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意,发挥联想和想象ppt想象写庐山?远看什么?近看什么?高看什么?低看什么

猜你感兴趣
&热门教学范文12.(1)答A得2分,D得3分,B得1分,C、E不得分。(B项中“资历尚浅”这种说法文中没有凭据,作者年轻时也许并没有这种想法。主观臆测,观点欠妥,得1分;C项“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及;E项两处错误,文中没有大量议论,主要是记叙和抒情,此外,“哀恸万分、悲痛欲绝”表述错误,作者内心的悲痛是含蓄表达的,只是“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
(2)①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书画家、鉴定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宏著等身;②治学严谨。在修改文章时字斟句酌,逐字逐句修改校对;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即使在文革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品格;④待人真诚周到。去拜访他时送上墨宝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法书中真诚地鞭策我事业上应图精进;⑤关心后辈,不求回报。无论有多忙都会答应后辈的请求,此外,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但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未索取一次报酬。(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仰慕先生学问,敬佩先生的人格,启功先生一生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著作等身,在与我的交往中对我有深远影响,学术研究中与我讨论切磋,让我受益良多;②心中充满愧疚和忏悔的情感,多次烦扰先生,耽误先生宝贵时间,先生生病时没有前去探望,如今先生仙逝,唯有以文凭吊表愧疚忏悔之情;③缅怀学界典范,勉励后进,先生一生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勉励后进学人向他学习。(每点2分,其他答案只要紧扣“怀念、愧疚、勉励”等词分析即可给分)
(4)第一问这句诗用在这里表达的是:人之所以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1分)作者在最后用这一句诗来总结启功先生成为学界典范的原因,一是钻研精神,二是胸襟宽广。正因为先生精通多个领域的学问,有了深厚的积淀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启功先生胸襟宽广,光风霁月,并未受到世俗干扰,依旧保持自我,才能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专家学者,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4分,从治学、为人两方面来分析)
第二问: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并在相关领域也拓展延伸,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此外,要有远大抱负,目标高远,拓展眼界,博学多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被浮云遮住双眼,阔步走向未来。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法、俄文,尤其精通吐火罗文,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都有很深的造诣,另外,胸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祖国文化事业不懈奋斗,终成为为后人敬仰的学界泰斗。(3分)
其他类似试题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
高登义:与天知己
其乐无穷(节选)
刘文嘉[来源:17教育网]
日,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在珠峰滑坠牺牲,其他队员也因为天气恶劣、粮草断绝,不得不在5月9日下撤。
登山队下撤后,大气科学组负责人高登义深深反思:极地预报难,失误时有发生,必须更加严谨地为继续登顶做好预报。他开始静下心来分析高空风历史资料,和拉萨局老气象员研讨,每天在绒布河谷施放6次-8次无线电探空气球。终于,他发现5月25日-29日还有一次小风好天,可以登顶!
日下午,中国登山队一行九人终于成功登上了珠峰,并精确测量出珠峰的实际高度――8848.13米。中国登山队竖立在珠峰顶端的“觇标”(用来测高的标尺)被后来的国际登山者视作珠峰的精神象征。
十年的登峰历程让高登义总结了无数规律,也产生了一个巨大困惑。在多次登峰过程中,每当到达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时,风速和风力就变得诡谲多变,开始是八九级,几小时后又变成三四级,令人诧异。1980年4月,高登义带队在珠峰西侧海拔5700米处建立气象观测站,发现了大风的玄机――每当高空盛行西南风时,珠峰北坡上空7000米至10000米高空就处于背风波动区域,气流上下运动剧烈。高登义将气流运动的产生原因和精确数字公布在关国第二届山地气象会议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1988年岁尾,中国第6次南极考察队挥戈南下,准备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49岁的高登义负责此次科考的天气预报工作。
刚过南半球西风带,“极地号”就被坚硬的南极冰撞了一个大洞,不久又被普利兹湾的“冰坝”困住,在浮冰围困中,船上116条汉子度过了1989年的元旦。1月14日,晴空万里、气温回升,“极地号”前方的浮冰纷纷破裂。机会来了。船长亲自操舵,“极地号”小心翼翼地沿着冰山间的狭窄水道滑行。曲折蛇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离岸四百米处,一时间,全船上下热血沸腾、欢呼雀跃。船停下后,高登义观察四周,发现“极地号”左前方有冰川运动的痕迹。登山怕遭遇雪崩、行船怕邂逅冰川,高登义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副:“此处万勿抛锚!”
真被高登义说中了。是日晚,还没等测量水深的小艇回来,大冰崩爆发了,巨大的冰山翻滚着呼啸而来!
“触手可及。”高登义描述当时的冰山,“我赶快抓紧时间拍照。”居然还在拍照。
“您不怕么”“怕呀,可是怎么办这个景象太珍贵了。”
高登义所拍照片是这场冰崩唯一的画面记录。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混杂着冰雪的水柱如同核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巨大骇人。
船长迅速命令起锚、将船倒退行驶,找准位置从两座大冰山的挤压中退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苏联南极站通过高频电话转告科考队:“晚十点起,有西风;夜里十二点起。有两米的涨潮;还有更大的冰崩。”船长急了,一指高登义:“你是专家,你说还有没有冰崩!”高登义也急了:“我说没有!”
真就没有。全船平安地度过了一个晚上,一场虚惊。冰崩不再发生了,船却被冰山和浮冰继续围困。这次,不仅船长,科考队总指挥陈德鸿也来求助高登义:“周围浮冰能开么”[来源:17教育网]
高登义沉思了一下,“能。”“大概多久”“至少一个星期。”一周之后,浮冰裂缝了。队员们开始突围、登陆、建站。记者问高登义,就那么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直觉么
老科学家哈哈一笑,不是,是碰巧。我说一个星期,是为了稳定军心,在最坏的情况没出现前,人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极端困难时期,领导者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啊。[来源:17教育网]
总是这么镇定。对自然和自身都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会历练出这种镇定。恰如知名戏剧家金乃千教授送给高登义的贺寿诗:“耿耿赤心情不断,脉脉衷肠意更浓。南极圈里知天命,任尔唤雨与呼风。”
①高登义,著名大气物理学家,1939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1966年、1968年与1975年,先后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摘自“百度百科”)
②“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刘文嘉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75年5月初,由于极地天气预报失误,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其他队员也被迫下撤。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登义经过静心研究和严谨探测,终于准确预报了适宜登顶的好天气。
C.珠峰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风速和风力变得诡谲多变,这是国际登山者的共同困惑,高登义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D.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船被撞破、被浮冰围困、遭遇大冰崩等考验。
E.高登义断言不会再有冰崩以及浮冰会在一周后散开,其实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是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稳定军心。
(2)从材料看,高登义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曾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高登义的成长节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传记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肖东发陈光中
①喜欢长跑的候仁之先生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差不多跑了整整一个世纪,于2013年10
月22日安然离去,享年102岁。
②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
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
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巅峰。
③侯老102年的人生轨迹,与百年来国家、民族的风雨历程交织在一起。说来也巧,在
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在等着他:顾颉刚老师一篇宣传抗日的文章,
使他决定放弃学医改攻历史,从而进入燕京大学;洪业老师“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
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
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一老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
的熏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
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
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
狱里,他不仅自己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
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
惑,抗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
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④1932年,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侯仁之回忆道:那天,我实在闷得很,一个人去城里,从学校一直走到前门。我是想买一本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杂志。我一个人走,心里太烦闷了。当时
没希望啊,抗日也不允许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买了这本杂志回去了。
它对我影响太大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不长,但写得特别好,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
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
颉刚。顾颉刚是燕京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一位爱国学者。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
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再加上他弟弟侯硕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
治病!”,侯仁之毅然决定报考燕京大学,投至硕颉刚门下,改攻历史了。
⑤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候仁之在学术上的成果是辉煌的, 1950年,他发表了《“中
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对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自此,“历
史地理学”便正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申。
⑥侯仁之曾说:“我这么多年搞的这门学问,乃是‘又古又今,之学,既要研究历史上
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实地加以考察,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
“行路”自然要“跑”,侯仁之“跑”得上瘾。比如,从1961年到1 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
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年逾八旬,
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这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乐趣。
⑦时间进入21世纪,侯仁之已是九旬之人了,他说:“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
慢地‘走’路,庶几可多干点活。”他干的“活”可不少:他的历史地理学“四论”,对学界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
一至二集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
出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及沙漠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新
的研究领域;他因促使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而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⑧他为自己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总结: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平
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可作为一个学者,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侯仁之是
不会“坐听涛声”的。近年来,由于目疾加腿疾,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即使无法
“奋蹄”,他却还要“慢慢地‘走路’”,要“多干些活”。
⑨如今,这位长期坚持跑步的老人,已驾鹤西去。人们在他的遗像前驻足致敬。妻子张
玮瑛送的挽联挂在墙壁上:不思量自难忘忆在昔七十载燕固执手期颐齐眉曾共晚睛,穷碧落
下黄泉别而今百余岁人生爱侣蓬山此去难再步芳。
――(摘自《中华读书报》日第7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伞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侯仁之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最了他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影响力。
B.文中提到了对侯老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顾颉刚和洪业。如果说顾颉刚是促使
侯仁之选择燕大的关键人物的话,洪业则是影响他从历史走向地理的关键人物。
C.侯仁之是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他多次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
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他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去考察。
D.侯仁之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文中“平生最爱夕阳晚,
坐听涛声到黄昏”这句话正是侯仁之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E.侯硕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于是侯仁之改变了学
医的志向,投至顾颉刚门下,改攻历史。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侯仁之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6分)
(3)本文第四段写了侯仁之对往事的回忆,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文中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肖东发 陈光中
①喜欢长跑的侯仁之先生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差不多跑了整整一个世纪,于日安然离去,享年102岁。
②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巅峰。
③侯老102年的人生轨迹,与百年来国家、民族的风雨历程交织在一起。说来也巧,在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在等着他:顾颉刚老师一篇宣传抗日的文章,使他决定放弃学医改攻历史,从而进入燕京大学;洪业老师“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老师们对他的影响, 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的熏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狱里,他不仅自己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④1932年,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侯仁之回忆道:那天,我实在闷得很,一个人去城里,从学校一直走到前门。我是想买一本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杂志。我一个人走,心里太烦闷了。当时没希望啊,抗日也不允许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买了这本杂志回去了。它对我影响太大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不长,但写得特别好,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顾颉刚是燕京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一位爱国学者。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再加上他弟弟侯硕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侯仁之毅然决定报考燕京大学,投至顾颉刚门下,改攻历史了。
⑤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侯仁之在学术上的成果是辉煌的。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对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自此,“历史地理学”便正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
⑥侯仁之曾说:“我这么多年搞的这门学问,乃是‘又古又今’之学,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实地加以考察,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行路”自然要“跑”,侯仁之“跑”得上瘾。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这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乐趣。
⑦时间进入21世纪,侯仁之已是九旬之人了,他说:“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庶几可多干点活。”他干的“活”可不少:他的历史地理学“四论”,对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至二集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及沙漠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他因促使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而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⑧他为自己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总结: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可作为一个学者,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近年来,由于目疾加腿疾,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即使无法“奋蹄”,他却还要“慢慢地‘走路”’,要“多干些活”。
⑨如今,这位长期坚持跑步的老人,已驾鹤西去。人们在他的遗像前驻足致敬。妻子张玮瑛送的挽联挂在墙壁上:不思量自难忘忆在昔七十载燕园执手期颐齐眉曾共晚晴,穷碧落下黄泉别而今百余岁人生爱侣蓬山此去难再步芳。
――(摘自《中华读书报》日第7版)[来源:17教育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侯仁之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影响力。
B.文中提到了对侯老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顾颉刚和洪业。如果说顾颉刚是促使侯仁之选择燕大的关键人物的话,洪业则是影响他从历史走向地理的关键人物。
C.侯仁之是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他多次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他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去考察。
D.侯仁之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文中“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这句话正是侯仁之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E.侯硕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于是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投至顾颉刚门下,改攻历史。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侯仁之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四段写了侯仁之对往事的回忆,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
告别布鞋院士 难忘一颗初心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
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
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最初的反差,是他朴素、不拘小节的打扮,与大众心目中的院士形象相去甚远;随着他被挖掘出更多极富个人魅力的生活细节,一个成就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同时却又极为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科学家形象,与人们印象中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的科学圈形成了又一个反差。可以说,李小文个体的“出现”,实际上激荡起了社会群体潜意识的涟漪,乃至被认为有助于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
客观地讲,由于近年来学界出现的一些杂音,科学家的形象多少被打了折扣,长大后做一名科学家也逐渐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尽管如此,普通公众还是会对真正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为难以理解的科学奥秘而着迷,对科学的向往和情结依然牢固。
一大批包括李小文在内的科学家,一直是承载这种理想标杆的坚实基础。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9岁的于敏院士,曾隐姓埋名三十载,“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社会知名度,他觉得“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92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吴征镒说,“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孙家栋院士则只给自己打了及格分……每一位做出大成就的科学家,从事的领域、个人的性格难说相似,但求真务实的态度往往相似。“布鞋院士”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不是科学家的朴素,而是科学家的专注。[来源:17教育网]
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对李小文自己来说,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只是爱“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爱用“黄老邪”之名在博客上写写涂涂,在自己的科学天地与人小过几招。“布鞋院士”盛名之下,仍是一个喜欢光脚穿布鞋的“技术宅男”。他遵从的,只是自己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作出的贡献更可贵。
就在几天前,1月7日,李小文以高票当选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由于他酷爱阅读金庸小说,颁奖词也颇具武侠风:“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他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但想必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选自日《人民日报》《新京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日生于四川自贡,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摘自《新京报》)
②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其长女命名的“李谦”奖助学金。
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摘自《中国教育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3分)
A.“布鞋院士”早已是网络红人,可是他淡泊名利,以期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于是立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B.目前,科学圈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因此科学家的形象被打了折扣,成为一名科学家也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
C.于敏院士、植物学家吴征镒、孙家栋院士、李小文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一直是真正科学家的理想标杆,普通公众对他们永远是肃然起敬。
D.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李小文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E.李小文曾以高票当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其颁奖词颇具武侠风,想必一生酷爱阅读金庸小说的他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⑵、为什么李小文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⑶、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⑷、作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李小文是怎样表现出他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更多类似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