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电气攻击狮,机电攻城狮,电气 伺服伺服电机编码器原理引脚标注下是什么意思?

来自子话题:
终于到我的专业了,所以要写长一点,楼上的答案大部分说的有些片面,也许是从理论出发的,没有实际造作,我根据我曾经进行过3个月的铝料加工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如果有遗漏或错误,请各位指出。&br&&br&&br&首先,在铝料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br&&br&一、不可抗拒因素:&br&&br&1.机床本身的稳定度。&br&
如果不是新机床或者机床进过大量的加工没有进行调试的情况下,会出现机床本身所造成的尺寸误差。造成机床本身误差有以下几个因素:&br&&br&机械方面:&br&a.伺服电机与丝杠之间松动。&br&
b.滚珠丝杠轴承或螺母磨损。&br&
c.丝杠与螺母之间润滑不足。&br&电气方面:&br&a.伺服电机故障。&br&
b.光栅尺内部有污垢。&br&
c.伺服放大器故障。&br&系统参数方面可进行PMC恢复,所以略去不提。&br&&br&2.工件加工后冷却变形。&br&
这个基本上无法避免,在加工时尽量注意冷却液的使用,以及在进行在位测量时,注意冷却后的工件变形。&br&&br&二、可避免因素:&br&&br&1.加工工艺&br&
其实大部分的实际加工误差都是由加工工艺不合理导致,在保证基本加工工艺(如铣削数控加工的“先粗后精、先面后孔、先大面后小面”或者夹具使用中“减少装夹次数,尽量采用组合夹具”等基本加工工艺细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铁屑对铝件造成的加工误差,因为铝件很软,排除的铁屑很容易使铝件造成加工误差。比如,在FANUC或华中加工中心中,打深孔尽量使用G83指令,使铁屑可以排出,而不是G73指令。&br&&br&2.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切削深度ap与刀具补偿&br&
这方面实在是不好细说,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磨损的前提下,调整参数充分发挥刀具切削性能,使切削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br&
在数控车床中,还有刀头磨损补偿等要素,由于本人好久没有摸过车床,所以不敢往下细讲,请题主自行搜索。&br&&br&3.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中的数值计算&br&
不知道题主问的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在手工编程中,计算出现误差也是常见状况,不过现在大部分生产都是自动编程,所以,这部分只是提个醒,凑个字数而已。&br&&br&4.对了,还有一点,对刀,对刀不准确也是造成尺寸误差的因素,所以,尽量选择好的寻边器,如果机床有自动对刀器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寻边器。。。试切吧,这就是操作经验了。&br&&br&&br&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数控加工中,容易使精度误差的几项因素,如有遗漏或者错误,请大家指出,多谢,吃饭去鸟!&br&&br&&br&PS:看在这么辛苦码子的份上,求赞啊,知乎上都是程序猿,玩机械的人太少了!
终于到我的专业了,所以要写长一点,楼上的答案大部分说的有些片面,也许是从理论出发的,没有实际造作,我根据我曾经进行过3个月的铝料加工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如果有遗漏或错误,请各位指出。首先,在铝料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可…
来自子话题:
对光刻不熟悉,只说说机械设备&br&不管是什么样的加工,决定成品精密程度的,都是测。要说到精密产品怎么测,就得先说说检具和量具的原理。&br&&br&比方说,我们需要一款长度10.0+/-0.01mm的工件,那么在加工中怎么保证这个产品的精度呢?一般来说,我们会要求检具误差是工件原误差的10%~20%,于是,我们就需要一把误差0.001~0.002mm的“尺”。有了这把尺,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个工件是否符合我们要的标准,然后留下误差范围内的,报废小了的,修整大了的,最后得到的就是我们要的工件。&br&可是这把误差0.001~0.002mm的量具,莫不是要用精度0.0001的检具来制造?如此岂不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这样当然是不行的,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请出等比放大的各种原理来帮帮忙了。&br&&br&举个栗子千分尺,摘自百度百科&br&&blockquote&根据螺旋运动原理,当微分筒(又称可动刻度筒)旋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0.5毫米。这样,当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后,它转过了1/50周,这时螺杆沿轴线移动了1/50×0.5毫米=0.01毫米,因此,使用千分尺可以准确读出0.01毫米的数值。&br&&/blockquote&同时的,我们等分0.5mm时,误差也被等分了,设0.5mm有0.05mm的误差(当然,实际生产中用到的千分表,要比我列出的这个误差精确的多),每一小格则等分为只有0.001mm,通过一个接近尺寸的标准件的校准,每转一小格叠加的误差也被尽量缩小。&br&&br&这样的等比放大还有很多种,通过巧妙得放大观察,机械匠人们于是就可以用较低精度水平的工具制作较高精度的工具和量具了。有了这些工具和量具,我们才得以量产其他的工业品。&br&当然,螺旋运动原理还可以被直接运用于制造当中,老式的摇把机床就是使用的这个原理。&br&&br&但是只是用机械联动的方法来做测量,对于达到现在的工业精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好在物理学家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光栅测长技术,传送门如下:&br&&a href=&/article/316/408/510383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度计量技术:光栅测长技术&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个原理简单说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等分的格子,假设我们有1米长的一个标准量具,用光栅分成了n=(也可能是任何数字)个格子,那么每个格子的长度就是1/N米,1米的距离即被微分了。接下来我们要1米内的任何一个长度,都只是一个数格子的过程了。广大的数显量具就多数用到了这一原理。同样的,光栅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大数控设备的位置控制中。&br&&br&有了用这些原理的尺子,剩下的那就只是举一反三的甄选符合我们要求的工件了。如此而已。
对光刻不熟悉,只说说机械设备不管是什么样的加工,决定成品精密程度的,都是测。要说到精密产品怎么测,就得先说说检具和量具的原理。比方说,我们需要一款长度10.0+/-0.01mm的工件,那么在加工中怎么保证这个产品的精度呢?一般来说,我们会要求检具误差…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于一名在日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兼作家写的一本书&br&PS. 非常不错,推荐一读。&br&&br&&br&东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25 “绝对平面”绝对手工活 &br&从 冰冷雨天 &br&&br&制造业最重要的概念是精度,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加工精度,另一个是测量精度。如何反映出设计者所要求的尺寸是加工精度,如何知道加工所完成的尺寸则是测量精度。这两个精度都直接依赖于加工机械或者测量机械的工作母机的精度。 &br&&br&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只会损失而不会增加,1/100毫米精度的机械只能加工出误差在1/100毫米以上的工件,所以,即使在不考虑组装误差的前提下,使用中等加工精度的机械加工的零件组装起来的机械,也只能达到较低的精度,要生产组装成中等精度机械的零件,只能使用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才能制造出来。根据这个道理,要制造高精度加工机械,只能采用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 &br&&br&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所谓“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又是如何加工制造出来的。 &br&&br&答案可能让人感到意外,“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是用人手造出来的。 &br&&br&一提起“精度”,很让人联想到“电脑”、“数码式”什么的技术名词,实际上,精度和那些时髦名词无关,在那些时髦名词出现以前,人类就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了。 &br&&br&对加工用机械的精度影响最大的是导轨部分。机械的运动部分是被导轨限制的,导轨的精度就直接决定了机械运动的精度。超精密机械导轨的滑动面被称为“绝对平面”,要求精度在1/10000毫米以上,没有任何机械能够加工这种绝对平面,只能用手工的方式加工。 &br&&br&见过高精度机床导轨滑动面的人,都知道那个所谓“绝对平面”不是一个光滑的镜面,而是遍布了有规律的花纹的平面,那些花纹就是做出这个平面的手艺人的铲刀留下的痕迹。 &br&&br&绝对平面的制造过程是这样的:有经验的手艺人用铲刀一刀一刀地把粗加工得到的平面铲平,在铲出需要的平面的同时还在做一个对照平面,然后在对照平面上涂上颜色,把加工平面在对照平面上滑动,这时加工平面上沾上颜色的部分和对照平面上掉颜色的部分就分别是两个平面上高出来的部分,需要再铲掉,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一直到两个平面靠上去的颜色完全达到均一为止,这时候平面上留下来的刀痕正好作为润滑油槽,一举两得。 &br&&br&但这样做出来的还不是绝对平面,因为如果两个面之间形成了同样的弧度也会产生同样效果,这只是说两个面完全一样,并不能保证是平面,所以还需要另外一个参照平面。一般来说,加工绝对平面时,需要同时加工三个平面,在这三个平面中的任意两个都一致的时候,才算做出来了绝对平面。 &br&&br&现在采用这种工艺加工机械所需要的绝对平面的公司主要是在德国、瑞士和日本,这就是这几个国家能够生产高精度机械设备的原因。日本的这种精密加工公司主要集中在新泻县的北纬43度线左右一带。这里面有气象学上的原因,日本人的精密工艺手艺是从德国人那儿学来的,当时政府在选取精密加工产业的地址时,选中了气候和德国比较相似的北纬43度一带,这一带湿度较小,温度也围绕在20摄氏度左右,最适合精密加工。当时没有空调设备,在生产车间安装空调设备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加工地选址时必须注意到温差问题,温差所造成的材料胀缩现象对精密产品的制造和组装有很大的影响。温差不仅对加工工件有影响,笔者见过的超精密磨床的床身都不用一般的铸铁件,而是用花岗岩,也是为了减少温差带来的影响。 &br&&br&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小公司,说小作坊这也不过分,但离开了这些小作坊,安田、森、牧野这些世界知名的机械品牌就不能成立。日本经济这十几年都不景气,但这些从事手工制作滑动用平面的公司从来没有受到过影响,因为这种行业是制造业的最根本,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从来就只有不够,没有过剩的。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高精度加工机械设备的要求只会不断增长而不会减少。
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于一名在日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兼作家写的一本书PS. 非常不错,推荐一读。东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25 “绝对平面”绝对手工活 从 冰冷雨天 制造业最重要的概念是精度,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加工精度,另一个是测量精度。如何反映出设…
来自子话题:
问题太笼统了,你想学习操作数控机床?还是学习原理?还是学习制造?&br&&br&&b&操作&/b&很容易,只要手头有床子、有师傅,自己肯实践,个把月就会了。或者把我下边前两项学一学也差不多了。&br&&br&记得以前的导师曾经说过,他们那会儿的本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台数控机床学习的:&ul&&li&&b&金工实习:&/b&第一次亲密接触:车、铣、刨、磨、铸、钳、焊、线切割、数控等。对数控机床、各种机加工有一个感性认识。&/li&&li&&b&数控技术:&/b&先通过学习数控编程,知道如何制造出想要的零件;再学习数控系统周边的各种设备(数控系统、机床、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等)。&/li&&li&&b&插补算法:&/b&如果对实现插补算法感兴趣,则需要好好学习《解析几何》、《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计算方法》、《离散数学》等。&/li&&li&&b&数控系统:&/b&如果想自己实现数控系统的软件,就需要好好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主干课程(《C语言》、《汇编》、《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甚至《数据库》和《网络》 )了,不过关键是编程的技能。这方面我就不卖弄了,知乎里很多这方面的学习路线图。&/li&&li&&b&模电、数电:&/b&想自己造一台数控系统的硬件?需要学习基本的电路原理,学习单片机、嵌入式、FPGA、CPLD吧,还要学会画原理图、PCB,学习电磁兼容等。&/li&&li&&b&机床设计:&/b&想自己设计一台机床? 得会《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吧? 想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得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了。看不懂?需要先修《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好不容易知道怎么设计了,得画出图来,这个时候得学会SolidWorks一类CAD/CAM软件;看不懂?需要学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了。还有好多尺寸不会标?学习一下《公差》吧。&/li&&li&&b&机床制造:&/b&好不容易设计出一台机床来,但是,且慢,如何制造呢?得先学习一下《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冷加工、热加工),还得重新学学“钳工”知识,至少你得能让人家装配出来吧?终于造出来了,问题是,可靠性如何呢?多少了解一下“可靠性”吧。可靠性不懂? 先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li&&li&&b&伺服系统:&/b&有了机床,有了数控系统,没有执行器,还是白搭。这个时候得学习一下如何自己做出“驱动器”来。硬着头皮啃一啃《电机拖动》,哦,忘记了如果看不懂,得先看看《电机学》。还不懂?重学《大学物理》。搞懂了电机原理,然后得会《自动控制》。想搞得深一点,还得学《线性代数》甚至《矩阵论》。明白了伺服系统的原理后,想DIY出来,必须得熟《模电》《数电》。终于做出了伺服系统,一测曲线,不如别人?好好学学《系统辨识》《现代控制理论》吧!&/li&&li&&b&传感器:&/b&无论是驱动还是数控系统,都离不开检测装置,学习《检测技术》吧。。。当然,需要会点《信号处理》,其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传感器不明白?《大学物理》。其实,在&b&伺服系统&/b&里,肯定会碰到“反馈”,他们都是从传感器获得的。&/li&&li&&b&机电一体化:&/b&基本上都做出来了,建议再学一遍《数控技术》或《机电一体化》,重新梳理一遍。大学也基本上被我们&b&认真&/b&上完了。&/li&&/ul&如果决定以后要从事这方面工作,把上边课程都学一遍,再挑一两方面深入学习、实践下去,一辈子就差不多够糊口了:-) &br&&br&不知道为什么,&u&&b&国内的大学教育,完全是按照和我这里描述相反的顺序学习的:&/b&&/u&&ul&&li&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干啥,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课;&/li&&li&反倒是需要搞懂那些以后可能永远也用不着的具体计算,应付考试;&/li&&li&学完了也白学,因为压根都没记住基本的原理和思想——老师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呗。&/li&&li&有一天假如自己需要做这方面课题或者工作了,才“书到用时方恨少”。&br&&/li&&/ul&思考状。。。 。。。
问题太笼统了,你想学习操作数控机床?还是学习原理?还是学习制造?操作很容易,只要手头有床子、有师傅,自己肯实践,个把月就会了。或者把我下边前两项学一学也差不多了。记得以前的导师曾经说过,他们那会儿的本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台数控机床学习…
来自子话题:
&blockquote&在过去十年中,Apple 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不断创新,用&b&&u&更少的材料&/u&&/b&打造产品。Unibody 一体成型构造等创新制造技术,使 iPad、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等产品变得更纤薄,同时更坚韧。&/blockquote&&br&&blockquote&与上一代设计相比,全新 Mac Pro 的铝金属和钢材料&b&&u&用量减少&/u&&/b&了 74%;而全新 iMac 使用的材料也比第一代产品减少 68% 之多,iMac 铝金属支架中&b&&u&可回收材料&/u&&/b&的使用量为 30 %。&/blockquote&&br&&blockquote&&b&&u&更小、更轻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更小&/u&&/b&,但有时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却丝毫不小。所以,从最大的显示屏到最小的线缆,Apple 的每个设计都力求做到&b&&u&持久耐用&/u&&/b&。为了&b&&u&确保产品的耐用性&/u&&/b&。&/blockquote&&br&&blockquote&你&b&&u&不必为了感受焕然一新而购买新的&/u&&/b& Apple 产品。Apple 让新版 app、软件和整个操作系统的更新更加容易,2007 年以后生产的 Mac 电脑均可运行 OS X Mavericks。&/blockquote&&br&&blockquote&Apple 笔记本电脑的内置电池可使用长达 5 年的时间。它可以为你&b&&u&节省购买新电池的花费&/u&&/b&,&b&&u&产生较少的废弃物&/u&&/b&,还能&b&&u&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寿命&/u&&/b&。&/blockquote&&br&来自:&a href=&/cn/environment/finite-resourc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 环境责任&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过去十年中,Apple 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不断创新,用更少的材料打造产品。Unibody 一体成型构造等创新制造技术,使 iPad、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等产品变得更纤薄,同时更坚韧。与上一代设计相比,全新 Mac Pro 的铝金属和钢材料用量减少了 74%;而全…
来自子话题:
&b&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陀飞轮,无论几千的国产,还是几万.几十万的国外奢华品牌,百分之99.99都是采用数控机床生产陀飞轮。其中的手工制作无非就是后期打磨和装配。&/b&&br&&br&
Breguet于1801年拿到陀飞轮的专利证书,终其一生只制作了35枚陀飞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陀飞轮装置加工精度要求极其高,依靠手工难以批量生产。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直接推动了陀飞轮的生产制造。现在几乎只要是能设计出来,就能依靠CNC加工。 &br&
CNC(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是一种由程序控制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计算机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执行规定好了的动作,通过刀具切削将毛坯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零件。&br&
日本独立制表人Hajime Asaoka利用数控机床CNC加工制作陀飞轮,感叹一句有机器(钱)真好。瑞士wellimin加工中心,大概在500万人民币。更高端的如瑞士米克朗多工位就贵更了,1500多万。tornos加工中心大约在400万左右单台,加工夹板推荐两台并联,中间机械手换面。&br&&br&&img src=&/00d82fd7d57c59a4d12c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8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00d82fd7d57c59a4d12c_r.jpg&&&img src=&/d34e830b1dedb9ac803e3f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d34e830b1dedb9ac803e3f_r.jpg&&&br&&img src=&/bd96d1bd917f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bd96d1bd917f_r.jpg&&&img src=&/95911b76dbcd07aa70a9f5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95911b76dbcd07aa70a9f5_r.jpg&&&img src=&/47f2e2e67c351da7f76dcb16c84a401e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47f2e2e67c351da7f76dcb16c84a401e_r.jpg&&&img src=&/1e4ef00cc85a37f1da950dc63de842a3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1e4ef00cc85a37f1da950dc63de842a3_r.jpg&&&img src=&/d87fb3a3e1feab526aa2fe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d87fb3a3e1feab526aa2fe_r.jpg&&&img src=&/0aa11ab51dfe89f9da8d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aa11ab51dfe89f9da8d3_r.jpg&&&img src=&/7597bafd841d7bbf104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597bafd841d7bbf1040_r.jpg&&&br&&br&&br&&br&&br&&a href=&/n/%E7%A7%AF%E5%AE%B6%E5%AE%98%E6%96%B9%E5%BE%AE%E5%8D%9A?from=feed&loc=a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积家官方微博&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星球陀飞轮3号关键零件,出自多轴CNC完成的。&br&&img src=&/82cb9e455ba37e3f39795aed7eecb79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82cb9e455ba37e3f39795aed7eecb799_r.jpg&&&img src=&/02350c7eed8a8bc081365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02350c7eed8a8bc0813650_r.jpg&&&img src=&/c841fbcaaeee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c841fbcaaeee0_r.jpg&&&br&&br&&br&&br&&br&&br&&br&&p&公众号【万表手表交流】最专业的钟表资讯、知识都在这里。&/p&&p&附二维码图&img src=&/fe5af7df0a319e8419b62_b.jpg& data-rawwidth=&545&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5& data-original=&/fe5af7df0a319e8419b62_r.jpg&&&/p&
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陀飞轮,无论几千的国产,还是几万.几十万的国外奢华品牌,百分之99.99都是采用数控机床生产陀飞轮。其中的手工制作无非就是后期打磨和装配。 Breguet于1801年拿到陀飞轮的专利证书,终其一生只制作了35枚陀飞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陀飞轮装…
来自子话题:
&p&没有接触过超精密级机床,但是从以下两点怀疑&b&“&/b&&b&目测是超精密机床,放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的。”&/b&的评论&/p&&br&&p&&b&一、超精密机床一般不会采用铸造床身,而是采用更加稳定,受温度影响更小的大理石床身&/b&&/p&&p&&b&。&/b&为了保证精度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铸造床身产生的内应力,和受到温度变化影响产生的形变量(丝=10微米)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超高精度的机床以及三坐标检测仪,基本采用大理石床身。&b&不采用铸造床身,不需要热成形,那么这么长时间的自然时效也就无从谈起。&/b&&/p&&br&&p&二、&b&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属于无稽之谈。&/b&我最初参加工作时,机床公司工艺里明确写着HT300或者HT250的机床床身粗加工后自然时效时间15天~20天,半精加工后自然时效15天。而工厂中往往没有遵守自然时效的时间,原因是铸件的积压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来说压力太大,同时库存和保管很成问题。以前的大连机床厂有将铸件堆放在海边,堆放个一年半载,彻底释放应力(师父口述),但现在的工厂不会这么干,首先喷丸、振动等去应力手段的发明,使得工厂可以选择更高效的方式,而自然时效原有的低成本由于给现代企业造成资金积压,管理困难而优势不再。&/p&&p&七、八年间关键精密部件不使用,不维护,不保养,包括气浮轴承,直线电机,光栅以及众多配件,这就是扯淡,七、八年该生锈的钢铁件早就生锈了,你把机床再拆开来重新除锈吗?精度全跑了,电气全老旧了。&/p&&br&&p&最后评论里有说二手机床是废铁,其实国际市场上,二手机床特别是5年以上的二手机床,由于应力趋于稳定,保养好的话,非常抢手,而且往往精度很好,经过电气系统和驱动系统的改造,能焕然一新。&/p&&br&&p&下面摘抄自然时效的解释&/p&&br&&p&自然时效时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稳定化处理方法。&br&&/p&&p&为何自然时效后铸铁抗塑性变形能力会有所提高?这是由于在自然时效过程中,石墨附近应力集中的最大应力,由于产生了塑性变形而显著降低。同时这部分的金属基体也被强化,于是,该处的屈服极限在自然时效后提高了,从而又增加了铸铁材质的抗变形能力。只有再继续增加载荷应力时,才有可能在应力集中处超过已提高的屈服极限,而重新铸件发生新的塑性变形。重新开始的塑性变形,最初只出现在数量不大的局部范围内,即在那些石墨分布方向与应力作用方向垂直、应力集中系数最大的地方开始,然而随着荷载应力的增加,在越来越多的部位,因作用应力超过金属基体的屈服极限,而使塑性变形很快增加。&/p&&p&露天放置的铸件在经过许多个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温度变化可能很大,再加上酷暑严寒、剧烈的季节温度变化,会给铸件造成多次反复的温度应力。而且风吹、雨淋也会使铸件不同部位中温度发生急速的不均匀的变化。这种条件下放置的铸铁,在温度应力形成的过载下,就促使残余应力发生松弛,从而使其尺寸精度稳定化。这里所指的铸件一般皆属于壁厚差别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铸件。对于这类铸件,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当大的温度应力。而对于形状简单、壁厚均匀的铸件,露天时效或在室内进行自然时效,差别就不那么明显。&/p&
没有接触过超精密级机床,但是从以下两点怀疑“目测是超精密机床,放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的。”的评论一、超精密机床一般不会采用铸造床身,而是采用更加稳定,受温度影响更小的大理石床身。为了保证精度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铸造床身产生的内应力,和受…
来自子话题:
以下&b&不是我写的&br&来源:&/b&&a href=&/question/15741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574&/span&&span class=&invisible&&1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b&&blockquote&高精度机床的制造涉及的东西很多,根据我现在所学,我觉得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固然重要,但是一颗淡定的心其实更是不可或缺。&br&&br& 比如精密机床的床身加工好了后,是不能急着用的,要在室外拿油布包好放几年,释放应力。这是为了防止机床装配调平好后,底座再发生形变。现在一般超精密磨床和机床的底座都采用大理石,因为大理石消除振动的性能比较好,热变形也比钢结构小。&br& 又比如精密机床一般都装配在一个恒温罩或者是恒温厂房内,如果是超精密机床,这个恒温房一般还要精确控制室内温度,不仅要做到冬暖夏凉,也要考虑到快速排出机床运行加工时的产热,尽可能把热形变控制在最小。&br&&br& 零件加工方面,说最好的机床都是手工做的实在不靠谱,的确如剑寒秋水所说,牛逼的师傅能做出0级精度平板平面,也就是说把课桌大小的一块平面的平面度公差控制在7微米,大概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粗细那么个波动,但是再精密些的平面,大师傅就比不过大工程师和巨额的资金了。&br& 前段时间查资料[1],看到清华大学设计装配了一个光学镜面超精密加工机床,最大能加工直径为880毫米的光学镜面。他们在硬铝上加工出了表面粗糙度5纳 米,直径400毫米球面,用无氧铜加工出了直径100毫米,表面粗糙度8纳米的非球形面。注意,这里表面粗糙度的单位是只有微米千分之一的纳米了,8纳米 只相当于20个水分子一字排开那么长,大师傅是肯定辨认不出来的,因为他的一滴泪中就有10的22次方个水分子。&br&&br& 那么这样的精度是怎么达到的,最高的精度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什么呢?&br&&br&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要做好机床就要淡定,在此基础之上,精度主要取决于对机床误差的控制,根本上又取决于检测手段的分辨率和机床的分辨力(以下都是教学状态下的典型栗子,不代表该机床的实际运行情况):&br&&br& 根据机床误差控制手段的不同,对机床精度的检测手段也不一样,比如要在加工工件时检测机床的误差,就要用在线检测手段,边加工边检测。上文我提到的机床就 很典型,它采用装在导轨上的纳米光栅测量加工台面到底跑了多少(这个纳米光栅的分辨率我忘了,总之就是几个纳米的范围内。不要纠结于细节,来看栗子吧)。 如果伺服轴根据命令要运行5000纳米,光栅检测到由于热误差,这个加工台面其实跑了5010纳米,那么控制系统就让伺服轴就移回4090纳米,再向前运 行到5000纳米。这样就把误差从10纳米缩小到了光栅能检测到的最小范围内。至于为什么要回到4090而不是5000,因为有“反向间隙”的问题,有兴 趣的同学自己搜一下吧。&br&&br& 然后就是分辨力,上面我提到的那个超精密机床采用大理石床身,4轴数控联动,以及全气浮支承和零传动结构,机床主轴回转精度0.05μm,直线伺服轴分辨 力1.25
nm,回转作台角位移分辨力0.009~bala~bala。不管那么多复杂的名词,我们要简单的理解误差补偿,只用理解分辨力就够了,分辨力1.25纳 米就是说机床走一步最少要迈出去1.25纳米。为什么分辨力重要呢,比如纳米光栅检测到刀具在伺服轴上实际运动到了5002纳米,要回到5000纳米的位 置,就不可能了,理想状况下的最小误差也会有0.5纳米。&br&&br& 实际状况下,要做到效果较好的误差补偿比以上这个栗子复杂多了,因为误差可能分布在某轴的6个自由度上,再带上个导轨直线度误差、导轨间垂直度误差什么 的。如果说这些硬着头皮还能用数学算出来,再考虑下加工的工件不一样,加工平台起始的动量就都不一样,加工时间也有区别,那么机床产热也自然不一样,产热 的区间有变化时机床的热膨胀就跟着变化,一会儿拖板翘了个兰花指给X轴带来俯仰误差,一会Y轴又热变形扭曲了直线度变化了,冷却液撒到工件上尼玛缩下去了 好几微米啊肿么办,喂我花了一个普通数控机床的钱买来的纳米光栅就只能补偿一个自由度上的误差?呃,总之要做最精密的机床,一颗淡定的心绝对是不可或缺, 当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的问题一个一个逐步解决掉的时候,就能在精度上&b&更进一步&/b&,就能制造出大家所泛指的工业拇姬了。&br&&br& Q&A&br&@剑寒秋水
:上面提到的机械加工零级精度平面,那么这台机械自身的精确度如何保障?【机床主轴回转精度0.05μm,直线伺服轴分辨力1.25 nm】从何而来?它可以来自另一台更高精度的机械吗?对它进行测量的器具的精度从何而来?&br&&br& 主轴回转精度是需要通过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以后才知道的,双频激光干涉仪细分以后的最小分辨率能达到10个纳米。一般测到这个数量级的时候,除了要找稳定的测量环境,还要用到干涉仪的温度湿度补偿模块,因为此时环境变化已经能让测量结果产生很大漂移了。&br& 至于1.25nm的事情,文献中是这么写的,这也不是我的课题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实现的。。。我只能通过常理大致解释一下。&br& 一般来说呢直线伺服轴的分辨力是不用测量的。是买来就有标,或者算出来的。&br& 这台机床是“直线电机、气浮导轨和纳米级分辨力光栅”。记得我之前说过两个要素吧,“检测手段”加“分辨力”。有纳米光栅这个检测手段的话,其实就差一个执行机构了。不幸的是直线电机我没好好研修过啊,不太清楚具体驱动器是怎么控制到这种精度的。&br& 我只好就“为什么这个分辨力是算出来的”做个解释,用一般执行机构给你举个大毛栗子。你看一般比较常用的丝杠一个螺距是4mm,就是说丝杠转一圈儿,滑块 跑出去4毫米。伺服电机随便抓一个,加上DSP细分芯片分个32份儿,就可以达到6400个脉冲转一圈的程度。4毫米除以6400……你看,就算出来一脉 冲只跑0.625微米了……&br& 超精密数控机床的精度其实挺反直觉的,你去看下机床展就会有体会,做激光板材切割的机床,看着他明明跑的快到能把人撞死的导轨,就神奇的能在一个毫米之内 停下来,-。-,还有工件转台和刀头上连根0.5mm自动笔芯,绕的速度快到你看都看不清。。。现代机械真的已经大大超越老师傅了,这没什么无法接受的, 因为这不是机器超越了人,是人超越了人,是把老师傅的能力提炼出来的人超越了老师傅而已。&/blockquote&
以下不是我写的来源:高精度机床的制造涉及的东西很多,根据我现在所学,我觉得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固然重要,但是一颗淡定的心其实更是不可或缺。 比如精密机床的床身加工好了后,是不能急着用的,要在室外拿油布包好放几年,释放应力…
来自子话题:
可以用低精度的工具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缺陷是成品率低。
可以用低精度的工具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缺陷是成品率低。
来自子话题:
各位觉得机床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br&是精度?是可靠性?……&br&我倒觉得是各基础技术的积累。&br&数控系统的核心不是芯片神马的,是算法,是代码优化,有了这点,才有数控系统的精度稳定性…,至于数控系统的电磁兼容之类的在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门子一个运动控制卡就能把咱卡住。&br&机械系统的核心就多喽,材料就不谈了,&br&结构部分,我们总以为机械是个夕阳学科,但每每外国人搞出个新结构,咱就呆了,原来这玩意还可以这样!什么可重构的概念,机构,静态的 动态的结构的优化优化理论,空间运动分析 解耦神马什么的,人家已经摸出门道了,人家的计算力学变成了商业软件,我们的计算力学,除了钟院士的贡献对我犹如醍醐灌顶,其他的是不是还躺在在论文上,不得而知,会用ADAMS恐怕不一定精通动力学吧,会ABAQUS ANSYS的恐怕对弹性力学 数值计算一知半解的多吧,虽然会用即可,可也得看得出哪个优化的好吧,我们是在重复过去经验,甚至有的经验早该被病魔战胜了,人家是在挖掘理论。&br&基础&br&部件,液压 气压 元件,轴承…… 叹息吧&br&功能部件,角铣头现在还行,但是双摆头呢,万能铣头呢。电主轴又是个麻烦,电机技术还在坑里站着呢,这还得加把劲吧,要不线圈啊,力矩电机要哭了。&br&了解的人都知道,买进口机床,买五轴系统,买纳米精度数控系统,人家是爷,这花大价钱还要看人家脸色,给人家写保证书,感觉极不爽。&br&机床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差不多标准化,专业分工化了,问题是这一专业化分工后,核心的关键的又分到外国人手里了,出口是进步,值得敲锣打鼓,跳广场舞,可不能光跳舞光靠脑补跨越技术差距了,话说广场舞太扰民,不能总跳。出口的机床不知道是哪家的轴承,哪家的线圈,哪家的编码器,哪家的功能部件,不看新闻看差距,不看外貌看内涵,不想春梦想现实,还是沉心研究吧,脚踏实地做基础研究比写新闻稿更容易打破技术封锁,可是坐冷板凳这事难,光花钱不赚钱更难,不干早上撒种子,中午割麦子的行当 难实在是难。
各位觉得机床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是精度?是可靠性?……我倒觉得是各基础技术的积累。数控系统的核心不是芯片神马的,是算法,是代码优化,有了这点,才有数控系统的精度稳定性…,至于数控系统的电磁兼容之类的在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门子一个运动控制…
第一个在知乎的回答 感想这么多人点赞&br&非常高兴这么多人对控制感兴趣 &br&&br&我也在不断学习中,发现去年的回答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做出更正 希望不要误导了大家 谢谢&br&&br&~~~ 更新好吧 知乎里控制理论相关的答案确实不多。很多人自称关注科技,可是要理解现在的科技,光知道计算机结构,传感器原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非常不像科技的话题。因为,当我们熟悉了各种传感器电动机等等元件(components),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怎么使用它们,如何有序地组合电气或是机械或是社会学甚至是生态系统中的元件,从而使整个系统按照我们的要求运行下去?&br&&br&说这么多题外话,无非想要强调控制思想的重要性。现在回到PID控制器上来, PID是最常见的控制器,广泛应用与机械和电气系统。它的核心,在于一个反馈上。什么是反馈,反馈就是让系统的实时输出加入到输入中,从而实现自动调节。最常见的是负反馈。PID控制器就是一款非常典型的负反馈控制器。&br&P表示比例,用来瞬时大幅度调控,比如说你的输入是5v,但是你的理想输出是10v,那么此时的误差是5'V. 用比例控制时,根据你选择的比例系数,假设是1,那么下一步的输出就是5+5=10V。但是事实真是如此轻松愉快吗?当你加入一个比例2时,有一些非常可恶的东西阻碍你达到稳定的10v,比如说系统一下子跃升,到10v刹不住车,产生了超调量,一下子奔到20v了,稳态误差非常大而且不可控,那估计机器已经烧了,或者周围一下细小的扰动进来,经过比例放大,变成了相对较大的扰动,系统扛不住了。怎么办?我们引入I,积分控制。当我们把输出反馈回来和外部输入一比较,我们得到一个误差,然后我们把误差作为输入,对误差进行积分,再反馈回来。什么时候达到稳定呢?当误差为0了,反馈回来的值就是一个常数(想下积分过程),此时输出就稳定了。并且由于此时误差为0,那么稳定点就正好是外界参考输入。结合比例控制,就能实现对抗干扰和消除稳态误差。最后,那D微分控制是拿来干嘛的呢?设想一个场景,外部输入是一个斜坡信号,电压或者力矩随着时间在增长或减少,那么光用比例和积分都无法使系统输出追上输入的变化脚步。这时候,我们使用微分控制,让我们输入的变化率等于输出的变化率。那么,我们就能追踪变化信号了。&br&PID控制器的优点非常明显,我其实不需要系统的精确模型! 我不管模型怎么样,把系统输出接出来和一个参考信号一比,误差一输入'PID控制器,误差就能被消除。&br&&br&但是,真的有这么老少皆宜平易近人的控制器吗! PID真的这么全能吗?&br&&br&&br&&br&&br&&br&那还有那么多人研究控制理论干什么! (打到自己脸了)&br&&br&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变化信号的变化率只能是常数,就像我们所说的斜坡信号,当变化率也是时间的函数时,我们的PID就无法处理了。因为我们的控制器里只有一个一阶微分,对于求导后还是变化的信号束手无策。另一个问题就是,它是一种线性控制器,但是我们的现实系统都有非线性特征,所以只能对某个平衡点及其邻域使用,换言之,很有可能邻域很小,一旦超出,系统就崩溃了。&br&&br&总而言之,PID控制器对于线性性好,输入不超过斜坡的系统是非常简单实用的,但是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和复杂信号追踪,非常有局限性。
第一个在知乎的回答 感想这么多人点赞非常高兴这么多人对控制感兴趣 我也在不断学习中,发现去年的回答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做出更正 希望不要误导了大家 谢谢~~~ 更新好吧 知乎里控制理论相关的答案确实不多。很多人自称关注科技,可是要理解…
嵌入式是一个大概念,可以说单片机的知识是嵌入式的一个子集。&br&软件层次上,可以简单分为驱动,系统,应用这3块。基于的硬件至少包括MCU,DSP,SOC等&br&&br&一般说来,搞过几年单片机的人,对MCU+驱动+简单系统+简单应用熟,但对操作系统和复杂应用不熟。&br&碰到说自己搞嵌入式的人,就鱼龙杂混,要详细问才能判断水平。&br&&br&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看到招聘的职位,嵌入式可以学习和发展的想象空间大,但是很有可能做的事情和桌面开发差别不大,见到内行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搞嵌入式的;单片机能学到的东西是有保障的, 但想象空间固定些。&br&&br&嵌入式/单片机领域里,学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出身的比较扎堆。&br&PLC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不好说。不过有一个前同事本科学机械出身,一开始是搞PLC。因为感觉PLC门槛不够高,读了电子的研,再工作3年干的都是单片机。现在他正在学嵌入式操作系统,工资现在是2W多一个月。我认为工资和人的靠谱程度成正比,学什么派别属于次要因素。
嵌入式是一个大概念,可以说单片机的知识是嵌入式的一个子集。软件层次上,可以简单分为驱动,系统,应用这3块。基于的硬件至少包括MCU,DSP,SOC等一般说来,搞过几年单片机的人,对MCU+驱动+简单系统+简单应用熟,但对操作系统和复杂应用不熟。碰到说自己搞…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br&&br&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协议标准的制定,没咱们什么事,我们只能山寨.为什么呢?哦,搞基础的没钱..&br&&br&3.外部关键元件,光栅尺,角度传感器,高精度(一般意义的高精度),基本上就海德汉,雷尼绍,FAGOR,SICK等,日本的话,都没两家能叫得上号的(SONY原来有个产业事业部,做这块还行,不过人不往中国卖.)&br&&br&4.结构设计,目前中低端机床厂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基本就是苏联那一套的沿袭,简单校核计算可以,从头开始做的话,呵呵,新闻联播起码会给这家厂留10秒的时间的!&br&&br&5.理念,现在机床厂观念太封闭,设计人员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好的想法直接就被那些9几年参加工作的用所谓经验毙掉,或者被行政领导以做出来没什么钱赚的理由毙掉,等等).&br&&br&6.大连科德数控的母公司是:日本光阳.嗯,不多说.聪明人一看就明白.国内但凡做的比较好的,技术背景从头来不大现实,要么从厂家挖核心人员自己拉台子做,要么就是技术转让,用上代技术+国产背景赚点稀饭钱,外加骗点国家的支持经费.&br&&br&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吧:&br&所谓国内高端数控,结构抄一下成熟结构,FANUC或者SIEMENS数控和电机,外加海德汉的光栅,嗯,自己做个壳子贴个标.嗯,完了!&br&&br&更新&br&&br&1、致歉,上述第6点臆断,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不起。&br&&br&2、最近貌似被很多反对,所以有必要展开陈述一下。&br&&br&3、有人说光洋是自己的东西,我神逻辑黑人家光洋。&br&&br&&br&&i&2005年,光洋科技斥巨资引进了德国一家公司的部分中档数控技术,依托逐步完善的研发、试验、中试、生产制造4大平台,一边消化吸收原有技术,一边应用目前最先进的IC技术和芯片集成技术,实现数控系统的重新规划和设计,并迅速研制出了具有更高性价比、更高集成度的新一代高档数控系统产品,实现了不受限制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不受限制的改进和提高、不受限制的降低成本,完成了引进技术的全部消化吸收。&/i&&br&&br&&br&&a href=&/xinghaiwan/content//content_1882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连新闻网-星海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自主知识产权干嘛买别人德国的呢?呵呵!&br&&br&4、光洋/科德系吹嘘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自己弄了个国家标准,什么NCUC-BUS,来,我们看一看描述:&br&&br&&i&本项目发明了一种基于时钟实时补偿的现场总线时间同步方法,通过测量数据帧在整个链路中的时间延时,以及链路中正、反向两路不同数据帧到达的时间差,得出每个从站的时间延时,同时校准从站时钟,从而实现从站对主站的实时精确时钟同步。全部从站对时一次只需两个通信周期,耗费较少网络资源,时钟同步误差低至61纳秒,比IEEE1588性能指标高一个数量级以上。&/i&&br&&br&&br&&i&&a href=&http://mse.:8000/research.php?id=141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档数控系统NCUC-Bus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i&&br&&br&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这东西,怎么感觉和一个开放总线结构Ethercat那么像呢?分布时钟同步是Ethercat的核心原理。&br&&br&然后我们看看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的成员单位: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业内骨干企业组成。&br&&br&0xWuhan Huazhong Numerical Control Co., Ltd.&br&0xDalian Guangyang 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br&呵呵,自主研发你干嘛加入人家Ethercat组织获取开发文档,DEMO源码。&br&&br&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PI,渣渣!&br&&br&5、要证明一个谣言/错误的想法,太花时间了,信不信根据科德现在那些遮遮掩掩的信息,可以把驱动的OEM原型号/原厂家给挖出来?&br&&br&至于电抗器、滤波器、制动单元这种东西也能当块宝作为主要产品的公司,哎。&br&&br&6、结论大白话版:光洋/科德早年收购了一套不怎么赚钱的驱动-电机-执行机构整套方案,自己捣鼓回来拉了一个清华的博士,把开源Ehtercat实时总线集成进去,利用已有的基于WINDOWS的商业CNC核心(现在很多厂家都是这种做法,比如机器人老大KUKA就是用的一家叫ISG的厂家的CNC控制内核,自己做机械和应用开发。我高度怀疑华中8型和光洋的那套系统就是用的同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做一套噱头出来,忽悠国家的钱,至于我们看到的新闻只是忽悠钱的一个手段而已。完毕。&br&&br&7、我看不起的是:以技术为名的作秀、行骗,例如龙芯之流,以及本题所述的光洋/科德,他们本质上都是骗子。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是阻碍国内技术的进步,并且会给社会、民众、权利部门以错误的诱导。后果很严重。&br&&br&8、我司经手的项目均由我审核控制、驱动方案,我从来不在乎国产、进口之分,能用国产,绝不用进口,哪怕国产比进口贵一些,难用一些。所以质疑我立场的,到此为止。&br&&br&9、致那位象牙塔里言必称老师、学校的朋友,被我呛过、打脸过的教授不止一位,你还不够格。等你参加工作5年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谢谢。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
先找个女朋友比较好
先找个女朋友比较好
我就是注册电气工程师嘛
我就是注册电气工程师嘛
汽车 &img src=&/a4fcebcc3ba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4fcebcc3ba_r.jpg&& 飞机&br&&img src=&/3e930dde6bb113ab22d655_b.jpg& data-rawheight=&846&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3e930dde6bb113ab22d655_r.jpg&&&br&&img src=&/1fdcadcdc5523_b.jpg& data-rawheight=&576&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1fdcadcdc5523_r.jpg&&&br&(虽然飞机只启动引擎不做其他item的话也没有这么复杂~~⊙▽⊙但是你来打我呀~~)&br&----------------------------------------&br&关于这些按钮都是干什么请参见Quora提问:&br&&a href=&/What-do-all-the-controls-in-an-aeroplane-cockpit-d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do all the controls in an aeroplane cockpit do?&i class=&icon-external&&&/i&&/a&&br&之下的排名第一的答案&br&翻译:&a href=&http://article.yeeyan.org/view/58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译言网 | 飞机驾驶舱里所有的控制器都有什么用? ---Quora问答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不过看之前请谨记该问题下的第一个回复:&br&&img src=&/def1ac3b07fbb75c06ab5e72aa6bebc0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def1ac3b07fbb75c06ab5e72aa6bebc0_r.jpg&&&br&----------------------------------------&br&&br&-------------------------------------------------------------------------&br&&br&汽车(驾驶学习加汽车说明书)&br&&img src=&/fde23bf40aef5c50015c25_b.jpg& data-rawwidth=&801& data-rawheight=&2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1& data-original=&/fde23bf40aef5c50015c25_r.jpg&&&br&飞机(躺着的飞机上有,要记住的都是竖着的)&br&&img src=&/085af727aab872e8bcd3c0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085af727aab872e8bcd3c0_r.jpg&&
汽车 飞机(虽然飞机只启动引擎不做其他item的话也没有这么复杂~~⊙▽⊙但是你来打我呀~~)----------------------------------------关于这些按钮都是干什么请参见Quora提问:之下的排名第一的答案翻…
泻药。&br&支撑PLC存在的核心东西就是成本,还有稳定性(最关键)。&br&&br&成本包括了可见的设备成本,二次开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br&设备成本上,可能组态软件+DCS什么的价格高但性能好。可如果是普通的几个机床、车床电机控制,你有必要上个DCS么(况且DCS下面也会带很多PLC啊)。&br&二次开发成本上,企业请些必要的电工就能用PLC管理起那些车床机床设备,干嘛要专门请几个做嵌入式研发的来专门研发一套设备呢?一般产品设计中,PCB就至少要投板三次才能做出一款可用产品。像做个30点数字量输入输出的IO控制板来说,调试个一两月才能解决问题那是相当的理想了你造么。&br&人力成本,如上,企业本来就有电工,还能做梯形图。而非要再加嵌入式研发团队……&br&&br&稳定性,不是说你买个稳定的芯片就能解决问题的,其实有些PLC甚至有是用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其实电路做多了就知道,做设计的时候MCU/FPGA等可编程数字电子芯片并非最重要的,最关键最容易出问题的是MCU的外围电路。如果外围电路信号处理不好,MCU收到的是错误数据。如果电源电路处理不好,MCU再稳定最终也可能被烧毁。所以,继电器驱动是个做电子的人都会玩,但保证它能否长时间高强度的控制下还要持续保持稳定性,那就不是随便画个电路图接上继电器就能取代PLC的(否则,谁都可以自己拿ARM做个继电器控制设备就去取代西门子的PLC了,西门子的居然还用AT89C52做主控)。&br&而你这&br&&blockquote&“&i&系统嵌入式的已经很普及了,市面上有太多的技术资料,只要想学都不是问题&/i&”,&/blockquote&就在我回答你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一个做CS的同事自己买的&b&Arduino&/b&就出问题了(他自己买来玩的)。只是检测个温度,然后在lcm12032上显示出来如此简单的小东西。正常连续运行了一周以后,现在出问题了。谁也没碰过它,突然显示乱码,然后蜂鸣器报警(虽然有蜂鸣器电路,但都没写驱动蜂鸣器的程序好不好,干嘛要抽风啊魂淡,大中午的吵死人了你造么)。这东西写完程序烧进去一次成型,没有经过各种调试测试,就是拿来玩的。但如果用到工业上……呵呵,工厂老板要哭死。&br&&br&做电子设备,特别是用作产品的电子设备,特特别是用到工业控制设备产品中的电子设备——&b&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b&。&br&要不然工控设备爷&b&也能做&/b&,&b&西门子、博世、阿尔斯通、施耐德、三菱、霍尼韦尔&/b&早就要被我等干倒闭了你造么。&br&补充:&br&(刚毕业那阵拆了个PLC,震惊了,里面不过就是些单片机+光耦……狂妄地以为自己也可以做,结果到现在也没人要)
泻药。支撑PLC存在的核心东西就是成本,还有稳定性(最关键)。成本包括了可见的设备成本,二次开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成本上,可能组态软件+DCS什么的价格高但性能好。可如果是普通的几个机床、车床电机控制,你有必要上个DCS么(况且DCS下面也会带…
先说一下,什么是总线吧:总线将分散的有通信能力的测量控制设备作为网络节点,连接成能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完成自控任务的控制网络。&br&&img src=&/c29e543cfa9dbd4acc3ffb374d3bca06_b.jpg& data-rawwidth=&1388& data-rawheight=&6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8& data-original=&/c29e543cfa9dbd4acc3ffb374d3bca06_r.jpg&&&br&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链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测量控制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机构的通信网络。&br&
现场总线可采用多种介质(多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送数字信号。在两根导线上可挂接多至几十个自控设备,能节省大量线缆、槽架、连接件。减少系统设计、安装、维护的工作量&br&
现场总线形成真正分散在现场的完整控制系统,提高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丰富了控制设备的信息内容,提供了如阀门动作次数、故障诊断等信息。&br&
为控制信息进入公用数据网络创造了条件,沟通了现场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网络之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管控一体化&br&
控制网络与数据网络的结合,便于实现信号的远程传送与异地远程自动控制。&br&现场总线是近年来自动化领域中发展很快的互连通信网络,具有协议简单开放、容错能力强、实时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低、适于频繁交换等特点。目前,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现场总线有几百种之多,统一的国际标准尚未建立。较著名的有基金会现场总线(FF)、HART现场总线、CAN现场总线、LONWORKS现场总线、PROFIBUS现场总线、MODBUS、PHEONIX公司的INTERBUS、AS-INTERFACE总线等。 &br&&br&现场总线技术不仅是一种通信技术,它实际上融入了智能化仪表、计算机网络和开放系统互连(OSI)等技术的精粹。所有这些特点使得以现场总线技术为基础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相对于传统DCS系统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br&&img src=&/5e287ff94c6a6b_b.jpg& data-rawwidth=&413&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3&&&br&基于PC、PLC、DCS产品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特点之一是,现场层设备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是一对一(一个I/O点对设备的一个测控点)所谓I/O接线方式,信号传递4-20mA(传送模拟量信息)或24VDC(传送开关量信息)信号。&br&&img src=&/1aeddaf8e9b698b94ba9a4b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1aeddaf8e9b698b94ba9a4b_r.jpg&&&br&DCS系统主要缺点:
&br&(1)信息集成能力不强: 控制器与现场设备之间靠I/O连线连接,传送4-20mA模拟量信号或24VDC等开关量信号,并以此监控现场设备。这样,控制器获取信息量有限,大量的数据如设备参数、故障及故障纪录等数据很难得到。底层数据不全、信息集成能力不强,不能完全满足CIMS系统对底层数据的要求。
&br&(2)系统不开放、可集成性差、专业性不强:除现场设备均靠标准4-20mA/24VDC连接,系统其它软、硬件通常只能使用一家产品。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互换性,因此可集成性差。这种系统很少留出接口,允许其它厂商将自己专长的控制技术,如控制算法、工艺流程、配方等集成到通用系统中去,因此,面向行业的监控系统很少。 &br&(3)可靠性不易保证:对于大范围的分布式系统,大量的I/O电缆及敷设施工,不仅增加成本,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可靠性。
&br&(4)可维护性不高:由于现场级设备信息不全,现场级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报警、记录功能不强。另一方面也很难完成现场设备的远程参数设定、修改等参数化功能,影响了系统的可维护性。&br&&img src=&/c4a3badb03edd7_b.jpg& data-rawwidth=&869& data-rawheight=&5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9& data-original=&/c4a3badb03edd7_r.jpg&&&br&现场总线经过14年的纷争,最后IEC的现场总线标准化组织经投票,通过以下这8种现场总线成为IEC61158现场总线标准,即:FF H1,Control Net,PROFIBUS,INTERBUS,P-Net,World FIP,Swift Net,FF之高速Ethernet即HSE。&br&其中,P-Net和Swift Net是专用总线;&br& Control Net,PROFIBUS,Wold FIP和INTERBUS是由PLC发展而来的;&br&而FF和HSE是从传统DCS发展而来的。&br&这8种现场总线采用的通信协议完全不同,因此,要实现这些总线的兼容和互操作是十分困难的。&br&Profibus:包括PROFIBUS-FMS、PROFIBUS-DP、PROFIBUS-PA&br&Interbus:采用单一的总线,传输协议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整个系统中采用同一数据流,数据传输经过SWITCH、ROUTE选择,而不经过控制器的CPU。&br&DeviceNet :主要面对底层的设备,使设备直接和车间级控制器相连,而无需再于IO模块连接。&br&ControlNet:美Rockwell Automation公司自动化技术研究发展起来的 &br&FF(FieldbusFoundation HighSpeedEthernet):美国FieldbusFoundation基金会采用高速以太网技术开发的H2现场总线。&br&Modbus:施耐德公司推出的比较简单,但可靠的一种通讯协议,通过简单的功能码就可以完成通讯。&br&Lonworks:多用于楼宇,是唯一一个覆盖了7层网络分层的协议,也使其真正实现各层的互连。&br&CC-link:Control Communication Link,在实时性、分散控制、与智能机器通讯等方面有较好的性能,最高速度10M。&br&HART:主要用于仪表,低速通讯&br&Asi:Actuator Sensor Interface,是一种低速通讯总线。AS-Interface (AS-i)是最简单的网络解决方案,用于制造系统的传感器与执行器连接。它以黄色线缆为标志,目前已成为“开放”的技术,支持全球一百多个制造商。&br&AS-Interface 网络为自动化系统底层设备提供了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可以取代传统的电缆连接,并可以独立地进行控制。网络还可以通过网关与其它高层网络连接。不断增强的功能使得AS-Interface的应用不断扩展,目前已成为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的标准之一。&br&CANopen:ControlAreaNetwork,支持多主,既可构成主从式通信网络也可构成对等式通信网络,同网络上的其它设备之间通信,用于汽车行业离散控制比较多。 &br&ARCnet:Attached Resource Computer,对网络的布线支持最为灵活,支持总线型、星型以及分布式星型拓扑结构。&br&BACnet: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 ,楼宇自动化专用,目前楼宇集成公司的产品都是以此协议为基础。&br&&br&
各种总线各有所长,如PROFIBUS在PLC组网中应用较多,CAN在底层设备上的应用有着鲜明的特点,LONWORKS则具有支持较多的通信介质和全面的上层软件的特点,ARCNET传输速度快,数据量大,支持多种网络拓扑。从控制网络层次上看,若将子系统分成三个层次:设备级、控制级和信息级,则ControlNet、ARCNET多用于控制级,Asi、DeviceNet多用于设备层。
先说一下,什么是总线吧:总线将分散的有通信能力的测量控制设备作为网络节点,连接成能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完成自控任务的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链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测量控制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机构的通信网络。 现场总线…
来自子话题:
1.车床:简意为: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一般分为两大类,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普通车床主要是通过人为控制零件的精度尺寸,最是考验工人的水平;数控车床则通过电脑编程执行操作。普车便宜,国内像济南机床,沈阳机床价格在3-8万(引用使用最多的CK6140A为例子);数车则价格幅度大一些,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也有,合资的也有,这些都可根据你对工艺的要求进行采购;&br&2.镗床:简意为:主要用镗刀对工件已有的预制孔进行镗削的机床。通常,镗刀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主要用于加工高精度孔或一次定位完成多个孔的精加工,此外还可以从事与孔精加工有关的其他加工面的加工。使用不同的刀具和附件还可进行钻削、铣削、切削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高于钻床。镗床是大型箱体零件加工的主要设备。螺纹及加工外圆和端面等。镗床也主要是国内几家大的机床厂在做,价格也在10W-30W左右&br&3铣床:铣床(millingmachine)系指主要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的机床。通常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可以加工平面、沟槽,也可以加工各种曲面、齿轮等。铣床是用铣刀对工件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铣床除能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外,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同理分为两类,普铣和数铣,请参照车床&br&4磨床:说白了就是将工件加工到跟高的粗糙度,可分为::平面磨床\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工具磨床\万能工具磨床\曲线磨床\光学曲线磨床\数控曲线磨床\导轨磨床\坐标磨床等&br&5刨床:现今已不多见,基本被铣床代替,在此不作赘述&br&6钻床:同上&br&7数控:数控(英文名字:Numerical Control 简称:NC)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数控一般是采用通用或专用实现数字程序控制,因此数控也称为计算机数控(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简称CNC,国外一般都称为CNC,很少再用NC这个概念了。说白了就是系统,主流的系统有日本FANUC,三菱,欧美。海德汉,西门子,国产: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等,其中属FANUC用量最广&br&8加工中心:集中车铣刨磨钳为一体的数控机床,按性能可分为3轴,4轴,5轴联动,价格和性能也成几何增长。已三轴为例,国内有沈阳,济南,昆明,青海,北京机电院等众多国企及民营,价格大概在20W-40W左右,进口的有日本马扎克(也有合资的宁夏小巨人)川崎,三菱,牧野,住友森精机等,及德国DMG.海勒,汉摩尔,巨浪等,美国哈斯、MAG、哈挺等等等...价格幅度也非常之大,区间大概在50W-200W区间(一般类)&br&9切削中心:应该是车削中心吧,又称车铣复合,目前国内还没有水平造出来,用量最多的还是日系,例如马扎克,价格也非常高昂,大概在200W左右&br&10卧式加工中心:加工中心的一种,区别在于主轴与工作台平行,其加工的东西相对立加来讲更为复杂,精度更高,多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大型精密企业,价格也非常可观&br&11.立式加工中心:同上反之&br&12龙门铣:龙门铣床简称龙门铣,是具有门式框架和卧式长床身的铣床。龙门铣床上可以用多把铣刀同时加工表面,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都比较高,适用于在成批和大量生产中加工大型工件的平面和斜面。数控龙门铣床还可加工空间曲面和一些特型零件。多用于模具加工,价格高昂&br&13线切割:又称电火花,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流的方式进行对工件的切割&br&14慢走丝,线切割的一种,是利用连续移动的细金属丝(称为电极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切割成型。它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br&&br&差不多就这些了吧,不懂在私信我。
1.车床:简意为: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一般分为两大类,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普通车床主要是通过人为控制零件的精度尺寸,最是考验工人的水平;数控…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真是神逻辑,其中还有论据的错误,大连科德的母公司是大连光洋而不是日本光阳,求以后在“呵呵”冷嘲热讽的同时多查查,多问问,不要不懂装懂好吗?&br&
对于中国机床业,需要承认的是必然比不上德日美的,而且差距还是很大。但是毕竟某采回答的人也不是研制机床的,你要觉得那些买机床和工厂的工人的观点可信度高那我也不说什么了。当然我也不是弄机床的,所以中国真正的水平自然难以妄加评论。但用我听到的工程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话就是,国内的机床业还是有不小进步的,而且工程师还说过的一句话让我比较认同那就是“虽然我们还落后,但至少我们已经有了”。有了才有机会赶上高大上的汉斯和脚盆!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伺服电机编码器分辨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