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点有博士点的大学有哪些

2015云南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开学时间和新生入学指南军训须知
发布日期: 12:59:16
《2015云南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开学时间和新生入学指南军训须知》是有志坤教育()为你整理收集:
2015云南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开学时间和新生入学指南军训须知云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1年,历经60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培养为主,兼有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位于昆明市区,占地1222亩,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25000人,专任教师1200多名,学校下设21个学院、1个教学部,13个独立专职研究机构和59个院(部)所合一的兼职研究机构。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拥有53个本科专业,1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有3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专门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云南省高校前列。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128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举办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实施走出去办学;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英国爱丁堡隆比亚大学、法国瓦岱勒教育集团的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酒店管理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学位与房地产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并已在越南、泰国建立了4个商务汉语中心,为缅甸、越南等国培训近100名政府公务员,受到了派出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组织单位,多次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奖;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优秀奖。我校启动了第二课堂“I&DO”经历痕迹体系,打造高校学生第二张成绩单项目,被团中央确立为全国高校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及英语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奖,表现优异;学生社团“蓝色力量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户外运动协会”被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评为“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校团委多次获评全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各类志愿实践活动,获得“善行一百”爱心劝募团队全国第六名优异成绩,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级表彰。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还被云南省授予“学雷锋示范点”称号。近三年来,女子网球队分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第十七届单打冠军及团体第五名,第十九届女子甲组单打亚军、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单打、双打及团体冠军、第十四届云南省运动会大学组女子甲组冠军;男子篮球队分获十五、十六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选拔赛亚军,十七届冠军,十六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南赛区第六名;女子篮球队分获十六、十七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选拔赛第三名、第五名。六十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躬耕树蕙。秉承“好学笃行,厚德致远”的校训,坚守“求实创新”的校风,不断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云财精神,学校将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区域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积极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努力为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奋斗。
近日,中国校友会团队发布了2015中国大学排名(),其中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位列281名,相较于2015年()的排行第323名,排名上升了42位。&云南财经大学历年排名&年份全国排名总分排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声誉排名201432361.5760.2163.1760.16201328860.280.730.760.2820122830.640.820.570.220112910.640.650.620.5820102810.710.70.70.6220092720.720.770.620.58云南财经大学于2006年中由云南财贸学院更名而来,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学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7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其中8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4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28个本科专业。
本文讲述了2015年云南财经大学排名情况,包含最新专业排名,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在本省同类大学排名等。目录:一、云南财经大学专业排名二、云南财经大学全国排名三、云南财经大学本省排名  云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云南财贸学院并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后组建新的云南财贸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优势专业排名  会计学  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
上一篇:133
????????????
?07-26?07-26?07-26?07-22?07-22?07-22?07-22?07-22?07-22?07-22
???????????年电子商务类专业排名
年电子商务类专业排名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黑龙江大学
高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高& 985 211 研& 34 61
高校代码:10698
高校人气:168515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高校类型:理工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29-
相关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12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5595人,专任教师2686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3名,其中12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5人,&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共4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11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4名。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29578 人,其中研究生 13452 人。全校有本科专业78个,拥有27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凌鸿勋、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田炳耕、江泽民等,为历届学子中的杰出代表。茅以升、吴有训、朱物华、张光斗、张维、吴文俊等200余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迁校5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006年始,西安交大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全体本科生进入书院。书院和学院的&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医学&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兴建了旨在发展学生科技兴趣爱好、鼓励发明创造的&工程坊&,鼓励学生&小发明、大创造&。2010年,学校首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开课。作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所开办&少年班&教育的高校之一,西安交大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迄今为止,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0项,现已建成34门国家精品课程,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3篇,并有38篇获提名奖。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本校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9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200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1项。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学校精心营造&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大学文化氛围。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81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纵论四海&、&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成为学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近年来,交大学子在亚太机器人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辩论邀请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中国励志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取桂冠。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自2000年以来,邀请了14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170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目前有来自70余个国家的1020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西安交通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93.95亩,各类建筑总面积176.23万平方米。坐落在兴庆校区的图书馆是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用钱学森学长之名进行命名,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累计藏书474.67万册(件),报刊10053种,现刊4089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52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8639种,电子图书107万册。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 和 Internet 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学校奖助体系完备,本科生年度奖学金达1200余万元,年发放助学贷款1440余万元。学校设立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金,每年额度5000万元左右。学校还建有现代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日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与交大师生亲切交谈,温总理&百年交大永远年青,永远富有生机!&的寄语牢记于师生心中。江泽民学长先后四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交通大学不断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
大学查询首页& 湖北高校&武汉大学
高校名称:武汉大学 高& 985 211 研& 34 61
高校代码:10486
高校人气:487017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16号
高校类型:综合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27-
相关高校: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独立学院)
&&& 昆山杜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8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27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010人,硕士研究生11659人,博士研究生6904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586人,有外国留学生156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 高& 211 研& 61
高校代码:10004
高校人气:150781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高校类型:理工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10-263332
相关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独立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我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在北京市平谷区规划建设新校区。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和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机遇,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战略。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0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教职工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174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0.4%)。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已向国家输送了10余万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现有在校本科生14003人,博士研究生2239人,硕士研究生5986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学生8116人,外国留学生2013年累计724人。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有国家精品课程3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工电子和物理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6个实验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校外实习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3个获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有通信工程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近5年本科就业率97%以上,研究生就业率98%以上;2012年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0%。设立了思源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特色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第一、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并多次赴欧洲、非洲以及美国和台湾等地演出,排演的《长征组歌》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90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62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8.1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706.8万余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4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 4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同时学校还建有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我校设立了&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近5年,学校承担了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铁道部等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近9000项,科研经费33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1995篇、EI检索论文3557篇;申请专利1880项,获授权专利1128项。2项主持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4项,2009年主持完成的&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主持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主持完成的&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和美国休斯敦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主办或承办国际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铁道工程、低碳物流等领域的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23个,吸纳董事单位75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6份,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17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秉承&知行&校训,以更加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实现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江泽民同志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高校名称:北京林业大学 高& 211 研& 61
高校代码:10022
高校人气:146205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高校类型:农林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10-338222
相关高校: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再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3个学院、39个博士点、116个硕士点、5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3个二级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截至2012年12月,学校在校生31544人,其中本科生13218人,研究生4411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2065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185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875人,其中,专任教师1147人,包括教授229人、副教授499人;有博士生导师208人,硕士生导师40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千人计划&人选1人,有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7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其他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科技示范园、1个国家野外台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十一五&以来,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721篇,EI收录869篇,继续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科研经费9.93亿元。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毛白杨产业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3名两院院士以及13名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他们为中国林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7项,优秀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5个,国家级精品课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种。北京市教学名师15名,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有2部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0部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十一五&以来,学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9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4人获特等奖,50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24人获全国二等奖。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5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703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1627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330亩。此外在河北沧州建有3002亩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藏书163.25万册。电子文献39900GB,电子资源库39种。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自2005年始,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大批发展中国家林业管理高级人才和技术骨干。2005年以来,共举办了3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从2003年开始,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举办草业科学本科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以及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
目前有100多名留学生在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学习,其中学历生的比例为75%,生源国来自48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学校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2011年,&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协调办公室&设在我校,为北京林业大学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平台。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坐落于黄河之滨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学校秉承&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遵循&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自 1956 年建校以来,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为主旋律的昂进乐章。
  1 .历史沿革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 1956 年, 1959 年开始本科教育, 1979 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建校初至上个世纪末,学校为部属院校, 1998 年 8 月转制为中央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 2004 年 5 月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
  2 .学科专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有 18 个教学单位, 46 个本科专业, 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5 个省级名牌或特色专业, 25 个省级重点学科, 4 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4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3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 1401 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 821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 500 人。学校有双聘院士 2 人,特聘客座院士 3 人,省级特聘教授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 人,全国优秀教师 6 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40 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等共 128 人,受聘担任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10 人。
  建校以来,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的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攻克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了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了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 璠 、张国贤教授等,他们专心执教,潜心学术,奖掖后学,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
  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执行委员王凤成教授,两届奥运会裁判王晏教授,有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的知名专家,还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名师与优秀教师,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精诚奉献,堪称楷模。
  4 .人才培养
  截止 2007 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18543 人,硕士研究生 733 人,专科及成人教育学生 4963 人。
  学校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为国家输送了 7 万多名毕业生,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粮食、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等行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 7 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6 年名列河南省高校第一。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总分列全国高校第 57 名、 42 名、 73 名、 24 名,连续 4 届名列河南省高校第一。
  5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 17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3.07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66 亿元。有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8 个,各类实验中心 25 个。有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1 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6 个国家、省部级研究中心。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图书 237.5 万册,中外文期刊 5700 多种,可在线检索 EBSCO 、 CNKI 等 26 个中外文数据库。建有河南省第一个万兆校园网。
  6 .科学研究
  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昆虫分类学、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筒仓防爆技术、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柔软耐水砂布等研究方面,诞生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 62 项,承担省部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30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9 项;主持、参加制定或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152 项;发表学术论文 5098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等收录 370 篇;出版学术著作 138 部。
  学校是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主要成员单位,是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体单位之一。《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 1996 年以来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多家国际著名文献检索机构列为固定收录刊源,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影响因子最新排名位居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前 50 名。
  7 .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粮食储运、仓厂建筑、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国约 70% 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 50% 的植物油加工企业、 90% 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了学校提供的技术。&九五&期间,学校作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的中坚力量,完成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工程设计,为构建现代中国粮食流通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五&期间,国家投资 337 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及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全部采用学校提供的储藏工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 1/3 工程设计,使国家储备粮库的技术与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负责编制的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为国家粮食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8 .对外合作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开展校研合作;与河南省驻马店市、周口市、濮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商务厅等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华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莲花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郑州现代物流有限公司(香港)等开展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威尔士大学、瑞丁大学联办 5 个本科专业;与美国 9 所州立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开展在校生交流。与 24 所国外知名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并保持着紧密的教育、科研合作关系。 2007 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与美国小麦协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小麦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等进行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粮食物流国际区域研讨会&、&国际小麦品质及面粉改良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举办了有 14 个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粮食加工、储藏与检验培训班; 2008 年被批准为国家援外粮食储藏技术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9 .校园文化
  广大师生遵循&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博学奉献&的教风、&勤奋诚信&的学风,凝聚了&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校风,熔铸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学校坚持文化育人,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人文教育公选课,举办系列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近三年,学生仅在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及优秀奖 40 项,省级一等奖 30 项、二等奖 54 项、三等奖或优秀奖共 333 项。
  10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将组织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近年来,富有时代特色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活跃在校园,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及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几经变革,1932年8月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
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为院长、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商学院或财经系科相继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云集了褚凤仪、褚葆一、李炳焕、李鸿寿、孙怀仁、吴承禧、王惟中、杨荫溥、龚清浩、许本怡、周伯棣、邹依仁、薛仲三、周有光、尹文敬、刘絜敖、彭信威、胡寄窗、娄尔行等各学科著名教授。1980年3月,学校隶属财政部领导。1985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2月,学校划归教育部领导。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和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哲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6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农林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和7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会计学等38个本科专业。
高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高& 211 研&
高校代码:10651
高校人气:150793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柳林校区:四川成都温江柳台大道555号、光华校区:四川成都光华村街55号
高校类型:文法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28-
相关高校: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独立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
天府之国,钟灵毓秀;巴山蜀水,俊采星驰。学校坐落在成都平原,携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
学校始于1925年创建的上海光华大学,至今有近90年的办学历史。日,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爱国师生从圣约翰大学脱离,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由上海内迁成都办学,后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年并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更名为四川财经学院。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文革期间历尽沧桑。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80年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建校87年来,历代西财人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为天下苍生谋幸福,奋发图强,学以报国,铸就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成就了西南财经大学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誉。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126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269人;硕士研究生6113人,博士研究生1211人,留学生533人。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56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79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6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为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图书馆馆藏文献232万册(含电子图书),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
学校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3万多名校友中有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学校大力推进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学科的培育,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金融行业影响力是学校的显著标志。走特色发展之路,建好财经大学,彰显金融特色,着力构建大金融学科群,着力建设中国西部财经智库,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学聚大师,大师铸大器。在学校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胡适、周有光、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谢霖、陈豹隐等大师曾于此著述立言;彭迪先、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王叔云、刘诗白、曾康霖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传道授业。近年来,学校以&普天之下是我的领地,世界学者是我的知音&的气度和胸怀,以超常规举措面向全球广揽英才,引进全职海归博士150余名,特聘海外院长9名,特聘讲座教授和课程教授100余名,形成了海外人才的&群聚效应&。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1人,有教授189人、副教授342人,博士生导师252人。
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近年来,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构建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实施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光华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和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行动计划;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以新机制组建四大学科特区;大力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人事及分配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坚持走开放和国际化之路。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平台。引进&海外名师&和&高层次文教专家&等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携手全球行业巨头,建立与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AVIVA)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日本冈三证券(Okasan Securities)共建&金融实验室&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并与花旗银行(Citibank)、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澳新银行(ANZ Bank)、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三井住友海上保险(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住友商事(Sumitomo)等进行合作。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莱因哈德施尔顿(Reinhatd Selten),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先后到访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西财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虽经风雨,但坚定执着、勇敢前行。在这个机遇无限、跨越发展、高度竞争的时代,西财人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发扬&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的校训,弘扬优良传统,永葆大学理想,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携手同心,砥砺奋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市。学校北依北宋千年铁塔,东临明清古城墙,校园内近代建筑群中西合璧、古朴典雅。这里曾是后周、北宋国子监所在地,清朝雍正年间,河南贡院迁建于此。1904年最后一次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延续1300多年的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在这里落下帷幕。
  这里历史久远,底蕴深厚,名师荟萃,杏坛春暖;
  这里学风浓郁,翰墨飘香,桃李满园,其华灼灼。
  河南大学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大学之一。1912年,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历经中州大学、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的医学院、农学院、财经系、畜牧系等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或单独成立学校,或并入其他学校,为中南地区及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目前,河南大学是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办学规模、发展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现设有34个学院(部),79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一级学科、17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专业硕士点,1个博士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6000余人。
  建校近百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历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河南大学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校之初,学校便开始广揽名师,广纳贤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社会活动家潘梓年等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学校把&人才兴校&作为基本发展战略,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了以院士、省特聘教授、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立体人才工程。目前,在240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11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4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省级优秀专家34人,各级特聘教授62人。
  建校至今,河南大学一直以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优质工程&,2007年10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27项,覆盖了所有建设项目类别。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4个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拥有特种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学等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大学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27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等25项。有4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2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河南大学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合作,联合培养国防生;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河南大学是&国际大学联合会&成员、&亚太大学联合会&理事学校。2008年河南大学和美国阿克伦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截至目前,河南大学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世界顶级学者、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出现在河南大学的讲台之上。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不倦的教风,朴实的学风,为莘莘学子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校充分注重挖掘和利用厚重文化底蕴,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素质教育,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建校近百年来,河南大学已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72位成为院士或学部委员,150余人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校友已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胡锦涛、江泽民、贾庆林、吴官正、李长春、李岚清、习近平、李克强、曹刚川、李铁映、迟浩田、韩启德、陈至立、王文元、张思卿、罗豪才、陈奎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校视察。教育部原部长周济,郭庚茂等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对于学校的亲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为催生河南大学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大学查询首页& 湖北高校&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高校名称:武汉理工大学 高& 211 研&
高校代码:10497
高校人气:157681
隶属部门:教育部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高校类型:理工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27-58399(fax)
相关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独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年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上,我校名列第58位。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6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90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473人,其中,教授663人,副教授12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2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27人。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普通本科生36700余人,博士、硕士生1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60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先后批准在学校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近10年来,学校科技研发投入30多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12年,学校科技经费6.535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12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7.38亿元。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近40万毕业生,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63个校友分会组织。学校与原三校所属三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202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60余载育人实践,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三大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卓越人才。&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已成为学校崇高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武汉理工大人不懈地为之奋斗。
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育才兴邦。
  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是一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 ,建校以来曾五次易地、十次更名,经历了抗大时期战争环境的艰苦历练,完成了由军事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跨越;经历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辛建设,完成了由单科性外语院 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行列。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黑龙江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艰苦创业、培育英才、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祖国之发展、龙江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 献。&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确定了建设有特色、 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黑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熔铸传统、地缘、综合等办学优势炼造出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 学特色;二是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服务地方,全面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全力为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高端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持和文化引领,构筑起龙江地方高校龙头的社会服务特色;三是注重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锻造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风为核 心的&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主旨,积淀培育出集科学追求与人文理想于一身的坚毅厚重、大气执着的精神品格。
  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文、史、哲、经、法、教、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9个,1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 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8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为省 级重点学科(含建设);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教 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5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3部,被教育部 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 优异,教学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0余项;拥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3篇,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30余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 000余名,研究生近5000名。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16万优秀毕业生,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 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 达等先进人物。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亿元,馆藏图书39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 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3 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2 000余名,研究生导师5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00余人。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 名师奖&6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4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1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3人。
  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 言文学研究中心、功能无机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 基地、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 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中心2个,以及俄罗斯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40 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近年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年均被SCI、EI、ISTP、CSSCI 收录的论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17 000项,其中有1 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5项 。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 《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远东经贸导报》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社会轴心观,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 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 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 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 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 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 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 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曾 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 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 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省级 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已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已与世界30多 个国家的9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同全球1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 40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8500余人。现拥有经教育部批 准、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共办的研究生学院,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和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 外交流合作平台。
  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 内涵发展模式,牢牢把握高教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 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
你可能还会关注的 
下一篇: 上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财经大学博士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