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原理》pdf?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典读本.pdf 23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普通高等学校 《两课》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固付片么服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了高泽涵,许火盈 方雪利编著 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辛卜,2004.8
ISBN 7-一0
IT①高 ②许 ③方
W.马克思主义析学
1 ,130一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63468号
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100037dB京市西城区白万庄北街3号)
址 www.erornvnypl~
资任编辑 乔卫兵(010-)
资任印制 张江虹
封面设计 自长江
梢 各地新华书店
印 1匕京地矿印刷厂
印张:7.375 字敌:174千字
次 4 0 0 2 年9月第1版
印次: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号 !SON 7一-0/G
定价 :16.00元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举报电ft:19282
服务热线:353624
主 编:高泽涵、许火盈、方雪利
副主编:陈前军、郑金标、鲍冰
参 编:田正波、方晓锋、王玲丽
本教材是按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 “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编写的。由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院长高泽涵对本书的编写提出指导
原则,由许火盈拟订编写大纲并负责统稿。各章的撰写人如下:第
一章是陈前军;第二章是郑金标;第三章是鲍冰;第四章方雪利;第
五、六章是田正波;第七、八章是方晓锋。王玲丽负责全书校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 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和精髓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析学与现时代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S} 意识与物质的统一性 ..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水恒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四节 发展的进程— 质量互变规律
第五节 发展的道路 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第六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事物联系和
发展的基本环节 t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HUM2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英文名称: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学分课时:2学分、36课时
主讲教师:乐平、周玉梅、刘妙奇、王贵楼、管淑侠、刘宏元
所属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社会学系&&
先修课程:人文课程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
教学目的: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要“精”,要“管用”。通过学习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理论视角,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考试方式:试卷考试。期末占70%,平时20%,期中10%。
出勤要求:不少于1/3课时
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内容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了它的批判精神。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哲学基本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课堂设计:授课6课时,以讲授为主;结合具体的原理组织讨论和提问,主要训练分析能力。
讲解部分: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讲述)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什么才能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及其实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根源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重点讲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简要概述与自学结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和西方现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自创建起对自然科学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欢迎的,并及时总结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做出自己的回答。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既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机遇,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可指出存在哪些挑战)。正确处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吸收其中的合理的有启发性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2、《列宁选集》第3卷
3、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通过讲授和自学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现代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重点和难点问题:
1、物质的根据属性或根据特征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4、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物质性
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课堂设计:6课时,讲重点,讨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部分: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划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点到为止)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劳动的作用;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
的本质、内容和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相对立,又与旧唯物主义有原则的区别。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2、《列宁全集》第18卷
3、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疑难解析》第2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5.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6.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7.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要求学生通过讲授和自学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现代意义,理解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了解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认识到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问题:
1、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及其基础
课堂设计:2课时,讲授、学生做练习,课堂讨论等
讲解部分: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旧哲学对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两层含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性的主体的存在;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结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实质。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的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实践的结果以及评价。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三卷。
2、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疑难解析》第3篇,同上。
1.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学习掌握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学会运用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重点和难点问题: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根据属性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课堂设计:5课时,讲授重点难点,讨论案例。
讲解部分: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区别。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简述不展开)。
&& 三、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的辨证关系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以及方法论意义
& 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五、辩证思维方法(以自学为主)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列宁选集》第2卷
3、《毛泽东选集》第1、3卷
4、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四篇,同上。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5.如何理解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6、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辨证过程以及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重点和难点问题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课堂设计:4课时;讲述、讨论,课堂练习。
讲解部分:
一、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真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中介。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获得要经过反复?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意义。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应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主观真理理论的根本错误。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四)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四、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一)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的主体性
(二)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以自学为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
2、《列宁选集》第2卷,《列宁全集》第55卷。
3、《毛泽东选集》第1卷。
4、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五篇,同上。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怎样总结以往哲学的思维教训,正确揭示出人的认识本质的?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5.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6.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篇,需要学生必须把握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等基本原理。
重点和难点问题:
1、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3、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6、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7、社会的观念结构以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课堂设计:4课时;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讨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 一、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社会的本质?分析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观点;唯心史观的局限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科学的实践观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决。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连接社会与自然的纽带。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劳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哲学思想史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五)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它与自然界规律的不同。
&& 二、社会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身生产的统一。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
产力的含义。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和历史性。经济结构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的特殊功能。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阶级的本质)。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面对新的历史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阶级与阶层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的地位。国家的起源、本质。现代国家的类型。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
(三)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意识的结构。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简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的。实现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70——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3、《列宁选集》第1、2卷。
4、 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
4.试述文化的社会作用,并说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重点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内容。
重点和难点问题: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堂设计:4课时,讨论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和规律。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实践意义。
(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六)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二、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创造。(历史条件指什么?)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创造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以及主要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包括普通个人(通过“合力”的形式表现)和杰出人物(定义)的作用。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时代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250——696页。
2、《列宁选集》 第一卷 1——30页。
3、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韩庆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六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5.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6.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八章& 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发展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了解人的本质、价值理论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重点和难点问题
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和主体行为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课堂设计:3课时,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同民族的选择。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多样性的含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辨证统一。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人性论的错误。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关系。
(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定义、具有的二重性。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的实现。衡量价值的标准。
三、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
对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解。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正确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人的自由及其实现。自由的哲学含义。自由与解放的关系。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社会才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二者有着重要的差别,也有内在的一致。现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创造前提和条件。为此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00——1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毛泽东选集》第3卷
4、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八章,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七章,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4.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之所在。与时俱进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十六大报告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紧把握这个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紧把握这个精髓。
1、“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及其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都可以称作与时俱进。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的。&&&
与时俱进必须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勇于和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开拓进取。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并不断增强创造力的根本保证和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及科学实践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理解为合乎规律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把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社会实践看作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达到实事求是的要求,即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说明,创新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进行创新,就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就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地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我们党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今世界变化迅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性在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见,创新是时代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实践基础上的理
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以及这种理论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开始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证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二、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中的生产力和文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文化的问题
1、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的物质动因和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定的现代化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大报告深刻说明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国国情出发,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是加速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工业化道路不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加速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面对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首先,科学揭示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文化功能和作用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深入论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其基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和作用。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任务。&&&
十六大报告还强调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基本任务和功能。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和科学领域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功能和作用。
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3、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内涵,以及广大工农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实际指出,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以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为祖国的富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也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十六大报告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要是调动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要代表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因为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对于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人们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要表彰,以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我们必须树立和牢牢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