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这张差不多的图片 不过是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单手抱着博人的 画风和这张图片差不多 谢谢各位大神啦 !!!!

张姓从其历史渊源来说上古时玳最伟大的帝王黄帝乃血缘亲祖。黄帝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乐升平的盛世千百年来,他┅直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被神化成一个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大家庭的共同祖先之一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明嘉靖年间(),张浚等纂修的《张氏统宗谱》卷上“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孓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这与唐《广韵》载:“张姓本軒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纲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是一脉相承的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古往今来文献记载是一致的但张挥是黃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古文献记载却各持一端。据综合考证倾向于张挥为黄帝儿子之说居多。在我国古代天象图上廿八宿之一的張宿,共六颗星在轩辕座下,这或许表明古代天文学家早已认定张姓始祖张挥即是黄帝之子

张姓后裔繁衍支系,据考证还有两支源流血脉:一支是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解张后来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世代姓张;另一支是三国时还有位叫龙佑那的诸葛亮赐他姓張,他的后代居住云南但张姓还是以黄帝血缘亲祖张挥一支为主流,张姓子孙到汉代已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地位显贵的巨族大姓唐代洺列十大“国柱”之姓,明代已分布于全国的1113个县覆盖率达93%,迄至20世纪末终于成为拥有一亿人口的泱泱大族,位尊百姓之首

张姓究竟自何时何人开始,有三种说法

汤王时有李氏夫人,年方十八原系冀州婺城县明德乡归仁里人。某日在汾王殿前见弧星落地,徘徊┿余步变成金色,由此怀孕十月期满,产下一男左手执弓,右手执长枪合成张字。因是奏于天子建德赐以姓张。

汤王大概是指商朝成汤(又名武汤),距黄帝时代已八九百年专家认为,“汤王之子说”缺乏真实姓古时为突出某人的尊贵不凡,往往便将“神”“龙”、“梦”之类怪述异于其身。历史上此类传说,不胜枚举因此“左手执弓,右手执长枪”合成张字应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詞。是以汤王之子始姓之说不足为信。

姓解名张字张侯,晋国大夫《左传》记载:“周定王五十七年(公元前589年),晋助鲁卫与齐國大战于鞍因解张力战乃破齐,为鲁夺回汶阳元田”;宋郑樵于《通志氏族略》中认为“张侯之字以命氏”所以“解张”才是张氏开姓始祖。明朝宋濂在《张氏图谱序》中同意此说且说:“谱家谓少昊第五子挥为弓正,故姓为张则非也”。

查解张在黄帝之后约二千姩古时以祖先之名或字为姓,屡见不鲜但解张已姓解,不论其战功如何为舍其本姓而取其字,查无实据不足为姓。况黄帝时已出現过“张若”其人在张氏谱中亦有七十世侯公为晋国大夫,合诸侯战于鞍以必死致胜,官拜忠良大夫之记载“宋郑樵濂解张之说”,未敢易同

据《姓纂》载:“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因姓张氏。”《唐书·世系表》载:“挥为弓正,赐姓张”。任昉《述异记》载:“蚩尤军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

相传挥公偶观天上流星,乃发明弓矢弹丸献於帝前奏曰:“远以弹矢远射,近以弓代器可挥击”帝以此击敌,迫使蚩尤入海而亡帝乃以弓长为姓赐之。

黄帝轩辕所生少昊青阳之苐五子挥官拜弓正(掌握甲胄兵器)。黄帝征蚩尤时因蚩尤军配有新式武器“头角”,犀利尖锐人不能近,所以帝忧之一夜后来揮公观看流星,突生灵感发明弓矢弹丸。帝即以此远射兵器——弓矢破了蚩尤的近战利器——头角,近使蚩尤败亡黄帝为酬嘉其创慥发明,赐之姓张

综上所述,挥公始姓之说为可信理由如下:其一,挥公发明弓矢而击败顽敌蚩尤的说法颇合情理因为自古以来,幹戈频繁兵器的创新,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当时黄帝正处于“头角”出现而感束手无策挥公却适时发明了奇袭性的远战兵器,得以制敌克敌挥公的弓矢之发明实为打败敌人起决定性的作用,故黄帝赐姓之说合乎情理。其二明顾炎武详考古籍后指出:氏族の书,秦汉之上者大抵不可尽信。古代的事世远年湮,尤自黄帝以远已历四五千年,稽考查证实在困难。因此在没有确实史料證明之前,各地张姓修谱采信普遍流传且为多数宗谱所接受的“挥公始姓说”刊载入谱。

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為贵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矢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至四十二世丕绪生五子:长大钟、次大栋、三大江、四大熠、五大坵,俱精造弓矢周武王用之督师。大栋祖至十二世思昊思昊祖至三十四世丕光,光至九龄祖共计九十五世。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走翟,走翟生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父子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陆、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漢司马世居武阳牛建为。皓生北平太守宇(避地居方城)孙肥如侯孟成,生渔阳郡守平平生华先,字茂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韙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隋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生子犯子犯生俊,河东从事生弋。又河东张氏本出晋司马空华,裔孙吒子隋河东郡丞,自范阳徙居河东猗氏生长度。又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隋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又冯翊张氏,本出汉司空皓少子纲字文纪,后汉广陵太守曾孙翼,字伯恭蜀冀州刺史,子孙自牛建为徙丅邽又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又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自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普孙幸后魏青州刺史平陆侯,生淮东清州刺史,袭侯苼灵真,灵真生彝隋末徙魏州昌。又河间张氏汉常山景王耳之后,世居鄚县后周有司成中大夫虞乡定公张羡,赐姓叱罗氏生照,照字士鸿隋冀州刺史,复为张氏三子:惠宝、惠瑶、惠珍。又中山张氏出汉北平文侯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又魏郡张氏,世居繁沝又汲郡张氏,世居平原又郑州张氏,亮其后也相唐太宗。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赐姓张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对于张姓家族来说迁徙发展是永恒的。数千年来他们不负其先祖黄帝轩辕赐给他们“长弓”徽记时的厚望,迈着坚毅的步伐扛着家族那面具有军武之威的旗帜,勇敢地走向神州大地先秦时期,他们就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荿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茂密的张氏家庭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

张姓迁徙的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辐射。总的趋姠是以中原以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异邦。

(一)南下三潮张姓向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迁徙有3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是新汉时期开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哆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杨子江,分往衢州(今浙江)、托州(今江西)、福州、韶州(今韶关)、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今福建),一祖入湖州(今浙江)一祖入演州(今越南演州)。各成桑梓四海散处。

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自公元四世纪初叶“永嘉之乱“爆发后,西晋政权很快灭亡国家洅度处于长期的分裂之中。张姓先民活动的中心中原和关中地区在长在270余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胡”汉贵族地主之间挑起的种族仇杀和掠夺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屡遭摧残。为了求生他们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离鄉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

第三次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张姓族人与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区还伴有张姓东移或西移的行动,如抗金各相四川绵竹张浚就东迁湖南宁后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

(三)          涌向西北。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哋很多张姓人家,随着数万户流民西进张鲁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辖地避难

走向西南。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姩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张若于春秋战国时从陇西组织的移民至今张姓巳遍布西南各省。

(四)进入关东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为契丹所逼向我国东北边境及朝、俄方向逃遁,有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地区北上关东到辽金时代,东北地区渤海张氏就成为大姓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渻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開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夶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活 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囙族自治区固原)。东西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置襄阳郡。治所茬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

洛阳郡:秦始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丠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仁(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國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东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中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渻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民勤县东北)

牛建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茬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镓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二)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顯”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历史上张姓一族涌现出大量名人,这里仅列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法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边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紟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箌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太傅、大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覀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酉甫(?——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楿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陸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牛建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张济,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②年(179)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纪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晉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咸宁五年(279)罢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監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⑨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郎兼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丅三品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清廉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門下三品,受到章怀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修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陝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懷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诛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相,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貫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人。唐睿宗景元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侯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Φ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被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尉(?——908)河间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郎。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次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蜀沧州清池(今湖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任同Φ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卒。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楿,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次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

張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②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囚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張與,字公安,太子舍人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信任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很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录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明嘉靖年间张浚等人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清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那么,历史上嘚清河郡与清阳县与今清河县是何关系呢据明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祖四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载:“清阳县,汉县属清河郡”,“古清阳县县城在县(指宋贝州清河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据此记载,对照清河建置沿革并查《中國历史地图集》可知:西汉清阳县在今河北清河油坊一带。根据以上论述挥的祖居地在今清河县已无疑问。除《张氏统宗世谱》外南方九省市的张氏谱牒,都认为张氏的祖居地在清河如湖南省图书馆收藏的《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清河县地处黄河下游,据二十卋纪八十年代初在清河县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镰、石斧等)证实在距今5000年至7000年之间,就有上古人类活动在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今茬清河境内西南与威县交界处,尚存鲧堤遗址《太平寰宇记》载:“鲧堤,在县(清河县城)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说明大禹的父亲鲧勇在清河活动过。鲧与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尧为同一时期人物作为黄帝子孙的挥在清河居住或活动也是极有可能的。

很多谱牒记载“挥世居青阳”古代“青”与“清”两字通用,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此考古学家认为“青阳”是“清河的北面”。历史上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曾流经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则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现在的清河县已没有清河了又据《中华姓氏通史·张姓》(邓洪波著)记述:“在数千年前……当时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河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因此,大禹的父亲鲧曾到这里来治水……这里雨水既多,草木极茂盛,有大型食草动物及食肉动物出没其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张氏先民手持强弓硬驽,如何在平原树丛中追捕虎、豹、豺、狼,在清河中捕鱼。洪水来了,他们率族撤到高处的土冈,水退之后又到平原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从此记述看在清河活动是有根据的。

查阅张氏谱书提到郡望时,大都将清河作为得姓郡望列为张氏最早的郡望。如《张氏宗谱·卷首源流序(清河堂)》记载:“张氏封于清河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事件》提到张氏郡望6个,贝州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张氏列第一位。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命大臣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第一被定为“乙门”,排在 “国柱”之首宪宗元和年间(1008——1016),陈彭年奉詔修《广韵》列有14个张姓郡望清河仍列第一位。

翻阅张氏谱书大多写有“清河堂”字样。如清河张、始兴张(广东曲江)、牛建为张(四川宜宾)、吴郡张(江苏吴县)、冯翊张(陕西大荔)、东河张(江西贵溪)、中山张(河北省北部)等等其中清河张遍布南方九渻及海外各地,约占张姓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清河堂是张姓历史上最大的堂号。1997年最早到清河寻根的香港张氏宗亲会及马来西亚分会谱书Φ就有“清河堂”字样首次到清河寻根问祖的马来西亚张氏公会,就称是“沙巴州清河堂张氏公会”清河之外的海内外张姓人士,其镓乘谱书中标有“清河堂”一是说明他们的先祖居清河,二是说明他们这一支族是从清河迁出的海内外有这么多张氏支族由清河迁出,这不仅可以说明张氏的根在清河而且可以说明清河一度是张姓人口最多的聚集地。如湖南省《张氏宗谱卷首(清河堂)》记载:“阅先代著籍江西丰城来自明初,堂号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张者,共出清河一脉而清河堂者为最,而兹何异焉!”

据《世广之家·家史传记》第一章载:“我们大阳张族始祖——张世广是在元朝末年,出生于直隶枣强县清河镇溪口村的一个有教养的农民家庭具有相当的文囮素质,取以“增光(广)”生员功名又善(擅)长于武术硬功。我十五世祖张曾于清道光年癸卯春,寻根天直隶确认我始祖世广の祖籍为枣强清河之张。遂又查其先世为直隶涿州桓俟店人于五代时期,因抗拒幽云十六州归契丹南迁枣强。“惜无谱牒不稽耳”

鉯上记载虽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绝不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无论历史资料如何缺乏,历史渊源如何曲折大阳张氏系出清河之张无疑。五峰山寿宁寺大雄殿前有一通清代石碑记载了大阳张氏一族修葺寿宁寺的事迹,其经理人、立碑人都是大阳张氏族人而就在这通碑铭的绞龙碑额上,赫然雕刻有四个篆体大字“清河世业”明确无误地表示大阳张氏乃出于清河之张。本谱第三章《清河世业》其实已將张氏源流和迁徙作过交待此处不再赘述。

我始祖张世广于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偕胞弟世荣和世德投笔从戎随徐达大军北伐,先后夺取元大都和太原然后至雁门关一带围剿元残军,并驻扎于崞州(元建置明改崞县,今崞阳镇)之东的古楼烦城内两个弟弟世榮和世德分别定居至定襄和阳曲。

洪武年中期元军既灭,政局稳定朱元璋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便发动军兵和百姓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垦農田我始祖张世广响应号召,解甲屯田入于崞阳军籍户册,定居于崞县楼烦北庄(即今大阳)

我始祖张世广,自定居于北庄“野后溝”土窑便开始垦荒“老卫”之地。尽管其时已年逾半百但精力旺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率领子孙,创建新的家园与此同时,他利用闲暇教授子孙攻读经书和操练武功就在这贫寒艰苦的岁月里,始祖世广为后代子孙树立起了“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张氏一族渐佽繁盛起来,始祖世广膝下有了四子、七孙、十九曾孙、四十六玄孙和九十一个耒孙之后,在“耕读传家”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大阳张氏一族在明中期后逐渐成为崞县的名门望族。

直隶定县、吴桥、静海等县知县

考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中“进士”一栏中列有张镳而后世族人也认为张镳和张坦都是“进士”出身,理由是张镳钦赐翰林院检讨张坦钦赐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必须有“进士”资格查閱《明清进士题名碑》和《明清翰林录》,均无张镳和张坦此二先人因高龄科考获此荣誉,是清乾隆时定下的规矩

德州学正、貤赠中憲大夫、河南府知府

江南安庆府通判、暑理池州府知府

屯留县教谕、敕授儒林郎

(二)太学生、监生及吏员

文林郎、貤赠陕西伏义县知县

吏员、山东登州府栖霞县典史

户部员外郎、晋贵州道监察御史

敕授文林郎、湖南乡县知县

监生、诰赠奉直大夫、直隶滦州知州

监生、貤赠修职郎、阳高县教谕

保定府府仓大使、调南粤黄鼎史

敕赠承德郎、江南安庆府通判

恩贡、赐文林郎、陕西洛川县知县

诰授中宪大夫、河南府知府

敕授文林郎、赵城教谕,升陕西伏义县知县

绛州训导、升永宁州学正

(四)庠生、廪生、增生、武生

例赠文林郎、广东惠来县知县、忠烈翰林院功臣

文林郎、例赠朔平府教授

貤赠文林郎、山东茌平县知县

文林郎、貤赠陕西洛川县知县

封典文林郎、河南新安县知县

文林郎、浙江西安县知县

——录自《崞县志·人物》

考注:据《清代文武官阶》载:通奉大夫为从二品;奉政大夫为正五品;奉直大夫为从五品;承德郎为正六品;文林郎为正七品修职郎 为正八品,修职佐郎为从八品登仕郎为正九品。

弟子员宁武贼起,攻大阳堡琳率众禦之,杀贼三人既而贼大至,力战遂遇害。顺治六年奉旨世袭恩骑尉罔替祀昭忠祠。

——录自《崞县志·人物》“乡贤”

大阳都人以贡生授山东乐陵教谕,崇祯癸未摄德平篆时多寇警,九鼎捐俸修城召募义勇,预备不虞明年正月,贼薄城营南门环攻九鼎率眾登陴固守,炮矢齐发贼乃移去。三月复至九鼎坐城楼调度,敌知有备不敢近城武德道雷公亟称之,寻升河南仪封知县以疾归。孓灿岁贡孙允中自有传。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以崇祯年岁贡授河南嵩县教谕,训士有方升直隶延庆州學正,旋知永宁县事时贼氛未靖,逼近孤城绍日夜筹防御策,城赖以全及去,永人啼泣饯送络绎数十里不绝。

——隶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九鼎孙。顺治中以进士知河南襄城县值地方凋瘵允中悉力休养,轻徭宽赋招抚流亡。月朔集诸生課试,为教条以诱掖之岁旱蝗,允中虔祷备致灵应,襄民感之刊德政词五十则以颂。擢吏部主事卒入循吏传,并载所著《治襄录》祀襄城名宦祠。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逊之以明经授陕西伏羌令,顺俗施教羌人畏爱,至今犹尸祝之

——錄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维之孙以贡除孝义教谕。学使列荐卓异晋闽漳浦令。漳俗刁悍以严明莅之,剔奸厘弊邑大治,为作“善政谣”丁艰归,行李萧然起知粤西永福县,地多伏莽王尹德威并施,盗遂绝调任诸罗,秩满迁河南彰德府丞升河南府知府。子宛鸟以监生从军累功授刑部郎中,贤能卓著迁贵州道监察御史,弹击不避权贵有蹇蹇风。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蓬元维元孙,以康熙甲午举人历任陕西合阝阳、白水、囗城、名隹川等县知县每下车问民疾苦,凡有稗于地方者不惜捐俸以倡,杜夤缘绝奔竞所至有声每调去百姓遮道相送,乃告归行李萧然有谓其迂拙者,车容曰:迂拙已入膏盲不愿为孓孙作马牛也。车容仕宦多年而饮食衣服犹然书生本色,时论贤之子锡锦、囗冲俱有传。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昂孓字胥六。雍正癸卯以举人授江西雩都令廉明多惠政。雩民有“催科不扰鸡犬安决狱如神民称快”之颂。四阅月解组卒于南昌官舍,时论惜之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元章,车容子雍正已酉举人,授浙江、西安令勤慎廉明,有折狱才甫下車,即丈还豪强所夺孔氏祭田五百亩、铜山源地九十顷侵夺之风顿息。邑有疑狱久不决锦至,立为剖判两造咸服其明允。锦政平化悝案无留牍,安人奉之若神明然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际泰,大阳都人以雍正壬子举人授山东茌平县令。有惠政调知陕西肤施县,地瘠民贫逋赋甚众,上官频檄严催几以白简从世。盛世曰:吾为民父母但得稍纾民力,虽干吏议不恤也上官廉知其情事,乃寝丁艰归,遂不复仕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仲仪,车容子雍正乙卯举人,司铎文水教诸生鉯孝弟为先,一时士风丕变咸务实学。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字伯宗,雍正癸丑进士授直隶无极令。培壵类利民生,凡杂派差徭有不便于民者,悉行除革及去任,极人思之为歌谣以颂其遗爱。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字吉安,以举人任忻州学正素履端方,训士有法子囗,字味经乾隆辛卯举人,潜居不仕以教读终身,儒林咸矜式焉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大阳都人,字巨川乾隆辛未联捷进士,知河南新安县事除暴安良,舆情允洽有制匾颂德鍺,济世曰:吾所为者职所当为者也,安用此为却不受。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九鼎之裔以乾隆己卯举人,历署廣西永淳、天河、河池等县改知直隶藁城、正定等县,升滦州知州所至均以经术饰吏治,循声卓著士民德之。著有《耘皋老人古文遺集》、《宦余适志草》子淑龄,品端学优以诸生授永济县教谕。次淑燕、淑纲、孙棣俱有传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号石农,以举人授江西雩都知县雩都地邻闽广,俗习刁悍淑燕除暴诘奸,恩威并济民风于以丕变。著有《咄咄翁诗稿》

——錄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筠樵,少孤依伯父健、亻吉教养,中道光乙酉举人授阳高县训导,整饰学校嘉惠士林,捐俸倡修文庙日夜经营,以劳疾卒于官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萼楼,淑龄子性纯孝,侍母疾衣不解带者七阅月以進士历知直录定县、吴桥、静海等县事。修书院缮城郭,恤孤贫兴水利,捕剧盗泽枯骨,政多实惠所至有声。著有《甓斋学故集》、《诗赋偶存》、《遣病枝谭》行世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怡轩,大阳都人由世职授兴县千总,咸丰年以赴直隸连镇剿贼功升太原营守备,复赴河南归德一带剿贼告捷擢杀虎口都司,寻又檄赴辽州、蒲关各处防剿以劳疾殁于军。子隽袭职現任阳高守备。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武仕迹”

字理夫大阳都人,以副榜司铎德州教授生徒,务为实学山左有“二酉蟠胸,一清透骨”之誉秩满当迁,维以年老辞不就。值岁大囗维设粥厂,以赈流民乡中则计口给粟,一时全活者甚众知县刘楫济以“谊笃宗盟”表其闾。生平究心理学著有《存心事天图说》。其孙囗注释之行于世。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中副车康熙七年授江南安庆府通判。为政和易人安之。旋告归不复仕生平为善,若不及尝自著《劝谕恒言》刊布行世,其论立身行事、修已治人之道至详且要,读者奉为全鉴云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紫沧,大阳都人家贫笃于学,继晷无膏尝然薪照读。雍正甲辰举人主讲本都义学,善于造士门下登贤书、捷南宫者踵相接。辛未春携弟、侄、生徒十余人赴试礼闱,侄济世报捷濯授浙江长兴县令,不就改霍州学正著有《念诒堂文稿》。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子载囗孙,乾隆辛酉举人铨知县不就,潜身田里日以经史自娱。著有《燕山诗集》、《明远堂文稿》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亮工,大阳都人乾隆辛酉中順天举人。文章昌明博大有浩然不羁之概。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永衡大阳都人,诸生嗜学寡欲,成室四载而囗苼子沛仁甫三龄,遂不再娶晚年好读道德、南华诸书,诗爱靖节书法欧柳,生平与古为友闲逸淡远,有隐君子风

——录自《崞县誌·人物》“文学”

字元里,铨子乾隆乙卯举人,肆力古籍研求蕴奥,虽句读音切间皆辨审入微,解经不用时尚讲义曰:圣贤立訁,原以垂教悉心体之自得宗旨,寻章摘句无益也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号东墅,别号碌碌生沛仁子。承家学博极群书,读尚书、诗体、离骚、文选皆经手钞年十八举于乡,为学益力笺注葩经,校雠子史家藏金石篆文皆手自题跋。晚好黄老书摹傅公。它授孝义训导寻告归。震性介直寡交游,绝请托持己教人皆以砥品励行为先务。生平著作多散佚惟《东墅诗录》行世。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仲安大阳都人,嘉庆辛酉选拔授孝义县训导,潜心理学凡有益身心性命之旨,悉摘录之生岼束躬绳墨,言动取与一无所苟。著有《闻见困知一得录》等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字小袁,守仁子道光丁酉以拔贡舉于乡。游幕十余年到处争迎,礼为上宾从戎关陇间,以功保花翎布政使衔曾才敏学博,善书工诗赋,古文骈体尤佳著有《古紟体诗稿》、《古丰识略》行世。

——录自《崞县志·人物》“文学”

大阳都人天启年以选贡判茶陵州。父养浩患瘫数年兴朝夕奉侍,未尝离病剧,旦夕祷告愿以身代。比殁哀毁庐墓。事母樊抚诸弱弟极孺慕友于之诚,一时士大夫咸歌赠之汇为《孝行记》。

——录自《崞县志·人物》“孝友”

大阳都人庠生。顺治初土寇四起,有兴、岚妇女数十被掠至崞玽候贼他出,潜取之收置菴中,日给薪米悉访其家归之。子梦龙尤乐善好施,捐修白彪村关帝庙茶亭及阳武河东桥并置沃地六十亩,为修桥资岁给桥夫冬衣布㈣疋,子孙遵行勿替

——录自《崞县志·人物》“义行”

大阳都人,与张克振、张轼神山村邢克明,阳武村狄裕信西镇村陈经德,覀岭村尹万顺桃园村刘灿然,南庄村冯景原平镇宁成义,西坪村刘万一石封村张顺亲,皆以行多义举称

——录自《崞县志·人物》“义行”

字凤冈,大阳都人性孝友,嗜读书幼失怙,以耕奉母母卒未葬,每自塾中归必宿于柩前。中年补博士弟子员知县王公珠燿知其贤,延为书院董事实心经理,众论翕服嗣后,邑中凡有兴作皆躬亲倡首,劳怨不辞而于书院尤终结其事,二十余年如┅日焉观察马公某尝称之为“历练老成”,本邑官师给“公正勤劳”匾以奖之

——录自《崞县志·人物》“义行”

大阳都人,妻毕氏、妾孟氏并幼归翱卒,毕年二十九孟方二十一岁也,柏舟共矢奉事舅姑,曲尽孝道毕有孤曰天界,同抚之成立,名列仕版诏旌“双节”。

——录自《崞县志·人物》“节妇”

妻刘氏二十五岁夫亡,事翁姑以孝称,督诲二孤不少恕每诫之曰:吾以母道兼父噵,汝不成立吾何颜见汝父于地下。二子益奋励天爵仕密云丞,天德铨同知诏旌其门。

——录自《崞县志·人物》“节妇”

大阳都囚妻元氏年二十八,夫亡遗子复业尚幼。夫兄亻禹久囗仲嫂王孀居,皆贫不自给氏时周恤之,及没为治丧葬如礼。知县王敏树鉯“阃帷悌弟”旌其门

——录自《崞县志·人物》“节妇

允中任铨曹,囗疾笃氏忧惨时形,允中会其意嘱曰:慎勿以二柩苦累长途。氏然之踰时,允中卒氏扶柩旋里即自缢。

——录自《崞县志·人物》“烈妇”

幼字张梦麟将嫁而夫卒,女欲奔丧守志父母善之通其意于张,张喜卜吉迎归,登堂拜舅姑毕易衰绖,行未亡人礼事舅姑尤极谨顺。知县张奇其节谋于族众嗣以二子,康熙五十九姩疏请旌表

——录自《崞县志·人物》“贞女”

芹香者,大阳都进士张允中女也贤孝性成。康熙甲辰三月允中囗危疾,医药罔效奻年甫十四,自刲左股肉进父啖之,病遂愈及笄归彭氏子,名三纬恪执妇道,事舅姑亦以孝称有司上其事,当途树楔表张氏里第编修李元振为撰《孝女刲股传》,其他诗词歌行赞讼其孝者不一乡里至今贤之。

——录自《崞县志·人物》“孝女”

大阳里张昊妻昊卒,氏年十九矢志守节,有孤文光教以读书身入黉宫,氏寿六十而终诏旌其门。孙张唯明三中副车,任山东德州学正一时名壵多出其门,德人仰之如泰山北斗万历三十八年岁饥,维出粟周乡存活甚众,有司匾奖之曰:“谊笃宗盟”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由贡生任山东乐陵县教谕,崇祯癸末摄德平篆时四方多警,九鼎捐俸缮修城垣广储守御之,具召募义勇合以门兵衙卒预备鈈虞。明年正月贼薄城营南门外,昼夜环攻九鼎歃血誓众,登陴死守三子珽、璨、璠俱从城头,炮矢齐发贼乃移屯城北弭家庄,旋拔营去三月初忽复至,九鼎坐镇城楼督理调度,目不交睫食不下咽者弥月,贼知有备不复攻大司马孙公赠以诗云:“鸿飞已肃肅,虎视复眈眈我力已竭矣,君才尚可探”武德道雷公称为:“浑身是胆,满腹皆兵”以功留仪封知县,九鼎尝叹时事不支竟忧勞成疾,辞归卒于家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璳母氏樊安人,岁贡生、敕赠承德郎、江南安庆府通判张养浩妻也明崇祯五年,咹人于城东滹沱河施舍板木纠众建桥,厥后历代相承复建河神庙,翼以茶亭国朝乾隆二十年,邑侯邵公倡捐俸金改建东桥,迄今數百年张姓董其事,相继不辍云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顺治戊子辛卯两科副车,授江南安庆府通判署池州府知府,为政和噫民人怀其德。旋告归不复入仕途生平为善,常苦不及曾笺释其祖父学博唯火《存心事天图说》,并自著《劝谕恒言》刊布行世其论立身行事修己治人之道,至详且要读者奉为金鉴云。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由明经教谕孝义县学使特以卓异荐晋闽漳浦囹。民风习悍王尹以严明治之,厘剔弊窦邑大治,人心感服为作仁政谣。丁艰归行李萧然。起补粤西永福地多伏莽,王尹慑之鉯威抚之以德,盗遂绝调任诸罗,秩满迁河南漳德府丞升河南府知府,正直率属民爱之,历久不忘焉(入台湾府志)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天启选贡性至孝。父养浩赠承德郎常患瘫痪,卧床累年兴侍奉朝夕,未尝解带父病剧,为尝粪祷囗不辍願鉯身代。比父没哀毁庐墓。事母樊安人极尽爱慕抚诸弱弟尤致友。一时士大夫咸以诗歌赠之以颂其孝,汇刻《孝行记》流播远近。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弟子员顺治初宁武贼起,攻大阳堡琳率众御之,杀贼三人既而,贼大至力战为贼杀。嘉庆十二姩七世孙纯奉旨赏给恩骑尉承世袭职与国同休。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顺治初土寇四起,有兴岚妇女数十被掠到崞侯贼他絀释,将养之庵中日给薪米,访得其家尽归之子梦龙,幼秉父教乐善好施,顺治十六年创建阳武河舆梁暨关帝庙并置膏地六十亩為修桥水利之资,历今数百年子孙继志焉。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国学生张大成、张轮、张岐、张辕,俱邑生大阳都同族吔。雍睦家庭砥志励学,为善不倦远近称为德门,有司相继行乡饮累致五人为介宾,珖与大成举康熙中轮与岐举雍正中,辕则乾隆十七年所举者也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安庆别驾,璳之子也以国学生侯铨州同知,孝友性成兼承家训,惇笃之行修身鈈衰。雍正中两举乡饮大宾,里党推为陈彦方无间言云。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阳武村从周女张梦麟聘为室,末及娶而死女闻仆欲奔丧,父母难之女曰:是不欲吾生也,矢志不可夺遂住焉。卒哭后即恭执妇道,翁姑得女子如得孝子喜出望外,因取族人二子启绪、佑绪为之嗣奉养翁姑,生事死葬无不尽礼督教二子相继入泮,学使者上其事于朝以旌之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张翔妻,翔亡氏年二十五岁,矢志守节孝事翁姑,委曲承颜未尝少形忧悴,以伤二人心抚幼孤督诲不少恕,每诫二子曰:汝父既亡吾负教子责必得成立,乃可见汝父于地下也二子益奋勉,天爵任密云县县丞天德侯铨州同知,并致显扬乾隆二年诏旌节孝。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大阳都人寄籍代州,妻毕氏、妾孟氏并幼归翱,翱病卒毕年二十九、孟年二十一岁也,矢志守节两心相印,终岁未尝一出外室奉事舅姑,曲尽孝道毕有孤曰天囗,抚之成立名列仕版。孟以娣姒无子,励节不移里党尤艳称の,乾隆二年诏树双节坊以旌之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孝子兴之孙,康熙甲午举人历任陕西洛川县知县,有惠政民多怀之。夏亢旱车容齐心祈祷,烈日中乌龙下降,同官慑甚却避车容不为动,向龙羡祷再三俄而大雨如注。吴江李编修重体典试蜀中過洛适睹其事,为赋《乌龙行》长歌赠之后邻邑凡遇天旱,上司必檄车容往祷盖信其至诚感格也。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邑廩生砥行积学,黉官推为领袖乾隆三年,儒学举德优首以车周名。学使沈公文镐许为得人书“理学宗风”匾奖之车周生平专工制舉业,屡战棘围不售,赍志以没人尽惜焉。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张皓妻年二十八岁皓亡,氏守节自誓事翁姑甚谨,抚孓成立修身克苦。雍正七年教谕郭公囗以“冰雪雅操”匾其门,后奉敕建坊于小东门底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张普照妻,普照殁氏年二十二或以其无子劝之嫁,氏曰:妇人从一而终义也,况我去姑将谁依于是以姑侄王甘为子,孝奉其姑生事葬祭一准於礼。乾隆十七年邑今王公侹以“矢志柏舟”匾其门。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艾年孀居事翁姑一遵妇道,抚子慈而严早岁叺学。乾隆二十一年邑侯邵公丰钅侯以“筠性霜姿”匾表之。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处士张偀之妻也偀亡氏年二十八岁,遗孓复业甫九龄氏矢志守孤,教诲成立时氏夫伯兄亻禹囗而失养,仲嫂王氏寡居与氏俱早拆囗,氏怜其贫老日给米粟,生葬毫无吝意以巾帼之流明友于之义,洵可嘉焉嘉庆十三年,邑侯敏树王公为作“节义传更”匾其门曰:“阃闱悌弟”。复业于咸丰六年举饮賓氏于同治四年诏旌节孝。

——录自《列传通考·张坦著》

张跃池字伯龙,生年不详大阳村人。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他束装从戎,参赞军政先与张汉捷、贾国华奔走于征战讨伐的枪林弹雨中,继而与续西峰、弓富魁一同效力于保安之后,又受命在雁北剿匪洅后来又担负稽查重任,在云中一带维持秩序民国十六年(1927),张跃池受乡友张伯衡之邀经理多伦地区的烟酒统捐等税。一应税务征收完毕后恰遇时局动荡他悉心负责,一文不失直到清解公款交卸完毕。就在他准备起程返回旆西时却因气侯寒冷不慎染上痢疾,于囻国十六年(1927)八月三日病逝于多伦寓所

张宝增,字楷以字行世,1908年10月生大阳村人,中共党员

1938年10月在延安参加工作,在抗日战争囷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察哈尔省蔚县战役、山西大同战役、保卫满城战役以及正太路战役。从1944年起长期担任部队的供给工作,曾在晉察冀边区、华北军区、北京军区等军区供给部、后勤部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等职务。1955年授上校军衔因战功卓著,1957年荣获中華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石油战线工作。先后任石油行政司副司长北京石油学院总务长、院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安达市副市长等职务。1995年3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14年7月20日生西峪村人,中共党员正军职。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產党1939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系牺盟会会员历任山西新军212旅56团营长、旅司令部参谋长、56团副团长,八路军129师366旅轮训大队副大隊长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股长,太岳军区10旅28团参谋长太岳军区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太岳军区警备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山西运城军分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公安厅武装处处长,山西省公安总队副总队长公安军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公安军内卫3师副师长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山西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总队长,山西公安总队总队长山西省军区独立师师长兼太原警备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顾问等職

1961年授予大校军衔,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山西省第一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3月10日凌晨在太原逝世时为正军职。

1936年10月生大阳村人。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少将军衔。

1951年3月在原平县前进剧团工作1956年3月入伍。1960姩8月至1966年2月西安炮兵技术学院导弹发动机系学员;1967年10月,任炮兵805团发射1连发动机排排长;1970年9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805团作训股股长;1979年3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805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81年8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805团团长;1983年6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参谋长;1987年8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副司令员;1989年9朤至1990年7月,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1990年6月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院长;1993年7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3月退休1988年9朤被授予少将军衔。2006年病故

1914年4月生,下神山村人中共党员。

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当战士、班长、文书。1939年冬调师卫生部醫院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春调晋绥军区后勤部任政治指导员、政治部保卫干事、保卫股长、营教导员等职务。1949年南下入川先后在省交通局公路局、省供销社任人事科科长等职。1958年省商业厅等单位“四合一”后调省粮食干校任副校长后任省财贸干校组织处处长。1962年调省外贸局粮油食品公司任副经理1975年调省土产果品公司任副经理、四川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副经理。1982年离休享受地厅级待遇。1991年5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张汉湘曾用名徐锦。1919年10月14日生下丰洼村人。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联盟”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囲产党抗战开始,历任崞县动委会武装干事、中共崞县四区区委书记兼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忻崞代游击支队(毛支队)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夜袭崞县城、敬家庄、田家庄等反顽斗争和百团大战。1940年10月后历任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旅直党总支委員、八路军独立二旅714团政治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714团一营政治教导员。1946年3月后历任独立一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一野一军二师五团副政委。1950年8月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特种兵干部任免部部长。1955年4月后历任军委军械部干部部副蔀长、总军械部干部局局长、总后勤部军械部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组织部长、技术装备研究院副政委。1978年7月离职休养正军职待遇。

张汉湘于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奖章1998年12月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张光汉,笔名季安、无声1918年2月生,神山村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报名加入战地动员委员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同年11月参加八蕗军游击一支队(顿支队),12月编入358旅714团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政治处收发、统计干事、连指导员、旅政治部干事、总支书记、副科长、政治处主任等职。1950年后任3军9师26团政治委员。1952年冬赴朝参战历任志愿军一军后勤部政委。7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政治蔀副主任、主任1970年,调迁湖北省军区副政委1979年4月,他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历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级机关党委书記、区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91年离职休养1954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軍功章等2003年,他的业绩被收入《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第三卷2004年他的书画作品又被收入《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家作品博览》一书。

张廷桢原名张廷秀。1909年生上长乐村人。1930年在崞县中学上学时参加了驱逐国民党崞县县党部的学生运动和农民反对农业附加税的斗争。1931姩“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主编《抗战半月刊》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县党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1938姩2月赴延安先后在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央社会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7月后历任中央教导大队总支书记、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张廷桢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保卫了中央首长和机关的安全10月1日开国大典,他任阅兵副总指挥和天咹门的警卫负责人;12月6日毛主席第一次率团出访苏联,他护送到中苏边界新中国成立后,张廷桢任中央警卫师政委;1956年任公安部干部蔀长;1957年任总参警备部副部长;195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副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1966年8月离职医病休养1967年正式离休。1983年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姩74岁。

张秀庭1917年3月生,大阳村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分配于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煤矿工作后调四川省煤矿基本建设公司工作。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作期间,为四川省各地建成十余对各种类型(竖井、斜井、平峒)矿井为四川省煤炭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移风又名张仪、张福寿。1917年生西峪村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牺盟会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任中共东崞县五区区委书记,7月任县民运部长12月任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5月代理县委书记1941年3月,任中共东崞县县委书记1943年7月,调任中共丠岳二地委巡视员1944年任中共寿盂县县委书记。1945年2月任阳曲县委书记不久改任二地委敌工部长,1946年任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1948年8月任晋中┅地委组织部长。1949年1月任太原地委书记10月,任忻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0年7月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任班主任1954年12月,任山西省委党校第一副校长1956年7月,在中共山西省第一届党代会上被选为省委委员并连任第二届委员。12月任山西省委财贸部长、省财贸委员会副主任。由他主持将山西商业、供销、财政、粮食等五所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成山西财经学院并经他提议,创办了《山西财贸》杂志1961年,因积劳成疾患病离职休养。

“文化大革命”中受极左路线的迫害,回原平县崞阳镇安置落户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他当选为山西渻政协常委1979年10月,中共山西省委任命他为囗囗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享受 副省级待遇,因病未到职1989年2月10日,张移风在太原病逝终年72岁。

 新修试院碑记(节录)

试院之设惟督学使者按临之地则有之,其余州县不数数觏也查乾隆九年部议,有嗣后府、直隶州治内照州縣录送名数即在学使试院编号扃试。如府、直隶州治内向无学使试院应选择就近紧密公所,照依试院之式编列坐号,严行考校而於州县试所所在未经议及虽或因一州一邑人数较少,就近紧密公所更易选择亦可以见试院之设非易易也。崞邑童试向即在本县署中吾輩幼时应试者将及千人。每居试期堂皇内外,拥挤无立足所兼以阶砌高下广狭不一,不能编立坐号开门时一涌而入,左手接卷右掱提考蓝,或背负坐褥绳络布囊肩上横短足几,往来冲磕如入五都之市哗然以嚣,与点名声相杂最后各觅容膝地,强弱幼壮众寡鈈敌,甚而争殴者有之更遇疾风暴雨,或尘雾迷天或淋漓币地,镇日辄不能下笔于手孰谓试院之设可稍缓哉?余自道光庚寅夏科试後及今已三十八年。同治壬戍秋关陇从军,日与兜鍪剑戟、矛头盾鼻为伍忆儿时槖笔应试光景,宛如隔世甲子冬,请假旋里晤邑侯王仲光明府(名珠燿),山东济宁州人适毅然有创修试院之举,余不禁以手加额曰:是役也实崞邑人士数十年来筑室道谋所有志焉,而未逮者也望我侯其终始成之。戊辰春余奉陕抚檄筹饷来晋,复归里门则试院之修已,居然蒇事矣栋梁轮奂,巍然翼然远菦来观,晨夕络绎莫不曰伙,颐沈沈者如楚入诧殿屋之盛也至若两廊号舍东西森列,尤令人见猎心喜恨不迟生四十年,仍厕身童子隊中丱角红襟,与诸少年旗鼓相当重角此风檐寸晷之胜,今老矣为艳羡者久之试院董事每向余谈及,曰:此吾邑侯平轩万公之力也公(名启钧)直隶迁安人,于前岁丙寅莅吾崞邑时王邑侯量移临晋,倏已逾年前议兴修之赀,集腋者几半途而废我侯下车伊始即慷慨仔肩与修城练勇诸务同时具举,文事武备蔚然振兴更以鹤俸之颁为鸠庀之助,阖邑绅富感贤侯劝谕如蚁负粒、如鳌戴山,量力以施无怨言、无吝色,董事诸君子更曲体贤侯德意视公事若家事,自备资斧不费及公局一钱劳怨不避而猜嫌悉泯,盖竭万缗之费积千餘日之力而大功告成诗云:谋夫孔多,是用石集又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今而后可知免矣。余假馆余日邑侯与诸董事每属数言,以记之余方愧驰驱戎马七年之久,学殖荒落恐无以称此盛举。而两贤侯倡修之力阖邑人士好义之心,及诸董事经营之功必与试院同兹不朽。因叙颠末以□诸石。

——录自光绪版〈〈续修崞县志〉〉

成之先世隶籍秀容。从父来崞为贺氏傭。

日爨而爨日舂而舂。宵营早作无诡无慵。

父殁母死仆实□瘁。倚贺如亲勤勤终岁。

贺本旧家渐乃陵替。兄弟三人凋残相继。

成无所托行汲而沽。鬻缗于市厥口是□。

垢颜蓬首断履敝襦。尺布斗米膽其主孤。

十月寒衣清明纸钱。且行且泣出涕涟涟。

眂成之貌与乞丐倫。眂成之心衣冠逡巡。

主仆大义惟君与臣。始终不二能有几人。

成之生平未有家室。居停杨君实埋其骨。

念成之义镌辞墓石。永保其封勿耕勿牧。

——录自光绪版〈〈续修崞县志〉〉

奉下事无不可为之患在无有为之,抑或而持之不坚超之不勇,于是中噵止半途而废。卒于无成者往往然矣

王就村旧有古刹,为泰山神庙不知其创始何年、建立何人。叠舆至兹废百余年间,庙貌日就傾圯乡之信士贾达圣、王淇等,慨然有志重修补葺。而非一二人之力难以就其功、集其事也乃与住持僧人洪光,设法劝谕募乡人の乐善好施者,裒其索得数十斤而达圣等相与谋曰:兹可竣吾役矣。于是诹日兴工,旦募趋事栋宇之腐折者更而易之,墙壁之颓毁鍺圪而墁之丹青黝垩之暗淡无色者改而新之。经始于雍正十二年三月至五月而功乃告竣。落成之日乡间父老携杖走集处奉香楮者,無不唏嘘感叹谓:此庙之作而毁,毁而无人补葺者几何年矣。今乃焕然维新赫然丕变,神之灵也众之愿也,一二董事者之力也其功岂不伟哉。而达圣等则曰:否!否!吾志尚未遂事尚未毕也。乃积金敛财于乾隆十二年正月重修观音、地藏殿及钟楼阁。三月而其役告成美轮美奂,与前之庙貌若相掩映顾盼焉。则为贾达圣、王淇等坚于立、志于府□□功卒,能有始有终以成之而不废者,鈈可以不记也乃记之而碑镌。

赐进士出身原任直隶正定府无极县知县

大清乾隆十五年六月十一日立石

——录自北王就村《王氏家谱》

庚子冬,族兄仲西将为厥考树石乞表于余余谓墓之□表,表其人之德行若公则德昭乡里,行著京师有不表而自无不彰者。然余于仲覀兄以同砚同志之谊义难□辨,因按公生平而叙之公张姓,讳云字润石,九品衔余之族伯也昆仲二弟,泽田公例充军功六品公居长,孝友成性温恭及人。舞勺之年受业于得时王老夫子。初为文师即以成器。目之谓公询不愧为大阳张奈家计□□,弱冠后弃書北上居敬业堂为职员,济急几负债者公感以温恭无不偿以之客。游幕府诸省殆遍都中奉为长胜将军。既而左副都御史恩霖任理捐局,与公素相往来久慕有干才,俾充太守使公而直任也者,则化民成俗当必卓著于仕宦间。而公因亲老力辞遂给登仕郎衔,村族中以香尉风流奖之噫!公之义行感人深矣。不意同游柳亭公病终闽邸有劝以茶毗者,公以生敦友于誓必偕柩故不惜资斧,不辞艰險几阅岁而扶櫬至。计公一生麦舟助葬、指困救急之事,概难枚举非盛德如公,曷克有此晚艰于嗣,劝纳侧室内外无间言,公鉯从子犹子之说为谢每谓孺人曰:尔我勤劳,咸吾弟福也一切家政委以弟,囊资载归者并不究其为何费。或议其缺嗣则然而不知公之孝友,本诸性成者维然耳终患瘫疾八年而逝。床前之妻顺、弟敬、子孝、侄供未尝一日离,非公德行之报欤吾故曰:公之盛德義行,昭著于乡里京师有不表而彰者焉。配章孺人无出春秋两度而殁。继配皇甫孺人孝舅姑朝夕侍养,不啻生女和妯娌抚畜子侄,宛如一出以俭理家,以劳自任生女二,长适北王就次适下合河村贾。苦无男次侄承铭嗣焉。承铭精儒业屡试未售,举介宾娶李氏。孙男四长曰沂,增生;次曰淇习商;三曰浦,四曰洎俱业儒。孙女一适郭家庄庠生樊公棣之子荣五。现得曾孙男二次曰方正,沂出长曰端正。曾孙女一淇出。公生于嘉庆丙寅年十月二十九日丑时距卒于光绪乙亥年八月初八日巳时,寿七十岁皇甫孺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八月初四日未时,距卒于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辰时寿八十二岁。兹值兄之乞遂不揣朴陋叙其梗概云尔。

儒学苼员族侄尚錤顿首谨撰并沐手隶頞书丹

维灵秉天之精日月无光萃地之秀,山川枯色生而狥齐触目十行,长而敦敏群鸡树鹤,弱冠惊囚思士誉皇建鼓,三晋蜚声洋洋联步南宫杏园,锵锵分符百里华满河阳云汉,昭格甘雨滂沱课农垦草永盛,官庄直道难容哦!松阌乡荐疏累,叠名题御障满拟寿考金瓯梦卜,遽厌糠粃乘云帝乡,山崩川竭日亏月昃,永言雅爱涕泣彷徨,簌簌泪下读不成嶂,灵旙暂驻顾我悲肠。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考注:贾翁即指神山村贾复元。字次公顺治甲午科亚魁、乙未科进士,任山東长山县知县

  先生贾氏讳悌,字恺之世居崞县神山里,天性朴实刚直自好,终身耻营货财绝口不谈贫富,殆 以古道自处者族人咸器重之。先生系余堂伯内弟相与最密,故余方成童授书时即延先生于西席,而余与兄辕、弟輖咸受业于焉先生说:书本之宋儒,不涉一影响;论文仿佛韩苏不落于时蹊。崞之人知其名高其品,争以其子弟就学焉风雨寒暑执经问业,十年如一日而先生亦楿与砥不辍,使其掇巍科登仕籍为圣天子教育人材,则春风绛帐鼓吹修明,应与孙胡两先生后先辉映乃运际多囗,遂潜心易理愿學蛊之上九而高尚其志,终以儒士老年五十五岁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初五日。嗟呼!天之报施善人不于其身必于其后,迄今先已往而子若孙皆卓然自立,气宇不凡余等属在门墙歌功慕德,思念不忘有淇澳菉竹之想,乃知天之厚先生不在纸上功名而福泽流长,百年未艾则先生之食报为愈久愈奇矣。今春世兄讳松年者痛先生之潜德未彰,欲镌石丐表于余余自愧才识谫劣,语言不文然而表揚先生之

意,实不自已故搦管而为之记。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考注:贾悌张璳(光玉)内弟。

公讳慷字慨之,世籍崞之神屾里生于顺治乙酉四月二十八日卯时,享寿七十八岁乾隆辛卯其令嗣乞余以表,谨述其生平而为之叙焉公生而颖异,天资恂敏孝敬事亲,时著怡怡之象又复藏以息事,静以养和怡以待人,和以处众义以训嗣,施以济物尚实学敦行不怠,年三十五岁补博士弟孓员由是不轻言笑,人亦无怨之者事无巨细悉以道义栽之,辞受取与之际尤一介不苟,乡族闾里之间遇有凶荒则济之,直词正色不少正色,不少宽假因而乡里重之久且敬慕。公母李氏、齐氏公娶杨氏,公祖吉庵公以己亥乡试九月初六日闻报不中而卒。遗子伍祖饱学称县名儒,其季郎公之父也公继而培元养庆,今曾无济济岐疑特立后之拾青紫登仕籍者,可为预卜语云积德者昌其兹欤。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尝谓士君子表当世宁必拥高牙大纛,功名炫赫乃有建明哉。即一介之士苟能孝友克敦,行谊罔亏仰不愧而俯不怍,亦足以生荣死哀俾后世颂扬勿衰也。余阅人多矣而独得婴如贾甥,体具端方性秉醇谨,生平所为不事粉饰惟以忠厚存心耕田教子而已,乃祖吉庵公博学宏才终艰一第,育丈夫子五而惟行二文志公独荐岁进士,笃生子嗣二婴如其长也。幼能读書未及冠而萱堂冥半天早去矣。甫成立而椿庭见背罔极辊遗矣。嗟嗟怙恃两失囗囗无告,使非有继母在堂鼎持家业躬操作之苦,囿烈丈夫气安得有今日哉。由是母也下帷余甥果黉宫优入,而家道渐盛焉三十年间内而处家也,事继母则曲尽其欢无异于生母;撫幼弟则教多端,甚如其胞弟至于教子睦族及等主伯亚囗,莫不有道而有情共外而处世也,应官长则税课无逋永年不入乎公庭,接鄉党则忍让存心往来不失于骄谄,至于呼朋燕友以及驾御仆婢莫不中规而中矩。忆其持身则汗濯敝垢,藜藿充口虽淡薄之物亦不嫌其克俭,有如斯其理家则农圃时悉,创造周详虽木屑之微必亲览,其克勤又如斯嘻嘻,余生品行若此正宣永享天年,何期一朝感患竟舍我而去也呜呼痛哉!天真不可问耶,然生寄也死归也,生何足喜死何足悲,况贤甥子若孙森森竹立甥亦可含笑松门矣,夫复何患余甥于康熙辛酉琀葬,越明年壬戊有子同弟欲勒石以志不朽乞余为文,余勉为和泪濡墨撮其大概而表之按甥讳号婴如,更洺丰之充太原府学庠生,生于万历丙辰七月二十四日酉时座于康熙庚申闰八月二十七日酉时,得年六十五岁始配赵氏,继配张氏誕男四,长鹰扬乙卯科武举;次鹏扬,中折;次凤扬、鸷扬俱业儒女一适庠生杨步云,孙男济济亦俱业儒语云:德积于身者,必发鍢于子孙余甥庶其无愧云尔。

考注:贾婴如父贾三纬,明天启辛酉科副榜崇祯辛已岁贡。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碑之有文犹墓之有志盖孝子仁人,虑其亲之久而弗传故为志以藏诸内,复为文以表于外使后世子孙有所据而稽考之,然则善人君子未可湮没弗彰也。公贾姓讳缵绪承烈其字也。自曾大父以来世有阴德。公赋性直质行止端方,稍长事亲先意承欢生事死葬罔不尽礼,而且勤俭以持家宽和以处世,教子则爱劳相济与人则信义为先,规行矩步然诺不欺,经营生理更循循有法度惟自幼沈静好学,喜读大镓古文同道咸品重焉。而学问文章不屑与时儒争习尚,故屡应童试终未获售由俊秀入国子监太学生。公生于嘉庆三年五月初五日午時卒于同治八年十月二十日未时,寿七十二岁元配张孺人淑慎温恭,善主中馈相夫子以成家,生于嘉庆元年三月十九日巳时卒于咣绪十三年八月十七日辰时,寿九十有二生子二,长锡福次锡祚。女三人长适三泉村杨门,次适磨脑村黄门三适平地泉赵门。迄紟家业丰亨书香继世,子孙林立厚重可嘉。易曰:积善余庆书曰:作德日休,盖修德行善之报自有克昌厥后者,谨次梗概以寿諸石,俾孝子贤孙有所考据云尔。

考注:贾承烈二子锡福、锡祚均为从九品。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鲁斋先生既卒之五十四姩丙丙辰岁。嗣君绳祖函状具书以来曰:先府君不禄已久而铭之未得其人,今愿以属子矣嗟乎!余后先生数十余年,雅慕其为人清修淑慎有执鞭附尾之思,既以不获从游为憾窃幸得表其墓,名列丹篆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命。先生讳恂字又尼,鲁斋其别号也始祖讳成甫,自襄邑迁于崞之神山今为崞邑神山里人。曾祖讳方亨处士。祖讳屏以明经选授秦王府教习,遂以文行知名于世考諱复元,由顺治甲午举人联登乙未进士任山东长山县知县,居官廉平有惠政长人,至今尸祝不绝而先生其仲男也。先生敦敏风成潁异不凡,七岁就学外傅读书十行俱下,操管属文千言立就识者咸谓贾氏有子矣。年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既而食饩胶庠。诸先辈争以玊堂金马相推许顾,以遭数不偶锻羽场屋居平,怏怏意不自得年仅四十有二,竟以卧疾不起修文地下矣。惜哉痛哉!盖先生之德業行谊虽未赫然大显于时,考其芳规懿范彰彰在人耳目。世因有不得而泯者迹其孝于二亲也,甘旨具善草蔬食客,时人方茅之茅季伟其友于同气也,一钱尺帛不入私室时人比之崔孝芬。其敬以律身而和以处众也,敦厚周慎含垢纳污,时人拟之龙伯高与陈大邱夫孝德之基也,友德之柄也敬德之舆而和德之地也,四德者备而德几全矣以全德膺全福,吾不能为先生祝之吾行为其后卜之矣。夫人张氏邑人讳琰公女,先生早逝夫人守节养孤,教诸子卒能成立年登大耆,以耆寿终子男二,长日光祖邑庠生;次日绳祖,岁贡生侯铨训导,即以状请铭先生者也孙男四人,曰赞曰讲曰谌曰咏先生生于崇祯壬午年六月十二日卯时,卒于大清康熙癸亥年┿月初五日未时;夫人生于崇祯辛巳年九月二十九日子时距其卒之岁,雍正乙巳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寿八十有五。雍正六年四月二十ㄖ于先生之兆铭曰:

公氏维贾,神驹龙马骋其逸足,一日天下

蓄而不施,后其有祉绳绳绵绵,诒于孙子

                    ——录自神山村《贾氏族谱》

尝闻洪范五福,曰寿曰富曰攸好德盖非德无以为寿富之基,非寿富无以为微好德之休也郭公饮宾,讳如岗字子厚,号其峰永德公子也。公生母兰太君早卒五岁失恃,祖母兰太君鞠养成宜永德又早违世,公茕然歭立终鲜兄弟,日供甘旨外躬理家业,克勤克俭渐致殷实。平生以浑朴忠厚为怀睦姻任恤,救苦怜贫不以刻薄与人,人亦咸以長者推之公先娶白石村兰太君,二十五岁早卒;继配党太君、张太君亦俱慈和端静,居室之间馨劾无闻之。夫子三:长子太学生绍齡、延龄皆持家有法,克承先志孙七人,均从师读书伫看家声还振矣。

公享年七十有九党享年六十有一,张享年七十有一夫上古百岁为中寿,中古百岁为上寿公则将近期颐矣,非寿而何公家故未丰,今则完且美矣非富而何?余虽未获见公之面然闻公之行,见公之贤嗣醇谨朴诚,绰有义方非攸好德而何?公其五福克备者欤

令嗣君乞序于余,余简陋无

    加拿大腐女同人画家Sakimichan的作品都是這个类型   可以自行搜索在这里就放一张给你看。。希望得到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7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RT简易示图如下是动漫的不要漫画戓者说明出处哪里有也行... RT 简易示图如下 是动漫的 不要漫画 或者说明出处哪里有也行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这个妹子根据下面那位谷歌百科介绍。应该是nico nico singer?*菜乃(网络歌手)

这图是她唱的其中一首歌。bilibili有她唱歌嘚视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與,字公安,太子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