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的意思因子

当前位置: >
第六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专著类优秀奖16项)
来源:中国人口学会
第六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论文类一等奖15项)
参评项目名称
中国的人口历史与未来的挑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养老能力与养老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崔红艳、徐岚、李睿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
陈卫民、张鹏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
石智雷、杨云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卫计委主任
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
李树茁、果瑧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
王金营、戈艳霞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构成及其对城市化的贡献:
王桂新、黄祖宇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男孩偏好与性别失衡:一个基于需求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传统、冲击与嬗变:新生代农民工婚育行为探析
宋月萍、张龙龙、段成荣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路径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陆旸、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
杨舸、王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人口年龄分布与中国居民劳动收入变动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六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论文类二等奖35项)
参评项目名称
中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女性化趋势研究
贾云竹、谭琳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胜今、许世存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及其含义
都阳、陆旸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研究
张俊良、郭显超
西南财经大学
人口转变、经济发展与卫生支出增长——以人口普查为基础的因素分解
任强、张洁羽、吕智浩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中国高龄老人的老化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匡时、陆杰华、科克.斯考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
中央财经大学
上海多性伴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
关于人口老龄化几点认识的反思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
于潇、孙猛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
包容性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向导选择——基于社会系统进化原理的解析
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齐亚强、牛建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人口结构、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对储蓄率的影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
陶涛、张现苓
中国人民大学
“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评估
黄荣清、曾宪新
首都经济大学人口所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盛亦男、杨文庄
首都经济大学人口所
气候变化移民:极端气候事件与适应
余庆年、施国庆、陈绍军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
照料老年父母对城镇已婚中青年女性就业的影响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Bare Branches”and the Marriage Market in Rural China: Prelinminary Evidence from a Village-level Survey
靳小怡、刘利鸽、李艳等
西安交通大学
照料父母对我国农村已婚妇女劳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刘岚、董晓媛等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重读《公开信》、再论生育观——兼谈我国人口政策的未来选择
福建江夏学院
海归回流:知识溢出及门槛效应
杨河清、陈怡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The impacts of population change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during
朱勤、彭希哲
生活能源消费的人口敏感性分析—以中国城镇家庭户为例
傅崇辉、王文军、曾序春等
广东医学院
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紧急避孕药使用情况及相关知识分析
赵瑞、武俊青、王瑞平等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
符平、唐有财、江立华等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决定研究:基于工资收入获取视角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中国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意愿:近期变化和多样化的个人层面决定因素
朱宇、陈文哲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s among Male Bachelors in Rural China:Evidence from a Female Shortage Context
杨雪燕、李树茁、张群林
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代际间的收入流动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周兴、张鹏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第六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论文类三等奖(57项)
参评项目名称
中国农村中老年女性人口生殖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人口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
河内、上海、台北三亚洲城市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
高尔生、楼超华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城市群地区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系列论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姜全保、李晓敏、M.W.Feldman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以“出生人口数量”换“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战略
桂江丰、孙红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适应老龄化:应对老龄危机的第一战略
穆光宗、胡哲豪、茆长宝等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发展型”或“政策型”生育率下降?基于翼城“农村二孩”试点的分析
韦艳、张力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我国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宗教参与对我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分析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王志理、王如松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少数民族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现用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
张耀军、陈伟、张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Condom use intentions among “forced”male bachelors in rural China:findings from afield survey
张群林、李树茁、杨雪燕等
西安工程大学
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
茅倬彦、罗昊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徐晓勇、罗淳、雷冬梅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
“金砖五国”人口转变与人口效率的比较分析
晏月平、吕昭河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
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精神病老年人养老服务研究
侯亚非、李兵
中共北京市党委校
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
边境地区农村人口流出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晓峰、田步伟、武洋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
基于非线性假设的人口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本:性别视角下的审视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研究编辑部
武汉城市圈人口社会空间的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梁辉、陈以春、孟祥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强制性社会变迁、人力资本失灵与收入分层
程广帅、庞会、戢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析及解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王婷、吕昭河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
梯度城市化:不同社区类型下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和住房状况
侯慧丽、李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独生子女政策与老年人迁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估计
王军、王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农村人口地理通婚圈的变动及成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流动、排斥与嬗变: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
孟颖颖、韩俊强
一孩与二孩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比较
吕江洪、黄宝凤、石盛林
南京邮电大学
流动妇女收入影响的DAG图模型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
Population-level prevalence estim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iatric disabi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李宁、陈功、杜伟等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一孩与二孩家庭健康与财富研究
黄宝凤、吕江洪等
南京邮电大学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Fertility under China's Underlying RestrIc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Migrants
易莹莹、宋莹、孙秋芬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川西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分析
王学义、曾永明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中国老年人口的自理预期寿命变动——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差异分析
郭未、张刚、杨胜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低生育率陷阱:理论、事实与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
赵梦晗、杨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于空间数据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影响因素研究
胡耀岭、原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中国三城市已婚流动人口生育意愿调查:对期望孩子数的分析
周颖、李玉艳、赵洪鑫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
中央财经大学
从“同城同待遇”到“同城同待遇指数”——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政策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工作转换对城市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影响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养老保险获得的身份差异——基于广州市的数据分析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
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城乡因素在老年抑郁症状影响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口综合因素与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杜本峰、张寓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曾明星、吴瑞君、张善余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研究
谭远发、曾永明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家庭对流动儿童择校的影响研究
苑雅玲、侯佳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统计与推算方法研究
武洁、权少伟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周俊山、尹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来源:中国人口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人口学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2号2444信箱 Email:cpa1111@ 邮编:1000081
技术支持: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更新·嬗变--《天津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更新·嬗变
【摘要】:
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天津市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刚刚通过国务院的审批,制定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划,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天津市的城市更新也在大规模推进,城市更新已经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逐渐向促进城市用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等方向转变。基于此,本文从城市竞争力角度展开对天津的城市更新的研究。
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历程、我国旧城改造的更新历程和天津市从建卫到今天600年的更新历程。揭示当前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运用综合、比较、定量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剖析天津城市定位、经济地位、城市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当前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和竞争潜力。
通过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城市竞争力的指标的关联性,从速度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三方面重点论述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天津城市更新目标体系进行了重构。
通过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反思天津城市更新策略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学术界对天津城市更新的几点看法阐述了天津城市更新文化内涵、经济内涵和社会内涵三方面。其次,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角度探讨了天津市更新的现行策略,并运用更新目标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解析。最后阐述城市竞争力研究对天津市更新的启示,并对天津城市更新策略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研究涉及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中各方面问题,采用了多学科相融合的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论述了天津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TU984【目录】:
Abstract4-12
第一章 总论12-32
1.1 研究的意义13-15
1.1.1 理论意义13
1.1.2 实践意义13-14
1.1.3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关系14-15
1.2 课题研究概况15-28
1.2.1 城市更新研究概况15-19
1.2.1.1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过程15-17
1.2.1.2 我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过程17-18
1.2.1.3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18-19
1.2.2 城市竞争力研究概况19-28
1.2.2.1 国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情况20-22
1.2.2.2 我国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情况22-23
1.2.2.3 本课题主要借鉴的城市竞争力体系23-28
1.3 研究的创新28-29
1.3.1 角度的创新28
1.3.2 访法的创新28
1.3.3 观点的创新28-29
1.4 概念的界定29
1.4.1 “城市”的界定29
1.4.2 “更新”的界定29
1.5 研究的方法29-31
1.5.1 综合分析的方法29-30
1.5.2 比较分析的方法30
1.5.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0
1.5.4 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0
1.5.5 辩证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0-31
1.6 研究的框架31-32
第二章 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32-51
2.1 建国前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 年)33-41
2.1.1 天津城市地位的奠定——从建卫至第一次鸦片战争( 年)33-35
2.1.1.1 天津建卫33-34
2.1.1.2 城市功能的更新——军事防卫和港口商贸功能34
2.1.1.3 城市构成因素的更新——主要建筑物34-35
2.1.1.4 城市边界的更新——建成区边界35
2.1.2 租界区建设和河北新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84035-38
2.1.2.1 城市空间的界定之一——租界区36-37
2.1.2.2 城市空间的界定之二——河北新区37-38
2.1.3 近代城市的建设与拓展——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天津解放()38-40
2.1.3.1 城市空间的拓展——疏浚海河泥沙,吹垫洼地38
2.1.3.2 城市空间拓展的规划界定——近代天津第一个城市规划38
2.1.3.3 城市设施的更新——大规模城市建设38-39
2.1.3.4 城市构成因素的更新——西洋建筑39-40
2.1.4 总结40-41
2.2 建国后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1949~今)41-49
2.2.1 第一个阶段——调整过渡期( 年)41-42
2.2.1.1 城市功能的完善——建设新村和工业区41-42
2.2.1.2 城市空间的拓展——发展卫星城42
2.2.2 第二个阶段——震后恢复期( 年)42-43
2.2.3 第三个阶段——旧区改造开始期( 年)43-44
2.2.3.1 改造的动因43
2.2.3.2 改造的依据和措施43
2.2.3.3 改造后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引发的问题43-44
2.2.4 第四个阶段——建成区再开发期( 年)44-47
2.2.4.1 再开发的依据和措施44
2.2.4.2 再开发的模式44-46
2.2.4.3 该时期城市更新特征提炼46-47
2.2.5 第五个阶段——综合开发改造期(2000 年~今)47-49
2.2.5.1 综合开发改造的背景47
2.2.5.2 综合开发改造的模式47-49
2.2.5.3 该时期城市更新特征提炼49
本章小结49-51
第三章 天津城市竞争力研究51-110
3.1 缘起——天津市的城市定位52-57
3.1.1 天津市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与特征评析52-57
3.1.1.1 城市定位的演变过程53-55
3.1.1.2 从城市竞争力角度对城市定位的诠释55
3.1.1.3 目前的城市功能定位——我国北方经济中心55-57
3.2 延展——天津市的经济地位57-65
3.2.1 近代天津市雄厚的经济基础57-60
3.2.1.1 城市地位的确立( 年)57-58
3.2.1.2 近代工商业港口贸易城市( 年)58
3.2.1.3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初步形成( 年)58-59
3.2.1.4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年)59-60
3.2.2 当前天津市的经济地位60-64
3.2.2.1 经济发展阶段60-62
3.2.2.2 经济综合实力62-64
3.2.3 总结64-65
3.3 核心——天津市的城市竞争力65-79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析65-66
3.3.2 2004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66-70
3.3.2.1 综合竞争力66-67
3.3.2.2 分项竞争力67-68
3.3.2.3 竞争优劣势68-70
3.3.3 2005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70-72
3.3.3.1 综合竞争力70
3.3.3.2 分项竞争力70-71
3.3.3.3 竞争优劣势71-72
3.3.4 2006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72-75
3.3.4.1 综合竞争力72-73
3.3.4.2 分项竞争力73-74
3.3.4.3 竞争优劣势74-75
3.3.5 与其他城市的比较75-79
3.3.5.1 与北京比较75-76
3.3.5.2 与上海比较76-78
3.3.5.3 与香港比较78-79
3.4 深入——天津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79-107
3.4.1 发展基础:天津市的竞争优势79-91
3.4.1.1 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是迎接天津设施竞争力挑战的保证80-84
3.4.1.2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是保持天津人才竞争力优势的关键84-86
3.4.1.3 发展经济区位优势是提升天津区位竞争力战略的核心86-89
3.4.1.4 其他竞争优势89-91
3.4.2 当前形势:天津市的竞争劣势91-101
3.4.2.1 天津文化竞争力的导向作用有待增强91-96
3.4.2.2 天津制度竞争力的保障作用有待提高96-97
3.4.2.3 天津城市开放度竞争力的软硬件条件欠缺97-100
3.4.2.4 其他竞争劣势100-101
3.4.3 未来趋势:天津市的竞争潜力101-107
3.4.3.1 环境资源承载力是城市竞争的潜力101-105
3.4.3.2 城市环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05-107
3.5 影响天津城市竞争力关键因素指标体系107-108
本章小结108-110
第四章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关系的研究110-133
4.1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关联性111-114
4.1.1 影响机制111
4.1.2 主体要素111-112
4.1.3 评价体系112-114
4.2 从速度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动因114-116
4.2.1 速度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114
4.2.2 速度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表现114-116
4.2.3 天津城市更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16
4.3 从结构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对象116-124
4.3.1 结构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116-117
4.3.2 结构竞争力对天津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启示117-120
4.3.3 结构竞争力促进天津城市功能向现代服务业转型120-124
4.3.3.1 天津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20-121
4.3.3.2 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功能转型121-124
4.4 从质量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目标124-129
4.4.1 质量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124
4.4.2 质量竞争力对天津城市生活质量的启示124-125
4.4.3 天津城市更新应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目标125-129
4.4.3.1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125-126
4.4.3.2 城市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126-127
4.4.3.3 居住质量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127-128
4.4.3.4 天津城市更新要重视居住质量128-129
4.5 城市更新目标体系的建构129-131
4.5.1 城市更新目标体系建构的原则129-130
4.5.2 城市更新目标框架及指标体系130-131
本章小结131-133
第五章 多重视角下的天津城市更新策略133-180
5.1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天津城市更新134-146
5.1.1 城市更新的文化内涵——“风貌”保护区的保护134-141
5.1.1.1 天津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演变134
5.1.1.2 天津名城保护规划的动态比较134-136
5.1.1.3 保护区“保护”的类型与模式136-141
5.1.2 城市更新的经济内涵——土地利用率与开发强度141-144
5.1.2.1 提高土地利用率141-142
5.1.2.2 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142-144
5.1.3 城市更新的社会内涵——各主体因素作用机制144-146
5.1.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144-145
5.1.3.2 限定开发商的开发条件145
5.1.3.3 增强公众参与力度145-146
5.1.3.4 强化专家的技术权威146
5.2 从现行策略角度看天津市土地利用结构更新146-169
5.2.1 现行策略之上的政策与体制147-149
5.2.1.1 土地使用制度147
5.2.1.2 土地储备制度147-149
5.2.2 现行策略之外的规律与趋势149-150
5.2.2.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149
5.2.2.2 用地结构的调整149-150
5.2.3 策略一——解放北路金融城规划和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的更新150-155
5.2.3.1 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更新的动因150
5.2.3.2 金融城规划的动因150-152
5.2.3.3 金融城规划的概况152-155
5.2.3.4 金融城规划的思考155
5.2.4 策略二——工业东移战略和工业用地的更新155-158
5.2.4.1 工业东移战略的动因155-156
5.2.4.2 工业东移战略的概况156-157
5.2.4.3 工业东移战略的思考157-158
5.2.5 策略三——绿色家园规划和绿地用地的更新158-163
5.2.5.1 绿地用地更新的动因158
5.2.5.2 绿色家园规划的概况158-161
5.2.5.3 绿色家园规划的评价161-163
5.2.6 策略四——平房拆迁和居住用地的更新163-168
5.2.6.1 居住用地更新的动因163-164
5.2.6.2 住宅质量与居住用地的演变164-166
5.2.6.3 平房拆迁的概况与评价166-168
5.2.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综合分析168-169
5.3 城市竞争力角度对天津城市更新现行策略的评价169-173
5.3.1 效益性层面169-172
5.3.1.1 更新拉动经济增长169-170
5.3.1.2 更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70
5.3.1.3 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170-171
5.3.1.4 更新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171
5.3.1.5 更新缺乏对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活质量的关照171-172
5.3.2 公平性层面172
5.3.2.1 更新增大了生活(居住)质量差距172
5.3.2.2 更新缺乏社会协调机制172
5.3.3 景观性层面172-173
5.3.3.1 更新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172-173
5.3.3.2 更新缺乏对建筑环境的认知173
5.3.3.3 更新缺乏对城市特色的认知173
5.4 城市竞争力研究对天津城市更新的启示173-179
5.4.1 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的完善173-176
5.4.1.1 理论体系的结合173-174
5.4.1.2 定量指标的完善174-176
5.4.2 城市发展与竞争目标的重构176-177
5.4.2.1 城市地位的判定177
5.4.2.2 城市发展的目标177
5.4.2.3 城市发展的关键177
5.4.3 城市更新对象的战略转移177-179
5.4.3.1 发挥潜在优势178
5.4.3.2 突出城市特色178
5.4.3.3 优化城市空间178-179
本章小结179-180
结语 天津城市更新策略的展望180-183
1 制定系统的城市更新规划和相关政策180
2 建立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180
3 实施生态环境更新策略180-181
4 深化土地使用的兼容性研究181-182
5 加强与滨海新区的功能互补182
6 注重城市空间承载力182-183
参考文献183-190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190-191
致谢191-192
附录192-19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左辅强;[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方维慰;;[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李丽萍;郭宝华;;[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王晓玲;;[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任致远;;[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段炼;刘玉龙;;[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阮平南;宋怡;;[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袁晓玲;杨万平;李娜;;[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张其邦;马武定;;[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邢海峰;;[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可;[D];清华大学;2000年
张米尔;[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李宁;[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赵富强;[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黄晓芬;[D];同济大学;2006年
尹海林;[D];天津大学;2004年
刘勇;[D];同济大学;2006年
左继宏;[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姚宽一;[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张润君;[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洋;[D];天津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佘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唐由海;邓幼萍;贾刘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黄晓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林云;刘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陈蓓;;[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乔峰;王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张士杰;王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黄和平;袁梅凤;兰树莹;闫清泉;;[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宁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蔚芝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亚娜;;[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陈冲;;[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张欣;刘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陈辉;刘松茯;;[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单超群;刘松茯;;[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苏春雨;;[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田长青;任继鑫;;[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史学民;李丽;;[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宋珊珊;刘松茯;;[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陈谦;郭兴华;毕晓莉;;[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李栋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许方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张秀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郭艳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刘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袁宏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夏咏;[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欣;[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景芝;[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吴彦;[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昕;[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南书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冯好;[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田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张烨;[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苏丽;[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褚作勇,刘仁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王缉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J];北京房地产;1994年04期
方可;[J];北京房地产;1998年03期
郎振亮,王晓梅,张飞虎;[J];北京房地产;1995年01期
程振东;[J];北京房地产;1996年06期
;[J];北京房地产;1998年10期
;[J];北京房地产;1998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解振华;[N];光明日报;2003年
李蕾;[N];解放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陈江 宁波日报记者 冯春鸣;[N];解放日报;2005年
王南;[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本报记者 张立行;[N];文汇报;2005年
易华;[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涛;[D];重庆大学;2002年
陈剑锋;[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陆歆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黄明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童继生;[D];复旦大学;2004年
郐艳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应宏锋;[D];西北大学;2006年
陈德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永平;[D];重庆大学;2001年
王连月;[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周四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薛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谌明;[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张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宋小芬;[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陈秋菊;[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吴拯;[D];重庆大学;2003年
刘志高;[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国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2期
苏燕羚,易晓峰,顾朝林,姜华;[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王艳;;[J];规划师;2006年09期
马占稳;;[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3期
荆吉;;[J];城市规划通讯;2001年23期
白树栋;[J];山西建筑;2002年09期
仇保兴;[J];城市开发;2003年11期
金磊;[J];企业技术开发;2003年05期
郑睿,朱清香,李汉铃;[J];燕山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吴朝晖;[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赵乃勤;;[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范国梁;;[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李午申;;[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袁晓燕;;[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玉林;;[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杨光伟;张家琪;;[A];2005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 通讯员
深规委;[N];广东建设报;2010年
陈静莹;[N];汕头日报;2010年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N];深圳商报;2010年
记者孙晓华;[N];抚顺日报;2011年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N];深圳商报;2011年
王桢桢 广州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佛山日报见习记者黄碧云;[N];佛山日报;2011年
顾巍钟;[N];新华日报;2009年
何晓蓉 张婷婷
李影;[N];成都日报;2009年
张婷婷 李影;[N];成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威;[D];天津大学;2007年
邓堪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孙晓飞;[D];天津大学;2012年
雷亚萍;[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杨文珠;[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赵富强;[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寇亚辉;[D];四川大学;2004年
付小平;[D];复旦大学;2005年
王大英;[D];复旦大学;2005年
马卫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涛;[D];天津大学;2003年
胡玺;[D];四川大学;2003年
陶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董姝娜;[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刘迎辉;[D];西北大学;2004年
石苑强;[D];清华大学;2004年
卢毅勤;[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曹洪伟;[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姜吉佳;[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李微微;[D];天津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嬗变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