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说以母爱为题的对称句写诗四,五句

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_百度知道
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
作诗有什么不同的需要吗?比如说七绝限制多少句,律诗限制多少句。每个韵脚都要押吗?好的追加!
提问者采纳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回答者: wuminq2007 - 试用期 一级
8-19 19:48(主要以七言律诗为例,五言律诗可以看成七言律诗每句截去开头两字。绝句则可以看成将律诗截去两联。) 1。二四六平仄交错,也就是第二字如果是平,那么第四字必须是仄,第六字必须是平,反过来,第二字是仄,那么第四字必须是平,第六字必须是仄。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拗句。这一条有例外,参见后面拗救的部分。 2。一联之中,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对,比如说第五句第二字是平,那么第六句第二字就是仄,反之亦然。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失对。 3。相邻两联的邻句中,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同,比如说第四句第六字是平,那么第五句第六字也必须是平,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失粘。 4。第二,四,六,八句结尾必须是平声字,而且须押韵。律诗押韵应遵循平水韵(有人主张新韵,偶不鼓励这么做。)。绝句有时可以押仄韵,不过是变格,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5。第三,五,七句结尾必须仄。第一句结尾可平可仄,如果是平,则必须也押韵,但是可以押邻韵。 6。每句最后三个字不能是平平平或者仄仄仄,否则就是下三平或者下三仄,这种句式一般只能用来写古诗,用在律诗中就是拗句。下三平律诗是绝对禁止的,下三仄有例外,参见后面拗救的部分。 7。每句最后三个字也不能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否则也是拗句,不过这一条有例外,参见下面拗救部分的介绍。 8。如果一个律句以仄平声收尾,那么第三字到第五字中至少必须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 9。第一字和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五字一般受到第6,7,8条的限制,大部分情况下必须拘。 10。律诗按照第一句的第二字与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分为四种格式: (可表示平仄皆可)下面标出第一句的平仄 平起仄收: 可平可仄平平仄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平,否则违反第7条。 平起平收: 可平可仄仄平平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违反第6条。 仄起平收: 可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这里第三字用平是正格。参见下面拗救部分的介绍。 第五字正格必须用仄。否则违反第7条。 仄起仄收: 可仄可平平仄仄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平,否则违反第6条。 有了首句,就可以根据上面9条原则将剩下的七句推出来。以仄起平收格式为例: 1。可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注意二四六必须对(原则2),所以为(未表示未知) 未平未仄未平未 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原则4)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平 由于最后两字是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原则6) 所以最后第二句平仄格式应当是: 2。可平可仄仄平平 第三句注意二四六必须粘(原则3),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未 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原则5),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仄 由于最后两字是平仄,第五字必须是平(原则7) 所以最后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 3。可平可仄平平仄 第四句和第二句的做法类似: 4。可仄平平仄仄平(注意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犯孤平,违反原则8) 下面按照类似的方法: 5。可仄可平平仄仄 6。可平可仄仄平平 7。可平可仄平平仄 8。可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三种格式的律诗的全篇格式,留给大家当作业了:) 拗救: 前面说过原则7和8都有例外,这些例外就是所谓拗救。 七言律句如果以仄平收尾,那么如果第三到第五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犯孤平(原则8) :比如 可仄仄平仄仄平 这就是犯孤平。这句的正格应当是可仄平平仄仄平。另外有一种变格,即 可仄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符合了原则8。虽然这句结尾是平仄平,违反了原则7,但是是允许的,这就是原则7的第一个例外,就是孤平句的本句自救。 第二个例外就是,律诗第七句许多时候如果是 可仄平平平仄仄 可以改成 可仄平平仄平仄 这样是允许的,尽管同时违反了原则1和原则7。注意这里第三字必须是平才可以用这种变格。 第三个例外: 七言律句中 可平仄仄平平仄 可以改成 可平仄仄仄平仄 这样也是允许的,虽然违反了原则7。这种情况下,其对句一般要改成 可仄可平平仄平 但是也可以不改,这种句式虽然是拗句,但是在律诗中是允许的。 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极端到这种句式: 可平仄仄可仄仄 这种拗句必须救,对句应当是 可仄可平平仄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4条回答
律诗(七律、五律)和绝句(七绝、五绝)叫做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绝、五绝的句数,分别是七律、五律的一半。
一、格律诗讲究用韵,韵脚一般押在1、2、4、6、8句上。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二、格律诗讲究平仄,把汉语的四声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对于七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格律诗讲究粘对。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
绝句就是一首诗四句话,几言就是几个字。如五言就是每句话五个字,七言就是七个字。五绝就是五言绝句,七绝就是七言绝句。
律诗每首分别为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但也可以更多句。十句或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尾联)
《黄鹤楼...
我给你一些我所知道的解答。
五绝是五言绝句的简称,而七绝也是七言绝句的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4行,分别每行5个字和每行7个字,5绝比如《春眠》,七绝比如《望庐山瀑布》等之类。一般而言,如果你想要写诗,只要押韵就可以了。5绝和7绝都是4行,1,2,4行押韵,第3行可压可不压,我以前留意了一下,因为我发现押韵虽然可以读上去琅琅上口,但是会“扼杀”想象力,所以,一般是不压的。而律诗也有5言和7言之分。共8行,分4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押韵是每联的最后一句押韵。也就是第2,4,6,8押韵。这就是押韵的规则。当然,古文和现在的读起来不一样,有些看不押韵的在作创作时是很工整的。
至于平仄之分,你可以找一些专门的书来看看,这要很深的语文功底了。虽然我们老师介绍过一些简单的,但是,说...
1、作诗整个来说比较复杂,严格来说有对仗、韵律两个方面,对仗比较容易,韵律方面比较复杂,古代有很多韵律学专著,感兴趣可以看看;2、绝句类的一般4句,也有比较特殊的;律诗一般是8句,但是不做限制,实际上写多少都可以。每句字数有4、5、6(比较少)、7、9(很少)等字数,要求每句字数相同(也有不同的,比如打油诗里的三句半)。3、一般是开始的时候前两句押韵,后面每隔一句押韵即可,也可以转韵;总之,古诗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个人建议,与其死背规程,不如多读古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般古诗是以一个标点符号即断句,所以绝句都是四句,律诗都是八句。五绝就是每句五个字的绝句,七绝就是每句七个字的绝句,五律、七律同理类推。绝句的话,第三句可以不押韵;律诗的话,双数号的句子押韵就可以了,如第二、四、六、八句,当然,第六句可以不押。很多名家的代表作也有完全不押韵的,只要意境与声韵相契合就是上乘之作。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道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
一句和二句、三四、五六、七八这样平仄相对,二三、四五这样的粘(就是平仄和上面一句一样)。律诗颔联 颈联要成对。韵要落在平上。一三句句末可以不压。避免三平(句末三个字不能都是平)。还有一些其他的…………你可以直接在百度搜索,或者 绝代名匠 回答的也很全面了。很多规律用得多了就习惯了。加油吧。
简单地说作诗要求,工仗平仄韵律,也就是工整,对仗,平仄参差,押韵,格律...这些是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你参考上面几位的回答.绝句一般以四行为准,律诗是八行.基本上二,四的韵脚要押,但也可以押相近的音,而少数文笔妙绝的,不押也行.但至少也得有一定的韵律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
七绝4句,律诗8句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七言绝句一句七字,七言律诗律相同。五言绝句一句五字,五言律诗相同。还有乐府、古诗,不太清楚。律诗第三、七句可不押韵脚,绝句第三句可不押韵脚。要求平仄(平,现代汉语拼音一、二声,仄,现代汉语拼音三、四声,有些字因古法不同特例)相对。可以看看《声律启蒙》一类的书或多读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看多学自然知晓。
1绝句 四句 五绝 四句五个字 七绝 四句七个字 律诗 八句
五律七律同上
超过八句为排律,也就是把几个绝句或律诗叠在一起2韵首句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押韵即 绝句2、4,律诗2、4、6、8句3对仗律诗还要求颔联或颈联(即第2、3联)对仗4平仄相间用普通话声调即1、2声为平,3、4为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同一联内135个字平仄可以不管,但246一定要清楚当然也有例外
是关于律诗的 我看大家都没有提到 就是律诗的 第二联(颔联)和第三联(颈联) 一定要是对偶的(即对联)例: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的颔联和颈联
就是两副 对仗工整的对联。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本诗的 颔联和颈联 也是如此。注:这不是我刻意找规律
而是律诗确有此要求和惯例。
真是望而却步呀!!!!!那么多东西,楼主,你要在网上看再加上理解的话,那可够你受的,建议买本书吧,这种书一般都不贵,我买的才7.5元,看到直到你懂为止。我自知争不过其他几位兄弟,所以给点建议算了
律诗一般分七言和五言,四句或者8句一般韵脚都押的,绝句也一般四句,好像只有五言的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
第一式:五言起平 七言起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首句压韵,应做: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
第二式:五言仄起 七言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首句压韵,应做: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
上述两式单用为律绝,双用为律诗,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边的定式
平仄及韵脚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楼主看来是想亲自试试作诗吧?押韵是一个,再来记得粘,连
一般古诗除了第二个半句,其余都要押韵
云遥致香瀑川炉挂生布烟紫看雨前腾照日组成七言诗
律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征服了我为题写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