现“超”的谬误。如果超越理性的状态被看成是前理性的状态,就会出现“前”的谬误。
肯·威尔伯指出,两种谬误导致两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者把超越个人的(后人本的)心灵的实相化还原成前个人时期的婴儿状态,或者把前理性时期的情感抬举为超越个人的光辉。前面一种情况意味着你对所有的心灵的实相否定,后者则意味着对幼稚的神话和前语言时期的冲动的美化。
所谓“前”的谬误,就是指把超越个人、超越理性的状态还原为前个人时期、前理性时期的婴儿状态。例如,如果有人产生了灵性体验,包括高峰体验、神秘体验等,这是意识发展的超越理性、超个人的高级状态,但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前理性的、婴儿时期的状态。有一些理性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他们缺乏灵性,习惯于简单、武断地把一些富有灵性的人的神秘体验一概看成是“幻听”、“幻视”、“幻觉”等,不愿意对其持开放性态度,更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所谓“超”的谬误,就是指把前个人时期、前理性时期的婴儿状态拔高为超越个人、超越理性的状态。“把前理性时期的情感抬举为光辉”。例如,某些自恋的、混沌未分的状态,它们被看成是高峰体验、神秘体验。有一些自卑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障碍,常常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他们一旦有什么和平常不一样的体验,为了增加自信,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解释为高层次的体验。其实,他们的人格并没有达到那一步。我曾经遇见一些气功修炼者就是这样。
之所以会发生这两种谬误,是因为在人的意识发展的前理性阶段和超越理性阶段,都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对于对于自身意识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的人或者没有经过必要训练的人来说,它们看上去是类似的或者相同的。一旦这两个阶段混淆了,其中的一种谬误就会出现,或者出现“前”的谬误,或者出现“超”的谬误。
肯·威尔伯所指出的这种“前”与“超”的谬误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前”与“超”的谬误。它使我们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只有看清楚这两种谬误,才能够深入地理解什么是人性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灵性状态,才能使我们的意识顺利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也就是说,在人的发展阶段上,有一种混淆“前个人”阶段与“超个人”(后人本)阶段的错误。所谓“前个人”,是指婴幼儿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的状态。所谓“超个人”,是指人经历了自我意识,又超越于自我意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有很多以自我为中心时所无法体验到的境界。
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人格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一些人已经进入自我实现,大量的人却还停留在自尊需要阶段。停留在自尊需要阶段者常常急于证明自己在人格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他们常常把“前个人”拔高解释为“超个人”。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结构性地对于“超越”的压制,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种种的问题。
肯·威尔伯指出:“我们西方人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心积虑地压制关于‘超越’的观念,实在极为不幸。这种压制是隐晦的但十分广泛,而且影响深远,它无疑要为我们对当前文明常感到的不满足、不快乐负有重要责任。它的遗害远比上述意识层次中所谈到的对性、敌意、攻击性及其他表面层次的压抑等要严重得多。虽然角色、自我以及‘人首马身’层次上的压抑,看起来混乱而且神经质,却不致于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状态。社会的健康状态是扎根于超越境界的土壤中的,可是我们却异口同声地否认这一事实。由于被压抑的渴求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潜藏某个地方而伺机乔装为其他形式出现,因此我们随时随地的都可看到它们的化身,例如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冥想、通灵现象、瑜伽、东方宗教、生理反馈、灵魂出窍、濒临死亡的体验等等。由于对超越体验的渴求被压抑了太久,一旦现身常显现得过于激烈而且变质,于是巫术、邪教、服用迷幻药、盲目崇拜等便大行其道。”&(肯·威尔伯《没有疆界》)
这段话,不仅适合于美国和西方社会,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对于灵性健康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之一,任何社会如果对此有所压抑,必然会产生种种病态。
&&&&&如果人们正常追求“超越”的心理受到压制,没有正常的满足的渠道满足人们对“超越”的追求,这种追求就会从非正常的渠道表现出来,引起严重的后果,包括肯·威尔伯所说的“巫术、邪教、服用迷幻药、盲目崇拜”等。即使是通过正常的渠道,也容易发生“超”的谬误以及“拔高主义”的错误。在我国,练“气功热”走偏、练各种功走偏的情况都十分普遍。
&&&&&压制灵性健康追求容易产生的另外的弊病是普遍人格需要满足的低俗化。对于吃喝、麻将过分追求,甚至迷恋赌博、嫖娼。我认识一些退休职工,他们退休以后没有什么精神追求,整天无所事事,结果常常很快就衰老。大家都很熟悉,许多落马的贪官,其腐败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相反,一些正常的修炼却受到影响和抑制。我认识一位“动中禅”的学习者,他原来非常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学习这一从泰国传到中国的禅法,在学习期间也十分专注。但他回去后只练了几天就停止了。为什么?他解释说,他一修炼就会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被怀疑是“某某功”。当然,也许并没有人这样怀疑,只是他的担心而已。
诸多原因造成,中国人在人格的发展上,有一种灵性健康(终极关怀)追求的缺失。“不差钱,差健康”,“不差健康,差灵魂”,这些话并非戏言。
当然,一个开放的社会同时也应该是法制的社会,应该制定详细的法律,以制约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我认同“大健康”的观念,即身、心、灵的健康才是全面的健康。所谓“灵”的健康是指灵性的健康,它主要体现为“终极关怀”,即对于我们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追问,对于宇宙的本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地位、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关注。并不只是宗教徒、有神论者才有“终极关怀”,非宗教徒、无神论者也可以有“终极关怀”,甚至是相当强烈的“终极关怀”,例如爱因斯坦。另外,有不少论述也认为佛教,至少原始佛教是无神论。
&总而言之,关于宗教、信仰、开悟、灵性等问题,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 &关于释迦牟尼等,本文还没有细谈,关于方舟子提到的“神启”等问题,本文还没有讨论。“神启”等问题,又涉及到关于神秘体验论的观点,尽管我对它们非常感兴趣,但却感觉相当难。我已经写有《关于佛陀拉肚子》等博文,还有数篇有关神秘体验的文章,但我知道它们都很肤浅。面对宇宙、生命、人类的秘密,自己肯定还是非常幼稚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显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