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眼科医院影评文章详细内容

一段属于全人类的个人记忆 《发现少校》清华大学放映侧记
日 14:08:00 来源:良友纪录
倘若,没有人去寻找,或许,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徘徊。倘若,没有人去发现,或许,历史的尘埃终将不知所踪。从密支那到仰光,从昆明到芷江,战火在不断蔓延。从南京到北京,从中国到美国,友情在不断生长。当我们还沉浸在对&飞虎队&的崇拜中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那些曾经在中缅印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中国陆军将士。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串联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老兵和几个美国老兵之间的故事,还有那段全人类都挥之不去的阴霾记忆。日,龙淼渊在《发现少校》放映现场与观众交流日18:00,文津国际酒店三层放映厅,这里正在放映的是刚刚在上海国际电视节上摘得白玉兰纪录片奖历史传记类银奖的。96分钟的影片,对于想了解那段历史和那些老人的观众来说或许太过短暂。但是当我们和这部影片的导演龙淼渊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这短短的96分钟背后,还隐藏着诸多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命运自有一定之规,正如龙淼渊和邓康延、晏欢、赵振英的相识。2008年,龙淼渊作为广州纪录片大会的负责人之一,与前来宣传《寻找少校》的邓康延结识。正是这一次的相识,注定了《发现少校》的横空出世。龙淼渊在回忆起开始《发现少校》创作之前的情景时坦言,如果没有那一次的相逢,或许就不会有这部作品的问世。因为,如果不是结识了邓康延,就不会在深圳又结识晏欢,也就无从谈起结识赵振英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了。从那次结识之后,龙淼渊和邓康延多次见面沟通,并通过晏欢找到了已过鲐背之年的赵振英老人。结识了这些关注着远征军老兵的朋友,龙淼渊心中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之后,龙淼渊和晏欢辗转与中国和美国之间,追寻着那段已经被尘封许久的历史记忆。一位纪录片创作者、一位因为家庭身世而成为远征军历史研究者的建筑师、一位如今还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三人一见如故,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也接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如当年远征军中的中美将士,他们为了全世界的和平而浴血奋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一段坚不可摧的跨国友情。如今,这部影片被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往事。日的放映,也是一种机缘巧合。良友纪录网记者在上海电视节刚刚结束的时候就与龙淼渊导演沟通,希望可以对他进行采访。龙淼渊欣然接受了采访,但是那个时候他正好打算到北京来参加&缤纷中国&纪录片选拔计划的终审大会,因此他很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放映他的这部《发现少校》,并在观影之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于是,才有了&良友&清影&高校放映&同盟加盟院校之一的清华大学的这次放映。影片从赵振英老人在壮士广场缓缓地回忆开始,如邻家的老爷爷一般,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片中,我们看到了葛顿南的后人从美国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将父辈曾经使用过的物件,转交到赵老手中。那些物件,可曾记得当年战火纷飞中中美将士所创造的那些荣光?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军人们,已经阴阳相隔。但是,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却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六十多年前的炮声依旧还响在耳畔,只是斯人已逝,空余健在的老兵,时而还会在梦境中寻觅当年的英勇。影片放映结束后,龙淼渊开始和现场观众交流。一上来,他就指着自己的衣服说:&今天穿这件衣服还是很合适的。&众人将眼光移到龙淼渊身上,果然,T恤正面,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正气&,坚毅地在那里矗立着。观众们窃窃私语,认为龙淼渊当天的衣着,的确和放映主题很贴切。龙淼渊不希望太多的讲述影片中已经提到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向观众们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从晏欢找到葛顿南的后人,到葛顿南来到中国;从小红本到当年的远征军徽章&&这些故事,是我们在影片中见到,但是却并没有了解太多的。晏欢这名深圳的建筑师,硬是凭借着自己对远征军历史的热爱,找到了我们无从知晓的历史秘密,由此才揭开了从&寻找&到&发现&的一次奇妙旅程。当晏欢和龙淼渊结识之后,他们为了将这段故事还原,又多次辗转于北京、上海、南京、四川、云南等地,深入远征军博物馆,与远征军博物馆的樊建川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后,他们又和葛顿南在美国四处奔波,找到了更多的美军将士的后人,并搜集到了大量的远征军的遗物。这些遗物,很多都被赠送给樊建川的远征军博物馆永久收藏。一段真实的历史,就这样在几个年轻人的奔波辛劳中逐渐被还原。龙淼渊在和观众的交流中还告诉大家,他特别希望这部影片可以更好地被大家收看到。因为只有更多的人看到,才会有更多的人真正地了解当年的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龙淼渊谈到,他其实很感谢深圳的越众影视,因为在当年邓康延拍摄制作《寻找少校》的时候,就搜集了很多的历史遗物,为龙淼渊他们做这部《发现少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有观众问到,这部《发现少校》是否是《寻找少校》的续集,龙淼渊说,这两部片子虽然在远征军这一点上有联系,但是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故事。片名的选定,实际上是深圳越众为了更好地宣传影片而定下来的。在热烈的交流中,时间仿佛跟我们开着玩笑,很快,一个小时就悄然逝去。很多观众还想对龙淼渊提问,但是由于时间已经很晚,我们不得不带着一点点的遗憾结束了这次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很多观众还围在龙淼渊身边,继续和他交流。离开文津国际艺术中心,夜色已经笼罩在北京城上。在这个喧嚣的夜晚中,也许很少有人会再去想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只想轻松地度过一个安详的周末。但是,既然历史已经走过,它就不该被我们遗忘。或许,当这部影片能够进入国内商业院线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良友独家 如若转载 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邹礴 
陈建鄂,中国台湾纪录片导演。创作《江南味道》、《豆腐味道》等经典美食人文纪录片。
中国内地纪录片、电影导演,2002年到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期间拍摄了数十部人物...关照现实的历史记录——评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
日 13:18:02 来源:今传媒
【摘  要】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片以百位平均90高龄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为线,真实再现了难忘的延安岁月,生动反映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从传播理念和创作特点上对该片进行梳理和总结。【关 键 词】纪录片;《大鲁艺》;口述体201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70周年,中央电视台从19日开始在晚上黄金时段热播了5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鲁艺》。该片以百位平均90高龄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为线,真实再现了难忘的延安岁月,生动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以独到、新颖的视角,全面、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作为主流媒体纪录片创作&大视野、大手笔、高投入、好效果&的典型代表,《大鲁艺》在传播理念和创作特点上呈现了&史实准确、内涵厚重、风格创新、价值独特&的品格。以下从该片所展现出的具体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一、多维影像震撼呈现就《大鲁艺》而言,视觉影像是以&多维&的形式呈现的,从切身感受说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震撼&。它所呈现的影像至少有三种是值得记忆的,那就是&纪实影像&、&历史影像&和&艺术影像&。(一)历史影像:真实可信历史影像就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所摄制的珍贵影像。大型纪录片如果没有历史影像的重新修整和记录,其历史纵深感会大打折扣。《大鲁艺》里有许多多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很多文献资料细节捕捉得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据说摄制组在中央电视台资料库中下载了18小时46分的视频资料,并在每一次的采访中收集第一手素材,抢救性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相片和视频。例如在第二集《延河春晓》中介绍了当时延安困难生活的珍贵影像,还有,介绍毛泽东思考&陕甘宁边区和中国文化发展究竟如何走&和&新民主主义论演讲&&毛泽东给鲁艺学院讲课&、&抗战艰苦时期鲁艺师生坚守理想和信念&、&丁里带学生写生&等珍贵历史影像都真信可靠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二)纪实影像:发掘内涵纪实影像是纪录片在创作中为了需要所拍摄的真实影像,纪实影像能够拍摄一些时空环境的细节很好的再现峥嵘岁月中的人和事。《大鲁艺》中的纪实影像在很好的说明问题上是下了功夫的。据《大鲁艺》总导演闫东介绍,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并着重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标志性地点进行了全新视角的拍摄。如:介绍延安桥儿沟的哥特式教堂、鲁艺学院当年生活过的窑洞、朝阳和夕阳中的宝塔山、鲁艺音乐系旧址等等,这些纪实影像的拍摄与恰当组接在画外音的配合下很好的还原了过去,对于人物、事件和一些细节具有很好的发掘创作意义。(三)艺术影像:为表现服务艺术影像又叫做&纪实的升华&,它指的是在纪实的基础上对画面有所设计,或是通过音乐、文字、旁白等方式予以辅助,从而使影像更具美感和冲击力。如:当孟于老人介绍最美好的时候&延河散步&时,随着老人的深情演唱&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去当兵&&&出现了当年延安生活的场景,真实的镜头印证了诗人何其芳&我想,延安的人们那样爱唱歌,大概由于延安生活太苦,然而我错了,刚刚相反的是由于生活太快乐&。还有介绍歌曲《延河颂》郑律成和莫耶的创作过程时所呈现的影像,延河的纪实影像、郑律成指挥的历史影像在解说、音乐、象征图片的配合下,型、光、声、色、景、物、人浑然一体整合有致,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影像效果。总之,三种影像的完美呈现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的&立体化影像&,经纬交织、纵横交错,极大地丰富了片子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多维影像以&真实的身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真切的语气&完美呈现,强化了媒体的导向和服务意识,让人们在流动的时空中,在不知不觉的声画观赏中品读主流媒体传播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体现了纪录影像的&真实&本质更感受到了主流媒体话语的&真诚&。二、叙事视角创新独特(一)老人口述&&&真实&为了最真实地还原历史,《大鲁艺》采用口述历史的纪录方式。为了给老百姓真实,在长达10个月的创作期间,摄制组在全国各地艰难地找到了80多位耄耋老人,老人们的口述增强了片子的&厚重感&,老人们一出现就很有&气场&,拉近了艺术作品与广大观众的距离。他们饱含深情的讲述让70年前的历史骤然生动起来,那一字一句都是他们的青春过往,那一颦一笑都勾起了最美好的回忆,老人们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不仅如此,还有华君武等20多位已故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珍贵影像也被集中再现。最终,个体的故事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集体记忆,使作品丰满厚重、真实可信。(二)百姓评价&&&公平&该纪录片的独特视角还体现在对普通百姓的采访上,这种艺术特性可以归结为一个&公&字。当地老人采访中流露出了&平和心态、平实语言、平民视角&,如老人们介绍的&鲁家秧歌&和&版画系学院土窑遗址&、&秧歌剧的排演情况&、&版画阴阳脸不接受情况&等使纪录影像更加的公正可信,道出了人民对艺术的理解与期待。俗语讲&旁观者清&,在纪录影像叙述中引入了旁观者的叙述话语,能够大大的增强可信度与参与度,无论是从受众互动接受层面还是宣传导向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三)策划编播&&&巧妙&从采访策划来看,对百位耄耋老人采访的成功与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精密思考提炼问题不无关系。此外,从电视台导向和引领的角度来看,该片的编排播出策略是很巧妙的,重视故事情节理念、节奏感和观众接收心理。片子的每一集在主题的限定下先使观众&入境&,随后在老人的讲述中慢慢展开对当年生活的追忆,每一集都是一个整体,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静静的欣赏接受,叙事中重视故事情节设置,如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和张鲁创作《白毛女》时采用故事化的手法,节奏上非常流畅,头尾呼应高潮迭起。三、技术艺术高度融合在制作上,动画特技内涵丰富且具有特色。《大鲁艺》的片头,随着一道木刻线的有力延伸,一幅生动的延安风情画卷徐徐展开,众多当年的人物和景物以版画的形式呈现,那些都是鲁艺美术家的作品,红黑的色调之下,当年的鲁艺美术大师们和当今的电视工作者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种动画效果长达1分钟,把鲁艺成立的历史背景、名字渊源、发展历程、主要贡献等都生动的有力呈现。这种动画的高科技运用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紧紧的为&内容服务&、为&艺术表现&服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透析技术影像使我们深刻反思艺术文化素养在高科技影像创作中的重要意义。片尾在白云飘过的晴空下宝塔山静静的矗立守望,色彩宁静而肃穆,别有一番象征韵味。该片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制作,占全片总时长的五分之一,有和老资料相得益彰的效果。其中,一段命名为《红唇绽放》的动画汇集了多幅当年的老照片,风格鲜明,引人关注。这些特技的使用不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单一追求读图时代的&炫目&,而是真真正正地为艺术表现服务,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四、视听元素厚重和美从纪录片的画面来看,光线、色彩、景深、影调、构图、拍摄角度、静止与运动摄像均能够很好表现。如采访老人画面的设计、桥儿沟教堂内钟的特写与柳条相映影像的&虚实&表现、窑洞内的运动摄像、俯视拍摄地貌的大场面、空镜头的象征意义、不同光线下的延河和宝塔山等等,这些艺术化处理使普通事物增色,给观众带来了&陌生&感,&真实&与&假定真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独特魅力。声音角度上,片头伴着男声小合唱沙可夫、吕骥创作的鲁艺校歌&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奋斗到底!&激情流放,唱出了鲁艺的灵魂,声画和谐、赏心悦目有历史的厚重感。原创音乐也成为了该片的亮点,《陕北情》、《陕北高原》等长达一个小时的9首原创乐曲和《延安颂》、《五月的鲜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若干首作为配乐的经典老歌作为背景音乐,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感情。解说创作注重口语化交流感、注重故事情节发掘的创新特点是本片声音表现的一大特色,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赵忠祥为《大鲁艺》进行了旁白解说,70岁的赵忠祥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深情配音给片子增色不少。他亲切细腻、儒雅大方、深沉厚重、自然洒脱的播音风格集中体现在片子里,他以讲述的口吻让人们在美的欣赏中关照历史与现实。总之,《大鲁艺》在恰当的时候播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很多观众评价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从纪录片创作层面提出了&三力&&三个台阶&衡量标准。他强调,&三力&第一是&说服力&,即纪录片的真实性,片中事实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第二是&感染力&,包括故事情节的感染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第三是&震撼力&,指的是思想艺术层面的升华,能给观众以启迪。从战略层面来讲&三个台阶&,首先,纪录片要成为好的宣传品,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其次,再往上一个台阶,纪录片要成为好的作品,赢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口碑,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再次,在最高的台阶上,纪录片要成为好的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我想,这些标准《大鲁艺》都做到了,这部纪录片不愧是&近年来反映延安文艺界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并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简介:付春苗,女,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讲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1] 胡智锋.纪录片&澳门十年&的创作特点及传播理念[J].电视研究,2010(3).[2] 胡智锋.澳门回归的真情咏叹&&评纪录片&澳门十年&[J].中国电视(纪录),2010(2).[3] ().[J].现代传播,2012(3).
责任编辑:邹礴 
陈建鄂,中国台湾纪录片导演。创作《江南味道》、《豆腐味道》等经典美食人文纪录片。
中国内地纪录片、电影导演,2002年到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期间拍摄了数十部人物...《中国梦·中国路》:在行进中发现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
日 15:11:42 来源:人民日报
纪录片《中国梦&中国路》片头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江苏省委联合出品、江苏广电总台摄制的8集纪录片《中国梦&中国路》,日起在央视1套晚间时段播出。该片历时1年制作时间,跨越了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足迹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采访中外各界人士200多人,在宏大叙事结构中阐述&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一、重大题材,全新解读  《中国梦&中国路》是国家级重大项目,2013年2月广电总局立项,列入国家重大宣传规划。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解析&中国梦&、探求&中国路&,题材重大,任务艰巨。主创吴建宁从事纪录片创作20多年,在他看来,对于&中国梦&这一重大题材的把握和呈现,最大的挑战和追求都在于&新&&&新一届领导集体、新的治国思想、新的治国方略,都需要创作者予以最新的诠释和呈现。  不同于政论专题片根据历史资料去剪辑,严格按照文稿拍摄,讲高山,则配上山峦的图片;讲大海,屏幕则呈现滚滚波涛&&《中国梦&中国路》是一部文献纪录片,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中国梦&伟大思想的作品,它的主要特点是记录,记录最大的规律是发现,在采访摄制过程中进入导演视野的人和事,不断被发现、被意识并且最终认定它的价值,继而充实到作品中去。这是文献纪录片导演的基本功也是前期拍摄难点,它要求创作团队在全面理解领会&中国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呈以丰富的画面、创新的典例表现&中国梦&的内核。二、基调鲜活,多元呈现  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厚重的主题以平实的电视语言表达,绝非易事。《中国梦&中国路》的叙述力求准确、平实、质朴,在平实平易的基础上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这种叙事方式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行事风格。习总书记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跟老百姓很亲,这从他的讲话中也可略见一斑。《中国梦&中国路》追求的是质朴的风格。  质朴不等于形式单调。第三集《精神风帆》的第一格画面,是从深情优美的《马兰谣》歌声中开始的,画面从海拔2500多米的青藏高原深处的金银滩展开,蜿蜒的铁路,静谧的小火车站。旁白:&这个火车站,不是用来运载旅客的,它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罗布泊&&&这一集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思想。第一个镜头就落在这个鲜为人知的代号叫&221&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基地,钱学森、王淦昌、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一批后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工作。&221&工程是极其秘密的代号,很少有人知道。摄制组在丰富的素材中发现了它。吴建宁坦言,《精神风帆》这一集主要讲信仰,但做不好就容易说教,一堆道理,枯燥乏味。&惯常情况下我们讲&两弹一星精神&,可以直接解说:&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杆。&然后配上蘑菇云的画面和人群欢呼的画面。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简单地处理,而是找到了参加过全部45次核试验的林俊德院士的事迹,在得到中办&可以拍,但要注意保密&的批示以后,我们非常兴奋,有新东西了!&  第五集《人民福祉》,展示了日中午,一条吸引无数网友的微博:&亲们,我没看错吧?习大大来庆丰吃包子啦!果断上图。&配以习近平边用餐边向店里的职工了解情况,尤其是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画面。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拉近:&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群众喜欢找到习大大当年坐过的位置。几位在这里吃包子的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表示&&&纪录片将广为人知的新闻灵活运用,深化了主题内涵。三、善于发现,寻求线索  传统主旋律纪录片是严格按照文稿的脉络来拍摄的,行话叫做根据文字往里&扎画面&,创作的空间很少。《中国梦&中国路》的原稿只是规划和提纲,它最大的特点是在行进中发现&&在采访摄影中,不断捕捉发现典例,根据实拍的内容重新解构,重写解说词。  吴建宁认为,灵感要在记录的征程上寻找,再远再累也在所不惜。《中国梦&中国路》原稿并未涉及出国的拍摄,但吴建宁认为,出国拍摄可以增加分量,丰富主题。  为了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2013年9月,《中国梦&中国路》摄制组来到朝鲜上甘岭,在沉默的土地和远去的历史之间穿行。在这之前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协调,朝鲜官方才发出特别批示,江苏广电总台成为首个上上甘岭实地拍摄的中国内地媒体。摄制组独家拍摄到了22岁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堵枪眼的碉堡以及牺牲处纪念碑。主摄像何佳是个身形壮硕的小伙,但上甘岭一行却让他心存余悸:&去上甘岭,有十道岗哨,虽说才9月,但岭上已经是天寒地冻,坡陡路险,我们的面包车一个劲地打滑,火星四溅。后来是陪同我们的两名朝鲜人民军中校军官找到驻扎部队,派出了十几个人民军战士合力推,绕了几个90度的陡弯才登上了岭顶。&  从上甘岭的冰山下来,摄制组又来到坦桑尼亚的火海,成功采访了坦桑尼亚总理米增戈?平达;在美国,进入安达伯格庄园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大量真实、生动、首次呈现的画面增加了《中国梦&中国路》的分量,使作品更具深度。  有时候,新鲜素材的线索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中,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不断求索的精神,往往会失之交臂。抗日联军的题材,在各级电视台的影像资料中比比皆是,素材唾手可得,但摄制组还是决定去现场拍摄。当地的碑、纪念馆、学校,该拍的早就拍过,没有太多令人激动的发现。就在大家有些沮丧的时候,当地宣传部长无意间的一句话让吴建宁如获至宝:&有个抗联营地,塌了很多年了,从没有人进去过,靖宇县电视台都没有去过。&顾不上刚下过雨山上还有碎石随着水流砸落,摄制组一行人顺着料峭的石壁艰难前行。在最大的一个洞,摄制组有了惊人的发现:石壁上,红色的大字写着四条标语:&红军万岁&、&抗日联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从1932年到2013年,81年间从未被人发现的激情夺目的标语让大家无比震撼,更是为新鲜素材的发现惊喜万分。四、精益求精,完美呈现  此片在后期制作阶段,一帧帧画面、一秒秒镜头都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第一集里有个清代胶片的镜头,展示北京观象台上有个浑天仪的画面,一闪而过。专家审片时提出,北京天文台的浑天仪是清代外国传教士从国外带来的仿制品,后期制作立即撤换了这个镜头。开国大典的镜头,以往的影像资料都是黑白的,摄制组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当时苏联的摄像机在同一位置拍摄的彩色版本。第五集开头,是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内蒙古的冬季那达慕活动现场参加&五畜祈福&仪式的画面,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但看片时发现,播音员将多音字&畜&(此处读ch&)读成了(x&),编导迅速改正。
责任编辑:邹礴 原文作者:邓惠斌(江苏广播电视报社)
陈建鄂,中国台湾纪录片导演。创作《江南味道》、《豆腐味道》等经典美食人文纪录片。
中国内地纪录片、电影导演,2002年到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期间拍摄了数十部人物...透过《天赐》看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日 09:56:14 来源:新京报
《森林之歌》剧照。该片是中国生态纪录片中的扛鼎之作。资料图片国外的生态纪录片投资大,专家也多。资料图片陶练勤在秦岭为《森林之歌》取景。资料图片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里,有几部电影把观众领到影院,用轻松的笑料填满一个多小时的时光;但有一部电影却让人牵肠挂肚,甚至让人感到沉重,它就是生态电影《天赐》。作为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中国生态电影,《天赐》是一部开创历史的作品,但它只在不多的几个城市的几个影院中上线一周,就悄然下线了。以导演孙宪为首的《天赐》摄制组,因为迷恋拍鸟而在一个小岛上拍摄了6年之久,积累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成这部片子。虽然《天赐》的概念很类似于《帝企鹅日记》,但它所拍到的独家镜头却远多于后者。《新京报》记者于日前采访了这部影片的导演孙宪以及国内多位知名纪录片创作者。在对《天赐》剧组的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即使是在这个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也存在神奇的动物世界和众多未解之谜。中国广阔的国土和海洋肯定蕴藏着太多自然奇景,但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却很少看到。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采访具有多年自然类纪录片制作经验的老导演,记者发现,意识陈旧、缺乏科学支持和缺乏经费是中国自然类纪录片面临的最大问题。老问题 喜欢说教,不讲故事供职于辽宁电视台,曾经主持制作过关于藏羚羊的《飘荡在羌塘草原的生命之诗》和关于中华秋沙鸭的《黑和秀的传奇》。对于中国的自然类纪录和国外纪录片的差距,高国栋表示中国的这类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喜欢说教,中心思想往往是赞美一个地方政府的工作做得好。而国外的作品则强调讲故事。曾经主持制作过中国第一套大型系列自然纪录片的表示,该片最初就是一个&领导工程&,要反映&林业战线成就&。当时确定的投资是70多万块钱一集,这在国外的纪录片中虽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国内的纪录片里已经算是很大的投资了。陈晓卿觉得如果做成&领导工程&就可惜了,于是决定按照国外惯例拍摄一套自然纪录片。过去中国的自然类纪录片都是拍摄者在一个地方拍一年,再根据拍到的东西制作一部纪录片。国外都是先编一个故事,然后再根据剧本拍相应的镜头。《天赐》就是采用了先拍后写故事的方法。《森林之歌》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如果这样拍成本太高。&租设备一天就4000多块钱,一个月要十几万,这样耗不起。&陈晓卿说。因为有了事先写好的故事,《森林之歌》用了100个工作日就全部完成。遇短板 科学支持明显不足陈晓卿说,国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剧本的依据是生物学家的大量观察纪录。在《森林之歌》中,剧本写得比较顺利,拍摄也比较成功的就是《云横秦岭》这集。这集里反映的是金丝猴的故事。&因为有了李保国等专家长达3年的观测日记,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容易拍到猴子的什么行为。&陈晓卿说。但在中国,有这样完整观察纪录的动物仅限于个别&明星动物&。很多常见的动物却鲜有人研究。《北国之松》这集中,会出现松鼠这个&角色&,但在中国却很少能找到研究松鼠的专家。即使是珍稀动物,长期观察它们行为的专家也并不多,往往只是捡拾动物的粪便,用以分析它们的食性。&粪便检测的方法容易出成绩,但是做观察日记却要花很多钱,还不容易出成绩。&国外的情况完全不同,陈晓卿曾经和剧组交流。&他们的剧组有20多个人,其中动物专家就有10个人。&陈晓卿说,&外国有大批的&闲人&研究动物行为,这点我们比不了。&高国栋也表示,他主持制作的纪录片&故事性确实够强,但是科学性却不够&。在国外,自然类纪录片的制片团队里有很多科学家,但在我国大多都是电视人,这就造成了自然类纪录片里拍到的很多东西没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卡瓶颈 制作费用实在太少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的制作费用有几千万欧元,我们做一部片子的费用只有一二十万人民币。&高国栋说。经费严重不足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有的镜头想拍也拍不了,比如《黑与秀的传奇》里没有水下镜头,因为他们根本买不起水下摄影机。高国栋说,现在中国没有太多人愿意为自然类纪录片投钱,因为看的人并不太多。那为什么中国有了那么多大投资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呢?高国栋说,那是因为掌握公共资源的人喜欢投资这类片子。它们往往能够反映中国或者某个地方的&辉煌历史&,比较容易作为政绩呈现出来。但其实这样的东西也未必能够留下多少精品。那么,国外的自然类纪录片为什么能赚钱呢?高国栋说,国外市场成熟,观众欣赏水平高,各类电视产品的空间都比较大,或者可以说:&国外什么都能赚钱&。说未来 央视纪录频道是契机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终于开播,陈晓卿担任该频道的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说,纪录片频道对自然类纪录片非常重视。他们马上就要开始做《秘境中国》系列片,每年打算推出六七部,每部的拍摄周期会长达一两年。&为了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很多时候不拍上一两年是不行的。&另外,他们还准备做《自然的力量》系列片,表现风、水等自然力的故事,生命的律动,以及种子和生命繁衍的力量。明年初即将拍摄的《隐形的世界》将动用很多特殊的设备拍摄,讲述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却少为人知的小动物的故事,比如《白蜡虫的世界》、《萤火虫的故事》等等。这些片子会由中央电视台全资投入制作。&现在中国很多人愿意拍自然类纪录片,我们希望把这类片子的市场打出来,同时摸索出一种容易复制的模式,一个范本,一种运作程序,这样未来就好做了。&同时央视纪录频道也会推动国际合作拍摄自然类纪录片。对于央视纪录频道采购国内的纪录片的价格,陈晓卿说,该频道采购国内纪录片的价格&会比原先国内市场的价格高一倍&。对于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未来,不但央视纪录频道大力支持这类片子,而且好几个省级电视台都想要建立纪录片频道,到时候肯定也会制作这类节目。&国产自然类纪录片肯定会越来越好的。&陈晓卿说。新知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刘 铮本专题图片由孙宪提供(除署名外)本专题感谢:孙 宪(《天赐》导演)      陈晓卿(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      高国栋(辽宁电视台)
责任编辑:邹礴 
陈建鄂,中国台湾纪录片导演。创作《江南味道》、《豆腐味道》等经典美食人文纪录片。
中国内地纪录片、电影导演,2002年到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期间拍摄了数十部人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视界眼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