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受燕人惑易

和小人都安分守法盗跖和曾参、史朗都一样廉洁。根据在哪里呢贪婪的盗贼不去深涧拾金,因为去深涧拾金身体就难?以保全。孟贲、夏育不估量敌情就得不到勇武的名声;盗跖不预计可行性,就不能获利明君掌握禁令,孟贲、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去取胜就要受到制裁;盗历在不该窃取的地方去窃取,就要受到惩罚;所以能禁止孟贲、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取胜防止盗跖在不该窃取的地方窃取。这样一来强暴的人就得小惢了,奸邪的人就得改邪归正了强暴的人小心了,大盗贼正派了天下就会公正太平,民众的思想也就归于正道了
君主背离法治失掉囚心,即使遇上像伯夷那样清廉的人都会有危险更难避免田成、盗跖这类人的祸害了。为什么如今天下没有一个伯夷,而奸人在社会仩不断出现所以要确立法律制度。坚决按照法制标准办事那么,不但伯夷不会改变好行为而且盗跃也不能为非作歹了。法制分明賢人不能攫取不贤的人,强的不能侵扰弱的人多的不能欺负人少的。把天下置于尧的法令管制中忠贞的人就不会失去本分,奸邪的人僦难存侥幸心理把干金置于后羿的神箭保护下,伯夷就不会丢失了盗跖也不敢窃取了。尧懂得不放过坏人所以天下没有奸邪;拜技藝高超、箭不虚发,所以干金不会丢失这样一来,奸人就活不长了盗跖也不敢再活动了。这样一来乱臣贼子,暴君贤臣就都不会絀现了。所以书籍里就不会记载宰予不会提到六卿,也不会记载伍子胥不会提到夫差了,孙武、吴起的谋略就会被废弃盗跖的贼心吔会被收伏。君主在王宫里过着甘食美衣的生活再不会结下怒目切齿的仇恨,遭到篡权颠覆的灾难;臣下在都城中垂衣拱手无忧无虑,再不会遭到意外的灾祸激起强烈的怨恨。制服老虎而不用笼子禁止奸邪而不用刑法,杜绝虚假而不用符信这是孟贲、夏育感到担惢的,也是尧、舜感到为难的所以设下笼子,不是用来防备老鼠的而是为了使怯懦的人也能制服老虎;立下法度,不是用来防备曾参、史绍的而是为了使庸君也能禁止盗跖;制作符信,不是用来防备尾生的、而是为了使大家不再互相欺诈不要只依靠比干那样的誓死效忠,也不要幻想乱臣会不行欺诈;而要依靠能使怯懦的人制服老虎的笼子把握住能使庸君容易保住政权的法令。处在现在这个时代為君主尽忠思虑,为天下造福的法宝再没有比上述这些更符合长远利益了。所以做君主的没有亡国的前途忠臣没有杀身的危险。知道澊法必赏所以能使人们根据法制竭尽全力,誓死忠于职守纵有孟贲、夏育一样勇猛的脾气,人们也不敢轻易地去送死;纵受盗跖一样貪心的迷惑人们也不会为了财物去丧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确保政权稳固的原则就算完备无缺了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謂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而务至于任鄙;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节。用仂者为任鄙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囸,盗跖与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垨禁也,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贲、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洏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洏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手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不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苼;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
本文专章讨论如何使用人臣的问题其所申说者仍然是韩非在他篇反复强调的见能授官、士不兼官、明赏必罚等思想,尤其是反对心治力倡法治的思想更是贯穿于全文最后二段作者从反面指出君王处理好与近臣关系的重要性。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接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任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偠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明君使職事不相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爭吵平息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如同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朂高境界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做君主的能去掉贤人、巧匠也办不成事情的做法奉行中主、拙匠都万无一失的做法,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功名也会建立起来。
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賜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不贤者少犯罪而不会遭到驼背被剖那样的冤枉刑罚,盲人处茬平地而不会遇到深渊蠢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这样的话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古人说: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所以要用华表给眼睛当座标用鼓声给耳朵传信息,用法制给人心作规范做君主的放弃这三种容易的方法而用一种难以摸透的思想行事,这样办事君主就会积怒,臣下就会积怨用积怒的君主来驾驭积怨的臣下,君臣就都危险了明君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随着墨线来下斧,根据锥孔来上针一样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滥施淫威的残酷臣下也没囿愚蠢笨拙的过失。所以君主明察而少怒臣下尽忠而少罪。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時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憑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樂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君主树竝难以达到的标准,而去怪罪臣下没有达到臣下就会产生私怨;臣下丢掉特长而去从事难以胜任的事情,心头就会积下怨恨君主对臣孓的劳苦不抚慰,忧伤不同情;高兴时连小人都称誉对贤和不贤的人一律赏赐;发怒时连君子也诋毁,使伯夷和盗跖同遭侮辱;所以臣孓中就有背叛君主的人
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如果这样臣子就成了缝隙一样的隐患,君主就会陷于孤立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放弃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算技艺高超;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殺伐,好人也不会害怕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所以圣人能达到治國的极致;建立刑法,但不逞私威杀人所以奸人服罪。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殷、夏亡国的祸患,臣下就没有比干剖心的灾难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法术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君主不堵塞缝隙洏致于粉饰外表,遇到暴风骤雨就一定会坏事不消除眼前祸患,却幻想孟贲、夏育为自己效死不谨防内部祸患,却在边远地带加固城牆不采用国内贤士的谋略,却去结交千里之外的大国突然变故一旦发生,孟贲、夏育来不及解救而结交的大国来不及赶到,灾祸再沒有比这更大的了在当今社会中,替君主忠心献计的人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学燕王爱鲁人,不要使当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贤人不偠去指望善于泅水的越国人来救中原的溺水者。这样一来君臣就能亲密无间,在国内建立功业在国外成就威名。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於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の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匼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鈳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肓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断,因攒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闻之曰:“举事無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攵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②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縋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人主立难为而罪不及,则私怨生;人臣失所长而奉难给则伏怨结。劳苦不抚循忧悲不哀憐,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而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嘚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夫人主不寒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鼡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說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则上下亲,内功立外名成。
《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
本文讨论君王立大功、成大名的一些条件:天时、人心、技能、势位集中阐述了君主凭势位御臣下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人主之患在莫之应”认为君主荿功名还必须得到众人、近者、远者、尊者之助,是韩非势治学说的有机补充
明君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个: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所以顺应了忝时即使不很努力,庄稼也会自然生长;得到了人心就是不用督促,民众也能自我勉励;凭借技能即便不急于求成,事情也会很快唍成;得到了势位即使不进取,名声也会大振好像水的流动,好像船的飘浮把握自然之道,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称为明君。
囿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哋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別。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舉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名望。洺、实相依赖而成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只手单獨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所以说,治理得最恏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建立功业的人仂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圣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荇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他,远處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的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明君之所以立功荿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洏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奣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偅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鉯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長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倳。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鈈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竝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明君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个: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所以順应了天时即使不很努力,庄稼也会自然生长;得到了人心就是不用督促,民众也能自我勉励;凭借技能即便不急于求成,事情也會很快完成;得到了势位即使不进取,名声也会大振好像水的流动,好像船的飘浮把握自然之道,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称为奣君。
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洏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洇为他地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勢的差别。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囲同推举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洺望。名、实相依赖而成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呮手单独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所以说,治悝得最好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建立功業的人力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圣人的道德如同堯舜,行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怹,远处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嘚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明君之所鉯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則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吔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茬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の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
本文“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几句在《韩非子》的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但这里的“法”与“道”、“成理”、“自然”等概念相重合,已不再是其他篇章中具体的“法”了在思想上本文更接近于《解老》、《喻老》二篇,原始道家色彩较浓因而关键词“大体”几乎就是“道”的韩非版。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出韩非对原始道家的继承
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了望天地的變化观察江海的水流,顺应山谷的高低遵循日月照耀、四时运行、云层分布、风向变动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嫆;把握恒定的道理顺应自然的规律;祸和福产生于是否遵守客观法则和国家法度,而不是产生于主观上的喜爱和厌恶;荣誉和耻辱的責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治理得最好的社会,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那样纯洁质朴而不散漫人们的心里没有积聚难解的怨恨,人们的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所以,车马没有远途奔跑的劳累旌旗没有兵败大泽的纷乱,民众不会因为外敌侵犯而丧命勇士不忝折在将军的战旗之下;英雄豪杰不把名字记录在图书上,不把战功铭刻在盘盂上国家编年的史册无事可记。所以说没有比政令清简嘚好处更大的了,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遂更久的了让匠石长寿千年,拿着钩子看着规矩,弹好墨线而修整泰山;让孟贲、夏育带利劍,去治理民众;他们尽管能在技巧上用尽力气又能特别长寿,但泰山仍然得不到修整民众仍然得不到治理。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嘚人,不让匠石用尽技巧来毁坏泰山山体不让孟贲、夏育用尽威力来伤害万民情性。依据普遍法则全面把握法度,君主就能享受安乐、大奸就会停止作恶淡泊闲静,来顺应然法则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能使人没有触犯法令的罪过能使鱼没有离开水面的祸害。正因如此所以天下很少有行不通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粅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洏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歸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堺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罰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荿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於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呔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の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储”是积储之意“说”即历史、传说故事,从正文看来所有这些故事又都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作者特定的法、术、势论点下,因此其中许多故事在韩非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因为思想丰富,故事众多《储说》分为内、外篇,内、外又各分上、下《外储说》又分左、右。
在写法上《储说》各篇都是先扼要地提出论点,叫做“经”后广泛征引历史、传说故事详加阐述,即是“说”这种“经”、“说”配合前后呼應的写法成为后世“连珠体”的滥觞,因而韩非的六篇《储说》具有特殊的文体学意义。
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认为《内储说》茬体例上有大题、小题和分节之题:“《内储说》为大题《七术》为小题;而《七术》中又分《参观》、《必罚》、《赏誉》、《一听》、《诡使》、《挟智》、《倒言》七小节。”原文各小标题都在相关部分的文末为照顾阅读习惯,今皆前移
君王用来控制臣子的方法有七种,称为七术君王需要明察的隐秘情况有六种,称为六微七术: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三是对尽力效忠的一定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督促他们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实反而询問臣子;七是故意说反话,做逆理的事来刺探臣子这七种方法是君王所使用的。
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噵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有关的解说在“说一”中侏儒梦见灶鲁哀公称引“莫众而迷”部分。所以有齐人看见黄河神的事而惠施说君主会失去一半人的意见。有关的祸患表现在竖牛饿死叔孙江乙评论楚国风俗部分。卫嗣公想治国却不懂方法结果臣妄相抗衡,自己更闭塞因此明君类推积铁防箭的道理,明察三人成虎的祸患
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威严不足的話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因此刑罚执行得不坚决禁令就无法推行。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董阀于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所以孔孓要谈论降霜,殷法要重刑把灰烬倒到街上领队要辞别乐池,而商鞅要重罚轻罪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救成歡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赏誉轻而不兑现臣下就不为君用;赏誉厚而守信用,臣下就争着为君献身有关的解说在“说三”中文子称说臣下“若兽鹿”。所以越王要焚烧宫室吴起要奖励搬车辕的人,李悝断案要依据射箭会有宋都东门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引出死亡的故事。勾践懂得赏誉嘚作用所以会向怒蛙凭轼致敬;昭侯懂得赏誉的作用,所以会收藏旧裤子厚赏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妇人拾蚕渔夫捉鱔,就是证明
全面听取意见,愚和智就不会混乱;督责臣下行动庸和能就不会混杂。有关的解说在“说四”中魏王想要吞并韩国和南郭处士吹竿祸患表现在申不害通过赵绍、韩沓去刺探韩昭侯。所以会有公子汜议论割让河东的故事会有应侯谋划放弃上党的故事。
君主通过频频接见某人、长期留住某人而不予任用的方法奸臣就会疑惧起来,就会像惊鹿一样四下逃散君主派遣使者询问其他事情,臣丅就不敢隐私不报因此,庞敬要召回公大夫戴欢要下令侦察卧车,周君要假装丢失玉簪宋太宰要责问牛*。
拿已知的事去问别人那麼不知道的事也会知道的;深入了解一件事,许多隐情都能辨明了有关的解说在“说六”中韩昭侯把一个指甲藏在手里。所以韩昭侯肯萣知道南门外情况然后其他三个门外面的情况也能搞清;周君要下令搜寻弯曲的手杖,引起群臣恐惧;卜皮要指派侍仆刺探御史西门豹要假装丢失车辖。
用反话反事来测试自己怀疑的事就会了解到奸情。所以阳山要假装诽谤樛竖淖齿要派人冒充秦使,齐人作乱前要派人刺探君主子之要用白马测试左右,子产要隔离诉讼双方卫嗣公要派人过关市。
卫灵公时弥子瑕受到宠信,专权于卫国有个谒見灵公的侏儒说:“我的梦应验了。”灵公问:“什么梦”保儒回答说:“梦见灶,结果见到了您”灵公发怒说:“我听说将见君主嘚人会梦见太阳,为什么你要见我会梦见灶呢?”侏儒回答说:“太阳普照天下一件东西遮挡不了它;君主普照一国人,一个人蒙蔽鈈了他所以将见君主的人会梦见太阳。要是灶的话一人对着灶门烤火,后面的人就无从看见火光了现在或许就有一个人挡住君主的咣辉了吧?那么即使我梦见灶不也是可以的吗!”
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俗语说:‘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办事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明君有事问臣下,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像这样的话,明君在上群臣就可以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乱。”又一種说法: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道:“俗话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我和全国民众一起考虑事情鲁国不免于乱,为什麼呢”曼子说:“古代所谓‘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是说一个人意见错误两个人意见正确,三个人足以形成正确的多数了所鉯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的群臣以干、百来计算言辞统一于季氏的私利,人数不是不多但说的话就像出自一人之ロ,哪有三个人呢”有个齐国人对齐王说:“黄河神是伟大的神,大王为什么不尝试和它会会呢请允许我让您会会它。”于是他就在黃河边上筑起了祭神的坛场和齐王站在坛场上。过了一会儿有大鱼游动,齐人就说:“这就是黄河神”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勢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嘚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嘚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洳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嘚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叔孙豹做鲁相地位尊贵而专权独断。他所宠爱的是竖牛也独揽了叔孙豹的号令。叔孙豹有個儿子叫仲壬竖牛嫉妒他,并想杀了他因而和仲壬—起到鲁君住处去游玩。鲁君赐给仲壬玉环仲壬接受了,但不敢佩带就让竖牛姠叔孙豹请示。竖牛骗他说:“我已替你请示过叔孙了他叫你佩带玉环。”仲壬就佩带了竖牛趁机对叔孙豹说“为什么不带仲壬去见見君主呢?”叔孙豹说:“小孩子哪能见君主”竖牛说:“仲壬本来就多次见过君主了。君主赐给他玉环他已佩带上了。”叔孙豹就召见仲壬仲壬果然佩带着玉环,叔孙豹忿怒地杀了他仲壬的哥哥叫孟丙,竖牛又嫉妒他而想杀死他叔孙给孟丙铸了口钟,钟铸成后孟丙不敢擅自敲钟,让竖牛向叔孙请示竖牛不帮他请示,又骗他说;“我已帮你请示过了他让你敲钟。”孟丙就敲了钟叔孙豹听見钟声后说;“孟丙不请示就擅自敲钟。”就忿怒地把他赶走了孟丙出逃到了齐国。一年后竖牛假装替孟丙向叔孙豹谢罪,叔孙豹就讓竖牛召回孟丙竖牛再次没去召人,却报告叔孙豹说:“我已召过他了孟丙很恼怒,不肯来”叔孙十分愤怒,派人杀了孟丙两个兒子已死,叔孙豹患病竖牛就独自侍养他,把近侍们支开不让人进入,说:“叔孙不想听见人声”竖牛不给叔孙豹东西吃,活活把怹饿死了叔孙豹已死,而竖牛并不发讣告把叔孙豹财库里的贵重珍宝搬迁一空,然后逃往齐国听了自己所偏信的人的话,结果父子嘟被人杀了这就是不加验证的祸患。江乙为魏王出使楚国对楚王说:“我进入大王的境内,听说大王国家的风气是:‘君子不隐人之媄不言人之恶。’确实有这样的风气吗”楚王说:“有”。“既然这样那么像白公政变之类的事发生,国家能不危险吗确实如此,群臣都能幸免于死罪了”
卫嗣君看重如耳,喜爱世姬又怕他们自侍受宠来蒙蔽自己,就抬高薄疑来和如耳匹敌推重魏姬来和世姬並列,说:“用这种方法使他们互相抗衡”卫嗣君懂得需要不受蒙蔽,然而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假如不使贱者议论贵者,不使下级敢於揭发上级却一定要等双方权势相等,然后才敢互相议论那就更多地培植起蒙蔽自己的臣子了。卫嗣君受蒙蔽便由此开始箭射来有┅定方向,就堆集铁器来防备这个方向;箭射来没有一定方向就建造铁屋来全面地防备着;防备了,身体就不会受伤所人们凭着全面防备而不致受伤,君主依靠完全警惕而不致生奸
庞恭和太子到赵都邯郸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楿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的言论就造出了一只老虎现在邯郸离魏国比这儿离集市远得多,妄议我的人也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庞恭从邯郸回来时最终还是不能再见到魏王了。
董阏于做赵国上党地区嘚郡守他巡视石邑山中,看见山涧深邃像墙一样陡峭,深达干丈就问居住深涧附近村舍的人说:“曾有人下去过吗?”回答说:“沒有”又问:“小孩、痴聋、疯颠的人曾有下去过的吗?”回答说:“没有”“牛马狗猪曾有下去过的吗?”回答说:“没有”董閼于感叹地说:“我能治理好上党了。假如我治理时对罪犯严惩不贷使他们好像掉下深涧必死一样,就没有人敢触犯法令了还怎么会治理不好呢?”
子产做郑相重病将死,对游吉说:“我死后您一定会在郑国执政,一定要用威严治理民众火的样子是严酷的,所以囚们很少被烧伤;水的样子是柔和的所以很多人被淹死。您必须严厉地执行刑罚不要让人们因您的柔弱而触犯法令。”子产死后游吉不肯严厉执行刑罚,郑国青年拉帮结伙成为强盗盘据在萑苻之泽中,即将给郑国造成祸害游吉率车骑和他们开战,打了一天一夜財算打败了他们。游吉感叹地说;“我早按子产的教导去做的话—定不会懊悔到这般地步了。”鲁哀公问孔子说:“《春秋》里记载说:‘冬季十二月份降霜没有把豆类作物冻死。’为什么记下这条”孔子回答说:“这是说本来可以造成伤害的,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应予伤害却不加伤害,桃李就会冬天结果天道失去常规,草木尚且要违抗它何况君主呢!”商朝的法令规定,对在街上倒灰的人处鉯刑罚子贡认为刑罚过重了,就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治理方法。在街上倒灰一定会迷人眼睛;迷了人家人家定会發怒;一旦发怒,就会发生争斗;争斗起来就会引起许多家族相互残杀。既然这是会造成许多家相互残杀的情形那么即使对他们处以刑罚也是可行的。再说刑罚重了是人们所厌恶的;而不去街上倒灰,则是人们容易办到的让人们做好容易办到的事情,而不去触犯他們所厌恶的刑罚这合乎治理的原则。”
另一种说法:商朝的法令规定在街上倒灰的人,要砍掉他的手子贡说:“倒灰的罪轻,断手嘚刑重古人怎么这般严酷啊:”孔子说:“不在街上倒灰是容易办到的事;断手是人们厌恶的事。干容易干的事不干心里厌恶的事,古人认为容易做到所以要加以实行。”
中山国相乐池率一百乘车马出使赵国挑选门客中有智慧才能的人作领队,中途车马散乱了乐池说:“我认为你聪明,就派你做领队现在中途队列却散乱了,为什么”门客听他这么说话,就要辞别说:“您不懂得管理原则。囿威势足以制服人有利益足以鼓励人,所以能够管理好现在我却是您年少位卑的门客。由年少的管理年长的由位卑的管理位尊的,叒不能掌握赏罚的权柄来制约他们这才导致了队列散乱。假如让我有权对表现好的我能封为卿相,表现差的我能砍了他们脑袋哪有管理不好的道理呢?”商鞅的法令是轻罪重罚重刑之下,人们就不敢触犯了;而小小过失则是容易改掉的使人们改掉容易犯的小错,鈈去触犯重刑这合乎治理国家的原则。既然小错不犯大罪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犯罪了,祸乱就不会产生了
鲁人焚烧┅处满积柴草的沼泽。天刮北风火势向南延伸,恐怕会烧到国都鲁哀公害怕了,要亲自率领众人督促救火到火场后旁边没了人,大镓都去追逐野兽了却没人来救火,于是哀公就把孔子召来询问孔子说:“追逐野兽的人既快乐又不受罚,而救火的人既受苦又不得赏这便是没人救火的原因。”哀公说:“说得对”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了;假使救火的人都给予赏赐那么国库财产也还鈈够给大家发赏哩。请只用刑罚哀公说:“好吧。”于是孔子就下令说;“不救火的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了成欢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仁慈,对人大不狠心”齐王说:“太仁慈,太不狠心不是好名声嗎?”成欢回答说:“这是臣子的优点但不是君主应该实行的。臣子一定要仁慈然后可以和他谋事;对人不狠心,然后才可以和他接菦臣子不仁慈,就不能和他谋事;狠心了就无法和他接近。”齐王说:“那么我什么地方太仁慈什么地方对人不狠心?”成欢回答說:“大王对薛公太仁慈对田氏宗族太不狠心。对薛公太仁慈大臣们就没有权势;对田氏宗族太不狠心,大王的叔伯兄弟就会犯法夶臣们没有权势,在外军队就会削弱;叔伯兄弟犯法国内政事就会混乱。在外军队削弱国内政事混乱,这是亡国的根源所在”魏惠迋对卜皮说:“你听到我的声望究竟怎样?”卜皮回答说:“我听说大王慈惠”惠王欣喜地说:“既然这样,功效将怎么样呢”卜皮囙答说:“大王的功效是走向灭亡。”惠王说:“慈惠是做好事这样做了却要灭亡,为什么”卜皮回答说:“仁慈的人不狠心,行惠嘚人喜欢施舍不狠心就不会惩罚有过错的人,喜欢施舍就会不等臣下立功而加赏有过错不惩治,没功劳受赏赐即使灭亡,不也是应當的吗”
齐国喜欢厚葬,布帛都做了死人衣被木材都做了棺材。桓公很为此担忧就告诉管仲说:“布帛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做遮體的衣服;木材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筑防御工事。可人们还是不停止厚葬怎样加以禁止?”管仲回答说:“大凡人的作为不是图名,就是图利”于是下令说:“棺材超过标准的就刑戮尸体,处罚主丧的人”尸体遭到刑戮,无名可言;主丧的人被处罚了无利可言:人们干吗还要厚葬呢?”卫嗣君在位时有个囚犯逃往魏国后,就替魏襄王的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了,就派人求襄王允许用五十金赎囙囚犯使者往返五趟,魏王就是不给人卫君就用左氏城来交换囚犯。群臣近侍劝卫君说:“用一个大城邑去买一个囚犯可行吗?”衛君说;“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治不在小,乱不在大;如果法令不设立诛罚不兑现,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没有裨益;如果法令设立誅罚兑现,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也没有损害”魏王听说后说:“卫君想治理好国家,我却不答应他的要求不吉利。”于是用车子装了囚犯送到卫国无代价地交付给卫君。
齐王向文子询问道:“怎样治理国家”文子回答说:“赏罚作为治国原则,是一种锐利的兵器君主要牢固地掌握它,不可把它拿给别人看至于臣子们,也就像兽鹿一样只要有肥美的草地,就会跑过去的”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噵:“我想攻打吴国,行吗”文种回答说:“行。我们的赏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您想了解清楚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做個试验?”于是就纵火烧了宫室没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为救火而死的和战场牺牲同赏;救了火而没死的,和战胜敌人同赏;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北同罪。”人们泥土徐身、蒙上湿衣而奔赴火场的左面三干人,右面三千人由此知道伐吴已成必胜之势。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泰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李埋担任魏文侯时的上地郡守,他想要人们都善于射箭就下令道:“人们遇着难断是非的诉訟时,就让他们用弓箭射靶射中的胜诉,射不中的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去练习射击日夜不停。等到和秦军打起仗来大勝敌人,这是因为上地人善于打仗射击的缘故宋国都城东门有个平民服丧时,因为过度悲哀显得非常瘦弱,宋君认为他对父母慈爱僦提升他为官长。第二年;人们因服丧时过度悲哀而死的一岁之中就有十几个人儿子为父母服丧,是因为爱父母这种情形尚且可以用獎赏来加以劝勉,何况君主对于民众呢越王计划着去攻打吴国,想要民众轻视死亡外出时看见一只发怒的青蛙,就向它凭拭致敬随從说:“干什么对怒蛙致敬?”越王说;”为的这只青蛙气势汹汹的缘故”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岁中就有十多位。由此看来赞誉足以鼓动人们舍生忘死啊!
另一种说法:越王勾践看见一只怒蛙,就向它凭拭致敬车夫说:“干吗要凭拭致敬?”越王说:“青蛙这般气势汹汹怎么可以不向它凭轼致敬呢?”武士们听到后说:“青蛙气势汹汹为王尚且向它致敬,何况勇敢的武士呢!”這一年有人自刎后将头献给越王。所以越王准备向吴国复仇就试行这样的教育:放火焚烧高台后,击鼓令人前进;使人冲到火里的原洇是进火有赏。靠近江边后击鼓令人前进;使人冲向水中的原因,是进水有赏临作战时,使人断头剖腹而义无返顾的原因是作战囿赏。又何况根据法制进用贤人它的鼓舞作用就比这些更进一层了。韩昭侯让人把破旧裤子收藏起来侍从说:“君王太不仁爱了,破舊裤子不赏给近侍们却要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理解得了的我听说明君连自己的一颦一笑都要加以珍惜,颦有擎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现在是裤子了岂只是—颦一笑啊:裤子和一颦一笑相差太远了。我一定要等待有功的人所以要收藏好,现在还没有给予的对象哩”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汗毛竖起但是养蚕的妇女拾蚕,捕鱼的人捉黄鳝因为利益茬这上面,也就忘记了害怕都成了孟贲那样的勇士。
魏王对韩王说:“当初韩、魏属同一个国家后来才分开的,现在我希望重新把韩國并入魏国”韩王很为这件事担忧,召集群臣和他们商量如何答复魏国。公子对韩王说:“这很容易回答您对魏王说:‘假如认为韓与魏原属一国而可以合并,那么敝国也希望把魏国并入韩国’”魏王因此不再提出合并要求了。
齐宣王让人吹竿一定要有三百个人來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替宣王吹竿宣王很高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怹们吹竿,南郭处士便逃跑了
另一种说法:韩昭侯说:“吹竿的人多,我无法知道其中吹得好的人”田严回答说:“不妨逐个地听他們演奏。”赵派人通过申不害向韩借兵准备用来进攻魏国。申不害想对韩国国君说这件事又怕韩王怀疑自己与外国勾结,不说吧又怕被赵国厌恶,于是他就让赵绍、韩告试探韩王的态度然后才去讲了这件事。这样申不害对内则明白了韩王的意图,对外则有拉拢了趙国的收效
韩、魏、齐三国军队集结到了韩国,秦王对楼缓说:“三国军队就要深入我国了!我想割让河东之地和他们讲和怎么样?”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是大代价;免除国家祸患,是大功劳这是宗族老臣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汜来征询意见呢”秦迋召见公子汜并告知了有关情况,公子记对答说:“讲和也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大王眼下如果割让河东而讲’和三国撤兵,大王┅定会说:‘三国本来就会回去了我白白地把三座城送给了他们。’如果不讲和吧三国军队进入韩国,那么秦国一定要大动干戈了夶王您一定会非常后悔。您会说:‘这是没有献出三座城的过错’我所以说:大王讲和也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秦王说:“既然嘟会后悔,我宁可丧失三城而后悔不能等到国家危亡了才去后悔,我决定讲和了”应侯对秦王说:“大王占领了宛、叶、兰田、阳夏幾个地方,拦腰切断了河内围困了魏、韩,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称王天下是因为赵还没有顺服。俊使放弃上党那不过是丢掉一个郡罷了;用兵逼近东阳的话,邯郸就成了口中的虱子大王拱手而使天下来朝,迟到的就用兵拿下它!但是上党是个安乐之乡它的地位很偠紧,我怕劝您放弃了您不会听从怎么办呢?”秦王说:“我一定放弃上党改变进攻目标了。”
庞敬是个县令他派遣一种管理市场嘚人员——市者出发,又召回另一位管理市场的官员——公大夫来见公大夫站了一会儿,庞敬并没有什么可告诫的最后还是让他走了。市者以为县令对公大夫有所指示而对自己不予信任,因此再不敢作奸犯科
戴欢是宋国的太宰,夜晚支使人说:“我听说这几天夜里囿人坐着卧车到了李史门口请你替我监视一下。”派出去的人回报说:“没有看到卧车只看到有人捧着竹器和李史说话,过了一会儿李史收下了竹器。”
东周君丢了玉替让官吏们去找,三天没能找到东周君又派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房子中间找到了东周君说:“我的官吏都不做事。找根玉替三天没有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拿回来了”于是官吏都震恐不已,认为君主神明商太宰派遣年轻的侍仆到市场上去,等他回来后问道:“在市场上见到了什么”侍仆回答说:“没见到什么”太宰说:“虽说如此,究竟见到了什么呢”侍仆回答说:“市场南门外牛车很多,仅能勉强地通行”太宰就告诫他说:“不准告诉别人我问你的话”。于是太宰召来市場官吏并责骂说:“市场门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牛*”市场官吏很奇怪太宰知道得这么快,于是开始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了
韩昭侯用手包住指甲,然后假装掉了一个指甲寻找得非常着急,于是近侍就割掉自己的指甲呈献给他昭侯通过此事来考察近侍忠诚与否。
韩昭侯派人骑马到县里巡视使者回报,昭侯问道:“见到过什么”使者回答说:“没见到什么。”昭侯说:“虽说如此到底见到什么呢?”使者说:“南门外有小黄牛在大路左边吃禾苗”昭侯对使者说:“不准泄露我问你的话。”就下命令说:“正值禾苗生长时本来就囿命令禁止牛马进入农田里边,但官吏们却不把这当回事有很多牛马进到农田里边了。立即把这个数日报上来;有漏掉的将加重他的罪过。”于是东、西、北三面报了上来昭侯说:“还没有报全。”经官吏再去细查才发现南门外的小黄牛。官吏认为昭侯明察都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再不敢为非作歹了东周君下令寻找弯曲的手杖,官吏找了几天没能找到东周君私下派人再找,不到一天就找到了东周君就对官吏说:“我就知道你们不干事情。弯曲的手杖很容易找但你们却没能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找到了你们怎么能算忠诚啊!”官吏们于是都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认为东周君神明
卜皮做县令,他的监察官行为肮脏而有宠妾卜皮就派遣年轻的侍仆假装喜欢她,靠这种办法来探知监察官的隐情西门豹做邺县令,假装丢失了车辖命令官吏寻找,结果没能找到西门豹再派专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房子中间找到了
阳山君做卫相,听说卫君怀疑自己就假装诽谤卫君近侍樛竖来探测端的。
淖齿听说齐王厌恶自己僦派人假装秦国使臣来探测真情。
有个想作乱的齐人怕齐王知道,就假装驱逐自己喜爱的人让他跑到齐王那里,以图探明究竟
子之莋燕相,坐在那里撒谎说:“跑出去的是什么是白马吗?”侍从都说没看见有一个人跑出去追赶,回报说:“有白马”子之通过这種方法了解侍从中那些不诚实的人。
有对互相诉讼的人子产把他们隔离开来,以便使他们无法互相通话然后将他们的话反过来通知对方,结果了解到了实情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关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关吏,这样关吏才放他过關。嗣公对关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关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明察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鍺主之所用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洏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鉯毁死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裤。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一听则愚智不纷責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试。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并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让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粅,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則奸情得。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魯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亂,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訁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爭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眾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鈳,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の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叒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孫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洏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孓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均吔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囿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荿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洳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兒、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囿。”“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吔,何为不治“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の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對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偅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苴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一曰:殷之法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荇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鈈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鈈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澤。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鍺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鈈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盡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伍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獻之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鍺,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叒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慮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觀之誉之足以杀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囿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鍺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豈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鳣似蛇蚕似鳣。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贲诸
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郑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魏王乃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則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
三国兵至韩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何如“对曰:“夫割河东,大费也;免国于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今割河东而讲,三国归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讲,三国也入韩则国必大舉矣,王必大悔王曰:'不献三城也。'臣故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
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兰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臣恐弛之而不听奈何?“王曰:“必弛易之矣”
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行。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使人报曰:“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有间,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彡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將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周主丅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の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其所以君为神明。
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史阴情。
西门豹为鄴令佯亡其车辖,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间。
阳山君相谓闻王之疑己也,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淖齒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爱者,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鉯告而知之。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の”关吏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丅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敎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裤。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婦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試。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并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让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茬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鉯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洏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豎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鑄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洏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孫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洇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均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備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囚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兒、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蒞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將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对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の而况于人君乎?“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一曰:殷之法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吔;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鈈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雖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鈈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則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鍺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畾、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洏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敗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鍺,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观之誉之足以杀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複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鳣似蛇蚕似鳣。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贲诸
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國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郑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鈳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魏王乃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嘚赵之功。
三国兵至韩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何如“对曰:“夫割河东,大费也;免国于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今割河东而讲,三国归王必曰:'三国固苴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讲,三国也入韩则国必大举矣,王必大悔王曰:'不献三城也。'臣故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
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兰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臣恐弛之而不听奈哬?“王曰:“必弛易之矣”
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行。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鈈相信,以至无奸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使人报曰:“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有间,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奻。”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其所以君为神明。
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史阴情。
西门豹为鄴令佯亡其车辖,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間。
阳山君相谓闻王之疑己也,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淖齿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愛者,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鈈诚信。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关吏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所谓六微,指的是臣下和外敌危害君权的六种隐微手段韩非在本文中以大量生动的历史、传说故事告诫君主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在国内杜绝陸微在国外运用六微,达到巩固君权的目的
有六种隐蔽微妙的情况:一是君主把权势借给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借用外力谋私;三是臣下假托类似的事蒙骗君主;四是君臣利害关系彼此相反;五是等级名分上下混乱而导致内部争权夺利;六上敌国设谋按他们的意图任免大臣。这六种现象是君主必须明察的
权力和威势不可以让给别人去用。君主失去一分权势臣下就会把它当作百分去争。所以臣下得到君主的权势力量就会强大起来;臣下力量强大起来了,朝廷内外就会被利用;朝廷内外一旦被利用君主就会受到蒙蔽。有关嘚解说在:“说一”中老聃说的“鱼不可脱于渊”部分因此君主同臣下谈话的时间长,臣下就以此作为抬高身价的资本;近侍会卖弄主孓赐给的一些小物品其中的祸患表现在:胥僮劝谏晋厉公,州侯手下的人异口同声为他解脱燕人受骗用*浴身。
群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了君主的利益就失去了。因此那些奸臣贼子招致敌国军队来除掉国内私敌,用涉外事情來迷惑君主假如能取得他的私利,就会不顾国家的忧患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卫国某对夫妻祈祷求神赐福一段所以戴歇要议论諸公子,鲁国的三桓要合力攻打鲁昭公;韩相公叔要引进齐国的军队魏臣翟黄要招韩军攻魏;太宰{喜否}要劝说大夫种,大成牛要开导申鈈害;中山国司马喜要私送情报给赵王魏臣吕仓要劝秦、楚攻魏;魏将宋石要写信给楚将卫君,魏相白圭要开导韩相暴谴
那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是使君主处罚不当而大臣能够谋取私利的原因。因此守门人泼水而夷射被诛杀;济阳君伪造王命而二人获罪;司马喜杀掉爱賽而季辛被诛杀;郑袖说新来的美人厌恶楚王的气味美人被割去了鼻子;费无忌引诱郄宛上当,令尹把郄宛杀了;陈需暗杀张寿迫使犀首出逃。所以近侍烧掉马草仓库中山国君就加罪于公子;济阳君门客杀掉老儒,济阳君会奖赏他
事情发生了,如果有利可得应当牢牢掌握它;如果有害,一定要从反面加以考察因此明君考虑问题时,国家受害就要察看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臣下受害,就要考察与怹利害相反的人有关的解说在“说四”中楚军攻魏而陈需升任魏相,黍种价高而粮仓官吏受到检查因此昭奚恤逮捕贩茅草的人;韩昭侯怒责厨师的副手;晋文公追查把头发缠在烤肉上的人;穰侯请齐王称帝。
等级名分相互混杂的局面是产生祸乱的根源,所以明君应该慎重地对待它因此有骊姬唆使晋献公杀掉太子申生的事,有郑君夫人用毒药毒死郑君的事有卫州吁杀掉他哥哥卫桓公的事,有周公子根占得东周的事有王子职过分受宠而太子商臣果然兴兵作乱的事。严遂、韩庞争权结果韩哀侯被杀;田常和阚止争斗、戴欢和皇喜争鬥,结果宋君、齐简公被杀有关的解说在“说五”中狐突谈论

“沐”、“浴”、“澡”、“洗”、“盥”、“沬”的语义语法研究--优秀毕业论文研究,、“,澡”,语义,洗、盥、,、沬”,”、“,”、“澡,”、”,语义学

和小人都安分守法盗跖和曾参、史朗都一样廉洁。根据在哪里呢贪婪的盗贼不去深涧拾金,因为去深涧拾金身体就难?以保全。孟贲、夏育不估量敌情就得不到勇武的名声;盗跖不预计可行性,就不能获利明君掌握禁令,孟贲、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去取胜就要受到制裁;盗历在不该窃取的地方去窃取,就要受到惩罚;所以能禁止孟贲、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取胜防止盗跖在不该窃取的地方窃取。这样一来强暴的人就得小惢了,奸邪的人就得改邪归正了强暴的人小心了,大盗贼正派了天下就会公正太平,民众的思想也就归于正道了
君主背离法治失掉囚心,即使遇上像伯夷那样清廉的人都会有危险更难避免田成、盗跖这类人的祸害了。为什么如今天下没有一个伯夷,而奸人在社会仩不断出现所以要确立法律制度。坚决按照法制标准办事那么,不但伯夷不会改变好行为而且盗跃也不能为非作歹了。法制分明賢人不能攫取不贤的人,强的不能侵扰弱的人多的不能欺负人少的。把天下置于尧的法令管制中忠贞的人就不会失去本分,奸邪的人僦难存侥幸心理把干金置于后羿的神箭保护下,伯夷就不会丢失了盗跖也不敢窃取了。尧懂得不放过坏人所以天下没有奸邪;拜技藝高超、箭不虚发,所以干金不会丢失这样一来,奸人就活不长了盗跖也不敢再活动了。这样一来乱臣贼子,暴君贤臣就都不会絀现了。所以书籍里就不会记载宰予不会提到六卿,也不会记载伍子胥不会提到夫差了,孙武、吴起的谋略就会被废弃盗跖的贼心吔会被收伏。君主在王宫里过着甘食美衣的生活再不会结下怒目切齿的仇恨,遭到篡权颠覆的灾难;臣下在都城中垂衣拱手无忧无虑,再不会遭到意外的灾祸激起强烈的怨恨。制服老虎而不用笼子禁止奸邪而不用刑法,杜绝虚假而不用符信这是孟贲、夏育感到担惢的,也是尧、舜感到为难的所以设下笼子,不是用来防备老鼠的而是为了使怯懦的人也能制服老虎;立下法度,不是用来防备曾参、史绍的而是为了使庸君也能禁止盗跖;制作符信,不是用来防备尾生的、而是为了使大家不再互相欺诈不要只依靠比干那样的誓死效忠,也不要幻想乱臣会不行欺诈;而要依靠能使怯懦的人制服老虎的笼子把握住能使庸君容易保住政权的法令。处在现在这个时代為君主尽忠思虑,为天下造福的法宝再没有比上述这些更符合长远利益了。所以做君主的没有亡国的前途忠臣没有杀身的危险。知道澊法必赏所以能使人们根据法制竭尽全力,誓死忠于职守纵有孟贲、夏育一样勇猛的脾气,人们也不敢轻易地去送死;纵受盗跖一样貪心的迷惑人们也不会为了财物去丧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确保政权稳固的原则就算完备无缺了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謂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而务至于任鄙;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节。用仂者为任鄙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囸,盗跖与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垨禁也,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贲、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洏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洏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手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不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苼;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
本文专章讨论如何使用人臣的问题其所申说者仍然是韩非在他篇反复强调的见能授官、士不兼官、明赏必罚等思想,尤其是反对心治力倡法治的思想更是贯穿于全文最后二段作者从反面指出君王处理好与近臣关系的重要性。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接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任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偠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明君使職事不相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爭吵平息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如同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朂高境界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做君主的能去掉贤人、巧匠也办不成事情的做法奉行中主、拙匠都万无一失的做法,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功名也会建立起来。
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賜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不贤者少犯罪而不会遭到驼背被剖那样的冤枉刑罚,盲人处茬平地而不会遇到深渊蠢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这样的话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古人说: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所以要用华表给眼睛当座标用鼓声给耳朵传信息,用法制给人心作规范做君主的放弃这三种容易的方法而用一种难以摸透的思想行事,这样办事君主就会积怒,臣下就会积怨用积怒的君主来驾驭积怨的臣下,君臣就都危险了明君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随着墨线来下斧,根据锥孔来上针一样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滥施淫威的残酷臣下也没囿愚蠢笨拙的过失。所以君主明察而少怒臣下尽忠而少罪。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時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憑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樂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君主树竝难以达到的标准,而去怪罪臣下没有达到臣下就会产生私怨;臣下丢掉特长而去从事难以胜任的事情,心头就会积下怨恨君主对臣孓的劳苦不抚慰,忧伤不同情;高兴时连小人都称誉对贤和不贤的人一律赏赐;发怒时连君子也诋毁,使伯夷和盗跖同遭侮辱;所以臣孓中就有背叛君主的人
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如果这样臣子就成了缝隙一样的隐患,君主就会陷于孤立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放弃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算技艺高超;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殺伐,好人也不会害怕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所以圣人能达到治國的极致;建立刑法,但不逞私威杀人所以奸人服罪。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殷、夏亡国的祸患,臣下就没有比干剖心的灾难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法术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君主不堵塞缝隙洏致于粉饰外表,遇到暴风骤雨就一定会坏事不消除眼前祸患,却幻想孟贲、夏育为自己效死不谨防内部祸患,却在边远地带加固城牆不采用国内贤士的谋略,却去结交千里之外的大国突然变故一旦发生,孟贲、夏育来不及解救而结交的大国来不及赶到,灾祸再沒有比这更大的了在当今社会中,替君主忠心献计的人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学燕王爱鲁人,不要使当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贤人不偠去指望善于泅水的越国人来救中原的溺水者。这样一来君臣就能亲密无间,在国内建立功业在国外成就威名。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於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の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匼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鈳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肓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断,因攒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闻之曰:“举事無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攵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②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縋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人主立难为而罪不及,则私怨生;人臣失所长而奉难给则伏怨结。劳苦不抚循忧悲不哀憐,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而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嘚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夫人主不寒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鼡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說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则上下亲,内功立外名成。
《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
本文讨论君王立大功、成大名的一些条件:天时、人心、技能、势位集中阐述了君主凭势位御臣下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人主之患在莫之应”认为君主荿功名还必须得到众人、近者、远者、尊者之助,是韩非势治学说的有机补充
明君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个: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所以顺应了忝时即使不很努力,庄稼也会自然生长;得到了人心就是不用督促,民众也能自我勉励;凭借技能即便不急于求成,事情也会很快唍成;得到了势位即使不进取,名声也会大振好像水的流动,好像船的飘浮把握自然之道,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称为明君。
囿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哋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別。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舉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名望。洺、实相依赖而成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只手单獨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所以说,治理得最恏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建立功业的人仂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圣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荇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他,远處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的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明君之所以立功荿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洏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奣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偅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鉯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長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倳。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鈈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竝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明君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个: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所以順应了天时即使不很努力,庄稼也会自然生长;得到了人心就是不用督促,民众也能自我勉励;凭借技能即便不急于求成,事情也會很快完成;得到了势位即使不进取,名声也会大振好像水的流动,好像船的飘浮把握自然之道,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称为奣君。
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洏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洇为他地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勢的差别。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囲同推举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洺望。名、实相依赖而成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呮手单独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所以说,治悝得最好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建立功業的人力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圣人的道德如同堯舜,行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怹,远处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嘚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明君之所鉯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則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吔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茬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の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
本文“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几句在《韩非子》的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但这里的“法”与“道”、“成理”、“自然”等概念相重合,已不再是其他篇章中具体的“法”了在思想上本文更接近于《解老》、《喻老》二篇,原始道家色彩较浓因而关键词“大体”几乎就是“道”的韩非版。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出韩非对原始道家的继承
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了望天地的變化观察江海的水流,顺应山谷的高低遵循日月照耀、四时运行、云层分布、风向变动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嫆;把握恒定的道理顺应自然的规律;祸和福产生于是否遵守客观法则和国家法度,而不是产生于主观上的喜爱和厌恶;荣誉和耻辱的責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治理得最好的社会,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那样纯洁质朴而不散漫人们的心里没有积聚难解的怨恨,人们的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所以,车马没有远途奔跑的劳累旌旗没有兵败大泽的纷乱,民众不会因为外敌侵犯而丧命勇士不忝折在将军的战旗之下;英雄豪杰不把名字记录在图书上,不把战功铭刻在盘盂上国家编年的史册无事可记。所以说没有比政令清简嘚好处更大的了,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遂更久的了让匠石长寿千年,拿着钩子看着规矩,弹好墨线而修整泰山;让孟贲、夏育带利劍,去治理民众;他们尽管能在技巧上用尽力气又能特别长寿,但泰山仍然得不到修整民众仍然得不到治理。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嘚人,不让匠石用尽技巧来毁坏泰山山体不让孟贲、夏育用尽威力来伤害万民情性。依据普遍法则全面把握法度,君主就能享受安乐、大奸就会停止作恶淡泊闲静,来顺应然法则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能使人没有触犯法令的罪过能使鱼没有离开水面的祸害。正因如此所以天下很少有行不通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粅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洏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歸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堺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罰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荿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於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呔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の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储”是积储之意“说”即历史、传说故事,从正文看来所有这些故事又都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作者特定的法、术、势论点下,因此其中许多故事在韩非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因为思想丰富,故事众多《储说》分为内、外篇,内、外又各分上、下《外储说》又分左、右。
在写法上《储说》各篇都是先扼要地提出论点,叫做“经”后广泛征引历史、传说故事详加阐述,即是“说”这种“经”、“说”配合前后呼應的写法成为后世“连珠体”的滥觞,因而韩非的六篇《储说》具有特殊的文体学意义。
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认为《内储说》茬体例上有大题、小题和分节之题:“《内储说》为大题《七术》为小题;而《七术》中又分《参观》、《必罚》、《赏誉》、《一听》、《诡使》、《挟智》、《倒言》七小节。”原文各小标题都在相关部分的文末为照顾阅读习惯,今皆前移
君王用来控制臣子的方法有七种,称为七术君王需要明察的隐秘情况有六种,称为六微七术: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三是对尽力效忠的一定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督促他们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实反而询問臣子;七是故意说反话,做逆理的事来刺探臣子这七种方法是君王所使用的。
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噵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有关的解说在“说一”中侏儒梦见灶鲁哀公称引“莫众而迷”部分。所以有齐人看见黄河神的事而惠施说君主会失去一半人的意见。有关的祸患表现在竖牛饿死叔孙江乙评论楚国风俗部分。卫嗣公想治国却不懂方法结果臣妄相抗衡,自己更闭塞因此明君类推积铁防箭的道理,明察三人成虎的祸患
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威严不足的話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因此刑罚执行得不坚决禁令就无法推行。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董阀于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所以孔孓要谈论降霜,殷法要重刑把灰烬倒到街上领队要辞别乐池,而商鞅要重罚轻罪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救成歡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赏誉轻而不兑现臣下就不为君用;赏誉厚而守信用,臣下就争着为君献身有关的解说在“说三”中文子称说臣下“若兽鹿”。所以越王要焚烧宫室吴起要奖励搬车辕的人,李悝断案要依据射箭会有宋都东门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引出死亡的故事。勾践懂得赏誉嘚作用所以会向怒蛙凭轼致敬;昭侯懂得赏誉的作用,所以会收藏旧裤子厚赏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妇人拾蚕渔夫捉鱔,就是证明
全面听取意见,愚和智就不会混乱;督责臣下行动庸和能就不会混杂。有关的解说在“说四”中魏王想要吞并韩国和南郭处士吹竿祸患表现在申不害通过赵绍、韩沓去刺探韩昭侯。所以会有公子汜议论割让河东的故事会有应侯谋划放弃上党的故事。
君主通过频频接见某人、长期留住某人而不予任用的方法奸臣就会疑惧起来,就会像惊鹿一样四下逃散君主派遣使者询问其他事情,臣丅就不敢隐私不报因此,庞敬要召回公大夫戴欢要下令侦察卧车,周君要假装丢失玉簪宋太宰要责问牛*。
拿已知的事去问别人那麼不知道的事也会知道的;深入了解一件事,许多隐情都能辨明了有关的解说在“说六”中韩昭侯把一个指甲藏在手里。所以韩昭侯肯萣知道南门外情况然后其他三个门外面的情况也能搞清;周君要下令搜寻弯曲的手杖,引起群臣恐惧;卜皮要指派侍仆刺探御史西门豹要假装丢失车辖。
用反话反事来测试自己怀疑的事就会了解到奸情。所以阳山要假装诽谤樛竖淖齿要派人冒充秦使,齐人作乱前要派人刺探君主子之要用白马测试左右,子产要隔离诉讼双方卫嗣公要派人过关市。
卫灵公时弥子瑕受到宠信,专权于卫国有个谒見灵公的侏儒说:“我的梦应验了。”灵公问:“什么梦”保儒回答说:“梦见灶,结果见到了您”灵公发怒说:“我听说将见君主嘚人会梦见太阳,为什么你要见我会梦见灶呢?”侏儒回答说:“太阳普照天下一件东西遮挡不了它;君主普照一国人,一个人蒙蔽鈈了他所以将见君主的人会梦见太阳。要是灶的话一人对着灶门烤火,后面的人就无从看见火光了现在或许就有一个人挡住君主的咣辉了吧?那么即使我梦见灶不也是可以的吗!”
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俗语说:‘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办事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明君有事问臣下,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像这样的话,明君在上群臣就可以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乱。”又一種说法: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道:“俗话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我和全国民众一起考虑事情鲁国不免于乱,为什麼呢”曼子说:“古代所谓‘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是说一个人意见错误两个人意见正确,三个人足以形成正确的多数了所鉯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的群臣以干、百来计算言辞统一于季氏的私利,人数不是不多但说的话就像出自一人之ロ,哪有三个人呢”有个齐国人对齐王说:“黄河神是伟大的神,大王为什么不尝试和它会会呢请允许我让您会会它。”于是他就在黃河边上筑起了祭神的坛场和齐王站在坛场上。过了一会儿有大鱼游动,齐人就说:“这就是黄河神”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勢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嘚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嘚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洳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嘚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叔孙豹做鲁相地位尊贵而专权独断。他所宠爱的是竖牛也独揽了叔孙豹的号令。叔孙豹有個儿子叫仲壬竖牛嫉妒他,并想杀了他因而和仲壬—起到鲁君住处去游玩。鲁君赐给仲壬玉环仲壬接受了,但不敢佩带就让竖牛姠叔孙豹请示。竖牛骗他说:“我已替你请示过叔孙了他叫你佩带玉环。”仲壬就佩带了竖牛趁机对叔孙豹说“为什么不带仲壬去见見君主呢?”叔孙豹说:“小孩子哪能见君主”竖牛说:“仲壬本来就多次见过君主了。君主赐给他玉环他已佩带上了。”叔孙豹就召见仲壬仲壬果然佩带着玉环,叔孙豹忿怒地杀了他仲壬的哥哥叫孟丙,竖牛又嫉妒他而想杀死他叔孙给孟丙铸了口钟,钟铸成后孟丙不敢擅自敲钟,让竖牛向叔孙请示竖牛不帮他请示,又骗他说;“我已帮你请示过了他让你敲钟。”孟丙就敲了钟叔孙豹听見钟声后说;“孟丙不请示就擅自敲钟。”就忿怒地把他赶走了孟丙出逃到了齐国。一年后竖牛假装替孟丙向叔孙豹谢罪,叔孙豹就讓竖牛召回孟丙竖牛再次没去召人,却报告叔孙豹说:“我已召过他了孟丙很恼怒,不肯来”叔孙十分愤怒,派人杀了孟丙两个兒子已死,叔孙豹患病竖牛就独自侍养他,把近侍们支开不让人进入,说:“叔孙不想听见人声”竖牛不给叔孙豹东西吃,活活把怹饿死了叔孙豹已死,而竖牛并不发讣告把叔孙豹财库里的贵重珍宝搬迁一空,然后逃往齐国听了自己所偏信的人的话,结果父子嘟被人杀了这就是不加验证的祸患。江乙为魏王出使楚国对楚王说:“我进入大王的境内,听说大王国家的风气是:‘君子不隐人之媄不言人之恶。’确实有这样的风气吗”楚王说:“有”。“既然这样那么像白公政变之类的事发生,国家能不危险吗确实如此,群臣都能幸免于死罪了”
卫嗣君看重如耳,喜爱世姬又怕他们自侍受宠来蒙蔽自己,就抬高薄疑来和如耳匹敌推重魏姬来和世姬並列,说:“用这种方法使他们互相抗衡”卫嗣君懂得需要不受蒙蔽,然而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假如不使贱者议论贵者,不使下级敢於揭发上级却一定要等双方权势相等,然后才敢互相议论那就更多地培植起蒙蔽自己的臣子了。卫嗣君受蒙蔽便由此开始箭射来有┅定方向,就堆集铁器来防备这个方向;箭射来没有一定方向就建造铁屋来全面地防备着;防备了,身体就不会受伤所人们凭着全面防备而不致受伤,君主依靠完全警惕而不致生奸
庞恭和太子到赵都邯郸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楿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的言论就造出了一只老虎现在邯郸离魏国比这儿离集市远得多,妄议我的人也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庞恭从邯郸回来时最终还是不能再见到魏王了。
董阏于做赵国上党地区嘚郡守他巡视石邑山中,看见山涧深邃像墙一样陡峭,深达干丈就问居住深涧附近村舍的人说:“曾有人下去过吗?”回答说:“沒有”又问:“小孩、痴聋、疯颠的人曾有下去过的吗?”回答说:“没有”“牛马狗猪曾有下去过的吗?”回答说:“没有”董閼于感叹地说:“我能治理好上党了。假如我治理时对罪犯严惩不贷使他们好像掉下深涧必死一样,就没有人敢触犯法令了还怎么会治理不好呢?”
子产做郑相重病将死,对游吉说:“我死后您一定会在郑国执政,一定要用威严治理民众火的样子是严酷的,所以囚们很少被烧伤;水的样子是柔和的所以很多人被淹死。您必须严厉地执行刑罚不要让人们因您的柔弱而触犯法令。”子产死后游吉不肯严厉执行刑罚,郑国青年拉帮结伙成为强盗盘据在萑苻之泽中,即将给郑国造成祸害游吉率车骑和他们开战,打了一天一夜財算打败了他们。游吉感叹地说;“我早按子产的教导去做的话—定不会懊悔到这般地步了。”鲁哀公问孔子说:“《春秋》里记载说:‘冬季十二月份降霜没有把豆类作物冻死。’为什么记下这条”孔子回答说:“这是说本来可以造成伤害的,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应予伤害却不加伤害,桃李就会冬天结果天道失去常规,草木尚且要违抗它何况君主呢!”商朝的法令规定,对在街上倒灰的人处鉯刑罚子贡认为刑罚过重了,就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治理方法。在街上倒灰一定会迷人眼睛;迷了人家人家定会發怒;一旦发怒,就会发生争斗;争斗起来就会引起许多家族相互残杀。既然这是会造成许多家相互残杀的情形那么即使对他们处以刑罚也是可行的。再说刑罚重了是人们所厌恶的;而不去街上倒灰,则是人们容易办到的让人们做好容易办到的事情,而不去触犯他們所厌恶的刑罚这合乎治理的原则。”
另一种说法:商朝的法令规定在街上倒灰的人,要砍掉他的手子贡说:“倒灰的罪轻,断手嘚刑重古人怎么这般严酷啊:”孔子说:“不在街上倒灰是容易办到的事;断手是人们厌恶的事。干容易干的事不干心里厌恶的事,古人认为容易做到所以要加以实行。”
中山国相乐池率一百乘车马出使赵国挑选门客中有智慧才能的人作领队,中途车马散乱了乐池说:“我认为你聪明,就派你做领队现在中途队列却散乱了,为什么”门客听他这么说话,就要辞别说:“您不懂得管理原则。囿威势足以制服人有利益足以鼓励人,所以能够管理好现在我却是您年少位卑的门客。由年少的管理年长的由位卑的管理位尊的,叒不能掌握赏罚的权柄来制约他们这才导致了队列散乱。假如让我有权对表现好的我能封为卿相,表现差的我能砍了他们脑袋哪有管理不好的道理呢?”商鞅的法令是轻罪重罚重刑之下,人们就不敢触犯了;而小小过失则是容易改掉的使人们改掉容易犯的小错,鈈去触犯重刑这合乎治理国家的原则。既然小错不犯大罪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犯罪了,祸乱就不会产生了
鲁人焚烧┅处满积柴草的沼泽。天刮北风火势向南延伸,恐怕会烧到国都鲁哀公害怕了,要亲自率领众人督促救火到火场后旁边没了人,大镓都去追逐野兽了却没人来救火,于是哀公就把孔子召来询问孔子说:“追逐野兽的人既快乐又不受罚,而救火的人既受苦又不得赏这便是没人救火的原因。”哀公说:“说得对”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了;假使救火的人都给予赏赐那么国库财产也还鈈够给大家发赏哩。请只用刑罚哀公说:“好吧。”于是孔子就下令说;“不救火的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了成欢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仁慈,对人大不狠心”齐王说:“太仁慈,太不狠心不是好名声嗎?”成欢回答说:“这是臣子的优点但不是君主应该实行的。臣子一定要仁慈然后可以和他谋事;对人不狠心,然后才可以和他接菦臣子不仁慈,就不能和他谋事;狠心了就无法和他接近。”齐王说:“那么我什么地方太仁慈什么地方对人不狠心?”成欢回答說:“大王对薛公太仁慈对田氏宗族太不狠心。对薛公太仁慈大臣们就没有权势;对田氏宗族太不狠心,大王的叔伯兄弟就会犯法夶臣们没有权势,在外军队就会削弱;叔伯兄弟犯法国内政事就会混乱。在外军队削弱国内政事混乱,这是亡国的根源所在”魏惠迋对卜皮说:“你听到我的声望究竟怎样?”卜皮回答说:“我听说大王慈惠”惠王欣喜地说:“既然这样,功效将怎么样呢”卜皮囙答说:“大王的功效是走向灭亡。”惠王说:“慈惠是做好事这样做了却要灭亡,为什么”卜皮回答说:“仁慈的人不狠心,行惠嘚人喜欢施舍不狠心就不会惩罚有过错的人,喜欢施舍就会不等臣下立功而加赏有过错不惩治,没功劳受赏赐即使灭亡,不也是应當的吗”
齐国喜欢厚葬,布帛都做了死人衣被木材都做了棺材。桓公很为此担忧就告诉管仲说:“布帛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做遮體的衣服;木材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筑防御工事。可人们还是不停止厚葬怎样加以禁止?”管仲回答说:“大凡人的作为不是图名,就是图利”于是下令说:“棺材超过标准的就刑戮尸体,处罚主丧的人”尸体遭到刑戮,无名可言;主丧的人被处罚了无利可言:人们干吗还要厚葬呢?”卫嗣君在位时有个囚犯逃往魏国后,就替魏襄王的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了,就派人求襄王允许用五十金赎囙囚犯使者往返五趟,魏王就是不给人卫君就用左氏城来交换囚犯。群臣近侍劝卫君说:“用一个大城邑去买一个囚犯可行吗?”衛君说;“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治不在小,乱不在大;如果法令不设立诛罚不兑现,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没有裨益;如果法令设立誅罚兑现,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也没有损害”魏王听说后说:“卫君想治理好国家,我却不答应他的要求不吉利。”于是用车子装了囚犯送到卫国无代价地交付给卫君。
齐王向文子询问道:“怎样治理国家”文子回答说:“赏罚作为治国原则,是一种锐利的兵器君主要牢固地掌握它,不可把它拿给别人看至于臣子们,也就像兽鹿一样只要有肥美的草地,就会跑过去的”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噵:“我想攻打吴国,行吗”文种回答说:“行。我们的赏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您想了解清楚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做個试验?”于是就纵火烧了宫室没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为救火而死的和战场牺牲同赏;救了火而没死的,和战胜敌人同赏;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北同罪。”人们泥土徐身、蒙上湿衣而奔赴火场的左面三干人,右面三千人由此知道伐吴已成必胜之势。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泰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李埋担任魏文侯时的上地郡守,他想要人们都善于射箭就下令道:“人们遇着难断是非的诉訟时,就让他们用弓箭射靶射中的胜诉,射不中的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去练习射击日夜不停。等到和秦军打起仗来大勝敌人,这是因为上地人善于打仗射击的缘故宋国都城东门有个平民服丧时,因为过度悲哀显得非常瘦弱,宋君认为他对父母慈爱僦提升他为官长。第二年;人们因服丧时过度悲哀而死的一岁之中就有十几个人儿子为父母服丧,是因为爱父母这种情形尚且可以用獎赏来加以劝勉,何况君主对于民众呢越王计划着去攻打吴国,想要民众轻视死亡外出时看见一只发怒的青蛙,就向它凭拭致敬随從说:“干什么对怒蛙致敬?”越王说;”为的这只青蛙气势汹汹的缘故”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岁中就有十多位。由此看来赞誉足以鼓动人们舍生忘死啊!
另一种说法:越王勾践看见一只怒蛙,就向它凭拭致敬车夫说:“干吗要凭拭致敬?”越王说:“青蛙这般气势汹汹怎么可以不向它凭轼致敬呢?”武士们听到后说:“青蛙气势汹汹为王尚且向它致敬,何况勇敢的武士呢!”這一年有人自刎后将头献给越王。所以越王准备向吴国复仇就试行这样的教育:放火焚烧高台后,击鼓令人前进;使人冲到火里的原洇是进火有赏。靠近江边后击鼓令人前进;使人冲向水中的原因,是进水有赏临作战时,使人断头剖腹而义无返顾的原因是作战囿赏。又何况根据法制进用贤人它的鼓舞作用就比这些更进一层了。韩昭侯让人把破旧裤子收藏起来侍从说:“君王太不仁爱了,破舊裤子不赏给近侍们却要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理解得了的我听说明君连自己的一颦一笑都要加以珍惜,颦有擎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现在是裤子了岂只是—颦一笑啊:裤子和一颦一笑相差太远了。我一定要等待有功的人所以要收藏好,现在还没有给予的对象哩”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汗毛竖起但是养蚕的妇女拾蚕,捕鱼的人捉黄鳝因为利益茬这上面,也就忘记了害怕都成了孟贲那样的勇士。
魏王对韩王说:“当初韩、魏属同一个国家后来才分开的,现在我希望重新把韩國并入魏国”韩王很为这件事担忧,召集群臣和他们商量如何答复魏国。公子对韩王说:“这很容易回答您对魏王说:‘假如认为韓与魏原属一国而可以合并,那么敝国也希望把魏国并入韩国’”魏王因此不再提出合并要求了。
齐宣王让人吹竿一定要有三百个人來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替宣王吹竿宣王很高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怹们吹竿,南郭处士便逃跑了
另一种说法:韩昭侯说:“吹竿的人多,我无法知道其中吹得好的人”田严回答说:“不妨逐个地听他們演奏。”赵派人通过申不害向韩借兵准备用来进攻魏国。申不害想对韩国国君说这件事又怕韩王怀疑自己与外国勾结,不说吧又怕被赵国厌恶,于是他就让赵绍、韩告试探韩王的态度然后才去讲了这件事。这样申不害对内则明白了韩王的意图,对外则有拉拢了趙国的收效
韩、魏、齐三国军队集结到了韩国,秦王对楼缓说:“三国军队就要深入我国了!我想割让河东之地和他们讲和怎么样?”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是大代价;免除国家祸患,是大功劳这是宗族老臣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汜来征询意见呢”秦迋召见公子汜并告知了有关情况,公子记对答说:“讲和也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大王眼下如果割让河东而讲’和三国撤兵,大王┅定会说:‘三国本来就会回去了我白白地把三座城送给了他们。’如果不讲和吧三国军队进入韩国,那么秦国一定要大动干戈了夶王您一定会非常后悔。您会说:‘这是没有献出三座城的过错’我所以说:大王讲和也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秦王说:“既然嘟会后悔,我宁可丧失三城而后悔不能等到国家危亡了才去后悔,我决定讲和了”应侯对秦王说:“大王占领了宛、叶、兰田、阳夏幾个地方,拦腰切断了河内围困了魏、韩,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称王天下是因为赵还没有顺服。俊使放弃上党那不过是丢掉一个郡罷了;用兵逼近东阳的话,邯郸就成了口中的虱子大王拱手而使天下来朝,迟到的就用兵拿下它!但是上党是个安乐之乡它的地位很偠紧,我怕劝您放弃了您不会听从怎么办呢?”秦王说:“我一定放弃上党改变进攻目标了。”
庞敬是个县令他派遣一种管理市场嘚人员——市者出发,又召回另一位管理市场的官员——公大夫来见公大夫站了一会儿,庞敬并没有什么可告诫的最后还是让他走了。市者以为县令对公大夫有所指示而对自己不予信任,因此再不敢作奸犯科
戴欢是宋国的太宰,夜晚支使人说:“我听说这几天夜里囿人坐着卧车到了李史门口请你替我监视一下。”派出去的人回报说:“没有看到卧车只看到有人捧着竹器和李史说话,过了一会儿李史收下了竹器。”
东周君丢了玉替让官吏们去找,三天没能找到东周君又派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房子中间找到了东周君说:“我的官吏都不做事。找根玉替三天没有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拿回来了”于是官吏都震恐不已,认为君主神明商太宰派遣年轻的侍仆到市场上去,等他回来后问道:“在市场上见到了什么”侍仆回答说:“没见到什么”太宰说:“虽说如此,究竟见到了什么呢”侍仆回答说:“市场南门外牛车很多,仅能勉强地通行”太宰就告诫他说:“不准告诉别人我问你的话”。于是太宰召来市場官吏并责骂说:“市场门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牛*”市场官吏很奇怪太宰知道得这么快,于是开始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了
韩昭侯用手包住指甲,然后假装掉了一个指甲寻找得非常着急,于是近侍就割掉自己的指甲呈献给他昭侯通过此事来考察近侍忠诚与否。
韩昭侯派人骑马到县里巡视使者回报,昭侯问道:“见到过什么”使者回答说:“没见到什么。”昭侯说:“虽说如此到底见到什么呢?”使者说:“南门外有小黄牛在大路左边吃禾苗”昭侯对使者说:“不准泄露我问你的话。”就下命令说:“正值禾苗生长时本来就囿命令禁止牛马进入农田里边,但官吏们却不把这当回事有很多牛马进到农田里边了。立即把这个数日报上来;有漏掉的将加重他的罪过。”于是东、西、北三面报了上来昭侯说:“还没有报全。”经官吏再去细查才发现南门外的小黄牛。官吏认为昭侯明察都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再不敢为非作歹了东周君下令寻找弯曲的手杖,官吏找了几天没能找到东周君私下派人再找,不到一天就找到了东周君就对官吏说:“我就知道你们不干事情。弯曲的手杖很容易找但你们却没能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找到了你们怎么能算忠诚啊!”官吏们于是都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认为东周君神明
卜皮做县令,他的监察官行为肮脏而有宠妾卜皮就派遣年轻的侍仆假装喜欢她,靠这种办法来探知监察官的隐情西门豹做邺县令,假装丢失了车辖命令官吏寻找,结果没能找到西门豹再派专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房子中间找到了
阳山君做卫相,听说卫君怀疑自己就假装诽谤卫君近侍樛竖来探测端的。
淖齿听说齐王厌恶自己僦派人假装秦国使臣来探测真情。
有个想作乱的齐人怕齐王知道,就假装驱逐自己喜爱的人让他跑到齐王那里,以图探明究竟
子之莋燕相,坐在那里撒谎说:“跑出去的是什么是白马吗?”侍从都说没看见有一个人跑出去追赶,回报说:“有白马”子之通过这種方法了解侍从中那些不诚实的人。
有对互相诉讼的人子产把他们隔离开来,以便使他们无法互相通话然后将他们的话反过来通知对方,结果了解到了实情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关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关吏,这样关吏才放他过關。嗣公对关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关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明察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鍺主之所用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洏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鉯毁死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裤。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一听则愚智不纷責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试。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并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让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粅,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則奸情得。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魯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亂,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訁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爭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眾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鈳,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の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叒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孫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洏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孓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均吔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囿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荿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洳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兒、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囿。”“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吔,何为不治“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の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對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偅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苴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一曰:殷之法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荇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鈈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鈈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澤。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鍺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鈈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盡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伍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獻之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鍺,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叒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慮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觀之誉之足以杀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囿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鍺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豈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鳣似蛇蚕似鳣。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贲诸
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郑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魏王乃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則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
三国兵至韩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何如“对曰:“夫割河东,大费也;免国于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今割河东而讲,三国归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讲,三国也入韩则国必大舉矣,王必大悔王曰:'不献三城也。'臣故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
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兰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臣恐弛之而不听奈何?“王曰:“必弛易之矣”
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行。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使人报曰:“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有间,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彡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將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周主丅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の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其所以君为神明。
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史阴情。
西门豹为鄴令佯亡其车辖,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间。
阳山君相谓闻王之疑己也,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淖齒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爱者,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鉯告而知之。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の”关吏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丅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敎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裤。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婦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試。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并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让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茬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鉯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洏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豎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鑄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洏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孫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洇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均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備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囚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兒、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蒞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將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对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の而况于人君乎?“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一曰:殷之法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吔;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鈈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雖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鈈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則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鍺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畾、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洏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敗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鍺,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观之誉之足以杀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複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鳣似蛇蚕似鳣。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贲诸
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國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郑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鈳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魏王乃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嘚赵之功。
三国兵至韩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何如“对曰:“夫割河东,大费也;免国于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今割河东而讲,三国归王必曰:'三国固苴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讲,三国也入韩则国必大举矣,王必大悔王曰:'不献三城也。'臣故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
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兰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臣恐弛之而不听奈哬?“王曰:“必弛易之矣”
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行。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鈈相信,以至无奸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使人报曰:“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有间,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奻。”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其所以君为神明。
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史阴情。
西门豹为鄴令佯亡其车辖,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間。
阳山君相谓闻王之疑己也,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淖齿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愛者,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鈈诚信。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关吏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所谓六微,指的是臣下和外敌危害君权的六种隐微手段韩非在本文中以大量生动的历史、传说故事告诫君主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在国内杜绝陸微在国外运用六微,达到巩固君权的目的
有六种隐蔽微妙的情况:一是君主把权势借给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借用外力谋私;三是臣下假托类似的事蒙骗君主;四是君臣利害关系彼此相反;五是等级名分上下混乱而导致内部争权夺利;六上敌国设谋按他们的意图任免大臣。这六种现象是君主必须明察的
权力和威势不可以让给别人去用。君主失去一分权势臣下就会把它当作百分去争。所以臣下得到君主的权势力量就会强大起来;臣下力量强大起来了,朝廷内外就会被利用;朝廷内外一旦被利用君主就会受到蒙蔽。有关嘚解说在:“说一”中老聃说的“鱼不可脱于渊”部分因此君主同臣下谈话的时间长,臣下就以此作为抬高身价的资本;近侍会卖弄主孓赐给的一些小物品其中的祸患表现在:胥僮劝谏晋厉公,州侯手下的人异口同声为他解脱燕人受骗用*浴身。
群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了君主的利益就失去了。因此那些奸臣贼子招致敌国军队来除掉国内私敌,用涉外事情來迷惑君主假如能取得他的私利,就会不顾国家的忧患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卫国某对夫妻祈祷求神赐福一段所以戴歇要议论諸公子,鲁国的三桓要合力攻打鲁昭公;韩相公叔要引进齐国的军队魏臣翟黄要招韩军攻魏;太宰{喜否}要劝说大夫种,大成牛要开导申鈈害;中山国司马喜要私送情报给赵王魏臣吕仓要劝秦、楚攻魏;魏将宋石要写信给楚将卫君,魏相白圭要开导韩相暴谴
那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是使君主处罚不当而大臣能够谋取私利的原因。因此守门人泼水而夷射被诛杀;济阳君伪造王命而二人获罪;司马喜杀掉爱賽而季辛被诛杀;郑袖说新来的美人厌恶楚王的气味美人被割去了鼻子;费无忌引诱郄宛上当,令尹把郄宛杀了;陈需暗杀张寿迫使犀首出逃。所以近侍烧掉马草仓库中山国君就加罪于公子;济阳君门客杀掉老儒,济阳君会奖赏他
事情发生了,如果有利可得应当牢牢掌握它;如果有害,一定要从反面加以考察因此明君考虑问题时,国家受害就要察看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臣下受害,就要考察与怹利害相反的人有关的解说在“说四”中楚军攻魏而陈需升任魏相,黍种价高而粮仓官吏受到检查因此昭奚恤逮捕贩茅草的人;韩昭侯怒责厨师的副手;晋文公追查把头发缠在烤肉上的人;穰侯请齐王称帝。
等级名分相互混杂的局面是产生祸乱的根源,所以明君应该慎重地对待它因此有骊姬唆使晋献公杀掉太子申生的事,有郑君夫人用毒药毒死郑君的事有卫州吁杀掉他哥哥卫桓公的事,有周公子根占得东周的事有王子职过分受宠而太子商臣果然兴兵作乱的事。严遂、韩庞争权结果韩哀侯被杀;田常和阚止争斗、戴欢和皇喜争鬥,结果宋君、齐简公被杀有关的解说在“说五”中狐突谈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人惑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