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在中国像赫本一样做女人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因为有人问了男人的,我也想问问女人们到底什么感受。
在中国作为一个女人,就我个人体验来说,很满意,如果下辈子再让我选择,依然做女生。原因如下:第一,可以选择性的不去承担家里的责任。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负责的。每次妈妈陪我做家庭作业的时候聊天说,是不是等考上大学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谈恋爱也不管呀。她回答:对!当时考大学就是奔着自由这么单纯的目标走的。也许是因为家里老幺的缘故,家里对我一般态度不犯大错就好。虽然高中之前各种作业,各种束缚,大学之后,一切如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上课的时候就泡在图书馆。因为在家里人看来,我是女孩子,只要快快乐乐正常长大就好,不奢望我光宗耀祖。相较哥哥,我幸福太多了。哥哥从小貌似就各种不自由,稍有苗头不对,立马被遏制,连初中恋爱和零花钱都各种约束,担心他出去乱玩,所以,只能源头遏制,害得哥哥有时候还得来我这儿拿私房钱。后来,哥哥和我爸有次关系闹僵了,我哥执意要去部队,之后再没花过家里一分钱。第二,要求不同。关于男生和女生,拿我和我哥的例子,很典型。毕业后,我说去支教,他们觉得当个老师体验下,没什么不好,就没管我,后来来深圳,把户口迁到这边,也反对过,但我执意要做,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哥哥复员回来,不想进体制,想做生意,硬是被家里逼着先结婚,而且,要求必须媳妇是本地的,他们老人家七弄八拐硬是把原来谈了三年的女朋友闹的分手,然后娶了本地姑娘。哥哥后来来了深圳还没两个月,家里因为要给家里某个人大办三年,可能其他地方听不懂,反正就是家里男丁要回去。不得不放下这边的,买票回家,因为是传统家族,不管有什么事都要男丁回去,也挺无奈的。第三:生活很轻松,只要不是自己非得做女强人,一般都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已经说烂的,社会对于男生的压力真的远远高于女生,似乎女生只要有份养的了自己的工作就好。而男生,要承担原始家庭,新家庭的责任。第四:角色不同,从小就觉得,女孩子要洗衣做饭做家务,所以,出来社会没觉得这些要求怎么样,也蛮喜欢把家收拾下的,可能是奴性。总之,活成了爱旅行爱读书的疯女子。
我早早的结婚生子,还未来得及体会这几百上千条回答里的姑娘们经历过的婚恋压力,未曾遭受过“婚育”问题的催促,对此有过深刻的恐慌的时候,便已经“安全地”躲进婚姻的围墙之后。我本以为如此之后可以天下太平,你看,我是这么有诚意早早地站在了“舆论标准“的安全阵营里,相夫教子。可是,这个环境对女人的苛求,从来不会停止。我每天会陪我女儿下楼在小区里玩耍,小区里有许多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于是久而久之,便和小区里带孩子们的奶奶或者姥姥们都熟了起来。很快的,我这么一个年轻妈妈便成了小区里的”大妈之友“,那些大妈们对我是那么的关照和热情,帮我分担重物,跟我分享食物。她们都是这么善良的一群人,所以她们的”恶意“并非刻意的。(一)1.1当得知我是90后的时候,大妈会赞许地说:”还是年轻的时候生孩子好,你看你恢复的多好,那谁谁谁三十好还几不结婚生孩子的,都是傻子,好男人都被你这种眼尖的姑娘抢光了,以后怎么嫁的出去。“看,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划归到了我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伙伴的对立面,变成了中伤跟我现阶段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姑娘的武器。但,这还只是个开始。1.2等到下一次,大妈满脸喜色地告诉我:”我们家妞妞的舅舅结婚啦!“我道一句:”真好,恭喜!“”对啊,舅妈还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呢...“在八百字的介绍之后,大妈随口问道:”你看你这么年轻孩子都这么大了,上过大学吧?我告诉你啊,考大学好难的呢,我儿子当初考大学的时候考了XX分呢....“看大妈的一脸骄傲,我真心无法告诉她我高考比他儿子高了一百多分,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文凭点一支香。1.3在有过上次经历之后,再碰到别的大妈问我年龄,我会故意把自己说长几岁,再问我学历,我会如实告诉她我某985大学毕业。大妈不懂985,她说:”女孩子就是要读大学,在大学里找到老公是最好的了,出来相亲多遭罪。“对于她们来说,女孩子读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大学里搞定老公。1.4一次,恰巧小区的三个小女孩玩在一起,我带着我的女儿,两个奶奶带着孙女。大人在聊天,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着,突然一个奶奶一脸暧昧的问:是不是有的时候还是觉得男孩子好?我一脸诧异,因为这个奶奶平时疼自己的孙女也疼得紧,实在没料到她会突然这么说。另外一个奶奶了然地点点头,给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美丽的小孙女擦了擦口水说:“虽然现在都一个孩子了,大家不讲这个了,但是怎么说呢,心里还是觉得有个男孩更好。”我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般,却只能呵呵笑着尴尬地抱着孩子走开。这是全国计划生育做得最好的地区,这个省份的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又会如何?1.5我也会对我的闺蜜吐槽这些事情,正在积极备考托福GRE的闺蜜安慰我:你不要理她们怎么说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反正她们又管不着你。我问她:如果这么想这么说的是你的母亲,你老公的母亲呢?她发了一个叹气的表情:那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远离她们,不让我的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全身心依赖的亲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一旦被这种观念像一道咒语一样下在了身上,那么他们将要花去一生,与这样的咒语抗争,难以获得完满的幸福。就像我将要说的这个阿姨。(二)小区里有个阿姨,她女儿长我两岁,她家的小外孙和我女儿同岁,是她的好伙伴。阿姨以前是化学分析师,做事果断利索,说话逻辑清晰,在一众大妈中显得清新脱俗。我跟阿姨还很聊得来,年轻人的话题她也能说上一二,说起孩子的教育,她更是显得深谋远虑,自信十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外孙的爸爸,她的女婿。那是一个看起来跟她差不多年龄的男人。其实我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见怪不怪,他们自己一家人过得开心就好。但是平时在我面前没少夸她女婿的阿姨,此时却是显得局促而尴尬,看到孩子的爸爸来了便抱起孩子匆匆离开。从此以后,我跟阿姨谈话的时候便小心翼翼,从不碰触”孩子的爸爸“这个话题。日子久了,阿姨便渐渐放下尴尬,对我更是无话不谈。阿姨告诉我,当时她生下女儿她婆婆不曾看过她和孩子一眼,但是对着她生了儿子的小叔子一家却视若珍宝。生性好强的阿姨便咬牙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供职于国企,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心力交瘁。我问:”那他姥爷呢?“我指了指我女儿的小伙伴。她说:”那个时候哪有男人带孩子的?我也工作了下班,回家还得烧饭,没办法就把孩子放在厨房门口的桶里站着,他是抱都不愿意抱一下的。“”别人越不稀罕我家姑娘,我就越是要带好她,我们家女儿也争气,读书也厉害,处处长脸,就是要他们看看,女孩子怎么了。”说起那段经历,阿姨仍旧放不下。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强的母亲,却不让擅长数学的女儿选择读理科,坚决要求她女儿选择文科,一定要她回到这个三四线小城市考公务员。她说:“别看公务员收入低,但是地位高啊。赚钱又不是女人的事情,钱让男人去赚就好了。”在歧视女性的这个社会里,和周围环境斗了一辈子好强的阿姨,生活给她的经验仍旧是,从小表现优异的女儿最终嫁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才算赢家。前阵子阿姨的父亲过世,她女儿因为姥爷过世没有把家里对联撕下,挂上黑布,跟她吵了一架,因为她爷爷过世的时候,家里对联就撕下了。阿姨一脸落寞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老杨家啊,不是我们老张家啊,(撕对联挂黑布)不合规矩别人会说闲话的。我爸就四个女儿,连个儿子都没有,我们老张家算是散了。”那一刻,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我有那么多反驳的话可以说出口。我想告诉她,你也是这个家里的主人,男女平等,自己的父亲过世纪念他没有任何错误。我平时在知乎上看到那么多平权观念,那么多女权的呐喊,我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可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口。阿姨跟性别不公的环境抗争了一辈子,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来说么?难道她都不懂么?她的体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深刻。我的那些口号式的话语,在她面前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可是,她更无能为力,她要保全生活,就得学会妥协。(三)我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独自背井离乡求学海外,要告别全职家庭妇女的生活,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艰难的选择,我的人生从未如此挣扎过,离开幼子的煎熬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夜夜难眠,噩梦连连。而唯一能发泄情绪的时候,便是在电话里面与我相隔千里的母亲放声哭泣。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老公爱我,尊重我,我们自己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就好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反正日子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拥有宽容而又平等思想的老公,并且因为有他,我也可以不必要挑起生活的经济重担。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必须得迈出这一步。在这个中国这个社会环境里,如果我选择全职太太一辈子那么意味着,我的人生将是看的到底的一片泥淖。因为我不能只关起门来过一辈子。我的女儿会长大,我不希望她以后的再面临这样一个苛刻的环境,没有选择的自由,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我努力为她打下基础,我要出发,去爬上半山腰,她才有可能爬上山峰,看到广阔的世界。我希望她拥有最纯粹的快乐。如果她不愿意结婚,那就不要匆忙为结婚而结婚;如果她醉心于学术,那就去读博士做研究,专心致志一辈子;如果她愿意早早地当妈妈,养育三五个孩子,那么就去快乐地当妈妈;甚至如果,她是同性恋,喜欢女人,那么就去喜欢女人。但是,这些看似最基本的人生自由,在中国的这个环境要实现是那么地艰难,尤其是女人,要去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更加艰难。可是,我们还是要走下去。这个社会对我们越苛刻,我们就越是要勇敢,举起宝剑,砍掉荆棘,也许走过一路仍旧伤痕累累。这样,等到下一代,在这片荒芜的原野上,我们的后代才能有机会在这里撒上自由平等的种子。再过些时候,这里终将开出一片烂漫多彩的花海。我希望,我有生以来,能够有机会,指着这片花海对别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原,我曾在这里挥剑斩过荆棘。
姥姥在农村跟小舅一起生活,大舅在市里。年初二回姥姥家,一起吃饭。小舅妈前不久刚做了子宫肌瘤手术,大出血,流了很久的血,身体一直虚弱,初二那天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人们吃饭的时候她还在做饭,叫了好几次说别做了先吃吧,她总是说等会儿,基本到了饭局末了也没吃上口热饭。男人们在另一桌喝酒聊天,几个女儿辈的喂新生出来的孩子。回家路上,我忍不住跟我妈说,我小舅妈身体这么差,竟然一直忙的上不了桌吃饭,太糟糕了。我妈接口说:“是啊,应该你大舅妈也去帮忙的。”在她眼里,没有男人的责任,仍然是女人和女人的对比。这很可怕。而当我出于同情,去厨房帮我小舅妈的时候,大概又是新一次的循环了吧。女人的家务,是否应该如此理所应当?当一个儿子辈的去帮忙的时候,这些女人是否又会说出“这不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事,你快去吃饭”这种话?农村如此。我在县城,濒临结婚,去年过年的时候大娘已经提了好几次“明年过年你也别回来了,去人家家过年去。”关键是,语气完全不是惋惜或者舍不得,而是认为是理所应当,是规矩。我说我不去他们家,我不能让我爸妈自己过三十。所有亲戚都说,不能这么不懂事。让人家笑话。规矩就是这样,传统就是这样,别个色。我男友已经跟我商量好,年三十我们各回各家,他家父母也没有意见,而我们家却仍然用这种话来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么。今年结婚也是如此,我对自己的婚礼有设想,家里就会说一些,这是人家男方负责,你提这么多想法不好,你嫁到人家家去。说了n次以后,我终于发怒了。我说,这是我们俩的婚礼,我们自己单住,成立自己的家庭,是我俩结婚,不是我去别人家。以后,任何人不要在我面前说我嫁到别人家这句话。我是80后,从14岁开始离家90公里读高中,之后大学,读研,在求学期间完成了真正的独立(虽然家里那时候在经济上养我,但是我仍然认为那时候已经形成了非常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随后留在北京,与男友一起工作,生活。我努力这么多年,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家的一份子,而是和自己的男友共同组建新家庭,拒绝“嫁到别人家。”所以我会愤怒,甚至是恐惧,怕自己再一次被裹挟进这种循环。这不应该发生。我妈妈曾经跟我讲过一件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回姥姥家,姥爷问为什么他孙子没来。问他想不想我,他说不想。问想不想孙子,他说想。姥爷已经去世多年,而我对他毫无感情,甚至仍然嗤之以鼻。所以我想,有很多女孩儿,应该痛苦的更加具体而持久吧。除了这些事,我仍然是过得非常开心,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摆脱这种重男轻女的困境。而独立,则是最最重要的武器。不过,我还不知道怎么面对生孩子这个问题。
爱旅行爱读书的疯女子因为有人问了男人的,我也想问问女人们到底什么感受。
和其它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平均起来能比男性多活几年。
我早早的结婚生子,还未来得及体会这几百上千条回答里的姑娘们经历过的婚恋压力,未曾遭受过“婚育”问题的催促,对此有过深刻的恐慌的时候,便已经“安全地”躲进婚姻的围墙之后。我本以为如此之后可以天下太平,你看,我是这么有诚意早早地站在了“舆论标准“的安全阵营里,相夫教子。可是,这个环境对女人的苛求,从来不会停止。我每天会陪我女儿下楼在小区里玩耍,小区里有许多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于是久而久之,便和小区里带孩子们的奶奶或者姥姥们都熟了起来。很快的,我这么一个年轻妈妈便成了小区里的”大妈之友“,那些大妈们对我是那么的关照和热情,帮我分担重物,跟我分享食物。她们都是这么善良的一群人,所以她们的”恶意“并非刻意的。(一)1.1当得知我是90后的时候,大妈会赞许地说:”还是年轻的时候生孩子好,你看你恢复的多好,那谁谁谁三十好还几不结婚生孩子的,都是傻子,好男人都被你这种眼尖的姑娘抢光了,以后怎么嫁的出去。“看,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划归到了我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伙伴的对立面,变成了中伤跟我现阶段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姑娘的武器。但,这还只是个开始。1.2等到下一次,大妈满脸喜色地告诉我:”我们家妞妞的舅舅结婚啦!“我道一句:”真好,恭喜!“”对啊,舅妈还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呢...“在八百字的介绍之后,大妈随口问道:”你看你这么年轻孩子都这么大了,上过大学吧?我告诉你啊,考大学好难的呢,我儿子当初考大学的时候考了XX分呢....“看大妈的一脸骄傲,我真心无法告诉她我高考比他儿子高了一百多分,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文凭点一支香。1.3在有过上次经历之后,再碰到别的大妈问我年龄,我会故意把自己说长几岁,再问我学历,我会如实告诉她我某985大学毕业。大妈不懂985,她说:”女孩子就是要读大学,在大学里找到老公是最好的了,出来相亲多遭罪。“对于她们来说,女孩子读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大学里搞定老公。1.4一次,恰巧小区的三个小女孩玩在一起,我带着我的女儿,两个奶奶带着孙女。大人在聊天,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着,突然一个奶奶一脸暧昧的问:是不是有的时候还是觉得男孩子好?我一脸诧异,因为这个奶奶平时疼自己的孙女也疼得紧,实在没料到她会突然这么说。另外一个奶奶了然地点点头,给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美丽的小孙女擦了擦口水说:“虽然现在都一个孩子了,大家不讲这个了,但是怎么说呢,心里还是觉得有个男孩更好。”我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般,却只能呵呵笑着尴尬地抱着孩子走开。这是全国计划生育做得最好的地区,这个省份的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又会如何?1.5我也会对我的闺蜜吐槽这些事情,正在积极备考托福GRE的闺蜜安慰我:你不要理她们怎么说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反正她们又管不着你。我问她:如果这么想这么说的是你的母亲,你老公的母亲呢?她发了一个叹气的表情:那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远离她们,不让我的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全身心依赖的亲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一旦被这种观念像一道咒语一样下在了身上,那么他们将要花去一生,与这样的咒语抗争,难以获得完满的幸福。就像我将要说的这个阿姨。(二)小区里有个阿姨,她女儿长我两岁,她家的小外孙和我女儿同岁,是她的好伙伴。阿姨以前是化学分析师,做事果断利索,说话逻辑清晰,在一众大妈中显得清新脱俗。我跟阿姨还很聊得来,年轻人的话题她也能说上一二,说起孩子的教育,她更是显得深谋远虑,自信十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外孙的爸爸,她的女婿。那是一个看起来跟她差不多年龄的男人。其实我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见怪不怪,他们自己一家人过得开心就好。但是平时在我面前没少夸她女婿的阿姨,此时却是显得局促而尴尬,看到孩子的爸爸来了便抱起孩子匆匆离开。从此以后,我跟阿姨谈话的时候便小心翼翼,从不碰触”孩子的爸爸“这个话题。日子久了,阿姨便渐渐放下尴尬,对我更是无话不谈。阿姨告诉我,当时她生下女儿她婆婆不曾看过她和孩子一眼,但是对着她生了儿子的小叔子一家却视若珍宝。生性好强的阿姨便咬牙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供职于国企,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心力交瘁。我问:”那他姥爷呢?“我指了指我女儿的小伙伴。她说:”那个时候哪有男人带孩子的?我也工作了下班,回家还得烧饭,没办法就把孩子放在厨房门口的桶里站着,他是抱都不愿意抱一下的。“”别人越不稀罕我家姑娘,我就越是要带好她,我们家女儿也争气,读书也厉害,处处长脸,就是要他们看看,女孩子怎么了。”说起那段经历,阿姨仍旧放不下。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强的母亲,却不让擅长数学的女儿选择读理科,坚决要求她女儿选择文科,一定要她回到这个三四线小城市考公务员。她说:“别看公务员收入低,但是地位高啊。赚钱又不是女人的事情,钱让男人去赚就好了。”在歧视女性的这个社会里,和周围环境斗了一辈子好强的阿姨,生活给她的经验仍旧是,从小表现优异的女儿最终嫁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才算赢家。前阵子阿姨的父亲过世,她女儿因为姥爷过世没有把家里对联撕下,挂上黑布,跟她吵了一架,因为她爷爷过世的时候,家里对联就撕下了。阿姨一脸落寞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老杨家啊,不是我们老张家啊,(撕对联挂黑布)不合规矩别人会说闲话的。我爸就四个女儿,连个儿子都没有,我们老张家算是散了。”那一刻,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我有那么多反驳的话可以说出口。我想告诉她,你也是这个家里的主人,男女平等,自己的父亲过世纪念他没有任何错误。我平时在知乎上看到那么多平权观念,那么多女权的呐喊,我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可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口。阿姨跟性别不公的环境抗争了一辈子,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来说么?难道她都不懂么?她的体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深刻。我的那些口号式的话语,在她面前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可是,她更无能为力,她要保全生活,就得学会妥协。(三)我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独自背井离乡求学海外,要告别全职家庭妇女的生活,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艰难的选择,我的人生从未如此挣扎过,离开幼子的煎熬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夜夜难眠,噩梦连连。而唯一能发泄情绪的时候,便是在电话里面与我相隔千里的母亲放声哭泣。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老公爱我,尊重我,我们自己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就好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反正日子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拥有宽容而又平等思想的老公,并且因为有他,我也可以不必要挑起生活的经济重担。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必须得迈出这一步。在这个中国这个社会环境里,如果我选择全职太太一辈子那么意味着,我的人生将是看的到底的一片泥淖。因为我不能只关起门来过一辈子。我的女儿会长大,我不希望她以后的再面临这样一个苛刻的环境,没有选择的自由,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我努力为她打下基础,我要出发,去爬上半山腰,她才有可能爬上山峰,看到广阔的世界。我希望她拥有最纯粹的快乐。如果她不愿意结婚,那就不要匆忙为结婚而结婚;如果她醉心于学术,那就去读博士做研究,专心致志一辈子;如果她愿意早早地当妈妈,养育三五个孩子,那么就去快乐地当妈妈;甚至如果,她是同性恋,喜欢女人,那么就去喜欢女人。但是,这些看似最基本的人生自由,在中国的这个环境要实现是那么地艰难,尤其是女人,要去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更加艰难。可是,我们还是要走下去。这个社会对我们越苛刻,我们就越是要勇敢,举起宝剑,砍掉荆棘,也许走过一路仍旧伤痕累累。这样,等到下一代,在这片荒芜的原野上,我们的后代才能有机会在这里撒上自由平等的种子。再过些时候,这里终将开出一片烂漫多彩的花海。我希望,我有生以来,能够有机会,指着这片花海对别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原,我曾在这里挥剑斩过荆棘。
姥姥在农村跟小舅一起生活,大舅在市里。年初二回姥姥家,一起吃饭。小舅妈前不久刚做了子宫肌瘤手术,大出血,流了很久的血,身体一直虚弱,初二那天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人们吃饭的时候她还在做饭,叫了好几次说别做了先吃吧,她总是说等会儿,基本到了饭局末了也没吃上口热饭。男人们在另一桌喝酒聊天,几个女儿辈的喂新生出来的孩子。回家路上,我忍不住跟我妈说,我小舅妈身体这么差,竟然一直忙的上不了桌吃饭,太糟糕了。我妈接口说:“是啊,应该你大舅妈也去帮忙的。”在她眼里,没有男人的责任,仍然是女人和女人的对比。这很可怕。而当我出于同情,去厨房帮我小舅妈的时候,大概又是新一次的循环了吧。女人的家务,是否应该如此理所应当?当一个儿子辈的去帮忙的时候,这些女人是否又会说出“这不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事,你快去吃饭”这种话?农村如此。我在县城,濒临结婚,去年过年的时候大娘已经提了好几次“明年过年你也别回来了,去人家家过年去。”关键是,语气完全不是惋惜或者舍不得,而是认为是理所应当,是规矩。我说我不去他们家,我不能让我爸妈自己过三十。所有亲戚都说,不能这么不懂事。让人家笑话。规矩就是这样,传统就是这样,别个色。我男友已经跟我商量好,年三十我们各回各家,他家父母也没有意见,而我们家却仍然用这种话来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么。今年结婚也是如此,我对自己的婚礼有设想,家里就会说一些,这是人家男方负责,你提这么多想法不好,你嫁到人家家去。说了n次以后,我终于发怒了。我说,这是我们俩的婚礼,我们自己单住,成立自己的家庭,是我俩结婚,不是我去别人家。以后,任何人不要在我面前说我嫁到别人家这句话。我是80后,从14岁开始离家90公里读高中,之后大学,读研,在求学期间完成了真正的独立(虽然家里那时候在经济上养我,但是我仍然认为那时候已经形成了非常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随后留在北京,与男友一起工作,生活。我努力这么多年,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家的一份子,而是和自己的男友共同组建新家庭,拒绝“嫁到别人家。”所以我会愤怒,甚至是恐惧,怕自己再一次被裹挟进这种循环。这不应该发生。我妈妈曾经跟我讲过一件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回姥姥家,姥爷问为什么他孙子没来。问他想不想我,他说不想。问想不想孙子,他说想。姥爷已经去世多年,而我对他毫无感情,甚至仍然嗤之以鼻。所以我想,有很多女孩儿,应该痛苦的更加具体而持久吧。除了这些事,我仍然是过得非常开心,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摆脱这种重男轻女的困境。而独立,则是最最重要的武器。不过,我还不知道怎么面对生孩子这个问题。
这是个不怎么样的人因为有人问了男人的,我也想问问女人们到底什么感受。
前几天坐高铁,坐我旁边是一个天津大妈带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大几岁,坐在前面几排。这个大妈给儿子买了杯哈根达斯,还让儿子赶紧吃不要让姐姐发现了。真不知道这会在尚未通晓人情的小儿子内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如何看待这种姐弟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早早的结婚生子,还未来得及体会这几百上千条回答里的姑娘们经历过的婚恋压力,未曾遭受过“婚育”问题的催促,对此有过深刻的恐慌的时候,便已经“安全地”躲进婚姻的围墙之后。我本以为如此之后可以天下太平,你看,我是这么有诚意早早地站在了“舆论标准“的安全阵营里,相夫教子。可是,这个环境对女人的苛求,从来不会停止。我每天会陪我女儿下楼在小区里玩耍,小区里有许多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于是久而久之,便和小区里带孩子们的奶奶或者姥姥们都熟了起来。很快的,我这么一个年轻妈妈便成了小区里的”大妈之友“,那些大妈们对我是那么的关照和热情,帮我分担重物,跟我分享食物。她们都是这么善良的一群人,所以她们的”恶意“并非刻意的。(一)1.1当得知我是90后的时候,大妈会赞许地说:”还是年轻的时候生孩子好,你看你恢复的多好,那谁谁谁三十好还几不结婚生孩子的,都是傻子,好男人都被你这种眼尖的姑娘抢光了,以后怎么嫁的出去。“看,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划归到了我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伙伴的对立面,变成了中伤跟我现阶段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姑娘的武器。但,这还只是个开始。1.2等到下一次,大妈满脸喜色地告诉我:”我们家妞妞的舅舅结婚啦!“我道一句:”真好,恭喜!“”对啊,舅妈还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呢...“在八百字的介绍之后,大妈随口问道:”你看你这么年轻孩子都这么大了,上过大学吧?我告诉你啊,考大学好难的呢,我儿子当初考大学的时候考了XX分呢....“看大妈的一脸骄傲,我真心无法告诉她我高考比他儿子高了一百多分,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文凭点一支香。1.3在有过上次经历之后,再碰到别的大妈问我年龄,我会故意把自己说长几岁,再问我学历,我会如实告诉她我某985大学毕业。大妈不懂985,她说:”女孩子就是要读大学,在大学里找到老公是最好的了,出来相亲多遭罪。“对于她们来说,女孩子读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大学里搞定老公。1.4一次,恰巧小区的三个小女孩玩在一起,我带着我的女儿,两个奶奶带着孙女。大人在聊天,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着,突然一个奶奶一脸暧昧的问:是不是有的时候还是觉得男孩子好?我一脸诧异,因为这个奶奶平时疼自己的孙女也疼得紧,实在没料到她会突然这么说。另外一个奶奶了然地点点头,给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美丽的小孙女擦了擦口水说:“虽然现在都一个孩子了,大家不讲这个了,但是怎么说呢,心里还是觉得有个男孩更好。”我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般,却只能呵呵笑着尴尬地抱着孩子走开。这是全国计划生育做得最好的地区,这个省份的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又会如何?1.5我也会对我的闺蜜吐槽这些事情,正在积极备考托福GRE的闺蜜安慰我:你不要理她们怎么说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反正她们又管不着你。我问她:如果这么想这么说的是你的母亲,你老公的母亲呢?她发了一个叹气的表情:那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远离她们,不让我的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全身心依赖的亲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一旦被这种观念像一道咒语一样下在了身上,那么他们将要花去一生,与这样的咒语抗争,难以获得完满的幸福。就像我将要说的这个阿姨。(二)小区里有个阿姨,她女儿长我两岁,她家的小外孙和我女儿同岁,是她的好伙伴。阿姨以前是化学分析师,做事果断利索,说话逻辑清晰,在一众大妈中显得清新脱俗。我跟阿姨还很聊得来,年轻人的话题她也能说上一二,说起孩子的教育,她更是显得深谋远虑,自信十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外孙的爸爸,她的女婿。那是一个看起来跟她差不多年龄的男人。其实我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见怪不怪,他们自己一家人过得开心就好。但是平时在我面前没少夸她女婿的阿姨,此时却是显得局促而尴尬,看到孩子的爸爸来了便抱起孩子匆匆离开。从此以后,我跟阿姨谈话的时候便小心翼翼,从不碰触”孩子的爸爸“这个话题。日子久了,阿姨便渐渐放下尴尬,对我更是无话不谈。阿姨告诉我,当时她生下女儿她婆婆不曾看过她和孩子一眼,但是对着她生了儿子的小叔子一家却视若珍宝。生性好强的阿姨便咬牙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供职于国企,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心力交瘁。我问:”那他姥爷呢?“我指了指我女儿的小伙伴。她说:”那个时候哪有男人带孩子的?我也工作了下班,回家还得烧饭,没办法就把孩子放在厨房门口的桶里站着,他是抱都不愿意抱一下的。“”别人越不稀罕我家姑娘,我就越是要带好她,我们家女儿也争气,读书也厉害,处处长脸,就是要他们看看,女孩子怎么了。”说起那段经历,阿姨仍旧放不下。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强的母亲,却不让擅长数学的女儿选择读理科,坚决要求她女儿选择文科,一定要她回到这个三四线小城市考公务员。她说:“别看公务员收入低,但是地位高啊。赚钱又不是女人的事情,钱让男人去赚就好了。”在歧视女性的这个社会里,和周围环境斗了一辈子好强的阿姨,生活给她的经验仍旧是,从小表现优异的女儿最终嫁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才算赢家。前阵子阿姨的父亲过世,她女儿因为姥爷过世没有把家里对联撕下,挂上黑布,跟她吵了一架,因为她爷爷过世的时候,家里对联就撕下了。阿姨一脸落寞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老杨家啊,不是我们老张家啊,(撕对联挂黑布)不合规矩别人会说闲话的。我爸就四个女儿,连个儿子都没有,我们老张家算是散了。”那一刻,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我有那么多反驳的话可以说出口。我想告诉她,你也是这个家里的主人,男女平等,自己的父亲过世纪念他没有任何错误。我平时在知乎上看到那么多平权观念,那么多女权的呐喊,我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可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口。阿姨跟性别不公的环境抗争了一辈子,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来说么?难道她都不懂么?她的体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深刻。我的那些口号式的话语,在她面前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可是,她更无能为力,她要保全生活,就得学会妥协。(三)我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独自背井离乡求学海外,要告别全职家庭妇女的生活,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艰难的选择,我的人生从未如此挣扎过,离开幼子的煎熬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夜夜难眠,噩梦连连。而唯一能发泄情绪的时候,便是在电话里面与我相隔千里的母亲放声哭泣。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老公爱我,尊重我,我们自己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就好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反正日子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拥有宽容而又平等思想的老公,并且因为有他,我也可以不必要挑起生活的经济重担。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必须得迈出这一步。在这个中国这个社会环境里,如果我选择全职太太一辈子那么意味着,我的人生将是看的到底的一片泥淖。因为我不能只关起门来过一辈子。我的女儿会长大,我不希望她以后的再面临这样一个苛刻的环境,没有选择的自由,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我努力为她打下基础,我要出发,去爬上半山腰,她才有可能爬上山峰,看到广阔的世界。我希望她拥有最纯粹的快乐。如果她不愿意结婚,那就不要匆忙为结婚而结婚;如果她醉心于学术,那就去读博士做研究,专心致志一辈子;如果她愿意早早地当妈妈,养育三五个孩子,那么就去快乐地当妈妈;甚至如果,她是同性恋,喜欢女人,那么就去喜欢女人。但是,这些看似最基本的人生自由,在中国的这个环境要实现是那么地艰难,尤其是女人,要去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更加艰难。可是,我们还是要走下去。这个社会对我们越苛刻,我们就越是要勇敢,举起宝剑,砍掉荆棘,也许走过一路仍旧伤痕累累。这样,等到下一代,在这片荒芜的原野上,我们的后代才能有机会在这里撒上自由平等的种子。再过些时候,这里终将开出一片烂漫多彩的花海。我希望,我有生以来,能够有机会,指着这片花海对别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原,我曾在这里挥剑斩过荆棘。
姥姥在农村跟小舅一起生活,大舅在市里。年初二回姥姥家,一起吃饭。小舅妈前不久刚做了子宫肌瘤手术,大出血,流了很久的血,身体一直虚弱,初二那天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人们吃饭的时候她还在做饭,叫了好几次说别做了先吃吧,她总是说等会儿,基本到了饭局末了也没吃上口热饭。男人们在另一桌喝酒聊天,几个女儿辈的喂新生出来的孩子。回家路上,我忍不住跟我妈说,我小舅妈身体这么差,竟然一直忙的上不了桌吃饭,太糟糕了。我妈接口说:“是啊,应该你大舅妈也去帮忙的。”在她眼里,没有男人的责任,仍然是女人和女人的对比。这很可怕。而当我出于同情,去厨房帮我小舅妈的时候,大概又是新一次的循环了吧。女人的家务,是否应该如此理所应当?当一个儿子辈的去帮忙的时候,这些女人是否又会说出“这不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事,你快去吃饭”这种话?农村如此。我在县城,濒临结婚,去年过年的时候大娘已经提了好几次“明年过年你也别回来了,去人家家过年去。”关键是,语气完全不是惋惜或者舍不得,而是认为是理所应当,是规矩。我说我不去他们家,我不能让我爸妈自己过三十。所有亲戚都说,不能这么不懂事。让人家笑话。规矩就是这样,传统就是这样,别个色。我男友已经跟我商量好,年三十我们各回各家,他家父母也没有意见,而我们家却仍然用这种话来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么。今年结婚也是如此,我对自己的婚礼有设想,家里就会说一些,这是人家男方负责,你提这么多想法不好,你嫁到人家家去。说了n次以后,我终于发怒了。我说,这是我们俩的婚礼,我们自己单住,成立自己的家庭,是我俩结婚,不是我去别人家。以后,任何人不要在我面前说我嫁到别人家这句话。我是80后,从14岁开始离家90公里读高中,之后大学,读研,在求学期间完成了真正的独立(虽然家里那时候在经济上养我,但是我仍然认为那时候已经形成了非常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随后留在北京,与男友一起工作,生活。我努力这么多年,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家的一份子,而是和自己的男友共同组建新家庭,拒绝“嫁到别人家。”所以我会愤怒,甚至是恐惧,怕自己再一次被裹挟进这种循环。这不应该发生。我妈妈曾经跟我讲过一件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回姥姥家,姥爷问为什么他孙子没来。问他想不想我,他说不想。问想不想孙子,他说想。姥爷已经去世多年,而我对他毫无感情,甚至仍然嗤之以鼻。所以我想,有很多女孩儿,应该痛苦的更加具体而持久吧。除了这些事,我仍然是过得非常开心,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摆脱这种重男轻女的困境。而独立,则是最最重要的武器。不过,我还不知道怎么面对生孩子这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样做女人最聪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