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失败为什么不伐魏?

为什么说刘备是三国里的真英雄 - 帝王故事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为什么说刘备是三国里的真英雄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表,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
事实上,当刘备安顿下来后,失散的士卒很快汇聚到他身边(这才使刘备有资本打赤壁)。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来后,每天都有东吴占据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刘备。所谓的人望,就是这样了。
再说说他的军事才能。
演义里,诸葛出来前,大耳似乎就是败仗。诸葛出来后,那帅印什么的都给了诸葛,大耳就坐在旁边听听...... 这实在是曲解啊!刘备所有的功劳,都被诸葛代替了,冤枉啊......
实际上,终刘备一生,蜀汉的军队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和曹操一样,有军事才能的统帅都会选择自己统兵。三雄唯一例外的是孙权,这家伙几乎没啥军事才能,他统兵打的,输的多... 而委托手下大将指挥的,都效果好。比如:周瑜和陆逊...... 在蜀汉集团中,军事才能是以刘备为首的,或者说,其他将领尚未能有机会体现出高于刘备的才华,这与刘备地盘小,没法授权给某位大将有关,例外的只有关羽。
诸葛出来前,刘备没有地盘,军队人数很少,打不过曹操很自然。可有了地盘后,刘备在统兵的情况下没有输给过曹操。赤壁、入蜀、汉中、彝陵都是他自己指挥的。包括期间和东吴冲突,就是他自己率军增援关羽与东吴对峙的。演义里为了突出诸葛,把刘备指挥的都归功到诸葛亮身上了,这个是不正确的。刘备的军事才能逊于曹操是无疑的,但其他将领都不在刘备话下。法正就是这么劝的“今策渊、A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汉中前期夏侯渊大败,后来曹操亲自上阵也无可奈何,说明了刘备的军事才能。毕竟,双方实力较为接近时对决才有意义,差太多的话,再有才能也不济事。
后来的彝陵之战,很多人说为啥不派赵云出征,不派黄忠出征云云,殊不知,此时马超黄忠已死,而张飞也遇刺而亡。蜀国已经没有超过刘备的统帅了。且不伐东吴,隆中对的国策无法实施,刘备势必攻击东吴的。没看人诸葛亮在正史里就没劝刘备不出兵?彝陵之败和曹操的汉中之败差不多(当然后果差多了),都是久攻不下,兵疲而败,区别在于曹操人多打刘备人少而无功而返,而刘备是人少打陆逊人多大败。刘备在指挥上没犯大的错误,分兵连营也很难说错误,但不管怎样,陆逊比刘备更高一筹是无疑的。
说到这里真奇怪孙权的战略。明明关羽攻击曹仁的时候曹兵大败,连徐晃、张辽(东吴的苦主啊)都调离了合肥前线,那时坐候蜀魏两败俱伤,自己去攻击合肥,夺取意义重大的江淮一带更好。孙碧眼却死活看不到这个,要背盟偷袭,真奇了怪了......
最后说说其人的坚韧个性。
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被到处赶,却从来未曾灰心和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实在令人赞叹。屡次的打击,妻离子散,部属失散,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用MBA的话说,领导力不可谓不强啊!放到当代社会,这种个性也很值得推崇,奈何演义的缘故,这个个性从来没有得到正面宣扬。当代也少有人对这个品性看重,悲哀啊......
总结下:曹操有家族和官宦的先发优势,孙权直接拿了父兄的基业,唯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还是曹操的评价最贴切了:“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刘备耍花招让诸葛亮不敢篡位
  的感慨与艳羡
  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于中原大地十数载的大人杜甫来到了成都锦官城外的浣花溪畔结庐而居。那时候,杜甫常沿着清澈的浣花溪,走到离他的草堂数箭之遥的武侯祠。武侯祠——这座祠堂的正式称呼应该是汉昭烈庙,因为它奉祀的是蜀汉的创立者刘备,但不论是在杜甫所在的唐代还是在我的今天,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作武侯祠,好像不是沾了刘备的光才得以在此占据一席之地,而是刘备反倒托了诸葛亮的福。
  这时候,杜甫已经年近花甲了,大半生中,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奔走于长安的豪门富贵之间,“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一切屈辱和辛酸,原本都是为了翼求到一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最终,可怜的老杜只当了几天无权无势的左拾遗,政治上可谓极度失败。因此,当这位杰出的诗人面对武侯祠中肃穆庄严的诸葛亮的塑像时,遥想起同是文人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的赫赫功名时,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是的,诸葛亮的确是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面对他,有几个文人不感到无地自容乃至痛不欲生呢?除却那些立志要做世外逸民的隐逸之士,所有抱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无不希望能有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已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块心病,面对诸葛亮,大概很少有文人不感到一种莫名的艳羡、惋惜共同交织的复杂情怀。
  杜甫在他的诗作中,屡次写到这位并没有取得最后成功的英雄: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世音书漫寂寥。
  ——《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之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要的是机缘和地位
  227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讨伐曹魏前夕,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在这份奏折中,诸葛亮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番话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年轻时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现在已经不大可考,但估计其中有一定的矫饰成分。作为一个儒者,修身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而诸葛亮本身即是一个典型的儒者,他在南阳隐居,一则避乱,二则是等待机会,就像在渭水垂钓一样。从他所选择的隐居之地南阳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南阳离首都洛阳的距离既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这使诸葛亮能准确及时地获得朝廷的最新动向,却又不必卷入其中的纷争。南阳同时还是一个人文渊薮之地,当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时人未之许也,唯有南阳那批和他一道隐居的朋友们深以为然。
  正是在南阳那看似悠闲的隐居生活期间,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规划了东汉灭亡以后如何重新整治中国的方略。对此,诸葛亮有他一整套的想法,这些想法既具有战略的高度,同时也具有战术的可操作性。
  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自己才华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主公可以投奔,可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那样,此地不合则另走一家。因此,东汉末年事实上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奔走于诸侯之间,以求谋得终生的富贵和死后的英名。
  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从来不曾跑到任何一家诸侯那里毛遂自荐;与他相反,他的好友,同样为东汉末人杰的庞统却是自个儿跑到刘备那里去的。诸葛亮沉静地坐在隆中的草堂上,坐在他的书桌前,好像算准了刘备会来一个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为何隐居不出,不主动地寻找主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以一个比刘备年少近二十岁的青年人的身份迅速成为刘氏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很难想象,假如当年诸葛亮自己跑到新野县追随刘备,刘备会对他有多大的信任。
  东汉的灭亡是迟早问题。就像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样,东汉灭亡之后,割据的群雄必然要为万里江山拼个鱼死网破。刘备以其颇有作秀嫌疑的虔诚邀请诸葛亮加入了他那个风雨飘摇的小集团,诸葛亮以他对天下重建的长期思考结果立即打动了刘备,成为他最大的砝码。诸葛亮的设想是占据天时,三分天下有其二,此诚不可以争锋矣;而江东孙氏,国险民附,占有地利,也只能引为外援而不能图之。因此,刘备最好的办法是结束多年的颠沛流离,占有一块根据地,而这块根据地的最佳选择是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如同汉高祖当年以四川起家得天下那样,只有占据了益州这块富庶的根据地,将来才有逐鹿中原的本钱。
  这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而且也是一个很具操作性的想法。事实上,正是这一想法,使刘备从此摆脱了寄人篱下的悲惨处境,虽然仅有一州之地,但也足以三分天下了。
  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时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回到青年时的隆中了,但他希望子孙能够自食其力,囿于农桑。这到底说明了诸葛亮性格的淡泊(他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话),还是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打一场根本没有可能赢得胜利的战争,在从事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知之的事业?
  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以现代企业为喻,对诸葛亮和他一生的事业作了一个形象的定位分析,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也没有想要借贷。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一把输光了。关公麦城败亡,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意气用事的豪赌,把本钱折掉了一半。换句话说,诸葛亮收拾了残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钱,做一倍半的买卖——当然办不到。刘备董事长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却要由诸葛亮来收拾残局,诸葛亮送掉了一条命,却依然收拾不了。所以蜀汉之所以败,并不是败在阿斗手上,是败在刘备的一场豪赌,使得诸葛亮总经理无法挽回。诸葛亮也晓得难以成事,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诸葛亮明知后果,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十四岁就死了。其实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结果也未必改变。”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将他和自己视为鱼水关系,这自然令身为儒者的诸葛亮会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而诸葛亮偏偏在人格上又是一个执著隐忍而且一板一眼皆有度的人,这当然更使这种决心从下定之日起就坚如磐石。不知晚年的诸葛亮在锦官城外,浣花溪旁,是否为他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过?因为当刘备一意孤行,不但失掉荆州而且失掉了蜀汉最基本的国力之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远大前程早已没有实现的可能,诸葛亮是否会为此感到当初跟随刘备是一种人生的错误选择呢?
  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岁月里,诸侯间的地位应该说是平等的,都是东汉的臣子,都是因为天下大乱才雄心勃勃地拥兵自重,因而从本质上讲,刘备也并不因为他和东汉的皇帝同一个姓,而且据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种后裔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早已血淡于水),从而就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或凝聚力——将刘备称为皇叔,并认定百姓对他一往情深乃是小说一家之言而已,原本当不得真的。因此,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出山之前,完全可以投靠当时的任何人,在“任何人”中,曹操身为汉室丞相,亦雄才大略,算得上是诸葛亮投靠的最佳人选;此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乃至当时据有河北方面的袁绍,每一位主公都比刘备要有势力得多——刘备在起用诸葛亮之前,一向惶惶如丧家之犬,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等人,在新野亦只是在刘表手里分得一杯羹。
  因而,如果我们像许倬云那样以现代企业来形象化三国的话,那么诸葛亮显然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且后续乏力的公司;相反,像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势公司,因为其董事长没有对诸葛亮来一番虚伪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竟轻易地将它们放过了。他决心为刘氏集团打工,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是一只绩优股,有着如何光明远大的未来,而是因为它的董事长对他有知遇之恩,对他求贤若渴。
  因此,诸葛亮感动了。他改变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生规划,遂许驱驰,从此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从此认定士为知己者死,哪怕这个知己乃是谬托,乃是作秀,乃是披着羊皮的狼。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缅怀诸葛亮这位士之楷模时感叹生不逢时,没有运气遇到刘备那么礼贤下士的主子。
  因此,没有找到好主子的奴才们总是自怨自艾,在诗词歌赋里发着怀才不遇的酸味牢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载以来最优秀的文章之一,曾长期使那些处于逆境的孤臣和愤懑之士诵读不已,为之怒发冲冠。一千七百年后,它甚至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它是要教我们成为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烈之人吗?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即是针对《出师表》而发出来的。它的全文如下: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的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大多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为他的傻儿子做儿子(臣子)卖命的一条毒计。
  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 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刘备这一招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是时,“孔明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见《三国志》)
  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
  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了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之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主,三分天下究竟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最终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何也?只因他所从事的事业成功概率几近于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在现实和历史中则是可悲的!
  历史是公正的,它让刘备之类任何想家天下万世一系者在愚子笨孙身上做了了结;历史却又是不公正的,它让本该做君主、做父亲的人做了大臣、儿子……
  窃以为,旧文虽短,但大体也算说清楚了刘备如何以虚伪之举赢得诸葛亮毕生的忠诚。大而化之,整整一套二十四史里,帝王们总是有相当的办法使那些怀着一腔热血随时准备货卖帝王家的知识分子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他们所效忠的对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王八蛋。在这种惯性式的忠诚中,知识分子的人格萎缩了,知识分子的自主意识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而变得湿润起来,把那厚厚的历史弄得潮乎乎哭兮兮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成为蜀汉里里外外的总当家。刘阿斗是不成才的,他对于诸葛亮这位相父除了感到敬畏外便是依赖。刘阿斗本身无才能治理天下——在诸葛亮总理国事时,大概也没有多少机会治理天下,实质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名誉上的国家元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朝代如果君主年幼,其手下必然就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顾命大臣事实上掌管着国家政权。这些顾命大臣,乃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政出其门,法出其手,他们往往已达到了能废立君主的地步。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因为心怀异志或是时势使之然而凌驾于君主之上,或成了旧王朝的掘墓人,或成了幼主成年后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绊脚石。但诸葛亮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外: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他,他是理所当然的顾命重臣,但恐怕他连想也没有想过要废了阿斗自立或重新另立君储;刘阿斗恐怕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设计铲除这位相父。应该说,他和刘阿斗之间的关系要比古往今来众多幼主和重臣之间的关系亲密得多,也和谐得多。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立场来猜测,对于身边有这么一个严肃到了刻板程度的相父,刘阿斗当然只能恪守他父亲临终的嘱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说不敢穷奢极欲地过把帝王瘾,恐怕就连花天酒地一场也担心会挨相父的批评。刘禅本无人君的素质与志向,从他后来的乐不思蜀更可以判断出这家伙是喜欢纵情于犬马声色之中的,但在诸葛亮去世之前,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刘禅作恶的证据。而诸葛亮刚一死,刘禅就看上了某位大臣的妻子,并以皇后召见的名义将这女子骗进宫去,“天地一家春”也;且开始日益倚重宦官黄皓这个蜀汉著名的奸臣。总之,当诸葛亮这位伟大的相父去世后,刘禅人性中的恶在如同岩浆般地压抑了十数载后,终于喷涌而出。
  鼎立的三国中,蜀汉原本最弱,到这时更是雪上加霜。此外,我们是否也可据上面的原因进一步猜测:其实刘禅一直希望诸葛相父早日归天,以便能尽早得享帝王之乐?那么,当诸葛亮出师北伐死于军中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后主刘禅一边假惺惺地抹着眼泪,一边肚里却在想:妈妈的,老子总算是熬出头了哟。
  这种猜测并非毫无理由,我们可以从诸葛亮死后的一个细节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三国志》引《襄阳记》称,诸葛亮死后,蜀人怀其德而请求朝廷为他立庙,但刘禅以礼秩不合而坚决不同意,于是百姓们只好在成都平原的阡陌间祭祠这位贤相。不久,又有言官向刘禅建议,即使不在全蜀为诸葛亮立庙,那也该在成都立一庙,但刘禅还是不同意。步兵校尉习隆和中书郎向充等人再次上表,认为“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古人如此,而当代则是“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小善小德也立庙,诸葛亮劳苦功高反不得立庙,这难道没有说明刘禅和相父之间有着某种耐人寻味的暧昧关系吗?这两位上表者很聪明,他们可能也体察到了刘禅的这种心态,因此在表折中劝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并不强调诸葛治国之功,而是说立了庙可以“尽顺民心”。这样,刘禅总算疙疙瘩瘩地同意了。多年以后,当杜甫来到成都时,犹自感叹:“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除了腐朽,你别无选择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方面显示出天才的管理能力。七擒孟获,这位蛮人领袖输得口服心服,从此蜀国后方安定达数十年之久;他所施行的严厉的法治,也使从来都是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四川终于成了天下未安蜀先安。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在他注入了几乎后半生大半心血的北伐战争中,虽然两出祁山,五进中原(《三国演义》中云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乃作家罗贯中信口开河,误也),但这些连绵起伏的战争,不但没有出现在隆中对时他替刘备所想象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大好局面,恰恰相反,北伐反而造成了蜀汉国力的严重透支。以蜀汉之弱势而不断进攻强势之曹魏,并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方针,无论如何都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但是,这一严重错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真的是因为诸葛亮如所言“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是由于诸葛亮对军事的不成熟而导致的轻率举动吗?诸葛亮一生谨慎,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即诸葛亮的勉力北伐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忠于自己当初的诺言,忠于当年和刘备在隆中对所立下的生死盟约。一言以蔽之,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道义上和理想上的坚守。诚如是,当我们联想到连年北伐战争所造成的蜀汉后期朝无直言,民有菜色,而不知祸之将至的可怕现状时,不能不对诸葛亮的执著和忠贞感到既可敬可叹,更可怕可畏。
  诸葛亮终于死在了北伐的军营,其实他本该死在锦官城的相府,死在丞相府的书房中。一个最高级别的文官死于战场上,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因此后人才会评价说:“兵者凶事,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战争是可怕的危险之事,治理国家的人不务必保境安民,让百姓休息,而热衷于开辟疆土,征伐天下,不能称为是明智之举。诸葛亮的确有辅佐君王的大才,但蜀国地处孤绝之地,士兵不到五万,原本可以闭关自守,这样就可以天下无事。但他没有一年不征伐魏国,其结果是师疲兵老,却没有得到一寸土地,更没有开创帝王的基业,反而使蜀国深受其害,人民都为了征伐带来的劳役而困苦不已)。”
  但是,后来人又怎能洞悉诸葛亮那内心的苦衷呢?他并不是不知道以小国而击大国乃是一种下策,也并不是不知道蜀汉的国力无法经得住这般折腾,只是他为了那位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主公,为了青年时代一个金属般的诺言,他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五丈原的秋风中,当诸葛亮终于闭上了太累的眼睛,蜀汉的丧钟已然敲响了。从此,日益腐败的蜀汉面对的是虎视眈眈的司马氏集团,姜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北伐更是让蜀汉雪上加霜。诸葛亮之死,同时还意味着自东汉以来数十年间的英雄时代的终结,下面接踵而来的将是一个后英雄时代。在后英雄时代里,阴谋代替了韬略,卑琐代替了磊落,谎言代替了真理,促狭代替了宽容。当钟会和邓艾的西征大军翻越了摩天岭,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将在绵竹城下血染沙场,为蜀汉这个蕞尔小国献上最后一滴殷红的血液。
  野史中载,某大将军为一位受伤的士兵吮战疮,这位士兵的母亲听说后痛哭不已,她认为将军的此举已将他的儿子推向了绝路,因为他的儿子一定会为了将军的这种超乎寻常的关怀而为将军效命至死的。事实果然如同这位聪明而不幸的母亲所料:这个士兵在不久的追随将军的战斗中战死了。以诸葛亮而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和在白帝托孤时,他就该知道自己和自己儿孙的结局——刘备就是那位吮战疮的将军。但据说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却无法知晓自己的命运。这枚云霄中的羽毛虽然轻盈而能恰到好处地乘风飞行,但最终当大风静止下来时,它仍然只能坠落于污浊的大地。污浊的大地是一切高尚或卑鄙、纯洁或污秽的事物的最后归宿。在污浊的大地上,除了腐朽,你别无选择。&刘备的75万大军要是先伐魏后灭吴,会怎样_百度知道
刘备的75万大军要是先伐魏后灭吴,会怎样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也是蜀国国运的转折点。刘备称帝后为给二弟报仇,攻打东吴失败.刘备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兵力并不占优势,第二个原因是其手下缺乏将才,第三个原因是后勤供应,第四个客观原因是其水军战斗力不足,力量薄弱。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给了陆逊,退到永安后就病了。223年三月,刘备病重,命诸葛亮、李严到永安,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形成了一个亮正严副的托孤结构。四月癸已,刘备病亡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谥昭烈皇帝。八月,刘备被安葬于惠陵。就有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刘备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应该继续等待,更好的机会到来
呵呵,刘备不管是不是七十五万军队,也不论他是先讨伐魏国,还是吴国,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会改写历史。
失败的 面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伐吴失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