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维维是状元 听什么歌歌名五子谩元

吴起和乐毅的强大是楼主说的四大名将不能比的,如果要是硬要对比,吴起和乐毅都是全局性的帅才,属于出将入相这种,他们都把一个战国时候的普通强国变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这种从根子上改变一个国家战略基因且打仗成绩又很好的人在战国后期基本绝迹了。&br&&br&战国四大将都属于出色的将才,如果从全局战略上来看除了王翦都有一定的缺陷,白起的死其实就是他不太懂政治加上秦王需要巩固自己权威来杀鸡儆猴;王翦是因为秦始皇和当时的秦国太强,没机会展现全面才能;李牧其实在赵国特别是在后期基本算半个军阀了,一直以顶撞赵王出名,虽然大多是他正确,但是他也在战略上制造了赵国的分裂。廉颇只从他和蔺相如怄气这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此人不是太懂政治和战略,虽然后来闹出著名的将相和,但是后来还是和中央政府沟通出了问题。&br&&br&其实赵国的赵奢相对他们更全面一些,可惜死的早。要不赵奢和赵括父子联手,说不定真的挡住了秦军!&br&&br&所以把他们四位列为四大名将是没有问题的,能真正出将入相的吴起和乐毅当然不能作为名将来归类了。
吴起和乐毅的强大是楼主说的四大名将不能比的,如果要是硬要对比,吴起和乐毅都是全局性的帅才,属于出将入相这种,他们都把一个战国时候的普通强国变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这种从根子上改变一个国家战略基因且打仗成绩又很好的人在战国后期基本绝迹了。战…
来自子话题:
凌乱整理几点:&br&1. 粮官是个钱多事少吃香喝辣的好差事,是众士兵羡慕嫉妒恨的对象。&br&2. 王粮官被砍了都没人替他喊冤,也没见其他人受牵连,可见其在军队里没有利益共同圈,就是传说中的根基不稳。&br&3. 曹领导借他人头安军心所开的价钱仅仅“汝妻子吾自养之”而已,也就一民工替罪羊待遇,可见王垕家庭背景默默无闻,领导觉得这个价码足够让王的家人闭嘴。&br&&br&在此三点基础上脑洞大开,YY某人背景一般,学历普通,实力有待考证,某日忽撞大运领导青眼有加迅速坐到某肥缺上,从此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唯命是听,既不懂得用萝卜大棒拉小弟,也不会独创神技把握军粮产采供核心理论,更没研究过巴普洛夫把妹法,在军粮分配大事上随心所欲,得罪不少手握钢枪的丘八……
&br&某日,勤务秘书曰领导有请,丫整顿衣帽对镜练习了五分钟表情后忐忑不安的步入偶像领导大帐,正搜肠刮肚整理拍马言语,只听领导金口一开:“欲借汝头一用”&br&&br&这时问如何能保全性命,俺等只能呵呵&br&&br&楼上两位的方案被曹筒子一招轻松化解:【演义十七回】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br&&br&高呼领三千城管去砍刘备的:粮官领兵。。。曹领导打算姜子牙比智商下限?王垕有杨戬脚趾甲盖的本事?三千士兵在曹土豪眼里不算根毛?
凌乱整理几点:1. 粮官是个钱多事少吃香喝辣的好差事,是众士兵羡慕嫉妒恨的对象。2. 王粮官被砍了都没人替他喊冤,也没见其他人受牵连,可见其在军队里没有利益共同圈,就是传说中的根基不稳。3. 曹领导借他人头安军心所开的价钱仅仅“汝妻子吾自养之”而…
来自子话题:
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br&据说,其中使用金字旁的后代太多,生造了很多的字.&br&然后,&br&然后,&br&元素周期表传了进来,使用了其中的很多字....&br&请参考:&br&&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很有意思的.
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据说,其中使用金字旁的后代太多,生造了很多的字.然后,然后,元素周期表传了进来,使用了其中的很多字....请参考:很有意思的.
来自子话题:
高顺不过是一员斗将,对于建安三年的曹操,价值不大——当时曹操手下的外姓将领,于禁乐进徐晃朱灵李典,还有新投降的张辽都不止是一员斗将而已啊。&br&&br&许褚虽然有斗将的身份,也没有带兵统帅之才,但其宗族部下多为剑客勇士,保护曹操非其莫属,不必为一高顺而损害许褚宗族的利益。&br&&br&曹老板识才之明,不至于看不出来高顺的资质。&br&&br&当然高顺的练兵能力是有一套的,不过也仅限于七百陷阵营了,对于精锐部队还是交给自己亲族比较好,从虎豹骑的统领便可看出——何况,既然高顺不愿意投降,而且心甘情愿为吕布死节,为何要强迫他呢?&br&&br&况且曹操是在杀了高顺之后留下关羽徐庶的,还有徐庶是主动投靠的。
高顺不过是一员斗将,对于建安三年的曹操,价值不大——当时曹操手下的外姓将领,于禁乐进徐晃朱灵李典,还有新投降的张辽都不止是一员斗将而已啊。许褚虽然有斗将的身份,也没有带兵统帅之才,但其宗族部下多为剑客勇士,保护曹操非其莫属,不必为一高顺而…
来自子话题: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考黎塞留对宗教的态度。他是哈布斯堡帝国威势逼人时的法国首相,为了削弱哈布斯堡以维护法国国家利益,他用各种手段努力延长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三十年战争,甚至为了打击哈布斯堡而把法国这个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投入了对哈布斯堡的战争中,还和伊斯兰教的奥土结盟。黎塞留由此公然抛弃宗教道德,开创了“国家利益至上原则”。&br&在那个时代不信教是几乎不可能的,拿破仑也不会例外,但问题只在于他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他可以是一个信徒,又能为了战略利益而去作惊人的变通。&br&另外我还想到,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代起来的人,也的确受到启蒙思想(自然就包括一些无神论)和革命激情的深刻影响,所以在他的青年时代的确可能有一段时间产生无神论的怀疑,这种怀疑也可能在他的深层心理上一直持续到他的生命结束,从而使他的行为带上一种对宗教不屑一顾只是利用的色彩。无怪乎欧洲他国的正统主义论调往往斥责他为一个邪恶的魔鬼和无神论者。&br&但是如果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看,身处那个时代的拿破仑必然(在身份上)是一个基督教徒,如果不是,那就不可能在军政界往上爬、在欧洲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反而会为社会敌视。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考黎塞留对宗教的态度。他是哈布斯堡帝国威势逼人时的法国首相,为了削弱哈布斯堡以维护法国国家利益,他用各种手段努力延长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三十年战争,甚至为了打击哈布斯堡而把法国这个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投入了对哈布斯堡的战争…
来自子话题:
没错,曹操最早在家乡的时候只招了几千人,诸侯同盟打董卓的时候充其量就是个游击队长。后来曹操能够起势一定得感谢一位贵人的相助,就是济北相鲍信。这个人帮了曹操很多,后来在和曹操一起打黄巾贼时阵亡,曹操继承了他的领土,后来才收编了青州兵,以此作为争夺天下的资本,一跃成为一个大诸侯。后世也有说鲍信其实是被曹操害死,不过很难考证了。&br&&br&&br&历史上的青州兵&br&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最初的领袖是张角。他自称天公将军,利用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为工具,提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全国设立36方,约定时间,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发动起义。起义初期,张角率领荆、扬、幽、并等州的义军对东汉京师洛阳形成四面包围之势。东汉朝廷调兵遣将,残酷镇压,张角接连失败,不久病死,黄巾主力被歼,被俘10万多人,随后各地的黄巾军趋于沉寂。 &br&但是,青州黄巾军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各地起义军残部纷纷来青州集结,便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军”。 &br&青州黄巾军在青州经营数年,采取“且战且耕”的政策,实力大增。随后又运动作战,转战于青、兖、冀三州之间,击败北海相孔融,杀掉济北相鲍信,消灭了兖州刺史刘岱的主力,发展到百万余人,最后集结于兖州地区。&br&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作战勇敢,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辎重尽失,后勤补给极端缺乏,所谓“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抄掠为资”,而且还带有大量的家眷,行动不便。起义军的根据地是青州,而此时,袁绍部将臧洪与公孙瓒部将田楷正在青州大战,人民群众纷纷逃离青州,所以,青州黄巾军已不可能再回到青州安居养息,屯田生产。恰在这时,青州黄巾军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曹操。 &br&曹操带领的部队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曹操又抓住黄巾军行动不便、补给困难的弱点,避免正面冲突,而采取轻骑突袭的战术,困扰黄巾军。在这种情况下,黄巾军一面向青州方向退却,一面与曹操谈判,企图动员说服曹操一道反对汉朝。青州黄巾军曾给曹操一道檄书,其中说: &br&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br&这些话的意思是:曹操您担任济南相时,曾毁坏汉室刘家的神坛,这种做法,和黄巾军信奉的太平道是相合的;您现在不要受汉朝廷的迷惑,不要同黄巾为敌,应该与黄巾军同心合力,推翻汉朝。 &br&曹操任职济南时,曾禁断淫祠,把汉朝诸王滥建的祠堂拆毁。黄巾军认为曹操也反对汉室,竞天真地把曹操引为“同道”,企图说服曹操同黄巾军一道作战。聪明的曹操将计就计,利用所谓“同道”关系,对于处在困境中的青州黄巾军进行诱降。 &br&就这样,双方一面交战,一面谈判,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这支强大的青州农民武装终于在曹操所谓“宽待”的条件下接受收编。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30余万,另加随军男女老幼眷属100余万。曹操从中选拔精锐10余万,号为“青州兵”,成为他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同时,他还学习青州黄巾军“且战且耕”的做法,把黄巾军近百余随军家眷及其携带的耕牛农具,作为基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设置屯田,组织生产,为军队作战提供后方供应基地。 &br&……&br&“青州兵”从组建到曹操死去的30年间,其精锐部分,始终保持单独编制,并且受到某种特殊待遇。其兵员的补充,也必须是从原来黄巾军屯户中解决,因此,“青州兵”带有职业兵和世袭兵的特点。后来,曹操的军队扩大,分为中军、外军、州郡军三类,“青州兵”属于中军,驻扎京城许昌,负责曹操的宿卫。同时跟随曹操出征,是曹操的近侍部队,经常用到最为关键的战斗当中。“青州兵”也唯曹操是从,不听别人的号令。当曹操病死后,“青州兵”竟然“擅击鼓相引去”,自行决定解甲归田;曹魏政权不但没有使用武力镇压,反而“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传令各地对返乡的青州兵给予款待。 &br&“青州兵”的结局,大概是都回到青州老家,并且得到曹魏政权的妥善安置。 &br&“青州兵”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其重大作用,连曹操本人也无法否认。他在类似自传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当初被举为孝廉时,只是想当一名郡守,博取清官的好名声;做典军校尉时,便想着建功立业,能在死后的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志向还是很有限;可是,等到“领兖州牧,破降黄巾三十万”,情况就不同了,遂有了“平天下”之志。由此可见,轰轰烈烈的青州黄巾军乃至后来的曹操“青州兵”,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没错,曹操最早在家乡的时候只招了几千人,诸侯同盟打董卓的时候充其量就是个游击队长。后来曹操能够起势一定得感谢一位贵人的相助,就是济北相鲍信。这个人帮了曹操很多,后来在和曹操一起打黄巾贼时阵亡,曹操继承了他的领土,后来才收编了青州兵,以此作…
来自子话题: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是曹操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br&批在哪句话上面呢?&br&批在这段话上面:&br&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br&这段话什么意思呢?&br&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他们获取战争胜利而不出任何差错;其所以不出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br&&br&&br&&br&以上。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是曹操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批在哪句话上面呢?批在这段话上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来自子话题:
这剧在13年我就看完盗版了,快播上看的,据说没多久就看不了了,早就拍好的剧被雪藏至今,实在说不过去,更说不过去的是,日本买了版权不仅播了还出了蓝光,随后去年,韩国也买了版权播了,有些小伙伴甚至翻墙海淘了日本的蓝光,真是自家的祖宗被隔壁摆了牌位供的可笑。&br&目前微博上说的最多的原因是,这个剧颠覆了皇叔在国民心中忠义的形象,所以过不了审。具体情况新湖影视和这部剧的官方微博以及赵立新老师,都只字未吐。我们无从得知。&br&胡玫导历史剧的功底,不用多说,绝对是国内排的上名号的,这部剧,除了一些武打场面感觉剧组有点穷,以目前国内古装剧宫廷剧的华丽感,前几集连我这种曹魏脑残粉看的也不是很适应,一种看十年前的剧的感觉,但是追到后面完全就无法自拔了。四十一集,反反复复看了三遍,根本停不下来(新三国我才看了一遍的说)。其余方面基本无可挑剔,细节处理的如神来之笔。胡玫尤其擅长在庞大的历史里穿插些小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这种手法真是戳人心。&br&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曹老板感情的处理,与丁夫人,卞夫人,与蔡文姬,这种在主旋律是战场厮杀与阴谋论的历史剧里却如诗经与乐府一样明快真实不矫不作的爱情,棒极了。&br&另,对于萌同人的,我只能说,无论萌曹荀的还是萌曹郭的,这剧看完就一个感觉——官逼同死!胡玫真(同人)大手。&br&总之,这个剧,强推,这是胡玫既汉武大帝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对于那些喜欢历史剧喜欢曹魏以及喜欢胡玫的人,不看可惜了。&br&至于为什么禁播,我觉得也没必要骂街了,不管怎么样,禁播的事实已经摆在这儿了,广电局被骂的还少?没办法的事,我们人微言轻,骂了也白骂。但是据官方微博说,可能快要播了。拭目以待吧。
这剧在13年我就看完盗版了,快播上看的,据说没多久就看不了了,早就拍好的剧被雪藏至今,实在说不过去,更说不过去的是,日本买了版权不仅播了还出了蓝光,随后去年,韩国也买了版权播了,有些小伙伴甚至翻墙海淘了日本的蓝光,真是自家的祖宗被隔壁摆了牌…
来自子话题:
反对 &a data-title=&@英雄重聚首&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 data-hash=&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 data-tip=&p$b$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英雄重聚首&/a&几条。袁绍并不弱,只是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这就是天命啊!&br&所谓读史不读图,读了也白读。陈寿这种没节操的家伙,不能觉得《三国志》比《三国演义》上档次,就全信了。&br&&blockquote&《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这大约军机秘密,局外人不得而知,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而做历史的人所听见的,也不过是这一类的话之故。&br&&/blockquote&&b&1.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b&&blockquote&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后方绝不会空虚无备;况且当时曹操也有相当的兵力,后方绝不至于空虚无备。袁绍的根据地在河北,要袭击许昌,先要度过黄河,渡过黄河之后,还有好几百里路,绝非十天八天可以到达。如果说轻兵掩袭,那是无济于事,徒然丧失兵力的。刘备初起兵,力量有限,未必能牵制曹操许久。这一点,曹操和袁绍都是明白的。&br&&/blockquote&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到许昌【今许昌市】。途经临漳-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G507的高铁(安阳站到许昌站)要1小时18分钟。“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每天军半至,都要跑上半个月。&br&&b&&br&2.不采纳田丰以逸待劳的持久战战术&/b&&br&&blockquote&以正合以奇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br&&/blockquote&田丰的骚扰之策,答主有一些时间上的错误。吕布驰骋中原的时候,袁绍和曹操是盟友吗?袁绍+曹操+刘表VS袁术+公孙瓒+陶谦。在两大集团鏖战的时候,你派兵去骚扰你的跟班?袁绍后方稳定,我就呵呵了。宿敌公孙瓒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之后败亡的(三月还在向张燕求救,被袁绍将计就计),官渡之战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开打的,实际上建安四年六月,袁绍就已经准备南下了。&br&&br&&b&4.错判战争局势,分不清急缓&br&&/b&&br&&blockquote&袁绍从四月里和曹操相持,直到八月才进攻曹营,可谓已充分利用持久之计。当时曹操因军粮垂尽,议欲退还许都,就是袁绍持久之计效验;不幸曹操的兵,是在坚固难于动摇,以至功败垂成罢了。&br&&/blockquote&&br&而且曹操并不是袁绍能靠粮草熬败的,曹军好歹有屯田,人肉饼干。袁绍的部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部队在淮南吃河蚌。&br&ps:形容田丰的计策是骚扰战术,沮授的才是持久战。莫要张冠李戴。&br&&br&-----------------------------------------------------------------------------&br&对 &a data-title=&@英雄重聚首&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 data-hash=&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 data-tip=&p$b$23dbf03f7c38f86bde82baed499cd1ca&&@英雄重聚首&/a& 评论的回答&br&1.曹操后方并不空虚,袁绍三月的时候还在和公孙瓒在易京(今河北雄县)决战。&br&&blockquote&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br&&/blockquote&对于刘备叛乱,曹操先是自己坐镇许昌,派部将攻击刘备,战事不利又亲自出击。&br&&blockquote&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br&二月,绍遣郭图、淳子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blockquote&所以我并不认为,曹操东征刘备是个绝好的时机。曹操本阵没有出征的时候,袁绍为了打持久战,当然也不出击,否则就是官渡提前爆发。曹操一月去打刘备,袁绍二月就过来了,这速度并不慢。&br&&blockquote&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br&&/blockquote&而颜良被杀也不是因为他蠢,是之前,曹操声东击西的假动作,让袁绍分兵了。&br&&br&2,曹操内部和周围是不稳定,但是都能解决啊。眭固投奔袁绍,被史涣、曹仁击破,袁术病死,张绣降曹不降袁。曹操手下写了那么多信,却并没有大的叛乱。袁绍想接应眭固也不行,曹操处理完后方(刘备尚未叛变时),袁绍还在千里之外打公孙瓒呢。后来官渡大战,派人骚扰曹操后方,也并没有成功。&br&&blockquote&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br&&br&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blockquote&4.我想知道“谷支十年”和公孙瓒等着天下有变更是“积谷三百万斛”是哪里看到的?而且公孙伯圭是自焚的吧。我在《资治通鉴》看到的是,袁绍军没饭吃,吃桑椹。&br&&blockquote&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令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blockquote&
反对 几条。袁绍并不弱,只是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这就是天命啊!所谓读史不读图,读了也白读。陈寿这种没节操的家伙,不能觉得《三国志》比《三国演义》上档次,就全信了。《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这大约军机秘密,局外人不得而…
来自子话题:
有意思的话题。&br&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当时东西方的背景:&br&西方:&br&我们从亚历山大帝国强盛的那些年开始,&br&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败大流士三世。&br&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以4w步兵7k步兵继续进军美索不达尼亚,再次败大流士三世,征服波斯。&br&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a href=&/view/5130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兴都库什山脉&i class=&icon-external&&&/i&&/a&,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br&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波拉伐斯王国,建立波拉斯傀儡政权。&br&至此,流星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基本确定:&br&&img src=&/2e94bc1bf2b4_b.jpg& data-rawwidth=&899&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9& data-original=&/2e94bc1bf2b4_r.jpg&&忽然有一天,亚历山大听说印度东边还有一个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还未完全征服东方世界,于是公元前325年,行军八年,远征五万里的帝国士兵不顾老弱病残,重新鼓起斗志,并未按计划从印度撤兵,而是继续东进,大帝信誓旦旦,成竹在胸,此处假设依旧带兵4w步兵,1w骑兵。象兵不便运输就算了。&br&直接从印度翻过来对帝国士兵实在是太不利了,于是我们假设亚历山大走了捷径绕道从丝绸之路奔了过来,帝国这近5w士兵克严寒战饥渴翻葱岭过戈壁绕黝泽渡江河,一路长奔,败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可能也打败了林胡,但不会打败月氏和乌孙,因为这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两国家。&br&帝国这5w军队不费一兵一卒一路打一路赢,兵临城下,逼近秦国国土。&br&假设这只用了一年时间。&br&&img src=&/bb5e764a5a542ad0e781b_b.jpg& data-rawwidth=&1327&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7& data-original=&/bb5e764a5a542ad0e781b_r.jpg&&&br&此时东方:&br&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段时期,魏国国君文武王已经死去,超级大国魏国开始衰退西边秦国已经商鞅变法20年开始走强崛起,秦楚齐开始对三晋展开战略反攻阶段,再具体一点,我们看看这几年都发生了那些事:&br&公元前344年,10w魏师被歼于马陵。&br&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br&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平义渠,秦国大后方基本稳定,开始对魏国大规模进攻。&br&公元前327年,义渠向称臣,秦夺魏七百里河西上郡,周王沉九鼎于泗水。&br&公元前326年,戎马一生能攻能守的赵肃候过世,秦楚燕齐魏各派万兵参加其葬礼,逼赵图城,不过赵国悄然崛起已成定势。&br&公元前325年,公孙衍破赵,西边秦惠文王称王,为秦国第一位王,此人在职期间东破五国西灭巴蜀北并义渠南下商淤。&br&&img src=&/0cafbba5fe60b356c12333_b.jp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0cafbba5fe60b356c12333_r.jpg&&&br&&br&公元前324年,张仪败魏国夺上郡,魏国加紧合纵策略,一代君王秦昭襄王出生,此时秦国领土已过河西,国力空前强大,战国时期的总人口达到将近2000w,当然这一年,马其顿王国的5w精兵逼近了秦国国境。&br&被秦国打败的义渠也不甘臣服,趁机与亚历山大帝国结盟伺机反扑,攻打秦国。&br&此时东方诸国正在合纵,还未真正展开进攻,秦国正好也有机会对付西边来客。&br&.....&br&&img src=&/a58a17aa08c2eb7c8320784_b.jp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a58a17aa08c2eb7c8320784_r.jpg&&&br&战斗会很快结束,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即便他不来东征,他也应该在这一年死去,亚历山大大帝基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个靠武力掠夺而并起的帝国的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br&&br&对秦国的影响是,约250年后一本叫做史记的书的一章---&b&秦本纪第五&/b&会有一点小的改动:&br&....二年,县义渠....&br&原文为:&br&&img src=&/b20fc0be0b652e5612a2_b.jpg& data-rawwidth=&835& data-rawheight=&1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5& data-original=&/b20fc0be0b652e5612a2_r.jpg&&谁胜谁败并不重要,历史不会改变依旧将照前发展。&br&&br&而此时,距离潘金莲支起窗户大约还有1300年。&br&&br&&br&-----------------------------------------华丽的分割线------------------------------------&br&虽然马其顿军团百战百胜,可是这里我实在想象不出马其顿军团能获胜的理由,&br&1.秦国主场优势;&br&2.秦军正在强盛成长期;&br&3.马其顿的虽然厉害,可是骑兵在匈奴面前算是小儿科了吧,可是秦国有长城啊,关于长城的优势,有一个帖子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实在不想说了;&br&4.马其顿能打,喜欢腰间缠一圈敌人脑袋的秦军的耐操度也是出了名的啊;&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什么是武卒,说白了就是重装步兵,能手执一支长矛、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之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半日内)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br&5.好,就算还是马其顿武器先进,还是能打。中国这个时候是一个什么年代?战国啊!这是一个吃饭饭睡觉觉都想着打仗行军灭国吞并的年代,一个整天都在打架的年代,一个你操不过别人就会被别人撸的年代。什么偷袭,截粮,火烧,水淹,掘地,开道,还有什么合纵连横,什么交质联姻,什么远交近攻,还没弄懂这些都是什么的时候,说不定就又看见郑庄公就挖了个地道去接他妈妈了,各种阴谋阳谋齐飞,应付的过来么。&br&6再退一步,好,秦国还是打不过,秦国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多了,秦国打不过别人的时候都干嘛了,装孙子缩在函谷关里一百多年,不过这次是缩在长城东罢了。&br&7.再再退一步,好,秦国缩了一百年还是打不过深挖沟广积粮的马其顿军团,嗯,好的,秦国败了,后面还有韩赵魏楚燕齐,来吧,挨个上吧....&br&这还不算,这些国家又搞起小九九,来个合纵连横什么的。
有意思的话题。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当时东西方的背景:西方:我们从亚历山大帝国强盛的那些年开始,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败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以4w步兵7k步兵继续进军美索不达尼亚,再次败大流士三世,征服波斯。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
来自子话题:
万历会站到他们中间,俯下身子对他们说:“不要打不要打,你们都是Q版的吗?好可爱的呢~”
万历会站到他们中间,俯下身子对他们说:“不要打不要打,你们都是Q版的吗?好可爱的呢~”
来自子话题:
你唐武力不行前期靠策反,中期靠杂胡,接着有回鹘罩着,最后任沙坨摆布
你唐武力不行前期靠策反,中期靠杂胡,接着有回鹘罩着,最后任沙坨摆布
来自子话题:
从德国方面来说,二战全面爆发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基本来说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从多佛到苏联占领地,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这样飞机虽然有,但是分散各地,制空权自然难以确保。虽然本身德国战争机器很努力了,但是制造飞机的原料和飞机飞行燃料的来源地,随着战争的进行逐渐在地面战争中失去,飞机造不出,造出来了被英美战略大轰炸炸掉了,没被炸掉又因为交通瘫痪运不出去,运到前线又没航空煤油飞不起来,制空权就这样失去了。&br&从盟军方面来说,美苏巨大的战争潜力一旦动员起来,制造飞机就像折纸飞机一样,很容易就累积巨大的数量,数量大的同时飞机的质量也不逊于德军了。而且美苏有广大的腹地进行飞行员的训练累积飞行技巧,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德国方面来说,二战全面爆发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基本来说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从多佛到苏联占领地,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这样飞机虽然有,但是分散各地,制空权自然难以确保。虽然本身德国战争机器很努力了,但是制造飞机的原料和飞机飞行燃料的来源地…
来自子话题:
得先补上几句才好理解。&br&&blockquote&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战;&br&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blockquote&&br&&b&从短兵相接的角度来看:&/b&&br&排兵布阵到了极致,就像没有排兵布阵一样。&br&虽然看着像没有排兵布阵一样,但是一切有利的战术地形都被我方占据着,而地方却看不出个究竟,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攻破(防守)。&br&&br&&b&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来看:&/b&&br&形兵:兵马粮草;&br&无形:军队操练、军队士气、行军路线、物资补给、战地医疗、后方经济、战争时机、战争地点、战争持续时间……&br&为了将兵马粮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必须正确地进行进行全面管理统筹和策划。统筹和策划在后方进行,不易被地方所洞悉。再高明的战术、也无法抵抗最高明的战略。&br&&br&&b&从认知角度来看:&/b&&br&形:表象,摸得着、听得到、看得见,却没有理解;&br&无形:本质,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却包含着对表象最深入的理解;&br&兵:一切事务。&br&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其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核心问题不解决,就有无数的边缘问题不断的发生,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回答一个傻瓜的问题。&br&&br&&b&例:&/b&&br&知乎上有不少问题的本质,几乎都被归纳为“没钱”。&br&而钱的背后,是个人的综合实力。&br&综合实力不提高,钱从哪里来?&br&p.s.钱虽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但是遇到问题只会砸钱的人嘛,啧啧……&br&所以,很多时候的问题,都是综合实力的问题。而不是钱。&br&而综合实力的提高要如何实现呢?&br&首先,得有自知之明。&br&&br&完。
得先补上几句才好理解。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战;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从短兵相接的角度来看:排兵布阵到了极致,就像没有排兵布阵一样。虽然看着像没有排兵布阵一样,但是一切有…
来自子话题:
&b&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是夏朝的龙兴之地,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由于颍川世家在数量上的优势,足可以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并驾齐驱。&/b&&br&&br&&br&&b&而在荀彧生前,颍川荀氏正是颍川俱乐部的NO.1,&/b&&br&&b&荀彧死后,陈群带领陈氏登顶。&/b&
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是夏朝的龙兴之地,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
来自子话题:
1. 首先,罗马人平民与贵族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在邦国利益方面还是很清楚的,共和国早期的政治远没有后期那么浑浊。亚历山大如果真的亲自征伐罗马,对其内部矛盾是很难利用的,最好的结局是罗马人最后屈服于马其顿,作为其附庸,否则就只能通过惨烈的围城战将罗马攻下,然后屠城,镇压,吸引希腊移民,对意大利展开彻底的希腊化,这个过程,至少需要花上十年以上才能达成。&br&2. 马其顿人缺乏有效的帝国行政建制,在政治上除了波斯化之外,无法对被征服民族形成最有效的控制,体制东方化之后,很容易再踏上波斯人的老路,通过集权体制把国家打造成战争机器,穷兵黩武的体制最后很难有好的下场,最后很有可能被米底或者波斯的贵族密谋推翻,亚历山大知道去开创,但他的性格却永远不知道终止,这种人是无法长久统治的。从赫梯,亚述到巴比伦,西亚文明几乎都是亡于极度扩张。&br&3. 其酗酒癫狂的性质到了中年后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到最后明君成暴君非常可能,在远征印度的时候因为酒后发狂杀掉了救过自己性命的伙友科雷塔斯,这种性格到了中年,通过帝国集权体制的扩大,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混乱后果,比之冈比西斯犹然过之。亚里安对其的描述就说:作为世界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却无法征服他的内心。而马其顿皇室当时的政治局面又极度复杂,亚历山大善于战阵谋略,但是宫廷斗争跟他父亲一样,都是以军人思维来处理,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善终的可能性不大。&br&&br&综上所述,如果让亚历山大再活几十年,个人观点认为此人最终会成为另一个杨广,在已经拥有伟大功业的情况下依然贪得无厌,世界征服者的光环最后会腐蚀他的内心,成为贪婪的奴仆。所以,英年早逝,给世界留下一个神话,一个念想,才是他最好的结局。钢贵胜,不长久,帝国的长远发展不需要一个像他这样急于开拓的君主,守天下这个课题,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亚历山大属于战场,困于深宫最后会毁掉他。
1. 首先,罗马人平民与贵族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在邦国利益方面还是很清楚的,共和国早期的政治远没有后期那么浑浊。亚历山大如果真的亲自征伐罗马,对其内部矛盾是很难利用的,最好的结局是罗马人最后屈服于马其顿,作为其附庸,否则就只能通过惨烈的围城战…
来自子话题:
&p&&strong&个人认为,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太宗语),未尝挫折,为大唐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培养了李道宗、侯君集、苏定方等名将,为唐帝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作为关陇贵族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他兼资文武,出将入相,又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strong&下面摘录一些对李靖的评论:&/p&&p&&br&《旧唐书·李靖传》:靖资貌瑰美,少有文武材略。&br&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p&&p&&br&隋朝名将,李靖的舅舅&strong&韩擒虎: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strong&&/p&&p&&br&隋朝名将,宰相&strong&杨素尝拊其床曰:卿终当坐此。&/strong&&/p&&p&&br&唐高祖李渊&strong&:李靖,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strong&&/p&&p&&br&唐太宗李世民&strong&: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strong&&/p&&p&&br&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p&&p&&br&&strong&李靖少有大志,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而历史也给了他这样的机会,终让他出将入相,绘图凌烟阁,位极人臣。但他同时也知道谦退自抑,位列宰相后,史载,靖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终能保全富贵,得以善终。&/strong&&/p&&p&&br&毛泽东曾说,&strong&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strong&他认为李世民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统帅。&/p&&br&&p&不过,私认为唐太宗,于军事才能上,比之卫公,还略有不及。举个例子,太宗亲征高句丽,不利而还,问李靖曰:吾以百万之众困于一小夷,何也?卫公对曰:此道宗所解。道宗具陈当时乘虚取平壤之计。在唐军攻打安市前,李道宗曾建议: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其数十万众可不战而降。可惜太宗没有采纳,最终唐军顿兵于坚城之下,难以取得进展,加之辽东雨季来临,后勤补给困难,被迫撤退。唐太宗这里犯了顿兵于坚城之下的兵家大忌,一如蒙古大汗蒙哥兵挫于钓鱼台。李靖未曾参与此战,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却对战局有着清醒而精准的把握,此非太宗所能及。&/p&
个人认为,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太宗语),未尝挫折,为大唐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培养了李道宗、侯君集、苏定方等名将,为唐帝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作为关陇贵族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他兼资文武,出将入相,…
来自子话题:
朱元璋的文化??题主如果指的是识字问题的话,则朱元璋是在部队靠自学扫盲的;如果指的是《高皇帝御制文集》,则我可以明确说这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代笔的。&br&当然也有朱元璋自己的作品。前几天答了一个题,顺便整理了一篇绝对是朱元璋自作的神文,贴上来:&br&&br&《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 &br&&br&&p&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p&&p&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上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各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每这火人,为甚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今便差人将俺的言语去开与西番每知道:若将合纳的差发认了,送将来时,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将差发来呵,俺著人马往那里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听得说,你每释迦佛跟前,和尚每跟前,好生多与布施么,道那的是十分好勾当,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的福。有俺如今掌管着眼前的祸福哩,你西番每怕也不怕?你若怕时节呵,将俺每礼拜着,将差发敬将来者,俺便教你每快活着,不著军马往你地面里来,你众西番每知道者!&/p&&p&(网络唯一手打无错完整精校版,据《高皇帝御制文集》)&/p&&br&&br&&p&题主你看这可像有文化的人写出来的“诏书”么?用的是“俺”而不是“朕”......做皇帝入门基本常识啊.....&/p&&p&还嫌不够说明问题的话,去读《诚意伯文集》里面的《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你看看朱元璋到底有文化没。(原文太长,恕不照录)&/p&&p&朱元璋没有多少文化,这是事实;但朱元璋绝对具备成功领袖所需要的一切素质,包括高智商、出众胆略、远大眼光和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才干。&/p&&p&题主满意不?.........&/p&
朱元璋的文化??题主如果指的是识字问题的话,则朱元璋是在部队靠自学扫盲的;如果指的是《高皇帝御制文集》,则我可以明确说这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代笔的。当然也有朱元璋自己的作品。前几天答了一个题,顺便整理了一篇绝对是朱元璋自作的神文,贴上来…
来自子话题:
《洪武正韻》根本沒有實際推行過,它是一個綜合音系,作用類似於今天的字典工具書,如《辭海》。在明遷都北京之前推行的音系接近於《韻會定正》和《韻略易通》;遷都北京以後推行的音系接近於《西儒耳目資》。&br&儘管朱八八濫殺功臣,沒有私德。但朱八八也能算暴力推普嗎?朱暴力推普的話現在的普通話應該是5個聲調的。貌似後面的某朝、某某某某朝以及某某某某某某某朝纔是暴力推普的典範吧......
《洪武正韻》根本沒有實際推行過,它是一個綜合音系,作用類似於今天的字典工具書,如《辭海》。在明遷都北京之前推行的音系接近於《韻會定正》和《韻略易通》;遷都北京以後推行的音系接近於《西儒耳目資》。儘管朱八八濫殺功臣,沒有私德。但朱八八也能算…
来自子话题: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
2 古时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关于致师,请参考 祝中熹:先秦独特的挑战方式&a href=&9i.com/article-5434-1.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e-5434-1&/span&&span class=&invisible&&.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引用一段描述:
&blockquote&为什么杜预及其后的许多注家,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要求与刘邦“挑战决雌雄”,意为两人一对一地交锋,颇有点中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的“决斗”味道。此时的挑战含义,就是指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对面交手。这种斗将式挑战,汉以后的史籍乃至笔记、小说中常常言及,如《隋书·史万岁传》栽:史万岁戍敦煌时,“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土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严格地说,这种挑战不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意义,都有别于致师。致师以车乘为行动单位,挑战则是独骑而出;致师是一种主动的突袭,其中心环节是闯垒,不存在对方应不应的问题,而挑战则是先“挑”后“战”,如对方不应,则挑战行动至多不过是一场阵前的叫骂而已。从实战角度说,致师是以少对众的搏杀,挑战是一对一的交锋。总之,挑战已不具备致师那种先声夺人的锐利气势,而更多地带有阵前比武的性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致师所特有的那种略含浪漫主义气息的冒险色彩。&/blockquote&
3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
4 综上:古代战争很少采用单挑形式,有单挑的,但是很少见,产生这样的错觉是由小说评书的描写造成的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亭外古道边是什么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