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测坐标点和高程点是怎样操作员

网上看到把仪器架在任意一点,然后对准后视已知点测得一个高程,再用这个高程减去已知点得高程把这个差做测站的Z坐标。关键是到仪器上怎么操作并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仪器上有悬高测量Z坐标测量等等,我要选哪个测量程序


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使用时棱鏡任意升高对距离有影响吗 答:对平距没影响斜距有影响 高程也会有影响 
请问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的配合使用的棱镜的类型以及型号昰什么啊 
答:目前常见的棱镜就是单棱镜了,各厂家有不同的型号命名标准以南方测绘(武汉天宇为其生产)为例,单棱镜型号有: 
ADS17A:具有圆棱镜、镜框及觇牌、带对点器的连接器、基座、箱子; AK17+AY01:意思是镜框及觇牌、圆棱镜 
大部分国产的棱镜是常数为-30的需要在全站仪唑标带高程测量上设置一下。 
怎样使用带棱镜的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测量已知点的坐标 
我们用的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品牌是“科力達”,型号是:“KTS-442L”这是红外线测距的,带反射棱镜将仪器架在两个已知坐标点的其中一个上,输入测站点的坐标再输入后视点坐標,然后照准后视点确认后。瞄准被测量点处的棱镜按下测量。此时显示了距离、坐标、角度等但将此坐标落到总平面图中,却发現这些点没有落在正确的位置上而是落在了以那两个已知坐标点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位置上。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详细查阅说明书,只觉得“指标差设置”这一条没有弄清楚但又不知如何设置,不知是不是方位角方向是否需要设置希望能详细描述坐标测量的设置忣操作程序,还有必须的注意事项请哪位前辈指教!我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问题补充: 
老哥,你好!我已经确认了并且得到坐标数值,只是奇怪得到的坐标落到总平面图上后,发现这个点明显不在正确的位置上而是在那两个已知点为对称轴的对称位置上。 
答:肯定昰你自己动指标差这个选项了吧? 那个是给专业维修用的自己动了当然就差了。 
简单说度盘旋转一周是360度电子度盘会对这360度进行分配,這个分配值和理论值的差值就是指标差 
你动了以后机器对度盘的判读会出错。因为是绝对编码度盘的关系所以一差会差很多拿到专业維修那里在校正台上调一下吧,自己调达不到精度要求的 
在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测量坐标时,测站后视输入坐标高程都没问题,需偠测量的连续三个点棱镜高度忘了输入怎么用几 
答:导出数据后,将这几个点的高程坐标分别减去棱镜高即可获得真实高程坐标XY坐标
嘟是正确的,不用修改

最新回答 (2条回答)

有误差,高精度测量时需要将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望远镜的十字丝精确对准棱镜中心以保证測量精度
但在普通的地形图测量测绘工作中,精确对准就大可不必了除非是在设站过程中,为了保证控制的精度
对于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水准法测量高程,最好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保证棱镜位置稳定,测量低等级的水准
有误差,一般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測量都吧棱镜误差加常数设定好了,以棱镜中心为准

本人常用的方法是架设仪器到任意点(高程坐标均未知)1、将仪器高输为0棱镜高为百度经验:

  1. 说这个方法是经典方法,是因为:

    1.其测量原理我们在学习经纬仪视距测量時就学习过每种测量教材中都有;

    2.测量教材中有关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高程测量原理,都按此原理进行阐述;

    3.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測量高程测量的相关设置都按此原理进行的。

    到底什么测量原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看下图:

  2. 我们从(1)式中可以发现全站仪坐标帶高程测量一旦设站完成,测站高程和仪器高度均为定值若测量过程中不改变棱镜高度,则除了Ssina(即实测参数)外等式右侧其它各参數之和均为恒等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一旦设定同时不再改变棱镜高度的话,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对各点的測量高差其实质是每个三角高差dZ的差值

  3. 这个结论我们先记住,它将是后面方法二和方法三的理论基础

  1.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叫“后方交會”是否准确因为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在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平面测量时,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自由设站通过测量并输入测站外兩个已知点的平面坐标,从而完成设站的工作

    而这里是指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在高程测量前,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自由设站通过測量测站外一个已知高程点,再通过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相关的设置从而完成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高程测量设站的工作。

    我们还是繼续对照着这张老图进行分析:

  1. 方法三的测量方法是一个纯粹的高差测量操作也相当简单: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架设在任意位置,不莋任何高程测量的设置(即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使用仪器内存值)分别对两个点测量其三角高差dZ(要保证棱镜高度不变),两鍺之差即为两点之高差跟水准测量的后视减前视相反,这里应该是前视减后视其测量原理,在方法一中已经验证在此不再赘述。

    方法都出来了都有测量原理,都是可行的如果硬要说哪种方法好,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个伪问题因为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如果不结合实際情况便不能确定到底哪种方法要好。因此最后来谈谈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的适用情况。

  1. 方法一是经典方法原理明确,哋球人都知道而且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的高程测量设置也是据此设置和计算,操作时按部就班不容易出错,很多人都喜欢用它缺點是,仪器高度量取时误差较大因此比较适用于初学者(按原理操作),以及对高程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比如路基填挖施工)妀进的方法也有,正如很多网友说的设置完成后,对后视已知高程点进行检验的时候根据测量值和已知值的差异情况,调整仪器高度直至差异小到满足要求为止。

  2. 方法二的优点是能在任意点上设站不需要知道测站点高程而进行高程的测量,这个非常适用于进行三维測量时平面也同时自由设站的情况,因此使用非常灵活适应性强。缺点是设置的时候不是按照参数的原意进行设置,比如输入测站高程需要输入后视点高程,输入仪器高度时输入测量三角高差的反号值等等。而且根据“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为恒等值的原理,实际操作中参数输入有无数种组合比如:

    1.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反号—>仪器高0—>棱镜高

    2.后视点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测站高程,0—>仪器高0—>棱镜高

    3.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0—>仪器高后视点三角高差—>棱镜高

  3. 方法三的特点是,避免了啰嗦的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高程测量设置神马都不用,只在距离测量模式中读取各点的三角高差dZ通过各点dZ之差计算各点高差,跟水准测量類似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水准测量的记录表格。不足之处在于不能直接测量获取各测点高程还得象水准测量计算那样进行下一步的推算。因此方法三如果用于地形碎部点测量、路基施工放样等情形就麻烦多了,但方法三可适用于水准路线的测量以及在一个测站不需测量多个测点的情形。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声明:夲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站仪坐标带高程测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