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人生哲理》中说明影视艺术与思想哲理的关系

96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6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邵俊秋(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60;【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生死观;关系;价值;尊严;第8l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在日本人看来,人之生命仿若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人殓师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邵俊秋(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600)【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将生的意义诠释在对死者的尊重上,通过对死的态度给生的入以启迪和启示。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词】生死观;关系;价值;尊严第8l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而不得不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交替的画面让大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知是死亡还是那么努力呢?一旁经过的平田用平淡的口吻说道:“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通过鲑鱼繁衍这一自然现象告诉观众:虽然为繁衍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因为生命得以延续。鲑鱼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要坦然面对。但是死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孕育的开始。大悟为父亲人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的深深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他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欷献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则是影片精髓所在,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样活着的人才会更加淡定和坚强。在日本人看来,人之生命仿若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恒。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就要活出个滋味,死去的时候也要死得有尊严。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活得精彩。死得超脱”一直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日本人认为人活着就要实现其“生的价值”。而这种“生的价值”则集中体现在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奉献上,也正是日本人凡事追求完满、唯美、精细和极致的内在动因。人殓师由于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尸体被认为是肮脏的职业而遭到世人的冷眼。大悟开始也是带着极度抗拒的心理被骗上了这条“贼船”的。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厌恶,又遭遇亲朋好友的误解和离弃,他痛苦过、自卑过,可以说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在佐佐木的潜移默化下,受到极大感染的他在工作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和神圣使命。“让已经冰冷的人复活,给予他们永恒的美,这需要冷静,需要正确,但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需要满怀亲切而温暖的爱心。”从影片中几位死者家属在入殓仪式前后的情绪变化来看,入殓不再仅仅携妻子美香回到其出生地――山形,在求职过程中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他假扮过遗体,接触过高度腐烂的尸体,遭受过死者家属的白眼与歧视。甚至遭遇朋友的误解以及妻子的离家出走。曾几度想放弃的大悟在社长佐佐木的引导下逐渐热爱上自己的职业,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并最终赢得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部描写死亡主题的影片,<人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悠扬的配乐、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让我们不仅领略了日本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能洞悉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对生与死的感悟,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对于生与死的关系日本人认为,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界限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提到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加%的日本人相信有来世,54%相信死者有灵魂存在,64.6%认为生与死的世界轮回相通。立川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是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语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就是“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统一观。影片中殡仪馆工作人员平田在送别澡堂老板娘时的有感而发可以说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最好的诠释:“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再见的。”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看到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万方数据是为死人化妆、更衣这么简单,而是生者对逝者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是对逝者生前所做的努力的一种感激,也是宣泄生者巨大悲痛的一种渠道。感人至深的场面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和泪腺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看到大悟最终爱上这份职业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抗拒到接受,从理解到忘我,大悟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许多从事平凡职业的平凡日本人的心理写照。影片中另一个人物也很值得一提。老伴去世多年的澡堂老板娘一直独自经营着澡堂,年事已高却还在兢兢业业地丁作。澡堂虽然设施陈旧,却被街坊邻居视为精神家同,是平田心中的“日本第一澡堂”“虽然水很烫,但能让人静下来。”这里不仅可以沐浴身体、驱除寒冷、缓解疲劳,还是无数个大悟心中那个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令人怀念的地方。当儿子山下劝她卖掉土地建公寓时,老板娘执意不肯,“如果这儿没有了,客人们会头疼的。”“趁我还有力气,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对这份T作的热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虽然辛苦仍然选择用柴火加热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为顾客提供热水,客人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成为她最大的精神寄托。这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其实就是生的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活着的时候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不分贵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日本人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能够像落花般美丽地死去,体面安静地离开人世是很多日本人的心愿。正如日本画家古贺春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美”。甚至比生更美。日本的佛教思想,尤其是佛教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日本人认为: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如何的死去,都可以成“佛”。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而这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思考人生的传统则可以上溯到歌唱“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平家物语》、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为“河中流水”的《方丈记》、强调“人世无常”的《徒然草》和出家人西行,游吟俳人芭蕉的无常感文学。近年来日本频频发生烧炭自杀事件:2008年5月,H本TBS电视台美女主播JlI田亚子在车内烧炭自杀身亡;2009年3月,日本男星伊藤淳史的弟弟伊藤隆大被人发现在车中烧炭自杀;影片开头的入殓式上大悟见到的就跟活着时一样的“美女”也是用这种方式自杀的。这种自杀方式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人在死后依然能保持红润的肤色和安详的神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死者的尊严。这个有着洁癖、追求完美、非常敏感的民族特别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是否得体,即使是在生命消亡的那一刻,也不能容忍别人看到自己蓬头垢面、衣着不堪的样子。影片巾所体现出来的生者对于逝者的人文关怀也非常令人感动。被化妆成遗体录制节目是大悟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当他被涂成惨白色赤身裸体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的尴尬万方数据以及被佐佐木不小心割破脸而大呼小叫的场面颇具喜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佐佐木的看似不经意的一段台词却是影片的“戏眼”所在:“人殓时,(入殓师)首先要为死者宽衣,擦拭身体会除去死者的疲惫、痛苦、尘缘,同时为死者回到那个世界送别。”“小心仔细地进行是为了保护死者的尊严,注意不要让家属看到死者的皮肤。”在轻松幽默的桥段中,将一个严肃的话题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成分却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样,入殓师用亡者出生前最喜欢的口红为其涂上的细节;孙女为完成祖母生前心愿拿出袜套给祖母套上的片段;还有家属们将口红印留在老爷爷的脸上的感人场面,让整个人殓仪式仿佛一出温馨的亲情戏。在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是:不仅对于生者,对于亡灵,尊严和体面同样至关重要。你会意识到人们为死者举行仪式,并不仅仅是对死者表示纪念与送别,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你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机会。将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用艺术化的手法唯美地表现出来,不仅是该影片的一大亮点,也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骨子里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结。应该说该片无论从拍摄技巧和制作效果。还是从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讲,都堪称是一部佳作。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认为:“《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好电影,而是将现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将生的意义诠释在对死者的尊重上,通过对死的态度给生的人以启迪和启示。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说不是奥斯卡成就了《入殓师》,而是《入殓师》丰富了奥斯卡的内涵,使其闪烁出人性的美和智慧的光芒。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让我ffl:z,-l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中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参考文献][1]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M].东京:筑摩书房,1998.[2]小山薰堂.入殓师[J】.世界电影,2009(05).[3]秋本铁次.导演泷田洋二郎的个性与轨迹[J】.世界电影,2009(05).[4]盐田时敏.复合型作家初次挑战原创电影剧本――采访小山薰堂[J】.世界电影,2009(05).[5]井出敬二.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现[OL].http:NWWw.jingehu.jp/article/article222.html。2009―04一lO.[6]张丽晶.从生死观来浅析El本作家的自杀现象[J】.科技信息,2008(傩).[7]凌洁.入硷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J】.现察与思考,2009(13).[作者简介]邵俊秋(1975一),女,江苏宝应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硕士,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邵俊秋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600电影文学MOVIE LITERATURE2010,(9)0次 参考文献(7条) 1.立川昭二 日本人的生死观 19982.小山薰堂 入殓师 2009(5)3.秋本铁次 导演泷田洋二郎的个性与轨迹 2009(5)4.盐田时敏 复合型作家初次挑战原创电影剧本--采访小山薰堂 .井出敬二 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20096.张丽晶 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 .凌洁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2009(13) 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朱卫云 略论先秦儒道生死观与文学 2008生死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思想问题,当文人用文学的形式将之表达出来,于是它又成了一个文学问题。生死问题在思想上是个原发性的问题,就像人们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思索一样,而文学本质的思考也多源从于这种原发性问题的思考。一种对生死的态度,多少也影响甚至决定其对文学的态度。而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观与文学观不仅在先秦时代属显家,影响很大,就是对于后世历朝历代,乃至是现代,也是影响深远。因而本文便是基于这种认识与思维建构来写作的。本文共分二章七节,从先秦儒道两家代表人物五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的生死观的论述及与文学关系的阐述这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是先秦儒家的生死观与文学,共分四节:第一节阐述孔子的生死观;第二节阐述孟子的生死观;第三节阐述荀子的生死观;第四节则总结先秦儒家生死观的总特点并与其文学观相关联,论述先秦儒家生死观与文学。第二章是先秦道家的生死观与文学,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老子的生死,第二节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第三节则是论述道家生死观与文学的关系。2.学位论文 邱婷婷 庄子生死观与《庄子》散文创作 2007本文在庄子其人其书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有关问题。这两方面分别为: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其散文创作的关系。
第一部分先从《庄子》的文本问题入手,指明《庄子》一书即使非一人一时所做,但仍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研究《庄子》不应把内、外、杂篇割裂开,而应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其次,对《庄子》一书体现的生死观进行了归纳总结,分作肉体上的“全生尽年”和精神上的“超越生死”两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庄子生死观何以形成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庄子的生死观和散文创作的关系。先举例概述了作家的思想个性对创作具有决定意义这一观点,然后具体以《庄子》一书为研究对象,从庄子的生死观与散文风格、散文创作中的矛盾、以及一些逆俗而行的反叛言论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3.期刊论文 周文英.柯柄刚.ZHOU Wen-ying.KE Bing-gang 道教在丽江的传播与丽江社会文化之关系考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丽江纳西族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从纳西族的文化发展看,道教的传播和影响与其自身文化的延续有着相互渗透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纳西族的生死观、和谐达观的审美姿态和纳西古乐等方面体现出来.4.期刊论文 邱双成.崔华华 论伊斯兰哲学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学者以&古兰经&哲学生死观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现世以及中国佛教注重来世的哲学思想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两世兼顾、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回族传统丧葬文化中体现出的平等观念、丧葬模式、回族群众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哲学生死观的烙印.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关系对弘扬回族伊斯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5.学位论文 张宇 两汉生死观与两汉文学关系研究 2006生死问题是世界上最深奥最核心的哲学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也是埋藏在人类社会最深沉心理意识。每个时代的生死观念,无形中都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当然也不例外。本文从生死观的角度入手,探讨生死观念与文学的关系。从生死观念的变迁,探讨其对文学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分成三大部分,引论部分介绍了将两汉生死观分成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三个阶段叙述的理由。第一部分是两汉生死观述略,分为三小节,分别论述了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第二部分论述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及影响。第三部分探讨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对文学作品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6.期刊论文 高秀昌 道家与道教生死观的异同 -宗教学研究2002(4)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即亦分亦合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与衍化。7.期刊论文 黄路 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奥兰多:一部传记&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她在这部作品中使用新颖的写作技法,以极大的时间跨度、鲜明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双性同体理论吸引了无数读者.而作家通过这部传记式小说阐述了自己的真理观,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文章将通过分析奥兰多人生三个阶段的生死观探讨这部小说的哲学内涵.8.期刊论文 黛素芳 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儒家生死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民族性格曾产生深刻影响,毛泽东也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本文从生死观的本体论基础,生死观的现实表现,生死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了论述,说明了毛泽东的生死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儒家生死哲学基础上形成的.9.学位论文 黄艳红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与生命教育 2009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人们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仍处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们不再象过去那样骄傲和令人羡慕了,而是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家庭贫困和人际关系等诸多人生事务的处理,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容易身心失调,因此倍受着“何以为生”问题的困扰。同时,市场经济中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失落,精神生活的贫乏,使得正处在第一次脱离父母羽翼独立面对人生重大事务的“二次断奶”期的大学生们,尤其是耐挫力差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又深陷“为何而生”的意义迷茫和生命困顿。部分大学生,轻者则是过早的世故圆滑、得过且过和游戏人生,重者则是打架斗殴、网瘾吸毒,甚至杀人或自杀。本文从大学生存在的这一事实和问题出发,主张应紧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进行人生哲学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各种人生课题的“自我统合”,建立起人生意义的根基。而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和关键,应该是生死观教育。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生死观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认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必须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突破则是生死观的建构;第二部分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死观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造成这些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多种途径所导致的当代大学生们对以往的生死观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第三部分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力求确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内容;第四部分总结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的途径和关于进行生死观教育可以及如何借鉴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议。死之超越和生之幸福是人生互渗的两面。本文试图使当代大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生死意义和生命内涵的基础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积极从各种人生问题和生命困顿中解脱出来,提升生命的品质,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安宁与和谐。10.学位论文 武文肖 儒家生死观对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启示 2008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生命伦理学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的破解,需要人类运用多方面的智慧进行回应。本文试用儒家的生死智慧来审视生命伦理学的生死问题,以期能对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从生命科技发展引起的生死困惑入手,说明在现代生死问题上存在的伦理纷争,并对生命与死亡的定义进行说明。其次,对儒家生死观进行探索,说明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概括其主要内容,在与中国道家生死观及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生死观的对比中彰显儒家生死观的特征,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再次,解析儒家生死观对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启示。阐明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与儒家生死观的联结和冲突;以儒家生死观观照现代生死问题,主要在现代生殖技术、脑死亡、安乐死等具体问题上阐释儒家的疏解之道;然后分析儒家生死观对生命伦理学的启示,从儒家生死观与当代生死观的关系、生命价值观的意义、生命伦理研究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儒家文化的资源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dywx.aspx授权使用:华北科技学院(wfser35),授权号:cd1a8c32-bb41-4c3d-81d9-9e9c00e2e1bd下载时间:日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6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等内容。
 完美,深深地打动着我――小林 大悟 影片《入殓师》作为家庭伦理题材的影片,影片中不仅仅刻画了夫妻爱情、 父子亲情、往年交情,其贯穿始终的生死观,同样深厚动人。...  小心翼翼的为先人擦拭,换衣;一丝不苟的为死者打磨...观《入殓师》让我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文化。首先...这 位殡葬师无疑看透生死,同时他的话反映了日本...  日本人的生死观 开题报告_日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开题报告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表) 课题 学院...  透过日本的高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透过日本的高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第一长寿国家 , ...  再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也表现了日本 人的生死观。我是先看的电影,...还记得主人公是看到报纸上 的广告才找到这个工作的, 而入殓师这个工作也被描述...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这部电影文 本也涉及了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与入殓...比起角色代表的文化定位,更容易被人解读的意识形 态...  从编创的角度来讲, 《入殓师》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它选材 于生活中一个不...日本人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死观,既与日本的自然灾害有关――地震、 海啸、台风等...  日本人有着什么样的生死观的呢?本篇论文从日本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 生死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自杀率,日本人的生死观,耻文化 要 旨 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_日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文学)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文学)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姓名:王允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传播学指导教师:高力201111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摘要2002年,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影片《入殓师》荣获了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当年的一匹黑马。这也是继1 9 5 0年和l 9 7 5年黑泽明因执导《罗生f-j&&和《德尔苏·乌扎拉》两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又一次获得该荣誉的日本影片。其实,影片在奥斯卡颁奖前,就曾荣获了中国金鸡百花最佳外国影片奖,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63届每日映画日本电影大奖等多项国际性的大奖。影片讲述了大提琴师小林大悟失业后回到家乡,“被骗’’从事入殓师的职业,并由此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感悟。这是一部思考和探讨生命意义,挖掘生命感动的作品。影片通过紧扣主题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在表面平淡如水、缓慢温情的叙事下面却暗藏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内涵。t一个好的故事能够感动观众,除了故事内涵能够感动和震撼观众之外,这个故事怎样被讲述也是一个(来源:淘豆网[/p-.html])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专业的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对影片的叙述者、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风格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将影片特有的紧扣主题的叙事技巧和平静如水的叙事风格进行剖析和呈现。通过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本文试图呈现电影《入殓师》的叙事技巧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的途径。关键词:入殓师;电影叙事学;表达技巧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I页AbstractIn 2002,the Japanese director Y.oj的Takita’S film”okuribito&,ing the darkhorse,won the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Prize ofthe 8 1 st Oscar.Following the 1 950 and1 975.”Rashomon”and”Dersu Uzala&,driected by Akira Kurosawa,won two Oscars for bestforeign film pr(来源:淘豆网[/p-.html])ize,the flim received the honor as the Japanese film.In fact,the film beforegetting the Academy Awards,had won the China Golden Rooster and Hundred FlowersAward for best for西皿the 32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Montreal Canada the 63rd Pictures Japanese Film Awards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awards.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Daigq ,,Kobayashireturned hometwon after losing their jobs&cheated”to be a okuribito,and g(来源:淘豆网[/p-.html])ain insights 011 the meaning of life.This is a work whichthink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The film made slowly narrative following a strongsurge of emotions and hidden deep philosophical means by using the narrative style andskills.。…。’一一一‘。……………一——…+。‘。一A good story call move viewers,except moving and shocking story content to theaudience,how to tell the story is a very worthwhile study and explore issues.In this paper,the film’s narrator,nar(来源:淘豆网[/p-.html])rative time,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narrative style system,prehensive analysis by using the professional film narrative theory,in order toconcentrate on the theme of the film’s narrative unique skills and style.Explained by thetheory,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show the perfect way bine the movie's narrativetechniqu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Key words:OFSkills of expression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1.1问题的提出第1章绪论1927年5月,美国电(来源:淘豆网[/p-.html])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突出成就给予表彰,创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①奥斯卡金像奖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每届颁奖典礼都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前来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的大部分奖项都是针对美国本土电影,但最佳外语片奖却是为美国之外的他国影片设置的最高荣誉奖。日本影片《入殓师》能够一举斩获最佳外语片奖,获得奥斯卡的肯定,就证明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入殓师》是一部需要用心来观看的影片,也是一部震撼心灵,让人深思的影片。一一一一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人们往往丢弃了最淳朴的温情。人需要进行心灵归宿的构建,将心灵回归到原有的乐观和感动,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努力享受着所拥有的一切。当一生走到尽头,人们才会有无数温情的记忆,而不只剩叹息。人生,需要思考,需要感悟。(来源:淘豆网[/p-.html])电影《入殓师》就是这样一部让人体会心灵回归的影片,通过影片主人公成为入殓师的经历,让人们发现死亡从未有过的宁静: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美丽,虽然悲伤,却又如此温情。影片以死亡入殓的过程表达人世情感,在平缓的节奏中让人慢慢体验,通过多处情节的雕刻向我们展示人们心中最原始的真情。这正是影片能够打动奥斯卡评委和观众的地方。影片平淡的故事却承载了如此深厚的人生思考,不禁让人感叹导演泷田洋二郎深厚的电影叙事功力。因此,对该影片做专业、系统的叙事学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的有价值。1.2研究现状分析●●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进行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输关键词“入殓师&,共检索出54篇文章(截止时间为201 1年8月,重复发表的文章算一篇),且全部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笔者研读,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影迷们的影评型文章影迷们看完电影后观后感式的影评。这类文章主要是被影片的内涵所感动,观影(来源:淘豆网[/p-.htm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rn/view/40106.htm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后凭着情绪的冲动和热度,写出来的有关生死与人情的感悟文章。这些文章有:王昕的《&入殓师&:生死之外,有爱存在》(《电影》2009年06期),王彬的《爱,让逝者一路走好—一关于&入殓师&》(《世界文化》2009年09期),凌洁的《&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观察与思考》2009年13期),刘佳的《死亡是个永恒的被思考着的问题——电影&入殓师&中对死亡的直面》(《剧影月报》2009年02期),秦立彦的《对死亡的诚敬:&入殓师&》(《作家》2009年15期),张可的《重温感动——评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感动元素》(《剧影月报》2011年01期),王春平的《真情实感演绎人文关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评析》(《美与时代(下)》2010年09期),《看日本电影入殓师对生与死的思考》((来源:淘豆网[/p-.html])《青年与社会》2010年11期),王永清的《生死与人性的思考——平日本影片入殓师》(《阅读与写作》2010年03期),共九篇文章。‘(2)专业学术论文…’一l、《入殓师》中配乐分析音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人物塑造过程,是通过对人物情感的体验来捕捉人物形象。在只有听觉没有视觉补充的情况下,音乐中人物的形象的想象空间大,但不确定。纯………音乐艺术中的音乐是艺术家用声音作表现素材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而电影中的音乐却是片中人物内部性格外化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一个人物可以用听觉识别的特征之一。圆《入殓师》由配乐大师久石让配乐。出神入化的音符有力地调动着观者的情绪,这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一首大提琴曲(Memory》在故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整部影片推波助澜。所以,配乐分析也是《入殓师》的分析热点,相关的文章有:骆谊恒的《浅析&入殓师&叙事片段中的配乐效果》(《大家》2010年14期),陈思的《电影&入殓师&中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02期(来源:淘豆网[/p-.html])),刘世慧的《入殓师音乐赏析》(《美与时代(下)》2010年12期),刘立新的《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配乐》,葛卉的《为生命而歌,为灵魂而唱——电影&入殓师&主题音乐赏析》(《大舞台》2011年06期),共五篇。2、《入殓师》中关于死亡哲学的分析在传统中,死亡是人们非常禁忌的话题。然而,影片《入殓师》却直面死亡,重新解读生与死这一传统话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生死价值的观点,从影片中对死亡的描述来思考生与死的真谛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启发人类对于人性本质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入殓仪式表达对人类整体生死观的认识。在这一类文章中,研究者更多的是被影片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所震撼,他们切入的这个点也是全片最大的主题。这类文章有: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电影影文学》2010年09期),李丽娟的《电影&入殓师&对死亡问题的新思考》(《电影影文学》2010年17期),舒畅的《电影&入殓师&中的生命关爱》(《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来源:淘豆网[/p-.html])0年01期),张晓红的《简。张浩冯晓临.影视分析教程fM】.2008年第1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07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评&入殓师&的以死为美》(《电影文学》2010年06期),靳亚开的《浅谈电影&入殓师&中的生死观》(《电影评介》2010年01期),唐渊嫒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简评日本影片&入殓师&》(《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年Ol期),张益伟的《生死边界上的灵魂歌者——析&入殓师&的美学内涵》(《语文学刊》2009年19期),周兰的《生死之情的传递——&入殓师&》(《学理论》2010年02期),熊小川的《逝者安息生者幸福——&入殓师&评析》(《电影评介》2009年21期),葛亚敏的《守望逝者感悟生命——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生命观》(《电影评介》2009年20期),苏茜茜的《&入殓师&的生死美学》(《影视评论》2011年08期),张笑涛的《入殓师中的生命意蕴的探析》(《电影文学》2010年24期),郝春静等的《对死亡文化的参悟——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Intelligence》2011年11期),陈鹏和黄燕的《对死亡美学的阐释:品评电影入殓师》(《电影评价》2009年22期),刘明的《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Movie Literature》201 1年10期),魏吉睿的《人性最后一抹亮丽的关怀对逝者的尊重增加了生命的张力和厚度——从&入殓师&来思考人的生存状况》(《电影评介》2010年24期),聂欣如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文化主体的博弈》(《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11月),刘景泰的《知生知死入殓师》(《名作欣赏》20011年18期),共十九篇。3、《入殓师》叙事、镜头等解读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1、题材选择,2、情节设置,3、叙述手法,以及入殓仪式、人物形象、配乐意境等方面的分析。这类文章有:王运歌的《&入殓师&的叙事与意境抒写》(《电影评介》2009年16期),秦风华的《&入殓师&中“入殓场景&剧作分析》(《电影评介》2010年12期),武瑞芳的《论&入殓师&的影像表达:电影美学在镜头中的体现》(《飞天》2010年02期),王聪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解读》(《文学教育(上)》2010年04期),共四篇。4、对影片人物和情感的分析精巧的情感设置是电影得以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入殓师》通过一个失业大提琴师的视角,精心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哲理的故事。父子情感的酝酿发展成为了全片的一大亮点,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础。通过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路程的分析来诠释影片亲情的文章也不少。这类文章有:丁小宇的《冰天雪地下的隽永温情——浅析电影&入殓师&的情感设置》(《电影评介》2009年16期),吴德利等的《电影入师主角人物分析》((Movie Literature》2011年04期),汪少明等的《朴实、沉静、感人、深远的入殓师》(《新闻爱好者》2011年12期),彭程的《生死如同一首诗——析入殓师的亲情》(《文学教育(中)》2010年08期),共四篇。(3)对导演和影片介绍性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入殓师:闪耀于泡沫破裂时》(《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8期),赵立的《入殓师与泷田洋二郎的电影追求》(《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04期),《入殓师》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青年与社会》2010年11期),《入殓师》(《世界电影》2009年05期),《入殓师——日本电影故事》(《电影新作》2009年03期),《入殓师重建旧日的美好》(《电影世界》2008年12期),共六篇。(4)其他这些文章有:《八宝山入殓师》(《中外文摘》2010年22期),熊英的《从&入殓师&探析提高殡葬职工社会地位的途径》(《学理论》2010年10期),齐佩的《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的“匠人&文化传统》(《电影文学》2010年23期),《美丽入殓师》(《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6期),王春雨的《日常生活与职业美学论——从电影入殓师谈起》(《文艺争鸣》2010年20期),《入殓师——求职新热点》(《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7期),《艺术的入殓师:一座肖像画廊》(《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9年04期),共七笛扁,o除此之外,从百度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新闻报道、博客、视频报道、网友影评等相对零碎的文章,数量有218000篇之多。1.3课题的创新性通过以上对《入殓师》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梳理,我们看出真正对影片做学术研究的文章共有32篇,其中研究者们大多被电影关于生与死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所吸引而作文探讨,这类文章共有19篇,占总数的59.37%。而关于影片叙事方面的研究的文章仅有4篇,只占总数的12.5%,并且研究的比较分散,没有系统,也不是很全面。针对以上的研究不足,本文着力弥补这一缺憾,对影片的文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叙事学分析。《入殓师》在日本上映时,25周内观影人数达到三百多万人次,票房突破38亿4千万日元。这部电影不但在艺术上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一部能够在票房和艺术成就都取得不菲成绩的影片,除了故事内涵能够感动和震撼观众之外,这个故事怎样被讲述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欲采用电影叙事学的分析方法,对影片进行全面、系统地解构分析,清晰地呈现紧扣影片主题的叙事技巧和特色。1.4课题的研究意义+1、电影关于死亡的深刻内涵值得解读和分析《入殓师》是对传统话题生与死的重新解读,影片中可以看到死亡也能如此美丽,那种逝去之美就如同日本的国花——樱花。樱花绽放时灿烂无比,宛如云霞,遗憾的是花期短暂,生命转瞬即逝。日本文化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见解,日本人崇尚有“落花之美&的死亡瞬间,认为这是最美丽的生命象征。不过影片并不是想表达死亡之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曼曼曼量曼曼皇曼舅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苎曼II— I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璺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鼍而是体现一种对死亡尊重与超越的态度,经由死亡的超越,让人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影片也由此附上生死哲学的意味。因此,这样一部守望逝者、感悟生命的影片我们应该用心观看,也值得赏析。2、剖析叙事技巧与主题完美结合的途径,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提供借鉴。《入殓师》是一部探讨生命意义,挖掘生命感动的作品。让人们对死亡并不是充满畏惧,而是透过死亡领悟到活着的真谛和价值,更能启发对人性本质进行深一步的思索。影片从大提琴师小林(本木雅弘饰演)失业返回家乡开始,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始走上入殓师的职业道路,从开始的感觉被骗,到不顾妻子、朋友的反对坚定地走下去,到最后赢得尊重,原谅从小憎恨的父亲。在故事平静如水的叙述中,观众的思潮已经波涛汹涌。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除了题材和主题的新颖外,电影紧扣主题的叙事风格和技巧也是值得分析和借鉴的。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第2章画内“我’’者叙事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曾说过: “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叙事作为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与自身的一条途径,存在于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存在于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存在于浩瀚灿烂的文学瑰宝中……通过不断的规律总结,理论积累和思潮碰撞,叙事已经上升到成为--I'-]科学的高度,叙事学应运而生。而电影,作为艺术殿堂的第七子,由于声音和画面的直观、可感,成为叙述故事的“行家里手’’。电影叙事学就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它立足于这样的~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够通俗一点来讲,电影叙事学就是研究电影是怎样讲述故事,调用了那些元素和功能,设计了什么样的布局结构,采用了哪些策略与手法,企图或达到何种叙事目的。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影片讲述一个故事,意味着为观众构架一个可供观看的本文,构筑一个本文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故事由谁来讲述,也就是谁是叙述人。叙述人(或叙事人)指的是·个叙事本文中给听述者讲故事的人。@从《入殓师》来看,影片就是以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开车驱驰在晨雾迷茫的公路上,并伴随着他深沉的内心独白开始的,也就明确了小林大悟作为影片的叙述人的身份,由他给观众讲述自己的一段生活。叙述人在本文中承担“叙事”角色是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获得又代表着叙述人对所叙之事抱有的某种态度或距离,也就是指叙事学中的“人称&问题。大体上,电影的叙述人分为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人称叙事是指影片叙述人已明确的语法意义上的人称“我’’、“他”甚或“你&的身份和语气来“讲述&(呈现)故事。非人称叙事是指影片叙事本文中没有一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电影叙事中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叙事角度,不同的人称或非人称叙事角度,确立了叙事主体与所述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曾经描述过三大类别五种方式的聚焦手段,即:叙述人&人物的无聚焦或零距焦(叙述者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的“全知”型)叙事。叙述人=人物的内聚焦叙事,其中又可分为固定式——由一个单一人物彦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1989年第l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函高力.《文学叙事学与电影叙事学》讲稿:13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2000年第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2000年第l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的视点出发来展开叙事,不定式——由多个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展开,多重式——由多个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刻画同一件事。叙述者&人物的外聚焦叙事(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所谓的“客观”叙事)。回而影片《入殓师》主要是男主角小林大悟在讲述自己从事入殓师这一职业时的种种经历,以及自己内心的变化和感悟,属于热奈特所谓的固定式内聚焦叙事,并且是画内的“我&者叙事。所谓画内的“我&者叙述,是指这里的“我’’即作为叙述人又是影片中的一个出场人物(主人公或配角)呈现于画面,参与到本文的事件中去的叙述方式,因而也可称为人物“我&者叙述。@影片导演为什么会选择画内“我&者叙述呢?电影,作为视听媒介,在讲故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直观的画面和声音。人们也是通过所看见和所听到的声画组合,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大干世界的千奇百怪和光怪陆离,也总是让好奇心重的人们“望洋兴叹&,而电影刚好满足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带领观众通过画面和声音,领略世界各地的名胜景致,进入奇思妙想的梦幻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人间百态、万种风情。难怪好莱坞也被称为“梦工场&,原来电影就是为观众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观众看电影就是一种实现梦想的体验。在漆黑的电影院内,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块荧幕上,把自己置换为主人公去体验电影所制造的梦幻。.当电影选择一位或几位人称“叙述人&作为建构电影本文的代理人时,它就表明了与所述故事的一种关系和态度,并且影响和制约着作为接受主体观众的视野和态度。托多罗夫曾描述说:“叙事者是我们讲到的所有创作小说工作的代理人。叙述者代表判断事务的准则:他或者隐藏或者揭示人物的思想,从而使我们接受他的‘心理学观点’;他选择对人物话语的直述或转述、以及叙事时间的正常顺序或有意颠倒。&@就电影来讲,镜头“话语&的组织、本文时间畸变的处理、事件信息范围的框定,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无不受影片“叙述人声音&的制约与导引。所以,不同叙事人称身份的确立,带来了故事讲述的不同范围、不同语气和不同的可信度。锄2.1善于表达心声的画内“我”者《入殓师》用画内“我”者作为叙述人结构本文时,这~视角运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叙述范围上的有限性。就像摩里塞特所说的那样,画内“我&者叙述的优点是“排除了作者的无所不知,或者说排除了主人公的智力所及范围之外的见闻,从而一开始就显得‘超现代化’。’’¨画内“我&者作为叙述人在叙事的广度上有很强的限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叙述人兼主人公的“我&与本文中的故事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是基本一。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2000年第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2000年第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兹维坦·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M】.参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1989年第l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1傍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2000年第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布摩里塞特.视点论(上篇)[J】.闻谷译.世界文学.1991年第2期:35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文学).pdf
文档介绍:
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文学)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入殓师》叙事学分析姓名:王允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传播学指导教师:高力201111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摘要2002年,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影片《入殓师》荣获了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当年的...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殓师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