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实验基地以马兰来命名是因为什么林俊德事迹要求把自己埋在马兰是因为什么

暂无任何动态
2012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林俊德事迹的感想
责任编辑:limx2012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这是感动中国2012十大人物颁奖礼给林俊德的颁奖词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1938年出生于福建,由于家庭贫困,他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陆续做了几件事: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在剧痛中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那时林俊德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他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护士们都哭了。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需要处理的事情。去世后,他的其他10项事情都一一安排好了,唯独“家人留言”这项还是空白。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林俊德是我们的英雄,为科学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更是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敬佩之情。
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位网友留言说:马兰人就是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爷爷感动中国,他坚守马兰直到去世,我们支持林爷爷。
库尔勒网友“戈壁绿洲”留言说:林俊德院士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挺直了民族的脊梁,才能活出人生的精彩;林俊德院士用生命告诉我们——只有战死的军人,没有病倒的战士;林俊德院士用科技成果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去想,没有干不成的事。支持他,他用事实感动了中国!
巴州网友“天边的红柳”留言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次见义勇为的行为值得赞赏,但像林俊德院士那样为了祖国利益,科研事业,兢兢业业,勤俭节约一辈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更难能可贵!作为一个为核事业奉献终身的伟大科学家,在生命最后一刻不停止工作,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也是这个社会呼吁的敬业奉献精神,这是一种爱国情结!一种大爱无私!一种朴素无尚!支持林院士!
一位央视网友留言道:我竟然将这20位候选人的事迹全部看完了。当我看到林俊德院士事迹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感动了,眼泪都在眼里打转,不谈贡献有多大,就谈他最后的日子坚持工作,就已经感动的没边了。我投他一票,以后每天投一票。
来自西安的网友“@@”留言说:林院士是军人的楷模,院士的楷模,科研工作者的楷模!林院士将毕生的心血和才智都奉献给了崇高的核试验事业,一生无怨无悔,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在今天这样浮躁的社会,林院士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不兼职,不走穴,不参加不相关专业的评审会,真正做到了他遗言所说的“一心一意搞科研,实事求是搞科学”的铮铮誓言!中国有您甚幸!民族有您甚幸!向林院士学习,愿中国像林院士这样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向林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据了解,为怀念伟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塑像落成,并将安放到位于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的林俊德同志纪念馆中。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16/17高考QQ群
广东高考家长群:
广东高考学生群:
广州高考家长圈:
2016广州高考家长群:
2017广州高考家长群:
全国高考家长群:【答案】①“马兰精神”是新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试题分析:设问中“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是解题的思路,涉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马兰精神”是新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政治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9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政治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9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经济学常识]
“市场还是政府?”一直是很纠结的问题。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经济大萧条使其缺陷暴露;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滞胀危机表明它也不完美;新自由主义随后登场,金融危机给其当头一棒。
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日,国务院决定取消、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据规定,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1)简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的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6分)
(2)有人认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简政放权。请评析此观点。(6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4届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政治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9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主办 版权所有&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承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2012年5月,医院病床上的林俊德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本报见习记者 孙爱民 通讯员 张利文 王泽勇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马兰花,马兰花,清香淡雅人人知,城里孩子在盼望,请你现在就开花。”
6月,在位于我国大西北素有“千年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黄沙满眼荒际间盛开着一片蓝紫色的海洋。
它们是倔强的马兰花。
从不计较戈壁滩土地的贫瘠,只要有温暖的春风和雨露,只要有和煦灿烂的阳光,拥有顽强生命力的马兰花就会竞相绽放。这是马兰花的性格。
其中的一株,便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大山的儿子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偏僻的介福乡紫美村。新中国成立时,林俊德刚小学毕业,他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的。
1960年,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嘉兴市工学院任教。他没想到,一纸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林俊德被告知,他将和其他一些有志青年一起去搞核试验,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当时的林俊德“特别兴奋,深深地感到人生已经同祖国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畅游科学海洋、为国攻坚效力的历程。
林俊德大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要搞核试验还得学习许多新的知识,组织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他学得很用功,两年中听了十多门课。
不久,林俊德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组长,从事核试验中冲击波机测仪器的研究。
核试验基地在西北戈壁滩上,那里气候特别干燥,昼夜温差大,夏天的地表温度有时达到70℃以上。当时基地没有房子,试验人员全住帐篷,只有10平方米,十几个人同住一顶。
“吃的东西全是几百公里外拉来的,一车菜从产区拉到场区得2至3天,夏天大部分菜都烂了,冬天只能吃冻菜。”林俊德曾经说,基地最大的生活难题是水,要取自孔雀河。河名挺美,但水是苦的。
在戈壁滩上,人身上水的蒸发量是很大的,渴了不敢多喝水,喝后肚子胀得很,还可能引起腹泻。由于生活保障困难,进场人员须严格控制,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满,仪器全是自己装卸,人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
生活虽然艰苦,科研试验的条件也很有限,但所有的艰难困苦在刚毅坚强的大山般的性格面前都能被战胜。林俊德带领的团队亲密无间,始终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难关,年逾花甲的林俊德经常带着一群博士硕士在简易的实验地坑里爬上爬下做实验,常常一身土一身泥地一干就是三百多天,被同事笑称“民工院士”。
大山,给了林俊德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了他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山一样坚韧的深情。
林俊德不怕吃苦,喜欢迎接挑战。他认为,能吃苦、能抓住机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很珍惜与大山永远的亲近。
日,作为全国“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成员,林俊德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宋平、李铁映、丁关根等同志的亲切接见,报告会之后他便返乡探亲。
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林俊德少将军衔,第二年6月他一路乘坐火车硬席载誉返回故里。
一进永春介福乡紫美村,林俊德便亲热地和乡亲话家常、谈变化,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亲密无间。
对于孕育他成长的永春一中,林俊德更是凝聚着丝丝情结。回乡第三天下午,他就专程来到永春一中和师生们举行座谈,并向银发丝丝的老校长、老教师,致以军人的崇高敬礼。
为支持生养他的家乡,1996年,林俊德欣然出任永春县“科教兴县”专家顾问团企业经济专家组副组长。
他说:“在40多年的核试验科研旅途上,我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如果我6年中学、7年大学学不好,就不会有各种核试验测量系列仪器的成功。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成就能成为工程院院士,那么这颗种子是在永春一中和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孕育的。”
为国铸核盾五十载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半个世纪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在离开校门后的40多年中,林俊德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
在某基地研究所的历史展览馆,摆放着一台形状像“罐头盒”的仪器。这个仪器叫做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它在我国首次核试验中立下了卓著功勋。而这个“罐头盒”正是由林俊德带领项目组研制成功的。
这台如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仪器,见证了林俊德和同事们在罗布泊荒原戈壁度过的艰辛岁月,也记录着他们占领一个个科研高地的攻关历程。
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当时,中国人正走在独立自主发展核试验事业的创业之路上。
在哈工大学习了两年冲击波测量专业后,林俊德受命担任首次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只听说国外用机测压力自记仪成功实现了核爆炸冲击波测量,但压力自记仪是什么样子却一无所知。一切从零开始,林俊德带领同样年轻的几名同事,开始了艰苦攻关。
研制冲击波机测仪器首先必须攻克“动力”这道难关。从资料上看,国外的机测仪是用小型稳速电机做动力,可这种电机我国还没有。当时我国已经有科研单位按国外资料制作了电动式的方案,但仪器太笨重,操作不方便,造价也太高。
林俊德在一次乘坐公交时受到钟声的启发,形成了用发条驱动做动力,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计仪的独特思路。
由于是白手起家,任务又急,大量的环境试验和标定工作只能土法上马,因陋就简。气压标定来不及买气瓶和空压机,他们临时焊了一个贮气罐用打气筒往里打气来代替;做光电开关试验,他们在烈日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指挥帐篷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物理学家程开甲带着林俊德匆匆赶到指挥部。“副总长,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接过计算结果,迅速看了一眼,又抬头看一看站在一旁的林俊德,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压力自记仪立了大功,我马上向总理报告!”
形似“罐头盒”的新式自记仪体积小、重量轻,一只手能提好几个,更重要的是,它抗核爆炸干扰能力强,测得的数据完整、准确。
为检测冲击波测量仪在低温条件下的性能,林俊德曾经带着项目组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搞科研需要天不怕地不怕,要敢于幻想,敢于胜利。”林俊德经常这样给项目组打气。
20多年艰苦攻关,林俊德带领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和技术,先后建立十余种测量系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核试验事业起步时,他住在地窝子,吃着玉米面与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又苦又咸又涩的河水,用土炕当铺板,垒土台当桌子;“文革”时期,他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列为政审不合格对象,下连当过兵,筛过石子铺过路,业务组长被撤,甚至被安排转业。
“为党和人民做事,是天经地义、天地良心。”林俊德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不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形势如何变化,他始终怀着朴素的赤子之心,执著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国际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提出的核查技术问题,林俊德把目光转向研究发展核试验核查技术,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开展了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发生与传播规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他还积极倡导核爆炸冲击波效应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老师不仅自己善于啃‘硬骨头’,也常常教导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学生钟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林俊德在总结自己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时深感欣慰:“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们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
生命最后的抉择
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一辈子与科学研究打交道的林俊德深知自己病情的严重,他拒绝了医生立即做手术的建议。
倔强的林俊德在延长生命与抢救资料之间选择了后者。
为了能离试验基地近一些,5月23日,林俊德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下水一口气能游两个小时,住院前一年还是研究室乒乓球比赛冠军的林俊德,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紧张了起来: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
在住院期间,林俊德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并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
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很难想象他当时忍受着什么样的疼痛……那时他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速率达到平常的2倍,比我们一般人跑完百米冲刺还累。”西安唐都医院护士长安丽君说。当林俊德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时,她们都哭了。
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深知晚期癌症患者所承受的那种疼痛是如何地难以忍受,却很难理解林俊德在生命最后关头这种决然的选择:拒绝化疗,拒绝手术。
坐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即便如此,他仍然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
一张照片记录了令人动容、震撼人心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如同重伤的战士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的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
日21时15分,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林俊德病床边电脑屏幕上的科研数据还在跳动,这颗赤子之心却匆匆停止了跳动。
这位军人,这位科学家,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花凋谢了。
临终前,林俊德交代:把我埋在马兰。
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诚之心的写照。
林俊德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叹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日,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林俊德的夫人黄建琴女士代他领取了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这是日,“感动中国”组委会对“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总结的颁奖词,也是他用一生来勇攀科学高峰、无私奉献祖国的写照。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俊德 c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