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博导北大女博导

这两天传得很火的“浙大最年轻教授、女博导” 她是杭州姑娘 杭高毕业|浙大|博士生_凤凰资讯
这两天传得很火的“浙大最年轻教授、女博导” 她是杭州姑娘 杭高毕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班主任印象:班里排四五名左右
原标题:这两天传得很火的“浙大最年轻教授、女博导” 她是杭州姑娘 杭高毕业班主任印象:班里排四五名左右同学印象:学习方法好,成绩不算最好浙大更正——实为“浙大特聘研究员,有博士生招生资格”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04448
播放数:242274
播放数:237842
48小时点击排行“浙大27岁女博导”风波的背后|北大|招聘_凤凰教育
“浙大27岁女博导”风波的背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人发现,虽然“博导”头衔被去掉,但在陆盈盈的简历页面上,“研究生培养及招生”这一栏的内容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变化,仍然写着“拟聘1~2名博士后;每年计划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质疑:一个大学本科毕业才5年、博士毕业不久的27岁年轻女孩,真的能胜任指导博士生的重任吗?
“博导”“研究员”等头衔被误读 高校职称改革变动期遭遇尴尬本报记者 陈婧
中国青年报
版)“直到几天前,陆盈盈博士的年龄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情。”在听闻自己的学生在中国因年轻而被质疑之后,陆盈盈在美国的导师、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林登·阿彻(Lynden A. Archer)教授在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中这样写道。从年龄到学术能力,林登·阿彻教授在邮件中说了许多“力挺”自己这名学生的话。对这位美国教授而言,他一时半会儿可能无法理解,陆盈盈为何会在中国引起一场舆论风波。陆盈盈导师:年龄不是问题陆盈盈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起因是上月25日浙大校友会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题为“浙江大学将现1988年教授、博导”的消息,一经发出即被广泛转载。就在不少人惊讶于陆盈盈如此年轻就能在国内一流高校任职教授和博导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2月26日,媒体报道了此事。当日上午,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上,陆盈盈简历被更正,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改成“博士,特聘研究员”。该网站还发布《致歉》声明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但是,陆盈盈引起的争议并未因为浙大官方的“更正”而消失。有人发现,虽然“博导”头衔被去掉,但在陆盈盈的简历页面上,“研究生培养及招生”这一栏的内容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变化,仍然写着“拟聘1~2名博士后;每年计划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质疑:一个大学本科毕业才5年、博士毕业不久的27岁年轻女孩,真的能胜任指导博士生的重任吗?作为陆盈盈的导师,林登·阿彻教授显然不认同这种“论资排辈”的想法。他评价陆盈盈:“非常机智、聪明、干劲十足,而且在与他人协作和领导他人方面非常出色。”“ 不管她年龄多大,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林登·阿彻教授说。不仅如此,林登·阿彻教授还强调了陆盈盈突出的学术能力。他说:“陆盈盈的博士论文,聚焦于一个持续了40多年的学术难题,即锂、钠、铝等金属在作为充电电池的负电极时的电沉积不稳定性。在过去30年内,许多领域内的世界知名学者都曾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但都未成功。但陆盈盈博士提出了几个根本的解决方案,显示了其非凡的水平。她的博士论文比一般博士论文的贡献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为此,2014年12月,陆盈盈被授予‘WC Hooey’奖。这是康奈尔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授予杰出研究生的最高奖项。”被误读的“博导”头衔除了“年龄”,陆盈盈事件的另一个舆论关注焦点是“博导”头衔。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博导”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这是有“历史遗留”原因的。1981年,我国“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公布,博导的审批制度自此确立。当年刚刚恢复博士生招生,博导基本都是在教授中间选聘。第一批博导的“出炉”相当慎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名单通过后,以国务院名义任命,并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当时由于人数少,博导被很多大学当作“宝贝”,成为荣誉的象征。久而久之,教授当博导成为惯例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博导阶层。但是这一局面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变化。2003年,34岁的副教授齐利民成为北大以副教授职称获得博导资格的第一人,这在当年还成了新闻。自此,许多高校都开始“博导改革“的试水与深化。比如,2007年,北大用博导“不定资格制”取代了过去的博导“固定资格制”,副教授或者获得博士学位的讲师也可以成为博导。2011年,清华大学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规定该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2013年,武汉大学实施改革,废除博士生导师终身制。这些在当年看似“开风气之先”的改革举措,在“海归”们看来并不是新鲜事,而只是更接近于国外高校的惯例罢了。在美、英等国家,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它只是一个流动岗位,并不像在国内,博导变成了学术地位的象征。正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环境与能源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马宇歌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类似陆盈盈这样的例子她身边也有。“在我周围也不乏非常年轻、学术成就很杰出的学者,博士一毕业就拿到教职的例子也是有的。而在英国,只要拿到正规教职就有带博士生的资格。”马宇歌说。而且,类似事例在国内高校也不再罕见,已被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很多: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信息处理中心的方璐,26岁时从国外学成归来便被聘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李振在10年前就曾是武大最年轻的博导,当时他只有28岁。此“研究员”非彼“研究员”在陆盈盈风波中,还让许多人不明白的是,浙大授予陆盈盈的“特聘研究员”到底是一个什么级别的职位?事实上,“特聘研究员”是浙江大学依据其实行的“tenure-track”新制度授予陆盈盈的“职务”,此“职务”与国家人社部门规定的职称评审制度中研究员职称系列中的研究员(正高)职称,内涵并不一样。日,浙江大学正式发布了“百人计划”招聘启事,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优秀青年学者进入“百人计划”通道。在原先的高校职称晋升通道之外,这一计划开辟了另一条通道——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聘用办法,实行年薪制和“tenure-track制”。所谓“tenure-track制”,是从美国引进而来,中文可理解为“终身教职制度”。在这项制度中,被聘用的教师将在6至7年的聘用期内接受国际同行的学术评价,聘用学校将会依据其学术成果及获得的评价作出是否将其晋升为“终身教职”的决定。获得终身聘任的教师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教学和研究机会、永久的就业保障、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更多的学术自由。如果被聘任教师在规定期限内没有通过评审拿到“tenure”资格,那么他就需要另谋出路,即所谓的“非升即走”。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有的高校自主作出的这种改革探索,可以打破职称评审中的许多条框限制,有利于不拘一格任用年轻人才。但是,由于国内各高校的改革还都处于酝酿或试行阶段,因而这种“半改半不改”的现状带来了一些“尴尬”。熊丙奇举例说,目前在一些高校存在“职务”和“职称” 两种体系。在高校不向公众说明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将学校自主聘任的“职务”与职称评审中的“职称”混淆。陆盈盈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混淆的例子,加上浙江大学也没有主动出面对公众疑虑进行详尽解释,从而引发了舆论各种各样的误读和误解。对此,熊丙奇也强调,由于“职称改革”牵涉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还应面向社会进行详细解读,才可以减少误读和质疑。高校职称改革变动期让海归有所顾虑除浙江大学以外,据公开资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已在一定范围内探索试行“tenure-track”制度。但是,国内各高校目前正处于职称改革变动期的现状,让海外留学人员在考虑是否回国时会有一些“纠结”。马宇歌说,她注意到国内一些高校对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正频繁调整。“这给海外青年学人释放的信号不太明确,不知道是改还是不改,改的话会改成什么样。”她说,自己之所以关注这些变化,是因为聘任制度一旦变动,相应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一般学术研究出成果要几年时间,如果政策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让人从学术到生活安排上提前进行准备。要知道,一个海外人才引进往往涉及多个家庭成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以往也出现过因为政策变化和其他客观及人为因素,用人单位先前允诺的一些科研条件、职位及生活安排没有兑现的情况。这些不确定性,让海外人才考虑归国时会产生顾虑。”“更重要的是,如果归国过渡期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会耽误一个青年研究人员干劲最足、生产力最旺盛的一段宝贵时间,是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损失。”马宇歌说。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04448
播放数:242274
播放数:237842
48小时点击排行[转载]27岁美女学霸陆盈盈成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引关注(图)
27岁美女学霸陆盈盈成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引关注(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峡在线注意到,今天关注度最高的新闻是“27岁女生成浙大教授、博导,5年前刚本科毕业”。27岁美女学霸陆盈盈成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5年前,陆盈盈才本科毕业。5年后,年仅27岁的她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并将回到母校浙大全职任教。杭州浙大校友会官方微信2月25日称:“陆盈盈学妹的档案在各校友微信群朋友圈疯转……88年的教授、博导,恐怕在中国也是最年轻的之一了。”
27岁的陆盈盈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并将回到母校浙大全职任教。
三峡在线个人认为,当年轻、美女、学霸、教授、博导这些词汇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新闻的时候,毫无疑问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理所当然。
据浙江大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客座教授”栏目内陆盈盈简历: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6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将于2015年8月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
这次,陆盈盈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的公布。此次“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公示后,如此年轻又拥有如此丰厚成绩的陆盈盈引起舆论关注。
2月11日,千人计划网公示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从去年8月申报工作开始至今,经过三层筛选,最终这份名单中的667人通过了评审。在这批引进的“海归”青年才俊中,共有41名“85后”,而其中最年轻的陆盈盈则更是出生于日,堪称“学霸”。
中央2008年12月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该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5到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的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截至2014年5月底,“千人计划”已分十批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我的更多文章:&&
& 02:02:28
------------------------------------------&
&说明:博客微博合作/策划宣传约稿/广告联系
&&&&&&&&&&&&&
三峡在线网友爆料群QQ群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最年轻正教授系复旦毕业 80后频现教授、博导
“1985年出生的名校正教授,这才是真正的‘高富帅’! ”连日来,武汉大学“85后”正教授邓鹤翔引起网友关注。与“80后”官员们饱受质疑不同,这位最年轻的正教授得到了众多网友的一致“膜拜”。昨日,记者采访获悉,这位“最年轻正教授”原来毕业自复旦大学化学系;而在本市多所高校,28岁左右的正教授也大有人在,28岁这个年龄也非“最年轻”,而不少30岁出头的高校青年英才甚至已成为博导、系主任!高校人事部门的教师还表示,随着各校“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晨星计划”、“青年英才计划”等计划的开展,今后还将出现更多更年轻的正教授。“最年轻教授”曾在复旦读本科邓鹤翔本科阶段就读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任华东师大副校长的陆靖教授是他在复旦读书期间的老师,邓鹤翔在毕业之后也一直和陆教授保持联系。昨天上午,陆教授从电台里听到了关于邓鹤翔的相关报道,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学生已经“火了”。此前,陆教授已知道自己的学生被武汉大学聘为教授。就在今天,师徒二人还互通过电子邮件。师徒二人颇有渊源,早在2003年,邓鹤翔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时,就是由陆教授在决赛现场通过面试亲自把他招进了复旦大学。而邓鹤翔在复旦大学本科学习阶段,陆教授又是他“物理化学”和“谱学导论”两门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在邓鹤翔从复旦大学毕业前夕申请去美国留学时,陆教授还给他写了推荐信。“其实这些年,复旦大学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 ”陆靖教授告诉记者,像邓鹤翔这样的例子,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中还有许多,不少“80后”甚至已是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师。如比邓鹤翔高四届的田博之,在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后,仅仅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全部学习历程,并发表了24篇高水平SCI论文。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所完成的硕士论文,在答辩时被专家们一致推荐直接授予博士学位,而后这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又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为了一段传奇。田博之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并活跃在国际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创新前沿。去年,田博之还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编的《技术评论》杂志评为2012年度 “世界顶尖青年创新家”(俗称“TR35”)!“名校最年轻教授”的新闻传出后,不少人认为,这或许又是一个国内高等教育失败的例子——邓鹤翔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收获了不少研究成果,“为何这些优秀人才的成绩大多是在留学阶段获得的呢? ”不过,在陆靖教授看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无论是邓鹤翔还是田博之,在复旦求学期间均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两人都从本科低年级开始师从赵东元院士这样的著名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接受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并已经展露出良好的学术潜质。他们后来在学术上的发展,离不开国内求学时的长期积累以及国内老师对他们的精心培养,“拿吃饭打比方,你总不能说,只是最后一个包子才让你吃饱了,你前面吃的包子都不起作用!”陆靖教授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培养出、并将继续会培养出更多邓鹤翔、田博之这样的优秀人才”。34岁正教授经手科研经费超千万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在该校,30岁出头能做到正教授的已经是十分出色,而且人数也不多。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峰教授,年仅34岁,承担的科研经费已经超过了1千万元。他是32岁时成为正教授的。记者了解到,张峰教授非常优秀,他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海外类)、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复旦卓学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以来,他在高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和综述42篇,总影响因子达433,被引用1360余次。 2010年以来他承担的科研经费超过了1千万元。记者了解到,张峰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主要方向为人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突变机理,在人类疾病中的致病机制等。他举了一个19世纪身患狼人综合征的外国少女悲剧一生的例子,来解释他的研究领域:“这位身患狼人综合征的少女,像男人一样长有胡子,并且全身长满毛。她因此被家人抛弃流浪街头,最后成为一个小丑表演者,她后来产下一个同样患狼人综合征的女婴。而中国的第一个狼人综合征患者出生于1977年。假若我们可以从基因上帮助他们,不一定能帮他治疗这个疾病,但是如果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疾病的,我们可以帮助他生育一个健康的小孩。 ”记者了解到,张峰教授出生于1979年,2007年在复旦读完博士,之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博士后研究。 2009年回国受聘于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并担任副教授,201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并成为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1年成为正教授,是复旦优秀的青年教师代表。对于28岁被评为正教授的邓鹤翔现象,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评聘教授,看学术成绩和学养,不看年龄。很多学科,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创造高峰期都在中青年,出现青年教授并不奇怪。而且国家重视人才,不少国内打好基础的年轻科学家海外学成后,现在都把国内高校当做事业起步的地方,这是可喜现象。对青年科学家要做的,不是捧上天、坐过山车,而是要帮助他们扎根祖国,寻找切合国家经济民生需要的科研热土,营造健康、宽容、向上的环境,让他们安心踏实地攀登科学高峰。华东理工有个29岁的正教授龚学庆是华东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2007年6月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到国内,就成为了华东理工正教授,当时只有29岁。 2008年,他又成为博士生导师。谈到自己通往教授的道路时,龚学庆用了“机缘”二字。龚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毕业后我很纠结,究竟是工作,还是做研究呢?”最终,他选择了学术道路。在老家安徽做了一年准备后,他被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化学学院录取,获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英国的博士教育只有3年时间,没有必修课,所以自2001年进校后,2004年他就拿到了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当时,他在英国从事的是计算化学模拟的学习和研究。据介绍,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中,计算机程序可以模拟很多实验过程,从而得到更完整的实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导师胡培君教授是该领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如今已作为“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到国内,也在华东理工大学执教。拿到博士学位后,龚学庆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该校在全美高校排名中经常位列第一,他为何能申请到呢?对此,龚学庆的回答很谦逊:“普林斯顿的博士生是很难考上的,但申请博士后的要求反而简单一些,因为博士后只是为教授工作的 ‘高级打工仔’,筛选不是特别严格。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继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研究。 3年的博士后生涯结束后,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当时已在华东理工担任客座教授的胡培君向该校推荐了自己,指出计算机模拟在催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引进人才。于是,在2007年6月,刚做完博士后的龚学庆就被华东理工大学聘为教授,踏上了回国之路。谈到29岁就当上正教授的体会,龚学庆觉得这对自己的科研还是很有好处的。 “我老家在安徽,到上海工作的生活压力很大,而做了教授后就有比较好的待遇,这对我安心做学问是有利的。 ”而且,当上正教授后,就不必再为评职称而苦恼了。 “现在正教授的名额有限,竞争激励,年轻的大学老师都会倍感压力。 ”而对龚教授来说,他可以把全部精力花在做研究上。在这种压力小、待遇好的环境下,龚教授已与他人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此外还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他所从事的多相催化材料研究,在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市多所高校推出“青年英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交大一直把建设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作为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上海交大通过实施“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晨星计划”、“特别研究员计划”,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高地,发挥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竞相汇聚的“磁场效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交大通过“特别研究员计划”从海外一流大学引进159名青年才俊,其中,有41人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也有不少80后的教授和研究员,最优秀的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校通过“晨星计划”从校内选拔、培养了多名优秀青年学者,他们中有不少人获评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晨星计划”前期支持的很多青年人,也已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学科带头人。这些青年学者,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岗位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东华大学也有3名35岁以下的教授,他们还都是学科带头人。记者从华东师大获悉,该校通过 “青年英才计划”、“优青遴选计划”,近年来或是在校内培养,或是从海外招募,培养了不少30岁到35岁之间的教授、研究员,如光谱实验室的吴健教授,33岁;生命医学系的研究员赖玉平,35岁;政治学系的研究员吴冠军,37岁……其中,生物学系系主任、博导杜震宇教授去年被学校从挪威国家营养与海洋食品研究所引进时,才35岁!“通常来说,高校的理工科青年人才被评为教授的比例,要远高于文科学科。”华东师大人事处副处长嵇渭萍告诉记者,通常来说,理工科学科人才比较“早慧”,很多科学家出成果都是在中青年时;而人文学科的人才因为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往往“大器晚成”。此外,相比而言,理工科成果的考量标准更为明确,比如在权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大会受到年龄、资历的影响,理工科青年人才的成绩也更容易“拿得出手”。
[责任编辑:ritaren]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本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寻崇明之美赢生态之旅。转发微博,赢取东平森林公园、骑游、明珠湖等旅游券…
你为什么不守规矩?
希望那天没有雾霾。
在建工地大楼外墙防护网起火
真象通常不华丽!
iPhone丢了怎么办?
BIM技术精确操控上海迪士尼
李祥祥登顶中国梦之声巅峰王位!
调查称七成“80后”厌倦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 要过生日了!
注意!火车票别乱扔!
敬老爱老,不仅在重阳节
城建史话之延长路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点击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年轻博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