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价值观宣传图片24字讨论起于富终于善是偶然

&& & &正文
十八大报告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标题: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核心价值观)
【阅读提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国家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浙江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代表认为,三个方面的倡导,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代表说,&共识&产生&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然需要最大可能的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获得共识的基本路径就是能够将伟大实践、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这次在十八大报告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专门提出,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说。
何星亮认为,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在其他两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事业紧密相连。俞佳友代表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体现了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俞佳友说,&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
社会层面: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10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中科院院士刘丛强代表说,&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有人说,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
刘丛强认为,今天所讲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有着31年法院工作经历的贵州省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杨霞代表看来,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
杨霞说,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公正、法治的价值同样体现在了报告对于各项建设的部署当中。在十八大报告的其它章节,专门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都是对公正的最好诠释&,杨霞说。
公民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书记杜彩霞代表说,&三个倡导&对我们要宣传什么、弘扬什么给予了清楚、全面、正面的回答,既有针对性又立足长远。可以说,标杆树立了起来。&三个倡导&,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个人是基础,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李慎明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统领,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部和始终。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认为,&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注释,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
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孔祥瑞代表,是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他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到奉献。
&人与人之间应该倡导一种爱的循环。&孔祥瑞说。他所在的团队强调爱职工、爱企业;队长爱员工、员工爱队长、员工爱企业、企业爱国家。这种爱的循环能够拉近人的心,产生无穷的动力,正是倡导友善的一种体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侯晶晶代表说,&友善&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它不像敬业等职业道德那样指向特定的成人群体,而是一个各级各类学校都可以也应该重视的无涉年龄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
&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李慎明说。&
责任编辑:刘清原
相关报道:颜晓峰:“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
日08:40&&&来源: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资料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基础一致,都是以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升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基础的价值反映,以当代中国社会为基础的价值精神,以13亿中国人民为基础的价值共识;存在着主题一致,都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引领,坚持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引领,坚持国家、社会、公民层面价值观的共同引领。同时,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又存在着内涵与外延、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中一个鲜明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私有制统治下解放出来、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人作为新社会的制度目标,把继承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创造人类新的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把消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建立自由人联合的劳动共同体作为新社会的组织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消灭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一直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到治理文明,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明发展在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显和强化了和谐的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期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含着国家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公民对待国家的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又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把以资本为本位的核心价值提升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人民“三个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必然要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目标。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开放包容的,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兴旺发达的价值理念,都融入并化为民族精神的血脉;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凡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纳入并充实于时代精神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前提,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文明为荣,以违背社会主义文明为耻,自然也是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荣辱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消除了束缚人压迫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品质修养不断完善提升,是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都要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文明都要通过人的文明来体现来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人的文明理想,这些都要凝结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由人的精神所汇合而成的,有什么样的人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旦形成,又成为塑造人培养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公民价值观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产物与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其内容而言,就是社会主义公民价值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进一步提炼,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所以,只有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来源:学习网浏览:13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修身养性,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人格。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对修身的种种论述形成了中华民族价值人格的主流观念。传统儒家道德中对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重&义&,将&仁义&并称,进而提出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承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精神,有利于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厚德&就是重视德行品格,重视善良的品行、高尚的品格。弘扬厚德载物的伦理观念,根本点是使每个公民树立和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发扬,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开花结果。我们每个人民银行职工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
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推荐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论题_百度作业帮
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论题
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论题
国家富强的大厦需要人人添砖加瓦核心价值观24字,起于富,终于善,偶然还是必然?民主要有定盘星 / 社会主义最应该讲民主文明是现代化的灵魂 / 有文明的制度才能有文明的人 /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的最后砝码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普通公民没有直接关系民心是检验和谐的唯一标准自由的社会才人性平等并非无差别 / 再平等也不能养懒汉公正是一种政府责任 / 公正的基础在于政策不断完善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爱国出自本能 / 爱国和孝亲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敬业的别名叫螺丝钉精神中国公民已经树立了敬业价值观诚信是最基本的人格没有友善不成社会12生肖和核心价值12观能否一一对应“24字关键词”传递梦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三)
发布时间:
&&&&文档来源:中国文明网&&&&关键字:
字体:[] [] [ ]
  爱国,语出《汉纪.惠帝纪》,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一出生,就属于某个具体的国家,因而他理所当然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尽一种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爱国是国家公民或者社会成员对于祖国朴素而真挚的热爱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天然的。党的十八大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倡导,这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由爱国而沉淀、凝结、传承的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的旗帜,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张自忠“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李家钰“男儿欲报国恩重,沙场捐躯是正道”、 杨靖宇“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的铮铮誓言、爱国意志和凛然正气,等等,无不折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光芒和向世人昭示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发国人每当国家和民族遭遇巨大危机时,奋起抗争、战斗到底。譬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戊戌六君子血溅刑场、五四运动掀起爱国洪流、孙中山先生临终勉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一次次举起爱国的旗帜,前赴后继、至死不渝。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大江南北到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新中国成立后,正是这种精神激发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将爱国主义满腔热血注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抗美援朝,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声音至今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教育着无数中国人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代代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身影不停地激励着国人的爱国情怀……
  这种民族精神,不仅是一种朴素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理性要求的体现,就是爱国直接表现为公民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中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而同仇敌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尽忠守职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国,还是每一个公民或者社会成员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个人作为国家公民或者民族一员,应该承担起保卫祖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义务。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黄继光等等,都是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光辉典范。国弱民何强?国破家亦亡!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这是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
  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要求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国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强化爱国责任意识,形成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敬重并且珍惜自己从事的事业,小到个人职业,大到社会主义事业,都能专心致志,尽心尽力。敬业之“业”,涵盖了人们所从事的一切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劳动领域和工作领域,而劳动和工作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劳动和工作的珍视,就是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根基的珍视。党的十八大把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这是由劳动和工作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从哲学历史观看,敬业价值观所规范的内容,触及到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全部的人类社会生活。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就是说,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决定了敬业价值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敬业价值观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各民族所珍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民族都非常珍视敬业的价值。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中国人秉持着敬业的思想观念。譬如,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提到“三年视敬业乐群”和在《论语》中主张“敬事而言”;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敬业推到了最高境界。新时代的中国涌现出无数敬业英雄和模范。像雷锋、李素丽、杨善洲、王进喜、焦裕禄等等都是中国社会敬业精神的著名典型。所有这些人的感人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敬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把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加以倡导,具有充分而深刻的实践依据。当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13亿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需要变成现实,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必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勤奋敬业,需要拼搏奉献。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奇迹,就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需要敬业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之义和应尽之责。
  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诚”是“信”的内在依据,是“信”之根;“信”是“诚”的外在体现,是“诚”之用。“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邓小平同志曾说:“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孔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孟子将诚、信结合在一起,提出道德修养论。程朱理学把“诚”推到了道德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绝对化巅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立身之本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历经时代变迁,逐渐形成了“诚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中华传统美德把诚信视为人“立身进业之本”,要求人们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当今社会,从普遍的道德要求出发,诚信应包括诚实劳动、恪守承诺、真诚待人三个方面。其一,诚信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其二,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既包括由人们自己承诺而引发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令、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普遍权利与义务,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其三,诚信要求为人做事实在、实诚,不欺人亦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可以看出,诚信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诉求,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多重属性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毋庸讳言,我国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诚信危机。各种机构组织、大众传媒、工业产品、瓜果蔬菜等,让我们真正信得过的、放心使用的。似乎越来越少。这样的诚信危机,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应该说,现阶段出现的所有社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诚信问题有关。党的十八大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倡导,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高度,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倡导和培育诚信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是从根本上化解诚信危机、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经。
  何谓友善?辞海释为交好。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如《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如《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倡导,更加彰显了中国人民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关系,营造共建小康、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开创整个社会和谐大同的新局面的信心和期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友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与价值支撑。个人的友善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不可能只处于单于的社会关系之中,而总是要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人人为恶,或恶人横行,则会邻里纷争,社会混乱,人人自危,百业凋敝,国衰民弱。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心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
  毋庸讳言,当下的主流价值准则,正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受着严重的考验,怀疑与猜忌弥漫在我们中间,人之初被老祖宗认定天生存在的那个“善”,似乎正在渐行渐远,人心好像悄悄上了锁,友善的暖流,不时会在失败主义和犬儒意识充斥的世情中受冷遇与遭质疑。因之,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友善这样的道德价值共识,用一种向上的力量将人拉高,使其挺立,使正气压倒歪风。这种友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虚幻的愿景。因为,没有好人的社会,地球将是一个垃圾场,是群魔乱舞的人间地狱。而友善,是我们活着的念想,是社会的根基!(中国文明网评论员、珠海市社科联副主席曹诗友)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ww.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