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窖小学第20届文苑杯优秀征文竞赛获奖者赤峰市政府网

赤峰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赤峰站 : ->
让书香撒满校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
&&& 牛家营子中心学校位于S206国道赤峰与锦山中间,在校师生达3000余人。近年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守住安全底线,用成功的德育促进智育的成功”为办学思路,以“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为办学理念,秉承着“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幸福,让每一个师生都感受到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师生都学会体验幸福,追求幸福,让每一个师生都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让每位师生都享有幸福的人生。”的办学愿景,扎实推进读书工程,努力彰显着牛家营子中心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 以环境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是学生成才的保障。跨进牛家营子中心学校的每所小学的学生首先要接受的是校园文化的洗礼与熏陶——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楼内“名言栏”还是校园内的展板都向学生传递着自强、自信、成功、成才的信念,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将从这里开始,从现在开始,成为一个讲道德、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人,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才华、能够成就梦想的人。
&&& 让书香撒满校园
&&& 牛家营子中心学校几年来积极响应教育局“分享阅读,同写人生,共沐书香”&的读书行动口号,遵循“读书、写字、启智、明理、做人”的工作主旨,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书香校园”的创设,逐步使师生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师生与书为友,和书作伴,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成为一种兴趣。
&&& 几年来,&中心校重点从几下几个方面推动了读书工程: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书香环境,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书香。
&&& 加强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了图书柜、图书角,学生随时可以借阅图书,同时提倡两学校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 中心校统一时间:每天早晨学生到校至8点:经典诵读时间;每天中午学生到校至下午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每日练字时间;每周周三下午六、七节课为社团活动时间;每天第七节课:经典朗读时间(除周三下午第七节课);每周周四下午第六节课:写字课;每周周五下午第六节课:阅读课;每周周五下午学生放学后至教师下班时间:教师读书交流、展示时间。同时让孩子坚持每天“三读”:晨间交流读,午间休闲读,睡前放松读,坚持每天读书至少40分钟,让书始终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 学校、班级积极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节”、“读书日”活动,通过读书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今年学期初各校把师生寒假读书成果(师生读书笔记、日记等作品进行整理)进行了展评,中心校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
&&& 将读书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设立阅读章,每月每学期对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进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 开展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今年师生同读的书为作家林清玄的《以爱为灯》)、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 鼓励教师读书。2014年中心校为全镇教师购买了《做不抱怨的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等教育专著,并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交流。2014年教师节为获奖教师每人赠送了200元购书卡,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开学教师培训,组织了教师读书知识竞赛和读书知识汇报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得到老师的认可。
&&& 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活动,如在“文苑杯”、“小作家杯”中有上百名学生在活动中获奖。
&&& 组织师生利用假期积累读书活动中的好作品,并打印装订成册、存档,让师生留下读书成长的足迹。
&&& 加强经典诵读活动,为提高诵读效果,中心校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校考察学习,讨论研究、制订方案,逐校逐年级确定颂读篇目(低年级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中、高年级背诵《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大学》),统一诵读时间,定时检查指导,为了增强国学经典的宣传效果,有的学校自编了国学操,利用间操课或大课间时间进行学习,既强健了体质,又达到了宣传的效果,经过一年的努力,效果显著。
&&& 加强师生写字的训练,努力打造牛营子书法大镇,中心校统一确定书法教育时间,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坚持练字,并时时在廊道、室内展出,每月、每学期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同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成立书法小组,由书法教师统一指导,习字效果非常显著。牛营子小学被授予内蒙古书法教育实验学校,有多名师生的书法作品在旗市级书法大赛中获奖.
&&& 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深入开展。各校组织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书”活动,并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要求家长每天与自己的孩子至少读书30分钟并持之以恒。各校都分别组织了“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对读书优秀家庭进行了表彰。
&&& 凝心聚力展示读书成果。日&至6月23日牛家营子中心学校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读书节在全校师生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竞赛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在读书节成果汇报会上师生的读书演讲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学生的经典诵读表演、成语接龙比赛、手抄报评选等赛事的开展为本届读书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读书活动拉练大检查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展示本校师生风采的平台,达到了锻炼提高、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全体师生读书习惯的形成。牛营子中心校全体师生也以此次读书节作为了一个新的起点,坚持多读书,读好书,深刻体悟了读书的快乐!牛营子小学校本教材《锡泊兰馨》利用寒假又进行了重新修订发行,《药乡润我心》反映牛营子镇药乡特色的校本教材更加突显了药乡文化;仓窖小学《雷锋精神助我腾飞》校本教材以雷锋活动为载体深化了读书成果。《牛营子中心学校师生写作、写字、绘画、摄影作品集》的出版发行更加彰显了牛营子中心校全体师生的文化风采。
&&& 让读书成为习惯
&&&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了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中心校在制定的《牛家营子中心学校学生“雏鹰争章”活动评价表》中设立了“读书章”、“经典朗读章”、“写字章”,用争章的方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研究表明,21天可以使人养成一种习惯。所以每枚章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跟踪评价。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有力“抓手”。而且还在其中设计了教师评价及“家长寄语”,从而达到家校互相沟通共同促进孩子读书成长的作用。
&&& “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我们培养的习惯包括了方方面面——学习、纪律、卫生、道德、修养等等。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加之每月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就像一位德育专家所说:一味的管教、苛责和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只有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诸多德育难题才会应刃而解。在雏鹰争章活动评价表中有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正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理念。同学们在自评时会根据自己这一周来的读书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我给自己四颗星,丢一颗星是因为自己某一天某一项没有按读书要求去做,下一次我一定注意,争取得五颗星。在互评时,有的同学说给被评同学五颗星,是因为在五天学习生活中,他都按“评价表”中的读书要求去做的;有的同学说给被评同学四颗星,因为有一天他发现该同学读书中某某项做得不好。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学生自我批评的过程,而且更是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注重了规章制度等对学生“外铄”作用的同时,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内化”作用。
&&& 老师回收到评价表后,用评语或“五星级”的方式对孩子读书情况进行总评,评后发回让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再把学生在家中的读书表现或对学校的意见要求及教育孩子存在的困惑用寄语的方式反馈到评价表中。这样的做法即使家长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一周内的表现,而且家长的“寄语”也使老师知道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这样的“沟通”方便快捷,且具有很强的评价性,这样的一张“评价表”放在学生“成长档案袋”中做为学生成长的有力见证,也许有的孩子会保存它一生呢。另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在各班根据家长“寄语质量”评价出“优秀家长”来激励家长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这样的做法使家校双方及时有效地对孩子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经过实践,得到了老师、家长的普遍认可与好评。学校则用评选“雏鹰之星”的方式在学习园地每月都给予展示,并在期中、期末时在学校大力表彰。从而推动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进而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读书成果
&&& 成果是过程的积淀。由于中心校平时的真抓实干,各所学校读书活动都展现了新的局面:2014年5月荣获第七届“小作家杯”作品大赛“最佳组织奖”;2014年9月全旗“中华魂”读书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2014年10月全旗首届师生书法大赛中牛营子中心校荣获最佳组织奖;2015年5月荣获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经典诵读及读书活动“优胜单位”称号;2015年6月获得市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努力,牛营子中心校将认真的向兄弟学校学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孙伟&谷显丽)
主办单位:中共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赤峰市文明网编辑部
Telephone number:[转载]第二届“母爱情深·父爱如山”征稿初审作品公示(请作者校对)【一】
第二届“母爱情深·父爱如山”征稿初审作品公示(请作者校对)
【1号——50号作品】
一、请作者仔细校对自己的名字、诗稿题目、内容是否无误;
二、作者校对无误后,请在评论中跟帖:“XX号(作品编号),XXX(名字)自行校对完毕,准缺无误、文责自负”;如有误,请跟贴仔细说明。凡不跟帖者均无法进入复审程序;跟帖留言截止日期:日;
三、再次声明: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严禁抄袭和高度模仿他人作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
1、张士国&
母亲,我想对您说
岁月的沧桑爬上了母亲
为儿女操心受累的老脸
多少年了,曾经的地点
只是房子在原地上盖了又盖
儿女成长的记忆里时刻由您陪伴
母亲啊,您的生活清贫简单
就是现在儿女们家家过得滋润甘甜
您还是每次叮咛少买东西吃不了的
不舍得扔掉坏了多么可惜遗憾
你习惯住在自由的老家里和故乡为伴
母亲啊,您已是八十岁高龄
该吃就吃该穿就穿吧,还过得如此仔细
您的生命里还会有多少个白天夜晚
我想,如果您能再有身体硬朗的八十年
我将在您的膝下孝敬您会有很多时间
母亲啊,我想对您说
儿女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将您陪伴
每到周末来到家中和您唠唠家常就是孝敬您的表现
看到您两位老人健康如前是最大的心愿
母亲啊,我每到周末都急切地跑到您的眼前
母亲啊,我知道您对我们兄弟姐妹的付出
特别是受苦挨饿的那些年
我们感恩用具体行动表现
母亲啊,我们会用羊乳跪母的情感
陪您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
【作者简介】张士国,男,笔名师谷、张实国,山东省滨州市人,1986年至1990年在武警北京总队仪仗队服役。喜欢诗歌、新闻创作,1988年开始写诗,部分诗作散见于全国各报刊、诗刊,曾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编辑、电视台记者编辑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作品。2003年11月被评为“全市十佳编辑”。现任中国青年诗人协会《诗中国》论坛“爱国诗歌”版主、《齐鲁诗歌》诗刊执行总编。供职于滨州市滨城区广播电影电视局。2012年与中国青年诗人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清荷苑”杯重阳节诗歌大赛。诗作《乡愁》被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陈列馆收藏。《张士国诗三首》在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诗歌《党旗飘扬》荣获2012年“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无偿献血》荣获2013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金奖。部分诗歌在《中国人口报》、《人民武警报》、《首都公安报》、《上海家庭报》、《诗中国》、《齐鲁诗歌》、《海域诗刊》、《初雪》、《中国文学》、《锦绣歌韵》等报刊发表。另有多首诗作入选《长白山诗报2009—2010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先锋诗人作品选粹》、《当代情诗一百家》、《当代实力诗人一百家》、《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代表作》、《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繁华只为君落尽》等诗集。《2012诗歌精品年鉴》编委,《中国当代千人诗歌》先锋卷编委,《中国当代红色诗歌选编》编委,著有个人诗集《感受生活》。2013年7月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文学网络人气王·十佳诗人。
博客链接:
我看见了母亲&&&
逐渐衰老的过程&&&
时间从她的身体里&&&
抽干了所有的水分
把她磨砺得&&&
像她用了二十年的铁锅一样
锈迹斑斑&&&&
当她站在风中&&&
拿着锄头使劲挖土&&&
一些晶莹剔透的潮水&&
便从她的后背涨满&&&&
然后顺着脸颊&&&&&
无声地&&&&
淌过七月的乡间
我看见了很多树皮&&&&
正一圈一圈地
围满了母亲瘦削的身体&&&&
而几粒白霜&&&&
悄悄的爬满了她的发间&&&&
那双像湖泊一样明澈的天井
已经开始深陷&&&&
甚至变得黯淡无光&&&&
我不敢看母亲一眼&&&&
不敢看&&&&
那些突兀嶙峋的骨头
硬邦邦地&&&&&
敲打着年迈无声的岁月
我的母亲&&&&&
当她站在风中
然后把腰佝偻&&&&
拿着锄头使劲地挖土
并时不时的发出&&&&
一两声颤巍巍的咳嗽
这时候我听见了&&&&
一些枯干的树枝
正从她的身体里&&&&&
慢慢地折断
野渡,原名陈平,彝族,80后,贵州省大方县人。酷爱诗歌,2005年开始学习诗歌写作。系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贵州分会主席和高级作家,贵州省诗人协会、华夏诗学协会、中华诗人协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华夏诗刊》杂志社签约作家,《诗中国》诗刊签约诗人,“心语文学”文学社社长兼主编,《草叶诗人》杂志副主编,现为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中学语文教师。诗歌作品散见于《天津诗人》《贵州作家》《当代作家》《现代诗美学》《贵州都市报》等刊物,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新世纪诗选》等诗歌选本。2014年7月被中国一级作家董俊生老师主编的辽宁省鞍山市优秀文艺期刊《诗友》评为该年度第四期诗星,2014年10月有幸入围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2015年2月在全国青梦文学大赛中荣获诗歌组一等奖。
现已出版诗集《内心的石头》《九人诗选》。
个人诗观: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应该学会从平凡和普通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挖掘隐形的哲理;而一首好诗,应该是于朴素中带点伤情,带点人性的悲悯情怀,努力构建充满真情的诗意空间。
我的原创诗歌作品博客:
3、孙清祖&
陪伴母亲的日子
好让我快乐
在和母亲相聚的几天中
这是我多少年来真正少有的幸福
我再也不考虑说话还要防前防后
我说什么母亲就听什么
母亲问我什么我就回答什么
我再也不用防备出门还要时时小心
随身的携带想搁哪就搁哪
就连我的身体也随便放置
一天的时间&&
其余都是母亲在想法为我做好吃喝
深怕把我饿着
在陪伴母亲的几天里
我一下又找到了许多
这么多年失去的东西
孙清祖,男,甘肃榆中人,1966年生,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飞天》
《扬子江诗刊》《甘肃文苑》《新诗》《中国文学》《北方作家》《文学月刊》《幸福》.等多家刊物,有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著有诗集《春风敲门》。
&4、陈正坤&
当我成为你的障碍
你躺在稻草床上
像一坨石头
让深夜吱吱呀呀
贫穷和孤独
沉默的大山
我们从石缝中取出
变形的影子
我们站在大山上
一阵风吹过
你的眼睛像两道伤口
不停地抚摸
我山草般的乱发
你怕我被风吹走
在风中慢慢变老
陈正坤,男,汉族,1973年生,云南巧家人。2008年下半年开始诗歌创作,已在《海外诗刊》、《农民文学》、《新乡土诗选》、《散文诗》、《潮》、《昭通文学》、《乌蒙山》、《昭通日报》等海内外发诗300余首,入选《中国新诗精选300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00家》、《中国诗歌二十一世纪十年精选》等。
博客地址:
5、聂时珍&
和一把篾刀交谈
在时间的经卷里
它如闪电突破乌云和黑暗
任那只旧竹篮不断地屯积光阴
风轻拂,却没有带走一粒尘埃
篾刀将日子劈成两半
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毛竹被劈成一片一片
篾丝千丝万缕,编织出
会转动的风车,不会飞的小鸟
篾刀隐去锋芒和利刃
退出驰骋风雨的竹林江湖
变得如父亲一样沉默
而父亲喜欢面对一堵墙
用混浊的目光去抚摸篾刀
那是父亲与它亲切的交谈
作者简介:聂时珍,湖北蕲春县人。湖北省作协会员。有诗文散见《星星》《诗潮》《散文诗》《山东文学》《天津诗人》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杂志。
博客链接:
6、裴国华&
岁月的刻刀
匆匆的织密了你满脸的艰辛
你曾经是一头牛
以无声的爱
默默地忙碌耕耘
如今你老了
黄土般的脊背
过早地拉成了
一弓坚实的犁杖
有着赤金般心灵的父亲啊
是你以负重的双肩
把家庭的繁重挑起
是你以宽厚的手掌
一天天把我们扶起
作者简介:裴国华,男,曾就职于呈贡钢厂,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1991年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至今已在《中国文化报》、《作家报》、《中华文学》、《中国文学》、《中外文艺》、《世界汉语文学》、美国《国际日报》、美国《新大陆》、德国《欧华导报》、《台湾新闻报》、《越南华文文学》、香港《新文学》、《九州诗文》、《诗词月刊》、《中国诗词》、《诗词世界》、《诗词国际》、《云南诗词》、《中国纪检监察报》、《劳动午报》、《人民调解》、《云南日报》、《湖北日报》、《春城晚报》、《荆州晚报》、《牛城晚报》、《邵阳晚报》、《四川工人日报》、《山东文学》、《边疆文学》、《老同志之友》、《昆明日报》、《大理文化》等国际国内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歌舞、小品、歌词等作品1000多件。并获市、省、国家级奖。
7、崔殿广&
黝黑的面孔
刻满了沧桑
微驼的脊背
掩饰不了一生的倔犟
厚硬的手掌
写着一生的操劳奔忙
寡言少语的父亲啊
满身都刻下了爱的纪念章
染上了白霜
还总放在心上
严肃的外表下
有一颗爱做的心
寡言少语的父亲啊
您的爱无声却闪现最美的光芒
啊,父亲啊父亲
请您坐下歇一歇
让我换下您的肩膀
啊,父亲啊父亲
请您也听听戏喝喝茶
也去享受一段美好时光
作者:崔殿广
河南商丘民权县人,80后,农民工,业余诗歌爱好者。
&8、富永杰&
献给母亲的诗
我歌颂这世界上养儿育女的人
我的母亲,奶奶、姑姑
以及姐姐、婶婶、阿姨
我像歌颂女娲一样歌颂她们
我像杨门女将一样歌颂她们
我歌颂她们生儿育女的心怀
好吃的好穿的留着
坎坷中笑着
渐渐长大的儿女像收获的粮食那样自豪
我歌颂她们
一把屎一把尿的用心
一把泪一把汗的喜悦
我歌颂她们,她们起皱的脸、泛白的发
我歌颂她们
在呜咽之中甜甜的话语
我歌颂她们
在电话里的罗嗦
我歌颂她们
能把山里娃培育成城里娃
我歌颂她们
能把土房变成楼房
我歌颂她们
从我牙牙学语的时候
从我躺在妈妈的怀里偷偷撒尿开始
从我上学背一背包的馒头开始
从我努力考取大学开始
从我从省城买回那件羊毛衫开始
我知道她们是
上天派给我们的天使
富永杰:男,1987年生于甘肃省华亭县,2007年开始学习诗歌写作,作品见于《诗刊》《北京文学》、《人民日报》《中国诗歌》、《飞天》、《西北军事文学》等杂志报刊。
如玉的幼鸟儿在小溪荡起涟漪
她的心颤动出绚烂多彩的图案
向下,她看到水中耀眼的太阳
向上,看到和她一样洁白的云
白云是无形的情诗史诗自由诗
白云是有形的画和抽象的艺术
白云似嫦娥挥舞的丝绸长袖
白云似流动的抒情的音符呀
陕西省关中的九霄云海中
舞蹈着青春的遐想和浪漫
内蒙古武川县上空的碧蓝
衬托着神奇又美丽的面纱
辽宁锦州黑龙江双城河北涿州
云朵与飞机在梦幻中鸳鸯戏水
新疆哈密柳树泉八航校的惠云
给干枯的戈壁滩降下甘甜的雨
白云飘向上海西安三原
白云情洒亲人情洒人间
天上的惠云是我的妈妈
妈妈用爱心吐尽蚕丝呀
天上有惠云才有惠雨
老百姓最喜欢风调雨顺
天上有惠云必有惠雨
妈妈永远滋润儿女心田!
程翔感悟:文化艺术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通向真善美的轨道。
程翔,笔名蒙鸽,男,汉族,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内蒙古武川县。在驻河北、辽宁、黑龙江空军第三、六航空学院度过童年;在驻新疆哈密空军第八航空学院子弟小学、中学读书,去柳树泉兵团农场上山下乡,1980年,在驻新疆空军工程兵十四团87493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安排于陕西省三原县税务局工作,调到三原工人俱乐部,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在三原报社担任过记者部、编辑部、摄影部主任。文学艺术作品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解放军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并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998年夏,日夜兼程赴湖北采访百年未遇的长江洪涝灾害。1976年至今,每天坚持写《程翔日记》达千万字文稿,创作126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翔》1、2、3部。2012年5月15日,《中国摄影报》发表《程翔:为环保鼓与呼》的报道。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咸阳市地税系统摄影协会评委会特邀评委、三原美术家协会顾问、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三原作家协会副主席。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等辞书。
程翔的博客:
10、马世成&
妈妈学会了接电话
还不懂挂电话
妈妈学会了拨电话
仍记不住号码
妈妈学会了读短信
却删不除牵挂
简介:马世成,白族,1976年生,云南富民人,中学语文教师,首届全国“红云书香园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时创办过文学社并担任大学校刊主编,2008年开始网络诗歌写作,2010年开始习作格律体新诗,曾创办网络互动配乐朗诵文学电子杂志《七色》诗刊并被百度百科“七色”词条收录,已在《文学校园》,《散文诗》,《滇池》,《渝水》,《关雎爱情诗》,《学生新报》,《春城晚报》,《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中国小诗》等报刊发表了作品,并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现为《格律体新诗博客周刊》创办人、《格律体新诗博客诗刊》主编。
11、王咏华&
从父亲憨厚背影读出生活不易
在年轻时高大英俊面孔里
随岁月有了沧桑痕迹
不容忽视的是后辈关爱孝心
难能可贵的围炉久坐的天伦之乐
从母亲干练矫健到年迈身影
有湘西儿女多情和饱读诗书过往
种种的不易 在时光里穿梭
浑然天成的
有了地气和福音的底蕴以及
从容和静静优雅神态
然而时光无一不记录
某些影像如同电影过带
需要厚实和质朴的新生
当一切的一切在际遇发生
双亲执手相顾 懂得里的默契
已经能用双鬓的白发细数
那些几十年埋藏瓶罐如今安好
酝酿出手工精湛的女儿红
如同待嫁红妆女子在开启那刻
醉满了人间馨香絮语中的繁华路径
真名:王咏华、女、71年生于广东连山、湘籍、作品散见媒体、诗观:原创生态、感悟人生、关注当下、现在广州
新浪博客:
12、何小龙&
曾经多么有力
拉架子车,抑或割麦
满手的老茧,不曾向艰辛妥协
现在,它却抖得厉害
连一双筷子都拿不住
还需靠父亲或我的帮助
才能将一勺饭菜送进嘴里
曾经多么柔软,抚摸我的脸蛋和头发
温热、舒适
如今,它变得黝黑、皱巴
有次看病我搀她上楼
每上一层台阶,她都要停下喘息一会
而我握住她的手,像握住一块树根
——母亲啊,您把生命的绿荫给了家
而把枯萎的结局留给自己
何小龙简介:甘肃省作协会员,供职于某纸媒,资深编辑,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山东文学》《奔流》《鹿鸣》《散文诗》等国内外百余家刊物,出版个人作品集10部,曾荣获甘肃黄河文学奖和平凉市崆峒文艺奖。
每年清明的时候
孩子们都会不远千里
烧几张粗糙的、黄色的
父亲活着的时候
在山沟里拾马粪
父亲在山沟里采药
说孩子他妈病好几天了
每天走五公里山路
像被驱赶着的羊群
每天奔跑在路上
作者简介:与戈,男,生于1982年,甘肃甘南人。有诗文百余首发表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联系地址:747500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术布乡人民政府&
昝海龙(收)
14、陈艳娟&
妈妈的天边
  添一把落叶&
将炉火引燃
  妈妈的思念从烟囱
  悄悄爬上天边
  遥遥眺望远方的地平线
  远方的人啊
  你可看见那朵朵洁白的想念
  你能不能读懂
  妈妈的天边?
  是妈妈彻夜无眠的双眼
  是妈妈丝丝缕缕的挂牵
  是妈妈牧放的羊群啊
  驮着期盼跑向蓝天
  若是不信
  可感觉那落在肩头的雨水微咸
  那是妈妈想儿的泪呵
  万万千千
  若是你回头
  轻轻的一声呼唤
  就一定发现
  妈妈的喜悦&
映红了傍晚的天……
作者:陈艳娟
简介:80后,祖籍辽宁。辽宁葫芦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博客链接:
149路公交车,载走目的地相反的人
你注定要走到马路对面的站台
而我,只能在这边看你,车辆川流不息
先走的你,提着大包小包挤进人群
装着没有尽头的担心和思念
开始担心,你的头发,已经剪短
像是生命,早就没有多少
那瘦削的身影,被愁容压弯
你借车子追赶日暮,我用车轮消遣时光
我们的方向相反,只连着一条纤细的血脉
20年的时光,你在梦中呼唤过我无数次
我还那么小,停在三四岁的年纪
记起,第一次念你,是看见枯槐
才想到,那天分别后的母亲,一定又在家
――守着一台孤独的电视机
个人简介:余容,原名:任如意,女,云南昆明人,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13级哲学班;喜欢读诗,也喜欢写诗;在“金光大道”全球华文校园散文诗赛、“敬亭山”全国青少年诗赛中获奖。
博客地址:
16、袁靖凯&
月朗星稀的夏夜
毒蛇袭击了蹦蹦跳跳的我
尖叫引来父亲
他忙拿来白酒清洗伤口
含着酒一口口吸出毒液
蛇医说要不是及时吸出剧毒
这条腿也就废了
父亲嘴唇舌头因此掉了厚厚一层皮
整整一个暑假他将我背来背去
直到再次欢蹦活跳在学校里
3年前另一条毒蛇袭击了父亲
用癌细胞吞噬他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
说着明天的打算
我只能在泪水里支吾着
每次梦中相会他一如从前
一张喋喋不休的嘴
一颗无所畏惧的心
我永远是他的孩子
即便我也成为父亲
个人简介:袁靖凯,男,四川仪陇人,诗歌爱好者。作品散见于《诗探索》《常青藤》《扬子江诗刊》《四川文学》《诗歌月刊》《文学艺术.中国影响力》《伊春日报》《新世纪诗选》《岁月》《新诗》《大诗歌》《中国网络诗歌精选》《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中国当代汉诗年鉴》《北方作家》《打工诗歌精选》《诗歌周刊》《未央文学》《当代诗卷》等!
17、陆秀红&
父亲的土地
有一杯新酿的白酒
覆盖着凸起的脊背
烈日不再毒辣
我仰首看看四季
匆匆的成长中
粮仓盛满父亲的微笑
乡亲洗净双手
捧着种子的绿意
脚下踩出厚实的窖藏
埂上一个弱小的身影
甩掉致命的懒惰
冲暖风挥一把热汗
秋天的谷场
大伙儿聚在一起
哗啦哗啦的声响
摩擦着陈旧的箩筐
收成堆满饭桌的边沿
母亲的炊烟袅袅升起
风调雨顺守从口中跳出
栖息在田野和地头
我卸下懵懂的疲惫
聆听父亲耕作的童话
老牛眯着大眼睛
咀嚼着绵绵的春意
铺天盖地的麦浪
涌动山谷洼地的寂寞
老人孩子一起走出家门
用一根扁担的平衡
度量一片土地的恩赐
你我的脚步串联成芬芳
作者简介:陆秀红,男,1982年7月生,安徽六安人,小学教师。有诗歌作品发表于《辽宁青年》《现代青年》《皖西日报》《作家导刊》《中国文学》《大别山诗刊》《贵阳诗词》《鳄城文学》《昭通诗人》等,并有作品获奖或入选文集。
18、王海云&
秋天的眼泪
每次回家看望双亲,
他们总是说:没什么事,往后少回来。我们还走得动!
说这些话时,父亲总是将嗓门提的老高,
把烟锅子磕得叮当响,生怕我听不见似的。
母亲在一旁忙着,为我打点行装。
看到父母亲高兴的样子,我没有说什么……
父母亲坚持侍弄着几块田地。
每年都要种上一些谷子,到秋天碾成米,
就亲自进城给我们送来。
临走时总是说: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了。
需要什么,打电话我给你们送来。
望着父亲依然倔强的双腿,我没有说什么……
那年秋天,父母打电话说让我回去一趟。
我急匆匆赶回老家,却看见父亲静静地坐在门墩上,
端着烟锅使劲地抽着
浓浓的烟雾,像父亲在秋天点燃的柴禾,
呛得他连打了几个咳嗽:米碾好了,你带走吧。
今年退了几块地,明年就光剩下种谷子的地了。
母亲在一旁搓着手说:今年太忙,顾不上给你送米去了!
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两位老人,
像做错了什么,在向我道歉。
我想说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来……
又一个秋天到了。
去年的小米早已吃完。
父母亲却一直没打电话。
我急匆匆地赶回了老家。
第一眼看到的却是,父亲拄上了拐杖。
这次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手,掏他的烟锅。
母亲在一旁不住地搓着手说:你父亲今年真的不行了,
真的不行了……”
那沮丧、忧郁的表情,像欠下了我好多好多……
【简介】王海云,男,山西陵川人,75年生。诗文见于《中国诗歌》、《星星》、《绿风》、《北京文学》、《山西文学》、《诗江南》、《青海湖》、《人民公安报》、《山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入选《中国诗歌鉴赏》、《中国诗歌-2010年网络诗选》、《震撼心灵的名家诗歌》等多种诗歌年选;获各类奖项多次。
19、杨辉腾&
父亲,只留下一个名字
父亲的一生很简单
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木箱便装完了
风,雨,以及长在草叶上的绿
只是时间里的逗号,他没有过多的精力写完
尘世的轻与重
我知道他从小就会翻泥土,记住了村庄
以及一头大水牛的模样
磕头土地给予活着的理由
紧紧握住犁铧,夜里躺在冬暖夏凉的瓦房里
在我没有成为孩子的父亲之前
他走了,带走了疾病,以及所有的痛恨
留下一个名字,够我用一生去遗忘
杨辉腾,1976年出生。广西容县人。现系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深圳市坪山新区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见《三峡诗刊》、《打工文学周刊》、《佛山文艺》、《星诗界》《未央文学》、《网络诗选》、《辽西诗刊》、《岁月诗刊》、《先锋诗歌》、《炎黄诗学》、《凤凰花开诗刊》、《中岳诗刊》、《长城诗选刊》、《现代诗选粹》、《民间诗刊》、《天津诗网刊》、《山东文学》、《中华诗人》、《太阳诗报》等纸媒网刊。有诗歌入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
诗观:尽可能地用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去还原生活本真
20、宋桂杰&
痛失过母亲的守护
橄榄装进童年的抽屉
双眼望穿学堂
可还是学了十年手艺
粗粮与肚子尴尬相遇
孤灯和生铁是一对佳侣
苦钻劲儿换来培干机会
您百倍苦钻又十年
别人轻蔑有好差事不要
您只是傻傻一笑
土专家的外号越叫越响
您的手越来越残糙
右手小指不能直伸
一块铁屑已长在里面
您凭绘图与制造
融入祖国的工业大发展
细粮让妻孩有了欢颜
煤矸石粉碎机是您的名片
亲友的果匣子挤满了屋
荣誉爬遍了北墙
我的好父亲啊
您残糙的手
又何尝不是宝藏
作者简介:宋桂杰,乡村女教师。处女作《诗之路》清新隽永,代表作《忧郁的目光河》重金奖励,获奖作《冬之韵》享誉省外。拟出版专辑《飞花有梦》。
&21、贾建成&
我怕写不好这首诗&
不是没有什么可写
而是父亲的故事太多了&
不知从哪里下笔
父亲已走了一月多&
可我觉得他一直还在我的身边
还睡在靠窗子的那间屋子&
当我转身给他水的时候&
他又不在了&
那里空荡荡的
像和我捉迷藏&
其实父亲就是我最敬重的影子&
一个山一样高大的影子&
他是我生活里的一棵大树&
一堵厚实的墙&
是我的摇篮&
是我吃的盐&
是我心里的英雄
不要看他那么瘦小&
他可是我生命里必不可少的空气&
我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手心里&
父亲吃的粗粮
我吃的细粮&
父亲穿的粗布衣&
我穿的新衣裳
都是父亲背着我&
甚至让我骑在他的头上
为了这个家&
父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
他还出门打工十几年&
在给单位看门每月140元的工钱时
他也不嫌弃&
整整看了三年&
当家里生活稍有好转
该享享清富的时候了&
他却患了病&
父亲走了我心里空荡荡的&
一直不能安静
好像走了很多人&
好像整个天空很多宝贝都被他带走了
我只觉得阴暗沉闷&
月亮没有了往日的光泽
花儿开始衰败&
太阳失去了血色
我也不愿意和人交流&
只想走近躺在冰冷的墓坑里的父亲
说说心里话&
可泪水常常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亲睡在那里
一句话也不能回答……我陪父亲的时间太少了
现在像小时父亲背着我&
我想现在背背父亲
都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觉得我亏欠父亲的太多
就是想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我只有照顾好母亲
这是父亲临走时的一个心愿&
也是他的心病&
父亲放心吧
我会照顾好母亲的&
我会经常来看你……
贾建成,笔名成鸣、成啸,1958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曾插过队,当过养路工。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已有300余首(篇)诗文散见于《诗刊》、《诗神》、《星星》、《诗人》、《青年诗人》、《飞天》、《作家报》、《工人日报》、《敦煌诗刊》、《陇东文学》等报刊杂志,并有作品获全国性征文奖和省级奖。著有诗集《红月亮下的乡情》和长篇小说《记忆》。
神圣与庄严
一棵树,一条老巷
散着一束慈爱的目光
踮脚把我张望
站在在湿漉的
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
将凝望定格成
一尊神圣的雕像
一道川,一座高山
携着一身疲倦
不靠近也不走远
幼时常将我扛上肩
如今手掌粗糙生茧
一生静默地守护
似战士般庄严
个人简介:柒羲,本名王思思,因于农历七月初七生,故取名为柒羲,与“七夕”谐音。自小酷爱文学,喜欢读书写作,现就读于一所大学,曾获得过第十届冰心文学奖预赛二等奖,南边文艺文学新苗奖,院里举办的现场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等。
23、红海滩&
如果没有你的存在
世界将会陷入怎样的暗境
如果没有你的光亮
妈妈仍在摇曳的烛光里
做细琐的针线活
她的双眼遇风流泪
装满生活的黯淡与失意
但不知为什么
每当她转头望着我们时
都看见那眼眶里有
两盏平实柔和的小灯
她意志携带的发电机
蓄满无穷的能量
为远在异乡打拼的子女
时刻送去光明
吴新波。女。汉族。黑龙江省依兰古城人氏。
笔名:红海滩,龙女。70后。
诗观:忠于内心,忠于现实。
中国诗友会会员,诗歌,散文诗,诗评散见于《群岛》《新诗大观》《星诗界》《大众文学》《新世纪诗选》《未央文学》《大别山诗刊》《中国魂》《微文学》《金心》《关雎爱情诗刊》《中国小诗》《橄榄叶》《诗歌周刊》《诗日历》等。
博客地址:
24、晨钟远&
写给父母的颂歌
一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在黄土地上,在唢呐声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
小性子,牛脾气是
针尖与麦芒的争斗
打打闹闹中,拉扯
一家人的温饱,勒紧裤腰带
让儿女有书读
是天大的事!
他们从不吝惜力气和汗水
欣慰和喜悦随儿女的翅膀飞到
他们依然坚守老屋伺候土地
“嘛爰情?俺不懂
现在,天天能守在一起
就是最大的幸福!”
作者简介:陈中远 男
1972年4月生
山东济宁人,现居上海松江务工。诗歌散见&&上海文学&&
&&北方作家&&
&&江南晚报&&
&&山东文学&&&
&&济宁日报&&
&&诗歌月刊&&等刊物。
在2013年“大运河杯相约中秋”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2014年上海第八届市民诗歌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个人诗观:诗歌是生活的喉咙,她唱出人生的聚散离合,喜怒哀乐;她是心灵的阳光,也是情感的暗河!
&25、景鹏&
思念,槐花飘过夏夜的窗台
我钟情明月如诗,轻轻晃动枝丫
谱写一首洁白,随风醇香
秋风到来之前,我要绞尽脑汁
把池塘清澈的蛙鸣,唱成炉火
母亲的微笑永不熄灭,并且
大声告诉天上星,我们早已备足
拥抱,等父亲挥镰收割
耳边的风带走时光,无声
我多么悲哀,不是一只燕子
来去自如,知南晓北
寒冬什么时候褪色,擦拭羞红的桃花
招来蝴蝶,逗笑童年的回音
生于甘肃泾川。90后大学生,高中时爱上诗歌,2014年底以笔名莫一飞发表诗歌于《中国诗人阵线》《紫江诗刊》《青年文星》《关雎爱情诗刊》《天中晚报》《中国诗》等刊物。荣获第五届“全国校园双十佳”提名奖。
26、殷朋超&
一阵风从年头吹到年尾
父亲像往年一样
趁着夜还在沉睡中一步一步潜入城市的心脏
带着信仰和幻想
在脏乱的工地安家&&
父亲总像个偷渡者
从春天打捞到冬天
陪着雁子在朝圣的路上
那,窄窄的空间
把所有的梦想
带到理想的起点
殷朋超,笔名雨声,1994年出生于咸阳,现就读于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有诗作见:《陕西诗歌》《秦风》《咸阳诗刊》《辽西风》《中国微型诗》《紫江诗刊》《孤桐诗歌报》《长城诗选刊》《台湾新闻报》《齐鲁诗歌》《中国爱情诗刊》《若水》《冰月文艺》等诗选。
联系方式:&
27、苟念成&
母亲在乡下
田地里种庄稼
父亲在县城
种另一种庄稼
生长拔节楼房
雨后春笋一样
一年比一年高
父亲退休后
被公司留用十二年
才回到乡下的家
我和妻子发挥
父亲的好手艺
拆除了土木房
新建两层楼房
我的父亲和母亲
喜滋滋搬进新居
幸福地安度晚年
作者简介:苟念成,男,1963年11月出生。陕西省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诗教育研究会会员。
28、张金烈&
喂养过许多头黄牛,你在前边走着
或者它走前边,走一程又走一程
你的脖颈就加上了轭
以一头牛的姿态继续活着
战天斗地就用两只牛角左冲右突
训练过很多年力气,风霜雨雪是假想敌
家人也是你的敌人,每天早出晚归
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你的战场
春夏秋冬总是赢在你的手里
一家人就象一棵一棵庄稼年年长势茂盛
希望的田野上,你天天都在农谚里练嗓
模仿鸟声在季节的晨昏里匍匐前进
蝉鸣的男高音一遍又一遍地唱
秋天情不自禁就爆出粒粒饱满的掌声
而家人常常听到的是风暴前一串雷鸣
一辈子都在爬山,生活的山坡多么陡峭
返身一望,身后是道路泥泞而又曲折
一辈子都在扎篱笆,又隔着篱笆墙远眺
大山的书页里你围着一栋木屋展开故事
是门前那棵秋天的银杏树独守片片金黄
你是浓荫,默默地撑起一缕爱的凉爽
一条坎坷路,走进走出都忘了你的庇护
你是山,用祖传的方式考验和训练儿女
儿女攀登的脚步声却是你严厉里的心跳
想起父亲就想起什么叫做良苦用心
张金烈,男,苗族,1958年9月生,贵州省道真县河口乡竹林塘村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975年高中毕业即任民办教师,恢复高考首届幸运者,从教十五年。1990年改行从政,先后任县委组织部副主任科员、县综治办副主任、县委办副主任、县国家保密局局长、县信访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县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等职,县政协五届、六届、七届常务委员,贵州省2011年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1983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作品,刊登在《山花》《花溪》《民族文学》《贵州民族报》《贵州经济报》《贵州日报》《教育周报》等100余家报刊,入选《历史的回声》《太阳石》《遵义50年散文选》等选集。2013年11月改任非领导职务,停笔二十年后开博客如摆小摊再与诗歌续缘,作品多在网络发表,偶有诗歌在《中国散文诗刊》《河北诗人》《贵州都市报》《华夏诗刊》《关雎爱情诗刊》《贵州诗人》《中国文学》刊载,同时收入《经典短诗.当代方阵》《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心中的桃花源》《最美的风景》《诗品短诗200家》等诗集。《凌晨六点钟的重庆》获《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我最喜爱的十大旅游诗歌作品,《凝视花开》获第二届民间鲁迅短诗奖十佳诗人。出版个人诗集《雨中道真》(类型出版社),执行主编中国诗歌地理《道真九人诗选》(团结出版社)。
29、赵炳鹏&
母亲背着小麦,走在前头
我拿着遗穗
认真的尾随在后
多年后,母亲老去
在草木更深的山路上
我默然回头
依旧背着麦子的母亲
早已落在了我的身后
简介:赵炳鹏,
1992年出生于定西的一个村庄,现就读于河西学院。有诗歌刊于《飞天》《人才周刊》《甘肃新农村报》《黑河水》《美塑》《三亚文艺》《望月文学《长江诗报》等。
笑吟花香博客 :
30、景绍德&
父亲的手很粗糙
指纹里依稀可见泥土的颜色
每只手指上还有裂口
有几处被白色胶布包裹
父亲的手满是老茧
就像有血有肉的铁锉
触在肌肤上刺的生痛
也许读懂了老茧就明白父亲的艰辛
父亲的手很有力
这双手让黑土地上长满了绿色
让母亲与我的生活衣食无忧
父亲的手担起了一个家的责任
父亲的手很厚实
每一根血管突起像扎在地面的根系
而每一滴血液里都含着爱与情
这双手给予我生命的力量
父亲的手很温暖
曾经将我高高地举过头顶
在父亲的手中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而在我的心中父亲是一位伟岸的男人
31、彭益永&
可否还能记得起
在那里你是否还能
嗅到这满树的香气
这一树金色的花蕾
那碧绿茂密的枝叶
也总能回忆得起
你曾为它浇水施肥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
满院的香气依旧扑鼻
父亲啊父亲
桂花又开了
浇水施肥由我代替
每当我嗅到
这沁人心脾的香气
止不住思念的泪雨
作者简介:彭益永,男,1969年12月生于山东青州,大学文化。系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黄河诗报》、《时代文学》、《文学从横》等报刊发表作品近三百篇(首)。诗文入选多种选集,部分作品曾在全国获奖。现为青州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州诗联》副主编。
&&&&&&&&&&&&&&&&&&&&&&&&&&&&&&&&&&&&&&&&&&&&&&&&&&&&&&&&&&&&&&
32、珀劦璨玟&
时间定格在冬月六日下午十九时零八分
我生命中成长历程的一个时点或者生长坐标
你使劲地挤出了最后一丝力气和艰难的苦痛
垂下了纤瘦的手指和坚强的头颅
再也握不住你温暖的胳膊和臂弯了
再也抓不住你亲切的掌纹和宽厚的胸怀了
空气也无法挽留&&
鲜花、树木和草籽也无法挽留&&
甚至连冬天最后一朵寒冷的冰花和腊梅也无法挽留
老家长满青苔的院落再也没有你漫步的足音
红高粱的山垭口和场坝再也没有你流连的足迹
清晨村庄吆喝耕牛的声音和午后喊山的吼声
再也没有你的消息
你是去履行一次简短的旅行么?
你是去赶赴一趟春天的集市或者预约么?
房屋中烟草的气息和汗渍的味儿还未消散
饭桌上的酒杯、菜肴和米粥的味道尚未消散
来不及回眸&&
你颠簸的步履已消逝在黄昏的深处
你一定还有一段未了的心结和夙愿吧
你一定还有一段未走完的路径和行程
栽种一株盎然的花草&&
抑或一棵未开花的果树
一节感人肺腑的叮咛或者催人泪下的留言
如果可以相互交流血液&&&
把我鲜红的血倾注入你微薄的动脉
如果能够移植肌肤&
把我鲜活的肌肉移植你萎缩的肌肤
如果生命可以轮回&&
把漫长的光阴交换你短暂的时光
至今仍在相信
你还在老家的拐角处&&
也不曾消逝……
作者简介:珀劦璨玟,布依族,原名杨永范,上个世纪70年代初出生于云贵高原的扁担山区布依族第三土语区上,从90年代初至2010年之前曾在国内外刊物《诗刊》、《人民日报》、《香港诗书画报》、《大河诗刊》、《黄河诗刊》、《绿风》、《诗潮》、《佛山文艺》、《边疆文学》、《南方日报》、《贵州日报》、《山花》、《中国保险》、《遵义晚报》、《经济信息时报》、《安顺日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过诗歌、散文、评论等200余(篇)首,有诗在《诗刊》、《山花》、《贵州日报》、《香港诗书画报》、《青春诗歌》、《湖北日报》等刊物的诗歌征文获奖多次(20余次),作品入选《青年诗人抒情诗选》、《绿风》等20余种选本,与人出过合集《云彩草书的丰沛》(诗集),现在贵州省某私企就职。曾作为贵州布依族较为突出的布依诗人受到一些名家的关注,与诗坛多位实力诗人有交往,并受《诗刊》社邀请参加过人民大会堂诗歌奖颁奖会,与丁可、巴音博罗、邹静之等交流,后因生活原因停笔,2014年10月后开始恢复写作,以笔名“珀劦璨玟”发表作品。
个人博客:
故乡这块旧钟表从未停止走动
我一年年回归故里,从不声张,更不敢
大张旗鼓,甚至不愿意提前通知
那两个在孤独中取暖的老人
我不是想给他们惊喜,而只是想把每一次回乡
都当成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把必然的相逢与相聚,皆归于自然
父亲年过六旬,还有一口好牙齿
只不过腿脚愈加不便,遵医嘱
既不能吃酒,也不能喝烟
前几年尚沾沾自喜的视力已不及当年
戴上老花镜的先生
在记账翻阅农历时,从没有人怀疑他的学历
母亲的头发早已花白。她用一盒盒染发剂
把真相隐瞒多年。我总以为她
还是当年那个年轻力壮的农妇
可是她的脸在枯萎
皱纹和斑,出卖了她的良苦用心
可内心再苦,她也不愿把苦汁倒出来
世界上有那么多好地方,唯有这一处
我从未感受过寒冷。童年的大雪
还在纷纷扬扬。少年的田野
愈发茂盛。列队坐在清江对岸的群山
既没有多一座,也没有少一座
日出与日落,依然重复着多年前的轨迹
故乡这块旧钟表从未停止走动
虽然它的滴答声带走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光
但只要我回到这里
就会立马适应它古老的节奏
我内心的秒针,细数着人间的光阴
收集着灯火的温暖,不让它们轻易溜走
作者简介:向迅,笔名景阳,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职作家。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民族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潮》《绿风》《中国诗人》《中国诗歌》《长江文艺》《文学界》等刊物。出版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中国作协201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寄居者笔记》等三部。曾获首届林语堂散文奖、2011年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二十一届全国孙犁散文奖、第十九届、二十二届全国鲁藜诗歌奖、第六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等文学奖项。
34、汪喜刚&
当你有了父亲的模样
当你有了父亲的模样
眸子里,坚定地刻画未来的路
核桃一样充满岁月的波痕
金黄的麦地挂满胜利的穗
长满老茧的大手挥割村庄的麦子
青杏,红莓点缀碧海青天
坚韧的写满——成长
在滚烫的大地
当你有了父亲的挺拔
双手里攥握时光的尾巴
一句一句的写下——爱的承诺
云巅之上,悄悄佩戴蹒跚后的羽翼
飞翔于你的头顶
汪喜刚,男,(1995年——),汉族,甘肃清水人,90后在校大学生,就读于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现是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浩瀚文学社成员,喜欢看书,热爱文学写作。2014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先后发表于《青年文星》、《草叶诗人》,《亮剑文学网》,《新作家网刊》,《虞姬文学网》、《网络诗刊》、《定西师专中文系报》、《浩瀚报》等等。先后创作诗歌、散文篇(首)百余篇(首),部分作品被转载到《必读社》。现是甘肃省清水县作家协会会员,《新作家》网刊第一编辑部责编,木雨文学社诗歌组组长兼编辑。
父亲,踩着季节的脚印
季节走一步,他也走一步,亦步亦趋的跟着季节,
闲了,也不超前一步,忙了,也不落后半步。
一天廿四小时,一年廿四节令,他总是奉命,不折不扣的执行。
桃未红,柳未绿,他就将铧犁擦成金光闪闪的样子,
仿佛要把阳光摘下来,镀在犁头上。
燕子来时,他的鞭子空中一举,春天就在鞭稍炸开了花。
于是,牛在前,他在后,鞭子在空中,一汪春水在田间荡漾,
一幅牧春图就嵌在青山绿水中。
从一粒种子入土,他就小心翼翼地跟着,像一名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萌芽,开花,结果。
他那个帆布袋,一忽儿是芝麻,一忽儿是绿豆。
他的脚下,山,一忽儿远了,一忽儿又近了。
在掌上,他吆雷喝云,在指尖,他催风生雨。庄稼,不停地在他脚印上奔跑,着装换颜。
举手,他知道天有多高;抬足,他知道地有多远。
走了一辈子,始终与田埂叫着劲。
山谷,空旷。仿佛很大又仿佛很小。
外面的世界,固定在一个叫“锅”的卫星接收机上。这是我对他最后的孝敬。
他不看城市的摩天大厦,不看花花绿绿的衣服。
他说:再高的楼不是自己的,再鲜艳的衣服也没有田间地头庄稼的颜色鲜艳,
看新闻时,他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预报,
得扳着指头算算明天的活。
当年,三五间土砖房,一点两点灯火,是家的全部,
一亩三分地,是他的全部。亏欠的年成,
他铁青色的脸,像个屡败屡战的将军,我从未安慰也从未感谢。
我见证了一枚阳光落山的全过程,我在他的影子里站了很久,直到站成他的影子。
我终究不是一块钢,只是火星四溅的铁渣。
把岁月熬成了铁锈。
当生命的冬季与自然的冬季,在他的路上相逢,重叠。
他把他78年的人生下成一场最大的苦雨给我,在雨中,他沿着当年他拓荒的那条荒经,
那条布满萋草的小路,在一个向阳的坡上,
那个地方,依山傍水,
他把自己种下,依然固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
和蒿草一起,从春出发。
曾用本名,笔名:飞非 飞天
作品散见于《散文诗》《内蒙古文学》《中国文学》《大别山文化》《天涯诗刊》《新国风诗刊》
《大别山诗刊》《月亮诗刊》《北方作家》《华语诗刊》等,并获得多次奖项
36、曹建龙&
父亲是……
在我情绪黯淡时,父亲
是一盏明亮的灯光,射程很远
足以照亮我人生的征途
折射出我杀出血路的信念与毅力
在我人生失意时,父亲
是一滴强力的清醒剂
味道就像汗味,或浓或淡
足够刺激我勇往直前,屡败屡战
在我生命创伤时,父亲
是一棵挺拔的大树,枝枝叶叶
都是绿色的希望,指引我
坎坷旅程奋斗,健康路上成长
在我前途迷茫时,父亲
是一座屹立的大山,在我身前
遮风挡雨,在我身后,推波助澜
有这座靠山,我没有浪费美好时光
父亲,是一首平仄的诗
写不尽他的沧桑、含蓄与留白
父亲,是一首高亢的歌
唱不完他的春秋、汗水与辛勤
【作者简介】曹建龙,笔名曹会斌,湖南临武人。作品散见《南方工报》、《湖南经济报》、《红河日报》、《郴州日报》、《南叶》、《湖南诗人》、《信阳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物。著有文集《心海逐浪》。
右边的头又在闹了
失眠。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想父亲
听叔叔说父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头疼的
父亲疼得厉害时,买不起药
曾让他用力向后揪耳朵
父亲是要把那根走歪的神经
揪到正常轨道上
倔强了一生的父亲终是没拧过
那根跟他作对的神经
父亲去世后不久我也开始头疼
我知道我脑袋里的那根神经
是父亲无意中埋下的
跟父亲的那根神经有着相同的叛逆性
它是父亲身体里蔓延过来的藤
我一疼起来的时候
就能感觉到父亲的疼
一剪梅简介:笔名癫丫,原名宋作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文学会会员,湖畔诗社活动社长,诗歌、散文多次获奖,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天津诗人》等数十家刊物,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38、黄治文&
回到村巷深处
每一次走进村巷,我就觉得隐隐中
有一双眼睛高过村庄,有一个身影长过黄昏
每一次走进村巷,踩着一行细碎的脚印前行
那行脚印比村巷更深,比眺望更远
按捺不住,锈蚀的心里又一次呼唤
我的白发亲娘——
村巷里有一树杏花开在我记忆的春天
娘就是那棵树上杏子由青到红的全过程
村巷里常年堆积着新麦草旧麦草和陀螺刺
娘就用它们点燃一生当中这样那样的臆想
村巷里每天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故事
诸如淘气后的屁股被娘打得红肿
之后又敷上泪水煮热的毛巾
村巷是我勾魂的摇篮,从童年到成年
村巷是娘飘摇的渡船,从中年到老年
乳名被炊烟裹紧,在村巷里穿行
喷嚏被思念裹紧,在飘泊里穿行
按捺不住,锈蚀的心里又一次呼唤
我的白发亲娘……
黄治文:汉族,1968年生,甘肃榆中人。诗歌及散文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中国散文诗》、《安徽文学》、《杯水》诗刊、《乡土诗人》、《新诗》、《淮风》、《甘肃诗人》、《齐鲁诗歌》、《新诗刊》、《三亚文艺》、《中国魂》诗刊、《北方诗刊》、《北方》作家、《中国诗》、《关雎爱情诗刊》、《中国诗人阵线》、《炎黄诗学》、《甘肃日报》、《陇南文学》、《兰州日报》、《甘肃农民报》等省内外四十多家报刊。诗歌入选《新世纪诗选》、《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当代诗歌精品赏析》等二十余种选本,荣获《关雎爱情诗》2014年度“十大潜力诗人”奖,多次获全国诗赛奖项,著有诗集《在北山的陶罐里淘洗时光》。
博客地址:
39、只蝶痴梦&
常常望着白发稀疏的母亲
心中总有莫名的哀伤
岁月催人老的古训
常使我无尽的怅茫
生我养我的娘亲啊
再没有我儿时记忆中的健壮
瘦弱的身躯承受了家庭过多的重量
终日里少言寡语
从不与邻里争短论长
我任劳任怨的娘亲啊
是您瘦峭的肩膀担着我们
走过春、夏、秋、冬
挨过雨、雪、风、霜
而今,您已沧桑成一株老树
默默地伫立在岁月的风雨
您的儿女就像一只只飞鸟
已飞向希望憧憬的远方
娘亲啊!无论再遥远的天涯
您都是我们人生坐标里的原点
我们就像飘零异乡的乌鸦
总想在某一时刻
以最虔诚的反哺
回溯您温暖的怀抱&
本人自幼喜爱文学,对诗歌情有独钟。自青年起漂泊不定,爱上诗歌朗诵,在外做小生意期间,经常于僻静处处,朗诵一些励志奋发的文字,为自己的人生注入精神的兴奋剂。2008年在搜狐建博,开始真正步入诗歌创作的殿堂,被【搜狐文学官方网】站吸收为会员,常有作品被推荐至网站首页。在新浪也建有博客。后又加入【中国诗赋学会】,【西部作家】,成为会员。
我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是:诗是文字的原子用心灵的对撞机裂变出的分行蘑菇云。
&只蝶痴梦的博客
40、王建雄&
爸爸、儿子爱您
在这个干燥的季节里
您那裸露在背心下的肌肤
是否又被太阳揭起了皮儿
您总是在儿子的心中无比神圣
神圣的存在着莫名的距离
您总是一如既往的沉默
沉默的让儿子几乎将您忘记
每当被困难笼罩时
却总是理所当然的
钻进您所撑起的一道天空
岁月不停地在您脸上刻下印记
还悄悄地把您的头发染白
可无知的儿子啊
连一句祝福的话&&
都未曾给您留下
王建雄,笔名两棵树,甘肃省陇南文县人,90后诗歌爱好者。甘肃文联协会会员,甘肃文学社团联谊会常务理事,华夏诗刊签约作家。在第二届“新一代”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先后被收录入
《大地湾》、《甘肃文学社刊》、《紫江诗刊》、《当代民间诗人诗选·2015年卷》、《华夏诗刊》、《2015中国诗选》、《现代诗歌》网刊、《鸡西晚报》、《因为青春》、《纸间流声》等。
姓名:王建雄&&&&&
笔名:两棵树
博客:两棵树阿雄的博客
&41、蔡同伟&
母亲的话题
乡下的母亲
识不了多少字
但与老人家在一起
她总有扯不完的话题
谁家的儿子如何不争气
谁家的闺女为啥有出息
怎样才能心安理得
如何为人处事……
土里土气的言语
实实在在的道理
蕴含着朴素的母爱
寄托着深情的希冀
警句似的叮咛
絮絮叨叨的话题
化作涓涓清溪
在我人生的长河荡涤
无论我漂泊何方
时刻在母亲的心里梦里
儿女是母亲一生的牵挂
儿女是母亲永远的心事
&42、向天笑&
陪父亲回家
以前,陪父亲回家
总是让他老人家坐在副驾上
这一次,我坐在副驾上
他躺在担架上
以前,从来不告诉他地名、路名
他自己知道的,都会告诉孙子的
这一次,他再也看不见路了
只有我坐在前面告诉他
上车了,出医院了
到杭州路了,快到团城山了
过肖铺了,快到老下陆了
新下陆到了,快到铁山了
沿途,就这样不断地告诉父亲
让他坚持住,祈祷他能坚持到家
铁山过了,快到还地桥了
过工业园了,排形地到了
矿山庙到了,张仕秦到了
马石立到了,车子拐弯了
教堂到了,向家三房到了
向家上屋到了,严家坝到了
沿途的地名越来越细
离老家也越来越近
前湖肖家到了、吴道士到了
后里垴到了,快到家了
车到屋旁的山坡上
大父亲九岁的二伯
坐在小板凳上等他
我也告诉了父亲
救护车以二十元钱一公里的价钱
一路奔驰,只花了四十八分钟
一分一秒,都让我提心吊胆
幸好父亲很坚强,坚持到家了
活着或死去的父亲
我有俩个父亲:一个活着
另一个已经死了
这么多年,俩个父亲
像头顶上的两颗
星辰:长庚或者启明
一个给了我鲜活的生命
一个给予我光明充盈的生活
不管是偶尔想起或者更持久铭刻的忘记
我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在与不在
像一座大山,这辈子我始终笼罩在山的巨大阴影之下
我曾如此憎厌又如此渴盼着父亲的归来
我憎厌父亲对我人生自由的压制
渴盼父亲能否永远像一个轰然不倒的成长保护神
俩个父亲其实是同一枚硬币
如今,他们在岁月交替中流水般逝去
而我也已成为一个父亲
仿佛身体里开始奔流另一种时间
跟晨昏暮鼓有所不同
在那些无聊隐晦的时刻,我常听到
父亲一生珍爱的三五牌座钟
每逢半点或整点
清晰警醒的铛铛钟声
钟声里我的父亲
我举手投足的每个动作
都有他的魂灵附体
达达,原名詹黎平。男,1965年5月出生。著有诗集《箱子里点灯》、《生活史》、《月夜的模拟》等。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淳安县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2014年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有诗文散见于《诗江南》、《山花》、《诗探索》、《绿风》、《西湖》、《读书》、《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关睢爱情诗刊》、《星河等报刊杂志。
联系方式:
关节炎病的母亲
母亲是个受过教育的人。
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
母亲是个有洁癖的人。
母亲犯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不能行走。
电视新闻 母亲每天必看她从不看电视剧
这已成了母亲每天的大事和念想
昨天,母亲说想出门逛逛。
我懂母亲的孤独和向往。
今天 我用轮椅推着母亲出门。
将近八旬的母亲无论出门或在家,打年轻时候开始
她向来都是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才肯出门。
她说:把自己打扮得漂亮点,既悦已,也悦人。
心情快乐,生活于是便更有了热情和动力。
她一直这样影响和教育着我们
曾经过着风光而体面的充满书香的生活的母亲
在那样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年代里
一夜之间的“暴风雨潮”席卷了父亲母亲年轻的前途和生活
她的身体和心灵 经受着层层的剥夺与迫害
环境的恶劣让母亲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
渐渐地 母亲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
以至于她现在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
如今,如此好的生活,如此美的世界
母亲却不能行走自如 母亲是何等地痛苦!
她常常说:这种被“关押”的日子她都快疯了
今天 我推着母亲
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地跟我描述着各处她年轻时的模样
随着母亲的叙说 现实与过往
昨天与今天
我陪她一起在时间的隧道和内核里穿来穿去
母亲那欣奋的样子 我醉了阳光也醉了
生命的续集里,我愿母亲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胡杨,原名:詹晓华,女诗人。江西省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理事。曾供职于江西省九江日报社《长江周刊》,任编辑、记者。有作品发表于《星星》诗刊、《关睢爱情诗》等报、刊,获“2015江西谷雨诗歌朗诵征文”奖。现为自由职业者。
博客地址:
45、吴允锋&
父亲的地图
“沿歪脖子树向西十一步
再向北八步:父母的坟
向东五步:大爷大娘的坟
向西北九步:爷爷奶奶的坟……”
仿佛电视里见过的藏宝图
皱巴巴的,泛着岁月的黄
打开时,父亲习惯用右手食指
醮一点唾液
藏不住的神秘从眼里溢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
平坟运动在苏北平原展开
大地上星星一般的坟头消失
父亲的地图得以问世
在我的记忆中它数次再版
每次父亲都要找来上好的牛皮纸
它的图示简明、色彩单一
只有黑水笔画的
道路、树和圆圈
多年来,在所有的量具里
父亲最信赖的还是他的步履
随着年事渐高
父亲对他的地图越来越珍视
有时会拿出来端详一番
好像想在上面添一些东西
但又不是那么着急
――我就更不用着急了
我知道,那张地图
早晚会传到我的手里
连同上面带有父亲唾液味的气息
作者简介:吴允锋,男,1967年生,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诗,曾辍笔10年,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刊发表诗作多篇,作品入选《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中国新诗年鉴》、《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选集。著有诗集《沉浸》、《次悲伤》。
那年,母亲在珠江口
那年,母亲在珠江口搬运砖瓦
累倒在工地的简易帐篷
那年,我十二岁,多病
蹲在学校的院墙外,听上课的铃声
那年,母亲把大海装进家书
让邮差交给我温暖
那年,我把懂事托给月亮
让星星告诉您平安
珠江口,沙地上的蓝天碧云
脚手架节节拔高,和男人一样的母亲
穿越攀爬,并在一片片沙地上积累女人的柔韧
不知道珠江八门,没听过羊城八景
那年,生活的潮湿,母亲
只是在“天字码头”望一眼老家的方向
母亲在珠江口,三年没有回过家
那年,老家的庄稼熟了。珠江口
也隆起了参差不齐的大厦,男人们挣了钱
接去了“婆娘”和孩子
而母亲,在自己的憔悴中
不言疲惫,不说痛
收获了生活的光芒,我在一朵花瓣上
寻找季节的光鲜,亦在那年的珠江
探知母亲的辛劳。现在
燕子呢喃,随一片云朵由南往北
母亲的爱,密密缠绵,催长一路蒿草
在四月,清明的雨中,回到家......
华子,原名冯金华,笔名:阿华,华子.江苏镇江人。网名:叶落红尘,生于六十年代初,17岁习诗并发表作品。在《青年诗人》(阿红老师主编)、《黄河魂》《绿风》、《诗潮》、《诗林》、《诗刊》、《雨花》、《金山》、《淮风诗刊》及《悦读》《大风诗歌》等民刊发表作品800余首篇,文集三部,现为《散文在线》驻站专栏作家,中国情诗网论坛版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曾主编过《萌芽》诗歌报,获全国各类文学奖项,市作家协会会员,现暂住四川达州,诗集《生命低语》正在整理编撰中。邮箱:
琼花观里的银杏树
你隐逸于琼花观
与一座园林接近
把世间的黑白挡在墙外
你的年龄超过我的曾祖父
曾祖父是什么模样
我和我的父亲都没有见过
你是看着他长大的
但你从来不说
如今,我的父亲已体弱脑衰
我也不能预知明天
而你却年年生机盎然
年年枝繁叶茂
我们的一年似乎只抵你的一天
因此,我不得不搀扶着父亲到处走动
抓紧一切机遇多讲话
唯你依然超脱静默
在充裕的时光里兀自打坐
【作者简介】苏扬
,女,本名韩芝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红袖添香小说网首批短篇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星星&散文诗》《九州诗文》《雨花》《时代文学》《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星河》《现代作家》《新诗》《香港诗人》《海外诗刊》等国内外八十多种刊物,入选《中国诗歌地理&女诗人诗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重要选本,多次获奖,著散文诗集《苏醒的波澜》。
母亲的脊柱已经被
年复一年丰收的粮食
压成弯曲的地埂
她布满老茧的双手
却依然每天都要
抚摸着比腰更弯的
镰刀。晴天,她用镰刀
砍倒一些植物,比如
挡路的荆棘、瘦地的苦蒿
成熟的荞麦、金黄的玉米
这些有用或无用的植物
都在轮回着诅咒母亲
诅咒她:腰越长越弯
诅咒她:白发如霜
诅咒她:手茧如痂
诅咒她:像所有植物一样
最终把根深埋进泥土里
无法自拔。当然
母亲从来就没听见过它们的
诅咒。一生身为农民
她只知道挡路的荆棘
和吸肥的苦蒿,必须铲除
成熟的荞麦和金黄的玉米
必须收割。这就是她的
义务和职责。偶尔
母亲也抽空来回城里
看看她的孙女,跟她讲一些
庄稼与泥土的事情
可每次女儿都没听懂
就像不明白母亲的腰为什么
进一次城就又弯了些
简介:施云,男,1970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会泽县一高寒山村,当过教师,现为记者,兼任会泽县作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九十九朵玫瑰》,已在《人民文学》、《中国文学》、《诗歌月刊》、《星星》、《青年作家》《散文诗》、《滇池》等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等作品200余(首)篇。参加过第15届国际诗人笔会。
炊烟是一首母亲最美的诗
这些年,离家乡时间久了
思乡的愁绪也越来越凝重。母亲的背影
还有那一道炊烟,就像一幅
木板画一样印在记忆的深处。每一次回忆
那些升腾的叹息,就让缺吃少穿的岁月多了份沉重
青黄不接的日子喂不饱饥饿的炊烟
还有瘦弱的童年。野菜和粥汤
在面黄肌瘦的黄昏里呻吟
扶不起的坎坎坷坷,在袅袅炊烟里吐着墨香
我想炊烟是一首写不完的长诗
每一行都是黎明和黄昏的咏叹,都是
故乡生命的延续。我在一首里读你
母亲就会站在心里,时不时扯起一股
难以忘怀的温热
创作简历:王清光,笔名西玉,《诗探索》中国天问新诗会所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大众》杂志原总编、《华夏诗刊》原主编,现任《贵州文学》副主编、《齐鲁诗歌》副总编,《西部作家》顾问、《悦读》杂志责编、《好心情原创文学》常务副主编签约作家、《笔友》特邀主编、《诗歌中国》《诗酒情缘》副主编(均为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品散见于《星星》《中国诗歌》《中国诗词》《诗歌月刊》《诗选刊》《山东文学》《燕赵文学》《贵州文学》《散文诗》《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平安山东周刊》《警察》《山东公安》《新锐诗刊》《现代新文学》和《诗中国》《文学月刊》《华夏诗刊》《齐鲁诗歌》《青藤文集》《诗刊龙源》,《诗歌周刊》《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人乐典》《2013年度中国诗歌精选》《全国公安机1911—2012诗歌精选》《北京诗人》《大别山诗刊》《中国现代诗人》《关东文学》《天津诗人》《中国文学》《参花》《唐山文学》《西部文学》《天津诗人》《华东文学》《三亚文艺》《诗歌文艺》《西部作家》《诗文杂志》《辽宁诗界》《长风诗刊》《甘肃青年诗人》《南方诗人》《新诗想》《天涯诗刊》《东坡风》《嫘祖风》《关东诗人》《2012诗探索年度诗选》《2014年中国散文诗人年选》《月亮诗刊》《诗航行》《辽河诗词》《π°诗刊》(2014中国散文诗年度大展专号)等报刊,荣获全国首届“西柏坡”杯诗歌大赛二等奖、全国“扎兰氛围杯”诗歌大赛三等奖、全国公安机关首届网络“警察与爱”二等奖、四川嫘祖促进会重阳诗赛一等奖、全国“桂花王杯”诗赛优秀奖、“格力杯”中国梦文学大赛优秀奖、中外散文诗歌邀请赛三等奖等70余个项奖项,获2013年度《大别山诗刊》第三届十佳诗人。
厨房里的父亲
厨房里的父亲
感觉总是那么年轻
锅铲是他手中的画笔
把侍弄了几十年的油盐酱醋
在写意的锅中随意点染
厨房里,间歇时揉腰的父亲
让我想起了煤炭
想起他年轻时在井下砸断的两根
裂开的肋骨
这样想时,父亲做菜的姿势
便不再优雅,像又是在攉煤
最后,从食堂退休的父亲
没有任何证书,却烧得一手好菜
这让婚后的儿女们
至今还蜗居在父亲的餐桌旁
70岁的父亲总在最后入座
看着吃相十足的儿孙们
他端起幸福的酒杯时
把微笑埋进了深深的皱纹里
博客链接:
单勇,笔名八九画。安徽省诗歌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淮北矿区作协会员。现在淮北矿业集团青东煤业公司从事机电维修工作。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当代矿工》《中国煤炭报》等报刊。参加过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桃园杯”世界华语诗歌大赛并获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峰市红旗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