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为什么吃汤圆吃汤圆漫画作品大全

[转载][文艺研究]重新发现的吴大羽漫画作品
吴大羽(1903——1988),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教育家,曾任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首任杭州国立艺术院西画系主任、上海画院副院长等职。艺术造诣极高,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绘画中对新派画的坚持与求索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可以说是扩荒者,在艺术教育上培养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当代著名艺术家,影响深远。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被历史所埋没。在艰难收集吴大羽生平史料的过程中,笔者找寻到其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漫画作品,而这之前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以下,文章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做大致的归纳与分析,进而概括出作品特点及早期学艺经历,并指出重新发现其漫画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一、从内容的角度看吴大羽漫画作品
1、时事政治类
这类作品占了相当大比例。它们大多以动态的视角针对时局,对社会现状作了深刻的揭露、批判,使民众对当前的社会现状一目了然。这些作品的政治敏感度是相当强的,即使今日的我们都对那一时期的言论自由和作者认识事物独到犀利的判断力与表现力而感到惊讶。如《今日行政的工具》刻画统治者依靠“借债”与“增兵”作为统治工具,建立不顾民意、甚至“反对民意”的暴力与强权的军国政治。作者绘制此图时正值中国笼罩在军阀混战的割据状态并不惜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大举向西方列强国家借款,联系时局,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便一览无遗。又如《今日之四凶》画了老虎、狐狸、野猪、狮四种动物的形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四种凶狠食肉动物都戴上了标明军阀、绅阀、财阀、学阀身份的帽子,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地再现了鲁迅先生所言的“吃人的社会”。再如《兽性训练》,画面右边画了一大群似人又非人,似野兽又非野兽的队伍作“之”字形行军状。他们面目狰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背着带刺刀的步枪,雄纠纠,气昂昂,杀气腾腾。画面中央是一个领导者,张牙舞爪,挥舞着大刀,不可一世。左边竖有一告示牌,写道“杀人放火,掠夺土地,是军国民之天职,是无上的荣誉。”文与图各自不同的表现功能都深化了主题。这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铜版画《加普里乔斯》。
以上三幅作品都是针对反动阶层的辛辣有力的抨击。同是政治性题材的漫画,还有表现号召国民奋起抗争社会之不平等及帝国主义之侵略的内容。如《希望各行工人都有这预备》详细刻画了一个斗争的工人形象,身穿海员服饰,手拿盾牌,微躬着身,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特别是脸部刻画,两眼微瞪,颧骨方硬,突出表现了国民英勇浩然之气。他的身后站满了密密匝匝的人,形象也和这位工人一样,手拿盾牌,所不同的是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极其简约的手法,形成了一种虚实对比,显出了工人的力量。该漫画作于日,这之前即1922年3月发生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之后即1922年9月发生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反映了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作者以漫画的形式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权利与社会的变革,与当时政治事件及社会变革风气相呼应。
还应提及的是《中国五十年之进步及将来》,它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当下中国的思考:五十年的革命,经过了戊戌变法,辛亥光复,经过了五四运动,中国革命还会走向何处呢?或许,没有人能预测历史的变化,但有识之士必然会自觉地进行思考。这里,吴大羽只是提出了问题,却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善于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的青年。
吴大羽的时事政治类漫画深刻大胆地揭露社会矛盾与弊端,除表露出作者特有的个性气质外,更与当时的社会状态分不开:一方面说明民众思想的觉悟与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及反动当局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不是很有力;另一方面则主要源于之前的漫画家所赋予漫画强烈的批判功能。早在20世纪的头几年,各地各式报纸纷纷涌现,且不少报纸都开辟固定漫画专栏,这自然催生出了漫画的发展(虽然当时还没有“漫画”
这一统一名称)。这些报刊都充分利用当时的特定发展空间来生存,据顾德曼文章《上海报纸的跨国现象》言“众所周知,为了获得庇护,大多数中文报纸都把它们的办公机构设在公共租界内并在外国领事馆注册。根据1918年英国的一份情报报道,九家当时很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中有七家注册于日本总领事馆(这七家包括《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民国日报》、《中华新报》和《亚洲日报》),尽管这些报纸的股东大多是中国人。”报纸在外国注册确实具有政治意义,如瓦格纳(Rudolf
Wagner)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公共租界,就不会有中国的公共舆论界。这话有偏颇之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2、伦理道德类
这类题材的漫画,大多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对社会现有之事物、制度提出质疑或批判。吴大羽发表的第一幅漫画《社会上缺乏团结力的原由》便是这方面明显的例子。画有天平一座,两边重量是极其不对称的,一边是“个人幸福”,有如石块一般压得天平极度倾斜,一边是“社会幸福”,轻如鸿毛,可有可无。矛盾的冲突立刻呈现出来。作者用一种清晰明了的图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与朱应鹏合作的《谬误的道德观念》,画着一位“道学先生”,身着中式马褂,脸戴墨镜,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文明棍立于演讲台,正在给一群少年作“救世真言——女色之害”的演讲。这位道学先生的身后张挂着一幅大图,绘有“女子者,妖狐也”,“女子者,毒蛇也”,“女子者,粉骷髅也”等。从道学先生的表情看,讲得苦口婆心,汗流两颊,可谓尽心又卖力,却又暗合了我们心目中的江湖郎中的形象,不啻为公然向旧式的道德观进行抨击。《干事应有的精神》采取得的是正面肯定、颂扬的手法。面临猛烈之风,弓着腰,背着“责任心”与“良心”二布袋,步履蹒跚,每踏出一步,都要花费十二分的力气,却终究不轻言放弃,表明了一种坚忍的人格力量,更表达了一种“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
这类题材的作品尚有《自贬人格甘作牛马》、《此种家庭教育的结果是自私自利》、《大先生热心公益之真相》、《芝兰玉树》等。
3、生活小品类
这类漫画从寻常生活的角度透露出某种哲理思想,与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相比更能超越特定时间与空间。相应地,它的批判性不像政治性和伦理道德类的作品那么尖锐,平淡之中透出的意味却更为隽永。如《希望国民感想到自然》,描绘原始时期的人,他们质朴、大方,不加修饰,是一种健康之美;而进入文明社会的人却开始矫揉造作起来,男的戴瓜子帽或西洋帽,手里拿着文明棍,似乎那是身份的象征。女子学会了羞羞答答,捏着手帕,半遮脸面,须知笑是不能露齿的,不能与生人对视……活着有了越来越多的规矩,活得越来越丧失了人的本性。现在的人是否还能想起人类史前生活的情景?虽只有简单几个形象,却让人沉思许久。与朱应鹏合作的连环画类型的漫画,由四幅小画组成,没有题名。所绘内容为日常生活场景,有如叙述故事,看似平淡,却引申出一个浅显又深刻的关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试验的勇气。
此外,尚有一些漫画很难将它们进行归类。这些漫画更多带有插图性质。他们大都发表在元旦增刊上(民国11年1月1日),以“新年新希望”为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福,在此暂且将之归纳为“歌颂漫画”。该年正是中华民国建国10周年,因而这些漫画又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寓意了。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类似西方人的形象,如《文学之创造》,《科学之发明》等。这些内容与形象大抵反映了时人对欧洲文化艺术的态度,当然更说明了作者对欧洲文化的倾慕,向往欧洲文化之进步。希望借欧洲的科技与文艺来振兴中华。
总之,从描绘内容看,作品题材广泛,除深刻地描绘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军阀间的混战及社会的不平等等黑暗面外,还刻画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与社会进步的因素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内容,充分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初期吴大羽的政治态度和爱国热情。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作为个体的他对社会的前进动力及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并不清晰,当然,这也是他所处那一时代的困惑。这项工作,使吴大羽与现实社会的距离缩短了许多,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加自觉地去思考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二、从形式的角度看吴大羽的漫画作品
总的来说,吴大羽的漫画具有一般漫画的特征,即以简练的手法直接揭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但是,我们仍能从某种风格特征出发了解其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及时代风格。
1、从画面效果看某些作品明显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
与他的老师张聿光及其同时期的作品相较,这些漫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技法的同时,吸收西洋绘画的透视及明暗造型手法,从而更多带有西画艺术的特点。如《社会进步的障碍》遵循严谨的透视规律;《科学之发明》以繁密的长线条布满画面,一扫简洁特征。线也不再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一波三折,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直线,焕发出严谨理性之情绪,有如西方铜版画制作之效果。同样地,《农业之振兴》的画面上也布满了密集的长线条,只是加强了疏密对比。再如《LOVE》,画面中的女人体除了自如地应用光影手法塑造出立体效果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外,人物的体形及装扮的原型也是西方的,这在中国早期的漫画作品中并不多见。这类作品尚有《美术之创造》、《哲学之发明》等。
2、文字与画面的紧密结合
吴大羽的漫画都配有文字。文字有时作为点明所画之物的象征义,如《社会进步的障碍》;有时作为画面旁白,参与故事情节的叙述,如《大人先生热心公益之真相》;有时作为画面构图的一部分,如《中国之民众艺术》;有时又成为了人物开口说话的语言,如《社会对于青年之态度》。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与生动的画面形象相结合,或画龙点睛,或旁敲侧击,或借题发挥,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加突出,从而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达到“醒世”的社会作用。这不仅与报刊为满足普通老百姓日常需求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此时期文学上的文体革命和提倡白话文运动也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是吴大羽漫画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点与中国早期漫画的特点一致。&&&&&&&&&&&&&&&&&&&&&&&&&&&&&&&&&&&&&&&&&&&&&&&&&&&&&
3、连环结构式漫画
这类漫画比较少,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组成一组画面,然后用文字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叙述中蕴含象征与寓意,如《无题》(六联画)。关于连环漫画,有史论家认为我国最早的连环漫画始于鲁少飞的《《改造博士》、《陶哥儿》及叶浅予的《王先生》,它们均发表于1928年。如,“鲁少飞早在二十年代就从事创作。他的连环漫画《改造博士》、《陶哥儿》等,属于我国最早的一批连环漫画”;又如“但它们和
《王先生》一样是中国连环漫画史上的首批作品,其首创意义是应当肯定的。”仅就目前重新发现的吴大羽漫画作品看,这种提法显然是不准确的。他与朱应鹏合作漫画(四联画)发表于民11年2月8日(1922年),而上述提到的《无题》(六联画)发表于民11年2月23日,这两幅作品都比鲁少飞《改造博士》、《陶哥儿》及叶浅予《王先生》早六年。这类漫画作品还《有世界大政治家怎样得到他的荣誉》。&&
此外,吴大羽漫画尚有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可称为“系列漫画”。从不同角度、视点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描绘,如《进步之悲观》系列。
三、吴大羽漫画作品与早期的学艺经历
从发表的时间看,吴大羽从事漫画创作主要集中在1921年1月至1922年5月,也即他担任《申报》美术编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吴大羽用“吴待”的笔名连续在《申报》发表了五十六幅漫画作品。
1918年是吴大羽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学习绘画且师从张聿光先生。这之前,虽然吴大羽已经自学绘画多年,但主要局限在传统的中国画,对西洋画少有条件接触,更勿提掌握西洋绘画技法。张聿光(),中国早期西画教育先驱人物及著名的讽刺画家,在艺术上中西兼擅。张聿光一生有不少优秀学生,如油画家陈抱一(),于1907年-1908年在“四川路青年会学校”读书时向张聿光学习绘画;又如漫画家张光宇()于1915年在新舞台拜张聿光为师。但这位著名的西画家兼漫画家怎么教及吴大羽怎么习画,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资料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1918年张聿光已离开了上海图画美术院,辞去校长一职。他回到新舞台继续他的布景绘画生涯,或许这一年还到四川路的“青年智育部”担任美术教师。据此推断,吴大羽只能在新舞台或“青年智育部”跟从张聿光学画。而此时的张聿光已有十余年的绘画教学经历且当过上海图画美术院的校长兼教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虽然当时的西画教育处于初期阶段,训练方式、方法还在摸索中,但已从临摹印刷品向强调写生的过渡。通过这批重新发现的漫画作品,从技术角度看,可以确证吴大羽在赴法留学前经历了一段严格艺术训练,对西方造型规律有了较深入的学习与理解,特别是在漫画方面已经自如地掌握创作所必须的基本功及表现形式;从形象的塑造来看,与他的老师张聿光在画法上以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线条造型为主,在某些局部吸收西洋的钢笔技法,风格更趋豪放和简练相较,吴大羽部分作品在画法上受西方明暗造型的影响更深。在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上,他的漫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兼有夸张的因素,并且注重寓意、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大多简洁直观,画面通俗易懂,这种简练与概括的艺术风格甚至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
正是源于向张聿光的学习,吴大羽在两年的时间内打下了绘画功底,对西洋画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在漫画方面的训练使他谋得了一份文化人的工作,也即1920年,年仅17岁的吴大羽就在当时上海三份大报之一——《申报》担任美术编辑。更重要的是,他把所学到的技术变成了一种展示思维的工具。除了向张聿光具体学习绘画外,上海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也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得以接触西方的文化。虽然没有这方面资料的直接记载,但从对同时期同是漫画家但杜宇的描述,也可从侧面了解到吴大羽的求学情况:
“1916年左右,年轻的但杜宇便携带母亲从贵州来上海谋找工作。但杜宇自幼喜爱绘画,到上海后为解决生活问题,他刻苦自学绘画。当时上海北四川路一带有很多旧书摊,但杜宇花少量的钱,买回大批外国旧画报,这些画报就成了他学习绘画的老师。他对自己喜欢的画,一边琢磨,一边临摹,不几年工夫,通过苦学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本功。从此,他常常为上海的报刊,如《小说新报》,《新声杂志》作画。”
四、重新发现吴大羽漫画的价值
从现有的资料看,几乎没有人知道吴大羽曾经画过漫画,当然更不会有人说吴大羽还是个漫画家。虽然漫画创作只是他一生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短暂经历,只是他艺术学习中的一个阶段,然而这些作品却是极其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吴大羽早期的艺术经历与面貌,同时对于中国早期漫画史的挖掘与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1、对吴大羽生平与艺术及对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早期西画团体)的研究
长期以来,作为第一代油画家的吴大羽一直不为画界、理论界所知,更不用说文艺界之外的人士。这种现象,被吴冠中先生称之为“吴大羽现象”。
2000年以来,这种情况才慢慢发生了变化。但大多研究文章要么从回忆的角度,这些回忆性文章几乎都是吴大羽的学生所写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对帮助我们了解吴大羽的生平却十分有限;要么从艺术评论的角度,对吴大羽中后期油画作品及其艺术思想、人生历程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论述,但大多泛泛而谈。如此,对吴大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停留在感性回忆和史料收集的层面上。而用“吴待”的笔名发表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申报》的五六十幅漫画作品,填补了少年时期吴大羽作品的空白,是深入研究其早期艺术学习与人生经历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依据。
中国的第一代油画家大多与上海产生一定的关联,他们要么从上海出发出国留学,要么学成归国后在上海工作。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租界区独特的自治形态提供了远比中国其它城市更大更自由的空间,东西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使它成为当时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化艺术中心。学术交往频繁,涌现出许多学术团体,致力于学术交流。仅西画团体,20年代初在上海就有:文美会(1912年)、东方画会(1915年)、天马会(1919年)、晨光美术会(1921年)。他们举行聚会,举办展览,共同研究西画艺术。目前,我们尚未查到吴大羽参加艺术团体的具体史料,但通过吴大羽在《申报》担任美术编辑及在《申报》发表的漫画作品等相关情况,对吴大羽早期参加艺术活动同样可以做出一些推断。如1921年1月成立的“晨光美术会”,其主要成员大都跟他有密切的关系:组织者张聿光是他的老师;成员朱应鹏也是当时《申报》的美术编辑,且跟他合作过漫画;孙眉荪也曾担任过《申报》的图画主编。师生关系与同事关系,又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不可能不走到一起。那时的“晨光美术会”是很出名的,不仅有固定画室,还聘请人体模特进行训练。如此,重新被发现的吴大羽漫画作品不仅对于吴大羽的个案研究,对于中国早期西画艺术团体的研究及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2、对中国早期漫画史的研究
《申报》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独立”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早期重要漫画家在《申报》发表漫画作品的有丁悚(1891——1972)、钱病鹤(1879——1944)、沈泊尘(1889——1920)、鲁少飞(1903——1995)等。1921年,年仅十七岁的吴大羽便在《申报》当美术编辑并发表漫画作品,能在具有如此强大影响力的报刊任职并发表作品足见其非凡的见识与能力。此外,学术界一般把上世纪20年代初期(1920——1924年)视为中国漫画发展的沉寂时期,而吴大羽所发表的漫画作品又恰巧在这段时间内(日至日),在这段时间,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与新的革命政党。如此,通过对吴大羽漫画的挖掘与整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段时间的漫画及社会形态作更深入的了解。
从这批作品的数量及水平看,称吴大羽为漫画家一点也不为过。从作品形式看,他比同一时期及之前的漫画家受西画的影响更深,而在连环漫画这一漫画表现形式上,比目前学界认定的“我国最早的一批连环漫画”早六年,这点,对中国漫画史的研究同样具有突破性的史料价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元旦为什么要吃汤圆?
没这个习俗啊!
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吧!那解释就是汤圆是“元”的,象个“旦”。
沥干水密封存放保鲜,一天没问题。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您当前的位置 :&&&&&&&&&
在《老重庆民俗漫画》书香里回味老重庆的风情
编辑:李彤
在《老重庆民俗漫画》书香里回味老重庆的风情
  《红萝卜》
  《点子梅堂》
  《小人书店》
  本组图片均选自《老重庆民俗漫画》
  “点子梅堂,玫瑰花糖,鸡管上税,鸭管退堂……”“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还记得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老重庆童谣吗?还记得剃头匠、麻糖、老虎灶等老重庆的特色行当吗?
  日前,由重庆出版集团推出的《老重庆民俗漫画》正式与读者见面,唤醒了几代重庆人的童年记忆。
  除了《老重庆民俗漫画》,《重庆掌故》《老街巷》《老城门》等一批渝版图书,都描绘了老重庆独特的风情,讲述了重庆民俗背后动人的传说。让我们在书香里穿越时空,在新春佳节里,回味一个城市的风俗与人情。
  还记得
   《城门高》《点子梅堂》的童谣吗
  《老重庆民俗漫画》由民间艺术家张明志与本土作家阿蛮联手打造,通过漫画、民谣的形式,生动而诙谐地再现了重庆的民俗风貌、城市记忆。
  阿蛮告诉记者,书中收录了张明志创作的92幅漫画,而他负责文字梳理。92幅画作有对历史场景的描摹,如《老虎灶》《老荫茶》《大蒲扇》;有对特定时期人物行为的再现,如《洗澡》《搓背》《修脚》;有贯穿几代重庆人童年记忆的童谣,如《城门高》《点子梅堂》《黄丝蚂蚂》等。这些民谣和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民风的纯朴与“刁蛮”。
  《老重庆民俗漫画》一书的总策划郝晋珠介绍,书中收录的漫画,是从张明志几十年来创作的近千幅重庆民俗题材画作中精选出来的,“蜂窝煤、推豆花……这些画作仿佛一股春风,吹醒了我们儿时的记忆。”
  正是红萝卜最好吃的时候
  生于1951年的张明志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时候,他的家就住在解放碑大阳沟一带。
  “当年,大阳沟背后的新华路上,到处都是小人书店,在书店里租看一本书只花一分钱,我从小就喜欢泡在里面。”张明志对记者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连环画常常令他看得忘记了吃饭。
  看过之后,张明志就开始临摹书中的人物。小人书店,可以说是他美术启蒙的第一个场所。
  在《老重庆风俗漫画》一书中,张明志描绘了当年在小人书店里的场景:娃娃们有的坐在长条凳子上痴迷地阅读,有的趴在书架上选书……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吃汤圆,还有压岁钱。”这些过年的民俗,也在《老重庆风俗漫画》中一一展现。
  张明志告诉记者:“我家附近就是大阳沟菜市场,快过年时,正是红萝卜最好吃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娃娃钻进菜市场,捡一根别人掉在地上的红萝卜,洗洗就送进嘴里,甜惨了。”
  土家“赶年”
  源自秦良玉的传说
  在《重庆掌故》一书中,也有关于老重庆年俗的描绘。
  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土家人至今仍保持着过“赶年”的习俗。《重庆掌故》中讲述,传说有一年腊月除夕将至,明末抗清女英雄秦良玉突然接到皇帝诏书,要求她立即率“白杆兵”北上抗击入侵的清兵。为了不让将士们遗憾,秦良玉决定提前过年。大年三十这一天早晨,士兵们备受鼓舞,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为纪念这位民族女英雄,土家山寨每年提前过年,过‘赶年’一直沿袭至今。”《重庆掌故》作者之一范时勇说。
  而万盛的踩山节,也源自一个动人的传说。“过去,踩山节是在正月初三过的,现在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踩山节改在了每年的五月一日。”范时勇介绍。
  相传,在万盛的关坝、丛林、黑山一带世代居住着苗族的一个分支——红头苗。有一户苗家大户,主人家叫冷懂,为了寻找救过他小女儿命的一位小伙子,冷懂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在石林举办踩山会。当天,远远近近苗寨的人们闻讯而来,大家在石林的坪坝上吹着芦笙跳着舞。踩山会的活动持续了三天,小女儿也找到了那位英勇的小伙子,二人结成连理。
  范时勇说,踩山会就这样延续下来,逐渐演变成苗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踩山节。
  老街巷
  独特的气息令人沉醉
  关于老重庆的记忆,读者还可以在《老重庆影像志》系列丛书中找寻。
  《老街巷》是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收录了大量老重庆街巷的图片。上世纪30年代的民族路、大轰炸后在废墟上重建的沧白路、上世纪50年代的邹容路……黑白照片带着历史的风尘,长长短短、或热闹或僻静的大街小巷诠释着山城的个性和特质。
  正如本书的编著者朱俊所言:“重庆的老街巷,不同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那是一种别样的味道、一种独特的气息,令人沉醉,令人难忘。”
  丛书中的《老城门》《老码头》则收录的是重庆老城门和老码头的图片。其中,不少已经消失在时代的风云中。
  《老城门》一书中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南纪门的老照片。遗憾的是,1927年重庆整理城内交通,修建马路时,老城门被拆毁。我们只有从那泛黄的老照片里,去感受它昔日的繁华。
我来说两句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旦为什么吃汤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