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的校长姓名

欢迎阅读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选择下面的皮肤
第810期&日&& 本期四版&&&&&&
2013年引进人才介绍
&&& 郑冠宇,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年初,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污泥生物处理、土壤及底泥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及环境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制革污泥生物沥浸过程中,自养产酸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代谢关系及沥浸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变化对重金属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及机制, 研究结果在Wat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并获中国国家专利一项;开创性研究了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对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生物降解的影响,及其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和香港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
&&& 郑录庆,教授、博导。2004年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2009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2009年10月-2011年3月在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国际著名植物营养学家马建锋教授实验室以特别契约研究员身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继续在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马建锋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与大麦的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与分配。2013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在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系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微量元素营养动态平衡的调控机制;植物金属元素的吸收、转运与分配;高铁锌,低镉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策略研究。先后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HarvestPlus-China,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项目。已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以第一或共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 高夕全,教授、博导。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先后任安徽科技学院助教、讲师;1998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硕士毕业;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科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科任职外国人研究员;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植物病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植物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任博士后和助理研究科学家;2013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在农学院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和小麦抵抗多种真菌病害的分子抗病机制、先天性免疫信号转导以及新型抗病基因克隆和种质资源的创制等。先后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多项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NIH基金等资助的科研项目。已在PLoS Pathogens等杂志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多篇, 在Science、PNAS等杂志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 郭辉,副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学士;年攻读兰州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生态遗传学、入侵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I.F.&5的论文 1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基金各1项。首次提出了涉及植物繁殖分配、性分配和种子大小变化等植物生活史特征变化的不同假说:胁迫环境下,植物不仅个体变小,而且植物个体繁殖和营养部分之间(R-V)异速关系的斜率也将变小;植物雌性功能的投入,需要比雄性功能耗费更多的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调节雌性分配可能是植物的最佳策略,因为过多的雌性功能的投入会给植物带来较大的存活压力;由于高海拔环境对发育的限制,植物只能产生较小的种子;或者,大种子物种将会被选择下来,因为较大的种子更容易应对胁迫环境。
&&& 钱莺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本硕连读,2003年获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到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细胞生物学系深造,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比较肿瘤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美留学期间,主要承担和参与了4个美国NIH基金项目,围绕抑癌基因p53的下游靶基因、上游调节因子和下游靶基因对p53家族蛋白的反馈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了重要成果。在J Biol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应邀为Curr Mol Med等杂志撰写综述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综述3篇;参与编写了由Humana Press出版的“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 Cell senescence”;SCI他引13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宿主细胞分子信号通路,特别是p53信号通路,在病毒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病毒致瘤分子机制,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抗病毒新靶点;进行肿瘤免疫和比较肿瘤学研究。
&&& Yong Sam Jung,教授,博导。韩国PaiChai大学基因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年,韩国忠南国立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国政府支持的5项有关心卒中和脑卒中疾病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FEBS Letter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第一作者论文5篇,并获得韩、美、加、澳等国专利10项,第一完成人专利5项;申请国际专利7项,第一完成人专利4项。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比较肿瘤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承担和参与4项美国NIH基金项目研究;从基因转录、转录后翻译及蛋白修饰等层面研究基因功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篇,作为第一作者论文8篇,SCI他引370余次;任J Biol Chem等期刊论文评审人。现在我校动医学院工作。主要研究基因转录、转录后翻译及蛋白修饰等在病毒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和病毒关键致病基因。
&&& 胡水金, 教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学士,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博士, 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1999年9月起先后任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 长期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微生物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方面获得重要结果,并提出几种新的重要见解或假说。近年来, 他的团队首次在田间利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碳氮循环的影响,提出了在大气 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丛枝菌根影响土壤碳氮动态的新假说。在Nature、Science、Trend in Ecology & Evolution、Ecology Letters 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篇。曾获得美国植物病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青。现为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会长, PLoS One 和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编委。
&&& 田旭,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2006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应用经济学专业,2009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年就读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China Economic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农业经济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上汇报过多篇英文论文。目前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经济学季刊》等中英文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并为国际农业经济协会(IAAE),美国农业经济与应用经济协会(AAEA)以及中国留美经济协会(CES)成员。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营养转型以及性别歧视等相关问题。
&&& 孙顶强,副教授。2013年7月通过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回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工作。现供职于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2002年本科毕业后,考取由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的硕士计划。2008年起,就读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2013年6月顺利毕业,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微观发展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计量经济学等数量方法为工具,分析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为评估农业政策,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分配提供科学支持。目前主要学术成果有2篇第一作者英文科研论文发表于SSCI期刊,7篇科研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
&&& 徐志刚,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与资源经济政策、农村发展、乡村治理与应用经济建模。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毕业,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3年“全国百篇优博提名论文”,并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年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留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人员。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副研究员。现在任教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已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在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在解释农户经济行为、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变迁、农村民主选举和治理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主持或参与了8项国际合作课题、10项国家级课题、13项部省级课题的研究,1项课题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二等奖。
&&& 王学君,现任经管学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考取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日本九州大学,2013年3月获得农业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九州大学进行了4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模拟模型的开发以及农业政策贸易效果的数量经济分析等研究工作。在日留学期间原创性地构建了可用于分析中国棉花滑准税政策的国际棉花市场的空间均衡模型,并通过迭代法实现了对该模型的求解,该研究为实现贸易模型中引入其他复杂关税制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现阶段主要从事可用于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动态空间均衡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已有2篇论文分别刊发于《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和《食rY源Ug集》(日文),1篇论文已被《Agribusines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接收录用。
&&& 武俊,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理学博士。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出站,后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任教。现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植物地上部损伤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研究成果有阐明了多种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同时提出了将Tn5转座体与基因枪联用的策略以提高植物转基因的效率;在蓝细菌神经毒素领域,对于太湖水体中蓝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BMAA进行了生态学上的系统调查,在对湖区大部分物种进行周期性的检测的基础上阐明了神经毒素BMAA在太湖水体中的分布、迁移、放大途径与规律。目前先后在《The Plant Journal》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2项。
&&& 徐彬, 先后在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和农业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现任职于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草业生物技术和关键农艺性状的改良,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16.7。围绕柳枝稷的选育、基因功能分析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组织培养对3代柳枝稷种子的筛选,获得柳枝稷的优质株系HR8,成果发表在Scientia Horticulturae。通过分子遗传和生化手段对木质素含量、叶片夹角和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和性状改良,克隆了柳枝稷木质素合成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利用RNAi技术,获得Pv4CL1沉默的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该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的木质素含量及植物体内酶活的比较,证实Pv4CL1是柳枝稷木质素合成的一个关键基因,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
&&& 顾玲,动科院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哺乳动物胚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4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助理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和应用大型成像设备,首次发现在鞘磷脂不足的情况下,包涵体膜合成和稳定性的特异性表型,暗示高尔基体和多泡体在持久性沙眼衣原体感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随后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为化学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炎症中的作用。参与中国科技部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美国NIH RO1等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J Immunology等国际期刊。目前研究方向为家畜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和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 汪晶,教授。安徽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年在中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徽分局化学技术中心从事出口食品中重金属,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工作。年在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分析化学硕士学位;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化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动物营养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新型饲料添加剂的设计合成,检测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和对小肠吸收的影响。发表多篇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30,最高第一作者单篇影响因子为13.455。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包括1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封面文章。发表一篇两万字的学术专著、获得一项美国研究专利。博士期间从事的Theralase研究项目被授予“大众机械师”2010 年度突破创新奖。并且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化学系授予
年度研究生研究奖。
&&& 田曦,副教授、硕导。2001年-2005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科学习;2005年-2007年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7年-2013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13年9月起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和教学方向包括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本科期间,在经济学中文核心期刊独立发表文章一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硕士期间,从事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习期间,关注于中国区域政策,税收改革,以及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信贷壁垒。在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发表学术论文一篇。目前正在从事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上级政府一般转移支付对县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捕蝇纸效应,城市固话升位与城市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张立凡,博士,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博士后和专职科研工作,并在2011年作为访问助理科学家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动物科技系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并于同年9月被聘为“钟山学者”学术新秀。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为动物系统生物学,主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进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及统计遗传学研究,从而对生物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近年来成功筛选到有关肉牛肌肉和脂肪性状,绵羊生长和羊毛性状,仔猪生长以及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主效的变异位点,之后确定了基因间互做的遗传网络。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9篇,作为第一作者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重点项目子课题和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各1项,参与其他项目2项。
&&& 严远鑫, 教授,博、硕导。1982年-1986年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6年-1989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1999年在云南省农科院油料所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副研究员;1999年-2002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月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11月-2006年,在瑞士洛桑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2007年-2012年10月在德州农工大学植物病理和微生物学系做博士后;2012年11月-2013年8月在德州农工大学植物病理和微生物学系做助理研究员;2013年9月起获准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引进,任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当前的研究方向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玉米抗病分子育种及分子生物学。已在科学通报和Nucleic Acid Research上发表论文各1篇,在Plant Cell发表文章2篇。目前从事我校紧缺的学科方向玉米遗传育种方面的工作。
&&& 李干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本科毕业,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硕士。2000年公派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微生物与动物传染病研究所留学,2005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 论文被评为柏林自由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学院先后任科研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2013年10月回国任教, 致力于兽医微生物细菌病原学与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与人及动物密切相关的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开展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探究ExPEC如何与宿主环境相互适应的分子致病机制。多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Proteomics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了15篇高水平文章,并受邀为Infection and Immunity 和Microbiology等10种国际主流杂志审稿。
&&& 张英俊,教授,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行业科技等课题15项。主编出版“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1部,《草业大辞典》分支主编,《中国牧草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等著作8部,《世界草原》译作1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74篇, SCI论文3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现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河北沽源野外观测站副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研制了人工草地混播建植维持技术、白三叶种子生产技术;建立光谱法估测紫花苜蓿、羊草等牧草品质的模型等。启动了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带领体系系统研究了紫花苜蓿、羊草、黑麦草等生产和利用。
&&& 肖燕,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生物学学士学位;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生态学硕士学位;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生态学博士学位;年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工作,2013年出站。在Hydrobiologia,Aquatic Botany,Flora等杂志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近期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克隆分株间氧气运输规律的研究” ()、中国博士后基金 “外来种互花米草的氧生理整合研究”、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盐度和克隆整合对互花米草水分运输的影响”(2013T60497)。目前担任Plant Species Biology,Neobita,Plos One等中英文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恢复生态学。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服务提供:  技术支持: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周光宏接替郑小波升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简历
<img STYLE="WiDTH: 258 HeiGHT: 263px" HEIGHT="26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Files/2009-12/lixin/5397735.jpg" WIDTH="258" ZOOMRATE="1" SRCHEIGHT="263" SRCWIDTH="258"
ALT="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周光宏接替郑小波升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简历"
TITLE="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周光宏接替郑小波升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简历" />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今日,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宣布,周光宏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免去郑小波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职务。
  7月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同志在南京农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关于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任免决定,周光宏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免去郑小波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有关司局、江苏省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宣布大会并讲话。
  周光宏,男,1960年6月出生,1994年12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1998年7月起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周光宏简历:
  周光宏,1960年6月生,江苏省扬州人。主要研究方向:肉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维生素吸收代谢机制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教育部、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与畜产科技》主编
  职称职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教育和工作履历
  1982年毕业于,
  1987年于英国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1年于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1年10月至1994年3月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肉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4年至1998年分别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主任、主任、院长。
  1998年至今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日,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同志在南京农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关于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任免决定,周光宏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免去郑小波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职务。[1]
年代开始一直从事肉品科学和营养生理研究和教学。在肉品质量、肉品标准、肉品分级、肉的成熟机制、肉制品
凝胶机理、冷却肉全程质量控制和传统肉制品品质形成机制和工艺改造,以及维生素吸收代谢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
项,主持制定全国行业标准5 项,参与国际肉品标准制定4 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 项。发表学术论文100 多篇,其中SCI
篇,主编出版了《畜产品加工学》、《肉品学》、《畜产食品加工学》等专著和教材。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等荣誉和称号。培养博士后1
名、博士 20名、硕士 35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埃格顿大学校长访问南京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近日,埃格顿大学校长James Tuitoek教授访问南京农业大学,并作了报告。双方回顾了两校之间的合作情况,并表示希望继续深化在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的合作。
关键字相关信息:
频道推荐:
语言版本:当前位置:
南京农业大学陈利根副校长一行来访我校
时间: 18:37:41
作者:校长办公室 摄影:钱澄 编辑: 上传:李兴坤
阅读3041次
9月3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陈利根副校长率队,一行九人来访我校,专题调研江苏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筹备组织工作。崔益虎副校长在江浦校区行政楼104会议室热情接待了来访嘉宾,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座谈。
座谈会上,崔益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陈校长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对南京农业大学长期以来给予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崔校长向来访嘉宾介绍了南工正以入围首批国家&2011计划&为契机,着力构建&引育人才、协同创新、文化引领&三大体系,全面开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的新征程。崔校长指出,体育运动是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师生员工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回顾由我校承办的江苏省第十九届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筹备组织过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和单位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通过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与兄弟高校加强了校际沟通,交流了经验体会,促进了团结友谊,更让全校上下进一步增强了体育意识,推进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最后,崔校长祝愿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江苏省第二十一届&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筹备组织顺利,赛事举办圆满成功!
陈利根副校长对我校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盛赞由我校承办的江苏省第十九届高校&校长杯&乒乓球赛不仅是一届令人难忘、令人瞩目、令人回味的&校长杯&,更是一次有特色、有创新的精彩赛事。南工以贯穿始终的高质量、高水平服务,为我省高校&校长杯&这项传统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座谈会上,宾主双方还围绕调研主题就赛事的筹备策划、竞赛安排、会场布置、氛围营造、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志愿服务、开闭幕式组织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后,崔益虎副校长陪同来访嘉宾一行参观了风景如画的江浦校区。(文:校长办公室;图:钱澄;校对:李兴坤)
崔益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陈校长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对南京农业大学长期以来给予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陈利根副校长对我校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盛赞由我校承办的江苏省第十九届高校&校长杯&乒乓球赛。
官方微博微信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