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铁路公安局张庆和简历介

赵谷南的个人主页
赵谷南 正在使用人人网,
想和Ta取得联系吗?快来注册吧!
分享视频分享视频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自强新闻中心记者 郭鹏华 叶李平 摄影记者 郭鹏华 身处蓝色海洋中的宝岛,是否有着别样的政治风情?一弯浅浅的海峡,真的隔开了两岸的文化? 3月5日19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笑谈台湾的政治与文化。 开讲之前:古教授先向大家介...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1.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2.俄最开始就不该嫁到这里来~  俄不来俄地夫君就不会死~  俄地夫君不死俄就不会沦落到这个伤心的地方~  3.关门放小郭  4.华山很近的出门左拐打个驴的就到了  5.你是没长脑袋...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韭菜具有壮阳的作用,小孩子不能吃。△南瓜具有升压、止喘的作用,高血压的人不能吃。 △芥菜、茴香菜、蒜薹、青蒜、洋葱头、柿子椒具有温里的作用,发热的人不能吃。 △山药、山药蛋具有补气的作用,失眠的人不能吃。△马齿苋、芋头、苦瓜、雪里红...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魏某因为生意上出了点意外,急需要一笔钱,当他打电话给我时,我感觉有一点奇怪,因为我们的关系仅仅只限于一般朋友,故此,就有了一点点犹豫。我说:一会儿我给你电话吧。  我考虑了十分钟,决定把这钱借给他。  上个星期,他...
快速或人人网,了解更多信息精武螳螂拳简介:精武螳螂拳研究组
精武螳螂拳简介:精武螳螂拳研究组
时间: 10:41:07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一、王郎创编
螳螂拳,中象形拳术的一种,螳螂手、猿猴步为其特征,据传,创编此拳的是山东即墨人士王郎。
关于王郎创编螳螂拳一说,是螳螂门公认的说法,凡习螳螂拳者都把王郎奉为该派武术的创始人,是开宗始祖。在王郎生活年代的断代问题上,大致有“梁武帝时期说”,“宋代时期说”和“明末清初说”三 种说法。三种说法中又比较一致地认同王郎在创拳过程中吸取了当时许多颇有影响的技击方法,如宋太祖之长拳、韩通的通臂、郑恩的缠封、温元的短拳、马籍的短 打、绵张的飞疾掌等……据说共有十八家之多,故又有“螳螂十八凑”之说。这些提到的武术流派,大多是在宋朝以后,所以说,螳螂拳的形成期应在宋代以后,明 清时期比较客观。
螳螂拳在酝酿初创时期,主要在山东一带流传,外界知之甚少,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精武体育总会聘得罗光玉先生在精武会专授螳螂拳后,才开始在上海等地区流传。以后,又随着精武会务的发展,传到了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东南亚沿海国家直至世界各地。
罗光玉先生是在1919年受聘担任精武拳师的,在他的精心传授下,在精武会随罗光玉学螳螂的马建超(成鑫),陈震仪参加1928年的国术比赛获得最优秀奖。除罗光玉先生外,精武会还先后聘请过杨维新先生、王传义先生、张宝厚先生等人在精武会传授过螳螂拳。
1932 年“1.28”抗战爆发,上海精武会务因战事停顿,罗光玉先生受总会派遣,先到广州后到香港分会传授螳螂拳。罗先生的学生陈震仪也随师南下助教。罗先生的 入室弟子丁儒侠,在上海地区浦东一带传了不少人。杨维新先生的弟子陆青萍长年在上海复兴公园等处设场传授螳螂拳,丁、陆两人为螳螂拳在上海地区的传播起了 很大的作用。曾在上海随罗光玉先生习练螳螂的郭子硕,后成为广州分会的武术教练,广州市武协会长;在香港,罗光
玉的学生黄汉勖,把罗传习的螳螂拳整理出版了许多专著;余姚分会中如今仍保留着传习螳螂拳的传统。
二、精武螳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作为优秀的武术流派,螳螂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徒手、器械、、
理论齐全,仅传世的徒手套路就有几十上百套之多。
精武螳螂系指精武体育总会早期武术教师罗光玉、杨维新在执教期间所传授下来的徒手套路、长短器械套路,精武早期学生根据罗、杨两位老师的口授所作的记录、以及从老师所持文字资料中抄录整理的各种拳谱、练功方法等内容。
主要的徒手套路
1、螳螂拳系列:
崩步、左刚、右灵、拦截、突击、歼诛、插捶、飞雁掌、十八手、黑虎交拆、螳螂出洞、螳螂偷桃、大架式、小架式、大番车、小番车、大护掩、小护掩、四路奔打、十二螳螂手、十四路弹腿、短打八连环、九路连环、连环锦套等。
2、螳螂梅花拳系列:有梅花一路至梅花五路所组成,计5套。
3、螳螂摘要拳系列:有摘要一路至六路组成,共6套。
4、螳螂白猿系列:计有:出洞、偷桃、进洞、献书、献果、孝母,计6套。
主要器械:
1、单刀(燕青刀)、2、五行单刀、3、军中大刀、4、地趟刀、5、六合双刀、6、子午剑、7、八仙剑、8、螳螂双手剑、9、虎尾三节棍、10、六合棍、11、五郎棍一路、12、五郎棍二路、13、梅花枪
主要功法:
1、十八罗汉功、2、分筋截脉法、3、铁砂掌法、4、红砂掌法5、周身排打功
三、简述螳螂拳在近代的流传(关于螳螂拳流派的介绍)
螳螂拳在历经了长时间的累代传习后,逐步繁衍出“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派系以及“摔手、鸳鸯、精手、八步、、”等流派,其中,尤以“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派系的影响最大。
1、有关梅花螳螂派系的传承情况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秉霄。李秉霄,清乾隆年间()人,莱阳县志有明确记载。传赵珠。
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演练螳螂拳,动作环环相扣,招术招招相连,后人将赵珠所传的螳螂拳称为“梅花螳螂拳”。这些情况在莱阳县志上也有记载。赵珠传艺於梁学香。
梁学香,() 海阳县榆山夼人,梁以教拳为生,至今其家乡仍保留有梁当年练武传技时的拳房。梁写出了《拳棍枪谱》、《可使有勇》和《内功谱》等螳螂拳专著,其中,《拳棍 枪谱》主要收录有三套拳谱,就是(崩补)、(乱接)、和(八肘)。梁的传人主要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孙元昌、祝永修、修坤善等人,都 是后来在武林界有名的风云人物。
1、关于郝宏一脉的流传情况
郝宏,字莲茹(1865年-1914年),一生以授拳为业,六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被武林界盛赞为“郝家六虎”。
郝恒义(1885年-1923年)郝家老大,曾在张宗昌部队任武术教官;
老二郝恒禄(1887年-1948年)曾到北京教拳,在吴佩孚的军队里当武术教官,担任过登州府国术馆馆长,后来因王子平力邀,来到上海,在上海山东会馆传授螳螂拳,一九四八年在上海逝世。
随恒禄的传人中,曹德坤(1885年-1959年)1915年到哈尔滨传艺,成为东三省螳螂拳的主要传人。纪忠德,后来人称“上海滩小霸王”,技击特别出众。
三子郝恒常,主要是在家乡传授螳螂拳。
四子郝恒信(1890年-1959年)郝家老四,后到上海,在山东同乡会等处教拳。
郝恒坡(1904年-1957年)郝家老五,东北军的张学良,烟台的孙振先等人也都随其练过螳螂拳。
郝恒祥(1906年-1943年)郝家老六,主要在其家乡教拳,也传了不少的传人。
郝斌(1906年-1984年)字善卿,是郝家老二恒禄的儿子。曾任山东牟平县最后一任的国术馆馆长。1948年定居青岛,培养了曲滋君、钟春德等一大批有造诣、有影响的传人,为螳螂拳在近、现代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姜化龙一脉的流传情况
姜化龙,字云生(1855年-1924年)山东莱阳黄金沟人,姜与的王中庆、的陈德善一起创编了“八步螳螂”并传授给了冯环义。冯将八步螳螂传到了台湾。
宋子德(1855年-1926年)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清末莱阳首富,人称“宋二爷”。宋与姜化龙是同时代人,武学主要由姜化龙代师所传,宋的文化很好,曾与姜化龙一起对历代拳谱加以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且系统的螳螂拳谱。宋将自己所传的螳螂拳称为太极螳螂。
宋与姜的传人中,数李昆山、崔寿山和王玉山(三山)纪春亭、(二亭)等人最为出名。
李昆山,(1890年-1982年)1931年出任山东国术馆武术教官,1933年中央国术馆举行的国术国考中获长兵笫一名,主办方曾赠其“半世英雄传天下,一支干戈震东瀛”的条幅,据说此条幅系蒋介石亲笔所题。1948年,李昆山去了台湾,也把螳螂拳带到了台湾。
崔寿山,(1890年-1969年),宋子德的外甥。1905年,崔随姜化龙、宋子德习练螳螂拳,1912年开始设馆授徒。1933年在莱阳国术馆任教,1935年又到烟台发展,曾著有《螳螂拳谱》留世。
王 玉山,(1892年-1976年)1933年参加山东省擂台赛获笫一名。同年10月,与师兄李昆山一起代表山东省参加中央国术考,王玉山获优胜,李昆山获 长兵第一名。王玉山长期在家乡传授螳螂拳,培养了大批武术精英,其子王元亮、王元乾师承家学,均得其真传。武术家张炳斗、刘宝民得其衣钵。
3、孙元昌一脉的流传情况
孙元昌(),朱吴镇杨格庄村人,梁学香早期的学生。孙元昌的弟子众多,传人中,任凤瑞、迟守进等得其真传。再传弟子赵竹溪,还将螳螂拳传播到了香港和海外。
任凤瑞(1878年-1947年)三十来岁时,挟技到烟台闯荡谋生。不按当时的江湖规矩去其他拳房递帖拜访,凭真本领在烟台站住了脚。任的传人中数苏克斌最为出名。
苏克斌(1914年-1996年)早年在烟台随任风瑞习练武功。25岁时即开场授徒,他的五个儿子和弟子程显明得其真传。
还有在香港南洋一带传授梅花螳螂拳的鲍光英一枝,据传也得传于孙元昌一脉。鲍曾在武馆前竖旗,上书“教斗山东螳螂武艺”八个大字。
二、关于七星螳螂派系的传承
七星螳螂拳的首创人可追溯到山东平度县崔家集李家庄的李之箭。据传李之箭生于清嘉庆15年(1810年),卒于光绪17年(1891年)。李之箭和梁学香是同时代的人,据罗光玉先生说,李的武功传之“升霄道人”。李的师承与梁的师承不同,也说明螳螂拳在那时已经是很有影响的武术流派了。李传王云生。
王云生,又名王(1854年-1931年),年青时曾随烟台毓璜顶玉皇庙道长李义春学华山派弥祖拳,光绪十四年(1888年)随李之箭学螳螂拳。王云生将拳法传给了范旭东。
范旭东(1875年-1935年)字翔生,山东烟台人,生得高大魁梧,乡里人称“范巨人”。相传范的两臂有千斤神力,曾以臂力将牛扳倒在地。清光绪年间,沙俄在西伯利亚霍地市摆擂台,讥笑我堂堂中华国弱民渺,无人敢应战,范公闻言,携徒数人前往应战,结果,范公以娴熟的螳螂拳技法,连连挫败俄拳击家,捧得锦杯而归。大张了中国武术的威风。
范旭东的传人主要有大弟子郭嘉禄(莱阳人)、二弟子杨维新(蓬莱人)、三弟子林景山(莱阳人)、四弟子罗光玉(蓬莱人)五弟子王传义(王云生之孙)。
大弟子郭嘉禄早卒。
二弟子杨维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山东同乡会教螳螂拳。上海精武会租借山东同乡会的部分屋舍办精武三分会,聘任杨维新为拳教师,杨便开始同时在上海山东同乡会和精武体育会教授螳螂拳。杨还在1929年与弟子陆青萍一起注册创办了“螳螂拳研究会”,这是在螳螂拳发源地山东以外最早成立的、以传授、研究螳螂拳为宗旨的武术社团。杨的弟子肖树斌、陆青萍等人。
肖树斌后到大连教拳,传给了张庆和、傅有贵和几个日本人,这几个日本人又将螳螂拳传播到了日本。
陆青萍(1908年-1977年)长期在复兴公园等处设场教拳,张世正、侯长信、周奂春等人都随陆先生练过螳螂拳。后来,张世正、周奂春长期在中华武术会传教螳螂拳,张世正还是上海中医学院的武术教练,侯长信担当过上海武术队教练。
三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主要在家乡教拳,还曾在天津褚玉璞部队任武术教官,林的学生中胡永福后在大连开武馆,传李占元、李瑞年、徐洪勋、王清刚等人。李占元后在青岛传教螳螂拳,刘崇禧等得其真传。王清刚在大连传教螳螂拳。于天路、于天堂(于海)、钟连宝等人也都是林的学生。与林师同在褚手下当武术教官的还有一人叫王云鹏,王云鹏的传人王庆斋(),传霍瑞亭。
四弟子罗光玉,山东蓬莱人(), 罗于民国八年(1919年)受聘于上海精武总会任职。罗光玉是南下传授螳螂拳的第一人,在上海任教的十多年里,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罗的学生有:马成鑫、 陈震仪、丁儒侠、徐丁山、徐少霞、刘景章、梁伯鸿、罗铿坡、寿尧法、李佩弦、薛巩初、邹喜功、于乐江、林伯炎、范永振、、崔魁三、崔寿亭、张宝厚、迟伦 之、郭祖强、黄汉勋、黄锦洪、潘永昌、郭子硕等。
马建超又名马成鑫,江苏南京人,牙科医生,精武会早期会员,师从罗光玉,为罗在精武会早期培养的优秀学员。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国术考,马以螳螂拳出场,获得最优秀奖。
陈震仪,广东佛山人,上海精武会早期会员,曾随师兄马建超一起赴南京参加国考。1932年随罗光玉先生赴广东佛山、后又到香港教习螳螂拳。
丁儒侠(1906年-1960年),上海浦东杨园乡龙梢村人,精武早期会员,擅练内功,一生坚持习练螳螂门秘传功法“十八罗汉功”、“分筋绝脉法”等功法。丁先生传艺主要在浦东高庙庆宁寺一带,浦西老西门和先生工作过的博仁中学中亦有一些学生,其子丁学伟亦秉承家学,现为针灸医生。
郭子硕、精武早期会员,罗光玉先生的学生,专习螳螂拳,后成为广州市武术协会主席,1988年出版的《少林武功》一书中,就收录了由郭子硕提供的罗光玉传螳螂崩步拳。
五弟子王传义乃王云生之孙,曾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八年,一九五二年开始在大连设馆任教。其弟子有迟学元等人,迟学元后来将螳螂拳传到了辽宁一带。
范旭东的三个弟子,罗光玉、杨维新、王传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上海精武会教授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南下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关于六合螳螂派系的传承
六合螳螂的传承,可一直追溯到魏三魏德林(1780年―1873年),魏是清乾隆年间人士,山东莱阳城西魏家沟人。魏因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故又称“鸭子巴掌魏三”。随魏三学艺的人中得其真传的数林世春名声最大。
林世春(1826年―1912年)山东招远市川林村人,幼年时曾学习罗汉拳(六合短拳),后拜魏三为师。林为人忠厚,尊师如父。学艺数十载,不曾有丝毫懈怠。林学有所成后,成为当时鲁东“三府”(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首屈一指的武林高手。
林后被当地首富“丁百万”聘为护院。林把螳螂拳传授给丁百万之子丁子成。同时学拳的还有有赵同书和王吉臣等。赵同书的嫡孙赵春合,后成为抗日大刀队的武术教官,亲刃敌寇多人,成为著名的抗战英雄。
丁子成()山东黄县人。一九二三年,丁出资成立了黄县武术馆,自任馆长,聘请螳螂拳师曹作厚、八卦拳名家宫宝田、大枪李书文等为教师。
丁子成的学生中有张祥三、赵乾一、单香陵、刘云樵等人。
单香陵(1906年-1984年)山东黄县人,1933年,参加华北武术擂台赛,得冠军。单致力于六合螳螂的传播,马汉清、李秉慈、刘敬儒、张道锦等都是武林界有影响的人物。
刘云樵,河北沧州孟村人。孟村为的发源地,刘为学八极曾把李书文接到家中数十年。刘的螳螂拳得于丁子成的六合螳螂,刘还从宫宝田学习八卦拳,从张骧伍学习。刘后去台湾,历任侍卫队的武术教官。其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梁纪慈、徐纪、苏昱彰、黄文男等人。
张祥三,山东黄县人。一九二六年,丁子成办黄县国术研究会,在各学校中推广武术,张祥三受命担任武术教师,到各学校教习螳螂拳。以后张还成为青岛市国术馆武术教授内容的审定人。
张祥三后去了台湾,曾任台湾省国术会理事,著有《六合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子母连环拳》、《纯阳剑》等问世,为台湾地区螳螂拳的主要传人。
卫笑堂,山东栖霞人,自幼学家传武艺,后从冯环义学八步螳螂。冯环义是得到姜化龙八步螳螂精髓的主要传人。
卫笑堂自青年时期起就以授拳为业,1930年到上海,在山东同乡会教螳螂拳,当时,人们把卫所习练的螳螂拳称为“光板螳螂”,在上海地区很有些影响。卫后来去了台湾,在台湾各大学中教学,陈国钦、苏昱彰等人都是卫的学生。
四、螳螂拳其它流派概述
除了上述三大流派,螳螂拳还有许多很有声望的流派。螳螂拳流派辨识歌诀云:“太极螳螂辟阴阳、梅花运柔而成刚、五峰两点是七星、五毒俱全为光板、源出六合拳、混元一气精手传”。这歌诀中的“混元一气精手传”一句就是指代清林老先生所传的莱州精手螳螂拳法。“精手”、又称“诘手”、“褪帧斌耄蟹苁乒牌蛹蛄叮嗝鞲站Hㄒ浴安宕啡蔽溉敫档秸狻安宕啡保沟么忧迥┭烫ㄎ謇纤灯穑烫ㄎ謇鲜侵盖迥┭烫ㄎ逦晃涫趵锨氨玻鞘牵荷倭置诺睦钊俚隆⑵咝求氲耐踉粕⒃а祗氲暮厮巢⒚坊氲恼盼那搴徒N謇匣ノ惶值埽安宕啡北闶俏謇衔湍罱岚葜槎餐幢嗟摹F涿畔碌茏右捕伎梢酝ㄑ迦说墓Ψ颉
标签:&&&&张庆和(山东籍作家)_百度百科
?山东籍作家
(山东籍作家)
张庆和,笔名: 清河、袖寒。男,、汉族 。中共党员。1949 出生在山东肥城,成长在军营,定居在北京。
张庆和个人简介:
著名作家张庆和
曾就学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北京教育学院,大专文化;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某部指导员、教导员,空军一总队政治部文化干事。1987年8月转业地方,任《中国建材报》社长助理、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主任编辑,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席中国作家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主任编辑。主要从事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有多件作品入选200余种图书,被文摘类报刊转载,获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散文《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又名《峭壁上的树》)分别入选哈尔滨市、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另有散文《海边,望着浪花》、《面对草地》、《坝上月》、《荔波一棵树》、《关于“水的职称”说明书》、《开发人生》、《仰望雪山》等分别入选初中、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已出版诗集《山野风》、《美丽的梦》、《心笛》、《颠簸红尘》、《写给阳光写给月亮》,散文随笔集《哄哄自己》(已再版)、《该说不该说》、《心灵呓语》,纪实文学集《张庆和纪实文学选》、《凝眸,那一粒斑斓》等10余部著作;有多名作家和读者评介其文其人的专著《阳光月色抚红尘》、《星星照耀心空》出版。其辞条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张庆和荣誉榜: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窑炉班成了一块风水地》获1988年工源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寡妇嫂》获1991年《工人日报》征文三等奖,《他们都是十八岁》获1992年西安市征文一等奖,《女儿的卧房》获1995年《时代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原始的魅力》获2000年中国报派副刊研究会征文一等奖。共获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0余种;
刊登及转载张庆和作品主要报刊
张庆和报纸部分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空军报》、《战友报》、《人民海军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人民公安报》、《中国文化报》、《市场报》、《青海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劳动午报》、《北京法制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辽宁经济日报》、《沈阳日报》、《大连日报》、《宁夏日报》、《海南日报》、《春城晚报》、《西安日报》、《济南时报》、《中国改革报》、《金融时报》、《深圳金融早报》、《中国化工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物资报》、《机电日报》、《中国农金报》、《中国煤炭报》、《团结报》、《中国红十字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法制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技术监督报》、《柳州日报》、《中国劳动报》、《中国专利报》、《中国财经报》、《中国国门时报》、《三峡晚报》、《新民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科学导报》、《中国老年报》、《中国矿业报》、《中国中学生报》……
张庆和杂志部分
《诗刊》、《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后勤文艺》、《中国空军》《北京文学》、《鸭绿江》、《朔方》、《天津文学》、《飞天》、《山西文学》、《延河》、《时代文学》、《北方文学》、《雨花》、《中国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法文版)、《杂文月刊》、《大众诗歌》、《九州诗文》、《当代诗歌》、《诗人》、《黄河诗报》、《南腔北调》、《人生》、《海内与海外》、《群言》、《炎黄子孙》、《黄河文学》、《北方名家》、《扬子江》、《青年文学家》、《啄木鸟》、《新大陆》、《花季》、《读读写写》、《澳门月刊》、《辅导员》、《三月风》、《方圆》、《桥》、《南叶》、《中学生》、《大家健康》、《博爱》、《喜剧世界》、《中国检验检疫》、《人民公安》、《国风》、《西部大开发》、《拉萨河》、《陕西文学界》、《中国少年儿童》、《音乐天地》、《科学养生》、《今日科苑》、《健康人》、《中国校园文学》……
转载部分(不完全统计)
《作家文摘》、《散文选刊》、《青年文摘》、《小说选刊》、《创作》、《法制文萃报》、《杂文选刊》、《中华文摘》、《人事文摘》、《语文教学与研究》、《阅读与鉴赏》、《中学语文》、《小学生阅读指南》、《课外阅读》、《职工教育天地》、《山东消防》、《江西消防》、《财会月刊》、《中外教育导刊》、《河南教育报刊社》、《语文报(高中版)》、《语文报(初中版)》、《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中学生(高中作文)》、《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青苹果》、《作文周刊(初二版)》、《时代风采》、《中学课程辅导(七年级)》、《小作家选刊(小学)》、《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中学生学习报》、《语数外学习》、《中学生时代》、《语文世界(高中版)》、《广州日报》、《贵州日报、《本溪晚报》、《东方烟草报》、《思维与智慧》、《核地知与行》、《新读写》、《文苑》……
张庆和名家评介
一些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如张同吾、阿红、于君、叶延滨、张文军(秦人)、查干、峭岩、李松涛、孙德全、华静、岳洪治、黄国光、张琳璋(唐河)、洋滔、洪溪河、程晓逊、林汉功、江厚松、丁贵强、苏盛柱、罗并乡、刘建伟、沙燕、蔡志宏、石群良等,先后在《文艺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中国化工报》、《九州诗文》、《后勤文艺》、《太子河》、《武汉晚报》、《咸阳报》、《社会保障报》、《春城晚报》、《西北文学报》、《人民政协报》、《华夏时报》、《中国人事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地火》、《中国文艺》、《三秦都市报》、《中国作家网》、《中华文苑网》、《大中华艺术网》等报、刊、网发表文章,对其作品和人品进行评介;并出版评论集《阳光月色抚红尘--张庆和其人其文之一》、《星星照耀星空--张庆和其人其文之二》等。
张庆和社会评价
张庆和诗意抒发生活哲思——读张庆和散文有感
作者:孙武臣
张庆和是诗人,我读过他的诗集《山野风》《美丽的梦》《颠簸红尘》《写给阳光 写给月亮》;张庆和是散文家,我读过他的散文集《哄哄自己》《心灵呓语》。当时总的感觉是这位作家内心世界广阔、精神生活丰富,敏锐的思想和艺术想像力支撑着他的创作主体,并得以充分的诗意抒发。
如果简要地概括庆和以前的创作主题,我以为是发现美表现美。尽管美不只属于创作主体,也不只属于创作客体,但对庆和而言,他首先具有能感与易感真善美的执著的创作主体,否则,他不可能坚持这个主题到如今。美在心中是爱。庆和的诗文进行着爱的传递,读它们如同走进充满爱的温暖殿堂,用爱拥抱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当今所谓“情感危机”的现实生活中,正是庆和这一创作个性的彰显,他才有那么多的语言美、文学美、人文美、精神美的诗文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才有名篇散文被选为中考语文试题,才有那么多作品获奖,或者被译到国外。庆和的诗文是“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有过“文学死了”的说法。许多报纸的“副刊”被消解被舍弃了,而《中国建材报》的副刊还在温暖着读者的心,因为有庆和和他的同事们在那里坚守。许多人感叹当今“用心血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了,但毕竟有庆和这样的作家,他们勤奋不怠,甘愿享受“码字写作”的感觉,用平静滤去浮躁,用良知涤去浮名,用作品温暖人们的灵魂。
现在庆和又有了新作——散文随笔集《该说不该说》(中国书店出版),也又一次令人感受到他思想的飞跃和艺术的精进。这本集子分“该说”、“该说不该说”、“不说白不说”三篇。这是庆和一种自谦的风趣表述,其实都是“该说”、“非说不可”。
“该说”篇仍然接续了他以前创作的“主旋律”,过去他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如今他又把散文写成了美丽的散文诗。比如,《春的絮语》《我的梦》最具代表性。有了它们的引领,我们就可以自然地靠近庆和的创作主体世界了。“大地以稚嫩的芽柄为钥匙,为人们打开了春天之门。”“春天里,花裙子们把大街小巷走成了一条条悠然的嫩枝。”“春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每一片树叶都是翕动的口唇,只要悉心倾听,就能听出它们激动的心音。”“小草伸出灵动的舌尖,把爱春人的心舔得痒痒地醉。”“春天的绿,因渴望生长而冲撞天空。”“秋天的天,以叶片慰藉大地;冬天的天,以雪花亲吻大地。春天的天来了,大地便高举起无数的艳丽和芬芳向它致意。”春天还是多梦的季节,在《我的梦》中,作家写道:“人生是支歌:1-2-3-4-5-6-7。这音阶,注定我的路坎坷不平。于是,父亲嶙峋的肋骨成了我登攀的阶梯,母亲苦涩的乳汁是我灵魂的洗洁剂。我有了路,也有了一双去大千世界寻觅真善美的明亮眼睛。”梦的力量使他说,在“火的面前,我是水;水的面前,我是岸;岸的面前,我是山;山的面前,我是鹰。鹰有翅……”在如今处处都存在“名利场”作用的社会心态下,人们浮躁焦虑,潮起潮落,喜欢附和表面的喧哗,但毕竟还有人不为所动,使自己获得安静,我们不能不为庆和依然坚守如此纯真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寄托而深深地感动。积淀下这样的创作主体,自然会物态心影、不尽情思,如同“泉水般汩汩涌流出我的笔端”。来到狼牙山,会有“让摇曳在这里的那股英雄豪气,拂去蒙在心灵的浮尘”的希冀(《狼牙山祭》);来到雪山,会有“你肯把缘你而生成的那份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冷藏起来,使其永不变质”的希图(《仰望雪山》);来到虎门炮台的海边,会有大海在倾诉在恸哭在叩问,“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希求(《海边,望着浪花》)……
创作主体的积淀与形成,常常开始于童年。庆和书中有许多篇“童年纪事”都是写孩子和大自然最亲近、也是创作自童年开始的见证。“我爱我的童年,我爱哺育我童年的故乡。”是乡情使作家童年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家乡》成为文学生涯第一次小小的成功,在庆和心中“第一篇作文万岁!”因为那是庆和文学梦的起步。
天地不言有大美。大自然融化了作家,作家融入了大自然。这是庆和创作主体中最成功也是最可宝贵的诗性境界的核心。
读“该说不该说”篇,会略感惊异。大凡跟庆和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庆和人极谦恭、平和、忠厚。然而,怎么也能写出如此辛辣的杂文随笔呢?而且他的近作,其批判意识愈发强劲。之初,有些不解;之后,思考似有所得。
人是甜椒,文是尖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建构大多是传统文化中儒、道的对立统一体。 “道”的思想使庆和向往与追求文学人生的“寂寞的辉煌”,远离与摒弃“浮华的时尚”,使他能获得在宁静简单的心态下的常读常思常悟的成功,使他拥有了一只专门看取诗的意象的审美的眼睛。他的创作演绎了“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他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如此,本身不美也就看不见美”的真理。“儒”的思想使庆和能出入事件与问题之中,贯穿当今与历史之间,使他总想获得超越于具体的价值标准的价值追求;使他拥有能够明察秋毫、洞察问题的另一只眼;使他总想得到“是”与“非”判断,总想获得对破坏真善美的假丑恶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使他既有有思想的抒情,也有有思想的批判;并且有助于作家“求真、立善、尚美、博爱”的美好心灵和素质的养成。
我把这本集子中的杂文随笔视作作家为我们描绘出的当今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百丑图”。其中有对国民劣根性、陋习难改、世风污染、是非颠倒的抨击与鞭挞,更有对贪污、走私、贿赂、欺诈等权钱交易等种种腐败的揭露与批判。从《贪官“预报”》《奴才对话》等篇章里,我们能从黑色幽默中,从言藏锋利的语言中,见出作家的愤懑之情感和从历史从制度等方面所作的理性思考。作家立誓:“腐败不除,我的文章就不会消失。”可见作家的纯真之气。我以为这是“儒”“道”思想铸就成的一个作家的可贵的专业精神,不停顿地发人生感悟,抒思想情怀。由此,庆和获得了“晚年的青春”。我期待庆和的杂文随笔能走进“文化”的层面,因为文化是“根”,“文化解说”能走近深刻,获得本质的真实。
写作无非是将经历感悟成经验,而只有感悟成经验才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庆和书中的第三篇“不说白不说”是他特别擅长的笔墨,格言、座右铭式的语句,充满着哲思,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于文学之上的文明视野与思路。读者喜读之后,会自觉它们的分量的贵重。
张庆和我读张庆和
作者: 唐 河
一本装帧精美的诗集《写给阳光写给月亮》,放在枕边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并且还将继续放在那里,以便于我早早晚晚翻阅欣赏品味陶醉其间,不时地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诗集的作者是诗人张庆和。
认识庆和是在今年夏天的北戴河“作家创作中心”,他是携夫人同去的,好像比我们晚几天,当时并没有特别注意。下午去海滨游泳,我们的队伍里突然多了一男一女他们夫妇两个,于是彼此便认识了。
那天海水很凉,海上有风,太阳却很好,所以我们犹豫了一刹,大家还是跳下水去,在里边扑腾。玩了一会儿,我感觉有些冷,便上了岸,这时发现庆和也上来了,他对我说海水很凉,便躺在沙滩上取暖。我看见一个身穿红花泳衣的女子不知什么时候也跟上来,双膝跪卧在他身边的沙地上,正笑吟吟地一捧一捧往他身上埋沙子。
大概是我们的距离太近的缘故吧,无意间,我看见他的夫人此时的姿态真是美极了!圆圆的面庞白皙而且红润,一双眸子很亮,闪烁着爱怜的光,她微微前倾着身子,轻舒玉臂,伸出纤手,捧那白沙,温柔地撒在庆和的身上、腿上、胸间,一直到晶莹的海沙把庆和的身体完全埋住……
我听见她柔情地问话:“还冷吗?”
庆和回答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清,大概是好些了之类吧。
“好一个幸福的大男孩儿!”我心里惊羡道。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张庆和,在北戴河海滨浴场的沙滩上。他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位谦和的不擅言辞的幸福的大男孩儿。
快活的休假,那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一晃,十几天过去了,大家该分手了,各自回到该回的地方,继续自己的生活。我回到开封家里不久,便收到庆和的来信和他的诗集。
对于诗,我是情有独钟的,从小就特别喜爱,特别喜欢读诗,谈诗,也偶尔写一些,当然也发表过一些在国内外的刊物上,也出版过一部长诗,但我始终不敢对人说我写过诗,就是发表,也决然不敢署真实姓名,因为我觉得写诗太难了,写出一篇好诗就更难,并且,对于文革以来的一些诗作,真的令我感动的篇什很少很少,几乎没有,我很难从它们中找出那个“真”字来。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我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我宁愿拿出一些时间去读散文也不愿去读诗,因为我太怕找不见那个“真”字而被一个“假”字所欺骗。
诗是什么?诗是诗家用心灵的甘露浇灌出来的花朵!
心灵的甘露是什么?是眼泪,是鲜血,是生命,是爱情和仇恨,是活生生的真实!
所以,“真”是诗的灵魂。倘若没有了“真”,诗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谁看?
怀着对于诗的这种被那些年代扭曲了的成见,我翻开庆和的诗集,读他的诗篇。
我立即被那些满是灵性的诗行所吸引,我读见了一种淳朴的美真实的美狡黠的美,我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原来当今诗坛上,还有这样真实的佳品存在着!
“是悬挂在人类面颊上的一颗泪珠/是建筑在心灵深处的一间小屋/是开放在文学之巅的艺术之花/是生活中难以排解的孤独”(《关于诗》)
这是庆和对于诗的理解。他把诗歌与人类的情感、心灵等同一体,水乳交融,不可分离。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特别喜欢他说诗“是悬挂在人类面颊上的一颗泪珠”里那个“人类”二字,这个涵盖非常准确,意为凡是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情感,有情感就一定有诗。这与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的观点是一直的。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这里的“人禀七情”的“人”就是指的“人类”,所有的人。这四行诗句,应该是庆和的诗论,是他关于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了这个正确的思想指导,难怪他的诗歌作品,篇篇都那样充满人性美。
“我的妻子/一个总是稀里糊涂的人/妻子很漂亮呢/当初有很多男孩追她/直追得 气喘嘘嘘/汗水淋淋/可小子们谁也没有追上/她一扭身
却撞上了我/撞得很疼呢/妻子说 这是她前世‘作孽’ (《妻子‘问题’》)”
这是庆和的爱情诗。
读这些诗句,我好像看见诗人手里把玩着酒杯,得意地嬉笑着,跟我炫耀着他的爱情,他的甜蜜。用“稀里糊涂”描写妻子,用“很多男孩追她”烘托妻子,用妻子的抱怨“这是她前世‘作孽’”幽默妻子,这一切都围绕着“妻子很漂亮”展开,真是九曲回肠,一波三折,弯弯曲曲。这是欲扬之而故抑之,是诗家的“委曲”之笔。是“登彼太行,翠绕羊肠”(唐人司空图语),意即用羊肠小道环绕太行山一样的“委曲”手法,来表现他婉转反复的心态。你看诗人写到他的妻子,他是多么得弯弯绕啊!这里,还有一层更“委曲”的意思在,即诗人用妻子的“稀里糊涂”“撞上了我”来进一步表现我的得意和满足,明里写妻子,实际是在写自己。这里又是一个“委曲”,令你读来不能不有艳羡之想。于是,在你正自艳羡的时候,他的炫耀妻子自我张扬的目的达到了。“委曲”,就是委婉曲折,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张庆和把这个原则运用得很到位,所以这首爱情诗便具有了特别的魅力韵味。——这个躺在北戴河沙滩上享受爱情的大男孩的那一幕画面,实在可以做妻子“稀里糊涂”的注脚——他的诗的爱情的甜蜜,实在是源之于他的生活的爱情的甜蜜啊!
“历史是一位母亲/她生下的孩子/都取名叫日子/日子们/大都很普通 很平常/有的却也很伟大 很难忘/比如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伟大的日子》)
这是庆和描写国庆节的诗句。国庆节,它是一个新的政权的诞生,所以它属于重大,所以它需要热烈,所以它往往表现激情。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诞生以来,歌颂这一天的诗篇太多了,几乎每一年的这个日子都有一大批诗作出现在各种书籍刊物报纸黑板上,然而,却没有一篇如庆和这样写的。这样平平淡淡地开笔,又这样突兀醒目地突出,让人于那普通平常里突然发现伟大和难忘。于此,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聪明睿智,更可以发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个表面显得沉静平和少言寡语的人,他的内心有着多少智慧幽默和深沉啊。诗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他的性格和艺术修养分不开的,庆和的这种自然天成的艺术表现,是他独具的,是任何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如果把“自然天成”理解为天然、流畅而有情趣,我觉得似乎更接近于诗人的创作用心。我记得韩愈曾经说过一句话,曰,“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庆和之“能”,应该说能在“不因循”三个字上。
“地球被弄得太脏了/莹洁的秋月/才一下子粘住这多目光”(《望月》)
这首《望月》诗一共三节十六行,上边这三行是第三节,是这首诗的“诗心”。我特别喜欢它的造语平常而寓意深远。这是张庆和诗歌风格的又一种表现。“弄得太脏了”,这是口语,以口语入诗,非驾御文字的高手是不敢为此的,而庆和的诗里这类情况很多,俯拾皆是,随处可见。这里,“弄得太脏了”这句口语前面冠以主语“地球”,立即得到升华,平平常常的一句口语立即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内涵,变得丰满了起来,并且有了一种特别的含义,并且为下边的诗句张目,引出“粘住这多目光”,把诗人对于那个“地球”的“脏”的愤慨尽数地宣泄出来了。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地球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的一种抗议,诚然,然而,仅仅是此吗?这个“脏”字,仅仅指得是生态环境吗?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在?譬如社会环境,语言环境,道德环境,文明环境,安全环境,等等等等。这种以物象(莹洁的秋月)喻道理(污染问题)的艺术风格,常常被诗评家们称之为“含蓄”。“含蓄”也者,辞短意长,含而不露之谓也。唐代文论家司空图曾经谈到含蓄,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思是说,不用文字明显表示,就能充分地收到表述美妙的效果。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为深切的辞语,隐含的文采,委婉地潜藏着余味)。
读张庆和的诗,似这样平中见奇,平中见雅,平中见深刻的地方真是太多了,这样的艺术风格当今诗坛上不多见,大概正是因为他独开一种风气,所以才具有了这种夺人的艺术魅力吧。
——这,应该是我第二番阅读张庆和吧。
第三次阅读张庆和,是他的那些优美的散文作品。
张庆和的散文,跟他的诗歌一样优美,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玲珑剔透得美,他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篇篇都是文以载道的艺术珍品。
他有一篇散文名叫《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我第一次读,就一口气卒读完全篇,非常喜欢。
这是一篇用诗的构思诗的语言诗的韵律诗的情怀写的散文,所以它有着诗的优美和震撼。
他用“峭壁”象征人生的艰难环境的险恶生存的不易;他用酸枣树象征生命的顽强战斗的力量精神的伟大。
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怀;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风摧它,雨抽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它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这里,作家描写的是酸枣树吗?酸枣树的平凡的形象,是不是象征了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劳动人民?酸枣树的被欺压受凌辱遭磨难的遭遇,是不是劳动人民苦难历史的再现?酸枣树的不低头不让步的反击和怒号,是不是劳动人民的战斗精神?
分析这篇佳作,就创作论而言,这里我不想讲它的“风骨”和“情采”,亦不想讲它的“章句”和“夸饰”,尽管文章在这些方面有着很突出的特色,尽管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待我们去欣赏去体味,我在这里只想谈一谈作家的“神思”。
神思也者,刘勰有个极为精练的说法,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在这里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说明想象之于人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你看那人,身在民间,可是他的心却在朝堂之上,这就好比人们写作时的思维。写文章时的构思,他的想象可以飞翔到遥远的地方,可以思接千载,也可以视通万里,可以发出珠圆玉润的声音,也可以看见风云变幻的景象。刘勰说,这就是神思。
其实,翻译成白话,神思,就是神奇的构思,就是作家构筑文章时的思考。这个思考奇妙无比,便是神思。
我们进入大山,置身悬崖峭壁之间,我们会看见那陡峭的崖壁上,到处都生长着不起眼的酸枣树,一丛丛,一簇簇,没有人会注意它们。人们的视线逡巡着去寻找的,往往是那一株两株的松树柏树。那岁寒不凋笔直挺拔的松柏树,给人们一种挺拔倔强坚强不屈服的精神力量,似乎只有它们身上才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意识和情感。而对于那低矮的落叶的枝蔓扭曲的不成材料的酸枣树,谁又能发现些什么呢?联想到什么呢?没有人去理睬它们,更不要说去讴歌它们。
但是,诗人、散文家的张庆和却于那为人们忽略的角落里发现了它们,发现了它们的形象美品格美精神美。
是为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那悬崖?是为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真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那只雄鹰,像划破静寂的那颗流星……
作家在确定了他所要描写的一个物象(酸枣树)和所要表述的一种精神(立意)之后,他的神思展翅飞翔。首先,他联想到严酷生活的苦难和战争年代的惨烈,他把酸枣树的种子与这些跳崖的人融合为一体,赋予了这粒种子于人的生命,于是,本文的象征物便有了它特定的内涵:一棵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的酸枣树的形象和它的精神,便由此生发开来,接着用几个排比段落,写人们从它的普通不起眼里看见了它的特别和突兀,从它的抗争呐喊里看见了它的勇敢和刚毅,从它的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里领略了它动人的风采,最后,以对于那粒小得几乎为人们所不见的酸枣的讴歌收束全篇,完成了作家对于生活里一种美好事物的歌颂。
优美的文章源之于优美的构思,构思的优美决定了文章的优美。
这是因为作家的构思要受到他的心志和体气的制约的。心志是思想,它决定了文章的主题立意,作家的思想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体气是个性,它体现了作家的写作风格。只有作家的思想深度与他的写作个性完美统一的作品,才可以成为艺术珍品,而这一点,决定于作家写作时的“神思”。
张庆和《峭壁上那棵酸枣树》的成功,我认为,首先是他“神思”的成功。
庆和还有一篇散文,名叫《坝上月》,写得也很好,诗情很浓很浓,简直像是一首诗。然而,它是散文,表述的是一种情绪。写得有些朦胧,像新嫁娘蒙上一方红盖头,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美在,宜人性情。
唐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里有一句话,道是,“片言可以明百义,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读张庆和的诗与散文,我想,用“工于诗者”誉之,他是当得的。
一篇好文章,赢得了读者,同时亦招来窃贼。
张庆和的这篇《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就多次被文坛窃贼所剽窃,给他带来深深的烦恼。
比较典型的剽窃者有下面几位——
有一个署名“尤铭”的人,一字不改地剽窃此文,并且分别发表在江苏、上海、山东、吉林、陕西、海南的一些出版读物里;
有一个名叫“万玉忠”的人,将《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改名为《峭壁上那棵银杏树》,发表在四川某地的一家报纸上;
有一个名叫“周明华”的人,题目更改与万玉忠一样,但是手法有了一点变化,他将作家原作散文体改变成诗歌体,全诗20行,窃文竟占去11行;
有一个名叫“枫叶”的人,则干脆将此文全文诗化,诗行排列成一棵酸枣树的模样。
还有一些剽窃者,他们的署名是:“薛万来”、“黄宏”、“俞云杰”、“盛洁”、“朱丹丹”、“张小凤”、“王雪芳”、“肖继勇”、“马丽”、“黄希”、“李冰”等,还有网名为“妞妞”、“也夫”、“泡泡康乃馨”“微笑的鱼”、“七色彩虹”、“僵死叔叔”、“燕飞无痕”、“小艺”、“小月”“小燕子”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把张庆和的其他文章也剽窃了,如《问候心情》、《面对草地》、《哄哄自己》等;至于那些以“匿名”或“佚名”使用者,更是难计其数。
据作家统计,截止到2005年9月,侵权使用此文的竟有90余家出版社的100多种图书。真是一个惊人的怪异现象!
文坛上这股可恶的剽窃之风倘不给予扫荡,我真是担心,说不定哪一天《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曹雪芹、罗贯中们的名字也会被人更换了去。
张庆和仰视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品味张庆和散文集《哄哄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它的含义是: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所以说做人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强者的胸襟;做人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附和别人,就像巍峨的高山,不因为花草的妩媚就去俯就它们,所以能刚强雄健。因此说人不能受别人的怂恿而没有主见,如果你能做到这点的话就可以成为一个刚强的人了。无非是教育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张庆和散文集《哄哄自己》里的许多优秀篇章可以说就达到了这样的作用。这也是张庆和具有“水”的品格和“山”的韧性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文学艺术是大海,那么张公的散文就是这大海里晶莹剔透的浪花。浪花虽转瞬即逝,但它千变万化无法模仿,以它并不炫耀的永恒的自然美形成一种灵动而并不陡峭的高度!
因诗歌而闻名于文坛的国家一级作家张庆和,其散文比诗歌更具艺术力。《哄哄自己》是他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路历程的再现,也是他十余年来笔耕不辍的结晶。这部散文集融个人经历、社会诸象透析、游历采风、生活碎片和人生感悟为一体,是一部艺术价值颇高的专著。如收录于该集的散文《峭壁上那棵酸枣树》、《面对草地》、《坝上月》、《关于水的职称说明书》曾被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连续选用,并作为初、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材和考试试题使用。
“文以载道”。《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是作者创作的第一篇应征散文,也可以说是他的散文“处女作”,被中国作协创联部评为三等奖。后被《散文选刊》转载,随后被一个叫“尤铭”的人剽窃,先后发表于江苏的《新华日报》、福建的《青年博览》、上海的《语文学习》、山东的《现代语文》、北京的《课外阅读》等多家报刊上。先生张庆和其文之“正道”未能教育剽窃者尤铭之“背道”,一位是“有实名的道德文章”,一个是道貌岸然的“犹〔尤之谐音〕有虚名〔铭之谐音〕的伪君子”。无论如何,还是不能改变《峭》文的艺术影响力。由此看来,张公的笔力之雄健何其伟哉!可谓一文走红矣。如果作者没有一点多年蓄积的真工夫、没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文章岂能灼亮那么多教育界学者的慧眼!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棵酸枣树呢?“……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摇曳在我记忆里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一棵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的酸枣树”;“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怀;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风摧它,雨抽它;霜欺雪压,雷轰电击。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它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像一位忠诚的使者,及时报告着八方信息;它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召唤着,引导着,冲锋着,战斗着,率领着大山里所有的草草木木们,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 这哪是一棵普通的酸枣树?这是千仞峭壁上的“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是划破静寂的那颗流星”;是“俯冲搏猎的那只雄鹰” !简直就是搏击于狂风怒号、波涛翻滚的大海上的海燕!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曾被遗弃于冰雪中、幼年丧母、在兄妹很多极端困苦家境中长大而成为一名刚强的军人的自我呐喊与自我奋争!“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着……它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地让人伺候、抚慰……而酸枣树,却默默地兀立着,不鄙己其位卑,不薄己其弱小,不惧己其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这难道不是今天生活在优裕环境中而自暴自弃、意志薄弱者所应学习的榜样吗?
作为从军营成长起来的作家张庆和,是最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的。“浪花呀疾首顿足/使劲拍打岸的胸脯/哦大海在倾诉”,“浪花呀疾首顿足/使劲拍打岸的胸脯/哦大海在恸哭”——这是他在其散文《海边,望着浪花》〔散文集《哄哄自己》第37页〕中的引诗。发自肺腑的呐喊,涌自心海的情感何其感人!他看着“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硝烟池”时恸哭;他看着“那个头戴顶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极力主张销烟而被朝廷罢官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们恸哭;“苟利国家生死以,位卑岂敢忘忧国”——这难道不是“海纳百川”者的胸怀和“无欲则刚”者的坚韧吗?“浪花呀疾首顿足/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那是大海在叩问/是历史在嘱咐……”——“清军将士对那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信心的……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佞,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面对那样强悍的侵略者,面对“朝廷里那些吮尽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权力持有者”,面对“那个喂养着无数蛀虫的腐朽污浊的社会渊薮和那个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凡是有点良知的人岂能不哭?岂能不怒?历史是镜子,可以观古鉴今。而面对如今蔓延的腐败现象,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麻痹的,毕竟历史的伤痕还在隐隐作痛啊!
“海潮退去了,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呀!也许他们不会想到那段历史,也不会记起那场战争”。但愿大海浪花的叩问和嘱咐能唤醒他们沉醉的心灵!
一个苦难的民族终于从九死中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正以她不可抗拒的力量顺应着时代潮流抛锚远航!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这个民族如此昂扬呢?当然是那些敢于革新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真正的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深谙事理的人们懂得,在这充满激烈竞争和生死较量的世界上,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和较量,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和较量”。张庆和在《人才断想》〔散文集《哄哄自己》第92页〕中如是说。“昏聩平庸者不爱才,因为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不思进取,什么人才庸才,在他们看来,统统不过是一群吃饭睡觉说话走路的肉体而已。这便是许多人才被埋没的实质所在之一”。一个昏庸的人怎么会发现人才呢?一个只看中既得利益的领导怎么会爱才呢?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贪婪、只有榨取、只有金钱才是“选贤任能”的标准。这样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层次浅俗的人不识才,因为他们缺少识才的本领,甚至会把黄铜当成金子,把珍珠视为鱼目,这也是有人把妖魔鬼怪错当成人才用之的原因之一”。常言道:慧眼识才。自己都那样鄙薄,不具备识别真伪的能力,肯定就不会识才了。这样的人往往只注重人的出身,什么公子哥啦,高学历啦,亲戚啦,以貌取人啦,标准是任人唯亲而非唯贤,任人唯能而非德才兼备。 “有使命感、有责任心的人”才惜才,“惟有用才,是忧国忧民、大睿大智者们的一种美德……他们把视任用人才为自己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莫大贡献”。所以,“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 想当年商汤敢于起用侍奉自己的厨司伊尹,周文王敢于起用渭水边垂钓的姜子牙而得其辅助打下了整个天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来,“英雄不问出处”是真理,得贤能者则天下兴是真理。
比如《贪官求升“三窍”》〔散文集《哄哄自己》第109页〕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警示性、讽刺性的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嘲讽和寓意兼容的解说不乏令人反思。一些没有为官之道德和为官之才能的人凭借“会靠、会演和会蹿”的本领极尽所有之能事达到其目的。得到权力后就变了个人似的,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搜刮民财,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如何治理腐败,消除贪官,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民自己救自己,靠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靠健全的法制措施并坚决施行之”。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忧国忧民、改造社会的思想与品德。
当然,张庆和也是一位充满人间亲情的人。比如《我的爷爷》、《姐姐出嫁》、《闩姑,你在哪里?》、《秀月》和《石匠二哥》等篇章都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和人文关怀。读后感其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流露,让人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拥有慈悲胸怀而不怜悯的人,因为他总是以另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走向生活的“莹洁与美好”!这也是一位优秀作家所具备的品格吧。
我与张庆和老师相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通过与他的交往发现,他“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浑身都浸润着齐鲁大地人的亲切、真诚、谦和、善良、重情、低调、厚朴;而乐于助人更是他的精神体现。这些品质形成了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用一种不须昂首的仰慕之情沉浸在了他的人和文章里!我若昂首,他肯定会反感的。
我真的被他“哄”住了!
张庆和千古明月别样情
关于张庆和散文《坝上月》的絮语
月还是那轮月。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大文豪不知为之吟咏为之歌唱为之迷醉了多少次的明月!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人们身上都有不同的诠释,张庆和就是勇敢地跳出前人的一位赏月者。他没有沿袭常人笔下花前月下的缠绵,也没有承袭古人疯子般豪言壮语、对月狂歌狂饮的骄燥,而是以一种沉静、平常和超脱的心境来读月的!《坝上月》这篇散文可谓是视角独特、意境丰满、文思绮丽、笔触深沉而凝练、构思别出心裁的佳作。
“既然有人把灵魂视为一座建筑,我便有理由认定:这坝上月就是建筑它的材料“。作者以此拉开了行文的帷幕,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奔主题,点中要害!心贵有善,文贵有魂。仅此一句,境界灵魂主旨全出矣!看来,这坝上月非等闲之月耳!
“月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登攀者,没有因种种赞美和感叹而沾沾自喜,而止步不前” 。用她那樽斟满了玉液琼浆的古老而新颖的夜光杯溢泻而下,醉了山河,醉了灵魂!于是月亮连同夜色闯入了坝上、进入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作者踏着月轮“满载着惊异,满载着慰藉,从东山坡顺势奔来。那气势,浩荡荡不可阻拦;那声响,轰隆隆惊天动地”。这坝上月当然是有力量的,当然是有巨响的!明月伴潮生嘛。他使张九龄、李白、苏轼笔下的明月都黯然失色!“月亮继续上升,开始以她银色的光芒涂抹坝上之万物、装饰物中之灵魂了”!想来莅临坝上的作者和游人以及此时的我都灵魂震撼了,与月光、与天地万物都融为一体了。如此美好的时刻,我们还是“沐一场月光浴吧,清醇的月光水能涤去污浊,幽谧的月光水能洗去烦忧。最好把浮躁的心也掏出来泡泡,让它袒露原色,让它在本来的位置上蓬勃跳动,跳动成一种景观,跳成一曲和谐、优美的旋律” !是的,在物欲横流、灵魂几近麻木的当下,人们的灵魂是需要洗涤了。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显然他们的心就偏离了本来的位置。这坝上之月光水不就是及时雨么?不就是“云梦泽”么?惟愿能有点疗效吧。
人,贵有真情。我们不是圣人。他说“月亮如饵,诱惑了千般心情;月光如丝,柔柔的织成了一张巨网。我的心被这网捕捞住了,情便无处逃脱,任由这网的摆布-------” 当然,这情不是多情不是俗情,而是被月光水洗涤过的雅情真情。可能在洗涤灵魂的过程中,作者曾经伤心的过往触动了那根韧性的神经后有所领悟,于是他“向月祈祷,向月倾诉,向月忏悔” 。领悟过后的启航当然就转化为动力了:“月如鼓,振聋发聩,月如弓,邀群呼号;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如果说在我们沐月光浴时被高洁的月光同化了,是无我之境,那么心有领悟过后人又回到本真状态,就变成了有我之境了。这月亮也就有血有肉的成了“坝上草原之夜的主宰者和精灵鸟”了。是主宰者、是精灵鸟当然就要“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 ,不被云丝所羁绊,不怕积云冲撞裹挟,依然以她慷慨的“晶莹如珠玉,明亮似宝镜”的辉光洒向广漠的宇宙,“人世间的所有一切仿佛都在她的窥察之中” 。我们不禁“仰望此时的明月,一种用纯洁修饰自己的向往油然而生,禁不住要认真地盘点一番自我了:看走过的途径有几多曲折,数身后的脚印是否端正,望前方的陌路该如何选择” !而“选择是必然的”------这是一个经历了人生无数风风雨雨洗礼过后的跋涉者源自内心深处的真音,是灵魂清净过后迸发出的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好似一支拉满了弓弦的箭直指目标,就像这轮坝上的明月一直驰向莹洁与美好。
明月即我,我即明月。但愿这坝上的明月也载着我,让我和作者一起远航!因为我和作者一样:“我相信月,相信这坝上的月;我寄希望于月,寄希望于这坝上的月。我将走向一片莹洁与美好。因为,这坝上月已经高高地悬挂在我心的天空,永不陨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庆和风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