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康袁媛繁体字字怎样写

ISSUU - 2014年《山东民盟》第一期 by sdmmxcb
2014年《山东民盟》第一期
2014年《山东民盟》第一期
2014年《山东民盟》第一期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全国知名院校院校古代汉语考研真题.doc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部分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古代汉语考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古代汉语部分,共70分)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之词的意义,并说明该义士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20分)
1、子曰:“于予c何D?”
2、敢问夫子汉醭ぃ
3、妇人疏字者子活。
4、八月剥枣,九月叔苴。
5、君子自强不息。
6、肉食者谋之,又何f焉?
7、君子引而不l,跃如也。
8、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9、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二、确认下列句中“是”字的词性,并说明其词义和语法作用。(12分)
1、“是鲁孔丘c?”曰:“是也。”
2、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3、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4、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5、此人果是奸细。
三、古文今译。(18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w孔子豚。孔子伺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T。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四、指事、会意是“六书”中的两类结构条例,请举例说明此二者的主要区别。(10分)
五、“播”的本义是“下种、撒种”,请简析该字的形音特点。(10分)
汉语言文字学试题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论语》第一篇是《_____》,今见《孟子》最早注本为东汉_______注。《诗经.关雎》最后一句是_______。《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______,其谁曰不然?”《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______,而有志焉。”《离骚》:“纷吾既有_______兮,又重之以修能。”“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语出《______》篇。
2、今字“婚”的古字是_______。“头发”的“发”字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袁小康繁体字怎样写_百度知道
袁小康繁体字怎样写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袁小康 :袁小康希望对你有帮助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繁体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跟简体一样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昨晚读《诗经》,很多字句明明风马牛不及,可为什么偏偏能讲到一块呢?看了注释,才知道原来是胡乱简化汉字惹的祸,不禁越读越生气。古汉语古汉字到了今天已经面目全非,优秀传统被革命前辈无情的革了命,阉了割。     国人是该到了精神重建,文化复兴的时候了!    繁体字,这是中华民族的符号,不可以随意篡改和丢弃,至于有偏激的朋友说,要恢复繁体字还不如恢复甲骨文,不然恢复为篆书,隶书也成。甲骨文现在几乎没有人认识,其中的道理就是中间文化断了层,现代的学者只有靠猜测才能勉强识别。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明,为什么消失了?他们的子孙已经不知道先辈们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到底是什么样了。金字塔,空中花园永远成了未解之谜。先辈们是谁,已经被后辈遗忘,他们麻木的生活在那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     说到小篆,隶书,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那只是字体的不同,而字形是大致相同的。几千年的千锤百炼,却被现代人一把革命火全都烧掉。。。。。。。     繁体包涵了太多太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这对小学生培养民族文化意识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愛,要有心才是爱。可是现在的简体字,哪里还有这点含义?雲,有水才有雲,水蒸气雾气形成了雲,简化字又给简化没了。魚是在水裏的動物。可現代的“鱼”都不在水里游了。     而最大的弊端是乱简化,还把毫不相干的字混合取代,经史子云之云和天气雲雨之雲是完全不同的,(我看到有人还振振有词的说,古代书法家也常常用简化字嘛,你看王羲之就在兰亭里写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多么的无知!)     升斗米粮之斗和战鬥之鬥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两粒米/两滴水用漏斗里斗量;二王关在门里,当然是鬥了!多么形象!    皇后之后和前“後”的“後”也是纯属风马牛不相及,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个疑问,站在皇帝背后的人,就是皇后?为什么皇后要躲藏皇帝呢?有所谓“学者”,便牵强附会的解释为这是封建礼教的害人之处,古代女子就是要避藏众人,所以叫后。因此,出现“慈禧太後”、“後羿射日”就很常见了。       繁体字一目了然各自所表述的意义,而且容易记忆。简化字呢?我小时候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十二生肖要把老鼠叫做“丑”可他并不丑啊,后来读了一些专门的文献才知道,原来我们常用的“丑”字是专指子丑寅卯的丑,长相难看之“丑”是有专用字的“醜”       “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叫“麯院风荷”。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解说:“麯院,宋时取金砂涧之水造麯,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麯院风荷’是也。”此处本来是酿酒之地,酒的醇香与荷的清香混合在一起,别有风味。现在却改成了“曲院风荷”,人们大概只能理解是唱曲之地,怎么也难以领略酒的醇香了。         据统计,这类的“一简对多繁”的词组有1000多对。有不少人说,大部分繁体字我都认识,可是你知道他们的正确意义吗?把山谷写成山榖么?把岳不群写成嶽不群么?现代科技是很发达,简繁转换是很容易,但要电脑处理这样很智能的简繁转换无异于登天。         旧的东西并不一定坏,新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文化需要传承,文字需更要继承!     汉字简化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那个革命的年代,什么东西都想革一把命,也不论革得革不得。(有伟人曾经讲,要把汉字尽快拼音化,以便和西方接轨,所以汉字简化只是过渡之计)汉字简化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断层。古籍可以简化翻译,但先人们留在各处的遗迹却是永远抹不去的,青年人看繁体字,古文就像看外文一般艰难,这样还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研究学习本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不能被后辈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     难道我们非要用50年去斩断5000年吗?这个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了!         一个统一的国家,竟然有两种文字,海内外华人交流存在人为障碍(而且这个障碍很难有效调和),外国友人学习汉字不知道学繁学简,怕学了繁不认识简,学了简又不了解繁,非常不利于文明的传播。所以,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是非常不利的。     又有人说,简单的事情为何要变的复杂?汉字从繁到简是一种进步。呵呵,恰恰说反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其实不应该叫复杂,应该叫丰富)如果没有这次错误的改革,我们与祖先交流,我们与全球华人交流就不存在今天的障碍,今天的汉字看似简单了,其实是越搞越麻烦。又有人说,学习繁体字是加重小学生负担,古往今来,包括现在的港澳台三地也没有见谁说因为汉字太复杂,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而且繁体汉字更容易记忆,更有利于学习辨认。因此,简化汉字才是一种倒退。这就好比一个人,觉得有一只眼睛就足够了,还要另外一只眼睛干什么?干脆剜去省事。     综合比较,汉字恢复本貌实在是利大于弊!所以国家很有必要逐步恢复繁体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楼主还是先把繁体字学好了,再来推广。    要是实在学不会,那就学学简体对付着吧。
  就是觉得繁体字好看,比较容易“说文解字”。  简体字好写,(好不好认呢?)但是现在电脑时代几乎都是打字了,繁体简体用拼音输入法都一样,所以恢复繁体也不是没道理呀。:)  这种事是专家学者的工作了,我们既没精力和能力去研究,研究了也不一定有用呢。呵呵。
  楼主说的在理,但恢复繁体字任重而道远。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要学习、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一点古文字(包括所谓“繁体字”)常识是必需的。  至于说“综合比较,汉字恢复本貌实在是利大于弊!所以国家很有必要逐步恢复繁体字”,好象不是件简单事情。  想想,再想想。
  老鼠是子,不是丑,丑是牛.
    繁体字不可废,应列入高中课程.
  我个人习惯写繁体字,可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可写可认的寥寥可数。
  繁:繁體字是絕對應該要恢復的,簡體字雖然快捷方便,但看上去總像是缺失了些什麽,顯得不倫不類。個人希望恢復繁體字,最好印刷的時候用繁體,個人書寫則隨個人喜好,繁簡皆可。    简:繁体字是绝对应该要恢复的,简体字虽然快捷方便,但看上去总像是缺失了些什么,显得不伦不类。个人希望恢复繁体字,最好印刷的时候用繁体,个人书写则随个人喜好,繁简皆可。
  看来这里面支持的还占多数
  我也支持繁体字
  我支持繁體字
  繁体字代表着中华文化,可惜一场文革毁了一切我们现在的文化传承已经远不如台湾了.我们自持是中华文化的嫡系到底体现在哪呢?继承与研究古中华文化应该开始了,文化部门应该重视.
  这里支持的人多。  在外边打的热火朝天
  经常被qj
  我上课用简体字,自己写笔记用繁体字。没办法。
  支持繁體字!
  恢复一些简化不合理的繁体字吧,比如“适”(没上小学就看了《封神》,结果一个“南宫适”的“适”,念了十多年白字)。  但也没必要全恢复,很多繁复的繁体字用钢笔写很不方便,况且繁体字也不是个一成不变的东西。
  马英九提出保护繁体字,作为文化遗产。
  我支持一些字不要简化!!!!  真不明白那些学者脑子里怎么想的!  胡适?胡適?李适?李適?  雄姿英鬓(头发的繁体我的五笔软件打不出来,先用这个代替一下)?早生华發?  皇後?后来?  案幾?人生几何?  里面?公裡?  人雲亦雲?彩云?  能一样吗?!晕!!
  正反双方所着眼的重点和目的不一致,这种争论就无意义。    另,活的语言和文字本身永远处在变化发展当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想要保持文字不变动,只是一种空想,难听一点讲,是一种冬烘。我们现在所谓的繁体字,在此字型出现之前的古人来看,何尝不也是简体字。简化方案有不合理处,但彻底的复古是不是合理,这也要多想想。只一条,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嘴上骂着GCD,但GCD的这种坏习惯倒是学了个十足十。  我想,参与文字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不会是故意要跟全体中国人作对,更不会以破坏中国文化为乐事,他们推出这套方案,总有他们的想法,你要批判,总要先了解一下人家的理由吧。    说了一大堆,自己先表个态,我原则上是拥护汉字简化的,但要慎重。  
      作者:春风3郎 回复日期:       我想,参与文字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不会是故意要跟全体中国人作对,更不会以破坏中国文化为乐事,他们推出这套方案,总有他们的想法,你要批判,总要先了解一下人家的理由吧。        说了一大堆,自己先表个态,我原则上是拥护汉字简化的,但要慎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agree.  
  怀旧情结,呵呵。
  呵呵,繁体也好,简体也罢,能达意就行.所以繁简转换还是慎重使用,否则“髮”“發”“鍾”“鐘”等字容易出笑话
  我也赞成,几千年的人这样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
  几千年的人都住在平房木屋内,我为什么要住高楼大厦?几千年的女人都从夫权,为什么现在不行?几千年的国人都不学英语,为什么我非学不可?!。。。。。
  作者:春风3郎 回复日期: 23:44:56 
    我想,参与文字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不会是故意要跟全体中国人作对,更不会以破坏中国文化为乐事,他们推出这套方案,总有他们的想法,你要批判,总要先了解一下人家的理由吧。    作者:司空白 提交日期: 1:51:00  有伟人曾经讲,要把汉字尽快拼音化,以便和西方接轨,所以汉字简化只是过渡之计    ------------------------    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势在必行,再过几十年吧,汉字应该是专业学者才能认识的东西了。    小学生们学习的(如果还有这门课的话)“故人西辞黄鹤楼”应该是变成类似于“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owers Yellow Crane”这种东西了。    四大文明,都走的差不多了,这一个,也是时候退幕了。
  &国人是该到了精神重建,文化复兴的时候了!&  lz振臂一呼,250又多了一个!
  繁体字应该和文言文相配,如果是白话文用繁体字反而嫌累赘。  繁体字笔划多,但文言句中字数少,白话句一般都比较长,再用繁体读着就费劲得很。    作者:押沙龙 回复日期: 15:54:56 
    &国人是该到了精神重建,文化复兴的时候了!&    lz振臂一呼,250又多了一个!  ---------------------------------  主张文化复兴就是250?这帽子也扣得太重了吧?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简化和抽象化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字义与字形脱钩大势所趋。  捧着个繁体字把它当作玉皇大帝的金科玉律,加一笔减一笔都不行,以为这样就叫尊重传统文化,这种人那哭也只能让他(她)哭去。  但是不是要有意为之地去加快这个进程,还是让其自然发展;文字到底是只须单单注重交流功能,还是要交流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这是可以讨论的。
  对繁体字的简化,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很大影响,但时以至今,恢复繁体字并不能简单地承担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象跷跷板,站左边,右边失衡,站右边,左边不平衡。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简化和抽象化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字义与字形脱钩大势所趋。    春风3郎此话不确。简化不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不是要有意为之地去加快这个进程,还是让其自然发展    这话不错。担当初的汉字简化运动难道不是有意为之的吗?
  一看楼主就缺乏书法常识:    从甲骨文到小篆, 这个断层是非常大的, 基本上很少有字型相同的字了. 而从小篆到隶书, 这个变异也不小. 隶书之相对小篆的简化, 一点也不比现代简化字之相对繁体字的简化. 楷书和隶书的变化也不小, 但不如上一个断层大. 而且隶书从先秦到汉末也在不断进化. 文字简化, 提高交流效率, 是一个大的时间趋势. 不知道汉朝人是否讨论过:&为了理解历史, 坚决恢复周朝金文!&
  个人感觉问题的关键是恢复繁体字就能传承传统吗,或者说简化字就不能传承吗
  另外, 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在全世界一样都是大麻烦. 你以为现代希腊人读亚理士多德, 现代意大利人读西塞罗是桩很容易的事么? 在欧洲, 文化传统是 希腊-罗马 一系的. 邱吉尔的上中学的时候, 拉丁语0分(好像左拉也是零分), 也没人责怪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不足. 古典文化向来是种曲高和寡的东西, 不能指望大众对此有兴趣. 楼主喜欢自个去研究好了. 尽管常用字的简体和繁体我基本都认识, 直接看中华书局的竖排本也没什么问题, 但我还是支持50年代初的字体简化. (但官方暂时不宜进行进一步简化的政府行为.)
  丁丑,京陵元公王浑薨。九月,以尚书右仆射王戎为司徒,太子太师何劭为尚书左仆射。戎为三公,与时浮沉,无所匡救,委事僚寀,轻出游放。性复贪吝,园田遍天下,每自执牙筹,昼夜会计,常若不足。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常钻其核。凡所赏拔,专事虚名。阮咸之子瞻尝见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遂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  有劳楼主翻译一下这一段, 证明一下楼主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程度.    
  繁体字和古代文化应该是两码事。问题是将一种本来的汉语书写载体生生割为两种,由此造成学习、阅读、印刷等等等等的巨量浪费,包括人的精力、时间、财力、物力等等等等,比如,生在大陆的不可能只识简体字,生在海外的又不可能只识繁体字,再比如,同样一种书,既要有简体字版,又要又繁体字版,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哪一种文字存在这种情况,这与古文今译是两回事。
  大陆的印刷品主要还是以简体字为主, 面向的也是大陆读者; 同样海外的繁体字印刷品则主要面向海外读者. 同时需要两种印刷品的读者并不多. 因而浪费存在, 但称不上巨量.   我提起古文今译, 是因为楼主原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文化继承问题. 而楼上这位提出的海内外交流问题. 我想海内外的交流是有限的, 而这少数有限的任务则可以让某些人多花一部分时间, 但可以让大多数人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节省更大量的时间.
  使用简体字与继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冲突
  簡化字作爲一種文化政策,初衷是用來掃盲的,因爲當時新中國文盲比例太多,有人就想當然耳,認爲是繁體字惹的禍。其實所謂簡化字,有一些確實不是新造的,而是自古就有——存在兩种文字系統:印刷與手書,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手書裏會有很多簡化字,比如在簡化字普及的當代中國,也經常在一些地方看到“進一步簡化”的白字。    簡化字改革太急功近利,把很多古代的手書白字別字變成規範。其實掃盲真正應該做的是普及教育,港臺依然沿用繁體字,文盲比例卻比大陸低得多。    真正能做到普及教育,無論什麽文字,什麽語言,都能適用。
  繁体字和简体字其实是两套语码系统,大陆的出版物也根本不可能把繁体字拒之门外,其实实际上还是两种语码并存,比如古籍的出版甚至一些当代书籍的出版,最明显的是《柳如是别传》《管锥编》作者均不同意以简体字出版,还有一些招牌的书写、报刊题头、书法作品等等。有时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都不得不既有简体字又有繁体字。祖国的语言运用太混乱了。估计海外的出版物不会如此。况且,我们推行简体字几十年,既没有减轻人们识字的负担,反而实际上是增加了识字的负担,也不见得就比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多识多少字,文化程度有多大提高,文盲率有多么显著的降低。  因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与其两种语码并存,不如干脆恢复繁体字一种语码。
  简体字的产生,客观地讲,也是一种左的产物、革命的产物。
  简体字的创立就是带着政治企图的,初衷不主要为扫除文盲,你们居然也就真相信共产党公开文件里面的说辞,服了,,,
  港台,国外华语,到现在都用繁体,报纸和各种出版物还是繁体竖版,不是很好嘛!
  Bible都有好几种版本,现在有几个人还认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文?
  作者:春风3郎 回复日期: 22:13:23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简化和抽象化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字义与字形脱钩大势所趋。  -------------------------------------------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这是对的,简化是基本规律,这也不算错,但抽象化根本不存在。  所谓抽象化应该是说用拼音文字,世界上没有哪个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中途自行改用拼音文字的。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最终失传,不是使用它们的主人改用拼音文字,而是他们的文化被异族灭绝了。  拼音文字的产生是周边有高级文明,于是直接把人家的发音用来作概念和语汇。象古希腊、罗马皆然。使用象形文字的都是原生文明,人类在语言还未发达的时候,只能用符号表示概念,所以只能用象形文字,但一旦用了,除非这个文明被灭绝,否则不可能往拼音文字上改。        但是不是要有意为之地去加快这个进程,还是让其自然发展;文字到底是只须单单注重交流功能,还是要交流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这是可以讨论的。  ------------------------------------------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简化就是人为地加快这个进程,是非正常的过程。      作者:霍乱 回复日期: 10:28:28 
    另外, 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在全世界一样都是大麻烦. 你以为现代希腊人读亚理士多德, 现代意大利人读西塞罗是桩很容易的事么? 在欧洲, 文化传统是 希腊-罗马 一系的. 邱吉尔的上中学的时候, 拉丁语0分(好像左拉也是零分), 也没人责怪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不足. 古典文化向来是种曲高和寡的东西, 不能指望大众对此有兴趣.   ----------------------   欧洲古典文化无法继承是因为拼音文字的缺陷,中国的象形文字则不存在这个缺陷,不能作这样的类比。  就象欧洲从罗马以后就再没有统一过,我们总不能据此认为中国也要分裂成七八个国家才正常吧?  文化都是曲高和寡的,不但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也是。但文化也可以雅俗共赏的,不但现代文化,古典文化也是。  没文化的人欣赏不了古典,同时也不能真正准确地欣赏现代文化。         作者:白马寺 回复日期: 12:18:55 
  最明显的是《柳如是别传》《管锥编》作者均不同意以简体字出版,  ---------------------------  因为这两本书都是文言写的,所以才有这个必要。  我对内地白话文著作用繁体字很不耐烦,觉得心态有问题,一般也懒得看。      因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与其两种语码并存,不如干脆恢复繁体字一种语码。  ------------------------  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简体字和白话文都有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文言文和繁体字也有存在的价值。中国有农历和公历两套历法并存,一定要废除其中一种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白马寺 回复日期: 12:21:33 
    简体字的产生,客观地讲,也是一种左的产物、革命的产物。    作者:wanline 回复日期: 12:41:53 
    简体字的创立就是带着政治企图的,初衷不主要为扫除文盲,  -----------------------------------------------  二位所言不谬,如果他们真是为了普及识字率,那么就应该在高等教育中保留繁体字教学才算居心公允。    作者:翰墨因缘 回复日期: 17:11:49 
    港台,国外华语,到现在都用繁体,报纸和各种出版物还是繁体竖版,不是很好嘛!  ------------------------------------  我读着就不习惯,觉得没有简体一目了然。  白话文用繁体就好象站着喝酒又穿长衫,雅得不正宗,俗得不痛快,不伦不类。
  我认为楼上的语言学知识有问题. 我个人觉得&人类在语言还未发达的时候,只能用符号表示概念,所以只能用象形文字,但一旦用了,除非这个文明被灭绝,否则不可能往拼音文字上改。& 这个表述有问题. 我记得古埃及一个时期内有三种字体: 圣书体, 僧侣体, 和草体. 圣书体是完完全全的象形文字. 而草体就是拼音化的文字了. 不过我对这个资料记得不太清楚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一卷中肯定有照片. 但如果我说得没错, 那么在民族融合过程中, 一个文明是可以逐渐接受新的符号系统的, 即接受由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转变.  希望达人指教.  
  我的看法(随想随写,欢迎讨论,发表意见):  一、古文与繁体字、白化文与简体字之间没有完全、绝对的对应关系。汉字简化以前就已有了三国、水浒、红楼和鲁迅的白化文,就是事实?  二、简体字无中生有,把汉语书面语徒然搞乱了,在一个国家内都统一不了,试想还有谁(哪个政党)能令全世界的华人都使用简体字。这样长期下去,必然造成文化的割裂,交流的不便,这是无疑义的。三、既然统一不了简体字,而简体字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改革的理由现在看来也不是特别充分),为什么不可以亡羊补牢。像第二批简化字就是当机立断,停止使用,才没有造成更大影响。现在完全恢复,是可能的、可行的,也还为时不晚,待到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后果不堪设想。这也不是危言耸听。  四、因为简化的只是一部分汉字,所以不能完全满足汉文化传播的需要,有时候必须用繁体字(因为没有对应的简体字),这样既不规范也不美观。更不用说古籍了。比如去年人民日报宣传的“杨闇公”。  五、繁简并存,不利于计算机检索。比如,要在天涯查钱钟书的信息,就得输这样几种写法:“钱钟书”、“錢鍾書”、“钱鍾书”、“钱锺书”等。相信大家有切身体会。  六、繁体、简体与公历、农历也不好比。使用公历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使用农历是我们保持民族传统的习惯。而繁体、简体则是我们自乱阵脚。  七、就像我们学外语,假如英语单词绝大部分都有两种书写形式,是不是要增加我们的学习负担。  八、站在外国人的立场,要学汉语,既要和大陆打交道,又要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打交道,真不知如何是好。连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许多都不能繁简并识、并用,对外国人是不是难上其难。所以不利于对外交流。
  作者:霍乱 回复日期: 11:00:30 
    我记得古埃及一个时期内有三种字体: 圣书体, 僧侣体, 和草体. 圣书体是完完全全的象形文字. 而草体就是拼音化的文字了. 不过我对这个资料记得不太清楚了. &  ---------------------------------------  字体与文字是有区别的,汉字也有多种字体并存的现象。  当然我对古埃及文字也不了解,不过我认为我的结论应该不会错。  近代以前韩日用汉文,现在用拼音文,那是因为汉文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作者:白马寺 回复日期: 11:02:44 
      五、繁简并存,不利于计算机检索。  ----------------------------  利不百,不变法,繁简并存是事实,强行改变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亡羊补牢,悬崖勒马,犹未晚矣。
  当初本来就是强行改变的。  一意孤行,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坚持错误,只能是愈来愈混乱,损失愈来愈大,最终不可收拾。计划经济体制原来那么“神圣”不可侵犯,都可弃之如敝屣,难道区区简化字竟不可停止使用?是不愿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非不行也。
  楼主司空大人也不露面了, 就剩下几个人在这里讨论来讨论去的.     首先回玉出昆冈前辈, 这里搜得一段, (不保证其绝对正确)可为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演化之过程:    &大约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埃及就出现了文字和书写的纸草。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统一,统一后的埃及开始有文字记录可考(这比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早了一千七百年)。最早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有些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所有字母都只标辅音不标元音。各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六百多个词组。经历这些发展的古埃及文字,是用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一种复合文字。到第八王朝(大约在公元前2200)时期出现了一种草书体,到中王朝(公元前2000-1700年)时草书体已广泛流行,只有正式文体和铭刻才用象形体。&    回白马寺之上文:  &二、简体字无中生有,把汉语书面语徒然搞乱了,& 简体字并非无中生有. 它是取了一些古代时期, 汉字的简化写法, 另外一些则从行书或草书中取势, 以求在快速书写的时候能保持相近.   &四、因为简化的只是一部分汉字,所以不能完全满足汉文化传播的需要,有时候必须用繁体字&, 简化的就是最常用的汉字. 我们汉字的日常使用率如下: &前100字的累计字频已达47.34%,500字到了79.76%,2000字覆盖了98.07%& 如果你不触摸古典文献的话, 几千个简化字足够了.  &五、繁简并存,不利于计算机检索。&这是检索引擎的问题,应该由检索引擎提供繁简转换和匹配.  &七、就像我们学外语,假如英语单词绝大部分都有两种书写形式,是不是要增加我们的学习负担。&事实上, 是这样的, 如果你想要读莎士比亚再往前一二百年的英语作品的话. 和中文的情况有点相像.  &八、站在外国人的立场云云& 对外交流不能指望是种大众行为, 而应该视为一种精英行为. 对于高本汉那样的学者来说, (高本汉是瑞典人, 中年时开始学中文, 临终前认识的汉字有27000个,估计比白马寺大人要多一些吧), 简繁其实也算不得什么麻烦. 但普通人而言, 即便只有一种简体或繁体也足够他们头疼了. 而且现阶段我国实际上处于文化输入之势, 文化输出是很小规模的. 对外交流估计还得指望英语.
  作者:玉出昆冈 回复日期: 11:47:34 
    作者:霍乱 回复日期: 11:00:30        我记得古埃及一个时期内有三种字体: 圣书体, 僧侣体, 和草体. 圣书体是完完全全的象形文字. 而草体就是拼音化的文字了. 不过我对这个资料记得不太清楚了. &    ---------------------------------------    字体与文字是有区别的,汉字也有多种字体并存的现象。    当然我对古埃及文字也不了解,不过我认为我的结论应该不会错。    近代以前韩日用汉文,现在用拼音文,那是因为汉文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  但是古埃及的草书体应该已经从圣书体众多复杂的象形文字符号简化为少量表音字母的组合. 也就是从表意--&表音. 从而进入了拼音化时代. 当然首先阁下得承认一种语言可能有多种文字. 而中文的表意--&表音这种演化过程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大量形声字的出现实现的.     找了一个帖子, 有不少内容, 而且基本和我的语言学常识也不冲突. 可供参考.  http://www./jiaoyuguanli/lwjc/article/Article2937.htm
  学识浅薄,只希望有人来整理繁体与简体的关系.
  作者:霍乱 回复日期: 12:50:35 
          首先回玉出昆冈前辈, 这里搜得一段, (不保证其绝对正确)可为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演化之过程:     只有正式文体和铭刻才用象形体。&  ------------------------------------  前辈不敢当,呵呵,也就是想当然的说说。  你要注意你引的一段最后一句话:“正式文体和铭刻用象形体”,也就是说当时象形文字没有被取代,实际上还是正规字体,不能说进入了“拼音化时代”,就象我们现在有汉语拼音,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说现在汉字进入了拼音化时代。
  没有研究过语言文字学,不过感觉汉字多为单音节,同音字太多,拼音化未必行得通。
  看了霍乱提供的链接,发现下面这一段正好可以证明我的观点:  ===================================  腓尼基拼音文字是怎样发明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发展为音节符号,埃及文字还由此出现标示辅音的二十四个字母。但是两种文字中都有好几百个字符,埃及文字还保持象形体,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地处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之间的腓尼基人受到它们的共同影响,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二十二个辅音字母。从此文字不再为祭司所垄断,从而避免了玛雅文化那样的命运。      与此同时的希腊人,正彷徨于早期从埃及学来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时,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他们马上放弃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终于诞生了。  ==============================  埃及和玛雅人都是象形文字,即使使用不便也没有改成拼音文字,腓尼基和希腊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所以他们可以走拼音文字这条路。  为什么埃及和玛雅宁可不方便也不改成拼音文字呢?因为他们有文化传统,改成拼音文字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这个讨论,我知道,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更不会有任何具体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平时喜欢阅读的公民,还是要写下个人的一些意见:  我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就是后“造”的、强行使用最多才五十年(严格算起来可能才一二十年)的简体字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取代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固有的繁体字,而繁体字在传播文化时则可完全取代、覆盖简体字。就是说,繁体字的功能比简体字要强。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甚至可以说是永远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在全世界推行简体字的情况下,恢复繁体字不失为最好、最切实际的选择。因为繁体字,除大陆外,是不需要强行推行的。
  补充一点:我以为,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与其长(常)痛,不如短痛。
  周恩来有个讲话,说是汉字的混乱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搞简化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混乱。  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完全没有达到。现在是成了中国文字最混乱的时期了。当然,原因可能不完全是汉字简化。
  作者:白马寺 回复日期: 14:43:07 
  我认为,在当前甚至可以说是永远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在全世界推行简体字的情况下,恢复繁体字不失为最好、最切实际的选择。  -----------------------------------  当前也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在中国恢复繁体字以“完全取代简体字”,即使将来的民主政体也做不到,如果全民公投的话,我敢保证拥护简体字的占绝大多数,毕竟对大多数民众来说,简体字方便得多。  即使是我这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也不赞成让繁体字“取代”简体字,我觉得繁体字能和简体字一样走向课堂就可以了,和平共处,谁也不歧视谁。    
  即使一个人从来不也一定不会去“触摸古典文献”, 那么“几千个简化字”也肯定还是不够的。  因为事实上无所不在的繁体字,你不可能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一个大陆的儿童要去新华书店,而新华书店的招牌四个字就有两个繁体,他不认识行吗?要看人民日报,题头四个字又遇到一个繁体的,不认识还不行。要看配字幕的进口大片,绝大多数是繁体字,还不认识……  所以只要一个人要学文化,不认识繁体字是绝对不行的。  
  当前也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在中国恢复繁体字以“完全取代简体字”,即使将来的民主政体也做不到,如果全民公投的话,我敢保证拥护简体字的占绝大多数,毕竟对大多数民众来说,简体字方便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初要“公投”的话,估计就不会有今天在这里讨论的话题了。
  将来要投票决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票的话,拥护简体字的我看也不一定就“占绝大多数”。除非我们发挥人海战术,等到大陆“绝大多数”人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是什么文字的时候。
  作者:白马寺 回复日期: 15:03:17 
    即使一个人从来不也一定不会去“触摸古典文献”, 那么“几千个简化字”也肯定还是不够的。    因为事实上无所不在的繁体字,你不可能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一个大陆的儿童要去新华书店,而新华书店的招牌四个字就有两个繁体,他不认识行吗?要看人民日报,题头四个字又遇到一个繁体的,不认识还不行。要看配字幕的进口大片,绝大多数是繁体字,还不认识……    所以只要一个人要学文化,不认识繁体字是绝对不行的。  ------------------------------------------------------------  笑得我把嘴里的水都喷了. 您害人不浅. &所以只要一个人要学文化,不认识繁体字是绝对不行的。&您的逻辑太可爱了. 我不和您吵了. 我虽然认识一些繁体字, 但我还真没觉得学它们有什么麻烦的, 也没觉得我不认识它们就学不了文化. 更不觉得如果我不认识新华书店的招牌就买不到书. 另外, 严重怀疑您是看盗版盘的, 因为引进的影院的电影, 一般都有中文配音.
  因为是举例,所以例子是极端了些,尽管极端,但公共用字(繁简)的混乱总是不争的事实。我之所以主张恢复繁体字,就是为了不致于一直这样混乱下去。
  有些字确实用繁体字写出来就很漂亮,比如东,如果是繁体字,就觉得左右对称,很好看。    还像台湾有个女作家,叫苏伟贞,这三个字都是简体字,看起来俗不可耐,因而在大陆她始终红不起来。但如果用繁体字写,很漂亮,很大气,所以人家在台湾是著名作家,作品入选了《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再比如严歌苓,这名字看着也普通得很,在大陆名气也一般。但她为什么在台湾却很红,因为如果用繁体字写,这名字就变得漂亮起来。
  补充一个:台湾的幾米,到大陆把人家给弄成了“几米”,谁会高兴呢!  另外,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是公平讨论问题,尽可畅所欲言,但也不必要非和看不看盗版联系起来,只要承认是不是事实就行。没有正版的繁体字幕,何来盗版的繁体字幕。总不会是正版用的是简体字幕,盗版非要改为繁体字幕吧。
  呵呵,不认识东東的确麻烦,譬如读《射雕》就会有些小障碍,想不通为什么说东西的前三笔相同。至于影响作家成名,倒还未必。人家琼瑶阿姨在大陆咋就也红了捏?
  “幾米”与“几米”有何不同?糊涂ing
  呵呵,不认识东東的确麻烦,譬如读《射雕》就会有些小障碍,想不通为什么说东西的前三笔相同。至于影响作家成名,倒还未必。人家琼瑶阿姨在大陆咋就也红了捏?  =================================================  hehe。。    三国时候的“文丑”也并不一定长得很“醜”。
  既然简体字那么好,何不将《瞭望周刊》改为《了望周刊》?
  简体字不等于错别字吧?  似乎“瞭”作清晰解的时候通“了”  作远望解的时候,不通用  简体也自有规范,不是一味追求笔划简单
  对了!  当时(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吧),就是因为“了望”不好,在用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又不得不恢复为“瞭望”,“好象”(你看,为了不引起歧义,得声明“不是指美好的大象”)不好才恢复为“好像”,“复盖”不好才恢复为“覆盖”,“帐户”(不是指挂着帘帐的窗户)“帐号”不好才恢复为“账户”“账号”。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但还有好多应该恢复却未能恢复的,像“年年有余”(年年有馀)之类。  这就是我说的长(常)痛。
  汗一个,曾经“复盖”过?没有印象了  我至今还用“好象”“帐号”——而且印象中(呵呵,不是正在复印大象中),“帐房”比“账房”资格还老。  至于“年年有余”和“年年有馀”我看不出区别,也就难分高下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您认为“长”与“常”那个血统更加高贵,历史更加悠长(常)?
  繁体字是由篆、隶而来,他带有原始字象形、会意的痕迹,但文字是语言的记述,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并不因文字的简化而消亡,真正使古文化日渐消失的是目前教育的导向。
  二王关在门里,当然是鬥了  -------------------  纯属瞎猜 还说形象 无语中……
  “幾米”与“几米”的问题确实是。它实际上说明了50年代搞简化时一相情愿的以为可以彻底用所谓“规范字”一统文字的做法已经破产了。  现在看起来,“党和政府”用几个文字法规就能一统文字的做法本身证明是错的了。“幾米”与“几米”就给“文字规范派”(按:本人并不反对必要的文字规范化,这里讽刺的是那些捧着几个文字法规,拿鸡毛当令箭,阻碍文字正常发展的人)一个尴尬的难题。其实这样的事很多。  再如清朝的皇帝的名字,伪乾隆的名字叫弘历,他的兄弟一个叫弘昼,一个叫弘时,弘“历”的名字为什么没有日字旁?溥字辈的名字命名都是以带人字旁的字命名,例如溥仪,但溥仪的弟弟的名字为什么成了溥“杰”。现在的简化字弄的好象满清的皇室都不会用汉字取名字一样。  所以这种人名,地名,必要的时候应该允许使用原来的字体。还有,国家的文字法规只是起一引导的作用,不是说圣旨一样,不许人有一点“出格”。对于法规确实不妥的,社会上自发调整了的,证明是对的,政府就应该接受下来。  现在的文字管的太死,管理方法就不对。这是这个党一贯的作风,也反映到这方面来了。例如出版物不分场合,一概不允许使用汉字数字,要一概使用阿拉伯数字,好象要彻底消灭汉字表达数字的功能,这不是很荒谬吗?
  简体字无中生有  -------------------------  简化字古已有之 看看古人的手书 就知道了   解放前 很多文人用的都是简化字 比如梅汝敖法官    汉字简化确实是大趋势 当然 我们现在用的这套简化方案不是完美的 需要全球华人一起来共同努力 使之更加合理科学
  溥字辈的名字命名都是以带人字旁的字命名,例如溥仪,但溥仪的弟弟的名字为什么成了溥“杰”。  -----------------------------  注意 “杰”字本来就有两种写法 在台湾 林俊杰繁体为“林俊傑”  周杰伦繁体则为“周杰倫”
可以查看相关CD
  我知道杰字本来就有两种写法。但溥傑的&杰&只能是傑。因为那是它们兄弟几个统一排下来的。
  皇后之后和前“後”的“後”本来就是一个字。不懂者可以看说文解字      作者:司空白 提交日期: 1:51:00         皇后之后和前“後”的“後”也是纯属风马牛不相及,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个疑问,站在皇帝背后的人,就是皇后?为什么皇后要躲藏皇帝呢?有所谓“学者”,
  我来说两句儿:  恢复传统文化的头等大事,不是繁简字,而是恢复姓名加表字。  关羽字云长  赵云字子龙  中国人不都在为姓名“撞车”的事而发愁吗?现成的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嘛!恢复表字系统,直接使撞车现象减少一半以上!!!
  楼上这个建议。。。还不如在名字后附上网名来得实在。。。
  “复盖”确是一时疏忽。本想说的是“翻天复地”恢复为“翻天覆地”,因为小时后受教育,经常遇到关于国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的用法,大标语就是这样写的。后来又改成“翻天覆地”了。  简体字带来的麻烦其实最明显的是在人名用字上,比如文徵明成了“文征明”,“毕昇”成了“毕升”,等等。作家“李凖”(写《黄河东流去》的)就声明他不叫“李准”,但估计他的身份证还是“李准”。还有“萧乾”与“肖乾”、“肖三”与“萧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两个人呢。
  弱弱地问一句:“幾米”到底有何深意为“几米”所不能表达?哪位大侠有以教我!
  表字系统其实不存在恢复的问题,因为并没有强行取消过。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表字的,国家好像不干预。不过各种登记表上没有这一栏罢了。现在许多书画界的年轻人都有字什么、号什么的。
  这东西难说  从审美角度讲  繁体字带有很多最初的韵味,奇思妙想,还有以前的风韵  但从经济角度上来说  那是和“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相违背的  这两股力量现在正拉锯  不过  按以前的繁体---。》现在的略微简体看  至少不可能倒退  因为以后是个信息社会  不可能吧更难以输入  更浪费时间的繁体字作为承载文明的物质外壳  这显然是一种无奈  不过历史和现实就是这样的  呵呵~    
  “萧乾”例子举得不错:)萧乾原名萧秉乾,有外号“小饼干”,简体字不管怎么样,避免了“乾”“干”的误会,也就是说,繁体字并不能解决人命用多音字问题^_^
  我认为从实际意义上讲,也许“幾米”和“几米”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大陆出版的该作者的书,却随心所欲地弄出了作者为“几米”的书和作者为“幾米”的书,并没有一律用我们法定的简体字“几米”。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恢复繁体字的使用确实是利大于弊  但这项任务绝对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不论从兴趣还是用途都大大地打了折扣,现代人更喜欢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却忘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等待我们学习的文化瑰宝。  所以我的观点是恢复繁体字有利,但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是不会看到这一天了
  今天运气不佳,爱打错别字:(  人命应为人名
  楼上这个建议。。。还不如在名字后附上网名来得实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哈,高.:)        
  伪乾隆的名字叫弘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还有反清(满)复明(汉)的兄弟啊,失敬.:)
  我们也不要失去信心,退后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谁会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举个例子(天生喜欢举例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举比较极端的例子):  退后三十年,不会想到有改革开放。  退后二十年,不会想到有市场经济。  退后十年,不会想到今天这么“乱”。
  退后60年,不会想到有简体字^_^
  对啊!所以前进60年,也许不会还有简体字^_^  不过,估计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也估计没人会和俺打这个赌。
  作者:爱书之尘 回复日期: 20:18:37 
    我来说两句儿:    恢复传统文化的头等大事,不是繁简字,而是恢复姓名加表字。    关羽字云长    赵云字子龙    中国人不都在为姓名“撞车”的事而发愁吗?现成的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嘛!恢复表字系统,直接使撞车现象减少一半以上!!!      哈哈,在下姓花,名秋落,字怃声!    请问一下,我在买德乾旺姆的碟时,有的写德干旺姆,有的写德乾旺姆,应该是哪个呀?怎样读?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简化和抽象化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字义与字形    脱钩大势所趋。        春风3郎此话不确。简化不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简化和抽象化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字义与字    形脱钩大势所趋。    -------------------------------------------    世界上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字,这是对的,简化是基本规律,这也不算错,但抽象化    根本不存在。    =====================================  这两位朋友可以去看看《世界字母简史》《 世界文字发展史》等比较系统的书,不要做    google派学人。        另,楼上有一些人将中文字简化的矛头全部指向GCD政府,这只能说是缺乏常识;若据此攻    击和谩骂GCD,对不起,是你自己无知了。  早在晚清末年,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图强,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普及教育的障碍,    就已经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只是当    时此思潮只在民间展开,并没有涉及政府层面。  五四之后,文字简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皆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并获得了许    多知识分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赞成文字简化,其中就包括新文    化运动的主将胡适。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方案》,提出“文字是一种    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    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未果。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    怎么写,书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    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原则: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告之简体    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不再求简。但此套文案后因遭到戴季陶等人的反对,于19    36年废止使用。  抗战军兴,简化字开始在中共控制区内推广,当时被称为“解放字”。1952年2月中共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广泛收集民国以来对于文字改革的经验和建议;在工作人员当中,有许多人是当年参与过国民政府文字改革的故人。最终在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  而迁台后的国民政府,却因不明原因终止了此项工作。  汉字简化,中共政府继承前代遗产,将其完成并付予实施,国民政府则半途而废。要说区    别,就是这点区别。如果你认为中共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可以讨论一下,但如果非要铁嘴钢牙咬定中共是出于政治阴谋,为了专制统治而进行文字改革,那我除了恭喜你想象力丰富,还能说什么呢?骂你胡说八道、信口雌黄总不太好意思吧。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繁体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