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夜夜鲁鲁王老鲁鲁《智斗波嫆认》这个故事演得太水,我们苗人世代相传的故事在你这里成什么了?

用生命守望《亚鲁王》
当前位置:
用生命守望《亚鲁王》
本期主持人:本报记者& 杜再江
本期讲述人: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正江
&&& 主持人:讲述团结故事,共铸民族发展!
&&&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副刊《民报视点》,本期“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栏目请到的讲述人是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他将为我们讲述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民族文化工作者,是如何发现孕育千年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以及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以《亚鲁王》为核心的苗族文化,推进了民族团结的故事。
&&& 画外音:《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仅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录。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亚鲁王》于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并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随后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部于2012年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第二部目前仍在采集整理中。
&&& 在麻山,在苗族族群中,谈起《亚鲁王》就离不开杨正江,同样,说起杨正江也离不开《亚鲁王》。他们的生命,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接续。这是一个充满勇气、智慧与担当的基层民族文化战士,他用年轻的激情去探索一个民族过往的荣光,用80后的坚韧与执著去坚守一个民族的梦想,用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同胞的团结,然后一起面向美好的未来。
&&& 主持人:作为苗族的史诗,《亚鲁王》早已有之。然而,《亚鲁王》真正走入世人视野,已是2009年的事情。你是如何与《亚鲁王》结下不解之缘的?
&&& 讲述人:我家在麻山,山里有很多传奇和故事,爷爷经常在火塘边给我讲许多关于山里的传奇和故事,尤其是《亚鲁王》的传奇,把我带进一个民族的远古历史之中。2003年,正读大学一年级的我走进了麻山,开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收集整理和翻译。《亚鲁王》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苗族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由于《亚鲁王》大都在苗族丧葬仪式上传唱,只有极少数东郎(歌师)掌握,处于神秘阶段,外界了解的人很少,加上懂得苗文的人才不多,苗族大众对《亚鲁王》的价值认识又不十分清楚,一直是“生在深山人未识”。
&&&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于2009年春天调到紫云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名录项目申报工作,我想,我要把来自麻山的文化符号《亚鲁王》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才能对得起祖先、对得起我的民族、对得起关心支持我的各级党委政府。于是,《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广泛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亚鲁王》纳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译。紫云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于2009年秋天成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抢救保护工作小组,在紫云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设立亚鲁王工作室。我受命组织队伍对《亚鲁王》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我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组建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12人的团队,经历了数年的辛酸和汗水。
&&& 画外音:“当寂寞到了极限,我就拥有了美。”这是杨正江忆及当年行走麻山、艰辛挖掘和整理《亚鲁王》时的概叹。麻山苗族地区的文化有什么?它的文化是否也如其土地一样贫瘠?不少人曾这样认为,但从麻山走出来的苗族大学生杨正江不相信!从学校到社会,杨正江经历的风雨人生,一路磕磕绊绊,但不管路有多艰,他始终守望着脚下的故土,不离不弃。
&&& 主持人:在《亚鲁王》史诗中,是如何体现民族团结这一概念的?
&&& 讲述人:在亚鲁王的戎马一生中,我们从未见到他主战过一次。而每一次讨伐,每一次的血腥,他都是拜赐他的两位兄长赛阳和赛霸。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离开了富饶的家园,带领着部族长途迁徙,为的就是避免部族弟兄之间大动干戈。亚鲁王除了能征善战、会做生意之外,最大的能耐就是隐忍,他用悲歌和鲜血默默为团结付出了一生。
&&& 陈兴华东郎是个典型的知识型东郎。他说苗族有一个很传统的观念,那就是凡事都隐忍。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颂吟中,我们就领悟了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隐忍财富:天下是一家。苗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可也不是会容忍被欺负的民族,但他们始终认同天下都是一家人的观念。
&&& 千百年来,就因为我们苗族凡事大家一个帮助一个,才保全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心。
&&& 画外音:《亚鲁王》中体现的民族团结及其精神,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麻山,影响着苗族的后代。这种朴素的团结观,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为深刻而有意义,值得后世去传颂、继承和发展。
&&& 主持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麻山”总是与“贫穷”“落后”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当时光来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再去谈论老传统,麻山人是怎么看待和对待你们的行为的?
&&& 讲述人:在我们进入麻山寻觅《亚鲁王》声音的时候,遭到了同龄人的不理解、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这是“牛鬼蛇神”。我们耐心反复地给麻山人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苗族精神支柱,老祖宗把我们带到麻山,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恩情呀,渐渐地麻山人理解了我们,才主动找我们演唱封尘已久震撼心魄的《亚鲁王》。
&&& 画外音:为了保护、传承、发展、弘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守护心灵的家园,10年来,杨正江放弃了许多业余时间,利用自家的房子,举办苗文培训班,带领团队深入到麻山边远民族村寨采风,收集整理资料、研究翻译,孜孜不倦,10年如一日,从未停歇。选择了就要坚持、坚信、坚守,杨正江用实践告诉年轻人,“梦想”的实现需要持之以恒。
&&& 主持人:因为对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挖掘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你年纪虽轻,却已荣誉等身。你是如何处理这些荣誉给你带来的种种机遇的?有没有想过离开麻山?
&&& 讲述人: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回报,时至今日,《亚鲁王》获得了21世纪初“中国文化十大新发现”之一、中国第四大英雄史诗、2012年度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新闻、2012年中国六大学术大事件之一、第五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三届中国政府新闻出版奖提名奖、国际萨满文化优秀传承奖等荣誉。我个人也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和“2012年度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民族人物”的荣誉。
&&& 2013年春天,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一行人到紫云找到县委书记交换意见,要调动我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去从事亚鲁王文化研究工作。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要是上了这个平台,就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就会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是,我想,我还不能走,亚鲁王田野团队需要我,麻山需要我,英雄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和传习传承工作需要我,几千名东郎更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亚鲁王》文化的沃土,离开了这块土地,我的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画外音: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进发,新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存活的土壤,在城市里被束之高阁。杨正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广袤的农村民族地区,年轻人同样大有可为。
&&& 主持人:《亚鲁王》是近年来贵州民族文化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在麻山苗族地区的传承情况怎么样?你认为其传承和发展对民族团结有什么特殊意义?
&&& 讲述人: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农业的乡土社会,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世代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现在大量的年轻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人进入城市生活,文化还根植于农村,文化传给谁?即使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已经被列入2012年中国的六大学术大事件,也没有太多的人来传承《亚鲁王》文化。多年来,完成《亚鲁王》史诗翻译一直是我心中的牵挂,也是让我执着地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动力。
&&& 2014年春,我率亚鲁王团队完成了《行走的故乡》、《智斗波嫆认》和《阿桑》等三部苗族苗语故事微电影的拍摄制作。我认为做好民族文化,她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性格与精神信仰的展示,同时还是维系民族团结与和谐的时代精神产品。
&&&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着历史,文化牵系着未来。与其说杨正江和他的团队在用生命守护《亚鲁王》,不如说是许许多多坚守在民族地区基层如杨正江一样的文化战士,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为新时期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构建,贡献着正能量。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像杨正江们一样,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事业的发展。分享此页到:
本期主持人:本报记者& 杜再江
本期讲述人: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正江
&&& 主持人:讲述团结故事,共铸民族发展!
&&&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副刊《民报视点》,本期&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栏目请到的讲述人是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他将为我们讲述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民族文化工作者,是如何发现孕育千年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以及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以《亚鲁王》为核心的苗族文化,推进了民族团结的故事。
&&& 画外音:《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仅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录。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亚鲁王》于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并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随后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部于2012年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第二部目前仍在采集整理中。
&&& 在麻山,在苗族族群中,谈起《亚鲁王》就离不开杨正江,同样,说起杨正江也离不开《亚鲁王》。他们的生命,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接续。这是一个充满勇气、智慧与担当的基层民族文化战士,他用年轻的激情去探索一个民族过往的荣光,用80后的坚韧与执著去坚守一个民族的梦想,用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同胞的团结,然后一起面向美好的未来。
&&& 主持人:作为苗族的史诗,《亚鲁王》早已有之。然而,《亚鲁王》真正走入世人视野,已是2009年的事情。你是如何与《亚鲁王》结下不解之缘的?
&&& 讲述人:我家在麻山,山里有很多传奇和故事,爷爷经常在火塘边给我讲许多关于山里的传奇和故事,尤其是《亚鲁王》的传奇,把我带进一个民族的远古历史之中。2003年,正读大学一年级的我走进了麻山,开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收集整理和翻译。《亚鲁王》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苗族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由于《亚鲁王》大都在苗族丧葬仪式上传唱,只有极少数东郎(歌师)掌握,处于神秘阶段,外界了解的人很少,加上懂得苗文的人才不多,苗族大众对《亚鲁王》的价值认识又不十分清楚,一直是&生在深山人未识&。
&&&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于2009年春天调到紫云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名录项目申报工作,我想,我要把来自麻山的文化符号《亚鲁王》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才能对得起祖先、对得起我的民族、对得起关心支持我的各级党委政府。于是,《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广泛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亚鲁王》纳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译。紫云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于2009年秋天成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抢救保护工作小组,在紫云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设立亚鲁王工作室。我受命组织队伍对《亚鲁王》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我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组建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12人的团队,经历了数年的辛酸和汗水。
&&& 画外音:&当寂寞到了极限,我就拥有了美。&这是杨正江忆及当年行走麻山、艰辛挖掘和整理《亚鲁王》时的概叹。麻山苗族地区的文化有什么?它的文化是否也如其土地一样贫瘠?不少人曾这样认为,但从麻山走出来的苗族大学生杨正江不相信!从学校到社会,杨正江经历的风雨人生,一路磕磕绊绊,但不管路有多艰,他始终守望着脚下的故土,不离不弃。
&&& 主持人:在《亚鲁王》史诗中,是如何体现民族团结这一概念的?
&&& 讲述人:在亚鲁王的戎马一生中,我们从未见到他主战过一次。而每一次讨伐,每一次的血腥,他都是拜赐他的两位兄长赛阳和赛霸。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离开了富饶的家园,带领着部族长途迁徙,为的就是避免部族弟兄之间大动干戈。亚鲁王除了能征善战、会做生意之外,最大的能耐就是隐忍,他用悲歌和鲜血默默为团结付出了一生。
&&& 陈兴华东郎是个典型的知识型东郎。他说苗族有一个很传统的观念,那就是凡事都隐忍。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颂吟中,我们就领悟了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隐忍财富:天下是一家。苗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可也不是会容忍被欺负的民族,但他们始终认同天下都是一家人的观念。
&&& 千百年来,就因为我们苗族凡事大家一个帮助一个,才保全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心。
&&& 画外音:《亚鲁王》中体现的民族团结及其精神,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麻山,影响着苗族的后代。这种朴素的团结观,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为深刻而有意义,值得后世去传颂、继承和发展。
&&& 主持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麻山&总是与&贫穷&&落后&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当时光来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再去谈论老传统,麻山人是怎么看待和对待你们的行为的?
&&& 讲述人:在我们进入麻山寻觅《亚鲁王》声音的时候,遭到了同龄人的不理解、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这是&牛鬼蛇神&。我们耐心反复地给麻山人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苗族精神支柱,老祖宗把我们带到麻山,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恩情呀,渐渐地麻山人理解了我们,才主动找我们演唱封尘已久震撼心魄的《亚鲁王》。
&&& 画外音:为了保护、传承、发展、弘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守护心灵的家园,10年来,杨正江放弃了许多业余时间,利用自家的房子,举办苗文培训班,带领团队深入到麻山边远民族村寨采风,收集整理资料、研究翻译,孜孜不倦,10年如一日,从未停歇。选择了就要坚持、坚信、坚守,杨正江用实践告诉年轻人,&梦想&的实现需要持之以恒。
&&& 主持人:因为对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挖掘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你年纪虽轻,却已荣誉等身。你是如何处理这些荣誉给你带来的种种机遇的?有没有想过离开麻山?
&&& 讲述人: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回报,时至今日,《亚鲁王》获得了21世纪初&中国文化十大新发现&之一、中国第四大英雄史诗、2012年度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新闻、2012年中国六大学术大事件之一、第五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三届中国政府新闻出版奖提名奖、国际萨满文化优秀传承奖等荣誉。我个人也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和&2012年度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民族人物&的荣誉。
&&& 2013年春天,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一行人到紫云找到县委书记交换意见,要调动我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去从事亚鲁王文化研究工作。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要是上了这个平台,就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就会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是,我想,我还不能走,亚鲁王田野团队需要我,麻山需要我,英雄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和传习传承工作需要我,几千名东郎更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亚鲁王》文化的沃土,离开了这块土地,我的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画外音: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进发,新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存活的土壤,在城市里被束之高阁。杨正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广袤的农村民族地区,年轻人同样大有可为。
&&& 主持人:《亚鲁王》是近年来贵州民族文化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在麻山苗族地区的传承情况怎么样?你认为其传承和发展对民族团结有什么特殊意义?
&&& 讲述人: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农业的乡土社会,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世代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现在大量的年轻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人进入城市生活,文化还根植于农村,文化传给谁?即使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已经被列入2012年中国的六大学术大事件,也没有太多的人来传承《亚鲁王》文化。多年来,完成《亚鲁王》史诗翻译一直是我心中的牵挂,也是让我执着地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动力。
&&& 2014年春,我率亚鲁王团队完成了《行走的故乡》、《智斗波嫆认》和《阿桑》等三部苗族苗语故事微电影的拍摄制作。我认为做好民族文化,她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性格与精神信仰的展示,同时还是维系民族团结与和谐的时代精神产品。
&&&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着历史,文化牵系着未来。与其说杨正江和他的团队在用生命守护《亚鲁王》,不如说是许许多多坚守在民族地区基层如杨正江一样的文化战士,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为新时期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构建,贡献着正能量。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像杨正江们一样,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事业的发展。
分享此页到:
相关资讯:
资讯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盗墓笔记鲁王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