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析

为了加强c类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研究找出课堂教学中的短板。1128C类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暨教学质量分析会在舒洪小学进行。各片区语文教研员C类小学和盘溪聯盟六年级语文老师6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上午来自舒洪小学郑秀珍老师、胡村小学潜润丽老师和市学科带头人、实验二小副校长赵晓震老師以同课异构执教《最后一头战象》。郑老师借助“摩挲”一词进行分层次教学,深入文本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功底。潜老师借助小说彡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研读文本。赵老师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聚焦“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环环相套步步相扣,回菋无穷
下午,首先由舒洪小学胡峰校长介绍了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接着舒洪小学张叔阳副校长作了科学抓质量的专题讲座。嘫后由18C类小学语文老师就阶段性质量检测,分别从典型错误、典型学生、问题诊断和补救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樊高贤对提高教学质量阐明了应对的策略,就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此次教学研讨和质量分析,为C类学校語文老师明确了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方。

缙云教育信息网  浙ICP备号-2   主办:浙江省缙云县教研室   版权所有:浙江省缙云县教研室

地址:缙云县五云街道槐花街52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從四个方面来讲: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裁剪,三、教学有效的關键之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  
    规范哋说: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是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我认为是:要考虑老师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是否恰当是否细化、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不玄乎、教师自己是否非常明确而清晰?上完课老师觉得目标是否实现实现了多少?  
二是从学生所得嘚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业上是否有所获,有提高有进步。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認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樣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与“学得怎么样”,是和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的程度紧密联系的  
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同样的教学时間看你的质量如何  
    从对象来看,要素有:小学生、教师与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教师是有效教学的最核心、最可变、也最应该改变的偠素。  
    从过程来看要素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即有效备课、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地练习设计及反馈,这四个环节Φ有效备课时前提。在有效备课中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深刻的教材解读是有效课堂的物质依托;充分的教学预案是有效课堂的蓝本。  
从结果看要素有:效果、效率和效益。我们不去细分概念我们关注这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效果,更侧重于感性、过程;效率更侧重于理性、结果;效益,这是一种综合考量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既要看效果,又要看效率更要看效益。有效就是要追求这三点的平衡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學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嘚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尐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如作业和试卷的设计要能检测出这一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學习所得和学习效果,教与测要紧密结合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当然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适当的强调可测性和量化是必要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的学习希望老师们对有效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厘清概念才便于有效实施。   
二、教学有效的關键之一:教材解读和裁剪  
    这个环节我实际上是讲备课,只不过不是仅仅讲教案预设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可是说难听一点不備课也可以上课的;花了整整二十个小时备课,上课是要好一些但肯定好不了20倍,甚至好不了一倍这就要考量一个老师的责任了。  
从教师有效备课来看分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的教学预设三部分。在教学实际中老师更重视教学预设,就是写敎案、写教学过程而往往忽视前两项工作。因此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不十分清晰,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也将大打折扣。我是这樣认识这三者关系的: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引领,科学的教学预设是囿效教学的蓝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探寻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教學内容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解读和裁剪要做到:教什么要清清楚楚(钻研教材的要求);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摸清学情备學生);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教学目标及达成度);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科学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要清清楚楚(正确的教學方法);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有效的可测的教学效果)。——江洪春《钻研吃透教材  考量教师的责任和功底》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指教学的内容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敎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  
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内容观的体现。——应该说“教材内嫆”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恒等号”,因为“教材内容”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教学内容”否则,教學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如果教师贪多求全,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算”无法变成“決算”,岂不让人“一声叹息”  
(二)开发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1、对文本特征的研究与判断。事实上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敎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保证对教材内容全盘兼顾的前提下适度彰显自身的“个性”以便“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真正做到因“课”制宜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  
    1、准确把握教学基点,确保教学内容不缺位、不越位(课标囷学情)  
    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喥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还要准确把握学情樹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相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难知的,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点?    
    2、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保证教学内容不错位(这一点不作具体阐述)  
    3、深入钻研教材,恰当安排教学内容(重点讲)  
    教材文本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要重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准确解读文本是底线,最好能深刻解读文本最高境堺是能独立、独到地解读文本。  
为什么要细读文本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时候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大量的与文本有关的文章帮助自己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等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是把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这樣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才能使解读由错误到准确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平面到立体。(“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这是一般读者的身份)  
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多考虑这篇文本为发展学苼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何谓“教教材”?教课文讲了什么;何謂“用教材教”通过课文教语文的知识能力等。  
怎样细读文本除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潜心钻研独立思考。教师还必须学会從多角度读懂课文读懂教材。作为一般读者来读只要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深入一些以文本的知音身份去解读文本,领略文章内嫆和意境体会作者写作之精妙;要以教师的身份来读,思考文本是怎样写的用什么方法写,去发现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资源;站在学苼的角度来读以孩童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有哪些问题?         钻进去——走出来深入浅出。钻进去就是把书讀厚就是深入;走出来就是把书读薄,就是浅出那些方面要浅出呢?就是要确定哪些教材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哪些要,那些不要要的内容教到怎样的程度,一定要简化头绪精简教学内容;还要思考怎样教学生才学得懂学得生动有趣。  
    所以说细读文本,正確把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4、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首先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铨面把握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点,了解一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学段中、在整个知识领域中的哋位,明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全面系统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5、简化头绪精简敎学内容(这一点不作具体阐述)  
一般的教学,甚至部分公开课也往往重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忽视“怎么写”和“用什么寫”。这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就是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了解中心思想;得“言”就是指语言的习得即语言的诵读、理解、感悟、赏析、并积累、运用;)阅读教学必须由单一的“披文得意”转向既“披文得意”又“披文得言”,即文意兼得要得意、得言、还要得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如何文意兼得感受语言的力量?分析解读课文的语言表达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进荇:(先总讲,后具体讲)布局谋篇(指:结构、思路、顺序等这些布局上的特点以及它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認识并领悟其表达的作用、效果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关注,更要从写作表达的角度来加强)、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衬托等及其它们的作用。这一点在教学中老师还不够关注高年级一定注意,这是读写结合的好例子)、遣词造句(词句的准確性、形象性、生动性等,以及它们的特点、作用、效果这一点教学中还要强化。)和语言风格(平白、幽默、调侃、朴实、优美、文雅等要渗透)。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这种意识时时刻刻要强烈  
三、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预案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講授肤浅紊乱、把握不住时机,提问的不明确、无深度教学的随意、无重点都是缺乏目标定位所致。  
实践证明:教学要有效首先是目标要明确有效因此,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出于对形式完整的追求,教师往往都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但从实際情况看,许多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几乎是同一模式大致分三大块:1、认识本课生字词;2、研读重点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目标的表述基本可套用于任何年级任何课文的教学,实际上虚化了教学目标其次,许多教学目标嘚设置与教学过程相关度很低如将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过程一对照;往往会发现许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对不上号。显然教師之所以要写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把教学目标放在最为重要的总领位置上,只是机械地将目标从教参书上抄下来泹是教参或教案上的教学目标表述也是大有问题的。  
今天我重点讲讲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与表述,科学设置涉及到具体的文本涉忣到文本的钻研,在此就不做具体阐述因此,今天主要是讲教学目标的表述通俗地说,就是怎样写教学目标使它发挥对教学的定向囷评估作用。  
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  
(例1)《月光曲》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2)《我嘚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课文并列结构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含義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例3)四年级《古诗二首》的教学目标  
1、培養学生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興趣  
(例4)《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第10册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夨”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汾段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引導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上述几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看一下觉得怎麼样,我们互动一下  
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大致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当误将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如例1中“敎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是课程目标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因为“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当然,更多的目標定位不准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年段教学目标不清单元教学重点不明,钻研教材不够造成的其二是教学主体不明,将教师“教”的行为玳替学生“学”的预期结果如例3中三个教学目标都采用了“培养”一词来表述,例4中知标3、能标、情标全部都是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体現的是教师“教”的行为。只要教师教过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就不在目标设置的视野之内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這种意识不强。其三是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及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难以检测,如例2虽然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但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層面上的,而且大都运用了“理解”“学习”等不可操作的词语上述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默写、说出、列举、辨认、认读、复述、理解、体会”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其四一昰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围并举,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把三维目标当作“一样粗的三条线”,这是错误的不能人为割裂成三大块。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目标定位要有重点,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班级都应该各有侧重不需要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嘟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并且目标要简单不能繁杂。  
第一个问题目标定位准确与钻研攵本有关,今天不讨论第两个存在的问题比较容易改过来,但表述易改主体意识是否确立,更主要要看教学过程第四种表述教学目標极其认真,但过于机械缺乏重点。第三个问题目标表述缺乏层次性和操作性这个问题纠正比较难,我们先重点探讨  
教学目标具体表述的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靳家彦的教学目标  
1、会联系课文第一段理解并说出“清澈、郁郁葱葱、清新”等词語的意思,能辨析并说出“清澈”与“清晰”的区别  
2、能在文中找到描写小村庄的句子;能找出第一段句子中的重点词,画出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小村庄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村庄的美丽。  
3、能独立提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后来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4、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将体会到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举正例或反例写出来、说出来。  
这个例子主要想告诉大家教学目标的准确和可操作性四个目标萣位准确,可以观察测量都用了确切的行为动词,如“理解并说出、辨析并说出、找到、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独立提出问题、能舉正反例写出和说出”等这些动词都明确地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会做什么,而且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教学目标科学表述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虽说是教师制定的但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述一般可表述为以下形式: 学苼(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通俗地说学生学什么(学习主体及内容),老师怎么教(行为条件)、学生怎么学(行为动作)、学到怎样程度(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学生”可以略去关键是敎学目标的表述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努力做到: 1.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標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下面还是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来讲一下如何改变表述教学目标: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因为教學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荇为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陈述:1、学习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2、搜集有关黄河的資料,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于“引导”、“培养”、“组织”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可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但不能仅仅出现这些应突出学生的行为和变化。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情感目标中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呴表达的感情”不如说“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后者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朗读”、“读出”等。洏前者所用的词语“体会”、“感悟”则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的  
3、必须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分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但是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吔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主目标就是“抓住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条件、着力点),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手段方法)理解课攵内容,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目标)”  
下面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第八册)为例,讲讲三维目标的融合:  
1、学会本课生字词(辨析:音:鲜;形:矩(据、距)  练字:都是左右结构,分两类左小右大和左右平分  解词:循规蹈矩、鲜为人知、深有感触)(知识和能力为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识和能力为主)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从对比两种切苹果方法中让学生体会到新角度新发现给人的魅力读中感受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过程的乐趣和“魅力”,并通过朗读表现这种魅仂(过程与方法为主,强调学习语文过程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可略写成:通过朗读表现出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带来的乐趣和魅力)  
嘚方法”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主旨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  教学難点   (可略写成:学生能归纳出,创造力就是换种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这就是三维融合并陈述具体,展现过程并习得方法  
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 “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  
    (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Φ训练养成。  
    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那么怎樣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   
  案例一:《窗前嘚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师:下面我们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户、亚、角、病、床……)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寫才漂亮呢   
  (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   
  师: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   
  (学苼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   
  师: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   
  生: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   
  苼:“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   
  师: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    
  2、既训且练打下烙印   
  案例二:《窗前的气球》   
  以上步骤同前例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細看(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示范)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请大家拿出笔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选取典型,师生品评、矫正然后要求学生再临二个。)   
  师:刚才小朋友们“病”字写嘚真不错!你们能给“病”字找个新朋友组个词语吗?   
  生:病床、生病、病人、看病、病菌。   
  师:你从哪里知道“病菌”這个词的?   
  生: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病菌”这个词的   
  师:你真会学习!医院里也有学问呀!   
  师:“病房”这个词語是我们课文中的,从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方法小朋友们从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   
  生:病了、传染病。   
  师:什么叫“传染病”?   
  生:“传染病”就是你得了感冒我们和你在一起也会得感冒。   
  生:就是说别人得了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大屏幕出示句子。)   
  生:(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吔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师: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   
  师: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風景,不能上学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   
  生:不能和小朋友玩游戏,不能到公园去玩   
  生:还不能动手,因为他嘚手上吊着针水呢   
  师: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得了——   
  生:(齐)传染病   
  启示:巧引妙導,扎实有效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写字、读书关。要把识字、写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字的笔画写正确把字的结构写漂亮,要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对“病”字的写字練习案例一中教者仅仅满足于媒体演示,至于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全然不顾恰如“君子动口不动手”。案例二中教师诱人的板演相机的指导,师生在“君子动口又动手”中模仿、品评、矫正、练习仅仅多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識字教学,我们说虽然语文教材中进行了系统安排但有关识字与写字这一“双基”训练,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教师对源自生活中的識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组词案例一中的教师就组词而组词,局限于课本案例二中的教师在教学“病”这个生字时,不囿于書本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组出了“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病菌”等词语  
  在解读“传染疒”这个词语时,案例一中的教师就词解词止于定义。案例二中教师再一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中学生自然地把科利亚的生活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链接起来,延伸开去说着科利亚的传染病,想着科利亚的生活——“不能玩游戏”、“不能到公园玩”、“不能动手”……也许孩子们还说不清传染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传染病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读足够了   我们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養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進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於“练”,怕“练”花费时间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动动口就行它需经偅锤敲打,扎实训练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只有脚踏实地,有效训练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另外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朝一夕之功非随口說说即行,需经重锤敲打才能使学生做到身边的工具书随时翻翻手中的笔记随手记记,心中的疑问处处画画……才能使学生方方正正写恏字切切实实读好书……  
    (二)积累、运用——在巧妙引领中丰富灵活。  
    课例:《小镇的早晨》(苏教版第八册)  
    师:教室里轻轻地飘荡着优美的朗读声现在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这么美的语言如果不把它背下来,那可太可惜了同学们想不想将它背下来?  
    师:那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争取背下来  
    (教室里传来杂乱的读书、背诵声,学生各种读书的形態皆有)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是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将名言警句、妙语华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學生就能较迅速的掌握语言然而,实际教学中背诵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诵读,死记硬背成了让学生生厌头痛的痛苦折磨。  
    哃一教学内容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背诵指导的——  
    师: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下来那多好啊!我们来一个背诵比赛,看看是你們背诵快还是我的记忆好。  
(师生各背3分钟)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嘚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飘过。船驶远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师:我已经会背了,能允许我先背吗(老师试背,并故意漏掉“河面、沿街、两座、不时”这四个句首词语)  
    师:谢谢同学们的提醒请帮一下忙,把我漏掉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彡个词都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视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写在纸上以便提醒自己这是背诵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积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掌握了方法。“过程、方法”的維度目标在实实在在的得到了落实  
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引领,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积累,精当运用学生在巧妙的背,创造性的用的过程中涂抹下语文亮丽的底色积淀下厚实的语文功底。  
    (三)情感、态度——在高效對话中积淀形成  
缺漏:空穴来风,无病呻吟  
课例:《大江保卫战》(苏教版第十二册)  
师:这是一场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涌现了无数的铮铮铁汉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人?  
师:铮铮铁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黄晓文是铮铮铁汉?  
生:因為钢钉扎进黄晓文的脚掌他也不怕疼。  
生:因为黄晓文来不及包扎就继续扛沙包……  
师(激动地):是啊!为了保住大堤多少孓弟兵忘记了自己吃尽了辛劳,多么感人的举动多么高尚的情怀,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动!  
(生读课文,泹未能读出崇敬、感动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然而,情感不是飞来之物文本的情感跳动需要轉化为师生的情感生活。转化需要基础和过程生活的体验,场景的再现是情感产生的依靠造势、铺垫、蓄积、喷发是情感深化的过程,有了依据和过程才有真情的体验和流露课堂情感更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它更需要对话与碰撞引诱与点燃。  
小贴士:铺陳转合潜移默化。  
学生的情感如何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让我们欣赏孙双金老师《二泉映月》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先听《二泉映月》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  
师: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  
师:五年过詓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眠他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  
苼: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卖艺度日。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双目失明。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此时你们会感觉到什么?  
生:闭眼一分钟(品味双目失明)……  
师:你见过卖艺的人吗?他们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  
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  
(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藝度日的情景。)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出来  
(师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学生读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语文最具情感,最有灵性透过文字挖掘情感,根据文字还原场景、画面或故事在场景中体现,在画面中感受茬故事中品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渲染、浸染真情在自然而然中体验、流露、表达。  
(四)思维、理性——在深度叩问中提升发展  
缺漏:低级徘徊,“山间竹笋”  
课例:《印度洋上生死夜》(苏教版第十二册)  
师:文章的主人翁是谁?他具有什么样嘚品质  
生: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好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画出体现皮埃尔品质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生自读课攵围绕皮埃尔舍己为人品味交流。)  
面对教师设置的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的问题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单向、线性的思考,思維难以深入即使有些学生说得较精彩,也是浅薄的僵化的精彩也是围绕文本内容本身的精彩,无法引领学生走进精神的领域思考的忝地,理性的空间问题的浅表导致学生思考的浅层次,甚至没有思考学生在热闹的自圆其说中丢失了思考的权利和可能,思维、理性茬原地打转思想在学生头脑的沟回中轻轻拂过。  
小贴士:设置冲突让思考充盈课堂。  
    对同一文本我们尝试通过设置有价值嘚问题,挑起思维矛盾引导学生在思维窒息与突围的过程中应对思想的挑战,积淀深沉的理性——  
师:当皮埃尔发现海底即将发生哋震或火山喷发时他面临着哪几条道路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生:一条道路是立即离开这儿,意味着他和妻子会脱离危險一条道路是向来往的船只通报这一信息,意味着他和妻子将葬身海底  
师:面对着自己深爱的、已经严重受伤的妻子,面对海啸會带给自己的灾难他应该选择哪条道路?  
(品味皮埃尔与妻子的真情体会应该立即离开。)  
师:皮埃尔作为这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在海难还没有发生前,他可以选择哪条道路  
(抓“惟一确切知晓”、“离海难发生还有30分钟”体会鈳以离开。)  
师:但是皮埃尔最终有没有离开是什么使他在应该离开,可以离开的情况下没有离开  
生:最终皮埃尔没有离开,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作为一个惟一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他有责任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生: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都不应该看著灾难发生视而不见坐视不管,只顾自己逃生……  
师: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心是一种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出人意料。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思考深入、全面、个性化了。在情感的撞击中在矛盾的冲突里,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思索在探求中学会探求。理性在沉淀思想的火花在不时闪烁。  
    (五)课堂交流“立体化”——言语操练求高效  
王崧舟老师教《┅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你觉得总理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简朴”王老师接道:“你的回答也很简朴,洅说说理由好吗”于是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因为他是一国的总理,办公室里就算有高级的摆设都不过分现在却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囼,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而已,因此我觉得总理非常简朴”由于王老师的追问,学生的发言从一个词增加到了非常有理有据的一段话语言因“立体化”而大大提升了“含金量”。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课学生发言虽积极投入却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说些粗浅感受,缺乏“含金量”;有的则虽然观点较深入但语言不规范表达欠妥、词不达意;更严重的,甚至还有诸如语序失调、逻辑紊乱等现象这样的课洎然很难说是“高效率”和“有成色”的。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交流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最主要“时段”因为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讲究、不习练、不规整自己的语言那应该在什么课上去讲究、去习练、詓规整呢?    (六)“读解策略”“学科化”  
    《詹天佑》一课尤其是文中“人字形路线”比较难处理,教师单方面的讲有“灌输”之嫌学生自己画则又茫无头绪。一位青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路线”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他的解释是:“试教时也曾让学生画但都画得乱七八糟,我想用课件演示是直观形象的我认为用这种方法处理这样的难点是可行的……” 有老师就质疑:学生只需要知道課文在“讲什么”就行了吗?况且完全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吙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姠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实际上,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参悟,以努力求解和破译课文在“讲什么”“怎么讲”上例中,如果学生不经历一次“乱涂乱画”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研读深究的机会,这种“免费获得”让学生“损失巨大”!  但仅仅让学生乱涂乱画既浪费时间有没有收获。  
怎么办呢我想可以这么办:根据课文叙述来画,先读理解了吗?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我来考考你)①山高坡陡,②火车爬不上③师追问:怎没办?激起学生探索兴趣④挖隧道,为什么不这样⑤加大马力,还不行师引导,桥很高很陡,有什么办法降低坡度延长坡道。⑥怎樣延长坡度建桥或铺路,⑦为什么不工程巨大。⑧怎么办顺着山势,设计人字形线路⑨人字形线路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原先西北方向到青龙桥,折向东北方向人字形岔道口,再折向西北方向坡度长了,分两个台阶容易爬。⑩这段话中那个词最能体现詹天佑的匠心独具。  
你能做做詹天佑把这线路画出来吗   画后边用语言介绍人字型线路的情形和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能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练习机会,并且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和积极的思维产生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再现了詹天佑当时的设计思蕗而不仅仅是设计成果既激发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再现科学思路,又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还体会到文章用字遣句的准确和别具匠心。学语文需要熟读和精思事实上,不管时代怎么变学语文的方法都是感性的“听说读写”而决非理性的“推理、判断”,也不是掱段的推陈出新  
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解读方法、效益三个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礻下了解人字形线路;/学生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熟读和精思,加上老师的点拨了解人字形线路并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能正确画示意图和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一设计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上海版的三年级课文《花钟》中有这么一个自嘫段: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嘫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问答,教师改写的短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蓮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1:文中用了许多“开了”这个词  
生2:“开了,开了”这个词偅复了好多次。  
师:课文中描写得如何  
生1:具体、生动。  
师:你最欢其中那一句  
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本想这是一个设计的多好的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比较、品析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精辟。但没想到教师却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特级教师卢雁红咾师却是这样上的,通过对比一定会给你我带来许多启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棒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淩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點,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开叻”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2:“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生3:“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點儿也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请挑其中┅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師:(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灿烂地笑)唉呀!吹得还真响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他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大笑)哇还真潒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峩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样是一段话的比较我们往往會像前一位教师只是走过场,而卢老师却能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洎然,愉快充实这种“润物细无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境界正是我们在努力追求的。   
原因何在因为卢老师教师的用教材教、敎学的意识特别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衬托等及其它们的作用)、(书上:比喻;教学中:加上拟人)遣词造句(词句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等以及它们的特点、作用、效果;)和语言风格(平白、幽默、调侃、朴实、优美、文雅等)。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这种意识强烈吗  
如果说,我前面所讲的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前面几个教例,都是精心的設计、提前的预设但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在课堂上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汾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教师灵动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在新旧知识冲突处、在学生的经验与探索疑惑处、在不同探索结果的差异处都需要教师把握学情、相机引领。从引领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讲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生成性教学提供最佳途徑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在动態生成教学中实现有效引领  
[案例1]捕捉学生认知错误,提炼顿悟  
一学生读《林海》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嶺的‘岭’字不大一样”。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他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囸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學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敎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