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奥数的好处开设第二课程,讲座的好处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观摩活动见闻与感想
&&&&&&&&&&&&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观摩活动见闻与感想
作者:市“首批…&&&&文章来源:市“首批瞿梅福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点击数:1245&&&&更新时间:&&&&
摘要& 本文继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之后的随感。文中简单介绍此次活动的概况,并点面结合对35节新老名师最新设计的动感示范课以及几个生命智慧课堂的经典报告的感想和收获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同时,结合市“首批瞿梅福名师工作室”学员今后的语文教学发展方向,从语文智慧课堂的主体、着眼点、教师教学智慧等几方面谈了本次活动对我们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概况& 感想& 收获& 启示
2008年11月7―10日,由北京名师之约文化传播中心、浙江大学理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会期4天,有2007中国小语十大年度人物及国内著名专家、一线名师共37位会聚西子湖畔,联袂推出9个生命智慧课堂经典报告,展示35节最新设计的动感示范课,对“关爱语文生命,成就智慧课堂”这一主题作了深度研讨。全国20多个省市1500多位与会代表参加了研讨观摩活动。本次会议分专题报告、现场观摩、互动交流等几项内容。我们市“瞿梅福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历时4天半的学习观摩、体验交流中,深受启发,感触颇深。
一、活动概况
11月7日―10日,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安排了浙江教育学院教授汪潮、清华大学附小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教研中心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熊生贵、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薛瑞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师国俊、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等9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从剖析解读、实施策略、主流价值等,从各个方面对语文智慧课堂构建进行了专业引领。活动还安排了王崧舟、孙双金、陈建先、陈金才、董耀红、窦桂梅、薛法根七位“十大小语年度人物”最新设计的11节精品课堂展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闫学、王红、金明东、于永正、林乐珍、吉春亚、王玲湘、张伟、盛新凤、武凤霞、周益民、孙建锋、贾志敏、费蔚、赵志祥、李莉、虞大明最新设计的19节精彩课堂展示;新生代名师张祖庆、王春燕、蒋军晶最新设计的3节动感课堂展示;并穿插了“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吴琳、王崧舟的互动评点。老一辈专家、新生代名师各展特色,共同绘制了一幅异彩纷呈的动感画卷,把我们带入了智慧飞扬的语文课堂。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我们面对面体验了似流水般灵动、如黄酒般醇厚的语文情趣在课堂中跳动积淀。为期四天的学习,聆听课堂达40节以及较多讲座,真可谓是吃了一道“百家宴”。这道丰盛的大餐,让我们享受着一位位大师或大气、或婉约、或激情、或简约、或幽默的名师风格,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品浓茶,令人心醉;如赏画卷,流连忘返。
二、听课感想
本次活动是一次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活动围绕语文智慧课堂这一主题,全国新生代与中老年名师纷纷登台学术报告、展示示范课,一节节亮丽而又朴实的观摩课,一个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学术报告,赢得台下与会教师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欣赏着名师的课堂,欣赏着名师的风采,感叹于名师的智慧。在这大量的优秀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情智共生的课堂,是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课堂教育的智慧来自教师的技巧、机智、灵感,更来自艺术与教师的关爱。如果说支老、于老、贾老是以其“泰山北斗”式的长者的睿智让全局为之折服,那么王崧舟、窦桂梅、吴琳等全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则是“百家讲坛”式的独特风格,全场掌声不息,而更多的新生代的名师亦如这雨后春笋,节节拔高!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语文的聚会,它更是一次教学的盛宴,文化的大餐!
(一)简约的教学风格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海燕》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支老师引导学生整整读了两堂课,学生读得多了,真的懂了,以至于最后能有声有色地背下来。这使我们更加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他自己两堂课下来竟然没有看一眼课文,更让人叫绝的是在结束时那出人意料的一问――“当年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指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那么,今天我们读就想不到别的了吗?”一下子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窗口,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一次被点燃了!课后,周一贯老师就连说:“这是真正的语文课。”
于永正这位老前辈执教的《给予树》,有力地证实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听”老师讲语文,而在于让学生“做”语文。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的“给予”简约了,学生获得的却丰盈了。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基本上不做讲问分析,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主地读写,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课堂体现了语文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这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先看“读”。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法,把课文读通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于老师变着法子让学生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比读”,学生的“齐读”,更多的是孩子的个别读。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也看到了读得不好的孩子,他们在于老师的课堂里也有了参与亮相的机会,而且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获得了进步和成功。在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反复读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老师独具匠心的点拨下不断的读向深入。如对“并不宽裕”的理解,对“为什么至少是四份礼物”的思考……都是“点”在要害处,“拨”在关键上。
再看“写”。于老师十分重视写字,真可谓一丝不苟。他巧妙地把写字融入于词语教学和读通课文之中,可谓“水归器内,各显方圆”。在第二节课中的很大一段时间,于老师用来写片断(回信)。这既是对课文深入解读的逻辑延续,而且又是读写结合的灵活运用。也许有些好像没有听头、看头,但正是这样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希望:对课堂教学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坚守。
就像一位现代作家所言: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智慧的课堂是朴实无华的。支玉恒、于永正两位老前辈的课简约朴实,自然清新,他们的课堂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朴实的真理:教学不是“给予”,而是学生主动地获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真在哪里?真在一个“读”字,真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在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二)无痕的教学艺术
“一堂渗透学法指导的课,一堂语文味很浓的课,一堂情智飞扬、智慧广生的课。”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对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老人与海鸥》一课的评价。感觉孙老师和学生就是那相识、相知、相守,有情有义的老人和海鸥――抓文路,初步理清课文脉络;抓文题,了解课文中心;扣文眼,升华课文灵魂;赏文采,体验思想感情。在层层推进中让人言犹未尽,情犹未了,余韵余味尽在不言中……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王崧舟老师一首《枫桥夜泊》,用他那充满诗意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男中音,在幽幽的音乐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情动于中,用情无痕地打开了孩子们对古诗文的喜爱。钟声悠悠,同样也声声敲击着听课教师的深思。智慧的课堂是诗意文化的。王崧舟老师践行诗意、文化的课堂,他由“钟声”离析出“愁眠”,由“愁眠”逐步添加出“看到”之景,“听到”之声,“感到”之情,层层拓展,终于“剥”出了一个“对”的蕴意,又层层淡去,层层擦去,点拨出“钟声”一起消失的是愁眠,让钟声化解了愁眠,给全诗抹上了温暖的亮色。一“增”一“减”在“情”与“景”的统一意象中间,给课堂以浓浓的文化气息。王老师在课堂里践行诗意、文化的课堂。
薛法根老师将《唯一的听众》娓娓叙来,朴朴素素,“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淡淡然绽放在课堂……用热爱、关爱、珍爱、智慧,种下一个又一个太阳,送给学生,送给了我们!
像一个邻家的老爷爷,牵着孩子的手走进童话创作的殿堂;更是一位慈祥的智者,引领教师走近智慧语文的课堂。这是我们在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续写童话,想像作文》一课感受。听过贾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这次听了课,才知道贾老师的严谨而严格真是名不虚传。在这样的全国性的教研活动中,贾老师不厌其烦地严肃地提醒学生坐时要姿势端正,不无精打采;读时要短促流畅,不拖腔拿调,一有不对立即指出,这大概是贾老师对母语的一种敬畏,对语文的一种严谨,对教学的一种认真。他也把这样的标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学习就要一丝不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己明理,让学生自己懂得怎样学习,更让学生懂得怎样生活!通过指导学生修改病句,让学生明白要尊老敬老,通过给学生奖品,让学生知道待人接物应该要有规矩(要双手接他人赠送的物品)。同时也给我们示范了一节朴朴实实,却扎扎实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具的习作课!
(三)没有定法的教学方式
智慧的课堂是富有创意的。陈金才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中独树一帜,不仅仅引导学生去感悟爱国情怀,更是关注到作为一个生命的自我关爱,最后引发的辩论赛令全场为之振奋。是啊!“换”字写出了爱国之情,而“不换”则抒发了热爱生命的情感。创意始终是语文课堂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可能在想象力的训练与直面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吗?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图片写作文――《鸭妈妈和巡警》,这堂按现行教材要求设计的作文课,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给人开启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维空间:
《鸭妈妈和巡警》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闻图片。巡警千方百计拯救落在水下的小鸭子,小鸭子终于得救了,于是鸭妈妈领着一对小鸭,摇摇摆摆过马路,行人汽车都为之让道。显然,在人类社会享受现代科技发展的诸多成果时,也发现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保护环境,寻求生态平衡,关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等等,便自然地成为了今日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中,这幅看似平常的新闻图片却给人们以强大的震撼力。从而,也使图片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面对这样一幅现实的新闻图片,又如何能让学生与“想象中的事物”相链接?张老师巧妙地把一张照片延伸扩展出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演化成了一组(六张)动漫作品。为了使写作活动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让大家任选其中的一幅来写一个故事。通过课堂上的对话讨论、小品演示、现场写作和极具创意的“自我对话”(其实是自改作文)……终于在交流中当堂呈现了一幅幅细节描写突出、心理描写到位(这是本课堂写作知识训练的重点)的生动故事。
儿童对动漫的喜爱是他们的天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现实新闻与动漫之间的沟通,将动漫故事童话化,这是公认的动漫创作境界,张老师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就这样,让儿童既写想象中的事物,又能积极干预社会现实生活,提升人文价值,就生动地链接出美丽的作文课堂。
智慧的课堂是激情幽默的。窦桂梅的“玫瑰风暴”再次席卷杭州,这次她带来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如诗的朗读,演员般的表演,精巧的设计,繁复的结构,适当深度的发掘,适当广度的拓展;现实的角度,童话的角度,东方的视角,西方的视角……她朗读指导时不是用方法,而是用“心”在打动“心”。这是怎样的境界!朗读的指导,最好的方法是以心动心。
比如对于作品对称式结构的发现,比如宗教音乐,比如用自主加标点的方法,让孩子自主地去体察作者地心情,等等,当然最大地突破是对“幸福”阐释和将上帝还至本处。这是对经典作品的诚实,孩子们当然不会因此都成为基督徒,如此担心其实是一种自大狂,但是从这样课堂走出来的孩子将对不同的文化和精神情怀抱理解的态度,这才是我们希望的不同于过去的我们,比我们胸襟开阔,心地悲悯的新人。
带着孩子们读出童话诗意、幽默、丰富、含蓄的窦老师,也带着我们走近了安徒生,走近了童话,最终使我们知道,生活就是童话!窦老师文化功底之深厚,对文本的研究之深之透,板书之精妙,教学语言强大的感染力……这一切都如优美的舞蹈,让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
如果说窦老师的激情令人澎湃,那许多男老师的幽默风趣的课堂常常令我们忘记了记笔记。孙建峰老师是一个幽默大师,课堂上,鲜花朵朵,掌声阵阵,精彩迭迭,笑语连连。他对学生的欣赏与赞美是独特的、扩大的、幽默的、新颖的,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满足,无限的快乐,无限的自信。他让我们在轻松诙谐中顿悟:缺憾是一种美,正如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智慧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欣赏了多种课型,听课的老师都和学生融为一体,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看!吉春亚老师的《神奇的汉字》历数汉字的起源,通过汉字造型、汉字故事、汉字玩笑、汉字之最、汉字灵魂等活动板块,将学生带入神秘的汉字王国,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零星积累的汉字做了一个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武凤霞老师的《走向诗歌的美丽》清晰、轻松、美丽,似在不经意间引领着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大门,走向诗歌的美丽。赵志祥老师的《经典趣读》紧紧扣住一个“趣”字,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趣读了“对联”。如此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字,怎能使学生不爱?语文课堂还愁单一么?像这样的好课,在这四天中,始终在演绎。
其中,阎学老师的作文课《愿望》点化了生活的智慧,幽默的语言把我们带进“充满愿望的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堂美好的作文课,孩子在美丽的图画、清新的文字以及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着最为真实的自我。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抒发真情,表达美好。这样的作文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文,就是心灵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这节课,教师在习作话题的选择,习作指导的模式、以及习作教学如何贴近儿童心灵等方面,给我们以多重启发。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闫老师努力尝试还儿童语言以本来面目的习作教学价值观。
记得英国湖畔之父诗人华滋?华斯在一首名为《彩虹》的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儿童不是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确实,儿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大人学习的地方,儿童的语言,很多时间非常纯净。他们的这种纯净的语言,来自于纯净的心灵,来自于对世界不设防的惊异和好奇。柏拉图说,哲学产生于惊异。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或者很少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那样的不可思议,这就让他产生了新奇。因为有了这份新奇,儿童的语言,也就那样的清新脱俗。
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以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儿童的价值观,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审察儿童的眼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习作中有意无意地揣摩教师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语言,有了太多的“少年老成”和“虚假崇高”。一写“愿望”,总是写一些迎合教师价值取向的所谓“崇高”的东西。而儿童心灵深处的那些顽皮,那些叛逆,那些偶尔的反抗,都被遮蔽遮掩起来。儿童显然成为了“小大人”。儿童失去了童真,这是最可怕的。
反观闫老师这节作文课,她正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课伊始,以漫画为引子,漫画故事中的有些语言,看似离经叛道,实则童趣盎然;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心底里最想写的文字;作文,就是要敢说真话。有了这样的暗示,孩子们不再像往日一样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口味,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开始自己的“思想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在老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的表现逐渐走向精彩,一句句童心烂漫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儿童笔下汩汩流淌。孩子们的发言也很精彩,如有了愿望,人很充实,否则永远生活在孤单寂寞当中;有了愿望,生活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否则,犹如死水一潭;愿望如手中的画笔,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否则,黯然失色等等。此刻,孩子们已经不觉得是在作文,而是在用笔抒发自己的思想。贴近儿童的心灵去教作文,这将是理性的回归。
而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课《伯牙绝弦》,如高山流水一样清新自然而沁人心脾,细细回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古文教学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品格:
一篇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个历史碎片,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王玲湘教学本篇古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开掘和展示了这种内蕴的文化品格。
在课前预热时,王老师先声夺人,先让学生找描写山水的词语和诗句。这不仅是有助于语言素材的积累,更在于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意境,并由此归结出历史上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文化现象,并顺理成章地进入画家、音乐家的山水情愫,为新课作了极其厚实的铺垫。
在“解题”这个环节里,王老师依然不舍不弃地张扬其文化品格,一个“绝”字,有“割断”的本意,引申出“不再弹琴”;从朋友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王老师的词语教学却丰富而生动;两个语气词“哉”、“兮”的诵读,一个“谓”的停顿,四个“善”的比较,两个重叠词“峨峨”、“洋洋”的意向拓展……用文化赋予词语以血肉,唤醒词语之生命,让他们在古文的吟诵中一起鲜活起来。
另外,王老师在教学中有机穿插伯牙学琴创作《高山流水》的传说,与古文相关的诗句“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为谁弹。迎风满目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引证,将古文设计成一幅竹刻横轴的古色古香,乃至板书的别具匠心的安排,无不显示着民族文化品格的光辉。
以文化品格彰显古文教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它代表着一种古文教学价值的确认,一种文化的提升,一种人文精神的辉耀。这正是本课教学给人以震撼力的本源所在。
纪伯伦说:“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的确,名师们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她更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四天的时间里,我们品味着大师们赋予我们的精神大餐,30多节课清新、自然、激情,如一股清风抚过原野,似一股清泉淌入心田;又如朵朵清莲绽然开放,真是恨不得时光就此停滞,让美好课堂永在眼前:集“百家”智慧,聚“千课”精华,撼“万人”心灵!大师们用自己的独特理解为我们阐述着智慧课堂的真谛!深情诗意的语言,一唱三叹的诵读,层层递进的设计,恰如其分的点评。这就是大师的风采,这就是语文的味道,这就是智慧的课堂!智慧之花在“千课万人”活动中绽放,课人合一,融为一体,师生就是母语天空中一群舞者,引领观众如痴如醉。智慧课堂如行云,云聚成霖;如流水,水到渠成。恍然间,有几许迷乱,又有几多清醒!迷,是为繁华深处,前路茫茫,我辈何日能觅得一条属于自己的独辟小径;醒,是为这繁华尽是以“智”引路,以“慧”启航。此次“千课万人”活动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飞扬着睿智的神采。让我们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三、活动收获
汪潮教授的《语文味》、窦桂梅的《文本细读与主题教学》、薛瑞萍的《阅读从哪里开始》、周一贯的《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等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一)透彻理解“语文味”
如汪潮教授的讲座《语文味》他认为“语文”、“味”的含义为何呢?“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提出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语文味”,是教育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共同研究的范畴。教材是为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服务的。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的反映。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语言,整体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精彩,一节课是否能打及格分,主要看整节课堂是否体现了“语文味”,强调语文课堂中,那种唱歌跳舞、看图作画等非语文因素应该尽量屏弃,还语文本色;语文味是语文意识,语文意识又是行动的向导,所谓语文意识,即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语文味是语文的客观要求,语文味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要重词味、句味、读味、品味、写味,“听”、“说”的时间要降下来,“读”的时间要控制住,提高效率,“写”的时间要挤进去;用习作的眼光教文本,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最综合的体现便是能写文章,学生学习的规律不是“字词”、“句”、“段”、“篇”,而是“篇”、“段”、“句”、“字词”;多媒体的使用要控制,可用可不用多媒体就不要用,如果用了,资源不要浪费,要反复用,多媒体的使用要完全跟上课堂节奏,抓住时机运用,否则就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败笔。
语文味如何体现?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体现在教材恰倒好处的语言切入处,体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化之中,体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体现在让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
汪教授侃侃而谈,我们在思考着:
语文味是清淡的。清清淡淡一盆菜,营养好,不走味,留下原汁原味。如今时兴“蒸功夫”,听说生意特好。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得学学了。语文的清淡就是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学语文。有了这么一种意识,我们就不会不读文本就四处寻找课件,找到绝妙的课件再设计教案;我们就不会不读文本就四处寻找教案,找到名师的设计就如释重负;我们就不会不读学生就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不顾学生的学情就自认完美。其实,语文教学就是体现和落实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就拿“句味”来说,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这个句子:反复读读,多样理解,揣摩写法,内化表达,运用表达。每一个环节都是原汁原味的学习语文。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值得学习的语言点,教师必须抓住不放,让学生沉浸于其中。
语文味是脆爽的。脆脆的,爽爽的,不拖泥带水,该怎么学习就怎么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原来就像吃薯片一样,咬在嘴里,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们经常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发现,本来可以花较少时间就可以理解、感受、体会的,可是我们的老师就喜欢复杂化,感觉学习就应该走上几个来回,结果越学习越糊涂,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就呈现出低下。就拿课件的设计,我们认为设计课件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文本语言,留下文本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体验。可是,课件不是非用不可,学生读了文字就能学习的,还是用课件是画蛇添足;课件不是不讲策略,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都要有讲究。
(二)课堂主流价值观
周一贯老师的《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讲座,他认为新课改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推进正处在“要进行到底”的关键阶段,而自然地落实到了“决战课堂”的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环节上。
不可否认的是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确实改革了课堂,生动了课堂,也优化了课堂。但同时也带来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惑。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主流价值的遮蔽,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征兆。
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当我们的课堂太多地关注出虽然的亮点、出彩的课件、出众的教师才艺、出新的资源开发……就很容易把课堂从以生为本,引向以美为求,把“生本课堂”异化为“唯美”课堂。
能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才是智慧的课堂。这更要在形形式式的观摩课、竞赛课、评优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公开教学课中做起。因为正是这些课堂对我们的日常课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如何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让课堂教学真正聚焦于学生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实现发展呢?
尚美而不唯美。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艺术的本真当然离不开对美的追求。然而课堂教学之美,美在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平实而又扎实地学语习文、提升自我的过程中,而不是教学技艺的某种表演之美,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了无错杂之美。我们应当崇尚教学过程的朴实有效之美而不求形式化的唯美。
重情而不矫情。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性的学科,新“课标”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为“语文教育的特点”加以强调,更使语文课堂情意澎湃,成了情感飞扬的“动感地带”。然而,教师若“违反常情”以“表示高超或与众不同”,这就成了“矫情”(《现代汉语词典》)。矫情多少带了一点虚情假意,沉缅在矫情之中的课堂,虽有了某种表演效果,但却会失落了对学生学情的关切。
深度而不失度。教师对教材的开掘当然要有深度,然而在面对学生时却要因人而异“深入浅出”,如果教师只是“深入深出”,这和“浅入深出”或“浅入浅出”一样都是不同状态的“失度”,其结果会一样排斥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自爱而不自恋。由于传统角色“师道尊严”的光环和“知识拥有者“的特殊身份,教师容易过分地自我关爱,自夸自尊,往往会忽视了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个体发展的尊重,从而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自恋倾向,现时成为当下课堂文化的新症侯。教师应当爱学生,但也应当爱自己,这没有错,但若过分自爱就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成为有违教师专业使命的人格障碍。
报春而不争春。知心姐姐卢勤在言说家庭教育是认为:“妈妈‘弱个’一点,孩子会更强”。教师在课堂上同样需要有意“示弱”,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如果教师只关注自己的强势出镜、闪亮登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支独放”。这显然有违课堂教学对主流价值的追寻。“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对梅的品性之歌咏,又何尝不是对教师专业境界的礼赞。
另外,对自我教育的确定问题。薛瑞萍老师的《阅读从哪里开始》讲座,她从同事小安和女儿妞妞的故事入手,建议孩子的阅读应从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开始,从孩子的小手对书籍的抚摸时开始,从父母的心中开始。结合西方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并通过自身的教育实例和教育心得,薛瑞萍鼓励引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形成健康快乐的阅读氛围,而不是强制孩子进行阅读。自主的教育就从那一刻开始:夜晚,一盏灯,一本书。那样的时刻是幸福的,那样的幸福也是可以复制的,到你身上,到我身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发展靠什么?靠一个人阅读的能力,那是学习的能力。所谓的教育应该是化学反应,我们和孩子是相互影响的。
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自主的教育。
四、活动启示
回顾几天听课讲座学习,我们深深感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次探索的游历。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们在认识上有新提升。我们外出学习,不光是去听几节好课和几个讲座,听几句精僻的课堂语言,还要去善于学习课堂内外的其他东西,而且能够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能做到取人长,补已短,不能照搬,死搬、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一)智慧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属于学生
课堂是学堂,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师生之间要学会尊重。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蕴之一。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学生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但尊重学生往往会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其次师生之间要学会交流。新课程视野下所呈现的课堂形态――交往与对话。师生之间必须保持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这样的交流才会真诚。&&
其次,师生之间要学会合作。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在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养成习惯,同时,在师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智慧碰撞、充分交流中得到思想、感情、精神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形成。课堂生活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多种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思考、自主选择。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获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人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这就是在课堂上做到避免走千人一面的老路,聚焦个性,寻求个性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更广的空间得到充分发展,在语文素质上,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智慧语文课堂更多着眼于语言文字
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语文教学就是体现和落实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智慧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认为,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段的目标和年级的要求,结合文本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语言训练点要选得准,设计得巧,可以促使学生语言增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作生命的飞翔和超越。再者,语文智慧课堂,应善于取舍,明晰目标,强化整合,少一些花哨的环节和眼花缭乱的课件,多一些展扎扎实实的读书,写字,写作指导,少一些不必要的讲解和讨论,多一点学生的自觉感悟,积累和运用……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
(三)智慧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智慧
要求老师语言丰富,语言生动,畅达,准确,易懂,幽默。课堂上要教出恍然大悟来,教出灵性来。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和智慧的学科。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发现,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时不一定会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有反对意见。”……此时,面对学生们的不同声音,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好我们的教学智慧,使课堂灵动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更加充分的课前预设。其实我们预设的对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文本,文本中的教学内容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另一个则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沉淀。文本中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具有“不确定性”,但其基本教学内容是可以课前预设的。
阅读虽然是个性化的行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有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这些也是可以预设的。而且作为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奇思妙想,既是意想不到,又是在预料之中的。这些都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兴趣、需求进行充分的预设。可以说,课前预设过程闪现着教师智慧的灵光,是否预设到位更是教师的智慧体现。当然,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即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使人性得到张扬,使思维和语言得到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有效生长点及时捕捉、机智把握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幻莫测,只有在充分进行科学性的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彰显教学智慧,更加游刃有余,师生才能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生成,是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作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胸怀去充分预设科学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并且合理把握这些教学生长点,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也才能创造出新课程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四)智慧的语文课堂更多要善待学生&
善待,既有鼓励,赏识,也有指正,批评。赏识不是教育的全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艺术的语言、情感的语言、示范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要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要语速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具有语声美;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因此教师讲课时一要干净利索,精辟扼要,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不可拖泥带水,切忌说破句、说颠倒等不合语法的现象和不时插入“嗯嗯”、“那个这个”之类的衬词。二要文雅,要饱含情感,有文味、激情燃烧是语文课堂永恒的魅力。三要配合手势和表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讲课,尽力做到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切忌动作过大,形似表演,语文教学要门道,不要热闹;语文教学要表现,不要表演。
准确而又得体的教学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成绩或存在的问题。特别在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时,应尽可能地使用委婉的语言,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成长、享受和创造的乐园。生命课堂使课堂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并达到极致,它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是我们这次参加观摩活动的深切感悟。
&&&&&&&&& & 2008年12月18日
文章录入:cxpswjj&&&&责任编辑:cxpswjj&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浙江省温岭市城西小学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地址:浙江省温岭市城西街道北兴路1号 备案序号:
联系电话:8 65906 传真:06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阅读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