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专题专题常用的结构有哪些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阅读结构与技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阅读结构与技巧
上传于||文档简介
&&21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阅​读​结​构​与​技​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我要考广电局的记者资格合格证,专业课看哪些教材?_百度知道
我要考广电局的记者资格合格证,专业课看哪些教材?
& & &记者资格合格证主要考三门《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业务》,要看的教材有政治理论教材、法律理论基础教材、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教材、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教材、广播电视业务教材。& &第六条 综合知识内容包括:& & & & 一、政治理论知识&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 &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 商品 货币 资本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 & (二)毛泽东思想& &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人民民主政权 统一战线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四化”发展战略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四个全面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 &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 &(一)法律基础知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 &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文化制度 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 (二)相关法律法规& & & & 宪法& & & 刑法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侵犯著作权罪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 & &民法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 名誉权 荣誉权 姓名权 肖像权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合同 侵权责任& & & &知识产权法 著作权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 著作权权利限制 表演者权利和义务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和义务 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和义务& & & &保守国家秘密法 国家秘密范围 法律责任& &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原则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 &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应当遵守的原则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 &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 &三、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 &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 自由经营与政府干预 资源配置 成本与收益 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充分就业与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顺差和逆差 外汇与汇率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欧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社会化 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社区 社会分层 现代化 社会保障& & 《诗经》 《史记》 唐宋八大家 《红楼梦》 新文化运动 鲁迅 郭沫若 沈从文 茅盾 《荷马史诗》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 卡夫卡& & & &第三章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 & &第七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重点考察考生对广播电视工作认知程度,要求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原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广播电视常识。&  第八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第九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内容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在新闻实践中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四)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的含义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五)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质 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 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六)政治家办报办台&“政治家办报”的提出与发展 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 在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  (七)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定义的内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与具体要求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导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  (八)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新闻价值的要素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新闻价值取向&  (九)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 按照“三贴近”原则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十一)文艺方针政策&“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统一 “三贴近”&  (十二)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十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责任&  新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三)广播电视工作者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修订颁布)《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三、广播电视常识&  (一)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简况&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事业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国际在线中国网络电视台&  (二)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广播的传播符号 电视的传播符号 电视影像的要素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 广播新闻中音响与文字的关系 电视新闻中画面、音响与文字的关系&  第四章 广播电视业务&  第十条 广播电视业务重点考察考生的广播电视采编能力,要求考生掌握采、写、编、评的基本技能。&  第十一条 广播电视业务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业务内容包括:&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确立选题的标准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采访提纲的撰写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采访对象的选择&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 开放型问题 闭合型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二、广播电视写作&  (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 用事实说话&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结构线索清晰 层次清楚 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 新闻要素 背景 导语 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结构&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现场直播&  (六)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的基本要求&  三、广播电视编辑&  (一)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 选题确定 编辑工作流程 新闻报道的策划 选择稿件 修改稿件 制作标题 栏目编排 录制播出 直播导播 通联&  (二)节目编辑合成&  音像编辑合成 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广播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栏目编排思想 新闻编排技巧&  四、广播电视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功能&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功能 新闻评论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新闻评论的说理&  论点 论据 论证 据事说理 对比说理&  (三)广播电视评论类型&  本台评论 本台短评 编后话 新闻述评 谈话类评论 舆论监督节目考试科目2015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科目如下:(一)公共科目:1.综合知识;2.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二)专业科目:1.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广播电视业务。2.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专业科目:(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2;2.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业务。 (一)编辑记者资格考试:1。 (二)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 (三)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分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3:1:综合知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公共科目
广电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活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从事着各种新闻活动,只是新闻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乃是同一的,即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动。现代社会,新闻活动更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以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根据已经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并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第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产生新闻的根源,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是通过真实地报道事实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主观的愿望和设想代替或改变实。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事实在先,薪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明确这一理论观点,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事实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是怎么样的,新闻报道就应该怎么样。如果在思想认识上颠倒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依据。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适应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沟通信息需要的产物。事实成为新闻,需经报道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事实”、“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主要因素。
关于新闻定义,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述。我国现在普遍沿用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陆定一同志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文章发表在日的《解放日报》上。
新闻定义的内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明确简洁地概括了新闻的特点。首先,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来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来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其次,具有新意。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构成新闻的事实,要能够满足人们未知、欲知、应知的需要。第三,新闻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报道,是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第四,新闻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事实,只有采用新闻手段,通过新闻渠道传播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如果报道在小范围或内部传播,就不能构成新闻。第五,报道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失去时效,新闻就会成为旧闻。
三、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取得公众信任的前提,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新闻真实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失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是社会的公害。坚持新闻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新闻真实的基本含义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其具体要求是: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描写细节,都必须确有其事,实实在在,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加以主观想象、拔高、夸张或隐瞒。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要做到新闻真实,除了以上具体要求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揭示事实的本质。新闻事业要全面、完整、深刻、精彩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相,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的一致性。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具余,尽管这一叶、一点确实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从整体上、大局上看问题。要防止搜奇猎异,防止捕风捉影。
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义务。客观公正,就是用事实说话,自觉考虑新闻的社会影响,通过事件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有立场,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能辨是非,站稳脚跟。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经得起考验。客观、公正、有立场是同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具有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职道德,应该坚持说真话,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真人R-事。但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似乎成了一种顽症,虚假新闻成为公众强烈谴责的不正之风之一。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者自身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新闻媒体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发布虚假新闻。有的道听途说,捏造事实,耸人听闻,有的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歪曲真相;有的新闻网络媒体为了商业需要,挖空心思,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制假贩假,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很大,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也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效益。
坚持新闻真实性,让新闻报道经得起时间、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成为当前我国新闻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认真开展新闻队伍行业自律活动,将培养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和改进作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报道权。只有深入现场或一线了解实际,新闻工作者才能真实了解和掌握全部情况,才能报道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媒介如果不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也就没有办报权、办广播权、办电视权。
四、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概念最早提出于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性报纸大量流行的时期。20世纪初,新闻价值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国际新闻界普遍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1918年,新闻价值理论由徐宝璜、邵飘萍等带进中国。.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新闻界得到普遍应用。“反右”和“文革”期间,新闻价值被列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遭到批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讨论新闻价值问题,肯定这一概念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符合新闻工作规律的。
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构成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新性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所未知的新鲜事。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新闻接受者十分接近,能够自然地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趣味性,指事实因富有新奇性或戏剧性而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它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意志而随意增减。新闻价值同时又是一种预测,其最终的价值需要经受受众的考验。受众在选择和判断时,无法超然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这又使得新闻价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新闻价值客观性指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寓于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产生社会影响,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得以证实。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经验。对于传播者来说,认识到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是使新闻传播取得效果和使自己赢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
新闻价值的综合性指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具体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它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的制约。新闻价值既有反映新闻传播一般规律的共同标准,又有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道德思想的具体标准。在判断和衡量新闻价值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主治制度、学术观点、经济利益、道德观念、文化素养、主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某同的取向。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毒,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所持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五、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由于新闻具有总体常新和个体易逝的特点,所以新闻报道者必须具备~种特殊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转瞬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这种能力被称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是能否成为新闻记者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新闻敏感强不强则是衡量新闻记者是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新闻敏感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快捷,即能十分迅速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即不拘泥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根据所观察的事物变化调整思路,敏锐推断事物潜在的重大变化。
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运用新闻价值的标准,迅速准确地识别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不是新闻事实,哪些是重要的新闻事实,哪些是一般的新闻事实,然后作出相应的处置。
新闻线索是引导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前提。新闻敏感首先表现在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在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对新闻敏感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和编辑,往往能够独具慧眼,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从一般的新闻中突出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有新闻敏感。一般来说,报道一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是较为容易的,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则需要很强的新闻敏感才能做到,这正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区别于一般记者的地方。
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从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古代报刊的产生,从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到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新闻事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新闻的需求,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从报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便可看出新闻事业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报纸诞生于威尼斯,因为其当时是欧洲经济、贸易的中心,商人们需要获取各种轮船与货物的信息,于是出现了报纸。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新闻事业转移到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地,17世纪又转移到经济大国英国,到19世纪后再到美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新闻事业也就比较发达,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信息需求量增加: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读者群越来越大;广告增加,刺激了新闻事业的投资与再生产;新闻事业获得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物质条件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只有社会需要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传播的物质手段,新闻传播活动就难以进行,新闻事业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导致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近代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16世纪初期,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诞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商品经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使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相继出现手抄新闻,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达到了顶峰。取代手抄新闻的日报和周报,在17世纪初期出现≯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资本家不会轻易放过这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他们投资成立专门从事采集和发布新闻的机构,雇用专职工作人员,机构内部采编印发备有分工,报社开始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企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所以我国精神生产部门和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资产,一律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新闻报道和教育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舆论机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令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闻事业是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业所维护的阶级利益、所宣传的思想体系以及通过新闻事业所实现的新闻自由都是不同的。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新闻事业不同于国家机器,不同于政治、法律等机构。
和哲学、文学、艺术等艺术意识形式相比较,新闻事业的特点是:第一,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它比哲学、文学、艺术更接近政治,对经要苎础的作用更直接。第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最迅速,翌围更广,影响更大。第三,新闻事业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耋孽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事业能够广泛而迅速地反应社会舆论,形成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产生巨大精神力量,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新闻事业是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
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国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国力。在我国和平崛起的线路图上,软国力越来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既是软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软国力的实现渠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国际发展环境中,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信息化世界中,软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新闻事业体现综合国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力。新闻媒介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主渠道,从以前的多渠道传输,到现在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演变,使媒介本身成为信息力的承载机构。广告、信息、流通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强化了信息力的价值。二是舆论力。国家发展需要舆论支持,新闻媒介汇集与反映民意,其本身就是舆论的引导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以调动更多参与国家发展的力量。三是产业力。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其作为产业属性的影响构成了软国力的重要组织。四是文化力。现代国家所诉求的根本伦理和社会规范资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爱国心和公共精神,所以,国家发展与国家建设,除了制度和设施,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公民的养成。我国新闻媒介作为最直接的文化因素,以其本身与社会影响构成了文化力的内涵。
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加紧密,新闻产品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进入市场,依靠市场流通取得经济效益。作为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商品性不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本质属性,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也不是其本质属性。
八、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含义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归纳起来,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这不仅是因为新闻事业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人不需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决定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还由于它能交流情况,沟通联系,对增强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具有巨大的作用。新闻事业能够迅速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及时迅速地面向社会作出真实、全面、负责的报道。
&&&&&&&&&&
新闻事业的这一功能,又被称为“监测环境”。报道新闻既是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这是由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所决定的。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及时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力求迅速真实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趋利避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大众传播媒介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又一基本功能。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是众人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和有争议的问题的大体相同的看法。社会舆论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争论、选择和交换的过程,而一旦形成社会舆论,就会对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正向舆论对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起积极作用,负向舆论的作用则相反。
新闻事业是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连续不断的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论促进舆论形成,对广大受众施加影响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言论行动,朝着有利于社会特定利益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新闻传播者的目的,就成为新闻事业又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引导舆论的功能,也就是传播学所说的“协调社会”和“议题设置”的功能,或称为“论坛”的功能。
舆论离不开事实和信息。新闻事业对舆论的反映、传播和引导,主要通过报道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就事实发表意见。面对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新闻媒介根据对己有利的原则,有的报道,有的不报道;有的多报道,有的少报道;有的褒,有的贬,寓倾向性于事实之中,用事实说话,力求做到事实的倾向性与舆论的倾向性一致,使公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认同和接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舆论。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服务社会的功能传播知识是新闻事业的又一功能。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普及,使新闻媒介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新闻事业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的特点,使之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时随意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通过它获得各种知识,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新闻事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范围广、层次多、知识新、选择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
提供娱乐的功能。提供文化娱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新闻事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科技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民在工作之余,既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要娱乐消遣,以调节生活,松弛精神,裨益身心。高尚的文化娱乐,高雅的艺术享受,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媒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满足受众闲暇时间的娱乐需求。媒介所提供的娱乐功能同其他教育功能相互融合,使媒介消费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刊播广告的功能。在现代社会,新闻事业通过刊播广告、传播经济信息、参与经济活动,为发展服务,为繁荣社会服务,这也是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广告的传播,与新闻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没有新闻媒介便没有现代广告业。现代广告借助新闻媒介把触角更广泛、更深入地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巨大的新型产业。广告依托新闻媒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新闻媒介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支持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九、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有多种语言对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用同一个词汇表达。
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诗人约翰·弥尔顿。他以“天赋权利”说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发表《出版自由请愿书》,抨击英国社会制度阻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从中世纪到19世纪初,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身权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新闻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走过了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从16世纪开始,先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广泛推广,欧洲各封建王朝出于担心“危险思想”的传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严厉压制出版事业。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于宣传需要以及人们对局势了解的需要,各种报刊活跃一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各国资产阶级均以不同形式宣布新闻自由,但后来由于封建王朝的复辟与资产阶级的妥协,新闻自由一直迂回曲折地进行,各国政府先后均采取了行政、经济、法律等种种手段遏制新闻自由。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在资本主义国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从其本质看,自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就表现出多方面的虚伪性。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赖资本家财政支持的自由。随着竞争和垄断的加剧,新闻媒介逐步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新闻自由成了少数有钱人的自由,绝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在一种合法的形式下被剥夺了。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金融财团支持的报团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大量地收购、兼并新闻媒介,不断扩充自己媒介集团的力量,竞争和兼并必然导致新闻媒介的垄断和集中,从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加强对舆论工具的控制。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超越了这个范围,就要受到限制、迫害和镇压。资产阶级创办新闻媒介,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把新闻媒介作为他们推行对内对外政策的工具,以维护他们的统治。新闻媒介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根本点上总是一致的,新闻媒介的批评、监督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广告是媒体的血液,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主要财源。新闻媒介屈服于庞大的商业帝国,有时广告客户甚至控制编辑政策和言论内容。资产阶级政府还注意从政治上控制新闻事业,通过通讯社控制和垄断新闻发布权,贿赂、收买、津贴新闻媒介,都是资产阶级常用的手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
与资产阶级对新闻自由的看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则对新闻自由做出了深刻的本质的剖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为:一是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新闻自由是具体的,作为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归根结底要受到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只能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或者是无产阶级的自由,抽象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没有的。二是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是不相同的,它和经济、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只有到了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完全消失的时候,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空前提高了,新闻自由也将像民主那样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三是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社会,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都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要经常地同他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制度、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等都对新闻自由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制约。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全民族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借口新闻自由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新闻自由还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根本制度服务,要受国家法律的约束和所属组织纪律的限制,自由必须伴随责任和义务。
十、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地球村”
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活动跨越了时空界限,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联系迅速的村庄。由于电视等电子媒介能恢复人类的感官平衡,麦克卢汉提出了“重新部落化”的概念。他认为,在早期的部落社会,人们依靠口语传播,生活在狭小的部落里,相互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文字媒介出现后,人类的交往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媒介,人们可以间接地与遥远地方的人交流,但如上所说,由于文字突出强调了视觉的作用,人类的综合感觉平衡被打破,交流变得抽象,人们之间开始疏远,于是部落社会逐渐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出现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通过电子媒介的瞬间传播与强现场感,遥远的世界变得亲近,人与人之间重新走近,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从而出现并形成了地球村。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指在信息时代里,那些拥有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工具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
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多媒体内涵太宽,应用领域太广,至今仍然没有非常准确清楚的定义。一般说来,多媒体的“多”是其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作用,多种设备,多学科交汇,多领域应用;
是指人与客观事物之中介;“体”是言其综合、集成一体化。
目前,多媒体大多只利用了人的视觉、听觉。“虚拟现实”中也只用到了触觉,而味觉、嗅觉尚未集成进来,对于视觉也主要在可见光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涵义和范围还将扩展。
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的英文名字叫Internet。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
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互联网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r。互联网是一个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简单而且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通过使用互联网,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内涵,使新闻传播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
世界主要跨国传媒集团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由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这两家传媒巨头于日合并而成。业务包括交互式服务、电缆系统、电影娱乐业、电视网络、音乐和出版。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传媒沟通部分,二是娱乐和网络部分。2002年年度报告称其总收入为409.6l亿美元,其中出版总收入为54.22亿美元。
美国维亚康姆:总部位于纽约,主要从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和网上服务。目前它所拥有的知名品牌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维亚康姆的业务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电影,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户外广告,零售业和娱乐业,出版和网上服务等。2002年其总收入为246.057亿美元。
贝塔斯曼:最早是一家圣经出版商,创始于19世纪,其业务涵盖了图书、杂志的出版、电影、唱片、网络服务等。该集团由贝塔斯曼基金、布鲁塞尔兰伯特集团和墨恩家族所拥有。目前拥有员工8万余人,业务遍及世界51个国家。根据它最新的财务年度报告,2002年的收入为183亿欧元。
新闻集团:由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所拥有,其业务覆盖了电影制作发行、电视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体育运动方面。截止到2002年底,该集团总资产420亿美元,年收入为160亿美元。著名品牌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英国天空广播、卫星电视、哈泼柯林斯等。
具有国际影响的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
路透社:英国最大通讯社,西方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o1850年创办于德国亚琛,1851年迁到伦敦。创办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初时为提供商情的小机构,后成为有限公司,1944年成为英报业联合组织的托拉斯。每天发稿70多万字,有1500多家报纸定购其新闻。
法国新闻社:简称法新社,为西方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o1945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在160多个国家有分社,在全世界雇有记者2500余名,总社每天收到新闻约30万字,通过各条线路用法、英、西、德、阿拉伯等多种文字编发新闻稿60万字。
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美“港口新闻联合社”,1892年改为现名。由美1200余家报刊和3400家广播公司、电视台合股组成。是美国报纸的主要消息来源,总部设在纽约。国内外设有总分社,工作人员万余人,给世界100多个国家发稿,使用语言达100种,每年还发行15万张照片。
合众国际社:美国第二大通讯社,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曰合并而成,总部在纽约。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图片网,用48种文字向世界140多个国家供稿,以生动活泼
的片断性报道闻名。
新华通讯社: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受权发布公告性新闻和外交性新闻。负责将国内、国际新闻供给全国报纸、电台、电视台。前身是红色中华新闻社,1937年改名新华社,建国后为国家通讯社。目前它在国内外均有分社,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三大电视网络之一,成立于1927年,其新闻节目在美国影响很大。1995年被西屋电气公司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美三大电视网络之一,1995年被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全球性电视新闻网,通过5个卫星24小时向全世界连续不断播发新闻,对突发事件抢独家新闻、及
时详尽的现场报道是其特色。
半岛电视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成立于1996年,它以阿拉伯语作24小时不间断播出,被称为“中东的CNN。它目前在全球范围已拥有6500多万观众,阿拉伯世界的观众达4500万。半岛电视台的成长经历也和CNN相类似,借战争而扬名,但是它本身就处在多年兵荒马乱的中东地区,在报道阿拉伯世界及巴以冲突等敏感题材上,具有CNN及其他西方媒体所不具备的地理和语言文化优势。
几种主要新闻理论
媒介规范理论:对新闻媒介进行控制有四种正规途径:司法控制、行政控制、资本控制、媒介自律。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一是欧洲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新闻法》,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法律,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只能依据此法;二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所使用的判例法;三是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采用的,即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相关条文写入其他法律法规中。新闻自由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价值,但是正如其他自由一样,新闻自由要保护,但滥用新闻自由也是破坏新闻自由。常见的滥用新闻自由的方式包括危害国家安全、新闻诽谤与侵犯隐私权。
集权主义理论: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
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自由主义理论: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社会责任理论: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发展新闻理论:第三世界国家的大众传播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辖。在跨国传播和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汹涌而至,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不少发展中国家提出“信息主权”的口号,并从制度上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并加强了对外来信息的自主管理。
国际信息交流、信息霸权与国家信息安
信息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人类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飞
跃。信息革命从根本上变革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向外扩散,从而导致各种民族文化处在不断交融和碰撞之中。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优势,一方面妨碍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撬开别国的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发动攻心战。信息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文化霸权工具,威胁着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
信息霸权首先表现为文化殖民主义,其表现形式有4个方面: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合法性向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出售西方的文化产品,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搞心理战,刻意渲染别国的政治、经济矛盾,煽动别国内乱:非法或肆意篡改别国信息,干预别国内政。
信息霸权还表现在话语霸权上。而目前的网络和软件中,更多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的,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出现了“话语霸权”的现象,往往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资源,因语言障碍而变得没有价值和意义。
防范文化霸权是民族国家在信息时代一项特殊的历史使命。民族国家,特别是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应该认清以下问题:文化强势是以经济强势作为基础的,离开相应的经济实力,文化的影响力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能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英文在网络上和软件上的“话语霸权”,不可避免地会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传输到非英语国家,对其形成强大的文化冲击。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已经刻不容缓。
本书的版权属于:马政、方华、仇东方、王顺生、白占群、边立新、卢静、叶庆丰、成美、刘俐、孙聚成、许颖、陈亮、陈禹、陈先奎、
冷成金、李晓华、李忠杰、吴弘毅、杨小虎、张玲、张俊、罗哲宇、胡钧、赵小钦、周小普、郝大海、梁坤、梁鸿鹰、涂光晋、秦宣、傅程、温飙、鲁景超、谢忠民、熊智辉、魏开鹏等编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