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生道情

彭延坤:人生路上“道情”来
 来源: &
彭延坤 资料图片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一栋普通居民楼,78岁的彭延坤坐在躺椅上。这位艺术家眼睛虽已看不见,但言语中似有天然的韵律,轻重缓急,铿锵有力。
  在长沙人的眼里,彭延坤就是“长沙弹词”,“站如青松滴翠,坐似玉树临风。胸如心花开放,情在眼底传神。不论生旦净末,刻画栩栩如生。道破炎凉冷暖,说透书里人情。”
  长沙弹词最早记载见于清朝,因用长沙方言演唱,也称作“长沙道情”。2007年,长沙弹词入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延坤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近3年多来,彭延坤身患重病,却还未寻得接班人,他很忧虑:“如果我走了,长沙弹词怎么办?”
  【 弹词情 】
  “老长沙”中流传一句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一提到彭延坤,市民王定峰脑海中呈现这样的画面:一副墨镜,一把月琴,唱腔圆润而厚重,圣贤经典、市井俗事、名篇小说和革命故事,即兴评唱,娓娓道来。
  有个老听众生病住院,没法看彭延坤的表演,惦记着“等病好了以后就去书场”。可医生说老人“所剩时间不多”,老人伤心,一定要子女找到彭延坤,买空白磁带请他录弹词在病房里听。
  “您能不能为我父亲录一些弹词?他身体不好,想听您唱。”彭延坤满口答应,一曲接一曲,一共录了100多盒磁带。
  “我一听彭延坤的弹词,病痛好像减轻了。”老人闭目悠悠欣赏。弥留之际,陪伴他的还是彭延坤的声音。
  2002年,彭延坤受邀到长沙市火宫殿演出,一直持续了3个多月。舞台上,主持人介绍他的绝活:现场问答,用长沙弹词即兴回答观众的任意三个问题。茶客们兴趣大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拉登现在是生还是死?”……
  问题很刁难,彭延坤却马上能用弹词唱出答案,合辙押韵,幽默生动。
  台下掌声雷动。艺人们都说,这是“最看功力”,也是“最接地气”的表演。
  长沙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胡其美这样描绘彭延坤的技艺:“时而疾风骤雨落玉盘,时而曼舞轻歌杨柳春风,九板八腔十三辙,运用自如功显奇。诙谐的道白生妙趣,厚重的唱腔满座惊,高亢时令人振奋,低吟时让人泪湿巾。”
  火宫殿表演后期,彭延坤因用嗓过多引起发炎导致声音嘶哑,无奈暂停演出。停演当晚,一位老教授特意找到他:“怎么不唱了?哪怕你在台上唱两句我都满足呀!”老教授住河西,每天都要乘公交车,横跨湘江到火宫殿听彭延坤唱长沙弹词。
  2010年,彭延坤受邀参加当年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在容纳近千人的音乐厅里,他一人一琴唱起《红楼梦》中一折《悼潇湘》(又名《宝玉哭灵》),摘得银奖。
  台上,彭延坤唱到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讯时,眉头紧锁,嘴角向下,满脸悲伤,至情深处,声声“妹妹”似为林黛玉招魂,音调低沉,如泣如诉。
  这是长沙弹词中的“大悲腔”。彭延坤告诉记者,长沙弹词并无固定表演程式,一人一琴,表演重在感情,艺人往往进入故事情节,身无大的动作,声腔造势惊人,琴声如行云流水,加上面部表情的配合,足以动人。
  巴黎演出现场,彭延坤在比赛中年纪最大,表演时间最长,22分钟的长沙弹词,原汁原味,现场观众配合字幕静静欣赏。表演一结束,全场观众立即起立拼命鼓掌。
  年幼时,彭延坤因误用眼药水导致双目永久性失明。9岁时,抗日战争胜利,长沙茶馆文化随后迎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整个长沙城有四五十个说唱艺人,二十多个茶楼设场,觥筹交错,曲韵萦绕。
  父亲彭紫钦开了一家名为“日要书场”的茶馆,每天两场,都是雇著名艺人唐云芳、舒三和等表演。彭延坤几乎每天都坐在台下听,渐渐迷上了这个行当。
[责任编辑:张璋]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豫剧连本戏《故道情》5 崔小田、杜启太 河南戏曲大全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豫剧连本戏《故道情》5 崔小田、杜启太 河南戏曲大全
播放量数据: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正在加载...
周围人都在搜-百度搜索提供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剧集: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300字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金华道情传承人叶英盛:一副简板 一生守候
 来源: 
  叶英盛
  楼一宸
  道情是一种以唱为主、说表为辅的曲艺表演艺术,它的起源与道教宣传手段“道歌”关系密切,可追溯至唐宋。清朝、民国时期,道情艺术已十分流行,在江南浙中地区尤为兴盛,八婺地区的道情被统称为金华道情。2008年,由金华与义乌联合申报的金华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次年,叶英盛被命名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年近七旬的叶英盛仍时常出现在各类文艺演出场合,为人们表演地道的金华道情。
  偷师自学走上卖艺之路
  平日里,喜欢道情的观众常常亲切地称叶英盛为“老叶”。老叶的童年很苦,自小父母早亡,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睡觉都没有像样的床铺和被褥,而且经常挨饿,在村里人的资助下他才上了4年的小学。他一直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在他11岁那年机会出现了。
  当时义乌道情艺人很多,经常在各村走动卖艺。一次,一位盲艺人来到叶英盛所在的村中表演《玉如意》,那是他第一次听道情,也就是在那时他迷上了道情。他看见艺人的表演极受欢迎而且收入颇丰,便灵机一动,想自己也试着说说看。于是他便在心里默记情节,在表演间隙主动牵着艺人上厕所,以此换得艺人对他的一些点拨。而后他就地取材,用竹子做了两根简陋的简板,第二天他便到邻乡“撂地”,凭借记忆,依样画葫芦进行表演。当时道情艺人多为盲人,观众看到这么一个小孩表演,倒也十分喜欢,一场演出下来叶英盛进账不少。尝到甜头的他,便继续一边偷学其他艺人的段子,一边卖艺,由此开启了他的演艺之路。
  江湖卖艺讲究师承,于是叶英盛拜了艺人吴九妹当挂名师父,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道情艺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父对他给予指点,但当地大量的民间艺人又都是他的师父,他一边偷学模仿一边琢磨练习,逐步提高了自己的道情表演技艺。
  在长期的实践中,老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声腔高亢、吐字清晰、唱词流利、富有浓郁的地域特点,而且他还会模仿各种声腔与自然音效。
  从田间巷陌到剧院舞台
  随着老叶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金华、义乌一带,他成为了老百姓十分喜爱的艺人。
  有一年,金华市一位老人生命垂危,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听一回老叶演唱的道情。老叶听说后,赶了近20公里的路,来到了老人的床头,为老人唱了两个晚上的道情。第3天,老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
  老叶会的传统段子很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八仙拜年》、《滚元宝》、《万花楼》等,都被录制成了唱片、磁带,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受到了道情迷们的热捧。
  老叶在表演传统书目的同时,有感于新生活与社会变革,也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20世纪70年代,老叶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与人合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借被面》备受好评。1985年,他赴京演出《怀念吴晗》,在场的吴晗亲属感动落泪。根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义乌人王选多次到日本控告日军侵华时期细菌战的事迹,老叶创作了《感动中国的人》,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祖国名山》、《义乌的桥》、《姑娘与嫂嫂》等作品则成为了地方曲艺的保留节目。
  因为成绩显著,老叶也经常应邀去全国各地演出,继盲艺人叶英美之后,他延续着金华道情在全国的影响。1992年,义乌市文化馆成立曲艺团,聘请老叶当团长,他欣然前往,在台前幕后为义乌的文艺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为道情传承乐此不疲
  如今的叶英盛身兼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但他依旧忙碌于表演与传承金华道情。
  在义乌的城区与古镇,各有一个曲艺书场,即“曲苑书场”和“古镇书场”,两个书场常年有道情演出,经常座无虚席。目前,两个书场的演出事务都是由老叶打理,每天,他都坐着公交车往返于书场之间,生活很是充实。
  在义乌,道情的传承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自从金华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对于道情的扶持,建立了道情传承基地,多个学校开设了道情兴趣班。老叶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将自己总结的从艺之道传授给感兴趣的小学生们。在这些孩子中,他发现了不少好苗子,他培养的学生在义乌市校园文化节、浙江省曲艺节上崭露头角。如今老叶正式的徒弟有20多个,接受过他培训的更是不计其数。
  10多年前,在一场车祸中,老叶的一只眼睛失明了,肋骨断了几根,伤愈后,他更加意识到曲艺传承的紧迫性,开始整理传统书目。至今,他已整理传统道情《双玉球》6集、《玉连环》12集、《七星剑》13集、《龙凤玉环》26集、《万花楼》42集等,共有200多万字。
  笔者曾经问他身在义乌这样一个充满商机与诱惑的城市,是否想过改行,他坚定地说一直没有,哪怕在“文革”时期他被当作“封资修”的典型备受摧残,他也仍坚持唱道情,问其原因,他说:“老百姓还喜欢呢!”
  一支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唱一生。人活于世,总需要一份执着与一份寄托,或许,这一支小小的渔鼓筒,便是老叶这一生的守候。[责任编辑:产婉玲]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气息浓郁的浦江道情
  浦江道情是下里巴人,在道情筒和竹拍“吉彭吉彭吉吉彭”的热闹声里,浦江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浦江道情的艺术宝库已经非常丰富,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浦江道情这样,富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都源于浦江民众的现实生活,取材于发生在浦江的社会新闻。
  “自从盘古开天地,先有新闻后有戏。出新闻来道新闻,新闻要出哪洲哪府并哪门……”近日,在郑宅镇冷水村新堂头天井空地中,一张老式四方桌子被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桌上有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盲者,他左手拿着一副长竹夹,不停地夹击,腋下夹着一个道情筒(长渔鼓),右手不停地敲击,摇头晃脑,口中唱着有韵律的曲词,津津有味,沉浸其中。他就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道情“唱新闻”唯一的传承人郑生兴。
  此“新闻”非彼“新闻”
  浦江道情俗称“唱新闻”。“唱新闻”中“新闻”两字,不是现在新闻记者的新闻。它是一种将戏剧、相声、歌谣、说书、口技等艺术熔于一炉的民间艺术。
  据说,“新闻”的来历是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化而来,后以唱社会新闻为主,实际上就是唱故事,流行于浦江、义乌、东阳一带。浦江道情,轻便灵活,演出道具极其简单,只用道情筒、两片一头带弯的竹拍即可。一人多角是它的独特之处。在同一节目里能塑造众多的人物与各异的风格,并能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变革。浦江道情在演唱时,多用地方方言,传统剧目素材取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和社会新闻,经文化人创编而成。由于作品来自现实生活,来自群众之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唱起来琅琅上口,深受浦江人民喜爱。浦江道情同时与浦江乱弹戏曲音乐密切相关,如道情中的“宫灯调”、“紧板”、“慢板”等从浦江乱弹中借鉴而来。
  据《金华市曲艺志》记载,浦江道情是清同治二年从东阳传入的。东阳人赵夫娘人称“东阳妈妈”,居住在浦江演唱,收传徒弟毛锦秀、黄几亭,后形成别具一格的浦江道情唱派。演唱剧目有《乾隆游山东》、《珍珠塔》、《八美图》、《尼姑记》、《方卿见姑》、《金凤冠》等41本,还有一些自编的曲目。这些道情曲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在传唱中不断加工完善,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丰富多彩,影响深远。浦江道情唱起来琅琅上口,讲究押韵,如:浦江道情的开头两句――“自从盘古开天地,先有新闻后有戏”,以及从这家唱到那家的转折用句―――“唱一家换一户,下面唱到那家门”,暂时停顿或者结束时用的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06年,浦江道情被金华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唱新闻”道具:道情筒和长竹夹
  老艺人郑生兴的“唱新闻”之路
  在过去,浦江道情的演唱者几乎都是盲艺人,他们走一路唱一路,生活十分艰辛。他们的要求不高,酬金大多是粮食,如大米、玉米、小麦、大豆等,给多少是多少,从不计较。他们演唱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只要有条凳子坐就可以,农村中的晒谷场、厅堂、明堂口等只要坐得下人,都是演出场所。
  郑生兴1948年出生,郑宅镇冷水村人,在家中排行老四。因家境贫寒,母亲奶水不足,刚出生的郑生兴只能喝米水,所以一直体弱多病。4岁时,因患病,郑生兴双目失明。
  郑生兴幼年时,村里来了一位盲艺人,为乡亲们唱了一夜的浦江道情。因为喜欢道情,拥在人群中的郑生兴一边听一边默记故事情节,在艺人休息的空隙,郑生兴会主动带着他去上厕所,乘机请教一些问题,这位老艺人被郑生兴的善良和热情打动,偶尔也会点拨一下。
  儿童时期的郑生兴就像窄缝中的野草,艰难地活着。没有被子,就捡几把稻草;没有床铺,就睡在冰冷的楼板上。他明白如果吃不饱肚子,四处游逛也是件不光彩的事。在这种状况下,脑筋灵活的他想到了一条出路:唱道情。
  那个年代,唱道情要先拜师,没有拜过师出来唱,被同行知晓,要缴渔筒鼓。14岁时,郑生兴带着自己制作的道具,找到了当时稍有名气的唱道情艺人郑其禄(前陈人,是我县曲艺协会第一届会长唱道情艺人钟士焕的得意门生)。
  道情以说唱为主,咬字清是道情的基本功,根据剧情需要,节奏该紧就紧,该慢就慢。说到苦处,能让听众落泪;说到乐处,能叫人捧腹大笑。为练道情,郑生兴可没少下功夫,他经常凌晨4点起床,步行至前陈村师傅郑其禄家,恭候师傅,跟着师傅东奔西跑。晚上回家后,他还会一字一句地背下道情台词,为了能多背几本道情台词,郑生兴经常背到深夜才睡。16岁时的郑生兴,已经能背下55本道情剧本。
  16岁后,郑生兴离开了师傅,开始独立唱道情。这一唱就是50余年,直至去年5月患肝硬化住院治疗后,才暂停了“唱新闻”。期间,他唱遍了浦江的各个村落,还去过兰溪、义乌、桐庐、建德等地。郑生兴说,步行是最辛苦的,以前交通不便,到各地“唱新闻”主要靠步行,而步行经常会摔跟头,35岁时,他去礼张村“唱新闻”途中摔了一跤,右脚骨折;38岁时,在去前陈村的路上,从桥上摔下来,左脚骨裂。至今遇见风雨天气,两脚的伤还会隐隐作痛。
  通过多年的传承和探索,郑生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情演唱风格。他的唱词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乡土味极浓;叙述、旁白、对话,运用自如,且能摹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他的嗓音高亢、音质清亮,唱腔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哀怨抒情,深受观众喜爱。有人说郑生兴唱道情有五好:喉咙好、记性好、筒拍得好、自编自演才学好、一口好“雌喉”(女声)。尤其是他的“雌喉”表现在剧中的太太、小姐、丫环等各种身份的女性,都能通过他那口技式的声音惟妙惟肖地加以演绎,增强听众对人物鲜明个性的深刻理解,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郑生兴30余岁开始收徒,先后收有10余人,成就较突出的4人分别是郑春亭、陈柏基、张猫头、张诚。郑生兴一生学有传唱剧150余本,传授并使学徒完整流利传唱的有30余本。
  “唱新闻”只有两样道具:道情筒(即长渔鼓)与长竹夹。
  据说道情筒是以前道士演唱道情所用的乐器。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中,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不一的节奏,以刻画人物性格、情态,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唱词以七字为主,大多自编自唱,多以独坐,或站立演唱为主。
  明人王圻的《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c,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k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渔鼓制作简单,用竹子为筒,猪k俗称板油,就是附粘在猪内脏上的那部分脂肪,取脂肪上覆着的薄膜蒙在竹筒一端的口子上;再截取一段竹子劈开做成简板。竹子中空,而猪k膜很薄,发出的声音显得沉郁内敛;竹制的简板相击声音清脆利落;表演时,艺人一手击渔鼓,一手合击简板,和声而歌。
  郑生兴说,道情筒很有讲究,一般他都是自己亲自制作,竹子是选石竹,用竹筒制作,长约3尺,3节竹节,中间2节打通,对口子和竹节进行修刮打磨,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一般是用板子油的油皮,把油皮剥下,洗干净,贴在木柱上,油皮干后,再将油皮用细竹篾箍扎紧,再用布缠裹捆紧,这道情筒就制成了。长竹夹子制作就容易多了,选好竹子,烤弯竹夹头端,竹夹的其余部分应该平直,两竹片夹了声音脆为准。
版权所有:浦江县新闻传媒中心
地址:浦江县环城东路61号 邮编:
浙ICP备:号-1翻身道情(王二妮原生态系列)【彩谱】
歌谱简谱网
翻身道情(王二妮原生态系列)【彩谱】
翻身道情(王二妮原生态系列)【彩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康道情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