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是,古代诗词名句赏析情景结合的几种形式非常感谢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题材和种类?题材有哪几种?是如何区分的_百度作业帮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题材和种类?题材有哪几种?是如何区分的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题材和种类?题材有哪几种?是如何区分的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形式是自由的  内涵是开放的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着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着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着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着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几种常见设题模式及解答思路(一)_百度知道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几种常见设题模式及解答思路(一)
提问者采纳
王晓晨 对于诗歌鉴赏试题的解答,同学们总是望而生畏,没有思路,抓不住关键,无法组织语言,最终得分不高。其实平时的学习中要自觉地进行文化知识储备,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规律去解答,这样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用以管窥豹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几种常见诗歌鉴赏试题的设题模式以及组织语言的思路。 一、形象意境类1、 题目类型1)XXX的寓意是什么?XXX指什么?X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2)这首(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意思;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展现(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情怀)?3)这首(句)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征;人物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情感。2、解题思路和格式 形象类: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的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人物类:找到诗中描写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或情感的句子——用四字的词语概括其特点——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征人、思妇、官员、百姓、旅人……)3、涉及的术语 意境的风格: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意境优美、朦胧渺远、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意象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人物的:孤高傲岸、豁达坦荡、正直耿介、谨慎细致、豪放开朗、柔婉细腻、不随波逐流、飘逸潇洒等4、典题分析: 《阮 郎 归*客中见梅》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1)这首词的题目是“客中见梅”请结合全词分析梅花形象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形象的把握,首先要找到描写梅花的诗句以及其意象的传统内涵。 答案:梅花清俊高洁雅致,词中以梅花象征客子(基本含义)。“年年为客”“鬓先华”“忆家”刻画出一位长久漂泊异地岁暮年老怀念家乡的游子形象,词中梅枝“寒影斜”,清峻的精神,正是客子凄清的思乡精神。将梅花之伤心难堪与客子之伤心难堪交织,将梅枝月下寒影之意象与客子羁劳憔悴之形象印合为一境(结合诗句具体来谈)。梅花又隐然指向所忆之家园,抒发愁怅之同时也含有一种高致(拓展深化)。2)“无端星月浸窗纱 。一枝寒影斜。”描绘出一种怎样的画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此时此地此景中的此情,借助诗歌的术语,联系诗歌具体内容,注意各个意象的特点,表现出情感,再现出生动的诗中情景。 答案: 诗人在榻上辗转,忽尔见到那浸透了月光的窗纱上,映现出一枝梅花横斜的姿影。月光溶溶,柔和似水,星光点点,闪铄其间,愈发衬托出梅枝清峻 。此诗一笔便写出梅花清绝,孤高的特点,同时衬托出凄清宁静的夜,映衬了作者孤苦思乡之情。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请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需要注意再现诗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要充分调动想象联想的能力 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二、情感主旨类1、 题目类型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什么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就某联或某一句发问……2、 解题思路和格式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予、揭露)什么样的感情 概括主旨:这是一首什么(类型)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总体的评价3、 涉及的术语 评价主旨的:言近旨远、言简义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含蓄、语意含而不露、表达不明显耐人寻味。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自出机杼、不落窠臼、颇具匠心 评价情感:感情细腻真挚、震撼人心、以情动人、潸然泪下、黯然神伤 一切景语皆情语、4典题分析 《闺 情》 李 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人物怎样的心情,请具体分析。 答:“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分析情感)它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少妇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痴恋和怨艾,使人对封建时代独守空闺的同情。(分析本句的艺术效果) 《柳梢青*春 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辇下:京师。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注意题干中的“联系全词”回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以及各句诗中具体表现诗人的情感作答。 答:“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三、表达技巧类1、 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或诗中的某一联某一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技巧)?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怎样表现某种情趣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2、 解题思路和格式 思路: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述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修辞方法:准确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达方式:怎样叙述(描写)+叙(写)了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构思方法:术语+作用3涉及的术语 诗歌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对偶等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移情于景、怀古伤今、即事感怀) 描写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间接描写(衬托、对比) 概括勾勒 工笔渲染 细节刻画 动静结合、声静结合、虚实结合 赋、比、兴 点面结合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表达技巧:用典、托物言志、想象、象征、夸张、对比、衬托、反衬、映衬烘托、扬结合、以小见大、 构思行文:线索、诗眼、画龙点睛、铺垫、照应、伏笔、悬念、浑然天成、结构完美 风格术语: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刘禹锡、李煜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不同类型的诗歌也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宁静,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诗诗雄浑壮阔。典题分析 《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分析:题干问“抒情的方法”,从抒情的方法类别中找与本诗相合的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上下阕分析:景物的特点与诗人的遭遇有着映衬的关系,结合诗句注释,景物有着亮丽的特点而情感却哀伤凄凉的,为乐景写哀情。此外景物中也有着情感的寄托,分析手法必须结合诗句内容再表述整体的艺术效果。 答: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