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属于种子质量弹性思维范畴属于吗?

种子性状也应明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种子性状也应明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稻瘟病引致种子纠纷常发生“高抗”却“不抗”难追责
来源:金农网&&&&发布时间: 14:45:24
近年来,与稻瘟病有关的纠纷层出不穷,近期发生的案例便有多起。
  7月前后,广东从化、龙川、肇庆多地集中发生稻瘟病;7月底,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湖田镇种植的&淦鑫203&大面积发生;9月初,浙江可婺城区辛畈乡井下村,稻农种植宣传&高产抗病&的&安两优318&15亩发病&&
  处理纠纷时,几乎都没能绕出这个圈:在受害者眼里,&其他品种不发病,同等条件下唯独这个品种惹上病魔,不怪种子怪谁?&
  种子企业不会承认,仅表示:&审定品种在适宜生态区销售,而且纯度、净度、水分、芽率都没问题,无须承担赔偿&。
  种子、植保管理部门现场抽样鉴定出原因在稻瘟病,却认定不了责任方。最后纠纷便不了了之,或协调企业给予少额补偿,息事宁人。
稻瘟病暴发呈增加态势
  稻瘟病作为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全国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发布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南方农村报记者粗略统计了解到,2008年全国稻瘟病发病面积4700多万亩,2010年增至7100多万亩。9月8日,最新发布报告显示,稻瘟病在西南、江南、东北大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累计发生3790万亩。广东省植保站3月发布&2011年上半年农作物病虫趋势预报&,预测稻瘟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0万亩次&。与2010年同期预测相比,着重提醒到&感病品种、历史病区潜在流行风险&,而且发病面积增加100万亩次。
  &稻瘟病每年都有,但哪一年会大发生并没发现什么规律。&种了多年水稻的广州从化市黄场村黄生称,今年他的两亩半水稻九成是空谷,事前也没有先兆。多位受访稻农也表示,任何品种在任何年头、任何季节都可能暴发稻瘟病。
  8月,东北稻区稻瘟病明显重于去年和往年,为此农业部紧急下发&切实加强稻瘟病防治工作&的专项通知,这并不常见。气候条件骤变、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因素都给稻瘟病暴发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与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几大病虫害相比,稻瘟病发生面积不是最大,但带给粮食生产威胁却不可小觑。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朱小源介绍,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发病。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超过50%、甚至颗粒无收,&华南一直是稻瘟病最为严重的病区之一。&
  不少专家预测,每年仅因稻瘟病造成的损失就达数亿斤,稻瘟病猖獗势头已经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多方诱因责任认定难
  对于稻瘟病暴发的原因,专家一致认为,除了与水稻品种抗性密切相关外,与外界气候条件和田间管理水平也有关。但要追究认定责任在哪一方,业内观点并不一致。
  农民与种子企业说辞绝对对立。即便是受损农户获得一定补偿,依然坚持认为&问题出在种子上。&&仅仅是气候原因不可能让稻谷空壳,如果说从化或者广州的气候问题导致,那全省不同地方出现同一品种暴发稻瘟病,怎么解释?&黄生说。
  种子企业则称:&审定品种在适宜生态区销售,而且纯度、净度、水分、芽率都没问题,无须承担赔偿&。
  一位多年处理稻瘟病纠纷的植保专家认为,预测预报对防控稻瘟病意义并不大,关键是品种抗性,某一个品种一旦大面积发病,一定是种性退化,&检测过多个出事高抗品种,一般都已退化为高感稻瘟病品种,也就是品种的责任最大。&
  那品种有问题,种子企业、品种选育专家以及品种审定委员会就要承担责任吗?
  &与品种有关,同种子质量问题不是同一个概念。&朱小源认为。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廖耀平看来,在稻瘟病发生后,只有在证明是假劣种子和在不允许推广区域进行推广的情况在,种子企业才需要承担责任,&而且抗性退化也只局限在某一地方,说不定在其他稻区依旧高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稻瘟病防控岗位专家彭友良则有另外的理解:如果是抗稻瘟病品种,不管施药与否、气候条件适合与否,应该都不会发病的。但是,抗病品种是在一段时间起作用的,所以其抗性是相对的。一旦病菌群体优势小种发生变化,品种抗性有可能变化,甚至变成感病。&应该说抗病品种变成感病,是由病菌变异引起的,不能说是品种退化,否则就是种子部门的责任了。&
农民成风险唯一承担者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能力鉴定即便有严格的程序,却不能完全准确。
  &品种审定时&稻瘟病抗性一票否决&很难做到位。&彭友良分析,虽然植保部门每年都会做小种鉴定,但目前植保部门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品种的感病性。实际上,品种审定中对稻瘟病的抗病性测定很不准确,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抗瘟性是不一致的,很多场合即使植保部门确定是感病的也得不到认可。
  据了解,抗稻瘟病品种选育,一般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病区来筛选育种材料,根本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生理小种都有抗性。
  不论是品种选育、审定遗留的潜在风险,品种抗病性在使用中丧失,还是异常天气带给生产上的损失,农户都是最终的受害者。
彭友良也认为,农民作为稻瘟病暴发潜在风险的唯一承担者,这是不公平的。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了解到,2007年农业部提出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审定品种,要退出市场。这是一种惩罚,可是会退出生产的品种,大多已经导致产生重大损失,农户还是要默默承担。(李晓芬 ,吴满,刘虹媛)(责任编辑:白云)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兴农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农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金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合作网站“金农网”提供,未经金农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兴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管理协调部 电话:8
由于地址不明等原因,本网使用部分文字、摄影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相关权利人可与黑龙江金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解决”。地址:哈尔滨市文昌街267号动力科技大厦室金农网,邮编:150040,电话:8,传真:8
站内精彩推荐安徽部分超级稻为何减产绝收?_聚焦三农_社会民生_消费日报网
安徽部分超级稻为何减产绝收?
【背景】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6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这起去年发生的事件引发舆论持续关注。这些水稻为何会出现减产绝收?我国超级稻研究和推广应从事件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极端天气暴露“高感稻瘟病”不足
  超级稻“两优0293”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种子由隆平高科生产,该品种曾是第二期超级稻百亩片800公斤的攻关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06号)显示: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可发生在稻区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隆平高科水稻部负责安徽省“两优0293”品种销售的郭武强告诉记者,因为“高感稻瘟病”特性,“两优0293”均选在稻瘟病少发甚至不发的地区推广。此次事故发生地安徽省蚌埠市,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稻瘟病”。
  事实上,在2004年前后,超级稻“两优0293”就已在当地试验示范。郭武强说:“直至事发前一年,该品种在当地一直属于较为受欢迎的品种,因为其‘高度抗倒伏性’正是当地最需要的。”
  据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日出具的《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常秀亮举报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显示,2014年8月以来,该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为近五十年来罕见。
  “这正属于典型的‘稻瘟病’气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既明表示,最能“激发”稻瘟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5~28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对于有着“高感稻瘟病”缺陷的“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
  4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去年年景相对比较特殊,把品种抗性不足问题显露出来了,今后要加强品种的适应性评估。“每个品种有适应的区域,‘两优0293’品种按照正常年景算,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是适宜的,但是这一品种在品种审定过程当中,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对稻瘟病的抗性比较差,正好去年年景相对比较特殊,所以把它抗性不足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张桃林说。
  减产事件凸显品种审查制度弊端
  水稻减产绝收,农民损失惨重,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
  彭既明表示,此次安徽超级稻大面积减产事件的发生表明,我国现行品种审定机制的确存在一些弊端。从产品责任法律主体的角度看,本应建立对农民种植后果负责的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应建立“谁审定、谁推广、谁负责”的制度。但按我国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审定主体与种子推广主体是相分离的,最终导致产品责任法律主体缺失。
  另一方面,现有品种审定的区域试验中,抗性鉴定不够科学、完善。拿同期参加湖南省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两优0293”和“Y两优1号”举例:“两个品种均被定义为‘稻瘟病抗性级数9级’。但事实上,这两个9级的品种之间有着天壤之别,‘Y两优1号’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并不常‘高感’;而‘两优0293’则非常易感,这就严重降低了区域试验结果对大田实际生产应用的指导意义。”此外,国审中栽培水平普遍较水稻主产区农民栽培水平低,这对产量潜力较高的优势品种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针对“国审”的种种弊端,业内专家表示,改变或取消国审制度,可以更大程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加速新品种的推广、提高育种市场安全意识。事实上,缺点多于优点的品种通过了国审,并不是个案。这不仅为减产绝收埋下了隐忧,而且也让受到损失的农民难以得到赔偿。目前,一旦“国审”品种发生减产绝收等事故,销售公司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郭武强解释,现有《种子法》规定,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四个种子质量指标,以及部分区域所需“检疫性病害”指标,这5个指标范围内的问题,可以视为种子质量问题,公司应全权赔偿。而稻瘟病,包括老百姓使用不当等,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
  “公司会和当地代理商、农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帮助当地老百姓申请当地农业保险,并做好受灾登记,酌情给予适当的补偿。”郭武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实际申请鉴定的为800亩。
应更重视广适性超级稻研究推广
  2014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在湖南溆浦县设置的超级稻百亩方试验产量已达到每亩1026.7公斤,同年全国水稻生产平均亩产为454公斤。这个差距能否说明育种不应追求高产?
  近日农业部回应称,1026.7公斤是试验亩产量水平(即专家产量),是指水稻品种在试验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在大田生长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现实产量潜力,这是衡量育种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专家产量是良种、良法、良田等多方面条件最优、配套前提下实现的最大产量潜力,这也为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获得更高产量提供了有效的高产技术路径和措施选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生产和品种更替来看,水稻品种的试验产量不断取得突破、提高的过程,也是我国水稻品种大田生产单产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
  专家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水稻育种仍然要把品种的试验产量潜力摆在重要位置,只有保持产量水平不降低的前提,才能为产品优质化、种植机械化、栽培轻简化、生产清洁化等奠定基础。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
  “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两优0293’,并不属于广适型超级稻,而是耐肥型超级稻。自我们超级杂交稻研究启动以来,大多数超级杂交稻组合属高耐肥型品种,高肥栽培条件下表现超高产,一旦肥料匮乏则产量平常,并且一些超级杂交稻品种对生态环境十分挑剔。”曾参与袁隆平超级稻百亩片目标攻关团队的核心专家邓启云认为,尽管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但是也不能只局限于耐肥性超级稻研究,还要更加重视广适性超级稻的研究和推广。
  截至目前,我国超级稻百亩片攻关现已成功完成第四期1000公斤攻关,超级稻品种更新也已进入“第四代”。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改良,超级稻品种无论其抗性、产量,还是稻米品质,都更为优异。
  按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4年8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了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新的审定标准更加重视品种的安全性,将南方稻区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由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大幅度提高到不高于7级,且对抗性不达标品种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强化了品种丰产性稳产性要求,对品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光明日报记者&龙军)
★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新闻纠错:010- ★  极端天气暴露“高感稻瘟病”不足
  超级稻“两优0293”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种子由隆平高科生产,该品种曾是第二期超级稻百亩片800公斤的攻关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06号)显示: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可发生在稻区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隆平高科水稻部负责安徽省“两优0293”品种销售的郭武强告诉记者,因为“高感稻瘟病”特性,“两优0293”均选在稻瘟病少发甚至不发的地区推广。此次事故发生地安徽省蚌埠市,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稻瘟病”。
  事实上,在2004年前后,超级稻“两优0293”就已在当地试验示范。郭武强说:“直至事发前一年,该品种在当地一直属于较为受欢迎的品种,因为其‘高度抗倒伏性’正是当地最需要的。”
  据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日出具的《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常秀亮举报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显示,2014年8月以来,该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为近五十年来罕见。
  “这正属于典型的‘稻瘟病’气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既明表示,最能“激发”稻瘟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5~28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对于有着“高感稻瘟病”缺陷的“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
  4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去年年景相对比较特殊,把品种抗性不足问题显露出来了,今后要加强品种的适应性评估。“每个品种有适应的区域,‘两优0293’品种按照正常年景算,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是适宜的,但是这一品种在品种审定过程当中,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对稻瘟病的抗性比较差,正好去年年景相对比较特殊,所以把它抗性不足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张桃林说。
  减产事件凸显品种审查制度弊端
  水稻减产绝收,农民损失惨重,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
  彭既明表示,此次安徽超级稻大面积减产事件的发生表明,我国现行品种审定机制的确存在一些弊端。从产品责任法律主体的角度看,本应建立对农民种植后果负责的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应建立“谁审定、谁推广、谁负责”的制度。但按我国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审定主体与种子推广主体是相分离的,最终导致产品责任法律主体缺失。
  另一方面,现有品种审定的区域试验中,抗性鉴定不够科学、完善。拿同期参加湖南省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两优0293”和“Y两优1号”举例:“两个品种均被定义为‘稻瘟病抗性级数9级’。但事实上,这两个9级的品种之间有着天壤之别,‘Y两优1号’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并不常‘高感’;而‘两优0293’则非常易感,这就严重降低了区域试验结果对大田实际生产应用的指导意义。”此外,国审中栽培水平普遍较水稻主产区农民栽培水平低,这对产量潜力较高的优势品种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针对“国审”的种种弊端,业内专家表示,改变或取消国审制度,可以更大程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加速新品种的推广、提高育种市场安全意识。事实上,缺点多于优点的品种通过了国审,并不是个案。这不仅为减产绝收埋下了隐忧,而且也让受到损失的农民难以得到赔偿。目前,一旦“国审”品种发生减产绝收等事故,销售公司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郭武强解释,现有《种子法》规定,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四个种子质量指标,以及部分区域所需“检疫性病害”指标,这5个指标范围内的问题,可以视为种子质量问题,公司应全权赔偿。而稻瘟病,包括老百姓使用不当等,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
  “公司会和当地代理商、农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帮助当地老百姓申请当地农业保险,并做好受灾登记,酌情给予适当的补偿。”郭武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实际申请鉴定的为800亩。
1        稻瘟病按“自然灾害”给予低补偿,妥否?(图)
本报记者 王宏旺 揭育聪
  实习生 何锦超
  “我们全村人都认为是种子的问题。”怀集县永固镇富帮村委会白芒村的60岁村民植育荣斩钉截铁。
  “不能一发生稻瘟病,就归结到种子身上。”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庆的看法与植育荣大相径庭。
  近两年,稻瘟病在广东日益猖獗,其魔手所到之处,稻田轻则减收,重则颗粒无收。农民在泣泪涟涟之余,发出了若干质疑:种子标示为“高抗”稻瘟病,为何不抗?稻瘟病发病至今,无一例外都被定性为自然灾害,难道种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同的定性,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显然,“人为”与“自然”,差距甚大。在这迥异的两端,一边站着农民,一边站着种子公司、育种专家和种子管理机构。明显不相称的力量对比,明显倾斜的天平,使得一个结果似乎被注定:归咎于种子,很难!
  鉴定种子没有必要?
  3年前,植育荣所在的白芒村50亩水稻发生了稻瘟病,品种正是近期怀集再次发病的内香优3号,他自己的2亩水稻颗粒无收。“同一地块,为什么其他品种的种子没有问题?”植育荣认为,肯定是种子出了问题,而白芒村其他村民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主任廖耀平看来,广东省近些年稻瘟病的发生确实有增多的趋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归罪于种子。他列举了引发稻瘟病的四大因素:广东省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农民田间栽培习惯不科学、自然气候变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与种子无关。
  即使种子标示为“高抗”实际“不抗”,廖认为,“这也是正常的”,“种子品性出现退化,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不同的是,有些品种抗性质量好,退化速度慢一些,有些品种抗原面窄,退化速度就会快一些。那么,到底一个品种的退化有无明确时间表?廖表示没有办法确知。他认为,出现这样的品性退化,不能归咎于种子,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稻瘟病的发生与种子经营者有关?廖认为,主要是两种情况:一、销售与标志不同的种子,就是售假劣;二、在不允许推广区域进行推广。
  这就意味着,假如种子通过了广东省种子品种审定,并在规定的区域内销售,那么,发生了稻瘟病,就与种子无关。“一个品种通过了审定,就很难再去说什么了。”黄庆也这样认为。
  但是,举家电为例,即使一个冰箱从流水线上下来,且是著名厂家生产,通过了各项认证,也有可能发生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仍然有权追究厂家的责任。
  农作物种子经营者,为何就可以免于责难?“审定委员会做为行业的权威和领头者,我们应该相信它,也只能相信它是公正的。除了他们没有谁有资格了。”廖耀平再次强调,“我们相信它是对的,也只能相信它是对的。”
  黄庆则解释,农业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即使是通过审定合格的种子在其栽种得过程中也有出现问题可能,“高抗”只是高概率而不是百分百的抗病。“如果求全责备,动不动就追溯到种子身上,那以后谁还敢育种?谁还敢经营种子?到头来,受伤的还是农民。”黄表示。
  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相当多的地方在稻瘟病发生之后,专家进行的现场鉴定,仅仅是对稻瘟病的病级、发病率进行鉴定,并没有对种子进行鉴定,就将该灾害定性为“自然灾害”。这是否过于草率?至少农民植育荣认为有这个必要,“到底是种子品性有问题,还是品种搞乱了,我们实在没办法知道,只有专家才能告诉我们。”
  廖耀平却不这样认为,他表示,如上述所言,品种通过审定,且在规定范围推广,则无法追究种子经营者责任,而在现场鉴定时,发生稻瘟病的品种是否是标识品种,“专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必要再进行鉴定。”
  而在广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罗森辉看来,对种子进行鉴定还有一些不可克服的技术性难题,在鉴定种子品性的四大指标(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中,能够进行复检的主要是纯度,种子已经种下许久,其他三个指标都不好再检。
  另起炉灶?不太现实
  另外一个广受质疑的现象是:通常,在大面积发生稻瘟病之后,负责进行现场鉴定的专家中,部分也正是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那么,这些专家是否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2003年颁布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专家鉴定组成员与种子质量纠纷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对此,黄庆认为,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不能说是与种子质量纠纷有“利害关系”,“专家相对品种而言是第三者,他们审定的也不止一个品种,而且他们没有与事件上的经济关系,身份完全合适”。
  据了解,稻瘟病灾害性质评定是损失赔偿的主要依据,相关人员是否会有规避责任而导致自然灾害评定的倾向?廖耀平认为绝不可能,“政府本身对大众是负责的,鉴定意见出来后,政府也会根据各方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倘若农民不信任专家鉴定组,要另起炉灶,寻求第三方鉴定,是否可行?廖耀平认为没有必要,“如果按照种子的分子生物属性和基因图谱对种子再鉴定,不一定准确,也很麻烦。”而黄庆则从经济负担的角度分析,他认为,如果农民另外寻求鉴定,花费较大,“基因图谱鉴定是要花钱的,谁付鉴定费也是个问题。”
  廖耀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完善种子的退出机制,一个品种在某个地方发生稻瘟病之后,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将该品种退出该区域。然而,这种退出机制目前还未建立,是发生一次就要退出,还是要发生多次?轻度发病就要退出么?这些问题都得不到回答。例如,在怀集县永固镇,3年前就发生了稻瘟病,今年再次发作,并且是同一个品种,这说明当地的种子退出机制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在较难追究种子质量问题之下,廖耀平认为,对于农民的补偿,只能是政府落实或者寻找农业保险。但是,前者补偿标准低,后者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担。而种子经营者的补偿,只是“出于道义上的帮助”。“怎么说,农民都是弱势群体。”廖耀平叹了一口气。
  3年前,白芒村发生稻瘟病之后,种子公司给予农民的补偿是每斤种子34元。以植育荣为代表的村民非常生气,他们拒绝去领取这笔补偿金。
  植育荣这样计算:一亩地产量在800斤到1000斤,产值为600到800元,一般稻瘟病发作之后,最轻也是80%的产量失收,一亩地需要3.5斤种子,如果才补偿34元,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我们认为,合理的补偿应该是50元到80元之间。”
  作者:王宏旺 揭育聪 何锦超
(本文来源:
没有相关论坛帖
更多相关搜索: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评论14105条
评论6259条
评论4636条
评论3955条
评论3936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