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作者罗广斌 杨益言的爱人胡蜀兴简介

亲友疑罗广斌文革被自杀:被国民党关押都没死
  
08:12      【字号:  】
“四人帮”垮台后,家属和许多朋友对其死因均表示怀疑,并提出申诉。据马识途回忆,每次他和罗广斌的爱人胡蜀兴在一起说话,都说到这事。她认为说丈夫自杀而死,实在没有根据……他在自认必死的(国民党)监狱里,还总是那么乐观和活跃,现在不过是造反派抓了他,他凭什么要自杀?
  可以说,在《红岩》整个创造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在《红岩》没有定稿前,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准拿出去发表,以免分散精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在《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又向罗、杨二人提了三点建议:“一、冷静下来,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不表态。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以此检验《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思想上、艺术上提高一步,以便今后更好前进。”
  由此可见,小说的写作与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具体负责组织的肖泽宽。当时肖泽宽年仅41岁,作为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并非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工作深入,方法得当,有效地领导了小说《红岩》的创作。
来源: 钟山风雨  编辑: 林号深
                  5           
【】【】【】【】《红岩》作者――罗广斌的起伏人生
来源:华声论坛&&【 】
 对于罗广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十分熟悉的,因为他的名字和著名小说《红岩》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就有些陌生了,尤其是对于他的生平轶事。
  罗广斌(年),重庆忠县人,著名作家。读中学时因争取婚姻自由与封建家庭决裂,离家去云南求学。抗战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说。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读者喜爱,先后发行350万册,并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外文发行。“文化大革命”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时年42岁。
  狱中斗争
  罗广斌生于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完全可以过“幺老爷”的生活,但他却抛弃了这一切,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在马识途的帮助下,他离开家乡到西南联大附中读书,1945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青社”,参加“一二?一”等学生运动,1948年,经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因叛徒出卖,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捕。
  本来凭着家庭的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不坐牢房。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最初的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狱中吃点苦头转变立场。但他没想到的是,经过监狱里的艰苦锻炼,面对特务的严酷刑具,罗广斌对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组织更加忠诚坚定,没有后悔自己政治上作出的选择,随时准备用生命来捍卫这种选择。
  1949年初,狱内党组织曾希望他利用家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狱中的斗争情况,但罗广斌这次没有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他要和同志们留在狱中坚持斗争。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用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伟大人格。
  《红岩》的诞生
  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这年10月,他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信,要出版他们关于狱中的回忆录。1959年2月,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
  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来到重庆,他敏锐地感觉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狱中斗争事迹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于是便决定向当时在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
  写《红岩》这样规模的长篇小说,不完全脱产,不全力以赴是写不出来的。于是朱语今便向重庆市委提出建议,希望市委支持共青团的出版事业,给罗、杨提供一切写作方便条件,能让他们先脱产出来写作。
  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书记李唐彬都很重视朱语今提出的写长篇小说的建议,决定要把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考虑,并指定市委组织部长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小说《红岩》的创作。
  由于得到市委的支持,因此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比如:准许罗、杨查看有关敌特档案,提供在押的敌特分子。罗、杨终于在众多的敌特档案中,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使罗、杨对特务内部互相倾轧、尖锐矛盾、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不仅进一步提升、丰富了罗、杨已掌握的素材,而且加深了罗、杨对敌特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具体感受。这为罗、杨后来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高层的军统大特务的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红岩》正式出版前的关键时刻,市委决定了两件事:一要作者依靠专家指点拜沙汀为师;二要他们到北京学习参观。这两个举措,使罗、杨和《红岩》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可以说,在《红岩》整个创造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在《红岩》没有定稿前,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准拿出去发表,以免分散精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在《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又向罗、杨二人提了三点建议:“一、冷静下来,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不表态。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以此检验《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思想上、艺术上提高一步,以便今后更好前进。”
  由此可见,小说的写作与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具体负责组织的肖泽宽。当时肖泽宽年仅41岁,作为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并非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工作深入,方法得当,有效地领导了小说《红岩》的创作。
  罗广斌之死
  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后,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后的幸存者,这种经历,自然而然使他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也正是因为他那段特殊的经历,使他的日子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风光。小说《红岩》出版后,他的名气虽然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总是构成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被压抑了许久的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于是,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成为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10日,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
  “四人帮”垮台后,家属和许多朋友对其死因均表示怀疑,并提出申诉。据马识途回忆,每次他和罗广斌的爱人胡蜀兴在一起说话,都说到这事。她认为说丈夫自杀而死,实在没有根据。马识途回忆:罗广斌被造反派抓走后,他的妻子一直不知道下落,在罗广斌死的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张罗广斌亲笔写的条子。条子上说,他一切还好,要他的妻子带钱和粮票去。由此可见,他是准备在被监禁中和造反派长期斗争下去,哪里有一点自杀的迹象呢?凭罗广斌的性格,他在自认必死的监狱里,还总是那么乐观和活跃,现在不过是造反派抓了他,他凭什么要自杀?
  据罗广斌的妻子胡蜀兴说,罗广斌死后,有人来通知她,说罗广斌跳楼自杀,就要送火葬场,要她去看一下。胡蜀兴闻说大惊。她匆匆赶去,奇怪的是,只叫她在远远的地方看一下,不让她走近,她看到罗广斌的头上有一个大裂口,惨不忍睹。她要求在没有检验尸体,作出结论前,不能送火葬场火化。但是那些人根本不听她的,也不许她跟去,便匆匆地送到火葬场去火化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日 2版
罗广斌(中)为《烈火中永生》剧组介绍历史。亲友疑罗广斌文革被自杀:被国民党关押都没死
来源:钟山风雨
核心提示:“四人帮”垮台后,家属和许多朋友对其死因均表示怀疑,并提出申诉。据马识途回忆,每次他和罗广斌的爱人胡蜀兴在一起说话,都说到这事。她认为说丈夫自杀而死,实在没有根据……他在自认必死的(国民党)监狱里,还总是那么乐观和活跃,现在不过是造反派抓了他,他凭什么要自杀?本文摘自《钟山风雨》2007年05期 作者:王春华
原题为:《红岩》作者罗广斌的起伏人生
  对于罗广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十分熟悉的,因为他的名字和著名小说《红岩》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就有些陌生了,尤其是对于他的生平轶事。  罗广斌(年),重庆忠县人,著名作家。读中学时因争取婚姻自由与封建家庭决裂,离家去云南求学。抗战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说。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读者喜爱,先后发行350万册,并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外文发行。“文化大革命”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时年42岁。
(2)(10)(2)(2)相关搜索:..重温罗广斌的报告(红岩档案解密全集)
这是网易不允许发表的博客帖子,视频内容和解说词在央视频道也能找到。这里面的内容不知道触动了网易的什么后台?这后台不知是徐远举?蒋介石?“甫志高”?刘国定还是冉益智?它想屏蔽就屏蔽了!
因整理日志,重温了我
09:29:44《红岩档案解密》:讲述红岩历史的真实故事。顺着后面的8个视频,重新整理了原视频的题目(发现原视频题目与内容不符,也就是错乱的,这是在网上引用时沿用了当时的题目。)经过视频内容整理如下:
红岩档案解密(1):罗广斌的报告
红岩档案解密(2):许云峰原型慷慨就义
红岩档案解密(3):“甫志高”的叛变
红岩档案解密(4):曾紫霞的爱人
红岩档案解密(5):江姐的眼泪
红岩档案解密(6):最后的营救
红岩档案解密(7):大屠杀
红岩档案解密(8):血与泪的嘱托
又因为考虑朋友们观看方便,我又重新下载了原视频,经过重新压制,把原来的8集全部整合到一集上了,即下面的内容。希望朋友们能够从视频的内容中得到一些启发或教育,让我觉得花了近两天的时间制作的这篇日志值!
资源来自于网络,请您下载24小时内删除文件。
U盘提取码:bh5vvtz6
后附全八集解说词
红岩档案解密1:罗广斌的报告
简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7周年,也是“11·27烈士殉难”57周年。非常巧合的是,从日新中国诞生,到11月27日烈士殉难,恰好也是57天。
57年前的此时,白公馆、渣滓洞的志士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在红岩档案解密前,我们360度节目组专门拍摄了一个系列节目,从今天起连续播出。透过这些刚刚解密的档案,让我们感受那段真实的历史。
在儿时许多的夜晚,总有一些伙伴陪我入梦,但是当我慢慢长大,伙伴和梦想却都模糊在喧嚣的世界中。每当我从黑暗中醒来,孤独--常让我想起她们……
在我到达的第二天,重庆结束了57天的干旱,下起了入夏以来的第一场雨,雨中的陵园没有多少游客,只有我独自找到了那副破旧的栏杆。很少有人会知道这里埋着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做为幸存者,他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这里--他选择了墓园,便放弃了墓碑。我早就听说罗广斌在创作小说《红岩》之前还写过另外一份狱中报告--一份写给党的秘密报告。在尘封了57年后,这份报告终于被解密了,报告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和狱中部分同志的讨论整理而成,日,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把报告交到了党的手上。我一直渴望知道一个已经公开的故事,为什么还有一个秘密的版本!在那些还没有公开的部分里,究竟又隐藏着什么?我渴望知道那部血写的历史与墨写的故事有着怎样的不同?
下面的报告是根据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里所能得到的各种零星材料,经由部分同志的讨论、研究而组织出来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重庆像一只虫蛀的苹果--外表光鲜,骨子里却散发着腐败的气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闻到它,只不过有人要掩盖它,有人却要说出来。1948年初,重庆的工厂学校里开始悄悄地流传一份油印的小报,这份叫作《挺进报》的刊物是重庆地下党的机关报,它总能在第一时间把独裁者最害怕的声音传递到万山包裹之下的重庆,它甚至还寄给了国民党在西南的最高长官--这让独裁者万分恐惧。1948年3月,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朱绍良下令限期破获《挺进报》,于是特务打入联络站,抓获了叛徒任达哉。
这段情节与小说和电影里的描写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是,任达哉不是甫志高,他不了解党的重要情报,也不熟悉《挺进报》的全部情况,他其实只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叫杨清。杨清--真实姓名叫许建业,是重庆地下党负责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小说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在当时,许建业的身份是严格保密的,连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唐咏梅:我们叫他老许,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写《红岩》的时候才知道他的名字。很正派,高高大大的,穿一个长袍。我们两个经常茶馆、饭馆,不是在车上碰头就是电影院门口,我们两个还看过电影呢!我都记得看的《居里夫人》,我去划的票,他没看完,他有事就走了,他就把我当个妹妹一样对待,确实很好,印象很深。
和小说里描写的一样,叛徒带领特务在茶馆里抓住了许建业。但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人物,也不知道围绕着后面的一系列事件--这是序幕的开始!这是另外一份在十年前解密的档案,它的作者在小说中叫徐鹏飞,我们早从无数文艺作品中认识了他。
电影片段:许先生,老实告诉你吧,明天所有的报纸上都会出现一条意外的消息。
其实他的真名叫徐远举,身份是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二处处长。
杨明:这个人在云南被俘,被俘了以后押到重庆来,押到西南公安部了以后,我们是重庆公安局,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些情况,这样的话去审讯过他。在我印象当中,我感觉徐远举这个人,由于过去的立场不一样,他是蒋介石阵营的忠实执行者,因此带着这样的阶级仇恨对待革命人民,对待革命人民。但是被捕以后,这个人我感觉他还是实事求是的,凡是他犯的罪行他都还是如实地交待。
这是解放后根据徐远举的审讯笔录整理而成的,对于化名为杨清的许建业,它是这样描述的:杨清,身体强壮,气宇轩昂,我问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他一字不答,经由各种酷刑拷打,几上几放,只说他叫杨清,邻水人,住在过街楼某旅馆。经过调查,过街楼根本没有这个旅馆。从他身上检查,也无片纸只字。经过一天一夜的审讯,用尽各种手段,不得要领。而此时,与老许失去联络、心急如焚的唐咏梅意外地从一个小特务的口中知道了许建业的情形。
唐咏梅:他说,那个(特务)江开又来说,他们抓到一个人,不知道他说了他的名字没有,他说,哎呀!上电刑,他都不招啊!(特务)江开说,看他那样子我都想洗手不干了,他说得多好听的。我听他说上了电刑都不招,我一下眼泪就流出来了。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刑具带给我们的感受可能更多的是对好奇心的满足,而对于曾经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那是一场恶梦。
厉华:这方面出现过很多令人发指的一些东西。比方说国民党军统在审讯张长鳌、尚承文这两位烈士的时候,面对军统特务这两个烈士就是不招,最后敌人急起来以后用电刑来打他们,电刑就是当时的手摇发电机,放到他们手上,当时两个人被打得浑身抽搐,这个档案资料记载,当时两个人抽搐得身体都开始缩小了,但这两个人仍然是咬紧牙关不说,这个军统特务凶残到操起旁边的一个十字镐,把两个人的头给劈开,叫你不说,用十字镐给你打下去,这是在渣滓洞白公馆死得最惨的两位烈士。
英雄无疑是真正的英雄,但故事却不似我们熟知的故事。否则,按照惯常的思路,敌人的线索就该在这里断掉。那么就不会有江姐入狱,成岗被捕。是什么,让顺理成章的故事发生了逆转?明天请继续收看红岩档案解密之二--许建业的意外。
红岩档案解密2:许云峰原型慷慨就义
简介: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57年前的11月27日,遇难的红岩烈士中有一名烈士叫许建业,他就是许云峰的原型。
在昨天的《红岩档案解密》中,我们提到了许建业的被捕,今天的节目中,我们接着为您解密接下来发生的事。
电影同期:你们的戏该开幕了吧,还等什么?呵呵,许先生可真会说笑啊!今天我们完全是一片诚意,吃顿饭,大家交个朋友嘛。许先生,请!谁是你们的朋友?!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影片中,被叛徒出卖的许云峰被捕后并没有遭受刑罚,演员赵丹所刻画的英雄气质让观众相信敌人也不敢对这样的人物造次。但实际上,许建业是歌乐山集中营里受刑最重的一个。
下面的报告是根据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里所能得到的各种零星材料,经由部分同志的讨论、研究而组织出来的……--摘自罗广斌《狱中报告》
导游: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是当年审讯和拷打革命者的刑讯室,里面共有大小酷刑48套,从古代的封建刑具到美制的钢鞭电刑所谓应有尽有。这个右面墙上大家可以看一下,它上面写的是:"切莫执迷不悟,政府痛惜你们。细细想想,回头是岸!"
日的晚上,可能是许建业一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夜晚。虽然受尽酷刑,但他始终没有暴露身份,许建业此刻已经不打算活着出去了,但他依然不能让徐远举知道他是谁!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有一个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正藏在自己的家中,它就像一枚沉重的砝码悬在了他和徐远举之间,胜负将由此决定。就在这时,有一粒灰尘飘了过来。灰尘本来轻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个晚上,它,却成了天平向哪边倾斜的关键!这粒灰尘是二处一个叫陈远德的看守,他在这个时候主动走向许建业,并表示"如有事相托,尽管吩咐"。
杨世元:有些特务不是一个两个,因为昆明后面的物价一崩溃,也要影响到本身的,包括他们特务也都感到有影响,但特务官员不一样,但是那些一般的小特务,比如说看守特务,他还不是感觉到有一点生存危机,所以监牢里面有的时候说你出去帮我带个信,帮我买个什么的,他也乐意服务,他也不是不干的,都看见的,那个就叫做国民党大树将倾。
看守陈远德的出现和他的表示,让许建业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他请陈远德立即送一封信到志成公司刘德惠处,并答应信送到后给陈远德四千万法币,陈远德当即答应了。于是,局面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胜负,从徐远举和许建业之间的较量,变成了陈远德一个人的决择。一颗微不足道的灰尘,就这样成了举足轻重的砝码!事实上,无论是在此前还是此后,陈远德都多次替狱中的共产党人送过信,但是没有人说得清,为什么就偏偏这一次,他犹豫了!这封信最终被交到了徐远举的手中。
在《血手染红岩》中,徐远举是这样交待的:我根据这个材料,立即派特务包围了新华路志成公司,进行严密搜查,查出了杨的身份证及其历史,并在其卧室床下查出了一个大皮包,内中有二三十份党员入党申请书,及大批《挺进报》,才知道他叫许建业。许建业暴露了,一张大网围绕他撒开了。我们所熟知的叛徒甫志高冒出来了。
电影同期:我叫叛徒?你们给了我什么好处?
在小说里,甫志高只是一个小小的区委委员,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以这样的职务,他其实是不可能给党造成那么严重的损失的。刘国定原本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重庆地下党高级干部,事实上就在被捕的一刹那,他还表现得从容自若。
杨明:他去找许建业,这个特务已经在那儿守住了,把他逮捕了以后,特务问他叫什么,他就乱说一个名字。
厉华:敌人并没有识破他,他被捕以后,他说我是牛奶厂的厂长,他把一切一切说得非常非常清楚。
杨明:但是,许建业单位这些人都说这是刘先生,特务就发现矛盾了,把他给带走了,带走了以后,一逼他,他承认了是预备党员,他说我是预备党员,我来送个信。后来说谁给你的信?他就想已经通知撤退的一个党员,他已经走了嘛,他就说是某某给我的。
厉华:当时的党组织规定是可以说大不说小,说大不说小,说大的,往大的一方面说,不要说自己具体的;那么说具体的组织情况、同伙的情况,可以说远不说近,说远的不要说近的,造成时间上的距离;第三就是可以说死不说活,结案的,没有了的事,或者死去的人,你可以说。
但此时,地下党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的意外被捕改变了一切。
孙曙:冉益智的叛变是很戏剧的一个叛变,很戏剧的啊。就是打个比方,这里出去,那里有个广场就把他抓了,抓了之后就弄到国民党住的旅馆里面,开始跟他说,他也不承认。特务急了,抱了一个被子给他一按,按到这个上面,这个气出不来了,支撑不住了,他就叛变了。
杨明:一审讯,问冉益智你们的书记是谁?刘国定。刘国定在什么地方?刘国定你们已经抓起来了嘛。好!这敌人才转过头来,又审讯,又对刘国定加压,加压。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就是拿这个叛徒口供压这个叛徒,再拿这个叛徒的口供压这个叛徒,最后形成两个叛徒出卖的竞争。
正副书记双双叛变,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红岩》人物随之登场,一场红与黑的对照才正式展开。这份意外的收获,让徐远举无限风光,特务陈远德也因告密有功而连升三级,而这时的许建业则追悔莫及。罗广斌这样回忆:许建业急中出错,轻信看守陈远德,导致党组织进一步被破坏,这一错误令党遭受了损失,也给许建业的心灵以极大的刺激,自责和内疚使他在狱中三次碰壁,自杀未遂。1948年的4月17日,许建业接受新的一轮审讯,徐远举以"危害即成有损于党"诱骗许建业投降,许建业以死作答。
厉华:徐远举是在与共产党这个审讯斗争当中,应该说徐远举的心灵,就算是在当时,他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因为在他的眼光当中,共产党员的一种宁死不屈的行为让他感觉到一种力量的存在,而这种力量是不可能在金钱、武力下变节投降的一种真正的人格力量,这点对他当时的震撼是很大的,所以说解放后他写的交代材料里边,他曾经也有,就是对他当年那种心情回忆的一种忏悔。
多年以后,当徐远举做阶下囚的时候,他还不曾忘记这一幕。--"在赴刑场时,许建业一路上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表现极为壮烈,路旁的人看了都感动得流泪。我有个朋友事后告诉我说:'我昨天在路上看到汽车上押着两个人,他们沿途高呼共产党万岁,真英武啊!'我听后内心感到十分怅惘,简直无言以对。"日,许建业在重庆大平刑场被公开枪杀,时年28岁。
厉华:曾经有一个观众在我们牢房里边,他跟我交谈过,他说我要处在这个年代,我都当假叛徒,我只要出去,出去以后我继续为党工作,后来我在我的一篇论文里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中国的历史都是由假叛徒来构成的话,那恐怕就不成为其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如果没有当时那种真刀真枪用自己的命去与敌人斗争而换的一种主义的实现,今天的社会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想象。
就在许建业牺牲的那个夜晚,一个叫许晓轩的人用草纸写下了一首诗: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人同。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一年之后,写诗的人重演了慷慨如虹的一幕。又过了十三年,他们共同成为了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
红岩档案解密3:甫志高的叛变
简介:昨天的《红岩档案解密》讲述了烈士许建业的故事。当时入狱的党员中,还有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同为党员,入狱之后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死守党的秘密,另一个却背叛偷生。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为您解密这段历史。
这是日的午夜,在荣昌县城,西南特区保密局的特务抓到了他们追捕已久的猎物,重庆地下党沙磁区学运负责人刘国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未婚妻曾紫霞。多年以后曾紫霞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个细节:他艰难地伸过戴着手铐的左手,紧紧地握住我的右手,轻声地说道:小东西!坚强些!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
将叛徒和烈士加以比较。经济问题、恋爱问题、私生活--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必然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的忠贞态度……
在电影里的坏人总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就像大叛徒甫志高的第一次出场。即使是第一次出场,他的表现也还是让人产生了怀疑。
电影资料片段:箱子为什么不找一个力夫来拿?
不重,自己拿也保险。
你看,穿这套西装的人有自己扛行李的吗?
是啊,疏忽疏忽了。
而57年前的刘国鋕和曾紫霞不是在看电影,他们搞不清楚出卖他们的那个人究竟是谁?曾紫霞在回忆录中写道:车向重庆方向驶去。我在想:究竟是谁叛变了?我仔细地回忆几天来的一点一滴每一个细小情节,可我这天真、幼稚的脑袋,怎么也没有想过国鋕的上级、我的入党监誓人……
邓平:我觉得很老道,很老诚,很朴实,很沉着,看来很像一个搞地下工作的人,我对他的印象很好。
邓平老人说的这个朴实、沉着、说话有条理的人名叫冉益智,当时重庆地下党的市委副书记,一个1938入党的老党员。罗广斌的报告里也说:这是一个喜欢谈论气节、人格和革命精神的人,就在他被捕的前一天他还在谈论这样的话题,他的表现曾经被许多向往革命的青年所信赖所崇拜。但是,冉益智被捕后的表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外。
杨明:冉益智是捉了以后拿被子把头上一蒙,后来给几个嘴巴就叛变了。
邓平:我没有想到冉益智会叛变。而且冉益智是一接触特务马上叛变,这个人,所以人不可以貌相。
不可貌相的冉益智,在被捕的当天便一口气供出了几十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曾经崇拜他的刘国鋕。抓到了这样一个人曾经让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大伤脑筋,他怎么也搞不通:国际歌里不是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吗?"那这些养尊处优的少爷又跟着闹什么呢?
刘和平:刘国鋕的家庭在泸州就是一个大富豪,当时刘国鋕被捕以后,徐远举感到很不可理解,他就觉得刘国鋕你是出身富豪的家庭里面,你这个大富豪的公子哥你究竟是革什么命?你革谁的命?
孙曙:按照徐远举的观点,他说共产党原来是很神秘,一破坏之后稀松平常,都是些地主资本家的儿子,哪里参加革命嘛?只赶浪头,赶浪头。
所谓赶浪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赶时髦。徐远举坚定地相信,刘国鋕只能是在赶浪头,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别的什么理由。而赶浪头是好办的,应该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赶浪头吧!再说冉益智都叛变了,做为下级的刘国鋕已经无秘可保,那他还有什么理由坚持下去呢。其实不仅徐远举瞧不起这个弱不禁风的"七少爷",那时党内的同志也在为他担忧。
邓平:我爱人生了小孩,刚好满月,在中午家里面吃饭的时候,我定的有报纸,《大公报》一下发表了,冉益智的自白书,另外一个消息就是刘国鋕被捕,报纸一看完,饭都没吃完,马上抱起小孩就走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刘国鋕,我怕他叛变。
可是刘国鋕的表现,却让所有这样想的人都出乎意料。在《血手染红岩》中徐远举是这样交代的:他态度非常强硬,也将他绑上老虎凳。他就骂:'你们这搞的什么名堂?'我见他太凶,打过他两个耳光,并说:'你是资产阶级,有万贯家财的少爷,搞什么共产党。'他坚决不屈,表示他决不做叛徒,我就未追逼下去,准备慢慢进行软化。刘国鋕和曾紫霞被关进了渣滓洞,而此时,在距离不远的白公馆里,还没有完全交待组织的冉益智彻夜难眠,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在狱中如果不交待组织、出卖同志,说不定,哪一天就拉出去枪毙了。
关于冉益智,罗广斌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怕死、动摇、神经过敏,他没有好好睡过一夜,半夜起来写遗嘱,白天叹气,走着走着突然坐下来往床上打一拳,陈然他们劝他,没有用,他叛变,但知道不久就会胜利,可是他算算该枪决的人,他也有资格,为了苟且偷生,明明知道是走不通的,但仍然要叛。在冉益智写给妻子的遗书中,其中最后一句是:枕边一吻,竟成永别。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偷生。
厉华:我没有完全的资料来对他们这些叛徒,在任党内职务以前的工作经历,这个现在我们目前没有完全地掌握,那么从他们叛变的情况下,功利是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当自己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一种获得,为了一种得到,在这方面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所以当这种东西一旦要毁灭,这个理想和长期的一种追求,在他们面前变不成现实的时候,他们就考虑绝对自己的生存的问题,绝对自己生存问题。那么这一点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也可以说在以前他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一些在骨子里边沉淀的一些私里的东西。
从女牢二室的窗口,曾紫霞看不到男牢房平七室,那里单独囚禁着她的恋人刘国鋕。
曾紫霞回忆:国鋕在渣滓洞被囚禁的二十多天,虽然整天带着手铐、脚镣,不准放风,还要遭受审讯和折磨,但无论如何这是他在牢狱中最难忘的、也许是最美好的时光。难友们深知带手铐、脚镣、单独囚禁的重犯,都是宁愿自己遭受折磨而决不泄露党的机密,不向敌人屈膝的坚强战士,人们从内心敬爱这样的战友,他们总是对这样的战友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使他无限温暖。
每天渣滓洞监狱例行放风的时候,曾紫霞只能找机会避开看守,跑到平七室牢房门口去,和刘国鋕相聚短短的15分钟。20多天以后,相爱的人们被分开,刘国鋕被转押到白公馆。两个人虽然近在咫尺,却从此远隔天涯。
红岩档案解密4:曾紫霞的爱人
简介:在曾紫霞所写的回忆录《刘国鋕传》中提到,刘国鋕在渣滓洞被关押了仅仅22天,就被转移到了白公馆,从此两人近在咫尺,却从此远隔天涯。
刘国鋕的家族是当时四川的豪门望族,他的家庭不惜重金想要营救他,却最终没有成功。那么,关于刘国鋕,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请继续收看今天的《红岩档案解密》。
郭德贤:那时候真是,血洗白公馆,火烧渣滓洞!尸体在那个尸坑里面是一层一层的都腐烂了,都腐烂了,认不出面目了。我们嚎啕大哭,当时我们是抱在一起哭啊!喊啊!都说陈然、刘国鋕,你在哪里啊?我们不是说好了的吗?
在松林坡层层叠叠的尸体坑中,刘国鋕的遗骸被发现的时候,早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当时跟刘国鋕同赴刑场的谭谟身中三枪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后人根据他的回忆才得以知道烈士死难前的壮烈--刘国鋕在被押往松林坡刑场的途中,始终高呼口号,骂不绝口,被激怒的特务们残忍地用刺刀割下了他的嘴唇。
将叛徒和烈士加以比较,经济问题、恋爱问题、私生活--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必然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的忠贞态度……--摘自罗广斌《狱中报告》
2006年的夏天,我们在成都见到了这位叫刘兆丰的老人,作为当年地下党的领导人,他曾经在环境险恶的重庆和刘国鋕共事,可惜由于病痛的折磨,老人只能记起很少的事情。
刘兆丰妻子:刘国鋕,问你和刘国鋕熟悉不熟悉?
刘兆丰:熟悉。
刘兆丰妻子:熟悉吗?很熟悉吗?
刘兆丰:熟悉。
刘兆丰妻子:刘国鋕这个同志非常了不得,不得了!他家里那么有钱,他有一个那算是个情人吧?他没结婚吧?他没有结婚吧?他未婚妻叫什么名字?
刘兆丰:啊?
刘兆丰妻子:未婚妻,曾紫霞。
刘兆丰:曾紫霞,后来……
刘兆丰妻子:曾紫霞也被捕入狱,被捕入狱。他(刘国鋕)就告诉她,他就说,你就供出我,就说我是个公子哥,是玩女性的,我不是真的对你好的。他就说这样的,曾紫霞就出来了,曾紫霞出来他牺牲了。
1979年,年届50岁的曾紫霞开始撰写她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有关自己恋人的回忆录《刘国鋕传》,这是一篇一个女人用心和泪水写成的文字。在其中,我们读到了她和刘国鋕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有一次我被审后,放风时,我走到他的牢房门口,向他讲审问我的内容,当我说特务们问我在他那里见过谁?一同去找过谁?我答:"哪个谈恋爱的人愿意见着旁人呢?我们在一起总是尽量躲开人,躲都躲不及呢!"我一说完,他竟失声笑了出来,说:"行,学会了。"我们两个都笑了。
当时19岁的曾紫霞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永别。刘国鋕在渣滓洞只被关押了短短的22天即被转往白公馆,而出卖他们的冉益智在叛变的路上越走越远,在一口气出卖了62个地下党员的名单之后,他被国民党军统授予中校专员。但是,他没有想到,用背叛自己信念换回的生命并没有维持多少时光。
胡康民:解放后,他自己,冉益智还到我们脱线同志联络处去报道,说我来报道,我们脱线同志联络处的同志,叫这个,我一下把他忘了,跟他说回去等着,过不久就把他抓了。
1949年初,同样被叛徒冉益智出卖的罗广斌被转押至白公馆时,他看见了刘国鋕,因为长期的监禁和胃病的折磨,当时的刘国鋕苍白瘦小,羸弱不堪。他终年被关在一间不见阳光的牢房,在难得的放风时刻,他体力不支,总爱坐在院坝檐沟边的石头上,享受那一点可贵的阳光,捉衣缝里的虱子。
厉华:1988年的七月份,刘国鋕的哥哥刘国琪,从香港回来,那是我第一次接待从海外回来的烈士家属。刘国琪来了以后,把我带到松林坡上,在松林坡上他弟弟就义的地方给我讲故事,讲故事,讲他两次回重庆来营救他弟弟的情况,而且讲到两次,他最后一次送给徐远举空白支票让他任填数目,而他弟弟所讲的话,他说我记忆犹新--他说我弟弟当时就说要释放只能无条件,而当时他准备好一份向敌人投降的书,只要他签个字就可以出去,而他弟弟说,要释放必须无条件,在这种生与死的一种抉择之间,刘国鋕想的什么,我当时问刘国琪,我说当时他除了说这句话以外还说了什么没有?他说他一句话没说,只是看着我,两行热泪摇头坚决不投降,后来他说我跪在地上求他,你不要这么死心眼,出去以后只要有命在,你搞什么都可以,你命没有了什么都搞不成,但是他说我弟弟,我清楚我弟弟,仰着头流着热泪,坚定地摇头。
其实就算刘国鋕的亲人也不明白,刘国鋕为什么要革命?要革谁的命?我们从刘国鋕在日写给他五姐刘国惠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他为什么会走上叛逆的道路--这个"家"是在旧社会垂死的身躯上的一个烂疮,它具有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溃烂性的毒质。它已经完全是一块脓血和腐肉。我们要得到完全的幸福,只有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要新的产生,先得把自身遗传得来的和传染来的毒质除去,把自私、虚荣、狭隘、胆小、无恒心、无毅力等短处除去。
杨世元:整个叫希望国民党尽快地崩溃,这绝对是人心所向。当时我们在重庆地区里面来讲,我们还不说比较有进步倾向的学生,你就包括国民党他那个体制内的都有这样的话,叫做此路不通,我去找毛泽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找八路。这是国民党警官学校在厕所里面,退役军人喊的口号里面,它就有这个东西,你说那个国民党崩溃到什么地步了?这个讲起来,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倒不说红岩精神,我们从古到今都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刘国鋕拒绝了家人的营救,回到了被关押的白公馆。在临分别之前刘国鋕向哥哥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哥哥将家人的照片寄给他。刘家是当时四川豪门望族,有钱有势,为了营救这个不肯自新的弟弟,刘国鋕的堂兄,时任伪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刘航琛甚至把关系托到了西南军政长官张群那里,要求徐远举释放刘国鋕--本来释放刘国鋕,在我的职权上不算什么问题,我也有心给刘航琛卖个人情,但对于刘国鋕是四川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子弟,对他也为共产党闹革命,大惑不解,我虽受了贿,始终未同意释放刘国鋕。
日夜晚,当刽子手开始呼喊刘国鋕的名字,烈士平静地说"不忙,等老子作首诗"!那个时候,共产党的解放大军已经逼近重庆,爱人曾紫霞也已经安全地抵达成都。此时,羸弱苍白的刘国鋕在走向刑场之前吟诵了这首诗: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
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们死而无愧!……
这是1951年,由邓小平签发的对解放后被捕的叛徒冉益智的判决书--在被枪毙前,冉益智在最后留言中要求:将尸体弃之荒郊,与草木同腐!历时三年,当曾紫霞在1982年最终完成《刘国鋕传》的时候,已经是癌症晚期,一位当时见过她的脱险志士可以见证曾紫霞临终前的乐观和淡定。
傅伯庸:她最后很乐观,她说我现在把刘国鋕的传也完成了,她说我死而无愧,最后她完成了《刘国鋕传》。
在《刘国鋕传》中,曾紫霞这样写道--我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他指引我走过了几十年坎坷的人生之路。在那些艰难曲折的岁月里,我曾经有过沮丧。可每当一想到我的沮丧是对一个已经牺牲了的先烈形象的亵渎,那会玷污我和国鋕曾有过的圣洁的爱情,我终于又挣扎着前进了。
红岩档案解密5:江姐的眼泪
八张相片,一张学历证书,三封家书--这是我们从档案中能得到的所有关于江竹筠的资料。东西不多,但它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29岁的年轻女子会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江姐。
这是江竹筠1948年写给家人的一封信。四哥就是她的丈夫彭咏梧。日,领导下川东武装运动的彭咏梧,被敌人杀害,他的头颅被悬挂在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
胡康民:江姐非常伤心,很难受,不是那种气势昂扬的,只是现在回头来看江姐的心态,丈夫死了,彭咏梧对她的感情托付,江姐的心非常苦。
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不会领略得到的。可是,竹安弟,你别太为我难过。我知道,我该怎么样子地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不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地在我心里。
孩子已经没有了父亲,他不应该再失去母亲。党决定把江竹筠留在城市工作,但是她拒绝了组织的照顾,变卖了家产、送走了孩子,又回到丈夫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不久之后,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被捕了。
在《血手染红岩》中,特务头子徐远举这样描述了他见到江竹筠的第一印象--
我去渣滓洞审陶敬之,正值张界在审江竹筠,张向我反映--江很顽固,不肯坦白,这个女的很坏。
如果不是认识了江竹筠,黄茂才后来的命运肯定会完全不同。这位当年渣滓洞的少尉看守仍然清楚记得58年前第一眼见到的江竹筠。
黄茂才:她进来的时候,穿的是开底的长旗袍,穿一双高跟皮鞋,高跟皮鞋,头发是解放前摩登的头发,这样子披半边,就是照片上所照的那个形象,人是不高,大致只有一米四左右点,人不很高,但是她表现很坚强,不管在哪一次审讯,不管她受多大的刑,她都没说出过半点,供认过组织或者人员这些情况,她宁愿受刑,她都不说半句。
孙曙:徐远举的交代材料里面都说了的,原来监狱里面那些女囚犯,到过年过节时要哭,江姐一关进去以后,过年过节几乎都不哭了。
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每次被提出审讯时,整个渣滓洞18间牢房的难友们没有片刻心安,而女牢的难友则在打听受了什么刑,准备着怎么让她回牢后舒服一点,使她伤痛减轻一点。
当江竹筠提审后被带回女牢时,几个人把她抬到床上。有人抱着她喂糖水,有人在用盐水清洗她的伤口……她没有在受刑时落泪,却在难友的怀里哭了,边哭边骂了声“特务龟儿子真狠!”(曾紫霞《战斗在女牢》)
罗广斌的《狱中报告》中写到--
江竹筠受刑昏死三次,杨虞裳失明月余,李青林腿折残废,他们的表现是每位被捕的同志所共同景仰的。江曾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对被捕的同志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傅伯雍:她是一面旗帜啊!而且她也受了很多刑,给她打竹签子,大家写信来慰问她,何雪松也是我们特长诗社的诗人,就写了什么?写了《灵魂颂》--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的典型。
这是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录像资料,许多年来,老人一直在回避着各种媒体,这是他第一次出现在摄像机的面前,他就是江竹筠的儿子--彭云。
彭云:我是生在成都,然后很快我妈妈就带我到重庆,到重庆她们下去以后,就下川东那边组织武装起义啊,或者搞活动以后,把我就先放在她们一个战友家。后来我谭妈妈从云阳来以后就把我接过去。
厉华:您对你父亲母亲的印象深不深?
彭云:我的印象应该说是零!
厉华:是零?
彭云:对。因为我父亲是1948年初牺牲的,我母亲1949底牺牲的。但他们离开我都是1947年底,那时侯我就一岁多一点,所以说印象不深,完全没有印象。
这是彭云和父母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对于自己母亲的了解,除了小说《红岩》之外,就只有这三封家信。
这是日,黄茂才为江竹筠从狱中带出的最后一封信,此时的江竹筠已经意识到了死亡的威胁。
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战事已近川边,重庆再强也不可能和平、京、穗相比,大方地给它三四月的命运就会完蛋的。话又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而那时,年仅3岁的彭云不知道母亲正在渣滓洞,更不知道自己的一张照片给狱中的江竹筠曾经带来怎样的悲伤。
黄茂才:她给我说,叫我带个信到她一个阿姨那边,后来我把这个信带出去了,也交给那个阿姨了,最后这个相片我拿回来,我晚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我就交给江竹筠了,当时江竹筠的情感好像又很高兴又很悲伤。
这封信黄茂才没有看过,所以他不了解当年江竹筠的高兴是因为她为之奋斗的事业即将胜利,而悲伤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幼小的儿子即将失去自己的母亲。
傅伯雍:江姐,李大姐李青林她们两个一路,李青林脚是跛的,江姐把她扶起的,她们走出牢门,都是从容不迫地走出牢门。
盛国玉:江姐走的时候,她还跟我们说再见,她还说大家要保重身体。那个时候,我们对于这个情况好像很难估计,都是像这样的--就是说出去到底是释放不释放?绝不会释放!就是说,可能生命很有危险,都是这样估计。结果天黑的时候,有的同志就闻到了一股血腥的气味。
日,江竹筠牺牲了!15天后,重庆获得了解放。57年后,当我们再一次去探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被访问者在叙述往事时,经常会把真实的江竹筠与小说电影中江姐的文艺形象相混淆。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故事和历史早已融为一体,无法分离!
红岩档案解密6:最后的营救
简介:在小说《红岩》中,许云峰挖开地道帮助难友们逃离险境,而事实上,地下党一直在试图营救渣滓洞、白公馆被关押的同志。在11.27屠杀前夜,党组织还曾经收到一封署名“吉祥”的狱中来信。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地下党的劫狱计划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实施?今天我们为大家解密这段历史。
这是电影《烈火中永生》里一段激动人心的镜头,许云峰挖开了地牢,解放军大军兵临重庆的时候,难友们砸开牢笼和看守的特务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里应外合最后成功从许云峰挖开的地道越狱。这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在小说里为曾经朝夕相处的难友设计的完美结局,在小说中罗广斌拒绝让那惨痛的一幕再次上演。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评定出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的大名叫宋振中,在他8个月时,便随父母一起被关进了监狱,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严重缺乏营养,以至面色苍白,头大身小,被难友们称为小萝卜头。和电影不同的是,小萝卜头没有见过江姐,也没有在渣滓洞生活过,他短暂的一生是在白公馆和贵州息烽监狱里度过的。他的父亲担任过西安事变后被捕的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因此,他们一家的命运紧紧地与杨虎城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1949年8月,蒋介石偕国民党军统局头子毛人凤飞抵重庆,此行他给西南地区的特务们带来了三个任务,破坏即将被中共军队占领的重庆,潜伏特务,密裁政治犯。蒋介石说:过去因杀人太少,以致造成整个失败的局面,又说"对共产党人一分宽容,就是对自己一分残酷。饬令军统西南特务机关立即清理积案,并指示要将杨虎城杀掉。在蒋介石布置大屠杀的同时,一场营救也在秘密中进行。川东地下党接到了来自南方局钱瑛的指示:保存力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配合接管,并专门提到要千方百计把被捕的党员和进步群众营救出来。
林向北:那叫做千方百计,什么叫千方百计,只要有一线可能,有一点希望,有一个路子,我们都不放弃,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不放弃。
正在林向北苦苦寻找机会的时候,一则消息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距离渣滓洞不远的一个特务训练班招收勤务兵,得知这个消息后,林向北迅速托关系派人打入了渣滓洞地区。在达县我们找到了当时奉命打入特务训练班的杜文举老人,他是当时三个执行任务的地下党员中唯一健在的一个。
杜文举:这个任务明确摸清情况,尽量向监狱靠拢,准备解放国民党要屠杀这一些关起来的同志的时候,你们就里应外合。
这是当时杜文举和另外两名地下党员绘制的渣滓洞地形图,正在计划顺利进行的时候,意外出现了,杜文举得到消息一个了解他们身份的特务即将来上任。
杜文举:我一看到墙壁上贴着叫政工室人员名单,其中主任就是乌尽成,两个字完全相同,这就恼火了,我在里头的时候要碰上了那就危险了。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杜文举等三人只得奉命撤离,一次难得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而这时疯狂的屠杀已经开始了。日,小萝卜头一家和杨虎城将军一起被列入了第一批密裁名单。
这是小萝卜头短暂的一生中所得到的唯一的一次奖励,是当时被关押在白公馆内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因为他用功学习而送给他的,解放后,当宋振中的尸体被发现时,人们从他的手中发现了这只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1949年的10月28日,第二场杀戮降临了,在这一天里,共有
10人被公开杀害,其中有一个叫兰蒂裕的人。
傅伯雍:他走以前说,老乡,给我带一首诗出去。给我的儿子耕荒,当时我还用口头记。记了过后,我还附问他一句,你那两句是怎么说的?他说我最后两句,要耕荒把祖国的荒沙变成美丽的园林。他说我是这么说的。希望我的后人很好地耕耘祖国的荒沙,他说我有这个希望。给我带封信出去,他说我要走了。
蓝耕荒:十四个标点符号,七十七个字,标题就是《示儿》,他是这样写的,示儿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益处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黄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他这个诗就是这样写的。日上的刑场,那天就是他牺牲的那一天。
这是一次我们期待以久的采访,但是当我们找到刘康老人的时候,这位曾经计划武装劫狱的老人已经重病在床不能言语,1949年的11月25日刘康收到了这封署名为“吉祥”的狱中来信--10月28日,歌乐山难友公开枪决十人后,11月14日又秘密于白公馆附近电刑房内烧死五十人,竹姐亦在其中,我们无限沉痛,又闻所内传说即将结束,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胡康民:刘康非常激动,刘康才二十三岁啊!刘康就准备打,他有十条枪,他不是找廖伯康吗?廖伯康没有本钱啊,廖伯康搞一条枪还没有把握,刘康就说我自己拼命,为自己去打。
这是保存在档案馆里一封没有寄出的信,写信的人正是刘康,在信中他这样写道:亲爱的吉祥和兄弟姐妹们--你们11月21日的信直到25日晨才见到,我们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难过。你们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难,这对于我们这些饭桶不如的家伙真是一件实实在在永远也洗刷不了的耻辱。但是我们现在愿意即刻起,用日以继夜的集中全力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导游:日深夜,土以马上转移要把-为由,将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两百多位革命者全部集中在楼下的一尺八间男牢。
在接到“吉祥”信件之后短短的几天里,刘康与有关同志不断碰头,日夜奔走,为武装劫狱准备了相应的人员和武器,并筹集了五十两黄金作为劫狱经费,但是大屠杀的提前进行,让劫狱计划无法实施,这封迟到的求救信成为刘康一生中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红岩档案解密7:大屠杀
简介:解放后,人们重建了渣滓洞,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红色旅游胜地。
57年时光流转,人们来到这里,追忆当年那些烈士所经历过的壮烈。而对那些亲历者来说,那是最长的一日。
1949年,邱时春只有17岁,还是重庆市树人中学的一个女生,在11月27日的那个恐怖的夜里,她和宿舍里的所有女同学根本无法入睡……在不远处的歌乐山,急骤的枪声整整响了一夜。
邱时春:听见那个炮呀枪呀!真的可怕!有的女同学,就用被子把耳朵堵着,他们告诉我说,墙上站满了兵。国民党的兵,谁要出去就给你一枪就完了。
当时的邱时春不会知道,那时在歌乐山下,正在进行着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那里发生的事情将彻底影响她的一生。
到最后,面临死的考验了,老谭提出:以前罗世文死的时候脸色都没有变,于是要求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日,阴有小雨。临近午夜的时候,特务们以转移为名,把渣滓洞所有的难友全部集中在楼下的八个牢房,难友们发现,过去熟识的看守早已经换成了荷枪实弹的士兵。随着一声尖锐的口笛声,大屠杀突然降临。时至今日,老人付伯庸都难以忘记那声刺耳的口哨,和汤姆生机关枪枪口耀眼的焰火,在老人的印象里,那时口号声几乎是与枪声同时响起的。
傅伯庸:大家呼口号,打倒反动派,唱《国际歌》。差不半点多钟。
屠杀开始以后,傅伯庸就站在牢房门口,枪响的时候,是张学云救了他的命。张学云曾经试图夺下刽子手的枪,牺牲的十分英勇。
傅伯庸:张学云,共产党员……他是连长,他带兵的,他……的时候夺枪,枪有个呱呱,门缝窄了拖不进来,结果他死在敌人的枪杆上.我站在他后面,他把我往后一护,我站在那扇门的死角,机枪就转不过弯,把他打死了,倒下来,倒在我身上,他那条命保护了我。
张学云的血流在了傅伯庸的身上,傅伯庸伏在地上,清楚地听到敌人慌乱地补枪,倒汽油,纵火的声音。大火在烧,照亮了重庆的夜空。渣滓洞全部300多名难友,那一晚只活下了十六个。
邱时春:又害怕又紧张,我就说这些人怎么这么狠啊!你要看了,凡是有一点良心的人,都受不了,它整个片山都是停的,这一堆那一块,尸体,尸体又看不见完整的人,满山遍野的人爹呀妈的就找,儿子呀,孩子呀的找人,怎么找,到哪儿去找?
57年前,邱时春只有17岁,这一天在歌乐山的经历,决定了她一生的选择。
邱时春:所以我当时就下决心,就在这现场我自己就这么想,而且十几岁呀!我说如果我将来要是教书的话,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永远记住他们。
解放后,人们在废墟上重建了当年的渣滓洞,时光流逝57年,如今这里已经是红色旅游胜地,人们在这里根据讲解来追忆当年那些烈士所经历过的壮烈。
导游:好,大家可以透过这几个窗户来看一下,当时在这个刑讯室里边一共有……
在这间刑讯室里,烈士张学云曾经坐过四次老虎凳,以至于双腿骨折,因为党的保密纪律,甚至连生死之交的傅伯庸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只记得张学云经常会提起一个叫余显荣的女人。
傅伯庸:他说他的余显蓉很漂亮,余显蓉写恋爱信,他们两个写那些情书,他讲余显蓉他们恋爱的过程。
在四川省成都市,我们见到了余显荣,她已经是年届80岁的迟暮老人。
余显荣:这一辈子,人生一辈子确实也不容易。
至今在老人的的床头,依然摆放着她和张学云的合影。那时候张学云21岁,是国民党军部队中的连长,余显荣只有18岁。
余显荣:他这个人很英俊,很潇洒,在的时候他照顾我还是很殷勤的,还是很温柔的。还是可以。像我,我……到他们军校去看电影看不到,坐矮了,他都要把鞋子坐下来给我垫着,还有一次我才到成都,他就是拿着,他们军校大约在龙泉,在龙泉还是在哪里?他穿上草鞋跑回来,站着说了几句话,他又不放心我,我住在青年旅行社里,他来说了几句话他就走了,回去还坐了三天禁闭。所以他这个火辣辣的爱情还是很深刻的,所以我对他的留恋就在这些地方,确实对我很好。当然有他,我就一切都放心了,当然他死了,我就没有保护什么的了,难受。
在重庆市档案馆,保存着28封信,这是张学云在行军路上写给余显荣的家书,那个时候,每隔几天,余显荣就会从这些书信中得到爱侣平安的消息,1948年的11月30日,余显荣接到了最后一封信,从此丈夫再无音讯。再见张学云,是在一年之后歌乐山下的断壁残垣中,那时候,丈夫早已化为枯骨。从相识到分离,余显荣和张学云只有短短三年相聚,却留给这个女人57年的悲伤记忆。
余显荣:真的有时候做梦,我经常做梦,梦到他回来,还有的时候,梦他回来了,结果一醒来又是个梦,第二回做梦又梦到他回来了,回来了,我说回来了,可我醒过来还是个梦,他说。你看,有我二哥,有他一个好朋友,三个人都站到我面前,他说你看,……,太阳都出来了,你看一下天气?今天是真的哦,我就喜欢的不得了,我说回来就更好了。哎呀!结果醒过来还是个梦。
解放以后,邱时春报考了师范院校,做了一名人民教师,1983年,时年47岁的邱时春在重庆市29中学首创全国第一个红岩英烈班,到现在已经连续办了12届。她没有违背当年在歌乐山下的誓言,毕生都在试图把这些先烈的事情告诉给孩子们。2006年的冬天,天南海北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要给老师庆贺70大寿,邱时春拒绝了,那一天,她独自一人去了烈士墓。
邱时春:我把我一些心里的话,我都,在那儿,我都给他们说了,在那儿我就专门做了几朵大白花,几个坟都给他们戴上,反正每个坟跟前我都站了很久。只记得我跟罗广斌就说,我说,罗广斌同志,您放心,我永远是怀念你的,即便我的学生他们将来,来看不了你了。有的是走了,有的我不好说,现在有的就搞形式主义去了,我是一定要来看你的。
在档案馆,我们读到了一封烈士江竹筠写给亲人的信,在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活人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
红岩档案解密8:血与泪的嘱托
简介:1949年的10月1日,距离今天57年,距离屠杀57天,这一天难友们在狱中制作了红旗,红旗上的五星有着不同的分布,那个时候,大半个中国都已经被五星红旗覆盖,而在牢狱中煎熬的人们无从知道红旗的真正样子。在罗广斌的狱中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狱中的同志们所总结的给党的八条意见,在生命的尽头,他们仍然不忘对新生的中国寄托了自己沉重的希望。
在这座墓碑后面掩埋着300多具尸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烈士。在重庆西郊歌乐山下,每年都会进行这样一次祭奠,来悼念57年前为这个城市,为这个国家死难的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死于1949年的11月27日。
红岩--档案解密:每一个人临死都是倔强的,没有求饶,国歌和口号声一直不停地在枪声弹雨下响着,牢狱锻炼得每个同志--党员和非党员,成为坚强的战士。--摘自罗广斌《狱中报告》
那是解放前的重庆最黑暗的一天,大屠杀骤然而至,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两座集中营里的人多数罹难,仅有34人幸免。虽然每一个人终究都不免一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有力的和死神握手,那力量是需要源泉的。
郭德贤:听到枪声过后,牢狱里头不断的口号声:共产党万岁,共产党万岁,蒋介石一定要灭亡,一定要灭亡,说当时那个口号声也并不是像我们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那样,我觉得我在牢狱里头体会大家要喊共产党万岁,像从心里面出来一样:共产党万岁!共产党万岁!蒋介石一定要灭亡!
"每一个人临死都是倔强的,没有求饶,国歌和口号一直不停地在枪声弹雨下响着,牢狱锻炼得每个同志--党员和非党员,成为坚强的战士。"这段话出自重庆档案馆这份已经解密的狱中情形报告,他的作者就是在白公馆大屠杀的幸存者--罗广斌。许多年以后,难友们的故事被罗广斌写成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再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江姐:北平城举行盛大集会,毛泽东主席在欢呼和鸣炮声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同志们,我们自己的国家,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来了!
曾紫霞:毛主席万岁!
江姐:毛主席万岁!
众人:毛主席万岁!
那时正值白公馆内石榴红,1949年的10月1日,距离今天57年,距离屠杀57天。今天,在重庆市图书馆的故纸堆中,我们查找到了57年前难友们看过的这张报纸,我们可以想见读到这条消息时难友们刹那间的激动。
曾紫霞:江姐,要绣上五颗红星!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歌乐山顶!
江姐:好!
这是一个几近真实的故事,只是绣红旗的人不是江姐,故事也并不是发生在渣滓洞。至今,在歌乐山脚下,白公馆集中营的旧址,依旧保留着那一面红旗。
导游:红岩小说是经过了历史加工的,真正参加制作红旗的却是几个男同志,而绣红旗的地点就是在白公馆的这间平二室牢房。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一面五星红旗,五颗星有着不同的分布,这是因为当时制作红旗的囚犯们无从知道红旗的真正样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那个时候,大半个中国都已经被五星红旗覆盖,也许只有那些在牢狱中煎熬的人们才不知道红旗的真正样子。当时,关押在白公馆平二室的正是刘国鋕,毛晓初,杜文博和后来的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据说,这快红布是罗广斌的被面,而五颗星来自于刘国鋕撕碎的衬衣,关于五颗星的位置他们探讨了很久,最终这样排列的理由是,应该让四万万同胞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这面红旗被刘国鋕和罗广斌珍而重之的藏到了这块平二室的地板下面,那几天,一条消息秘密的传遍了白公馆的各个囚室。
郭德贤:他就告诉做了一面红旗,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我们就抬着红旗去迎接我们的党,含着眼泪去迎接我们的党,当时他说了这句话。
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见到真正的国旗,他们倒在了日,距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的时间,在白公馆集中营只有19人幸免遇难,罗广斌和其他幸存的难友们再回到白公馆是给同伴收敛遗骨。
郭德贤:罗广彬带着我们几个人,先没去收尸体,就一直跑到白宫馆平二室,嚎啕大哭,当时,我们是抱着一起,抱着那个红旗,哭啊,喊啊,就说陈然,刘国鋕,你(们)在哪里啊?我们不是说好了的嘛,我们解放后我们要抬着我们的红旗、含着热泪去迎接我们的党,(结果)你们,牺牲了,就哭啊,哭的呀简直是,当时,大家哭的很伤心。
时光荏苒57年,如今每天都有人来祭扫陵园,凭吊这些无畏的英灵。在主墓的西南角落,依偎着一座小坟,坟的主人是罗广斌,1975年,按照他的遗嘱,家人把他归葬在难友们的身旁。历史,应该记住这个叫罗广斌的人,作为幸存者,他在收敛完难友们的遗骸之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一份长达两万多字的狱中情形报告,得以让后人知道那300多个灵魂是如何在生死之间超越的。罗广斌报告的最后一章是狱中意见,这是狱中同志们留给党,留给新生的国家的最后遗嘱。
胡康民:最后的时刻大家晓得完了,今天拉这个去枪毙,明天拉那个去枪毙,那个时候,没有空话套话了。
厉华:白公馆当时互相产生一种共同愿望,我们应该为党留下最后的东西,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想我们为什么没有违反纪律的,没有自己暴露目标的,没有自己工作失误的,都是被领导人叛变所出卖的,对不对?如果新中国今后成立再出现这种问题,那我们死了有什么意义,对不对?我们死不其所呀,所以当时白公馆的同志要求,总结经验,不管是横向的,纵向的情况,统统的把它说出来,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为党留下最珍贵的一份遗产。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我们在重庆市档案馆读到这八条狱中同志们意见的时候,依然能够感觉到,这些烈士在生命的尽头对新生的中国寄托的沉重希望。
胡康民:这八条的第一条,注意防止领导,高级领导成员腐败,这一指不仅指的是叛徒,也包括指的牺牲了的领导人,要求非常严格,是不是,注意思想问题,不要从左跳到右,不要从右跳到左,注意领导干部的家庭婚姻和经济问题,是不是,这些话都是有内容的,都是有所指的,不仅是指叛徒,包括指我们自己。
这八条意见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整党整风;严惩叛徒、特务。
该过去都已经过去了,不该遗忘的是不是都没有遗忘?我们从历史中归来,是为了找寻更美好的明天,它属于我们,也属于他们,还有我们共同的孩子。擦亮一根火柴,点燃一支蜡烛;送给当年年轻的伙伴。他们不死,是因为我们活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浩红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