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学 徐光宪方面 有多少人获 诺贝尔化学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量子化学的第二次革命_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5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历届化学奖得主一览
来源: 作者: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
  中新网10月7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发奖。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斯维德伯格(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维兰德(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典)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1939年
  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铁原卟啉IX的合成。
  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柏吉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哈罗德·尤里(美)发现了重氢(氘)。
  1934年: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5年: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6年:沃尔·霍沃思(英)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1937年:理查德·库恩(奥地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8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对性激素的研究。
  1939年:利奥波德·雷吉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1949年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匈)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奥托·哈恩(德)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阿图里·维尔塔南(芬)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那斯罗蒲,温德尔·斯坦利(美)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英)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1959年
  1950年: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发现了超铀元素。
  1952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化学键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美)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1969年
  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美)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乔治·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让-马里·莱恩(法),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00年—2014年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烴複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英国生物学家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约纳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美国德拉威尔大学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学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Akira Suzuki,他们发明了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複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对《2015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历届化学奖得主一览 》表态
对《2015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历届化学奖得主一览 》发表评论
·····
·&&·&&· &&··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情况简介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情况
&&&热&&&&&★★★
【字体: 】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情况简介
作者:吴浓&&&&文章来源:自创&&&&点击数:&&&&更新时间:19/3/2008&&&&
Alfred& Bernhard& Nobel,
35519011968
1980 ?伯格 美国
弗雷德里克?桑格美国
沃尔特?吉尔伯特美国 在重组DNA和DNA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等重大贡献
1981 罗尔德?霍夫曼 美国
&&&& 福井谦一 日本在边缘轨道理论(前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衡原理)上的研究成果
1982 艾伦?克鲁特(生于南非) 英国 对晶体电子显微镜和核糖-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和贡献
1983 亨利?陶布(生于加拿大) 美国 在金属络合物电子转移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成就
1984 梅里菲尔德 美国 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新方法方面的贡献
1985 H?A?蒙普特曼 美国
&&&& 卡尔勒 美国发展直接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
1986 D?A?赫希巴赫 美国 李远哲 美国 J?C?波拉伦 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1987 D?J?克拉姆 美国& C?J?佩德林 美国& J?M? 莱恩 法国 合成能够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分子,为超分子化学奠定了基础
1988 J?戴林霍弗 德国 R?胡伯尔 德国 H?米歇尔 德国 确定了光合作用中心的立体结构
1989 S?奥尔特曼 美国 T?R?切赫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的催化特性
1990 E?J?科里 美国 在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方面有卓越贡献
1991 R?R?艾尔肯斯特 瑞士 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辨方法的发展做出贡献
1992 R?A?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做出贡献
1993 K?B?穆利斯 美国 M?史密斯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
1994 G?A?欧拉 美国 碳氢化合物的研究
1995 P?克鲁森 荷兰 M?莫利纳 美国 F?S?罗兰 美国 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与分解方面的研究
1996 H?W?克罗托 英国 R?E?莫斯莱 美国 R?F?科尔美国发现C60结构做出重大贡献
1997 琴斯斯科 丹麦 发现了可以支配生物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酶(ATP酶)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1997 保罗?博耶 美国 约翰?沃克 英国 因研究腺苷三磷酸合酶如何利用能量进行自身再生方面取得成果
1998 约翰?波普尔 英国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沃尔特?库恩美国 密度泛函论
1999 泽韦尔 埃及、美国双重国籍 飞秒光谱化学
2000 艾伦?黑格 美国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导电聚合物
2001 诺尔斯 美国 野依良治 日本 夏普雷斯 美国 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 约翰?芬恩 美国 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
&&&& 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6&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真实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是第一个成功地将DNA的复制过程捕捉下来的科学家
2007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科学家,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研制出汽车上的三元催化转化器。
文章录入:ahjxezwn&&&&责任编辑:ahjxezwn&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主办单位名称:安徽泾县第二中学,备案序号:
本站版权归所有 站长:今天诺贝尔化学奖颁布,称为Computer Modell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这属于计算化学吗?
毫无疑问,可以算作计算化学。但我很不理解很多地方都说是 "Computer Model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人家诺贝尔网站上明明写的是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虽然两者都是计算化学,但差别还是不小的。另外,窃以为,这次颁奖又是很偏生物啊。至少在官方的 "Scientific background" 里面引用的相关文献很大一部分是生物相关,而多尺度模拟应用最广的地方也在生物方面(目前来看)。不过至少 Karplus 是有量子化学背景的,虽然这么多年来多数工作在分子动力学和生物方面。或许我比较狭隘,吐槽完毕,谢邀,求折叠
当然算是计算化学,不过确实也很偏生物,虽然这次没有在颁奖词中像去年那样赤裸裸地说一些生物的词,但是“multiscale models” 和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无不暗含“生物大分子”的意思。Karplus 等人的引用一直都很高,这几年一直都有人预测他们会得诺贝尔奖,但是究竟得哪个奖、哪几个人来分享起初还有些争议。现在做计算的(特别是生物高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科研工作者其实都是从这里开始。&br&&br&计算化学,特别狭义的指的恐怕就是量子化学的有关计算,可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发过诺贝尔化学奖了。现在,生物大分子的有关计算当然也是计算化学研究的热点。Karplus 组的工作主要就是来做生物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以及开发了 CHARMM 软件。Levitt 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做了一些跟蛋白质、DNA 的分子模拟有关的一些工作,最近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特别是CASP 比赛里面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结果。Warshel 的工作更接近传统意义上与量子化学更接近的东西多一点,例如他们组提出的 QM/MM 方法以及自由能微扰等,其实是把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二者之间架设一个桥梁,这也正是授奖词中“multiscale models”的一个方面。&br&&br&另外,个人认为,“multiscale models” 确实值得颁奖,但是现在就为多尺度颁奖,恐怕有些为时过早,如果是我写颁奖词,我可能会写 “Computer Modeling of Bio-molecules”。的确现在的计算化学已经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下进行模拟、计算,例如可以从量子化学的层次、可以用 CHARMM 跑全原子模拟、可以写一个 Go 模型把一个氨基酸看成一个粒子来进行模拟等等。但是这中间的桥还没有架好,也缺乏一个真正特别简单有效的模型能处理生物大分子的问题,之所以我们有 Go 模型,一方面确实是基于物理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个时代计算能力太低。如果未来的一天,“multiscale models” 真正能够把各个层次之间的重整化(粗粒化)关系弄得非常清楚,大家能够有一个普遍接受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高效地进行各个层次下的模拟,我想那时候是值得 “multiscale models” 再发一次诺贝尔奖的。&br&&br&欢迎大家阅读 Karplus 写的一个自传,如果有不能下载的情况,我已经把摘要附在下面:&br&&a href=&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pdf/10.1146/annurev.biophys.33.35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nnualreviews.org/doi/p&/span&&span class=&invisible&&df/10.1146/annurev.biophys.33.35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SPINACH ON THE CEILING: A Theoretical Chemist's Return to Biology&/b&&br&Vol. 35: 1-47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June 2006), DOI: 10.1146/annurev.biophys.33.350&br&Martin Karplus&br&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8; and Laboratoire de Chimie Biophysique, ISIS, 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 F67083 Strasbourg, F email: &a href=&mailto:marci@tammy.harvard.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rci@tammy.harvard.edu&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 was born in Vienna an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fugee in October 1938. This experien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y view of the world and my approach to science: It contributed to my realization that it was safe to stop working in fields that I felt I understood and to focus on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by asking questions that would teach me and others something new. I describe my experiences that led me from chemistry and physics back to my first love, biology, and outline some of the contributions I have made as part of my ongoing learning experience.&br&&br&最后是这次诺贝尔奖委员会本次授奖的一个简要的说明:&br&&br&&img src=&/885b39faaa82f7ceed5a36bd87332b5c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1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885b39faaa82f7ceed5a36bd87332b5c_r.jpg&&
当然算是计算化学,不过确实也很偏生物,虽然这次没有在颁奖词中像去年那样赤裸裸地说一些生物的词,但是“multiscale models” 和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无不暗含“生物大分子”的意思。Karplus 等人的引用一直都很高,这几年一直都有人预测他们会…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
已有 2356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化学物理 物理化学 诺贝尔 Karplus Levitt Warshel
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因为研究方向不太相同,我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是几年前在芝加哥大学开会时跟Arieh Warshel请教过几个简单问题,所以本来是不准备多说什么。不过这几天浏览了一下科学网上关于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些博文,觉得还是得说几句。博文《帮忙看看照片上都有谁?》链接:2013诺贝尔化学奖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胜利日晚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Harold Kroto在北京四中和那里的高中生们讨论科学。其中一个学生问道: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为什么还要学化学?Kroto回答说:21世纪最重要的前沿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二者都必须以分子科学为基础,而这正是化学。博文《货真价实的科普(二):Harold Kroto》链接: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三人在“发展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方面的贡献,正好说明了Kroto在12年的答案之正确。三位获奖者致力于发展的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在生命和材料科学方面都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以我知道的科学常识来看,Karplus、Levitt和Warshel的成就,深深地根植于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研究中。如果只把他们的研究归结于所谓生物学或者更为狭隘的计算化学的胜利,应该说只能是喧宾夺主。用一句美国成语来说就是典型的Tail wags the dog(尾巴摇狗)。我这样说的证据在哪里呢?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AIP - 美国物理联合会)有个关于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网页。上面说:“The work behind this year'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cuses on how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function of large complexmolecular systems such as those involved in photosynthesis and human vision. In modern biological physic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run side-by-side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the two relying heavily on each other to reveal in the end why a particular system behaves the way it does. Multiscale modeling explains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large systems, such as complex biomolecules, by focusing on important details, such as key sites on the biomolecules where chemical reactions take place. The foundational work in multiscale modeling was done by the three laureates — Karplus, Levitt, and Warshel — and it helps to accurately explain and predict how important behaviors involving electrons at the atomic and molecular level contribute to function at the systems level.In the 1970s Warshel and Karplus began collaborating on this multiscale modeling technique, relying on each other's area of expertise to devise a computer program to describe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that would combine the approaches of classical physics — in which atoms are treated as colliding billiard balls — and quantum mechanics — in which electrons are modeled as being in a cloud of possible positions. Levitt and Warshel then made further important strides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study even larger systems such as proteins. Understanding protein function and their subsequent degradation can lead to insights into a number of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AIP出版部的首席执行官John Haynes说得更简洁:“Today's Nobel Prize announcement is a great example of how the study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are crossing traditional boundaries to help tackle tough problems ranging from designing new materials for renewable energy to pharmaceutical drug design.”美国物理联合会2013 Chemistry Nobel Prize Resources网页链接:做物理化学要在JCP上发表高质量文章有趣的是,AIP的这个网页还列出了Karplus和Warshel过去在AIP出版的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发表的与本次诺贝尔奖相关的数十篇文章。据JCP主编Marsha Lester称,Karplus到目前为止在JCP上一共发表了160篇论文,这些文章到目前已经被引用了超过20000多次。另外一位获奖者Levitt以前也在JCP上发表文章。他和Warshel在以色列本来就在同一个老板手下干活。不仅如此,尽管Levitt现在是所谓Stanford大学的结构生物学系的教授,但看过Levitt简历的人会发现,Levitt在年在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的部门叫做Laboratory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实验室),而他在1979年到1987年一直在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Department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系)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并且做了三年主任。事实说明,Karplus,Levitt和Warshel三人的主要研究和成就实际上正是集中在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核心领域,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2007年我写过一篇博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诺贝尔化学奖2007之Ertl PK Somorjai篇》,其中比较了Ertl和Somorjai引用次数最多的20篇科学论文的差别。其中最有趣的是Ertl完胜Somorjai的地方,正好是在这20篇文章中Ertl和Somorjai在JCP上发表的文章数目比6:1。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单独给了Ertl,连分一杯羹给Somorjai都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认为这对Somorjai不够公平,但我个人相信这的确可以给国内化学界那些那些自以为是在做物理化学工作却又没有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发表过什么像样论文的人是一个和直接的警示。博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诺贝尔化学奖2007之Ertl PK Somorjai篇》链接:什么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现代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祖师爷之一Gilbert N. Lewis曾经说过 Physical chemistry is everything that is interesting(任何有趣的东西都是物理化学)。今年九月在Indianapolis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提供的T-shirt上写的就是这句话。Lewis还说过:Science is either physical chemistry or nuclear physics ((自然)科学要么是物理化学,要么是核物理。)。Lewis给出的是物理化学的最为广泛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Lewis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所谓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确是非常广泛。不然也不会经常出现所谓Tail wags the dog的现象,因为内容太广泛,人们常常会把物理化学的应用看成是脱离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化学是物质科学中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关于如何认识化学和物理化学的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多讲。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若干年前我和基金委化学部物化处杨俊林博士写的《物理化学进展》中的相关部分。王鸿飞杨俊林《物理化学进展》链接: 那么,既然物理化学几乎无所不包,化学物理又是什么东东呢?化学物理其实是八九十年前有些人违背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的理念而导致产生的一个学科。八九十年前量子物理和量子化学飞速发展的时候,美国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的主编Cornell大学化学系的教授Wilder Dwight Bancroft认为用过于物理和理论性的东西来研究化学,算不得物理化学,居然常常对有关的论文借口没有化学上的general interest或者high impact不予发表。结果当年那帮后来的现代物理化学的老大们只好另立门户,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的旗下于1933年创办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杂志。JCP的第一任主编是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Harold Urey,他因为发现重氢(deuterium)获得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段历史,以及化学物理学学的相关信息,在我以前写的博文《彭桓武先生与化学物理学-一点纪念》中有更多提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其中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1980年代初,中国两弹元勋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就在中国科学界推动和呼吁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化学物理学的诞生 发展及其研究意义――从【化学物理杂志】谈起》文章,发表在《百科知识》上。博文《彭桓武先生与化学物理学-一点纪念》链接:既然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几乎无所不包,化学物理又是现代物理化学最为深厚的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于其它相关的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和无所不在。比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训练出来的人才,并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和应用的最重要力量。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Tail wags the dog的意思是A minor or secondary part of something controlling the whole(不重或次要的部分控制了全部。)这个现象其实到处都有。比如说目前美国政府停工,就是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中内少部分人要挟了国会中占多数的共和党人一起反对政府预算和奥巴马的医疗法案实施的结果。在科学相对落后的社会中,即使是在科学界之内,人们也认识不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是在做尾巴摇狗一类的科学。结果是整个科学界里面应该是主流的东西成了非主流,非主流的东西反而成了主流。比如说,国内物理化学领域相关的杰青和院士,多数居然是靠JACS或者Angewante Chemie的文章评出来的,这种事情拿到国际上完全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国内学术界却是常态。做物理化学或者化学物理研究的科学家,在其它期刊上偶尔发表一些所谓有general interest或者high impact的文章并不是坏事,不过并没有在真正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期刊上发表过系统的和重要的工作,怎么能够有资格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呢?当然,国内其它领域的状况估计也差不多。国内科学界基础研究的基本状况,决定了研究中创新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事实上,在很多重要的基础性的研究方向上,国内科学界很少有人在从事相关研究。不少国内人多势众的研究领域,往往却是不那么基础和缺乏重要性的领域。这种一窝蜂拥往某些看起来时髦的领域的行为,其结果不仅仅是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丧失的还有可能的领先未来的机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决策和基金管理机构的短视和不作为,更多的却是研究者们自己在专业上缺乏预见和不负责任。现代科学的交叉融合,往往让很多人看不清学术发展的源流。国内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基础研究人才缺乏、研究方向偏离学术发展主流方向、以及研究水平薄弱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这种学术上尾巴摇狗的现象就一定会长期持续下去。这些也正是看过一些相关博文之后感到值得忧虑的问题。
相关专题: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王鸿飞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8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化学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