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入则孝图片延伸的关于孝的家书500字

弟子规 入则孝部分 读后感- - 来个500字的 中学水平就够了 就别来了_百度作业帮
弟子规 入则孝部分 读后感- - 来个500字的 中学水平就够了 就别来了
弟子规 入则孝部分 读后感- - 来个500字的 中学水平就够了 就别来了
20元钱买一本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力行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越多越好._百度作业帮
力行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越多越好.
力行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越多越好.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规》所吸引,这册小小的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查了《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资料,翻开他的的创作目录,竟有数十册之多,什么《学庸发明》、《四书正伪》、《水仙百咏》等,可是其中流传最广,名声最大的就是《弟子规》。《弟子规》全文仅仅1080个字。为什么它能使我百读不厌呢?是它,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顺父母;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守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仔细。记得第一次打开《弟子规》,我便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惊呆了,原来我国古代早已把这种行为作为第一规范了,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样,之前妈妈叫我,我经常不回应。妈妈叫我干活,我也经常不理不睬。从看到这句话后,我就彻底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妈妈很高兴,别人也夸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继续往后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现在大多数家庭和我一样只有一个孩子,平常自己总是独霸一方。一旦放假,问题就来了,我和表哥无论大小事务互不相让,吵架、打架变成了家常便饭,妈妈、爸爸对此头痛不已,读了这句话我才懂得我们两人“兄道敌,妹道凶,兄妹争”就是不孝的表现啊。是啊,我俩吵架、打架的时候,妈妈、爸爸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来劝架,这不是给大人添麻烦吗?从此我就尽量克制自己了。比如前几天姐姐骂我很难听的话,我本来准备马上回击,可还是忍住了。事后我跟姐姐讲她说的不对,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条读书学习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读书时眼在书上,嘴也在念,可心经常飞到九霄云外。自从读了这句话,我就开始在学习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写字、上课认真听讲。就是因为这样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以前做作业总是需要半天甚至还得熬夜,现在只要不到1个小时就够了,剩余的时间我就可以巩固今天学的知识了。《弟子规》教会我的东西太多了,每当我读起它,就会想起卫老师课堂上讲过的话“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结果孩子们成了龙,却没有成人。”既不孝顺,也不与他人好好相处。我相信,我读了《弟子规》,肯定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捷径。我同样相信,每个读《弟子规》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国家的栋梁。沙发弟子规弟子规《弟子规》伴我成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喜欢在书中寻找快乐。前不久,我又结识了《弟子规》这位朋友,我对它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它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它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真正诠释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心胸,用事实兑现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历史遗留的罪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这一代人是时代的宠幸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有事情父母为我们包办代替,悉心照顾,细心安排,但只要没有达到我们的心愿,我们就拿出看家本领——撒娇、任性,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霸气去责怪父母,甚至怨恨父母,从来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细读“入则孝”后,我才明白为人子女的本分,深为自己不孝行为而愧疚,作为子女,我们应“万事孝为先。父母教,须敬听”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凡出言,信为先”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础,“无信而不立”的事实不足为奇,生活中,我们也见证了许多不讲信用的人最终酿下的苦果,“非典”时期,哄抬物价;日本地震,国人闹盐荒危机,“奸商”趁机发灾难财,尽管得到了小利,却失去了做人的根本。纵观《弟子规》全文,行文一千零八十字,字字精辟,句句经典,它像一位远古的智者,拨去了笼罩在我头上的阴霾,敲开了我迷茫的心扉,教导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它像一面明镜规范我成长的足迹。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白沙完小李浩宣【指导老师:周硕芳】板凳我学《弟子规》我学《弟子规》《弟子规》,我们刚刚背完,它全文一共有1080个字。我们共背了快半年才背完,现在对当时是怎么背出来的,仍然记忆犹新。下面我就讲讲吧!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的《弟子规》的全文。老师对同学们说:“这张纸粘在语文书的第一页上,以后我们每天背十二句话,也就是36个字。”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因为我在上幼儿园时就曾经背过前一部分。但是,很快我会背的部分全背完了。我只好正正规规的背,这样背比以前更有意思了。从《弟子规》中我学到了很多。比如‘置冠服,有定位’的意思是放置冠服要有个规定的位置,不要随便乱扔。我每天回家后,都是把衣服先整理好,再挂在衣服架上。你看,我从一年级穿的校服现在还没破!《弟子规》这本书,背起来像顺口溜一样十分好背,而且对人也很有帮助。(安阳市钢二路小学三六班)#4楼读《弟子规》有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的一本古代文学典籍一《弟子归》,短短的一千多字,给我的印象却特别深刻。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每几个字中就蕴含着深刻哲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深刻的哲理,做一个孝顺母、敦厚善良、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弟子规》全文共分八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述全文内容,后七个小节分别向我们讲述如何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第二小节《入则孝》告诉我们要善待父母,要在心中和行动上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也要通报一声,以免让父母挂念,这样简单的小事情,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深深的反思。《出则弟》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谦虚礼让,《谨》是指我们在言行上要谨慎,养成好的习惯。正如这句话&冠必正,钮必结&这是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小事,我们不必像子路那样为了帽子而死,只要做到起码的端正就可以了。《信》告诉我们要言而有信,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诚实守信,说好话,不说谎话,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光诚实守信还不够,还要平等博爱,与他人友好相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给人家要多一点,拿人家要少一点,这样才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有了好的德行,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要好好学习知识,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与之相反,只讲究知识,不讲究品德,结果培养出一批有才无德的年轻人,这是最应该注意的。学习文学典籍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它会陶冶我们的情操,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让我们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争做圣贤之人。#5楼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之一,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诵读《弟子规》。当时班主任陈老师带着我们在早读课上诵读《弟子规》,要求我们逐段过关,最后把全文背出来。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诵读《弟子规》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孝顺,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试着为父母和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弟子规》中的很多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孟子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教会了我:在父母和长辈叫唤我的时候要立即回应,叫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拖拖拉拉。父母和长辈对我所说的,我要专心聆听,态度诚恳地接纳。“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会了我:犯了错误时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误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比如,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因口角是非打架后被老师抓住了,他们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非常错误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句话对我的感触也是很深的。以前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总是想多睡一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学完《弟子规》后,每天早上妈妈一叫我起床,我都能一骨碌就爬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上学。我学会了“惜此时”,注意做事的效率。
我不仅要把《弟子规》学好,更要把《弟子规》的警示名言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关心、孝顺父母和长辈的知书达理的人。#6楼难忘的一节课自从开学以来,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弟子规》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同学们都知道:《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全文是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因为同学们都想“修行修行”,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弟子规》。我们还做了关于《弟子规》的手抄报,更加让同学们走进《弟子规》,了解《弟子规》。
上周二,李老师告诉我们这周要举行《走进国学经典&&弟子规》主题性活动汇报会,要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本想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孟母教子》,可却荣幸地当选上了这次的汇报会的主持人。
回到家,我快乐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很高兴,一遍一遍地陪我练主持词。终于经过两天的训练,我已经可以把主持词熟练地、带有感情地背下来了。我怀着一颗兴奋、激动地心盼望着汇报会那一天的到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只见我信心百倍、昂首挺胸地走上讲台,用我那洪亮的声音讲起来:“草木为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我报完节目后,在台下看着同学投入的演出,我笑得“嘎嘎”的。最让我难忘的节目是姜向阳和赵昌昊表演的相声《孝敬父母》,他们幽默风趣的表演足够让我们笑掉大牙,笑破肚皮,从中也懂得了一些道理。
还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节&&知识抢答,如果谁答对了是有奖品的。在我这个主持人刚念完题,还没有说“开始”时,就有许多同学抢着说“我”,“我”。同学们竞争得十分激烈,争先恐后地举手。最后有许多同学都获得了奖品。
伴随着“我宣布,《走进国学经典&&弟子规》主题性活动汇报会到此结束”为这节课画了圆满的一个句号。
虽然我们大家都很留恋今天,但我们要畅想明天,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加灿烂辉煌!(嘻嘻,这是妈妈博客里一首诗里的句子,拿来用了哦)今天令我非常难忘,我收获的不只是一次锻炼,还收获了一份快乐。#7楼我的经典启蒙老师我的经典启蒙老师每当爸爸妈妈叫我的时候,我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答应,为什么呢?因为呀,“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早已深深地记在了我的心中。那是幼儿园毕业后的暑假,爸爸妈妈给我报了幼小衔接班。上学的第一天,那个脸蛋红红圆圆的“苹果”老师就让我们背诵《弟子规》。我很快就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不是吗,“入则孝”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出则悌”则教导我们怎样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谨”教育我们怎样遵守课堂纪律,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深深地被这些奇妙的语句给吸引住了。虽然不是太懂,但是我还是每天认真的记诵,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把《弟子规》全文背的滚瓜烂熟。后来,在老师的逐句讲解下,我进一步了解了每个句子的含义,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原来文字里竟然包含着这么有趣的内容!自此,我开始认真地去读其他的书籍。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一年级下期的小学生了。在我们班主任李老师的教育下,我又学习了《三字经》,而且被评为学校的“孝敬之星”。《弟子规》不愧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开封市金明小学一三班陈东阳#8楼我上光荣榜了!2月24日上午,我和平常一样来到学校,中午放学的时候,好几个同学围到我身边,争先恐后地对我说:“尤佳钰,你上光荣榜了。”“你真棒,像个小雷锋。”……我听了半信半疑,跑到校门口宣传栏那儿一看,啊, 我真得上光荣榜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一天的上午,我们到综合楼上课。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见台阶上有一张50元钱,我把钱捡起来,大声问前面的同学:“是谁丢了钱?”大家都说没有。我拿着钱一时不知该怎么办。这时我想起老师教的《弟子规》中的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于是走进教室,我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老师。老师直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放学后,我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也表扬我做得对。
这件事让我明白:只要从身边的文明小事做起,我们小学生也能当雷锋式的好学生。
本文记叙的是一件真实的事。小作者捡到钱立即问身边的人有没有丢钱,然后又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老师,这就是可贵的拾金不昧的精神。全文语言朴实流畅,《弟子规》中名句的恰当运用,增添了文采。
361004 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七色花文学社(三年级) 尤佳钰
指导点评老师:连向灿标题:内容:相关帖子推荐最新发布的帖子相关文章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汉朝人像日本人今天的睡法一样,也是睡在地上,所以刘恒就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个时候有宫廷斗争。如果真是这样,不正说明刘恒的孝心更大吗?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而我们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说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而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张之洞在外边当官时,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补药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了。张之洞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父母,他讲:“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致双亲书》)他讲,我的罪通于天,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说,如果子女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没有做儿女资格的。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民间中医?古代又没有像今天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学校,而是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了,为了尽孝,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然后慢慢自己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而张之洞接着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他说自己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伺奉尊长之道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他不懂医,所以他心里过不去。接下一段话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惟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什么意思啊?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因为父亲生病,所以他出了一道题,叫“父母惟其疾之忧”。其中有一个叫袁凡的考生写了一篇文章,让张之洞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我是大孝子,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不合适的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不适。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小辈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或少吃点?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尊长来,这就很感人。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那么《弟子规》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古人首先要求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呢?
在中国传统中,小辈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弟子规》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前面讲到了尊长生病,那么后面就会讲到尊长的身后事。所以,中国传统小辈对尊长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妥帖地办好尊长的丧事,这个很重要。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你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最重的丧,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有的时候你会哭泣,会哽咽;“居处变”,你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酒肉绝”,你不能再喝酒吃肉了;“丧尽礼”,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事死者,如事生”,你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时那样。这是《论语》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的。
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九个月算一年。所以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才出这个丧期。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二十七个月,所以子女应当在父母过世后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是当三年讲。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这就叫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中国古人把守孝看得很重,如果家里尊长去世,无论你当多大的官,知道情况以后马上报丁忧,立刻向皇帝禀告,回家守三年孝去。如果正好赶上三年丧,考科举都不能参加,如果你瞒着去考,被查出来或者被检举,一辈子就完蛋了。假如国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而这个时候家里边又有尊长去世的话,那么皇帝就要下令夺情,颁发诏书。为什么?国家离不开你。而这个时候所有的臣子都是要再三推辞:我一定要回家,我要守孝,我官不当了。这个时候皇帝要求你“移孝作忠”,把你的孝心移过来,作为对国家的忠心。
如果一个人移孝作忠,为国家效力,不仅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时候还会得到敌对方的尊重。明朝末年,清兵入关,跟明朝打仗,有一位兵部尚书卢象升丁忧,被崇祯皇帝夺情,派去率兵打仗,结果卢象升战死在前线,几千铁骑也随之全部牺牲。这个时候,清兵要找卢象升,他们知道明朝有个兵部尚书战死了,但横尸遍野,尸体也不好辨认,怎么才能找到卢象升的尸体呢?这个时候,有人找到了。为什么?因为卢象升身上穿的是盔甲,里面却是麻衣,就是孝服,麻布服。清兵虽是明朝的敌对方,但依然下令厚葬卢象升。因为清兵认为这个人道德非常高尚,所以大家非常尊重他。这就是中国传统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真实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董永是东汉时期乐安国人,就是今天山东滨州和博兴、高青这一带人。董永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逃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过去以后,董永父亲又亡故,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一个富豪人家做奴仆,用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就叫做卖身葬父。在出工的路上,董永在槐荫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于是,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随后,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把自己给赎出来了。而返家时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奉老天之命,来替你还债,因为老天觉得你是大孝子。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后来,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槐荫,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嘛。20世纪50年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了电影《天仙配》,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董永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这个故事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有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他写了一首乐府,叫《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得不得了,长辈也没给他留下遗产,他经常借钱供养自己的父亲,还常去为别人打工,去换点好吃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因为欠了很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天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天上就来个神女,为他织布。这个故事后来到了晋朝、唐朝越拉越长。唐朝以后的故事,董永和七仙女还有个儿子叫董仲,这个儿子长大以后还要找自己的仙女妈妈,所以这个故事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这里面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传统中国都相信孝子必有好报,所以大家觉得董永卖身葬父以后怎么没故事了,董永就这么把自己给卖了,不公平啊。不公平怎么办呢?就要给他找个太太,这个太太要美丽、贤惠、能干,于是找了个仙女,找了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太太,于是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七仙女的故事是由孝到爱,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孝的定位。
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效法古人的行为,而是古人的孝心。那么关于“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出自《晋书·孝友列传》。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名裒,字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了。王伟元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身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王伟元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他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以教书为生,只要念到《诗经·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就泪流满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辛劳。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得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路,子在下面,老人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礼记》里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基本法则。儒家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认为,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通行的阐说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要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出去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入大家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入则孝朗读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