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轶事逸事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v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v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0分)向一棵树鞠躬王崇亚(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小题1】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小题2】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小题3】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小题4】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祖脉的意义
&&& (1)说来惭愧,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却从未来朝觐过人文初祖的民族圣地——黄帝陵。……我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明品格和多种长处,但世上没有什么种族比中华民族更宽容、更坚韧、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长的生命力和长达百年的自我批判的伟大胸襟与勇气.
&&& (2)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精神和韧性生命.我们并不贬低别人,但我们不朽。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确是不朽的——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创造得已经湮灭了,惟有中国仍然硕果仅存。她不仅没有湮灭,而且奇迹般地抗拒了衰朽的大势,并且重新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3)这一切,都深远地系结在黄帝陵之根脉上,都来自她无尽的传递、强韧的生息、永恒的祝福与保佑。&&&&&&&&&&&&&&&&&&&&&&&&&&&&&&&
(4)我深感父的尊严与母的慈爱,也深感跨越苍茫时空对祖先遗迹的触摸,这触摸令人产生灵魂深处的战粟和疑惑。
(5)寂静与庄严。泥土的芳香与色泽。数人携手而不可环抱之苍松巨柏。毛泽东和蒋介石题词所刻的碑石。这里就是起点,因而也就是最终的共同点;这里的背景是高崖山壁,壤土深厚,这里就是我们最终的摇篮。
&& &(6)只有到了大西北的华夏源脉,两河源头,才会思考并忽然感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白种人眼珠是蓝的?头发是金黄的?那是欧洲诸岛周围的海水映蓝的,地中海明媚的阳光染黄的;为什么黑人的皮肤那么黝黑`肌肤那么浑圆?那是赤道非洲的阳光和草原造就的。同样,我们的黑发乌睛和黄壤般的皮肤,也是大西北的土地和黄河这些颜色体赐予的啊!—所以连我们的祖先也叫“黄帝”。
&& (7)黄种人,你有秋天的颜色,成熟麦田的颜色和黄金的颜色,你无须骄傲,也不必自卑,你肤色是美的,和谐的,因为它是和自然一致的。那种贬低别人的人种而自命高贵的种群是浅薄的`幼稚的`褊狭的。实际上,这一套在今天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鄙弃。
&& (8)黄土高原正是我们肤色的发祥地,它是矗立在地球上的一座高地,一座充溢着举世闻名、至今令人感到神秘的古老文化的圣地,也是我们永远为之骄傲的源头、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奋发的动力源头。
&& (9)祖脉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这似乎含有某种神秘的启示。近百年来中国积弱,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落伍。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一群逃到西安避难;日军攻陷南京,却始终未能攻破潼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张、杨丙子“双十二”兵谏西安城,促蒋联合抗日,陕北又奇迹般地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 (10)这些无不与祖脉地的凝聚力、号召力有关。是它,护佑着、福临着我们,在危难时刻发出无声的召唤,唤醒我们潜藏在血脉中的良知和尊严,让我们一跃而起!
&& (11)就在离祖脉不远的地方,产生了辉耀世界的盛唐文明。在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当人们得知如今的西安市占地规模只相当与唐代西安城的六分之一时,人们惊奇得难以想象。待到看到兵马俑的陈列时,才能略微窥到盛唐宏伟气象之豹尾。
(12)惜乎!全豹已不复能见矣!
&& (13)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产生20世纪人优越的错觉,不要轻视、小看了伟大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始终记住自己是这种文明创造者的子孙,就会永远从中汲取力量、尊严、智慧和活力。
&& (14)不管现在有些人怎样苛评郭沫若,但他的那部题为〈凤凰涅磐〉的天才绝唱,却可作为百年羞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世纪的预言。诗前小序云:“天方国古有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然后唱道: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浑雄,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
&(15)“你们已经涅槃了,所以你们不在死。”在祖脉的源头,我听见黄帝陵如是说。&&& (写于新疆,取材自《周涛散文》)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 B.文章第(1)段写了祖脉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抒情言理作了有力铺垫。
&&C.(6)(7)两段分析肤色人种形成的原因,说明人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 D.第(14)段提到了《风凰涅槃》,旨在用这绝唱来批评那些郭沫若的苛评者。
& E.文末借用始祖黄帝的口吻,衷心祝愿中华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2.第(2)段说“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确是不朽的”,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阅读(9)一(12)段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①“神秘的启示”指的是什么?
& ②“全豹”指的是什么?
4.本文题目是“祖脉的意义”,请联系全文,概括一下“祖脉”有哪些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1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6.(1)把上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②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工夫专家&& 黄宗英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天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烂漫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
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
⑤他风趣地说:“他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
⑥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辞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伏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
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11)“养鱼的不会做溜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溜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12)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攒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13)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14)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5)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16)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
(17)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18)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19)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入工作。
(20)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21)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
(22)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23)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24)是没工夫了。
(25)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 第174 期1995年10月)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首段用“啃” “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与(11)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于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溜”字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3.阅读23-25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
下载积分:894
内容提示: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58:2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
官方公共微信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_百度知道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①平生好施与(&&&&&&&&&& ) &&&&&&&&②日食(&&&&&&&&&&&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3、翻译句子。(4分)(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答案1、(1)①喜欢。②每天。③曾经。④等到。&&&& (2)D2、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3、(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4、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范文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文正公守桐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