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出名的教授物理教授的名字

借“上北大”骗色遭敲诈,被化名的“北大教授”是谁?--观点--人民网
热点评述之“北大教授被高中生敲诈”
借“上北大”骗色遭敲诈,被化名的“北大教授”是谁?
人民网&&张玉珂
&&&&来源:&&&&&
嫌疑人小丽面对提问不时双手掩面,然后长叹一口气。京华时报图
  在丽江古城,北大教授王学明(化名)与相差26岁的高中生小丽(化名)邂逅,当晚就开房成为情人。因王承诺帮她找学校上北大,小丽义无反顾地跟他好了两年,终究未能圆大学梦。今年4月,小丽再次要求上大学未果,便以伤害对方家人相威胁向王索要30万元,两天后被情人带来的民警拘捕。“上北大”缘何成骗色诱饵?这名北大教授到底是谁?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一案件成了媒体和网友议论的焦点。  被化名的“北大教授”是谁  涉案北大教授,仅有一个王学明的化名,公众不免要追问,这名教授到底是谁?凭什么让众多的北大教授跟着集体背黑锅?  新京报刊发胡印斌的评论认为,这边厢,网友议论纷纷,声讨甚至试图“人肉”这名诱骗小姑娘的北大教授;那边厢,北大未名BBS站上,所有与北大教授找高中女生做情人有关的帖子都已经打不开了。看来,北大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这一事件给北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公众刨根问底的热情并不会因为北大的缄口不言甚至删帖而消失,相反,这样的阻遏足以激发出网友更强烈的探究热情。北大这位教授利用帮助上大学为诱饵,骗取女孩芳心,这不是普通的情感纠纷,超越了私人领域,事关师德和大学声誉,北大应给公众一个明白交代。  “上北大”缘何成骗色诱饵  “寒门难出贵子”的底层瓶颈,引发日益固化的底层民众无胜唏嘘。尽管这样,恐怕更多寒门学子“高考改变命运”的信念依旧笃定,但也有些寒门学子,在命运的无力跃升中误入迷途,为命运寻找别的出路。被北大教授玩弄、绝望中敲诈情人的高中生小丽,就是这样的“迷途羔羊”。  这也是一个贫穷家庭的悲剧。小丽来自丽江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还有一个妹妹也在读书,家中经济困窘。网友肖勇认为,小丽的遭遇中无外有一种“傍”的心理,企图通过“傍”走捷径,捞好处。在我们这个道德和法律底线屡被践踏的熟人社会里,这实在是一种较普遍的灰色心理。  当无良王教授旺盛荷尔蒙的饥渴,与小丽急于改变命运的焦渴邂逅,悲剧也许早就注定。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说,教授玩弄高中生为什么能够得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北大教授跟高校资源沾边,能够打着北大的旗号欺骗和玩弄心智尚未成熟、却又渴望改变命运的高中女生。不是小丽太傻,而是北大王教授太无耻。小丽牺牲肉体、情感甚至尊严,目的不就是为换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吗?面对如此悲情,社会要做的,不仅仅是去批判制约王教授这种以实现理想为诱饵的无耻骗子,而是要给作为底层的小丽们开辟更多的出路。  教师讲台拒绝流氓成性者  小丽是自愿成为王学明情人的,在之后两年的畸形恋中,小丽也一直“随叫随到”,直到被刑拘还称“不恨”王学明。小丽辩护律师许昔龙认为,在这场感情纠葛中,小丽和王学明的关系无论身份、年纪、阅历都是不对等的,小丽处于弱势一方。小丽之所以到今天的地步,与王学明利用北大教授身份玩弄女生的不道德行为分不开的。  海峡都市报有评论指出,王学明从道德上的施害者变成法律上的受害者,小丽则从道德上的不幸者沦为法律上的犯罪嫌犯。在法律上有利用职务侵占罪一说,那么,王学明的行径在道德法庭上是否也构成“侵占罪”,侵占小丽的身体,侵占北大的声誉以及教师形象?在法律上,王学明是无罪的,可在道德上他缺乏起码的廉耻,对这样的老师,北大应该开除――教师讲台拒绝流氓成性者,这是无须赘言的常识。  北大应当对事件展开调查,将王学明开除公职,确保教师伦理的底线。成都商报刊发杨于泽评论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玩弄农家女孩的教授毫发无损,而被玩弄的农家女孩倒涉嫌犯罪,这种不公是法律条文与社会道义的相互冲突的结果,古老而新鲜。一名大学教授,不论其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的教授,以帮其上大学为名玩弄一名高中女生,其行为应属不伦。从教师的职业伦理来讲,王学明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大学教职。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有这样的教师伦理规范,北大不应表现得毫无原则。  这起不伦恋引起的敲诈案,很容易使人想起哈代的小说《苔丝》:农家姑娘被有地位的人玩弄了,最后成了擅用私力救济的罪犯被警方追捕。只是,高中生小丽的故事与此略有不同:其并无杀死“花花公子”之意,只是想从他那里获得一些金钱补偿,结果成了犯罪嫌疑人。目前,此案正在检方审查起诉中,后续如何我们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齐贺)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北大原子核物理教学视频-北大名师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大学理工视频-星火视频教程
&&&&&&&&&&&&&&&北大原子核物理教学视频
名称:北大原子核物理教学视频分类:大学理工主讲:&&&&TAG:&&&&&&&&时间: 11:08收藏:&&
北大原子核物理教学视频相关介绍
  原子核物理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这部北京大学的原子核物理教学视频不仅为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原子核物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亚核子物理、天体物理以及核辐射测量等作了简要介绍。  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人类首次观测到核变化,通常将它作为核物理学的开端。此后的40多年,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用射线对原子核作初步探讨;还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一些基本设备如各种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一个中心环节。  放射性衰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α衰变或β衰变而变成另一种元素,推翻了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还确立了衰变规律的统计性。统计性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个根本性质,同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所研究的宏观世界物质运动有原则上的区别。衰变中发射的能量很大的射线,特别是α射线,为探索原子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武器。1911年,E.卢瑟福等用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从射线偏折的分析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物理学奠定基础;还首次提出原子核这个词,不久便初步弄清了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其电子的运动规律,建立和发展了阐明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  1919年,卢瑟福等人发现用α射线轰击氮核时释放出质子,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此后用射线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初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的发现不仅为核结构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还因为它不带电荷,不受核电荷的排斥,容易进入原子核而引起中子核反应,成为研究原子核的重要手段。30年代中,人们还从对宇宙线的观测发现正电子和“介子”(后称μ子),这些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2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已具雏形,在高压倍加器上实现初步核反应。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使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应用核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现阶段,由于重离子加速技术的发展,已能有效地加速从氢到铀全部元素的离子,能量达到每核子1×109eV,扩充了变革原子核的手段,使重离子核物理研究有全面的发展。强束流的中、高能加速器不仅提供直接加速的离子流,还能提供诸如π介子、Κ介子等次级粒子束,从另一方面扩充了研究原子核的手段,加速了高能核物理的发展。超导加速器将大大缩小加速器的尺寸,降低造价和运转费用,并提高束流的品质。  核物理实验方法和射线探测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微处理机和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的改进,影响深远。过去,核过程中同时测定几个参量就很困难,现在,一次记录几十个参量已很普遍。对一些高能重离子核反应,成千个探测器可同时工作,一次记录和处理几千个参量,以便对成千个放出的粒子进行测定和鉴别。另一方面,一些专用的核技术设备都附有自动的数据处理系统,简化了操作,推广了使用。  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方面:①通过核现象研究粒子的性质和作用,特别是核子间的相互作用。一些重要问题如中子的电偶极矩、中微子的质量和质子的寿命等都要通过低能核物理实验测定;粒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知识也可由中高能核物理提供。②核多体系运动的研究。核多体系是运动形态很丰富的体系,过去主要研究了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以及一些核反应机制,对于高自旋态、高激发态、大变形态以及远离β稳定线核素等特殊运动形态的研究才刚开始,对基态和低激发态的实验知识也不足,远小于多体波函数提供的信息。核运动形态的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部分。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本阶段的重要特点。常用的小型加速器已投入工业生产,成千上万台加速器在研究所、大学、工厂和医院中运转,钴60放射源的使用更为普遍;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不在从事核技术的应用研究。核技术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核能源的开发服务,为大型核电站到微型核电池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更有效的利用途径。②同位素的应用,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核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同位素仪表和同位素药剂等。③射线辐照的应用,利用加速器及同位素辐射源,进行辐照加工、食品消毒保鲜、辐照育种、探伤以及放射医疗。④中子束的应用,除利用中子衍射分析物质结构外,还用于辐照、掺杂、测井、探矿及生物效应,如治癌。⑤离子束的应用,大量的加速器是为了提供离子束而设计的,离子注入技术是研究半导体物理和制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手段,离子束则是无损、快速、痕量分析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质子微米束对表面进行扫描分析,对元素含量的探测极限可达1×10-15~1×10-18克,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 版权所有:星火视频教程网 | 苏ICP备号 | Email:北京大学教授联络电话北京大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北京大学教授联络电话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北大教授戴锦华:对很多名导早已不抱期待了
来源:搜狐娱乐
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戴锦华以评委身份出席。&
  搜狐娱乐讯 (哈麦/文)戴锦华是现任北大教授,同时研究文学和电影,多年来经常发表对中国电影的犀利看法,在业内知名度很高。比如,她就曾批评价过和陈凯歌,“《归来》是一部烂片,跌出了下限。”“《道士下山》陈凯歌是趴在地下舔大家鞋底。”她喜欢的是姜文、娄烨这些导演。
  今年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戴锦华以评委身份出席。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不想重复那些容易被拿来做标题党的话题,而更愿意探讨新人作品、独立电影。戴锦华说,他已经对很多名导失望了,而新导演和佳作目前虽然有惊喜,但还不够多,应该出现一个新浪潮。她对中国电影一直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但同时也满怀担忧。
  新导演佳作还不够多,应该有一个新浪潮
  搜狐娱乐:这次当评委看了新人导演们的作品后,整体感觉是惊喜还是平庸?
  戴锦华:都不是。我感觉起跳的高度相当高,但影片本身造成的惊喜不是很强烈。我一厢情愿地想象,在数码转型之后的文化里长大的一代人,可能会提供一些和前面的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这个想象没有满足。我想他们更出点奇,没有,总的来说还是在我熟悉的电影形态当中的创新,而不是完全新了的感觉。
  搜狐娱乐: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现在无论是拍出惊喜之作还是创造票房奇迹的大都是新导演,比如《心迷宫》,比如《煎饼侠》,你能否点评一下这种现象?
  戴锦华:《煎饼侠》还没看。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还不够多,中国电影工业规模的扩张程度是世界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给新人出现提供了大得多的空间。现在其实新人处女作的数量非常非常大,但是交口称赞的比我预期的实在是少的太多了。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电影新浪潮,才能够和我们中国电影这个规模相称。
  搜狐娱乐:最近暑期档《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三部好口碑的类型片同时大卖,有人兴奋地认为,国产电影的春天来了。你怎么看?
  戴锦华:这当然是好事,可是我觉得本身正说明我们太不足了。原本我们应该是惊喜经常出现的。
  搜狐娱乐:突然形成这种热潮是不是跟之前烂片太多有一定关系?
  戴锦华:我虽然不愿意这么表述,但是我觉得确实有这个反衬作用,大家真的失望太多了。我只看了《大圣归来》,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就是受到安慰。我当然知道这个片子比如说原创性或者是叙事上还都有问题了,但毕竟它的原创和再一次进行对超越性价值的表述,传达到观众,对我已经构成巨大的安慰了,我的观影经验确实就是失望太多,期待太久。
  搜狐娱乐:你曾经说国产片票房前十都是烂片,现在还持这个观点吗?
  戴锦华:等我看过《捉妖记》和《煎饼侠》再说吧。票房前10的片子我后来看的比较少了。我原来还一直要求自己以敬业的态度,保持着对票房和口碑和获奖的电影的追随,但是真的后来对票房非常好的电影的失望太多了,所以我现在没发言权。
  对很多名导早已不抱期待了,对电影没爱一定坏菜
  搜狐娱乐:新导演中还有一类最受关注的存在--明星导演,比如,刚开始几乎所有舆论对他都是声讨,但几年后,很多人开始为郭敬明的成功学叫好,你怎么看舆论的倒向?
  戴锦华:我真的很不想讨论这些电影,真的没兴趣。
  总体说来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成功学的社会,所以这个不是电影的问题,可能是整体社会的问题,因为价值中空了,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就只能用市场、票房,能计算的、能统计的东西,但是其实只要跟文化、艺术甚至娱乐联系在一起,它就不是一个统计学所能够涵盖的东西。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太容易统计一种趋势,比如说曾经是批评,后来就变成了好口碑,可是在我看来批评也在继续,所以并不认为有所谓舆论的转变。跨行的导演、IP电影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我们只有这种电影,就是问题了。
  搜狐娱乐:新导演崛起的同时,老一辈导演的作品无论在艺术性还是票房上整体出现疲态,这可以看作是电影圈在完成主力的更新换代吗?
  戴锦华:这个我也不想讨论,不用再顺着标题党再延续这个话题了(备注:戴锦华因为观点犀利,曾被报道评第五代已经死亡,陈凯歌是趴在地下舔大家鞋底,等等)。
  我倒没有这么乐观。电影这个艺术特别矛盾,就像我真心的相信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可是从另外一边看,世界范围内电影艺术家的艺术寿命特长,你看雷奈拍到死,90几岁。所以,艺术的活力并不和年龄成正比。
  我并不以为中国电影正在发生换代,如果不同代系的导演仍然以像当年对电影的爱和投入继续创作的话,也许不能够再现当年的辉煌,但仍然可以保持一个电影的生产素质。但如果你当年的那份爱没有了,那就不用说了。有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些并不是年纪很大的导演,他的成就感那么大,我经常说你对自己的爱超过了对电影的爱,这个事一定会坏菜。
  搜狐娱乐:你对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还抱有比较大的期待吗?
  戴锦华:我1990年写说1987年第五代就结束了,它只是从1983年到1987年的历史现象,在以后这个名字没有意义了。很多导演我早已经不抱期待了。
  搜狐娱乐:你能具体说一个吗?
  戴锦华:你不就是让我说名字嘛,我不说,我已经受够了这一套了(指标题党)。你抱期待,你认为曾经很有名的导演,你为自己的失望负责好了。
  搜狐娱乐:或者说,你还对哪些导演抱有期待?
  戴锦华:让我再说姜文是这样的人,说过太多次了。我对另一些导演仍然抱有很高的期待,比如说娄烨,我觉得《推拿》是再一次刷新他电影艺术的作品。比如说后来出现的这些年轻导演,《白日焰火》、《美姐》、《钢的琴》,比如说我一直在期待着程耳《边境风云》之后的第二部。比如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如曹保平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或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王全安的那些既没有很叫座,也没有很叫好的那些小片保持着关注和喜爱。
  中国之大,我们视野有限,不必把眼睛盯在一些明星导演,他们如果能够拍出好作品是他们的本份。他们没有拍出好作品,他们是对不起他们自己,也对不起观众。
  搜狐娱乐:还有王小帅,他的《闯入者》上映时引起不小的话题,有人觉得不给好电影排片不公平,有人觉得一个艺术片就不该来要求票房,你怎么看?
  戴锦华:我是支持王小帅的。我们好像根深蒂固地认为艺术电影就没有票房,这完全是错的,艺术电影从来不在市场之外。而且我觉得市场的问题从来不能由市场自身来得到解决,如果市场能够解决关于市场的一切问题的话,就没有管理机构、协调机构,就没有救市对吧?
  我们现在工业规模已经这么大,必须是多元的、分众的。另外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从开始到现在,艺术电影都是电影艺术的发动机,你有自己艺术电影的传统,保持它,是让你的大工业更能够获得人才、灵感、电影叙事方法的创新。
  你看一看好莱坞的那些大制片人他们一直在紧张的看什么,在看这些小电影,一旦有能为我所用的,第一分钟就拿过去,能用的人立刻挖过去,这是大工业保持活力的一个方式。而你现在把这些空间都封闭,结果是最后你自己的那个大的工业和娱乐体系会崩掉。
  中国电影市场现在问题之一是垄断,好莱坞也经历过这个时期了,最后是通过市场反垄断来改变。这些方面你不能够指望老板们打开,大家去呼吁,设法能够使一些有意义的政策出台。我有时候会觉得疲倦了,因为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就呼吁艺术院线,呼吁到今天还在说艺术院线。可是我想这仍然是出路之一了。我在好莱坞大影院当中,也有两三个观众的时候,这个场次也在放映,美国的商业难道不比我们更成熟吗?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搜狐娱乐:中国商业电影起来了,但是独立电影一直是小众,而且在市场这么好的当下,境遇并没有比以前更好。你觉得中国独立电影会有像美国八九十年代那样的一个繁荣期吗?
  戴锦华:希望。但是我有担心。今天中国,发展规模使得我们文化的、身份的、价值的问题变成比较急迫,在电影工业,在市场,在垄断,在审查之外,我们自己整体的社会处在文化价值中空,这部分很急迫的需要一些比较严肃的,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去建设。再一个,好莱坞覆盖全球95%市场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机会自己长出来。
  我真的希望,很多导演,包括研究电影的人,都说别着急,给时间我们慢慢长出来,我一方面真的是相信这个,对中国电影保持审慎的乐观。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有时候还是有一点着急,我就怕来不及,因为WTO的那个保护期延期已经到了,而且好莱坞高度明确要给中国市场拍片。
(责任编辑:秦丽)
&&&&&&</div
社区热帖推荐
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位北大老教授的忠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