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资料为什么不能回故乡不能回到母亲身边

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骨灰安放家乡临清
&&&&&&&&&&&&&&&&回到母亲身边
季羡林先生骨灰安放家乡临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 BorDer-LeFT-WiDTH: 0 BorDer-BoTToM-WiDTH: 0 CUrsor: BorDer-riGHT-WiDTH: 0px" ALT="点击浏览下一张"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handong/sdnews/8915022.jpg" OLDSRC="W.jpg"
TITLE="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骨灰安放家乡临清" />
4月5日,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季羡林的骨灰在故乡家族墓地安葬。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9633;记者& 倪自放& 刘铭
  本报临清4月5日讯
5日上午10时,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及夫人骨灰安葬仪式在其老家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举行,季羡林先生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归葬故里,完成了季羡林先生“回到母亲身边”的遗愿。当日上午,季羡林故居、季羡林先生纪念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副省长郭兆信出席相关活动。
  数千乡人村头迎季老
  5日8时许,季羡林先生及夫人的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从临清宾馆启程赶赴季羡林先生老家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
  5日上午8点半左右,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大街小巷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季老回家的乡人,十里八乡不少村庄的村民得知消息后也赶来迎接,数千人的迎接队伍排起了长约两公里的长队。“深切缅怀季羡林先生”、“一代宗师,情深故园,魂兮归来,泰斗无憾”、
“季老,您的精神永存人间”、“季老爷子,您是家乡人的骄傲”等条幅挂在季羡林憩园旁,庄严、肃穆。
  9时许,季老及夫人骨灰临时安放在季羡林先生故居。在季羡林先生故居北屋正堂,桌上摆满了鲜花,季羡林先生和夫人彭德华的遗像被鲜花簇拥着,慈祥、和蔼,遗像后安放着两人的骨灰。“故居屋中的摆设都是当时最基本的一些摆设。”季承站在桌旁打量着正屋内的布局,望着季老的遗像说。
  原临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景瑞与季老是忘年交,并和季老同村,与季老有50多年的交往。得知季老回家后,他4月5日一早就赶到大官庄村,等候着季老。“季老每次回家我都会陪着他,当然这次也不能例外。”马景瑞说,这次他把全家都带来了,共有11口人,最小的外甥女只有1岁半,还专门买了鲜花送给季老。
  季老葬在父母亲身边
  上午10时整,季羡林先生及夫人骨灰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季羡林先生两个同宗玄孙抱着季老及夫人遗像,季承和妻子手捧季老及夫人骨灰缓步走出季羡林故居,步入季羡林憩园。
  季羡林憩园门前,学生、网友和众多村民手持黄菊花,深情地望着季老的遗像。憩园内,季老雕像前鲜花锦簇,整个憩园庄严、肃穆。在简短的安葬仪式中,季承及妻子手捧季老及夫人骨灰,走进季老墓穴,将季老及夫人安放在季老父母亲旁边。季承双手捧起家乡的泥土,向季老墓穴撒下第一把土。季承及家人向季羡林先生及夫人三鞠躬,并献上鲜花。
  “季老每次回到故乡,都要来到这里祭奠先辈,季老九十大寿前一天,他跪拜在地上给父母磕了三个头。”马景瑞告诉记者,季老安葬在父母亲旁边,也完成了季老生前的遗愿。
  当天上午,位于临清运河文化中心的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正式揭牌,免费对外开放,位于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的季羡林故居同时对外开放。
&&&&&&&&&&&&&&&&&&&&&&&&&&&&&&
季羡林十回故乡&&&
&#9633;本报记者 倪自放 刘铭
5日,在季羡林骨灰安葬仪式现场,山东大学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蔡德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蔡德贵介绍,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从6岁时离开老家临清,在之后90多年间曾9次回到临清,这一次是第十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了。
日,季羡林先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称自己需要一位助手,并希望助手是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原主编、博士生导师蔡德贵。从此以后,蔡德贵教授就成了季老的助手,专门负责给季老做“口述历史”。
蔡德贵曾经给季羡林做了70多次“口述历史”,其中有季羡林9次回老家临清的回忆,“6岁时,季羡林到济南投奔叔父读书,这一去就是三年,9岁时(1920年)为了奔大奶奶的丧,季羡林第一次回到临清老家。”1925年,正在济南上中学的季羡林第二次回到家乡看望病重的父亲,遗憾的是,父亲不久病故,季羡林第三次回到临清奔丧。
1933年,母亲病故,身在清华大学的季羡林第四次回到家乡;1973年,在“文革”中还没有完全“解放”的季羡林非常思念家乡,携家眷第五次回乡;1982年,季羡林第六次回到临清;1991年9月,因到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第七次回临清,并参观了两座清真寺;1997年,在山东大学参加完演讲的季羡林从济南回到老家临清;日,恰逢季羡林90大寿,他冒雨从北京乘火车回到临清,这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回故乡。
从1933年到1973年,季羡林曾经有40年的时间没有回临清老家,季羡林后来在一篇散文中说,1933年母亲的去世,曾经一度让自己对人生心灰意冷,这也许是他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回故乡的原因。
蔡德贵说,季老9次回临清,让他记忆尤为深刻的是1973年和2001年两次。1973年,思乡情深的季羡林携家眷赶回了老家临清,“当时交通条件不好,乡亲们为他准备的是地排车和自行车,他坐自行车从县城回老家大官庄村。他说,别人都说近乡情更怯,我回到老家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就好像没有离开过一样。”
而200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季羡林来到父母的坟前,给父母磕头,告诉母亲,“我以后一定回来陪你。”蔡德贵教授回忆说,面对磕头“封建”的质疑,季羡林表示,“磕头”不是封建,“我是要给年轻人看看,孝敬老人的传统不能丢。”
&&&&&&&&&&&&&&&&&&&&&&&&&&&
季承写书不回避父子隔阂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 BorDer-LeFT-WiDTH: 0 BorDer-BoTToM-WiDTH: 0 CUrsor: BorDer-riGHT-WiDTH: 0px" ALT="点击浏览下一张"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handong/sdnews/9061812.jpg" OLDSRC="W.jpg"
TITLE="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骨灰安放家乡临清" />
季承探访季羡林纪念馆,父子深情对望。周青先 摄
&#9633;本报记者& 倪自放&
  由季羡林独子季承撰写的讲述家事的书《我们这一家》,将于4月底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的最后,季承专门附上了一篇《祭父文》,和父亲谈心,并讲述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内容。4月5日,季承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祭父文》的内容。
  在季羡林去世后,先后出现了季羡林遗产纠纷、东西被盗等事件,这些事情,季承通过《祭父文》告知父亲,“在您走后,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人感到不愉快,有的很出乎常人的意料,甚至很荒唐。这些,我想您一定也都知道了。您一定仍然会说,‘小事一桩,一笑了之。’是的,应该笑,因为他们确实可笑。”
  文中并没有回避父子间的隔阂,“您一定还记得,在您83岁高龄的时候……您突然要和我分手。用您的话说就是‘遗弃’了我……可是,后来您清楚了,这样做让别人钻了空子。”
  季承在《祭父文》最后承认,“现在,我感到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传承您的精神和文化遗产……相信一定会后继有人的。”
&&&&&&&&&&&&&&&&&&&&&&&
纪录片《季羡林》正在筹拍
  &#9633;本报记者& 倪自放&
  季羡林生前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顾问,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副秘书长和季羡林研究所的副所长,王大千曾多次拜访季羡林。在王大千眼中,季羡林不仅是一个睿智、乐观、豁达的老人,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确切的体现。”
  王大千介绍,中国孔子基金会2005年发起成立了季羡林研究所,目前已经整理出版了季羡林著作20多册,还出版了季羡林学刊。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季羡林思想研究非常重视,此前专门拨款1800万元,在济南设立了季羡林研究所,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季老的精神遗产。
  王大千说,中国孔子基金会同央视等有关方面正在筹备拍摄纪录片《季羡林》,而由季老的学生钱文忠主讲、央视《百家讲坛》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的12集专题片《我的老师季羡林》也已完成录制。
  记者同时获悉,为继承传播季老的精神遗产,有关方面正在筹备季羡林国学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母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
);另一个是指(
)。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因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
)_百度作业帮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母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
);另一个是指(
)。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因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母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
);另一个是指(
)。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因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
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母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亲生的母亲 );另一个是指( 祖国母亲 ).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因为( 对祖国的爱就像对母亲的爱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 热爱、崇敬 )感情PS:这是我自己想的,
祖国母亲& 2.&生身母亲& & & & &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不变的爱
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一个指生身母亲,一个指祖国母亲,是因为作者的心是和祖国在一起的,体会到作者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question/.html?fr=uc_push&push=core&oldq=1&group=1季羡林 怀念母亲 阅读题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_百度作业帮
季羡林 怀念母亲 阅读题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季羡林 怀念母亲 阅读题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也可以这样表达:“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但是作者这样表达,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的悲痛心情,也可见作者是多么爱母亲。
我从中读懂了: 作者思念祖国母亲和亲身母亲
从中我读懂了作者十分思念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当前位置:>>
回到母亲身边 季羡林先生骨灰安放家乡临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4月5日,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季羡林的骨灰在故乡家族墓地安葬。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 □记者& 倪自放& 刘铭
  本报临清4月5日讯 5日上午10时,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及夫人骨灰安葬仪式在其老家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举行,季羡林先生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归葬故里,完成了季羡林先生“回到母亲身边”的遗愿。当日上午,季羡林故居、季羡林先生纪念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副省长郭兆信出席相关活动。
  数千乡人村头迎季老
  5日8时许,季羡林先生及夫人的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从临清宾馆启程赶赴季羡林先生老家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
  5日上午8点半左右,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大街小巷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季老回家的乡人,十里八乡不少村庄的村民得知消息后也赶来迎接,数千人的迎接队伍排起了长约两公里的长队。“深切缅怀季羡林先生”、“一代宗师,情深故园,魂兮归来,泰斗无憾”、 “季老,您的精神永存人间”、“季老爷子,您是家乡人的骄傲”等条幅挂在季羡林憩园旁,庄严、肃穆。
  9时许,季老及夫人骨灰临时安放在季羡林先生故居。在季羡林先生故居北屋正堂,桌上摆满了鲜花,季羡林先生和夫人彭德华的遗像被鲜花簇拥着,慈祥、和蔼,遗像后安放着两人的骨灰。“故居屋中的摆设都是当时最基本的一些摆设。”季承站在桌旁打量着正屋内的布局,望着季老的遗像说。
  原临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景瑞与季老是忘年交,并和季老同村,与季老有50多年的交往。得知季老回家后,他4月5日一早就赶到大官庄村,等候着季老。“季老每次回家我都会陪着他,当然这次也不能例外。”马景瑞说,这次他把全家都带来了,共有11口人,最小的外甥女只有1岁半,还专门买了鲜花送给季老。
  季老葬在父母亲身边
  上午10时整,季羡林先生及夫人骨灰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季羡林先生两个同宗玄孙抱着季老及夫人遗像,季承和妻子手捧季老及夫人骨灰缓步走出季羡林故居,步入季羡林憩园。
  季羡林憩园门前,学生、网友和众多村民手持黄菊花,深情地望着季老的遗像。憩园内,季老雕像前鲜花锦簇,整个憩园庄严、肃穆。在简短的安葬仪式中,季承及妻子手捧季老及夫人骨灰,走进季老墓穴,将季老及夫人安放在季老父母亲旁边。季承双手捧起家乡的泥土,向季老墓穴撒下第一把土。季承及家人向季羡林先生及夫人三鞠躬,并献上鲜花。
  “季老每次回到故乡,都要来到这里祭奠先辈,季老九十大寿前一天,他跪拜在地上给父母磕了三个头。”马景瑞告诉记者,季老安葬在父母亲旁边,也完成了季老生前的遗愿。
  当天上午,位于临清运河文化中心的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正式揭牌,免费对外开放,位于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的季羡林故居同时对外开放。&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季羡林作品怀念母亲,哪些词语表达了因母亲去世内心无限内疚_百度作业帮
季羡林作品怀念母亲,哪些词语表达了因母亲去世内心无限内疚
季羡林作品怀念母亲,哪些词语表达了因母亲去世内心无限内疚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酸酸的.作品赏析季羡林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11月28日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羡林关于母亲的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