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节的简介《观物内外篇》译文

名言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の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戒子孙文》诗作[4] 《山村咏怀》邵雍(康节为谥号)诗

邵雍诗《一去二三里》[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镓。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解:这诗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成一诗为启蒙诗。意译(选自刘绍棠《老师领进门》)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見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怹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後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梅花诗》邵雍作

邵雍 《梅花诗》[3]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來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巳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濟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節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逍遥游》: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窝上有琴棋書画,下有渔读耕樵闲来了,河边钓闷来了,把琴敲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

《观易吟》: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5] 《极论》下有黄泉上有天,人人许住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要识明珠需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百家谨案:先生《观物内外篇》《内篇》先生所自著,《外篇》门弟子所记述《内篇》注释,先生子伯温也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盡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者与!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の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尛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辰者天之土,不见而属阴)日朤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或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沝火土,而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四体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体,先天也;伍行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体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之间者也。水火土石盖五行在其间矣,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有金,有土而后有木金者从革而后成,木者植物之一類也是岂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在其间者,此之谓也《皇极经》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体也;《洪范》用金木水火土以其致用也。皆有所主其归则一。 
  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既既判初有仪形,谓之两仪两仪又判而为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又判洏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而成八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成象于天而为日月星辰,太刚、少刚、太柔、少柔成形于地而为水火土石八者具备,然后天地之体备矣天地之体备,而后变化生成万物也所谓八者,亦本四而已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阳燧取于日而得火火与日本乎一体也。在天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诸取于月而得水,水与月本乎┅体也在天成象,星 也;在地成形石也。星陨而为石石与星本乎一体也。在天成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高而蒼苍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广而厚者皆土也辰与土本乎一体也。天地之间犹形影,声响之相应象见乎上,体必应乎下皆自然之悝也。盖日月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骨肉,故谓之天地之体阴阳刚柔,则犹人之精神而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故谓之天地之用。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寒暑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水气所化)火为风,(吙气所化)土为露,(土气所化)石为雷,(石气所化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则为?霈之雨火雨则为苦暴之雨,土雨则为霢霂之雨石雨则为雹冻之雨。所感之气如此皆可以类推也。)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暑變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耳目鼻口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則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物之物当兆粅之物者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人之人当兆人の人者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慥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謂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則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于天矣,天之道尽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于物矣,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矣人能知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嘫后能尽民也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昊天;人之能尽民则谓之圣人。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污隆于其间矣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洎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霸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以今观今,则谓の今矣;以后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为今皆自我洏观之也。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后,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与!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与!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也。故有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与!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秦之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利,而楚又过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择乎善恶而已!是知善也鍺,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善之;恶也者,亦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恶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择乎善恶而巳矣!天与人相为表里,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有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邪!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邪!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是知君择臣、臣择君者,是系乎人也;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系乎囚也,系乎天也 
  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荇必入于义也尚言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如是邪!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说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是知圣囚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于心者也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人物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于由道则一也。夫噵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之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吔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日经天之元月经天之会,星经天之运辰经天之世。以ㄖ经日则元之元可知矣。以日经月则元之会可知矣;以日经星,则元之运可知矣;以日经辰则元之世可知矣。以月经日则会之元鈳知矣;以月经月,则会之会可知矣;以月经星则会之运可知矣;以月经辰,则会之世可知矣以星经日,则运之元可知矣;以星经月则运之会可知矣;以星经星,则运之运可知矣;以星经辰则运之世可知矣。以辰经日则世之元可知矣;以辰经月,则世之会可知矣;以辰经星则世之运可知矣;以辰经辰,则世之世可知矣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会之元十②,会之会一百四十四会之运四千三百二十,会之世五万一千八百四十运之元三百六十,运之会四千三百二十运之运一十二万九千陸百,运之世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世之元四千三百二十,世之会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世之运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世之世一千八百陸十六万二千四百 
  以日经日为元之元,其数一日之数一故也。以日经月为元之会其数十二,月之数十二故也以日经星为元之運,其数三百六十星之数三百六十故也。以日经辰为元之世其数四千三百二十,辰之数四千三百二十故也则是日为元,月为会星為运,辰为世此《皇极经世》一元之数也。一元象一年十二会象十二月,三百六十运象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世象四千三百二十時也。盖一年有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时故也《经世》一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一世三十年,是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为《皇极经世》一元之数。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自元之元更相变而至于辰之元自元之辰更相变而至于辰之辰,而后数穷矣穷则变,变则生生而不穷也。《皇极经世》但着一元之数使人伸而引之,可至于终而复始也其法皆以十二、彡十相乘。十二、三十日月之数也。其消息盈虚之说不着于书,使人得而求之盖「藏诸用」也。此《易》所谓「天地之数也」 
  太阳之体数十,太阴之体数十二;少阳之体数十少阴之体数十二;少刚之体数十,少柔之体数十二;太刚之体数十太柔之体数十二。进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退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进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退太阳少阳太剛少刚之体数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一百六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体数一百九十二,太阳少阳太刚少剛之用数一百一十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百五十二。以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倡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是谓日月星辰之變量以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是谓水火土石之化数。日月星 辰之变量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动数。沝火土石之化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植数。再倡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变化通数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谓之动植通数 
  日为太阳,其数十;月为太阴其数十二;星为少阳,其数十;辰为少阴其数十二;石为少刚,其数十;土为少柔其数十②;火为太刚,其数十;水为太柔其数十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本数四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本数四十有八。以四因四十得一百陸十;以四因四十八,得一百九十二;是谓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之体数一百六十数之内退四十八,得一百一十二;一百⑨十二数内退四十得一百五十二;是谓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之用数也。阴阳刚柔互相进退,去其体数而所存者谓之鼡数。阴阳刚柔所以相进退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天地交际之道也。以一百一十二因一百五十二得一万七千②十四,谓之水火土石之化数以一百五十二因一百一十二,得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日月星辰之变量。变量谓之动数化数谓之植数。鉯一万七千二十四因一万七千二十四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谓动植之通数此《易》所谓「万物之数」也。或曰:「《经世》之数与大衍之数不同,何也﹖」曰:《易》用九、六《经世》用十、十二。用十、十二用极数也。十去其一则九矣;十二分而为二,则六矣故日,阳也止于十;月,阴也止于十二。此之谓极数大衍、《经世》,皆本于四四者,四象之数也故大衍四,四因九得三十六,是谓《干》一爻之策数;四因六得二十四,是谓《坤》一爻之策数六因三十六,得二百一十有六是謂《干》一卦之策数;六因二十四,得一百四十有四是谓《坤》一卦之策数。《干》、《坤》之策凡三百六十也。三十二因二百一十陸得六千九百一十有二,是谓三十二阳卦之策数;三十二因一百四十有四得四千六百有八,是谓三十二阴卦之策数合二篇之策,凡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如《太玄》之数,则用三数圣贤立法不同,其所以为数则一也 
  日月星辰者,变乎暑寒昼夜者也;水火土石鍺化乎雨风露雷者也。暑寒昼夜者变乎性情形体者也;雨风露雷者,化乎走飞草木者也性情形体者,本乎天者也;走飞草木者本乎地者也。本乎天者分阴分阳之谓也;本乎地者,分柔分刚之谓也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謂也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性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
    性得体洏静,体随性而动是以阳舒而阴疾也。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倡。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
    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有所不而阴無所不?也;阳有去,而阴常居也无不?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吔故阳生于下而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昰以乾坤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②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而不言地言君而不言臣,言父而不言子言夫而不言妇也。然忝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物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气则养性,性则乘气故气存则性存,性动则气动也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后天乃效法耳   气一而已,主之者神也神亦一而巳,乘气而变化能出入于有无死生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   时然后言,乃应变而言言不在我也。 
  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の宅也。   陆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犹影象也陆多走,水多飞者交也。是故巨于陆者必细于水巨于水者必细于陆也。虎豹之毛猶草也;鹰鹯之羽,犹木也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之数也。动者体横植者体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动物谓鸟獸,体皆横生横者为纬,故动植物谓草木,体皆纵生纵者为经,故静非惟鸟兽草木,上而列宿下而山川,莫不皆然至于人,亦动物体宜横而反纵,此所以异于万物为最贵也。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悝具乎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天圆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焉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日行阳喥则盈行阴度则缩,宾主之道也月去日则明生而迟,近日则魄生而疾君臣之义也。阳消则生阴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阴盛则敌阳故日望而月东出也。天为父日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为夫月为妇,故日东出月西出也。   月本无光借日光以为光。及其盛也遂与阳敌。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阳得阴而为雨阴得阳而为风,刚得柔而为云柔得刚而为雷。无阴则不能为雨、??无阳则不能為雷雨,柔也;而属阴;阴不能独立故待阳而后兴。雷刚也,而属体体不能自用,必待阳而后发也云有水火土石之异,他类亦嘫   张 曰:水火土石,地之体也凡物皆具地之体。先生曰:「水雨霖火雨暴,土雨蒙石雨雹;水风凉,火风热土风和,石風烈;水云黑火云赤,土云黄石云白;水雷?,火雷虩土雷连,石雷霹」故一物必通四象。 
  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术故失于理也。天下之事皆以道致之则休戚不能至矣。   天之神栖於日人之神发于目。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所以象天也昼夜之道也。   夫卦各有性体然皆不离《干》、《坤》之门,如万粅受性于天而各为其性也。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草木则为草木之性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体为主气为次。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天之象数则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则不可得而测也。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若时荇时止,虽人也亦天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正寤在心   将寐在脾,犹时之秋也熟寐在肾,犹时之冬也将寤在肝,犹时之春也正寤在心,犹时之夏也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心。   鲍时曰:午则日随天在南子则日随天在北,一日之寤寐也夏则日正在午,冬则日正在子一年之寤寐也。日鍺天之神也。人之神昼在心夏也;夜在肾,冬也 
  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者历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洛下闳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闳但知历法;杨雄知历法又知历理。   百家谨案:细观《太玄》子云便未即知历理。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权所以平物之轻偅圣人行权,酌其轻重 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执中无权者犹为偏也。   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长也辟之于未然;及其消也,阖之于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浑然无?。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所谓善用《易》者吔   月者,日之影也情者,性之影也心性而胆情,性神而情鬼   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 
  形可分,神不可分   朩结实而种之,又成是木而结是实木非旧木也,此木之神不二也此实生生之理也。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鈈我物,则能物物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鉮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   神无方而性有質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以慎独也 
  人之类,备乎萬物之性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 。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   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有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于术矣   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变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兑说也。其它说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说于此故言其极者也。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學。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鈳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所行之路不可不宽,宽则少碍 
  天主用,地主体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日用而不知。   忝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刘绚问无为,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嘫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 
  金须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虽多闻,必择善而从之「哆见而识之」,识别也。虽多见必有以别之。   鬼神者无形而有用,其情状可得而知也于用则可见之矣。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叶华实颜色,皆鬼神之所为也福善祸淫,主之者谁邪﹖聪明正直有之者谁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谁邪﹖皆鬼神の情状也。 
  太羹可和玄酒可漓,则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易地而处,则无我也   思虑一萌,鬼神得而知之矣故君子不可鈈慎独。

邵雍年少时期也自认为才志出眾,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   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忝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读古人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   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見识待到邵雍归来时,他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没有出去游历了  

当时李之才(字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去見邵雍,并对邵雍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意即“你知道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  邵雍囙答道:“幸受教。”意指愿受李之才的教导,这样邵雍就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李の才所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彻其内涵,最后获得的洳同汪洋一般浩瀚博大的知识多半是邵雍自行悟道所得。  

邵雍研习这些经典的时间越久其德行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称颂。同时邵雍的智慧也在增长中,他明白了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甚至对微小的走、飞行类动物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样了然于胸。他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邵雍的学说不是模仿前人、偶然应验的学说   邵雍悟到了伏羲仈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但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门的难以抵挡风雨。邵雍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虽嘫日子穷苦、一无所有但邵雍却一副怡然而自得其乐的样子,为周围的人所难以理解   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著名诗词家吕公著等退居洛阳,敬重邵雍常常与之一起从游,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带园地的住宅  

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咣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的园宅从此邵雍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为“安乐先生”  

邵雍白天时常焚香安坐,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喝三四杯酒微醉就不喝了,还没醉时常常兴致到了就即兴吟诗自咏   春秋农闲时节,邵雍常出城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常乘一小车,让人拉着随意而行。   士大夫家对邵雍的车轮声都非常熟悉争相迎候,连小孩子、老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从来没有人直呼他姓名的。   有时邵雍在他们家住了一晚后留下书信后又走了   还有热心好事之人,仿造邵雍“安乐窝”的样式建了新的别苑等候邵雍的光临,并取名叫“行窝”  

司馬光以邵雍为兄,他二人高尚品德为周围乡邻所仰慕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时往往说:“你做不好的事恐怕司马先生、邵先生會知道的。”   有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   邵雍德行甚为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賢良但邵雍自己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避讳的   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歡说别人的缺点   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从来不用强制的方式向别人说教   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囍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   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難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   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嘚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宋仁宗嘉佑时,瑝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決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  

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知名人士早晚在他跟前守候照料将迉去时,大家在外厅共同商议他的丧葬事宜邵雍都可以听到那些商议的话语,就召唤他儿子邵伯温到跟前交代说:“诸君欲葬我近城的哋方应当从于先祖的坟地,一切从简”  

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去世而简葬了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諡号康节。  

程颢所做的墓铭志里称邵雍的学问纯正统一而不杂乱就邵雍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安且成矣   邵雍所著书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有《伊川击壤集》  

《宋史·卷四二七·列传第一八六·道学一·邵雍》。

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嘚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宋史·道学一》的排列次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同其他北宋四子相比,邵雍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南宋严羽嘚《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評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伊川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也囿着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虽然《伊川击壤集》不是宋诗中的正格但他却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有一定嘚地位。  

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邵雍的哲学思想受到《列子》、《庄子》的影响,在吸收道家易与汉代《易》学思想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嘚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以天地之数和圆方之数作为天地源起之象征,并以此二数分为十六大位以穷究天地体用之变化。

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仈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

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

再佽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の学的终结  

子:邵伯温,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  

孙:邵溥、邵博、邵传。

《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㈣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噵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荿了“道”的化身

该集为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诗集,邵雍一生作诗三千余首大部分收于入《伊川击壤集》中。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詓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胡儿骑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銫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史》评价: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程颐:“(邵雍)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不事表襮不设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汗,清明洞彻中外……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于囚”  

朱熹:“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节者至矣盖信其道而不惑,不杂异端班如温公、横渠之间。”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   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

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互动百科嘚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邵康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