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的丈夫的主要研究领域?

李兰娟院士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李兰娟院士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上传于||文档简介
&&李​兰​娟​院​士​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浙大李兰娟院士、秦楠研究员Nature上撰文答同行学术质疑
生物通报道 9月16日,浙江大学的李兰娟(Lanjuan Li)院士和秦楠(Nan Qin)研究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撰写文章,回复了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及McGuire VA中心的Jasmohan S. Bajaj对于课题组一项肝硬化研究成果提出的质疑。
2014年,李兰娟、郑树森院士、秦楠研究员以及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S. Dusko Ehrlich教授在Nature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98名肝硬化患者和83名健康对照个体,揭示出了肝硬化肠道微生物的特征(延伸阅读:浙大李兰娟、郑树森院士伉俪Nature发表肝硬化研究新成果)。
他们构建出了一个参考基因集,其中包括269万基因,其中36.1%为新基因。定量宏基因组学揭示,患者和健康个体之间75,245个基因的丰度存在差异,可将它们分为66个代表同源细菌物种的组群;其中28个丰富地存在于患者体内,38个丰富存在于对照个体中。大多数(54%)在肝硬化患者体内丰富的细菌起源于口腔,首次发现了它们是从口腔侵入到了肠道。
通过与2型糖尿病和炎性肠病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还揭示出了基因和功能水平上肝硬化的一些特异生物标记物。基于15个生物标记物,他们构建出了高度精确的患者鉴别指标(discrimination index),并在一个独立的组群中对其进行了验证。
然而,9月16日Nature杂志上一篇题为“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microbiome interpretation”的文章中,Bajaj等对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对此,原Nature论文的合著者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首先Bajaj等提出,之前原Nature论文报道可通过微生物组分析对肝硬化做出诊断有可能主要归因于失代偿患者(DP)的微生物组改变。为了解决一问题,原Nature论文的合著者们测试了用微生物组分析来诊断代偿患者(CP)及失代偿患者(DP)的准确性。结果证实,两类患者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具有一些高度相似的特征,且这些特征受药物的影响不大。因此,原Nature论文作者认为,Bajaj无法有效地区分健康对照和代偿患者可能是由于Bajaj借助广泛采用的编码16S核糖体RNA焦磷酸测序的结果提供的分辨率不足,其仍然是在属(genus)水平上,而李兰娟、秦楠及Dusko Ehrlich教授采用的定量宏基因组学达到了种(species)水平。
原Nature论文作者表示,尽管代偿患者和失代偿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之间有相似性,但两组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别。Bajaj等正确地指出了研究报告中终末期肝病(MELD)模型中的一个计算错误;但校正后数据对结果意义影响不大。 此外,原Nature论文作者还进一步探究了代偿患者与失代偿患者之间微生物组改变,在原来66个代表同源细菌物种的基础上又发现了13个新的代表同源细菌物种。分析还证实了微生物组的改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却没有迹象表明在失代偿情况下一种不同的组成物发生了跳跃式改变——Bajaj认为这会混乱微生物组的分析结果。
原Nature论文作者最后表示,尽管他们赞同Bajaj等所说的应谨慎对待微生物组分析中一些潜在的混淆因素,但却坚决反对Bajaj等提出的他们报告的并非是与肝硬化相关的肠微生物群的真实差异而是“偶然现象”。原Nature论文作者指出,微生物组分析或许可以取代当前不适当的临床诊断参数和/或肝脏活组织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来检测出代偿性肝硬化。
推荐原文索引:
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liver cirrhosis.Nature 513, 59–64 (04 September 2014) doi:10.1038/nature13568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microbiome interpretation.Nature 525, E1–E2 (17 September 2015) doi:10.1038/nature14851
Qin et al. reply.Nature 525, E2–E3 (17 September 2015) doi:10.1038/nature14852
作者简介:
女,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211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Lancet、NEJM、hepatology和PNA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28部。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技术副总师、“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2010年荣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生物通
男,浙江大学感染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体微生物组协会 (International Human Microbiome Consortium) 秘书长,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组学平台负责人,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消化与营养组副组长。于2002年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毕业,2008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微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华大基因担任微生物基因组部门负责人。2011年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组建了二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平台并担任负责人,参与我国微生态领域唯一的973计划《肠道细菌微生态与感染和代谢的研究》,旨在建立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肠道单菌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宿主代谢、免疫调控的网络作用关系及其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探索肠道菌群重建,新型微生态干预防治感染的新策略和新方法。除了感染性疾病研究,秦博士研究领域还包括肿瘤,代谢类疾病,自身性免疫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这些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开发人类健康相关的肠道微生态诊断预防及治疗的新技术。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Plos Biology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空中测序| /?p=491
空中测序()成立的宗旨是为大家提供全面的高通量测序NGS咨询,以我们所具有的力量推动高通量测序(NGS)的发展。
本站微信公众号
seqmall和airseq-1
欢迎关注测序猫和空中测序!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回复公众号,我们会尽快回复您!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您的配合。
微信号:airseq,二维码如下:生命头条以后怎么治肝硬化?全球都要用到李兰娟的研究成果_社会_钱报网
生命头条以后怎么治肝硬化?全球都要用到李兰娟的研究成果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隆重的新闻发布会,一项潜心20余年的研究终成善果——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科研成果论著,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新思路;在李兰娟看来,在治疗肝硬化的时候,抗生素的使用量应该越来越少。
昨日李兰娟院士在发布会上,心潮澎湃,声音激昂。而在前一天,她斟酌发布会的各种细节,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仅仅休息了四五个小时之后,她又精神抖擞地出门了。
这一天24小时的旺盛精力,是李兰娟一生&&缩影。
&这是我们团队的成果,也是我们团队的荣誉。&李兰娟团队昨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医学创新成果呢?
小标:细菌并非都有害,用微生物原理治肝炎
李兰娟团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篇论著,简单地说,就是为今后全球的肝硬化治疗提供了发展方向。今后要更有效得治疗慢性肝炎,就可以用到微生态原理了。
在过去,很多肝硬化患者都接受过抗生素的治疗,可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团队发现,这样做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抗生素不仅杀死了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有益细菌同样也被杀死了,肠道微生物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
除了抗生素滥用之外,免疫抑制剂治疗、器官移植等手术、肿瘤放化疗、感染等都会造成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
&人体内有1.5公斤的细菌,种类有1000多种,但细菌并不都是有坏处的。&李兰娟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肠道细菌微生态平衡。&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肝病基因集中有79万个独特基因;他们发现了28种与肝硬化病人密切相关的细菌,以及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的细菌,其中多个细菌是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他们还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的模型今后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
研究的结果,使得李兰娟和她的团队能清晰揭示出肠道菌与肝硬化的秘密。比如说,今后的治疗思路可以想办法减少肝硬化患者肠道内有害细菌,增加有益细菌;另外,以后诊断肝硬化,只要看看15个微生物的基因就能准确判断了。
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就是损害自己健康
&我们的科研是边转化边进行科研的。&李兰娟说,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已经用于浙大一院对于肝硬化的诊断,下一步,她与团队的工作重点就是研究、制作微生物制剂,更有效地治疗肝硬化。
对于普通人来说,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记不住肝硬化治疗中的专业名词,也记不住不同种类的细菌名称,但我们可以记住的是:&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就是损害了健康。&
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这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肝硬化的治疗,李兰娟同样把它用到了传染病救治当中。
比如在去年H7N9爆发的时候,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感染者没有胃口,不吃不喝,&肠道内的细菌也是需要营养的,不吃不喝说明微生态就要失衡了。&
除了要对抗病毒、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这些问题外,李兰娟的治疗方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维持微生态平衡,&就是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李兰娟说,&抗生素不仅杀死了坏的细菌,也把好的细菌杀死了,这样的微生态就不能平衡。&
最后的治疗结果,救了不少人的命,浙江H7N9感染者的死亡率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
20年微生态研究结晶,每天喝一瓶酸奶真挺好
这个研究是怎么做的?
这次在《自然》杂志的文章发表,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是20年微生态研究积累的结晶。
1994年的时候,作为临床医生的李兰娟就开始了感染微生态研究,这是因为肝病患者尤其是肝衰竭病人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70%以上。患者常有纳差、腹胀、腹泻、内毒素血症及自发性腹膜炎等临床表现,这其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如何,这样的微生态变化与内毒素血症、重型肝炎之间有什么关系?李兰娟想弄明白这些问题。
具体到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耗费了李兰娟和她的团队近3年时间,他们收集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及83个健康中国人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研究通过采用了新一代测序技术,产出近860GB的序列数据,再经过组装、分析,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肝病肠道菌群的基因集。
李兰娟院士团队中的一员、本文的第一作者秦楠博士说,&酸奶中有活性菌,对肠道健康微生态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了保持肠道微生态,我几乎每天都喝。&
《自然》杂志创刊于 1869 年,是国际上最知名的科学学术期刊。包括期刊、在线数据库和各种服务,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2013年《自然》杂志影响因子38.597。
杂志以关注科学家的需求为己任,是一本业界领先的国际科学周刊。NPG 出版一系列的《自然》研究期刊和《自然评论》期刊,以及一系列著名学术和合作期刊,包括学会所有的出版物。旗下网站
每月访客数量超过 800 万人次,从中可以获得 NPG 各项出版物和服务,包括来自《自然》杂志的新闻和评论,此外这里还有业界领先的科学类工作公告栏&Naturejobs&。
更多内容请见钱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兰娟造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