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型128毫米防空炮倾斜1.5个毫米是11.25度对不对,求助

力拔山河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意大利皇家海军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 钢铁的咆哮的日志,人人网,钢铁的咆哮的公共主页
原来EVA的真希波neta自まきなみ巻波啊……
力拔山河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意大利皇家海军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原载于《兵器》2004年,第11期 转载请保留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设计背景经过
根据1922年在华盛顿签署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意大利获得了177800总吨战列舰的份额。虽然总吨位只有英美的1/3,可意大利人全部的新式无畏舰加在一起也达不到这个数字。最后意海军决定保留182800总吨的战列舰兵力,其中包括6艘无畏舰和4艘老式的前无畏舰:
级别/舰名 排水量 主炮 主装甲带厚 航速
&卡欧&杜利奥&级Caio Duilio&卡欧&杜利奥&号&安德烈&道里亚&号Andrea Doria 22700吨 3座三联装和2座双联装305毫米 79-249毫米 22节
&加富尔公爵&级Conte di Cavour 22700吨 3座三联装和2座双联装305毫米 79-249毫米 22节
&加富尔公爵&号&朱里奥&恺撒&号Giulio Cesare&莱昂那多&达芬奇&号Leonardo Da Vinci &达芬奇&号于日发生弹药库爆炸事故,舰体已经报废
&阿里盖里&但丁&级 Dante Alighieri &但丁&号 22700吨 4座三联装305毫米 76-249毫米 23节
&埃琳娜女王&级 Regina Elena 12600吨 2门305毫米 100 -249毫米 21节
&埃琳娜女王&号 &维多里奥&埃曼纽尔&号 Vittorio Emanuele&纳不勒斯&号Napoli &罗马&号 Roma
和当时其他海军强国一样,意大利当时也在进行战列舰扩建计划,他们准备建造4艘装备8门381毫米/L50主炮的&弗朗西斯科&卡拉斯里奥&级战列舰,即&弗朗西斯科&卡拉斯里奥&号(Fransesco Caracciolo)、&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Cristoforo Colombo)、&马卡提尼奥&卡罗那&号(Marcantonio Colonna)和&弗朗西斯科&莫罗斯尼&号(Francesco Morosini)。但是把持华盛顿会议的英美日三大海军强国却采取了只许州官点灯,不许百姓点灯的政策,他们自己建造了7艘16英寸主炮战列舰,却坚决要求意大利和法国停止一切新战列舰的工程。意大利政府虽然感到愤怒,却也无可奈何:糟糕的国内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证完成&卡拉斯里奥&级战列舰。相对的,法国的经济情况实际上也不允许继续建造&诺曼底&(Normandy)级战列舰。作为补偿,《华盛顿条约》允许意大利和法国在、1931年间建造新的主力舰,但主炮口径不允许超过406毫米,单舰排水量最大35560吨,在新旧战列舰总吨位不超过177800吨的情况下不限制建造数量。
很快,意大利海军装备的军舰就已经明显的老旧和不敷使用了。意海军工程部门于1928年提出了一个23000吨级的战列巡洋舰初步设计方案,主要性能如下:
标准排水量:23369吨,长195米,宽29米,吃水8米;3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塔,4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塔,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和2架水上飞机;航速28-29节。
与较小的排水量相比,1928型战巡设计具有较强的火力和较高的航速,但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装甲防护性能,续航力也比较近。紧接着,意海军工程监察处于1928年6月份在拉斯佩齐亚(La Spezia)的试验基地里进行了45367号袖珍战列舰设计的模型试验,该方案的具体情况不详,只知道设计标准排水量26200吨,很可能是1928型战巡的放大改进型。当年,意海军也对35000吨的条约型战列舰进行了初步探索,他们期待在新军舰上安装6门406毫米主炮,航速达到29-30节,并且可以抵御406毫米弹的攻击。意海军还认为排水量更大的舰有利于获得更优良的装甲和水下防御性能,并且热切希望新舰能够达到&特兰托&(Trento)级重巡洋舰35节的高航速。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意大利并不想抢在法国之前第一个打开建造战列舰的潘多拉之盒。
1930年的伦敦限制海军军备会议没有打破未来战列舰的模式,英国人提出的将战列舰限制在25000吨和305毫米主炮的建议遭到了与会各方的一致反对。虽然意大利海军在一战中与法国海军并肩作战,但其一直执行着与法国海军在地中海保持均衡的海洋战略。意大利决定放弃建造袖珍战列舰的任何念头,因为他们很明白世界海军格局不可能由他们来决定,只有其他国家也建造类似的军舰,意大利的袖珍战列舰队才可能成为可以与别国海军抗衡的有效力量。但是等到1932年,日尔曼人和高卢人先后开禁。德国下水了3艘装备283毫米炮的&德意志&级(Deutschland)袖珍战列舰,法国开工了2艘更强的&敦克尔刻&级(Dunkerque)战列舰,她们装备了2座四联装330毫米主炮塔,航速可达30节。这样,即使意大利海军将老式的&加富尔&和&杜利奥&级彻底翻新改进,也未必是法国人的对手。
意大利海军马上行动起来,热那亚(Genoa)的安莎尔多(Ansaldo)公司应约重新设计了一型袖珍战列舰&&18000吨的770型,该舰的设计标准排水量和正常排水量分别为1吨,长185米、宽26.25米、吃水7.65米、型深13.3米。本来意海军要求新舰的火力必须超过&敦克尔刻&,应安装8门343毫米炮。但是18000吨的排水量无论如何也无法安装如此的重装备。不过意大利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在设计建造无畏舰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关于三联装炮塔的技术经验。安莎尔多就势其准备了2座三联装343毫米主炮,艏艉各一座,射界范围很大,达300度。副炮是4座双联装152毫米炮,是当时意海军认为的打击敌驱逐舰的最理想武器。为了避免主炮和副炮炮口冲击波的影响,6座100毫米双联高射炮集中布置在舯部上层建筑两侧。设计师们还准备在主副炮之间安装六联装37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加强防空火力(不过直到意大利投降,六联装机关炮也没有设计定型)。由于770型甲板空间有限,只能将鱼雷管布置在水下,其中舰首6具舰尾4具,发射口位置在深水吃水线上缘。后部鱼雷操作舱仅有25毫米厚装甲板保护,前部鱼雷舱则没有任何装甲防护。中部上层建筑两侧设有机库,有2具回旋弹射器并可以携带4架水上飞机。
由于缺乏经验,安莎尔多为770型设计了2套不同的防御系统供海军选择,标准是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一套是一战水平的老式穹甲式防护,侧舷垂直装甲带280毫米、穹甲50毫米,水平防护性能为主装甲甲板50毫米/主炮弹药库水平装甲板75毫米,上部防破片装甲25毫米。另一套是参照英国&纳尔逊&级(Nelson)的防御体系改进而来的,侧舷外板敷设有1层70毫米垂直装甲带,内侧是1层210毫米倾斜侧装甲,水平防护与老式设计相当。水平防护对比如下:
防鱼雷隔舱单元平均纵向长度 防鱼雷隔舱单元宽度 防鱼雷纵隔墙厚度 纵隔墙总厚度
穹甲式 6.8米 4.35米 7毫米 17毫米
&纳尔逊&改型 7.9米 4.35米 7毫米 16毫米
770型的舰体宽度有限,尽管采用了双锅炉并列的设计,其水下防御系统的宽度还是嫌太小。
安莎尔多一共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包括蒸汽轮机-电动/双轴方案、柴油电动/四轴方案、蒸汽轮机-柴油电动/四轴方案和传统的蒸汽轮机/四轴方案。无论使用那套系统,都应达到不小于80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使军舰获得26节的航速。使用柴油电动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油耗,增加续航力。随着&敦克尔刻&级工程的开展,意大利海军获得了越来越多关于该舰技术细节方面的情报。经过对比分析,意海军认为770型舰不足以与法国战列舰抗衡,决定重新设计一型与&敦克尔刻&同一级别的26500吨战列巡洋舰。初步设计于1933年完成,基本技术数据为标准排水量26925吨,长200米、宽27.25米,4座双联装34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和4座四联37毫米高射机关炮,航速29节,侧装甲带2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合计50毫米,水平防护相当薄弱;水上飞机4架,但没有机库。尽管1933型战巡性能已经比770型提高不少,但在防空火力、装甲防护和航速上仍然没有达到&敦克尔刻&的水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英国人在未来几年内获得新式战列舰后,很可能会将部分老式战列舰部署到地中海基地。在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后,意大利海军终于认识到只有建造昂贵却真正有效的条约型战列舰,才能够保证其在地中海的均衡地位。
1933年年底,意海军提出了战列舰的技术要求,标准排水量为35562吨,应装备排水量允许的最大数量的406或381毫米主炮,装甲可以在1米距离以内抵御相当于本舰主炮穿甲弹的攻击,水下防御系统防御水平350公斤TNT,航速30节,续航力应保证军舰从主要基地出发至地中海任意海域做往返航行,同时应有适度的战斗续航储备(军舰的战斗航速比经济航速的油耗率大的多)。
新式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工作由意大利海军工程监察长乌蒙贝托&普列赛(Umberto Pugliese)总负责。1934年初,已经有几个不同的舰体设计入围,并在拉斯佩齐亚研究基地里进行了模型对比试验,其中包括:海军工程处2月份设计的54265号方案,排水量37000吨;研究基地自己设计的方案,排水量35900吨;B191、B192和B193(B194的初步设计)方案,40000吨,航速34节;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Cantieri Riuniti dell'Adriatico)和安莎尔多联合设计的B194号,排水量3吨。由于新舰的排水量比意大利以前建造的最大军舰都要大50%,对缺乏经验的意大利设计队伍来讲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考验。但是由于没有太多老旧思想的桎梏,意大利工程师们到最后反而设计出了一型在不少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的战列舰。日,&维托里奥&维内托&级(Vittorio Veneto)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及工程完成,并报海军工程处审查存档备案。&维内托&级一共开工了4艘,即&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Littorio)、&罗马&号(Roma)和&帝国&号(Impero、该舰曾被音译为&因佩罗&号)。
利托里奥号战列舰
总体布置与舰体结构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采用了长首楼舰型、球鼻首和巡洋舰艉,舰首略微上翘并有适度外飘,以增加军舰在高海情条件下的适航性,舯部水线附近因使用防鱼雷系统形成鼓出部,三座主炮塔前二后一背负状布置。舰体从上到下依次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第一、第二平台甲板、支撑甲板和内底,其中中甲板为强力甲板和装甲甲板;从后到前一共有232档肋骨站(意大利造船界习惯从艉垂线开始给肋骨编号,与其他国家正好相反),船底为双底-三底纵骨架式混合结构。舰员编制1920人,其中军官120人。四艘姊妹舰的排水量和主尺度略有不同
&维内托&号 &利托里奥&号 &罗马&和&帝国&号
轻载 38216吨/日状态37738吨/1940年状态 1940年状态38427吨 1942年状态38400吨
标准 41167吨 41377吨 41650吨
正常 43624吨 43835吨 44050吨
满载 45752吨 45963吨 46203吨
&维内托&和&利托里奥&号 &罗马&和&帝国&号
全长 237.76米 240.1米
水线长 234.46米 234.46米
垂线长 224.05米 224.05米
最大宽度 32.95米 32.95米
水线宽 32.433米 32.433米
轻载吃水 8.98米 -
满载吃水 10.44米 10.44米
&维内托&号的满载排水时的船型系数如下:
吃水10.44米,舯部型深14.4米,方形系数0.565,纵向棱形系数0.765,中横剖面线系数0.959,水面线系数0.679,每厘米吃水差吨数52.6吨/厘米。 7日试航时,实测初稳性高分别为0.679米(排水量38216吨)和1.668米(排水量45752吨)。
关于一些术语的注释:垂线长为舰体艏艉垂线间的距离,艏垂线为过设计水线与首轮廓线的交点所作的垂线,艉垂线为过设计水线与主舵杆中心线的交点所做的垂线;每厘米吃水差吨数为指定水线附近吃水变化量对应的排水变化量;方形系数为水线下的型排水体积与由该水线对应的船长、船宽和吃水的乘积所表示的长方体体积之比;纵向棱形系数为水线下型排水体积与对应的水线长乘以中横剖面积所得之棱柱体体积之比;中横剖面系数为水线下的中横剖面面积与由设计水线宽乘设计水线所得矩形面积的比值;水面线系数为设计水线面面积与由该水线面对应之船长、船宽构成的矩形面积的之比值;初稳性高为舰体稳心至重心间高度。
利托里奥号两视图
&维内托&级的大中口径火炮都是由安莎尔多设计的,另一家著名的意大利军工企业,奥托公司(OTO ,即Odero-Terni-Orlando的缩写)也承担了部分生产任务。&维内托&级安装了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塔,计划之初设想的406毫米主炮方案因制造难度太大不得不放弃。后来安莎尔多公司于1934年受命开始设计供&维内托&级使用的381毫米火炮,该炮同时也是意大利生产出的最大和最具威力的火炮。安莎尔多自己生产了绝大部分火炮和炮塔, &罗马&号上的2座炮塔则是由奥托公司生产的。
炮身为活动身管结构,从内到外为整体式内膛身管,分为2个部分衬管增强层,即包覆在药室和定向部后半段的2层局部增强层和内膛前部的一道增强层,最外面是一层约占炮身总长度72%的活动被筒;炮口处有一个外径为610毫米的紧口箍结构。炮尾用连接环安装到身管上,内膛身管可换。有资料表示,&利托里奥&号的炮身采用了筒紧紧制结构,内膛身管不能更换。炮尾为螺纹式,有6道闭气隔断螺纹,闩体由液气机构驱动半自动开闭,动作周期3.5秒。其中炮塔左炮炮闩向左打开,另两门炮开关方向相反。炮尾四周均匀布置4个筒型液气驻复机,正常后座距离1米。每座炮塔备弹222发,其中穿甲弹195发,榴弹57发。
安莎尔多毫米火炮炮身全重102.4吨,全长19781毫米/L51.92,身管长19050毫米/L50.0,线膛部分长15850毫米,药室长3071毫米、容积456.216公升。内膛表面刻有96条等齐右旋膛线,阴线深3.1毫米、宽8.458毫米,阳线宽4.0毫米;膛线缠距30倍径(指膛线绕炮膛轴线旋转一周,在轴向方向移动的长度)。弹种有被帽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长1.699米,重885公斤,弹底装药88公斤TNT;榴弹长度于穿甲弹相同,但由于榴弹的炸药装填系数大,重量只有774公斤。发射药是意大利1936年才从诺贝尔公司(Dinamite Noble)引进技术生产的硝酸甘油-硝化纤维素双基无溶剂火药,化学成分为硝酸甘油27%、硝化乙酰纤维素66%和7%的稳定剂;分装在6个药包内,总重271.7公斤。火炮正常使用膛压320兆帕,穿甲弹初速850-870米/秒,美国海军给出的试射侵彻威力如下
射程(米) 着速(米/秒) 着角 (度) 侵彻威力(垂直装甲/毫米) 侵彻威力(水平装甲/毫米)
0&&&&&&&&&&&&&&&&&&&& 850&&&&&&&&&&&&&&&&& 0&&&&&&&&&&&&&&&&&&&&&&&&&&& 814&&&&&&&&&&&&&&&&&&&&&&&&&&&&&&&&&&&&&&&&&& -
18000&&&&&&&&&&&& 589&&&&&&&&&&&&&&& 13.1&&&&&&&&&&&&&&&&&&&&&&&&&510&&&&&&&&&&&&&&&&&&&&&&&&&&&&&&&&&&&&&&&&& 73
28000&&&&&&&&&&&& 509&&&&&&&&&&&&&&& 25.7&&&&&&&&&&&&&&&&&&&&&&&& 380&&&&&&&&&&&&&&&&&&&&&&&&&&&&&&&&&&&&&&&& 130
从炮口侵彻威力来看,意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仅次于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国的MK7型406毫米/L50炮而位居世界第三。不过由于发射药对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其内膛的使用寿命仅为110-130发,约为世界同类大口经舰炮的一半左右。
381毫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595吨,圈座直径11.896米,基座外径13.19米。炮塔内部进行了隔舱化设计,前部的战斗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装甲纵隔板分割成3个独立的部分,尾舱里的指挥室用1道横隔板与战斗室隔开,提高了炮塔整体的生命力。火炮由电动齿条-齿弧式高低机驱动,各炮独立俯仰,最大俯仰速度6度/秒。安莎尔多操作手册注明的火炮高低射界为―5.5-+36度,正常使用射界为-5-+35度。炮塔上部回旋部分通过1套卧式圆锥滚柱轴承安装在圈座上,下滚环为水平面,上滚环则是锥形伞面,它用来承受炮塔上部回旋部分的重量,也可以承受部分后坐力。主轴承下部是1套立式安装的圆锥滚柱轴承,滚道间的24根滚子用卡簧压紧,这套轴承主要承受炮塔受到的后坐力;炮塔回转中心底部装有8只定心辊。炮塔的双电刷回转驱动电机由2台沃特-莱昂那多(Ward-leonard)电动发电机组提供电力,起制动平稳迅速,回转速度6度/秒或2度/秒两档可调;如果仅有1台发电机工作,炮塔回转速度也不会改变,但是起制动加速度要降低一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力机动性。
炮塔下面几层是弹药库,值得注意的是 &维内托&级的弹药库布置与其他战列舰正好相反,弹丸库在下,火药库在上。这样,每门炮都有一套二级扬弹机构,弹丸首先经由下层的竖直扬弹机内提升到火药库平台,然后在和药包一起推入上部扬弹机的供弹筐内。上部扬弹机倾角14度,电动绞盘带动上下2个供弹筐,交替装填。每具供弹筐包括一个无底外笼和一个焊有3只圆筒的内笼,最下层的圆筒放置弹丸,上面两只各安置3个药包。操作驱动机构与弹药库之间的开口间均有防火隔板和防火帘幕防护。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实施装填,装填速度1.3发/分,配用电击-机械撞击两用底火,最大射程42800米。每座炮塔由1台450千瓦柴油发动机组单独供电,但炮塔的电气系统仍并入全舰整体电网,这样一旦对口供电发电机出现故障,仍然可以保证炮塔的正常工作。
副炮为4座三联装152毫米炮塔,和381炮一样,该炮也是由安莎尔多和奥托共同负责生产的,仅装备了最新型的&维内托&级和&加里波第&(Garibaldi)级轻巡洋舰。其中&利托里奥&号和&加里波第&号使用的是安莎尔多1934型,而&维内托&和&罗马&装备了奥托1936型。安莎尔多型炮身全重8.9吨,全长8840毫米/L58,身管长8382毫米/L55,线膛部分长7300.5毫米/L47.9;药室长1005毫米,容积25.19公升。炮身由内膛身管、包覆在外层的等长增强管、活动被筒和手动开关的立楔式炮尾组成。而一份奥托舰炮图纸说明,奥托1936型炮的锥形增强层更厚,有制动衬套和加强前斜肩,炮身全重12.7吨;40根等齐右旋膛线、缠距30倍径。穿甲弹重50公斤、初速910米/秒,榴弹44.4公斤,初速945米/秒。16.35公斤硝酸甘油-硝化纤维素发射药,使用膛压327兆帕,火炮在45度仰角时的最大射程25740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35.4吨,炮塔圈座直径6米,基座外径7米。高低射界-5-+45度,各炮有独立的电动装填机,火炮在20度仰角下实施装填,射速4发/分。
&维内托&级装备了12座安莎尔多1938型和奥托1939型90毫米单管高射炮,这样就使得&维内托&级成为唯一一型使用单装高射炮的新式战列舰。安莎尔多最初设计的样炮身管长48倍径,定型时改为50倍径。炮身为单肉自紧身管,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用螺纹炮尾环安装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吨。定装弹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况下由射击指挥仪遥控射击,也可以手动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马力电动装填机自动供弹,装填速度12、16或30/发分可调。稳定托弹盘上布置有90发备发弹。
必须注意的是,90毫米高射炮是安装在稳定炮架上的。热那亚的圣乔尔乔(San Giorgio)公司设计生产了全套稳定系统,稳定参照系一共有11个电动陀螺组成,系统的主陀螺垂直旋转,由专用的60伏120赫兹三相交流电供电,转速7200转/分。陀螺仪万向悬架环上还刚性装有2只小些的水平陀螺,它们的动力由90伏250赫兹的特殊三相交流电源支持。稳定器的横倾和纵倾位差稳定范围分别为正负14.5度和正负5度,并可以同时对炮身相对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修正。这样军舰即使是在回转中也能保证高射炮的有效射击。
&维内托&级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体系由37毫米机关炮、20毫米机关炮和8毫米高射机枪组成,均由布莱达(Breda)公司生产,其中1935型机炮有稳定炮架。&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服役时装备了8座双联装1938型和4门单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舰首甲板上),以及12座双联1935型20毫米机关炮和6挺8毫米机枪,1942年进行改装后两舰一共在2号主炮两侧及两座前副炮塔顶部加装了4座20毫米双联机关炮,&罗马&号竣工时,舰上的20毫米机关炮就已经增加到32门了。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的防空炮群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差距,但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维内托&的机关炮没有指挥仪,只能依靠炮手手动目视瞄准射击,对高速目标的毁伤概率很差。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是&维内托&级的舯部两舷各装有2门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型120毫米甲板炮,这种老式火炮身管长倍径40,高低射界+32-负7度,弹道性能只比15倍径的榴弹炮稍好,用来发射照明弹。
意大利军舰的绝大部分火控装置都是由伽利略(Officine Galileo)和圣乔尔乔两家公司生产的,&维内托&级也不例外。&维内托&级的前主桅顶端是主炮射击指挥塔,下面是依次是主炮射击指挥塔和第2备用射击指挥塔,外观庞大,各有1具7.2米测距仪。指挥系统的机电弹道解算器布置在独立的底舱装甲室内。上层建筑烟囱两侧布置着副炮射击指挥塔,有1具5米测距仪。90毫米高射炮由布置在舰桥前部两侧的3米测距指挥塔遥控射击。每座主炮塔尾舱都装有1具12米体视式测距仪,副炮塔也各有1具6.5米测距仪。所有的测距仪均装有稳定器,允许在舰体摇荡的情况下正常使用。与其他战列舰不同的是,&维内托&的2座主炮指挥仪均布置在前部上层建筑上,而别国都选择在后部上层建筑上分开布置辅助指挥仪。&维内托&的辅助指挥仪的视界较好,但与主指挥仪间距太小,2部指挥仪可能会被一次命中一起摧毁,系统的生命力比较差。
意大利1935年开始研究雷达,起步时间并不晚,无线电及通讯研究所 (Istituto Eletrotecnico e delle Communicazioni)的提贝托(Tiberio)教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拿出了几台样机:
年的2米波长、线性频率调制型雷达,年采用符合技术的2米波长雷达,1939年底设计的70厘米和2米波长雷达,均采用脉冲工作方式。
其中70厘米样机的试验结果最令人振奋,它可以发现12000米距离上的水面目标和30000米距离上的飞机。但不知何故,该雷达研制成功后却迟迟未能定型投产。直到日夜,意大利人为自己的迟钝付出了沉重代价(3艘重巡洋舰被装备雷达的英国战列舰在近距离击沉)以后,他们才慌忙把提贝托的雷达装到&漂亮&号(Carini)鱼雷艇上进行实用性测试。后来雷达获得了EC-3的正式编号(EC为通讯研究所的缩写),&猫头鹰&(Gufo)的绰号表明意大利海军期待着它能在夜间发现狡猾的敌人。月间,&利托里奥&号当仁不让成为第1艘安装&猫头鹰&雷达的意大利军舰。随后&维内托&和&罗马&号也先后安装了EC-3雷达。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诸多缺陷,意大利电子工业没有完成预定的50台生产任务,除3艘&维内托&级以外,只有9艘其他意大利舰艇装备了&猫头鹰&雷达。无奈之下,意大利只好从德国进口了7台雷达,大部分是FuMG24/40G型,它的性能比&猫头鹰&稳定的多,但是同样不能用来进行射击指挥。
&维内托&级火力系统的威力是很强大的,但是由于缺乏雷达,从而不具备有效的夜战能力。90毫米高射炮性能先进,但因为存在的技术缺陷和没有雷达指挥的缘故,没有在战斗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维内托&级是的一型设计航速30节的意大利主力舰。由于意大利海军认为其只在地中海活动,对续航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师们放心的为&维内托&级准备了比较强大的动力装置,而无需担忧油耗量过高的问题。
&维内托&级使用了高温高压蒸汽轮机机组,8座亚罗式(Yarrow)带过热器三锅筒水管燃油主锅炉,两两并列布置在4个分割开来的水密隔舱内,但锅炉舱内没有纵隔墙,这样可以减少一侧舱室进水后引起的横倾,但是一个锅炉舱进水,就可能造成2座锅炉全部熄火。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温度325℃,压力25个大气压,工作参数与&大和&级相当,但比德英法等欧洲国家同类产品为低。4台贝里佐(Belluzzo)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轮机舱和锅炉舱交错布置,即2个轮机舱在锅炉舱前,2个轮机舱在锅炉舱后。交错布局对动力系统的生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各种管线和控制装置布置比较复杂。每台汽轮机包括高压涡轮机、中压涡轮机、低压涡轮机和高压巡航涡轮机各1台,高压和巡航机组在前,中、低压机组在后。每台主机驱动一只直径4.8米的亚平宁式(Scaglia)三叶螺旋桨。主机总功率130000轴马力,短时过载功率140000马力,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试航结果如下
&&&&&&&&&&&&&& &维内托&&&&&&&&&&&&& &利托里奥&
排水量&&&&&&42138吨&&&&&&&&&&&&&&&&&&41122吨
主机功率 134616马力&&&&&&&&&&& 139561马力
航速&&&&&&&&& 31.428节&&&&&&&&&&&&&&& 31.292节
螺旋桨转速 238转/分&&&&&&&&&&&&&& 239转/分
奇怪的是 &利托里奥&的排水量较小、推进功率较大,航速却反而低些,可能的原因是试航时的海情较差,舰体水下部分光洁度不好,或军舰略带艏倾。
战争期间,&维内托&级曾经在46000吨排水量下开到了29节的航速。油品及水的携带量几艘姊妹舰略有不同:
&&&&&&&&&&&&&&&&&&&&&&&&&&&&&&& &维内托&&&&&&&&&& &利托里奥&&&&&&&&& &罗马&和&帝国&
燃油 (吨 下同)&&&&&&& 4030&&&&&&&&&&&&&&&&&&&& 4228&&&&&&&&&&&&&&&&&&&&&&&&& 4113
润滑油和润滑脂&&&&&&&&& 131.07&&&&&&&&&&&&&&&&&&&&110&&&&&&&&&&&&&&&&&&&&&&&&&& 147.5
汽油&&&&&&&&&&&&&&&&&&&&&&&&&&&& 17.6&&&&&&&&&&&&&&&&&&&&&& 17.6&&&&&&&&&&&&&&&&&&&&&&&&&&17.6
锅炉水&&&&&&&&&&&&&&&&&&&&&&&&& 375&&&&&&&&&&&&&&&&&&&&& 428.3&&&&&&&&&&&&&&&&&&&&&&&&&&334.5
生活用水&&&&&&&&&&&&&&&&&&&&& 不详&&&&&&&&&&&&&&&&&&&&& 334.6&&&&&&&&&&&&&&&&&&&&&&&& 338.4
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级的续航力明显偏小,不同航速下的设计续航力分别是4580海里/16节、3920海里/20节和1770海里/30节。实际续航力为&维内托&4700海里/14节、3900海里/20节,&利托里奥&4870海里/14节、4050海里/20节。
&维内托&级的辅机是8台22伏直流涡轮发电机组,单台功率450千瓦/2020安培,前4台发电机布置在前轮机舱上方,后4台发电机位置相仿;主发电机组总功率3600千瓦/16160安培。4台菲亚特(Fiat)MS368 220伏直流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布置在装甲舱以外,两前两后,单台功率800千瓦/2020安培;急柴油发电机组总功率3200千瓦/8080安培。3台安莎尔多A625/4型振荡器作为交流电源,单台输出功率62.5千瓦,164安培,62.5伏/50赫兹。而其他国家主力舰总是安装交流发电机机组,&维内托&级的辅机配置就显得非常有特色。
有一枚布置在艏艉线上的主舵和两枚布置在尾部侧舷的辅舵,均为半悬挂平衡式。由于主辅舵间距很大,彼此不会干扰。实战证明,当主舵不能操作时,辅舵仍然可以满足操舰要求。而且由于辅舵正好处于侧舷螺旋桨排出流的中心,舵面流速很大,效率较高,舵设备总体设计很成功。但是主辅舵机舱过大的间隔却在装甲防护上造成了一些麻烦。
&维内托&的动力系统舱室(不包括应急发电机)的内部总空间8861立方米,总功率134900马力,功率密度15.22马力/立方米,在世界各国新式战列舰中处于较高水平。
&维内托&级防护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采用了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是独立的。预计防御标准为装甲舱可以在16000米及更远距离上承受己方885公斤381毫米穿甲弹的命中,防鱼雷系统能够抵御350公斤TNT水下战斗部的爆破威力。
装甲舱由两舷的侧装甲带、艏艉的横装甲隔墙和水平装甲组成一个封闭的防护结构。侧舷装甲带使用了复杂的间隔屏蔽结构,最外层的一道70毫米+10毫米高硬度复合装甲板,主要目的是撕掉来袭穿甲弹的被帽,中间的主装甲带厚280毫米,与外侧装甲带之间有1道250毫米宽的间隙,内侧是1道50毫米厚的木质缓冲层。由于木质结构的强度刚度都很差,它是用1层15毫米的钢制被板固定到主装甲带上;装甲带有8度的内倾角。每一个这样的装甲单元结构的表面积约3平方米,安装在60毫米的重型强力肋骨上,更换比较方便。主装甲带内侧,有2道厚度分别为36和24毫米的倾斜防破片装甲。
主侧装甲带从艉部的51号肋骨向前延伸到176号肋骨(这个长度一般就是装甲舱的长度,装甲舱首尾肋骨就是前后横装甲隔墙所处的位置),将炮塔弹药库和动力系统各舱室全部包含在内。在主装甲带以外,还布置有侧装甲,艏部176-199号肋骨间侧装甲厚130毫米+11毫米被板,199号肋骨至舰首间装甲厚60毫米+9毫米被板。艉部装甲舱外侧没有侧装甲,但是有1道布置在内部的防破片装甲板。
&维内托&的水平防护体系由露天甲板、上甲板和作为装甲甲板的中甲板3层组成,足以抵御一般的穿甲炸弹和大着角穿甲弹的攻击,具厚度分布如下:
动力舱水平防护 弹药库水平防护
中心线 两舷 中心线 两舷
露天甲板 36+9毫米
上甲板 12毫米
装甲甲板 100+12毫米 90+9毫米 150+12毫米 100+9毫米
合计 169毫米 156毫米 219毫米 166毫米
装甲舱的前装甲横隔墙布置在176号肋骨,厚度在垂直方向上是不一样的:露天甲板至中甲板间隔墙的厚度只有70毫米,中甲板至第一平台甲板间横隔墙厚200+10毫米,前部199号肋骨处另布置有1道50+10毫米厚横隔墙。艉部的装甲防护更复杂些,51号肋骨的主装甲隔墙厚280毫米+10毫米被板(中心线两侧),侧舷的隔墙厚度减少到250+10毫米,重型隔墙仅布置在中甲板和第一平台甲板之间,其他甲板之间的隔墙70毫米厚。艏艉主装甲隔墙底端向舰底延伸有一道60+10毫米厚的倾斜隔墙,用来抵御炮弹和水下爆炸的部分冲击波和破片。舰尾内部自-1号(后垂线后的第1号肋骨)至54号龙肋骨间布置了保护舵机舱的局部装甲舱,结构相当复杂:-1号肋骨处设外围装甲隔墙、厚100+8毫米,24号龙骨处设置了主辅舵机舱的100+8毫米厚装甲隔墙;辅舵机舱顶部上层的中甲板厚36毫米,主辅舵机舱顶部的第一平台被局部加厚到100+8毫米,辅舵机舱外围布置了60+10毫米的侧装甲。由于舵机舱和辅舵机舱间距比较大,所以&维内托&的舰尾装甲舱容积比一般战列舰的大的多,在重量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维内托&级的前部舰桥采用了双重圆筒结构,从装甲甲板起往上算一共有13层,内部布置了连通围阱。位于舰桥下部的6层外壳厚60毫米,第3至第7层间的连通围阱有200毫米厚重装甲保护。舰桥上部设置了司令塔,司令塔的体积很大,装甲分布为:舰桥第9层,顶部前方120+10毫米、后方90+10毫米,前部侧面225+25毫米、后部侧面175+25毫米,第8和第7层前部侧面250+10毫米、后部侧面200+10毫米,第7层底部90+10毫米。
主炮塔正面装甲380毫米,前侧装甲200毫米、后侧装甲130毫米,顶装甲200毫米。有趣的是,3座主炮塔的后部装甲各不相同,舰艏的1号炮塔后装甲380毫米,2号炮塔减少到210毫米,3号炮塔为300毫米。露天甲板以上的主炮塔圈座围阱装甲厚度为350毫米,露天甲板至装甲甲板间基座厚280毫米,装甲甲板平面以下的围阱没有装甲防护。
副炮的防护水平很强,正面装甲厚280毫米,侧面和后面装甲厚度分别为130和80毫米,炮塔前部顶装甲厚150毫米,后部顶装甲厚105毫米。露天甲板以上基座厚150毫米,甲板以下厚100毫米,和主炮基座一样,副炮塔装甲甲板平面以下的围阱也没有装甲防护。
90毫米高射炮塔装甲厚度40-12毫米,可以抵御敌机扫射和炸弹破片,各机关枪炮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板。
普列赛系统为双重圆筒结构,中央空筒直径3.8米,壳厚7毫米,内侧容液舱的支撑板材用厚28-40毫米的钢板制成,外壳板厚14毫米。它的目的是在侧舷被鱼雷命中的情况下,保护动力舱和弹药库不被爆炸所破坏。所以,意大利工程师在中央圆筒外面包覆了一层积液舱,里面灌满了油水。当鱼雷命中外板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首先抵达积液舱外表面。而液体内部传压的各向同性能够使容液舱迅速吸收绝大部分的爆破冲击载荷,并且几乎在同时均匀的传递给内侧圆筒。内侧圆筒在吸收了外围液体传递的能量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向心压缩应力,在一瞬间崩溃解体。这样鱼雷爆炸的大部分能量就被圆筒的粉碎性破坏吸收掉了,同时积液舱还能向两侧圆筒分散消耗部分能量。所以冲击波在传播到内侧支撑板时,已经没有足够的压强对其造成破坏了。很显然,内层水密隔板是水下防御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维内托&级内侧防鱼雷隔板及支持结构全部是使用特殊的高强度硅锰合金钢生产的。
非常遗憾的是,该系统存在的两个的根本缺陷大大降低了它的实际作战效能。第一也是最严重的就是普列赛系统圆筒之间及其与舰底连接使用的铆接结构。铆接是一种非连续性连接方式,一旦承受较大的冲击波,铆钉和它附近的边板就很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一旦铆缝承受的冲击载荷超过铆件的许用拉伸应力、被铆件的许用挤压应力及铆钉的许用切应力中的任意一个,整个铆接连接就宣告实效。因此,后来在实战中发现,某些部位铆接结构强度还没有圆筒的强度大。这样被鱼雷命中后,圆筒还没有来得及破坏吸收能量,大面积的外壳板铆接结构连接失效就已经首先发生了,导致军舰大量进水从而丧失战斗力。其实普列赛系统的作用原理与汽车的安全杠完全一样,为牺牲性保护,利于自身的破坏和永久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保护主体的目的。安全杠一般不使用高强度材料制作,就是希望其能够充分破坏。而普列赛系统却因外板连接强度不足而大打折扣。当然,意大利人并不是完全不知道铆接的坏处,只是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不能允许他们采用既轻又结实的焊接连接。
第二个缺陷是艏艉部分的防鱼雷系统宽度较小,圆筒直径也小,防御性能较差:
位置 圆筒直径 系统宽度
1号炮塔2.28米5.51米
2号炮塔3.04米6.46米
舯部 3.80米 7.22米
3号炮塔2.28米5.89米
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持优良的舰体线型更为重要,设计师们不得不减少艏艉的水线宽度以使军舰的水下部分获得满意的流线型。
另外,从原理上分析,普列赛系统利于的是圆筒结构受力后的结构不稳定现象来吸收能量。美国的多重防鱼雷隔舱,布置了几道隔板,隔板在收到载荷时,首先发生弹性变形,既而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大量能量,最后能量以隔板破坏的形式消耗掉,对高强度钢自身的机械性能利于的更充分些。
构成普列赛系统的绝大部分钢板都是曲面的,曲面板的生产、校正和连接要比平面板复杂的多,这样就给战损后的维修带了灾难性的困难。尽管如此,意大利海军还是对普列赛系统的优点深信不疑。&维内托&号曾经先后被1条装药176公斤TNT的航空鱼雷和1条装药365公斤的铝末混合炸药(约1.5倍TNT)当量的潜艇鱼雷击中过的。但结果却有很大不同,航空鱼雷命中的是没有布置普列赛系统的舰尾,结果造成军舰丧失全部动力,而潜艇鱼雷在击中普列赛系统后,尽管战斗部威力比航空鱼雷要大许多,却没有造成那样严重的损伤。这说明普列赛系统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维内托&级1号-3号炮塔弹药库间为三重舰底,内底和外底间距为2.1米,其中外底与中间板间距1.25米,为液舱,中间板与内底间距0.85米,为空舱。&维内托&的舰底防御结构没有经受实战检验,不过英美的试验和&加富尔&的覆灭,明明白白的说明多重舰底对水下爆破想象中的防御能力完全是形同虚设的。
&维内托&的水下防御系统还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恶化了军舰的稳性。&维内托&级的初稳性高是所有新式战列舰中最小的,甚至比苏联改造的25000吨&马拉&级战列舰还要小些。主要原因是采用了三重底,升高了轮机和锅炉的位置,相当于提升了重心的高度。不过&维内托&级都是在海情相对较好的地中海活动,没有因为稳性不好遇到太大的问题。&维内托&级的弹丸库在下的设计,估计就是为了降低重心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因为弹丸要比发射药重的多,一方面侧装甲可以保护更危险的火药库)。但是由于提升了火药库的位置,对弹药库的消防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维内托&的整套防御系统是坚实、可靠的,但在一些地方存在严重不足。测试表明,她的侧舷装甲基本能够抵御381毫米穿甲弹,70毫米外板确实能够撕掉穿甲弹的被帽,内层防破片装甲也挡住了残余弹体。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炮弹还是完整的击穿了装甲。另外的试验表明,70毫米外层装甲也可以防御203毫米榴弹的攻击。&维内托&级的主装甲带宽度有限,没有在水下部分敷设重型装甲,二战的经验表明,大口径水下命中弹的威胁是存在的。一旦&维内托&级水下部分被大口径弹丸命中,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实战也证明,舰体内布置的重型防鱼雷纵隔墙对控制鱼雷爆破的冲击波和破片是很有效的。但由于&维内托&级的普列赛系统是独立设置的,不可能安装与主装甲带并列的曲面装甲防鱼雷纵隔墙。&维内托&的辅机和应急发电机功率较大,对战斗中进行有力的损管有很大帮助。
维内托级装甲分布图
&维内托&级的舰尾布置有1台弹射器,最多可以搭载3架水上飞机,但没有机库设施。这样对飞机的贮存保养都是不利的,而且尾主炮的炮口焰也很容易破坏娇贵的飞机。
各舰排水量分配
&维内托&日状态
轻载排水量 38216吨
补给与备品 1869吨
液体载荷 5049吨
动力/船体用液载 618吨
满载排水量 45752吨
&维内托&1940年状态 &利托里奥&1940年状态
舰体结构 10569吨/28.01% 10608吨/28.06%
装甲 13545吨/35.89% 13669吨/36.16%
动力系统 2367吨/6.37% 2267吨/6.09%
武器装备 6465吨/17.41% 6462吨/17.37%
轻载排水量合计 37738吨/100% 37801吨/100%
作战服役历程
月28日,首舰&维内托&号在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开工,日,&维内托&号舰壳下水,日,&维内托&号竣工。她成为自1916年以来,意大利建成的第1艘战列舰。同年5月1日,&维内托&号正式加入意大利海军现役。此时距意大利正式加入战争只有40天的时间。&维内托&的建造周期是相当长的,这可能于意造船业缺乏经验和技术装备有关。如果&维内托&能够早些服役,那么她或许能够在参战前就拥有足够数量训练有素的舰员,从而获得更出色的战斗表现。
虽然&维内托&号赶在战争爆发前加入海军,她却因为训练不足的原因迟迟未能投入战斗。直到8月2日,&维内托&号才完成了一切战斗准备任务,可以编队出航了。8月29-9月6日间,英国海军在地中海掩护一支护航运输队增援马耳他(Malta)。意海军参谋部获知情况后,命令其舰队从塔兰托(Taranto)和墨西拿(messina)出发,向以埃及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为基地的英国地中海舰队挑战。意海军主力倾巢出动,包括&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恺撒&号、&加富尔&号和&杜利奥&号等5艘战列舰,另有10艘巡洋舰和34艘驱逐舰护航。但是英国侦察机即时发现了意海军编队,其舰艇立即进行规避。而倒霉的意大利却突然撞上了一场劈头盖脸的猛烈风暴,意驱逐舰很难继续保持航速和队形,意空军也没有能够找到英国舰队的确切位置。意大利舰队不能白白浪费燃油,只得灰溜溜的返回基地。意主力舰队的第一次战斗出航就这样虎头蛇尾的收场了。9月6人,意大利舰队再次出港迎击从直布罗陀(Gibraltar)出发的英国人。但英国舰队后来却转向向南驶入大西洋,意编队不得不再次返航。
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后,意海军战列舰兵力云集塔兰托港,随时准备与可能赶来支援希腊军队的英国东地中海舰队战斗。塔兰托港有21个90毫米高射炮阵地和大量的37毫米和20毫米机关炮提供防空掩护,另有一道由27只阻塞气球组成的对空阻塞屏障。但是由于缺乏雷达,塔兰托对飞机的预警能力很差。而且由于意大利工业界没有即时提供足够数量的防鱼雷网,意大利战列舰外围的防鱼雷网并未延伸至海底。
日夜,英国&光辉&(Illustrious)号航母出动两波21架&剑鱼&鱼雷机空袭塔兰托港。英国飞机向&维内托&号发射了2条鱼雷,但均未命中。但别的姐妹们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利托里奥&号和&杜利奥&号被重创,&加富尔&号彻底报废。
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意海军参谋部痛切的意识到,即使是在防护严密的军港内,也难以保证军舰不受英国航空兵的威胁。为此,&维内托&号只好转移到北部的那不勒斯,那里位于英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之外,比较安全。
但是意大利海军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11月25日午前,1架意大利民航机发现了从一支向东驶往马耳他的英国护航队。次日,意海军又发现一队英国军舰从亚历山大出发,向西航行,以期在运输队接近马耳他时,增加护航兵力。意海军总部认为英国海军将进行一次重要的海上活动。于是,伊尼戈&康皮翁尼上将(Inigo Campioni)以&维内托&号为旗舰,率领&恺撒&号,以及6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于27日清晨从那不勒斯拔锚启航,意图是在撒丁岛(Sardegna)南端的特乌拉达角(Capo Teulada)附近海域拦截英国舰队。
英国西护航队(B编队)以&皇家方舟&号(HMS Ark Royal)航母和&声望&号(HMS Renown)号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由2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护航,由詹姆斯&萨默维尔上将(Sir James Somerville)指挥。从亚历山大开来的为D编队,以旧式战列舰&拉米拉斯&(HMS Ramillies)号为主力,另有3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但是这场海战从一开始就显得相当混乱。27日上午9时56分,一架英国侦察机就发现了意舰队。萨默维尔获知敌情后,决定提高编队航速,以求尽快与D编队会合。因为意大利舰队的火力超过任一英国舰队,但若己方两支舰队合兵一处,将形成对意舰队的压倒优势。45分钟后,1架意大利侦察机也发现了英军B编队,康皮翁尼立即命令舰队向英军接近,企图在英军东西两支舰队尚未会合之时,予以各个击破。但是不久,意舰队就陆续收到了一些不准确的情报,康皮翁尼将军虽然无法准确的判断海上的形势,但是他已经强烈的感觉到英国舰队实力肯定处于优势地位。为了保留实力,康皮翁尼在午前时分作出决定,取消行动,并立即向纳不勒斯返航。
在意舰队向纳不勒斯返航不久,位于主队南侧的意第3巡洋舰分队于12时15分发现了英巡洋舰群。随后双方在23000米的距离上进行了炮战...
阅读(1357)|
从头看到尾,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撤退,撤退,撤退...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毫米2迅雷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