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一九八五年入伍的一九九0退伍军人二次入伍规定有那些政策?中央对拥有二十多年党员有那些政策

军人,怎能在解甲后倒下?——全国复员军官现实生态面面观
——全国复员军官现实生态面面观
(作者声明:本文为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若有对号入座现象,纯属巧合。)
&&&&&&&&&&&&&&&&&&&&&&&&&&&&
本帖最后由 老兵
于 <span HREF="tag.php?name=-7-21 02:28 编辑
关于复员,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1、军队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实行裁减,大批人员退出现役。2、军人因服役期满或其他原因,退出现役。简而言之,复员,泛指军人退出现役。
&&&&人民解放军每年都有新兵入伍,老兵退伍。老兵退伍,一般是回原籍,不负责分配,习惯上叫复员。而军官复员,在解放军的退出机制中,多年来产生了极大歧义,在实践中又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问题和矛盾愈演愈烈。
&&&&一、一纸空文&&误我长城
&&&&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复员军官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何谓复员军官问题,是指1993年至2000年间,执行国安[1993]2号/[1993]政联字第1号文件,军队采用货币形式一次性安置(即买断),国家不负责安置工作,由个人自行就业。由于政策失误,盲目执行这个文件的退役的师、团、营职校级军官(以下称复员军官/复员干部)共有23000名,数年以后,大多沦为赤贫,甚至举债,生存状况急剧恶化,生活情景惨不忍睹。除了下岗工人、无业游民、边远山区的农民、监狱里的罪犯,最为悲惨无助的恐怕就是这批复员军官了。这是在国家和平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唯一未受益的群体,由此引发的社会悲剧,应该引起高层的关注。
&&&&1、通知魔咒
&&&&问题需从源头找起。复员军官问题,完全起因于一纸官僚主义文件,即国安[1993]2号/
[1993] 政联字第1号文件《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该文由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政治部等9个国务院和军委下属机关部门联合行文,以主办单位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文号简称国安)和总解放军政治部联络部(文号简称政联字)文号下发。请注意,文件格式是“通知”。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各种雪片般“红头”文件,它既权威、又简单,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代替法律法规。有些议题在法律法规未出台之前,又要急于推行,往往采用“红头”文件以一贯之。为体现弹性、阶段性,并留有余地,往往冠以“试行”、“暂行办法”、“临时措施”等。由于“红头”文件好使,各级党政机关,无不用到极致,以至泛滥,有的墨迹未干,即成笑柄。诸如号召公务员帮助地产公司卖房、号召团购买“爱国”烟,号召全民杀狗,等等;还有许多“‘通知’的通知”、“‘请示’的请示”,成为机关公文旅行、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的法宝。国安[1993]2号/
政联字第1号文件《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标明是个试行文件,按理,作为一项试行政策出台,以“通知”行文并无不妥。两家联合行文,似乎已成惯例。但常识告诉我们,“通知”不是非执行不可的命令、规定或指示,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弱化很多。特别是关乎干部(含军官)任免、使用和去留问题,不宜用一纸“通知”就决定其一生命运。根据“党管干部原则”,有关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标准、制度必须由党中央统一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条例》第三十九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第五十一条均有“军官退役后安置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明确规定。此“通知”凌驾于党中央和法律之上,显然越俎代庖,政策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尽管是一纸“通知”,却非一般通知,它如三聚氰氨,一经发出,便覆水难收。未出几年,直接和间接造成一批复员军官及其家庭严重生态灾难,其惨烈程度,为建国和文革以来所罕见。下面可重温一下“通知”,全文如下:
&&&&&&&&&&&
& 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
&&&&&&&&&&&&&&
(国安[1993]2号、[1993]政联字第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公安、财政、劳动、人事厅(局)、税务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处部: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多渠道地安置军队退出现役的干部,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退出现役暂行办法》(国发[号)精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文职干部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军队干部复员的对象是,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文职干部暂行条例》规定的退出现役条件,本人自愿作复员安置,以及犯有严重错误丧失干部条件不宜作转业安排,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按照干部退出现役的批准权限办理干部复员的审批手续。凡自愿复员的干部,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二、自愿复员的干部,可回原籍县(市、区)或入伍时户口所在地;也可到配偶所在地;对确有实际困难需要到其他地区安置的,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的规定执行。
&&&&自愿复员的干部,除自愿回农村者外,均落非农业户口。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凭县(市、区)以上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的证明办理审批落户手续。
&&&&三、自愿复员的干部、政府不负责分配工作,由本人自行就业。
&&&&国家机关和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在社会上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对具备条件的复员干部优先聘任和录用。
&&&&积极扶持复员干部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及时核发营业执照,当地政府在有限期内给予低息贷款,根据国家税收管理体制,经税务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要鼓励复员干部到边远艰苦地区、经济特区、开发区和重点建设工程、新建扩建单位工作。允许这些地区和单位跨地区录用复员干部。
&&&&对复员回农村的干部,有条件的地区,应在乡镇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在乡镇企业不能安排的,应按规定划给责任田(山)、自留地(山)或安排承包其他生产经营任务。
&&&&四、复员干部就业后的待遇,按照“享受所在单位同工龄、同工种、同岗位人员待遇的原则确定。复员干部的军龄应计算为本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和投保年限。
&&&&五、复员干部配偶是正式职工的,可随同干部一起调动,当地人民政府应予以分配工作。随军无工作的家属可能同前往,符合就业条件的,劳动部门应介绍就业。
&&&&随同复员干部调动工作的配偶,凭县(市、区)以上劳动、人事部门同意调入的证明,随军无工作的家属,凭县(市、区)以上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的证明及所附的随迁家属名单,由当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
&&&&复员干部的住房,原则上由录用单位按照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办法优先给予解决。对复员干部个人修建私有住宅的,享有与转业干部同等的优惠待遇。
&&&&六、中央财政根据当年军队干部复员计划,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在国防支出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解决复员干部的安置及一些特殊困难补助。
&&&&七、被判过刑的复员干部的安置办法,仍按公安部、民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刑满释放干部安置问题的通知》([1989]政干字第258号)规定执行。
&&&&八、各年度军队干部复员计划,由民政部、总政治部下达。各军区、各军兵种等大单位应于每年1月底以前将本年度军队干部复员计划报总政治部。各地人民政府要按照计划和政策规定做好接收落户工作。
&&&&部队不派人为复员干部联系工作。师以上单位干部部门,按照下达的计划,将复员干部审批报告表和档案转到接收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经省级安置部门审查后,立即通知接收地的县(市、区)安置部门做好接收工作。
&&&&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的复员干部档案交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的保管。
&&&&干部被批准复员的命令下达后,由部队组织办妥手续,直接介绍复员干部去接受地的县(市、区)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报到。
&&&&此通知从下发之日起试行。
2、奇文 
&&&&让我们恭敬地研读一下:
&&&&首先看引文,文件开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退出现役暂行办法》、国发(号文件精神……”请注意引用的时间段,证明(1993)政联字1号文件是(号文件的翻版,来源于“文革”动乱时期的错误定论。往事不堪回首,国发[号)文件出台于1975年下半年,正是“四人帮”猖狂得登峰造极之时,军队也刮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妖风,这个时候的文件,无不深深留下极左的烙印。开头一段:“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这显然是肯定和吹捧“文化大革命”;另一段在第五条:“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认真做好军队退出现役的干部分配和安置工作。”这些陈腐过时、左得要命的套话,如今翻出,仍感刺鼻呛脑,如梗在喉。建国以来,为了经济建设需要,人民解放军搞过几次成建制复员,如建设兵团、铁道兵等,把军官个体遣散复员,少之又少,且遗患无穷。自1969年起,由于“文革”动乱和左的思潮泛滥,军队干部复员处理再度兴起,到1975年,年年都有一批军官复员。大批的正直的军官,就因为政治立场不左,被错误地复员遣散,它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不到五年,(国发[号)文件的就被纠正。198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下发(中发[1980]3号)文件,全面清算和纠正了1969年至1975年期间将军队干部作复员处理的错误。文件指出:“在1969年至1975年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错误地将四十一万军队干部作了复员处理(当时随同回籍的家属约有二、三十万人)。”这一定论,已十分明确地为1969年至1975年将军队干部作复员处理的错误定了性。被纠正了的“文革”产物,怎能成为新时期制定政策依据?你说怪异不怪异?
&&&&怪异之处还不止开头,“通知”全文共分八条,首先看第一条,“军队干部复员的对象是,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文职干部暂行条例》规定的退出现役条件,本人自愿作复员安置,以及犯有严重错误丧失干部条件不宜作转业安排,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军官和文职干部。”把“符合的”和“严重错误丧失干部条件”两种类行的人并列并且等同看待,好坏不辨、良莠不分,这是什么政策?是不是侵犯人权?毛泽东他老人家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是出于粗心大意,还是内生性歧视?众所周知,按行文规定,制定文件要一事一件,不同性质的事项不能混为一谈,以免产生执行误区,造成不良后果。果不其然,正是由于这一政策性原则性错误,流毒甚广,在长达八年的执行中,危害深重!
&&&&再往下看,第二条,文中使用了“可回”、“也可到”,第三条使用了“应优先”、“积极扶持”、“要鼓励”、“应安排”、“应按规定”、“或安排”,第四条使用了“按原则”、“应计算”,第五条使用了“可随同”、“应予以”,第六条为“按标准”……再往下看,第七条是“判过刑的”(注:判刑的应按判决书另文处理,在这里煮成了一锅粥!),第八条是有关报计划、办手续的事项。你瞧,清白无瑕的复员干部不仅与“犯有严重错误”并列,而且成了“判过刑的”垫背的!而关系复员干部一生命运的第二至六条是一连串的修饰性助动词,条条模棱两可,文中连一个“必须”这样的词都找不到!就这样,既有“复员干部”又有“犯有严重错误”、“判刑的”的字眼,加上一大堆拼凑、堆砌、罗列的文字,没有一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准确论证,没有一条能够实实在在落实,这样的文件,怎么能执行?谁会认真执行?即使执行,不出现误解才怪!说这个文件是一纸空文不仅一点不冤枉,恐怕还不全面,说它犯有严重政策性原则性错误也不为过。
&&&&从“通知”内容看,(1993)政联字1号文件把军官的军衔权、退休权、养老权、医疗权、住房权、服预备役权、享受社会发展权等等诸多权利一概忽略,或有意进行回避,从而剥夺了复员军官的多项合法权益。这是对我国宪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的关于军官及公民权益的公然违反。最明目张胆不过的是违反了1989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第三十九条所阐明的“军官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住房补贴”的规定,她刚刚颁布五年后,就炮制出了这个“通知”,使军官政策前后矛盾,导致复员军官无房可住,无公积金买房,其它权益也丧失殆尽。
&&&&“通知”是抄送各部委、各省市的,因并非隶属关系,文中每条采用模棱两可的模糊语言,乍听起来有理,实则通篇空话。由于有关部门缺乏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官僚主义和文牍作风制定政策,文件本身存在政策依据错误的先天不足,加上当时中央、军委和各级地方政府无配套法规性文件出台,“通知”仓促“试行”,不但没有有执行力,没有一条能够落到实处(已被铁的事实证明),而且产生负的效果,时至今日,造成无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这个“通知”不仅文风拙劣,最阴骘之处莫过于要求将复员军官档案移交到退伍军人办公室,而不是军转办。退伍军人办公室受理的一般都是士官以下级别士兵的档案,这是移交军官和士兵的本质区别。正是由于执行了这个错误的文件,使23000名中级军官瞬间失去了军衔和国家干部身份。当时初涉人生转折之路的军官们并未觉察,也无人立马提出异议,因为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当然也有人感觉受辱,压根未去报道(为数不少)。这种歧视性做法,几乎杀人于无形。今天再反复解读“通知”,可以看出,起草者似乎也想一笔抹杀退役军官的干部身份,但出于没有宪法和法理佐证,也没有站得住脚的历史依据,至使文中多处不自觉地承认了复员军官的干部身份,出现了罕见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文字现象。在文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干部被批准复员”,至少承认原来的干部身份,文中多次使用了“复员干部”,
“复员回农村的干部”,“自愿复原的干部”,前面用了这么多定语,但叙述主体和行为主体“干部”未变,十分清楚的表明退役后还是干部的意思。“对确有实际困难需要到其它地区安置的,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的规定执行。”
在这里,百分百把复员军官当作了干部。“对复员干部个人修建私有住宅的,享有与转业干部同等的优惠待遇。”这里又一次把复员干部和转业干部同等对待!这是领导马虎、经办单位敷衍了事、尸位素餐,还是为了留点余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明白无误的地规定“军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既然是国家工作人员,没有警告、降级、撤消职务等组织程序,怎能说没就什么都没了?实践证明,军官退役不是买卖,不是一次买断就万事大吉,这不符合党的干部政策。不是一句《卖拐》台词:“卖啦,卖啦!”
&&&&我们回过头来学习一下公安部、民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刑满释放干部安置问题的通知(〔1989〕政干字第258号),通知第一条规定:“刑满释放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应由原部队重新确定其职务等级(技术等级)和工资待遇。确定的原则,一般应低于其服刑前的职级。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人员,也可不降低其职务等级(技术等级)和工资待遇。”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军队刑满释放干部,只要表现好,组织上仍然可按原职务等级(技术等级)和工资待遇安排(当然表现不好的罪犯除外),仍享受国家干部待遇。而政治上毫无瑕疵的复员军官,连刑满释放干部都不如吗?再看第二条:“刑满释放的军官和文职干部,除犯过失罪并在服刑期间表现好适合继续担任干部职务的可安排转业外,其余的一般作复员处理。”这里又有争议了,犯罪且表现不好的军官才做复员处理,请注意复员处理这两个并列连词,顾名思义,凡复员的是不合格的“处理品”,复员军官们一身清白,怎么也当“处理品”处理了?组织当初设的两条路,转业、复员任选,既然同时可选转业,说明复员干部本身不是处理品!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中,党和军队对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是十分慎重的。即使犯了错误,不宜任用,也有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过程。联想现在很多地方官员(公务员),只要不是刑事犯罪、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被免职的,过些时日还能复出;即使退一万步不复出,政治权利未变。而出生入死、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立功受奖无数、无罪无过无错的人民解放军军官被宣布复员,怎么一夜之间变成“全裸”,连一件“马甲”都没了,公平何在?难道一个国家有两种干部制度不成?
二、铁马冰河&&热血军旅 
&&&&这23000名军官,来自全国各大军区和各军、兵种,可谓共和国精锐。特殊兵种有核武器试验部队、地空战略导弹部队、总参技侦部队、空降兵、装甲兵、防化兵、潜艇兵(含潜水)、两栖侦察兵等,部分毕业于军医大学、陆军指挥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解放军通信学院、解放军外语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潜艇学院、水面舰艇学院、工程兵学院、坦克兵学院、炮兵学院、防化兵学院、导弹学院等,基本涵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所有专业。单从军事角度说,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如果将这批人集中起来,可组成一个独立建制师。若论战斗力,强过美国最强的兵种海军陆战队,那个臭名远扬的输送雇佣兵的黑水公司又算什么?复员军官绝大多数为师、团、营级干部,军衔以校官为主,百分之百共产党员,绝大多数立功受奖,有战斗英雄,有残废军人,有全军专业比武第一名,有的授予过荣誉称号,有的是学雷锋标兵,有的是爱民模范,有的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过重要军事论文和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他们在常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山、海岛等偏远之地,驻守着祖国的边关。不少人参加过援越抗美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入缅作战、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等战事和98抗洪等重大抢险救灾,执行过国内重大特殊任务和平息突发事件,在茫茫大洋上与敌对国家的航母编队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对敌占岛礁进行逼近侦察。他们屹立国门,扬威海外,为祖国的尊严、和平和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军龄多在十五至三十年之间,他们以身许国,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军旅。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为保家卫国,个人和家庭都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1、英雄何处觅
&&&&2009年的清明节,老李与几位老战友相约,冒着纷纷细雨,再次来到了坐落在云南边陲的麻栗坡烈士陵园。这是他第五次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亲密战友了。
&&&&1978年底,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越边境上空,部队的战备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几个月前,时任连长的老李和他的连队经过紧张的战前训练,突然接到命令,开赴我国西南边陲集结地域,来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最前线。
&&&&老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79年元旦,离战争爆发还有一个半月,他们在南溪河畔的四连山地域集结待命。
&&&&他们在紧张地训练排雷破网,备战之余,还帮助附近农民劳动,一位孤寡的大妈经常来驻地打猪草,老李马上命战士们,帮助她打了高高的一摞猪草,几个人吆喝着抬到她家。大妈躬着腰,站在家门口,深情地目送着这些即将上战场的年轻军人。
  日晚,老李率领他的连队,穿过茫茫夜色,摸入了老街前沿的敌人阵地。当晚,我军要攻占老街前面的一处高地,那里有越军驻守,老李和他的战友接受了排除越军地雷的任务。由于夜间行动,地形险要,乱草丛生,排雷进行得非常艰难。开始,老李先命副连长担任第一突击组的排雷任务,副连长用探雷器探雷,在引爆第一颗地雷时就被炸得血肉模糊,当场壮烈牺牲。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老李亲率第二突击组,他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截长竹竿成功地引爆了一颗地雷。17日凌晨4时,我军发动全线攻击,老李不顾一切用身体滚向雷区,成功越过雷区后,接着向敌人的火力点猛冲。他看到,好几名冲锋的战士在敌人猛烈的扫射下倒了下去。老李心痛如绞,他觉得不能让更多的年轻战士牺牲了,他从身边一名战士手中夺过爆破筒,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接近敌人,并奋力将爆破筒投向敌人阵地,成功地炸掉了小高地上敌人的火力点。然后,他一跃而起,第一个冲上高地,用手枪向守卫的敌人开枪射击,后续部队趁势呼啸着迅速占领了敌人阵地。
  在这场激烈战斗中,老李因成功排掉一颗地雷,身先士卒冲入敌阵炸掉一个火力点,率领连队全歼守敌,缴获敌机枪一挺、冲锋枪、手枪、多支、手雷一批,上级要给他记一等功,老李不安了,推辞了,把一等功让给了已经牺牲的副连长。最后,上级给他记了二等功。庆功大会上,军区政治部表彰老李“为夺取战斗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夜之间,老李成为全军官兵学习的榜样,成为全国各地青年们崇拜的大英雄。此后的半年里,老李所在部队组织的英模报告团到各地巡回做报告。老李所到之处,迎接他的都是鲜花和掌声。赠送纪念品、要求签名、通信、甚至求爱者络绎不绝(当时他已婚)。后来,他当了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成为一位优秀指挥员。
&&&&1994年,老李离开了服役27年的边防部队。因为家庭困难,他选择了复员,他当时拿了十万元的复员费。复员以后因妻子生病、翻盖新房、孩子成家,那点钱很快就花光了。老李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妻子没工作,老李没收入,日子过得很清苦。
&&&&老李喜欢喝酒,喜欢回忆三十年前打仗的事,但如今的年轻人已不太爱听了。他经常自己沉浸在回忆中,云南边境红土地上每个重要的地理坐标,他都会背诵。他记得开远,那是战前军机关和直属队的所在地,他到那里参加过战前会议。老李和他的战友们在打老街攻坚战中,血战三昼夜,双方的炮火天崩地裂,老李所在部队终于将其拿下,然后大军长驱之入,最大的作战纵深是深入越方80公里的铺楼地区。他记得那座河口连接越南老街的大桥,原来叫古榴大桥,是老李和他的连队撤退完毕后,军区派舟桥团把它炸毁了。
&&&&让老李一辈子心中不安的是,他的连里死了17个人,大部分不满20岁,他们都葬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那里共安葬了957位烈士。象如此规模的烈士陵园,在云南大地上有多座。早些年,他年年都去拜谒,他不忍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太寂寞。他觉得每去一次,灵魂在那里得到净化一次。
&&&&今年清明,大家又相约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老战友们也多年没见了,个个老得头发都花白了,他们喝着白酒,唱着当年战前最喜欢唱的歌,唱得那么起劲,那么动情,歌声苍凉而悲壮,歌声使他们又回到最艰苦的岁月,歌声也勾起了他们对逝者的思念——那些曾经生龙活虎的战友们。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哭了,一个个哭得象伤心的孩子!
&&&&老李告诉笔者,他对复员后被剥光所有身份和待遇也想不通。几年前的一天,战友们打电话让他到省政府门前参加静坐,他来到了现场,看到一幅“自卫还击要饭团”的标语,他踌躇了,悄悄地离开了。他说,比起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友,也许不应该再有所求。
&&&&2、雪国男儿
&&&&谭贵益,是一位平凡的悲剧式英雄。1976年3月从四川省苍溪县应征入伍,1979年入党,1996年授中校军衔。
&&&&入伍前,谭贵益生得浓眉大眼,结实敦厚、身强力壮。四川兵勇敢、吃苦精神天下闻名,负责接兵的的军官一眼就挑中了他,结果他真的是个好兵,并且成长为一个好军官。他生前曾系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二团卫生队长。他同全军镇守边关、扎根艰苦特殊地区及海、边防的军官们一样,从一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一直干到鬓发斑白、病魔缠身,“等高线”布满额头,才解甲归乡。24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在素有“世界屋脊”的喜玛那雅山脉北麓,那里海拔4370余米,号称“地球第三极”属“生命禁区”,驻地距中印边境仅二十余公里。在条件极其艰苦的七十年代,“冬住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一年四季吃不到新鲜蔬菜,导致身体严重营养不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内地较之仅为67%。严重的高原反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夜夜难入睡。孤独地渡过了无数的思乡之夜、中秋之夜和新春佳节。夏天,在那寸草不生、荒山秃岭、“拉屎不生蛆”的不毛之地,饱受了夏季强烈紫外线灼射;冬季天寒地冻,“大雪满弓刀”;春、秋常被遮天敝日的风沙吞蚀。水为生命之源,特别严重的是,他所在部队常年累月饮用被牛马粪、羊尿和腐叶烂根严重污染过的水,对健康带来严重损害。那里服役的军人都知道,在那里时间越长,对身体损害越大。对居住在此类特殊地区二、三十余年的校级军官们来说,其结果可想而知。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谭贵益干得却很出色,他曾荣立三等功3次,多次受嘉奖,1996年9月被成都军区授予“全军除害灭病”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载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雪国男儿血》一书。有书为证,谭贵益复员前24年的军旅生涯,为边关各族人民,为部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
&&&&军人的奉献牺牲岂止他一人?谭贵益的妻子罗晓琴是一位聪明、温柔、善良的女性,他深爱着在高原上“搏命”的丈夫,默默支持他的工作,家中双亲年迈体弱,生病在床,她精心伺候,柔弱的抗着一个家的重担,一抗就抗了二十多年。谭贵益临终前用枯枝般的手紧紧握住罗晓琴的手说:“我这一生对不起你和女儿,年年‘七夕’鹊桥会,我俩聚一次要等一年半(西藏部队一年半休假一次),长年累月,我站在雪山哨卡上,你守候在父母的病榻前,活活苦了你一人!”谭贵益已经走了,饮恨痛苦地、寂寞地离开了他曾深深眷恋、默默奉献过的土地!他是1999年9月复员的,从复员到去世不到六年时光。他因贫病交加,引起从军旅带来的多年的并发症,于日死亡,时年仅五十岁。
&&&&3、橄榄本色
&&&&武警甘肃总队临夏州支队原副支队长郭文龙,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军人。1974年10月,青春勃发的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由陕西省华县应征入伍。二十四年来,他用一名优秀党员和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忠实履行自己入伍、入党时的誓言。他所服役的东乡县极其艰苦,全县96%的人是东乡族,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自然条件也十分恶劣。全县除武警中队外,没有一个汉民食堂。中队驻扎在县城最高的山头上,买菜要到临夏市买。买大肉必须“伪装”,否则班车不拉;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用骡子驮。一年无霜期不足五个月,别人提起东乡都“谈虎变色”、望而却步,而他却扎根东乡10年。1980年,为改变中队落后的居住条件,郭文龙带领战士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三个月,硬是搬掉了一座山头。
&&&&在干好本职的同时,郭文龙先后数十次参加抗洪抢险、灭火救灾、“处突防暴”等战斗任务,十余次面对“死神”的威胁。1976年春,在参加原临夏县红卫医院灭火抢险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火海。他抢救药品时被绊倒,嘴碰在铁器沿上,嘴唇外翻,血流如注,他抓了些烟灰抹在伤口上,未喊一声,继续战斗。至今疤痕还在,使牙齿过早脱落。1977年2月,在抢救因塌方被埋在12米井下的工人马进宇时,被再次塌方落下的沙石齐胸埋住,几乎丧生;1985年,在东乡族自治县为制止一场因宗教纷争引起的群众械斗,差点命丧乱棍之下;日晚,临夏市广场百货大楼发生特大火灾,他主动请缨,于第一时间奔赴火灾现场,指挥支队机关、一中队、二中队、临夏市中队官兵奋勇灭火,对水远、楼高、火势猛、现场复杂、联络不畅的情况果断处置,协助消防支队,强化指挥力度,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郭文龙在基层十七年,先后转了四个中队,可以说,哪个中队有困难、有问题,他就被调到那个中队。但无论在哪里,他都在本职岗位上忠实履行职责,创造性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战士们的信赖与爱戴。他在正副连职岗位上干了整整十一年,组织既不提升,又不让走,他都从未闹过情绪,撂过挑子,而是一如既往地奉献着。在担任政治处副主任期间,主任挂名不在岗,实际在编只有三人,他凭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负责精神和不甘落后、勇创第一的劲头,带领大家创出了一流成绩,被总队评为“先进处(室)”。任主任期间,工作更是样样走在前面,件件落到实处,受到党委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工作经验与作法,多次被上级转发推广。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干部,无论是扎根基层,还是任职机关,无论作出多大成绩,都不贪功争名,甚至多次在抢险救灾中连命都几乎赔上,也从不表功。尽管如此,也还是立了两次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员,多次受到嘉奖。他为部队尽了心,对组织负了责,无怨无悔,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一九八五年至八九年,他的亲人先后三次在老家为他联系好了让人十分眼红的工作,但因部队工作需要,他一次又一次的留了下来。
&&&&回顾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郭文龙自豪地说:“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军队!”
&&&&4、弱肩柔情
&&&&十几年前,军旅生活的基调仍是激扬的,《十五的月亮》,以淳朴的语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意境,抒发出了军人极其亲人们的忧伤和思念。这首歌,是当时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文龙的妻子小齐美丽贤淑,1967年毕业于陕西某师范学院,后又专修英语两年,后回到华县候坊中学任了民办教师。一九八三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毅然离开关中平原,来到了连做梦都梦不到的东乡县民族中学。时至今日,因为辗转军营,全国的民办教师都转正了,而只有她,辛勤耕耘30个春秋,干的教师工作,享受的还是合同制工人待遇。尽管小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嫁给了军人,她却从没有后悔。丈夫驻地中队离学校远,而且是上山下坡,每天往返两趟,备课、批改作业等,常常熬到深夜,累得腰酸腿痛,时常因病和劳累而晕倒,身体只剩90几斤,有几次竟晕倒在回家的路上,但她从不抱怨。看到战士们站岗放哨、训练、劳动、学习十分辛苦,男子汉做不了针线活,她就坚持为战士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仅为战士编织毛衣就20多件。平时,哪位战士病了或是外出回来,错过开饭时间,她只要有空,就亲自为战士做点可口的饭菜。对报考指挥学校的战士,她除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复习外,还帮助战士到学校联系能力强的老师为他们作系统辅导。那几年,小小的东乡中队每年都有两名战士考上指挥学校。战士们都说,我们的成功与齐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中队人员极少的情况下,她还站过岗。多年来,无论家里遇到多大困难,无论她病有多重,无论她遇到多大挫折,她都默默忍受。&&&
&&&&复员军官们二三十年的辉煌历程,只所以能一步一个脚印,干得踏踏实实,建功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后有伟大的父亲、母亲,有高尚的妻子、兄弟姐妹,他们为有这样的亲人而自豪,也更为无力报答他们而深深愧疚。漫长的军旅生涯,复员军官远离家人,两地分居,亏欠亲人的已经太多,军功章确实有他(她)们的一半,他(她)们是支撑军人傲然屹立在祖国边陲、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是可亲可敬的无名英雄。
&&&&老李、谭贵益、郭文龙并非23000多名复员军官中仅存的优秀代表,但他们折射了一个优秀的群体——来自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多个民族的23000多名复员军官。参军时,他们都是父母的心肝,家中的顶梁柱。无一不是千里挑一,万里优选,无一不在艰苦恶劣环境长期磨炼过,经过各种血与火的考验才选拔到各级军事岗位。二三十年中,远方的亲人无一不对他们望眼欲穿。沉甸甸的档案袋,是这些军营钢铁汉无数汗水、热血叠起;军旅辉煌,是军人和他们的亲人共同铸就!从他们的军旅生涯可以看出,当一个合格的军人多么不容易,而他们个个都是合格的军人!
&&&&一个人的生命中,有几个二三十年?能把生命和最精华时光无怨无悔地献给国家的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敬重吗?难道不应有一个好的归宿吗?
&&&&令人扼腕的是,老李、谭贵益、郭文龙等优秀的军官,听从了组织召唤,竟然选择了复员!全军陆海空及各兵种有二万三千多名这样的优秀军官也选择了这条路。当初有谁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三、风萧萧兮&&壮士一去&
&&&&国安[1993]2号/
[1993] 政联字第1号文件出台时,正值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央部署地方超编干部分流,国企改制工人下岗,国家鼓励个人自主创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军两万余优秀军官怀着爱党爱国的赤诚,从为国分忧解难,不给组织添麻烦,甘当时代弄潮儿、创业排头兵的角度出发,作了勇敢的尝试。在组织征求退役意见时,他们大多表示服从组织安排。而在转业和复员的两种选择上,起初考虑得也并不复杂,大多数人连国安[1993]2号/
政联字第1号文件都没看到。他们觉得,早就以身许国了,还有啥好说的,大家相信组织,坚信组织是关心我们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组织上叫走,只有同意(当然提出留下未尝不可)。
&&&&1、服从的代价
&&&&“通知”是以“试行”文件下发的,与之有关的新措施、新标准一项都没有,执行起来不免显得仓促,难点重重,无从下手。别的不说,复员干部的“安家费”怎么算?但是不要紧,千难万难也难不倒“泡机关”的人,根据这些“混爷”的经验,历史上只要有类似的文件,只要没宣布作废就不妨“挖”出来执行。于是他们从绿色铁皮文件柜中找啊找(那时还没有局域网存储系统什么的),经过一枝烟的功夫,呵,果然有,是三十年前的(我的妈呀,还算幸运,再往前查,就是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和红军的了)。于是,定下来了。复员干部安家补助费按日总后制定的标准执行,军官们结帐走人时,才发现那是一本尘封已久的厚厚的蓝皮手册。国安[1993]2号/
政联字第1号文件出台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依据的是“文革”动乱期间的国发(号文件,执行是1963年我国最困难时期的标准,你说荒唐不荒唐?简直贻笑大方!当时校级军官工资在一千元至一千三百元之间,各地区和军兵种间略有差别。若选择转业由组织安排工作,只能拿几千元转业费;若复员组织不安排工作,根据职务和地区补贴,可拿3万至12万元的复员费。当时他们的惯性思维认为,复员和转业的区别不过是安排不安排、钱多钱少的问题,别的待遇不会大变。谁也没想到执行了这个文件会留下满眼狼籍,一地鸡毛!文件中把复员干部与判过刑的并列,导致地方政府部门误解重重,以后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罪犯,尴尬无地。“落霞与孤骛齐飞”是奇景,功臣与罪犯同列,是奇闻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97年12月的一天,时任副支队长的郭文龙正认真组织各中队主官学习邓小平理论,《一九九八年干部复退工作的通知》到了,领导找他谈话。他一直打算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突然间组织要离开他所热爱的事业,使他大感意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服从”,因为这两个字,已伴随他二十四个春秋。面对转业还是复员,他陷入了两难境地。就他个人而言,他觉得当然转业最好。但最终为什么选择了“复员”呢?
一是因为他已参加了部队集资建房,家属楼属军产,背不走,卖又不能卖。二是他妻子还只是个临时工,回原籍根本不好安排,而在驻地,她的事业和那点可怜的收入又不忍抛弃。如果他为了能照顾父母而转业回老家,又势必造成“家属失业,天各一方”,为了维系家庭,他只能作出牺牲。三是因为当时郭文龙父母看病已欠债1万8千多元,他自己参加集资建房又要投资3万多元,如果转业,那笔转业费连付集资款都不够,况且不久后女儿又将面临高考,他不想债台高筑。郭文龙曾天真地认为,“我即使暂时找不上工作,除还债以外,把剩余的钱存在银行,利息也够柴米油盐钱(当时利息高达10.24%),五年以后房权归己,我就是混不下去,这套房子也可换钱度日。”98年3月初,郭文龙回到老家,当父母亲弄清他是“复员”后,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的弟弟、老师、同窗好友也都纷纷劝他不要走这条“死道”。于是,郭文龙改变了主意。但当他3月16日在陕西把电话打到总队“转业办”要求改转业时,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已于3月14日移交给地方了,再调整已不可能了”(其实,复转工作中,复员改转业、转业改复员、转回原籍返转驻地、转到当地改转原籍、转到这个单位不好、再转到其他单位的司空见惯,有的甚至反反复复好几年)
。郭文龙感觉当头又挨一棒,但仍没有给组织添麻烦,再一次选择了“服从”。
&&&&郭文龙回忆说,自从走上复员这条路,便如跌进了万丈深渊,八年的痛苦经历,好似做了一场恶梦。最主要的一条是缺乏配套政策,军队没有和地方挂上钩,地方没有执行文件,属于政策空白。仅此一点,就使他深受其害。当他的档案关系到陕西华县后,有关部门竟然不知道有军官“复员”一说。当郭文龙因病委托在华县工作的战友给他办理户口手续时,主管户籍的副局长竟说:“你们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农村土地政策30年不变,现在回来分土地来啦,这不是制造矛盾吗?要上户口行,自己先写申请,由村委会出具愿意分给他土地的证明,盖上镇政府的公章后再说……”战友非常气愤,三番五次据理力争,但不仅没能说服人家,而且还遭到严厉训斥。郭文龙迷茫了,他参军写过申请、入党写过申请、而现在服役几十年后,回归故里,也要写申请,他不知道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条文哪一条有这样的规定?他认为这对于一个服役多年的军官来说,是莫大的羞辱,对军队来说,也是侮辱,他有一万条理由不写这样的申请。但人家也有“原则”,“你不按我说的办,想上户口连门都没有!”如今,他的档案撂在县民政局,户口还悬在公安局。一个中级复员军官在“第五次全国人口大普查”中竟无法上册,成了没有“国籍”的人!由于档案、户口、组织关系都无处着落,自己和党组织便彻底失去了联系,无法找到党组织,直接接受党组织的关怀教育,无处缴纳党费,成了“非群非党”人士----“没娘的孩子”。一个二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干部就因为走了“复员”之路,一夜之间便失去了干部的权利、尽党员义务的权利、服预备役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退休的权利、住房的权利、退役后被妥善安置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的权利,等等,简而言之,《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党章赋予党员的权利在客观上被全部剥夺殆尽。郭文龙仰天嗟叹,这能怨谁呢?人家地方没有这样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啊!
&&&&2、起点即终点
&&&&孙子曰,上兵伐谋。复员军官指挥员出身,并非不懂兵法,他们懂得合纵联横,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知道单兵战术之局限,他们也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然而无论采取单兵战术和团队作战,均是同样命运。大连复员军官郝晓军碰了无数次钉子,向部队老战友哀诉:“我们复员干部就象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据郝晓军介绍,面对政策陷阱,生存极为艰难,居无定所、体弱多病、工作无望。在此险恶情势下,大连地区复员干部展开了自救行动,成立了由十六名复员军官组成的“大连狼剑废旧物资有限公司”。他们采取股份制形式,每人最少投入3000元人民币(有人连3000块钱都是借的),目的是团结起来,发扬团队精神,真正的实现再就业,达到自谋自救的初衷。他们觉得,除了为了解决个人温饱,还可以回收再生资源,利国利民,减少浪费,为发展大连经济做贡献。这批上校中校少校级军官,调整好心态,心甘情愿地干起了街头“破烂王”。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从开始发起到正式办手续,整个过程是难以想象的艰辛,把他们逼近崩溃的边缘。
&&&&2008年1月,郝晓军等人正式向市民政局递交了《关于部分军队复员干部组建废品(物资)回收公司的请示》报告。4月初,优抚处人员说:“你们要收废品的报告我看了,我们民政没权批准,你们自己去办手续吧。”于是,他们按照规定的程序,于4月16日在工商规定的范围内租了场地,开始申请工商执照和环保手续,同时申请《再就业优惠证》,因为没有《再就业优惠证》就办不了税收优惠和创业贷款。他们找到劳动保障局,答复是“复员军官没有再就业协议书,不给办理!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可以办,退役士兵和自主择业的军队干部也可以办,但是你们不能办,也不能给你们开这个口子!”复员军官们愕然,觉得实在没道理,就退而求其次,拿出国务院劳社部(2005)17号、28号和168号文件,可是人家根本不理会,也不肯看那些文件。他们愤然,再找省民政厅安置办,安置办给劳动厅和就业处打电话,并且指出有新的文件。经过讨论,他们承认了文件中的“军队退役人员”中包含有复员干部(原来,地方政府各部门根本不晓得我们复员干部也是退役军人)。于是,他们又返市里。在就业处,相关领导给他们详细讲解了全国再就业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4月份以前,国家考虑到国有企业职工因改革失掉工作,就给他们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再就业,同时也是给他们一个补偿。&&&&&&
&&&&第二阶段:2003年4月以后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但是不包括复员干部,大连市某区给个别复原干部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为此还被‘省里面’(不晓得是哪个部门或是哪位领导,人家不方便说)给批评了,已经办了《再就业优惠证》的复员干部还没来得及用,又被收缴了。
&&&&第三阶段:今年开始的全民就业问题,军队退役人员中可以包括复员干部,但是《再就业优惠证》不能给办,创业贷款可以自己去找金融系统,他们管不着。并且强调新的就业群体中仍然是:一、国有下岗;二、集体下岗;、三、退役士兵和自主择业人员,复员干部要排在最后面(因受国安[1993]2号/
[1993] 政联字第1号文件影响,这批复员干部到底是不是罪犯他们依然吃不透,也不愿管)。
&&&&带着失落,郝晓军等人还是不死心。他们又到两个区的小额担保贷款机构准备申请贷款,得到答复是:复员军官组织起来的不在这里办,在哪里办不知道;去年没给任何人办理过小额担保贷款,因为以前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财政局不同意贷款了。
&&&&郝晓军们苦恼了,焦虑了,接着反复找门路,他们真的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再找民政局,民政局让再找劳动局,找劳动局,劳动局让找贷款担保公司,贷款担保公司又让再找劳动局;户口所在区让找注册所在区,注册所在区又让找户口所在区,妈呀,天旋地转,晕了。几个月来,他们不知不觉地在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圈,被人家像驴一样的赶着走,围着磨盘不停地原地转着。至此,他们的一腔热血已经彻底冷却,还剩下什么?那就是忍耐。他们问苍天:“我们还要忍多久?还能忍多久?”
&&&&3、谷底人生
&&&&复员军官有一个顺口溜:“管你上校中校少校,复员以后啥都无效,今生做了冤大头,从此脸上再无笑。”几乎所有的复员军官都遇到类似问题。据大多数复员军官反映,他们复员伊始,各种问题和落差便显而易见了,牵涉到移交档案和组织关系,没有单位接受你的档案和组织关系,因为没有相关规定,无先例可鉴;若将档案放劳动服务公司,需交保管费。正象郭文龙所遭遇的一样,许多人都是户口落不下、档案没人接、组织关系无人管。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就是皇城根也概莫能外。北京一位复员军官说:“当初没地方接受档案,只好把档案袋藏自家床底下,以防小偷当钱袋子偷走。”别的不说,有二十多年党龄的两万三千多名优秀党员,突然之间与党失去联系,无地方交党费,以至抱憾痛失党员资格,这是不是党的损失?是不是政治事故?有没有问责?到底是谁的责任?
&&&&据统计,复员军官离队以后通过亲戚、朋友、转业战友帮忙就业的人员,不到总人数的5%,95%以上的复员军官复员失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原因有三:一是复员军官无任何就业政策保障和保护。破产企业的下岗工人,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他们是本地人,中央有政策,地方政府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再就业机会,比如公益性岗位。而复员军官由于是从军队下来的,既无国家政策规定,又未给地方做贡献,地方政府没有给复员军官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条件的政策依据,复员军官从复员那天起就被挂在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空挡上。二是复员军官绝大多数没有适合地方的专业特长,红塑料皮的军队院校的文凭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根本不承认。参军学的是摸爬滚打、排雷破网、开枪放炮,战役战术,复员军官们的原有专业上大多用不上,就业竞争处于明显劣势,加之年龄偏大,且大多在艰苦地区待过多年,留下一身疾病,谁会录用一个老、弱、病、残的人呢?伟乎高哉的公务员大门早已关上并且上了一把“拒”锁,其它行业由于年轻人占大半,技术要求高,难以找到高端的、满意的工作,只能在中、低端,甚至原始、老掉牙、生锈的、张铁林爷爷的爷爷干过的行业里打主意,真可谓“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凄凄。”可是,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即使最低端哪怕下三烂的行业照样竟争激烈,你死我活。正如古汉民少校所经历的“小生意做不过老太太;打工比不过小青年。”复员军官就不了业,挣不到钱,一切开支都要在可怜的复员费中出。此时,外部世界在日新月异,极速变化,越变越精彩,周围的人们越来越有钱。而复员军官没有来源,坐吃山空,快速致贫致困,走进生存的死胡同就成为必然,用一部老电影名足可以概括复员军官的孤军深入的境地——《风雪大别山》!
&&&&据统计,他们参加的职业主要有:技术专业:屠夫(两千年前的技术专业,有庖丁、张飞为证)、厨师(上校)、司机(中校)、开照相馆(中校)、个体医生(中校、技术九级)、公司技术顾问等;非技术专业:收破烂(多个地区的复员军官的大热行业)、卖报纸、打零工(或临时工)、走鬼(粤语,即摆地摊)、守墓人(少校)、看大门(少校、中校)、扛大包(上校)、三轮车夫(中校)、开士多店(女中校)、佃农(向有责任田的农民租地种,中校、上校)、加入农民工大军走四方等;另有合伙做小生意、开小作妨、算命、看风水等。这些人惨淡经营,月收入均在一千元以下。也有一部分人因贫病交加,失去劳动力,连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没有,成为啃妻族(沦为小字辈啃老族的徒弟),有幸运的申请到每月500元救济(中校)。这部分复员军官连同他们的家人,基本处在全国贫困线以下,生活质量不断恶化。
&&&&邓盛华中校,湖南常德人,1976年入伍,2000年复员,原海南军区某炮兵团卫生队长。复员后自谋生路收捡破烂,遇金融风暴,捡的破烂卖不出去,亏了一万多,现一天十几元的收入,爱人高血压,孩子读高中,生存艰难。去信访局,信访局介绍到人事局,人事局说只管转业干部,叫去找民政局,民政局又说只管接受档案。实际成了谁也不管的人!从军二十多年的军官,还不如服役二年的退伍兵,过年过节他们还有人慰问;也不如地方下岗职工,他们可以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
&&&&在自然地质灾害中,若死十万人,会震惊全球!如汶川地震。政策所造成的复员军官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态灾难,连同亲属至少牵涉十来万人,却长时间无人问津。对一直以来所遭受到的委屈和不公正待遇,有的复员军官悲愤地说,这样对待我们,简直生不如死!
&&&&复员军官中,不少人当初是想开个小公司的。根据工商管理规定,若打算创办公司,最小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十万元(沿海城市标准),这批复员干部领到手的钱大多数不够注册钱。即使东拼西借注册了公司,却没有看到复员军人的任何优惠政策。据查,当时询问工商、税务,得到的答复是根本没有这个政策(后来承认自主择业的退役军官有,但就是没有复员军官的;后来者有,前面趟路者没有,何政策?)。商场历来如战场,波诡云蹫,尔虞我诈,尤其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呈粗放型发展,乱象丛生,缺乏诚信。这些曾经的沙场勇士、雷锋式的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军事专业技术标兵,迷茫了,当初下海创业、曾想大干一场的,冰冷的面孔、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使初涉社会的复员军官不适应。严酷的现实面前,雄心很快就化为泡影。
&&&&举世罕见的“复员”生态下,面对困境,这些经过军旅考验的复员军官们依然不甘屈辱,他们以战士的胆识和勇气继续顽强地挺立着、坚持着。在不按常规出牌的战局中,准备决斗的勇士们却看不见对手。他们未战即创痕累累,无比疲惫且求援无望。资金捉襟见肘、家庭难以维系、专业处于劣势、毫无政策依傍、到处冷嘲热讽、缺乏“火力”支援,你说,这仗怎么打?在这样一个四面楚歌、鬼笑神号的奇特战场上,倔强的复员军官们左冲右突,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他们既有唐吉可德式憨勇,又有破釜沉舟的悲壮,既有飞蛾扑火的绚丽,又有慷慨赴死的惨烈。他们无剑可倚,赤手空拳,仅凭一颗滚烫的心和战士的无畏,试图以脆弱的生命个体搏击宏观命运的嘲弄,会是什么结果?结论只能是:成功突围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最后,他们黯然消失在茫茫人海,在这个喧哗浮躁、欲望横流的社会中,被彻底边缘化了。有的甚至过早地走向人生的尽头,悲怆地淡出了这个世界。&
&&&&在被极端扭曲的自然法则中,这23000名复员军官,难道个个都是无法生存的倒霉蛋吗?答案为否!他们之中不是没有成功者,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政策环境下,竟然也有几个铁血勇士成功突围。除了媒体大海捞针挖掘出的开荒种地、带领群众致富、开国防教育馆的复员军官典型外,笔者发现,在文化氛围、市场环境较好的沿海地区,复员军官的就业和生存概率大大优于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在这里的复员军官,尽管国家不给一分钱,但尚未出现饿死人的现象,英年早逝的比较少。在这样的土壤中,有零星几个人脱颖而出,华丽转身。他们有的刻苦攻读,考取了博士;有的加盟大公司,晋身企业高管;有的成为影视专才,获广电、央视大奖。不过,屈指几个而已。他们是凤毛麟角,是暗淡复员之途的几道熠熠星光。他们固然幸运,但对一个错误政策导致的一场历史悲剧来说,并无示范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就连这几位精英式人物,说起复员军官因执行国安[1993]2号和
政联字第1号文件所失去的一切,照样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士可杀而不可辱啊!在这个问题上,23000多名复员军官的立场表现得惊人的一致,毫无退却余地。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伍再入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