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奖演讲全文i哪一天在什么地方领的诺奖

如何评价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文件:相关问题:-----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更多诺贝尔奖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按投票排序
988 个回答
屠呦呦及其同事,做了什么工作?找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治好疟疾”这四个字,在从业者看来,是对任何一个药学家可能的最高的褒奖。诺贝尔奖,绝对实至名归。青蒿素长这样,让我们先来膜拜一下: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感染而造成的传染病。至今仍有数以亿计的人感染,每年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早在194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就报道了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但此人受到文革冲击,于1967年自杀。残阳如血,诸葛星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为此,北越向中国求援。于是,毛泽东向中国大陆的顶级科学家下令,要求他们帮助研发相关药物。当时,中国的形势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正开始逐渐失控,但是,由于命令来自毛泽东本人,该项目得以进行。该项目始于日,代号523项目。参与者众。张昌绍教授发现的常山提取物,倒确实是能治疗疟疾,但是副作用太大。服用后,患者呕吐得一塌糊涂。这个药不能用。但是这个药物筛选的思想,被屠呦呦他们沿用了。当年屠呦呦38岁。他们找来了很多中药的古方,梳理了半天,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FDA哭晕在厕所),很多都没屁用,但是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菊科)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不过不稳定。为啥不稳定捏?屠呦呦及其同事发现,古方记载的“水煎”,不靠谱,会破坏提取物中的青蒿素;之前用的95%乙醇提取法,也不靠谱。她研究来研究去,找到晋代古方《肘后备急方》,其中提到,将青蒿“绞汁”用药的经验,从“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悟及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的思路,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并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试来试去,发现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提取青蒿,可以得到稳定的青蒿素,对疟疾有稳定的抑制作用。成了!不过捏,这种青蒿素也有问题,就是心脏毒性太大。给老鼠吃,毒性太大。领导批准后,他们就拿人(包括屠呦呦本人)做实验(!!!FDA再次哭晕在厕所)。心脏毒性还是太大。直到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组才做出极好的抗疟疗效。后来,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组总结了其作用机理;上海药物所对药物进行了改良——复方蒿甲醚,改进了其溶解效率及药代动力学性质。讨论以下几点:1. 这个青蒿素的发明,并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工作,其中搞结晶的、测结构的、改进结构的、做后期构效关系的、以及发明辅药的,都不是屠呦呦。但是,屠呦呦首次提出了正确的提取方法,在这个工作中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获奖实至名归。2. 青蒿素这个药,WHO不建议单独使用,会诱发抗药的寄生虫繁殖。要和其它药物/疗法一起使用才行。3. 这玩意还能治血吸虫!还能抗癌!4. 不过不管是治疟疾、治血吸虫病,还是抗癌,机理和靶点都还不太清楚。5. 中西医又可以在此撕逼。有人说这正证实了中医之牛X,没有古方记载青蒿,光靠high-throughput screening,一百年也找不出来这个药;有人说放狗屁,《本草纲目》记载的八百个药,里面也就一个有用的,而且还记载错了——水煎就把青蒿素煎失活了(此处另一古方《肘后备急方》的方法更接近于正确)——更何况没有现代的提取、测结构、构效关系、基因工程等技术,能找出青蒿素就是痴人说梦。我倒觉得,可以参考这个成功例子,把古方都用现代方法(提取方法、蛋白组学方法等)筛一遍(可能很多人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就叫herbiomics,哇咔咔。6. 这玩意没有经过任何有效的专业审批,就直接上人体实验,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不过按现在如此严格的审批制度,老鼠挂了都要写好几页的报告,会不会阻碍很多重要药物的发现?7. 败也文革(张昌绍),成也文革(屠呦呦)。怎么样能在科学研究中摒弃举国体制的弊端,发扬举国体制的优势?希望今天的中国科学家,能找到一条最合适的科研路。参考:1. Klayman, Daniel L. "Qinghaosu (artemisinin):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 Science 228.): .2. 郑全芳, 杨志刚, and 孙红祥.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5 (2013): 71-71.3. 王满元. "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自然杂志 34.1 (2012): 44-47.4.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5. 饶毅, 黎润红, 张大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6. 黎润红等:“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
今晚朋友圈被刷屏,因为中国人终于拿到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中医、女权、体制、文革、院士等等等等,大家永远关注这些门槛低,放嘴炮方便的东西(好像也只会关注这些),而屠呦呦老师的研究和贡献,根本不在讨论范围内——已经得诺贝尔奖了嘛,牛逼呗,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们看看屠呦呦老师的贡献有多大。疟疾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疾病,俗称又叫「打摆子」,因为很多症状表现为高热和寒战交替出现。疟疾最初症状可能较轻,所以比较难以发现,而如果不在24小时内予以治疗,恶性疟可能发展成严重疾病,而且会致命。以下来自WHO官方数据: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最新情况估计,2013年约有1.98亿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24亿至2.83亿),有58.4万人死亡(不确定范围为36.7万至75.5万人)。来自无疟疾地区的无免疫力旅客在感染后病情会特别严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全世界约一半人口面临疟疾风险。多数疟疾病例和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亚洲、拉丁美洲以及情况稍好一些的中东和部分欧洲地区也受到影响。2014年,97个国家和地区有持续性的疟疾传播。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下降47%,世卫组织非洲区域降幅达54%。自2000年以来,非洲儿童疟疾死亡率估计下降了58%。现有的最佳治疗方法,特别是恶性疟治疗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疟疾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加强大大减少了许多地方的疟疾负担。可以说,她的研究,不仅帮助了她祖国的人们,同时也帮助了全世界的人。前段时间,一个移民儿童遗体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移民政策问题的争论。而疟疾这种疾病,在非洲每分钟可以使一名儿童死亡,只不过他们没有照片,没有给我们视觉上的刺激,于是,我们就感受不到屠呦呦老师贡献到底有多么震撼。她用科学的力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他们大多数生活在贫穷地区。所以,诺贝尔奖的颁奖词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我相信,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像空气,它如此重要,但你平时又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缺少它时,你才会感到窒息。现在,我们好像感受不到疟疾这种可怕疾病的威胁,恰恰得益于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控手段,而青蒿素,可以说是这里面重要的一环。虽然目前已经开始重视对于青蒿素耐药的问题,不过丝毫不影响屠呦呦老师贡献的伟大。伟大者用其事迹彰显着自己的伟大,却被无聊的人拿来当做无聊的谈资。我想说,这个诺贝尔奖里,真的可以挖掘出无数可供撕逼的点来,而这些其实都和这次获奖无关,因为一个诺贝尔奖,不过就是一个个例罢了,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这只不过就是一个由头而已,即使没有这个奖,他们也照样可以撕的唾沫横飞。只是,这些口水和屠呦呦老师的贡献相比,显得那么渺小。
估计知乎上得过疟疾的人不多吧?上半年我一直在和复发的疟疾做斗争。传统治疗方法中,奎宁是最有效的药物,但奎宁主要产自于东南亚,成本和产量造成的限制,让疟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难以治疗的病症。青蒿素的发现和疗法推广,让疟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危害都大大减轻了,这是屠呦呦女士为首的医疗团队做出的巨大贡献,她当然配得上这份殊荣。我在非洲的那段时间里,深切感受到了这份贡献带来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在青蒿素药理的研究上,进一步引发了对疟疾病理的深入研究,更多有效的新疗法也在逐渐被实验出来。我自己就在参与一项针对疟疾的靶向新疗法,目前看非常有效,身体恢复的很快。无须把这份荣誉简单归功于中医体系或者西医体系,这是医学工作者的荣耀,是那些勤勤恳恳,深入研究,不纠缠于门户之争,不守旧于传统理论的医学家做出的贡献,而不是哪个体系的胜利。这世界上搞中医或者西医的人很多,但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就是这种默默苦干的人。至于那些借此来捧中医,或者黑中医的,麻烦你们走远点,这事和你们没有半点关系,不要来丢人现眼。
07-11年在复旦药学院就读的时候,老师讲到青蒿素,便说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不论屠呦呦是否能获奖,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好比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也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不论能否获奖。我更想问的,是“为什么青蒿素在今年获奖了?”2014年的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brain,有2013年一篇在人类大脑中发现相同现象的文献在那摆着。年赛诺菲实现了青蒿素大规模半合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有关吗?此外,由于青蒿素耐药性问题的逐渐产生,更新型的改造药物也是一个研究热点,比如最近的。与此有关吗?中国几个药厂生产的青蒿素一直没有打开国际市场,是否让你痛心疾首?该如何反思?最后,作为中国人,我为屠呦呦而自豪。(以上为10月5日回答)——————————10月10日更新:在华裔教授苏新专的推荐之下(以及很重要的,把屠呦呦教授的工作翻译成英文),一位诺贝尔奖评选委员米勒,从2010年起便开始对屠呦呦“年年推”。详见
这个和H. pylori那次非常有可比性:研究目标、方法都不是前沿,最终拿出的成果也非常朴素,但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不过这种好事是非常难以再来一次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使用单一药物完全搞定一类疾病的成果,会迅速被人发掘干净,留下的必然都是难以用简单手段解决的疑难杂症。最近N多年的生理学与医学奖,我记得就胃溃疡和这回与分子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刚才看了饶毅写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他们的性格也非人人要学习的榜样。我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觉得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看。卧槽这习惯好奇葩,感觉像是魔法世界里的巫师。。。
得知此消息后我很激动,思绪有点乱,所以这会儿才整理好思路写写我的看法。我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生物黑和施一公黑,其实这个印象有偏差。我从来不黑生物科研的成果,也不黑施一公的科研成就,我黑的是生物科研的组织方式和施一公不负责任的忽悠。然而这次我谁也不黑,就只讲对于屠呦呦获奖的看法。屠呦呦获奖至少有4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是科研体制层面的。创新需要释放年轻人的能量。屠呦呦是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屠本人在39岁的时候参加了当时国家主持的『523任务』,担任青蒿素协作组的组长。放到现在,相当于39岁就担任了中国973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这是当下中国科学界完全不能想象的。文革时绝大部分的高年资科学家都被要求“靠边站”,这一反智做法的意外收获就是当年启用了大量的年轻人,其中的一部分年轻人如屠呦呦和张亭栋确实冲破了前辈的诸多思想障碍,在相对充足的科研资源的保证下做出了相当漂亮的科研成果。反观现在国内的科研体制(特别是90年代以后),对于年轻人(40岁以下)是真的不友好。科研资金的分配由老一辈说了算,每一次的科研基金申请本质上是各个科研大佬的利益交换和利益分配;年轻人回国后不管是不是独立PI,都要挂靠到各个大佬之下,否则就申请不到经费;又由于经费被大佬把持,年轻人的科研题目通常是大佬根据科研基金利益分配的具体内容来指定,而非年轻人自己决定。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现在的科研体制本质上是寡头利益,老人政治和官僚主义的综合体,根本不给年轻人登上舞台的机会,想上舞台的唯一方法就是熬成未来的寡头;我国不论在科学还是经济上都尚处于追赶低位,承受不起这种智力和资源上的双重浪费。第二,是科研信心层面的。有些同志啊,囿于历史经验和小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对于科研的认识还停留在欧美说什么我信什么的水平。什么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Cell,Nature和Sciencel上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发CNS不一定是高质量的成果,不发CNS也不一定是就不是。举个例子,现在诸君能随意吃紫菜和扇贝,并不是因为它们本来就该这么便宜。恰恰相反,紫菜和扇贝原本是很贵的东西,正是很多人看不上的水产科研工作者先去摸清楚紫菜和扇贝的生活史,再去尝试各种培养条件和饲养环境,从而实现了紫菜和扇贝人工养殖的结果(这都是近20年发生的事情)。这个过程中的大多数成果都发在了中文期刊上,很多连paper都发不出来,那你说,这类研究工作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再比如,白人容易得丙肝不容易得乙肝;黄种人容易得乙肝不容易得丙肝(中国1/10的人口是乙肝携带者,而丙肝治愈率却在97%以上)。结果呢,国内一大堆科研工作者,尤其是解蛋白结构的,对丙肝研究趋之若鹜,对于乙肝感兴趣者寥寥无几。那你说,这种丙肝的研究论文发再多,真的就是高质量么?所谓的高质量和低质量应该是科学原创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综合评价,而不单单是欧美奉为圭臬的影响因子;那些立足本国实际需求的,基于本国资源的项目,只要做得好,也可以获得世界级的成果。---------------------随后内容明日更新。
中国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是女性获得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极大的鼓舞了中国的平权主义者,女性在科研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劣势,在学习上同样没有。那些觉得女人就该读几年书然后回家奶孩子的老古董们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屠呦呦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但也决不是最后一个,她用慈母的双手和睿智的大脑拯救了千万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整个人类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看来大家对城市之外的世界还不太了解,我外公得知此事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女科学家比男人还厉害!"老一辈人几乎是骨子里认为女人的能力低于男人。他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默克尔,几乎是惊叫起来,"女人也能当这么大的官?"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腹地,性别歧视依旧存在,而且非常强烈,这个新闻告诉了农村那些不让女孩上学的父亲和爷爷一件事,女人也可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农村的女性至今仍在承受严重的歧视,只不过弱势群体不能发声而已,不要觉得她们不存在,她们中或许有更多的诺奖。今晚这条消息就会通过广播和电视传递给中国那些落后的农村,堵上老古董们的嘴,从这个意义上说,功德无量。
我在生物劝退上付出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了……分割线没想到26岁的时候就看到有本土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了,还是很让人激动。我想我的同龄人中,将会有很多人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吧。
充分说明我国两院院士评选比诺奖评选要求更高更严格啊
50岁硕导,71岁博导,85岁诺奖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中国一点政治不懂的也做不好科研只是有的人自认为懂了就不做科研了有的人则是想方设法去让自己的科研更顺利。衷心祝贺屠女士!但希望不要成为伪中医们狂欢的阵地和宣传标语。中医没有那么神也决不是那么不堪。希望可以多一些像屠女士一样做实事的大家。少一些撕逼的嘴炮党。愿中医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在微博上看到屠呦呦获奖的时候就预想到要撕逼,但没想到,撕逼来得如此凶猛。本文仅针对,借屠呦呦教授获奖站队抢占所谓舆论高地的主儿,向真正科普的人致敬。《华山论剑,有您什么事儿?》文/霍真布鲁兹老爷1、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教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国籍科学家获得的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项,足以令国人振奋。仔细看看屠老太太的经历,能引起撕逼的元素太多了,屠呦呦,女性,中国公民,49年后上大学,三无教授(无留学经历,非院士,无博士学位),1971年文革进行中的研究成果,成果和中国传统医学相关。好家伙,涉及女权、中医、院士评选、中国大学教育,文革,堪称年度撕逼元素集大成者。果然不出所料,获奖的新闻从昨天开始发酵,女权斗士,爱国小将,五毛,五分,中医粉,中医黑,极左极右,各路人士,如打了鸡血一般,纷纷开始发声,拿着屠呦呦获奖之事为自己站台,意思不外乎是,屠教授是我们的人!你瞅瞅,屠教授不证明了我一贯说得对吗?所以,在他们的话语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女权/爱国主义者/体制/中医的胜利,或者反过来,屠呦呦证明了以上的失败。借赞赏之名,行兜售之实。2这让人想起来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襄阳大战之后,与郭靖、一灯大师,黄药师,周伯通上华山扫墓,结果却在华山之巅碰到一群江湖人士在“华山论剑”,争那|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头,结果众人面面相觑,以为是江湖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结果一看之下,却是“只见人群中跃出六人,分作三对,各展兵刃,动起手来。数招一过,黄药师、周伯通等无不哑然失笑,连一灯大师如此庄严慈祥的人物,也忍不住莞尔。又过片刻,黄药师、周伯通、杨过、黄蓉等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原来动手的这六人武功平庸之极,连与武氏兄弟、郭家姊妹相比,也是远远不及,瞧来不过是江湖上的一批妄人,不知从那里听到“华山论剑”四字,居然也来附庸风雅。”华山论剑是习武之人的最高盛事,既然是习武之人,有华山论剑的志向本不是什么坏事,那么自然就该勤学苦练,精修内功,即使学不成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学个武三通也不错,可这借着华山论剑的名头,卖狗皮膏药算怎么一回事儿呢?恕我眼拙,您不就是天桥底下打把势卖艺的张铁头吗?华山论剑,什么时候有您这么一号人物了?3屠呦呦和另外两位先生能够获奖,是他们的研究改善了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几亿饱受恶性传染病生命威胁的人带去了福音,这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他们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才是医学乃至科学的意义,也是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把奖颁给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之击节赞赏。华山论剑的五绝们,不管人品如何,至少都是纯粹的人,他们能论剑华山,正是因为他们不掺活卖狗皮膏药这样的烂事儿。至于借机卖狗皮膏药的,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国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的“三无”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恭喜屠先生,感谢青蒿素的贡献。但目测一场关于诺奖成就、院士选举、大学教育、中西医之争、以及批判中科院的争论(Si Bi)正在悄然形成,估计会引发学术界的“大地震”。============分割线=============屠奶奶当然不会撕,但是,晚辈们以及同行们以及中西医的不同拥趸们肯定会撕的你死我活。============分割线=============其次就是那些靠非正规渠道当选院士的,比如屡遭举报却能稳坐院士位置的人目测会“受伤”。搞不好这次的诺奖就是引发中国学术界“大地震”的能量引爆点。==============================大家继续争论吧,我先乖乖地去编程算费曼图灌水去了。基础科学想要突破太难了,不但要毅力还要智商。至于施一公所说的:“最不重要的就是IQ”这句话,大家还是只相信一半吧。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当真是可喜可贺,是能够载入史册的大好事。屠呦呦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也证明了古代中医中药文献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她也声称“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并将“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然而这次获奖,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医药及理论已经被世界主流学界所认可,也不意味着古代医学典籍、方剂全都是有价值的宝贝。去除传统中医典籍、理论中的糟粕,科学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千百年的实践经验,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是朋友圈爱好者的是,人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科学的研究方案和高标准的实验环境,跟你家小区门口的「祖传中医」、「纯天然草药」的大锅煎药有着天壤之别,和朋友圈分享的「记住这几个药方,关键时刻能救命」之类的文章有着云泥之别。千万别被忽悠了。据英国卫报消息,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最新更新)唉,朋友圈诚不负我。(原答案如下)坐等朋友圈《屠呦呦养生之道》《首获诺奖的华人药学家的绿色生活十二法》《诺贝尔奖药学巨擘屠老的健康小贴士》《屠长者的长生之道》《疟疾无情人有情 ,最美药学家的生活小哲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长者写给年轻人的十句话》(手动分割线)说点正经的吧。看新闻里说到屠老的名字源于《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原文有三段反复:食野之萍、食野之蒿、食野之芩。萍蒿芩都指的都是青蒿,而屠老的突出贡献正是成功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跟这几届的世界杯一样,多次应验了「大热必死」的魔咒。基因图谱测序和基因免疫是今年热门,未料落榜。反观屠老,在去年国内媒体大肆宣传中与诺奖失之交臂,媒体自抽嘴巴,今年干脆连她继续参选的消息都未报道。终于,这次她在悄无声息中夺奖了,恭喜。闷声发大财是坠吼的。
“”虽然国家会因为屠呦呦得诺奖在中医中药上的投入应该会大一些,但是由于生物相关学科固有的发展水平低,产业规模小,依然不建议追求高收入,对生物学没有特别大兴趣的同学报考。另:虽然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不过还是希望每个人都有清醒的头脑,不要唯屠呦呦是从。对屠呦呦的专访截图,可以打一部分人的脸了。
恭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第四个诺贝尔奖,第一个科学类奖项
重发:原文:要打文革粉脸的请随意转载,每转载一次都是对本答案的最高的赞扬皇军支那派遣军、汪伪政府、满洲国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纷纷点赞并表示:“中国发明的侯氏联合制碱法是在抗日战争时做出的,这正是日本入侵的结果,这就是所谓日本入侵的’八年浩劫‘,现在全世界都享用这’浩劫‘带来的巨大好处,联合制碱法可以同时生产化肥,这解决了亿万人的吃,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向高举大东亚共荣旗帜为黄种人健康作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致敬!!不转不是黄种人!!!!!“评论区里这人在此问题里各答案下面气得跳脚——但我已经发现了他其实是耄黑,就是来黑毛主席的,不信看下面:侯氏联合制碱法是世界级发明吗?傻逼,连国家级发明都算不上,抗战时代连火柴都造不了,你个美国傻逼汉奸,叫洋火,懂?1943年陕甘宁边区自制“丰足牌”火柴试制成功,并作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型成果,参加了边区工业生产展览会。日产3万多盒。——这样污蔑毛主席,我要报警了
首先恭喜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屠老师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疟疾作为一种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世界范围内,呈现临床症状的病例每年就在3亿到5亿之间,每年因患疟疾死亡的人数在一到三百万之间。In 2010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 million cases of malaria, and at
least 655,000 deaths.她研制出的高效抗疟疾药物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可是青蒿素的合成一直都是问题,传统的萃取方法需要大量的青蒿作为原料,然而青蒿的原料产地较为单一。青蒿主产重庆酉阳、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同时有效成分青蒿素平均含量可达8‰以上,部分优选品种青蒿素含量甚至达到16‰。也就是说青蒿内最高的青蒿素含量只有不到百分之二,这样的单一产地以及低转化率限制了青蒿素的进一步普及。最重要的问题是青蒿作为植物,生长有周期,培育相对(微生物发酵)复杂,导致青蒿素的价格和青蒿产量十分相关。关于青蒿素的传统合成我并不十分了解,但在2013年起,赛诺菲(Sanofi)基于Keasling研究发现,启动了大规模生产半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的项目,此后青蒿素的产量得到了极大保证。据Keasling的文献报道,Previous attempts to produce commerci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artemisinic acid were unsuccessful,
allowing production of only 1.6 grams per litre of artemisinic
acid . Here we demonstrate the complet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cluding the discovery of a plant dehydrogenase and a second
cytochrome that provide an efficient biosynthetic route to artemisinic
acid, with fermentation titres of 25 grams per litre of artemisinic
acid.产量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参考文献:那么Keasling是怎么做到的呢?原理可以说的很简单,类似于转基因技术,Keasling把植物中与合成青蒿素前体有关的基因导入到了酵母中,合成的青蒿素前提再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生成有药物作用的青蒿素。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发酵工艺大规模生产青蒿素前体,摆脱了青蒿产地的限制,同时通过正向设计基因线路、优化培养条件,可以使青蒿素产量和转化率都提高。可以说,青蒿素的成功离不开国内外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与推广。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狂欢的背后,我们有一些小想法:1. 青蒿素是我们先发现的,为什么我们一直在传统的合成路线上下心思,没有考虑其他潜在的其他方法呢?这不代表中国没人尝试过,可能只是速度慢了而已。那有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首先发现青蒿素的这一时间和技术优势?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作为首先发现的国家,进一步研究相关产物、进一步产业化、堆高技术壁垒以获得发展机会,这样想很正常吧?2. 我之前做的事合成生物学的研究,第一次听到青蒿素是因为合成生物学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就是Keasling的半合成青蒿素,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才知道屠老师。然而青蒿素的故事给我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遗憾。当时的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本科生igem竞赛中,北大也曾夺冠。但是大概过了十年之后,感觉在合成生物学方面,mit,哈佛那一帮子人领先我们太多了。而我们呢?很多实验室打着合成生物学的幌子骗经费,做的还是之前那一套。3. 生物学研究并不是只能做基础理论那一套,做好了照样可以去产业化。我认为现在生物学需要更多的产业化,做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东西,“要么进书本,要么上货架”。一心只读圣贤书,无限灌水,把paper变paper,出来的可能只是一张张废纸,而不是诺奖。4. 谁要是因为这个诺奖或者我扯的这些报了生物专业才是坑,至少现在我还是劝退的。你们啊,不要说报生物专业,说我已经钦定了,告诉你们,I'm angry!最后贴一条饶毅关于屠呦呦工作的评价:网络原因,原帖我打不开,欢迎各位去饶毅的博客下面看原帖。
祝贺屠呦呦教授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这是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获奖。这是诺贝尔奖官网对于屠呦呦获奖的新闻通稿中的评论简单评价一下屠教授的成果和这次获奖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医药学界的荣耀和胜利。从《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到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再到今天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医学的研究可以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世界瞩目。屠呦呦的获奖有很多的看点,非博士学位,纯国内教育背景,非院士,女研究人员,中医药相关研究,集合在一起多少令人感到有点意外。然而,我们抛开这些标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低调、踏实的研究者,一个专注学术,远离名利的科学家,与其我们今天在这里争论这项研究究竟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去争论这到底是不是中医药的胜利,我们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研制青蒿素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更多地去关注现在中国青年科学研究者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更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不管如何,还是为屠教授获奖感到振奋。最后夹个私活,这次获奖我也看到了张亭栋和王振义两位教授诺奖的希望了,希望中国的医药学界再接再厉~=================详细的分割线==========================================原本想明天(10月6日)详细谈这个问题,但是看到知乎日报推送的文章和个别的评论,实在忍不住在今天来更新我的观点。1、我们先简单看一下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稿中怎么说的,我简单翻译一下新闻稿的大意,英文水平不高,如有错请指正,“传统治疗疟疾是使用奎宁,但是由于耐药性的原因,效果不理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屠呦呦在中国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草药,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线索,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他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使之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我在第一时间回答中用了“从《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到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再到今天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描述,也正是受了诺贝尔颁奖委员会新闻稿中插图的启发,尽管说,从传统文献到青蒿素之间的距离宛若从地球到火星般遥远,但我们又为何要那么急于撇清1400年前古人给我们的启发呢,无论是屠教授本人还是诺奖颁奖委员会都没有否认古代文献的作用,它不重要,但又很重要。2、屠呦呦教授的这个研究无疑是伟大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她从中药中找到了它的有效成分,而在于她的研究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众所周知,尽管在青蒿素发现前,我们有奎宁治疗疟疾,但是对于耐药患者却束手无策,青蒿素的发现无疑是给了这些患者福音,值得惋惜的是,由于专利保护意识的淡漠,目前青蒿素的专利权依然掌握在国外药企的手里,还有许多非洲拉美的疟疾患者无法享受到这一成果的惠泽。如果有一天青蒿素可以被广泛的应用,或者有一天疟疾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被消灭之时,我们无疑应该感谢屠呦呦教授和她的团队。3、中西医之争不可避免,可是,人家屠呦呦教授的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你一定要说和中医一点关系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吧。任何学科都是在进步发展,任何学科都有权利吸收应用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经验,西医学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许许多多非医学科的知识和成果,难道我们就说影像医学是物理学而不是医学吗,同样的,为什么我们在研究中医药的时候不能借鉴吸收现代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呢,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有人说,当年发现青蒿素的时候试验了多少多少种药物和方剂都失败了才发现了青蒿素,我不禁想问,哪一项科学研究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难道科学研究本身不就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吗?青蒿素的发现不是简单的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的胜利,而是中国医药学共同合作的胜利,是许许多多学者在实验室与图书馆中的胜利,如果没有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或许也就没有青蒿素,如果没有现代提纯工艺或许也没有青蒿素,两者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4、屠呦呦教授获奖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还有很多,譬如中国科研环境,我们院士评选机制等等,我多么希望屠教授的获奖能让大家更多的关注普通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关注许许多多我们在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者们,无论他们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的研究者,无论他们是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研究者,正是他们的点点滴滴的工作,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成果造福于我们每一个人,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多的去让这些默默付出的研究者们真的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生活地更好,更幸福。以上,再次祝贺屠呦呦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PS:看诸位撕得这么开心,知乎日报,果壳等急着把这件事和中医撇清关系,我在想等屠呦呦教授自己发表言论后这些媒体怎么把话圆回来,毕竟得奖的屠教授,最有发言权的应该也是屠教授,哦,对了,屠教授的工作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PS2:“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10月5日晚间屠呦呦教授在获知获得诺奖后发表的感言,来源是新华社,有些科学媒体不停的在宣传某打假斗士的言论而不说屠教授自己的看法,如此选择性噤声的态度多少让人失望。PS3:看评论的感觉还是诸位的姿势水平高,比屠教授更加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实在是值得我辈中医药研究者学习啊,看来屠教授是年纪大了糊涂了才说出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样的胡话,让诸位失望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获诺奖感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