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苍术,黄芪,丹参,生薏仁,干荷叶怎么喝才减肥,半夏。 上药水煎或改丸剂服。 水煎我知道怎么做,但是如何改为丸

千金难买的中医名验方
16:29:35 来源:携手健康网
本文重点: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
&&&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冲剂&等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朱良春创办的南通市良春药临床研究所以朱良春等著名的临床经验为诊疗特色,对于内、妇、等科疾病基本上使用纯中药治疗,对风湿、、脾胃、肝、肾、呼吸系统、心脑、、、等疑难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风湿病的治疗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来诊治患者数以十万计。自1992年建所以来,发挥中医特色,治疗疾病130余种。患者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美、欧、日、东南亚等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朱良春善治疑难病这在中医界是公认的,如今广为传诵的是他治好了上海施先生的,这只是其中的个案。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她瞒着日本医生天天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后手术时,原来的癌肿只剩了一小块,癌细胞也萎缩死亡了,日本医生惊呆了。上海14岁男孩小张,2004年4月在沪诊断为髓母细胞瘤,术后两月余,头痛如重压、耳胀,泛泛欲呕,时轻时重。MRI示术后复发,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用扶正祛邪、软坚消瘤法,予多种虫类药、补益精血药合用,精心调治,2006年、2007年至今复查多次,均未发现异常,已能正常上学。2008年小张父子等三人专程从上海来通向朱良春报喜:复查肿瘤已完全消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他坚持临床数十年,积累经验量多,每有创获,必出新方,治疗,应手取效,可谓圆机活法,自出机杼。
&&& 1、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研制的&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光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共研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每次3g,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肝病效果显著。
&&& 2、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80年代研制的&益肾蠲痹丸&(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露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蜗、蜈蚣、广地龙、甘草等,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8g,日服3次)治疗顽痹成果斐然。
&&& 3、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所创制的新方,更是不可胜数。如治疗乙型脑炎的&夺痰定惊散&(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g,犀黄0.35g,硼砂1g,飞朱砂、川贝母、天竺黄各1.5g,飞雄黄1.2g,陈胆星3g,麝香0.15g,研极细末,每次0.7g,0.4g,日1~2次鼻饲,以排出浊便为度)。
&&& 4、治疗的&化瘤丸&(人参、丁香、苏木、桃仁各18g,桂枝、姜黄、虻虫、苏子、五灵脂、绛香、延胡索、水蛭、阿魏、艾叶、川芎、香附各6g,当归12g,吴茱萸2g,共研细末,加米醋250ml浓煎,晒干再加醋熬,如此3次晒干,另用麝香6g,大黄、益母草各24g,鳖甲50g,研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日服4次,黄酒为引)等,皆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 5、治疗消化性溃疡、萎缩性的&胃安散&(莪术50g,红参45g,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g,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g,甘草30g,研极细末,每次4g,每日3次,餐前服);
&&& 6、治疗热性的&清肺定喘汤&(金荞麦、腥草、白花蛇舌草各24g,苍耳子、天浆壳各15g,炙枇杷叶、化橘红各10g,甘草6g,水煎服)。
&&& 7、治疗的&涤痰定痫丸&(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京胆、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5g,日服2次)。
&&& 8、治疗慢性咳喘的&定喘散&(红人参、北沙参、五味子各15g,蛤蚧1对,麦冬、化橘红各9g,紫河车20g,共研细末,每次1.5g,日服2~3次)。
&&& 9、治疗的&健脑散&(红人参、炙马钱子、川芎各15g,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各20g,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各12g,紫河车、鸡内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研极细末,每次4.5g,日服2次,连服2~3个月)。
&&& 10、治疗风心病的&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5g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 11、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g,鹿角片0.4g,乌梢蛇、炙地鳖虫各1g,地龙、蜂房各1.5g,如法炮制,每片0.25g,上为1日量,分3次服)。
&&& 12、治疗肾阳不振的&培阳汤&(仙灵脾15g,仙茅、枸杞子各10g,怀山药30g,紫河车6g,甘草5g,视症加味,水煎服)。
&&& 13、治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的&降脂汤&(制苍术10g,黄芪、草决明、丹参、冬瓜仁各15g,泽泻、冬瓜皮、生山楂各20g,淫羊藿18g,生薏仁30g,干荷叶、枳壳各6g,半夏5g,水煎或改丸剂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92岁的朱良春有着骄人的精力和体力,气度儒雅,虽然一脸平和与安然,但其纵贯古今之学识、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出无限敬意。朱良春虽久居南通,却成为一代名医,不以位高职显,而是真正以德服人,以术服人。
&&& 当代中医界很多人都知道&朱良春现象&,这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教授提出来的。他曾经跟随朱良春先生工作多年,目睹朱老不凡的学术成就,深有体会地说:&朱良春先生在中医学术领域中的大家风范,博采百家,自成系统,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平生所处,偏于东南一隅,当今中医居地区一级,而影响及于全国者,朱老一人而已。超越区位强势,独树一帜,声誉遍及国内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
&&& 携手: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给你身边的好友!关注携手网,健康随手携带!
::::::::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天下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下载好大夫App,在“我的-我的收藏”中查看。
请下载好大夫App,在“我的医生-关注”中找到医生,接收并查看他的最新文章。
朱良春用药心法摘录
药有个性之特长
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
疗效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朱良春)
一、外感病证药
1、一枝黄花:辛苦、凉。清热解毒、疏风达表(凉而能散)。是外感热病及感染性疾病初起较为理想的一味药物。疏风清热效在于桑菊、银翘之上。治风热流感。
2、苍耳子:
通督升阳,解项背挛急:苍耳子加葛根。
祛风解毒,透窍发汗,治风热流感:苍耳子加一枝黄花。
一味苍耳子疗湿盛濡泄。风药治泄,风能胜湿。
3、僵蚕、蝉衣:
清热毒、化湿浊。
两药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可拔邪外出,发散诸热。合用有抗病毒之功,可广泛用于病毒性感冒、腮腺炎、乙肝等病。
僵蚕:主要功效有三
散风泄热:为时行温病之要药。(1)疗风热痰火之喉痹咽肿、风疹搔痒、结核瘰疬。与玄参、大贝伍用,对喉风、痄腮、瘰疬有佳效。(2)升降散对风热型荨麻疹有佳效。(3)伍用蝉衣治风热型伤风感冒。(4)对风热壅遏而痘疹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达之。(5)表里和解丹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6)治风热哮喘。
解毒定惊:疗小儿惊痫夜啼。解热定痉丸:僵蚕、全蝎、飞朱砂、轻粉、青蒿虫。
化痰软坚:化顽痰,治痼疾痰瘀,善消息肉(加乌梅)。研粉吞服,可降血糖。
体气轻虚而性微凉,擅解外感风热,并有定惊解痉作用,为温病初起之要药。
“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阴中之清阳即达,裹缬(xie)之秽浊自消”。主疗一切风热之证。
4、牛蒡子:
“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辛散苦降,而能宣散肺胃之痰热;性滑利,而善通大便。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最宜。(咽痒咳嗽、咳痰不爽-滑痰)
此品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宜炒香捣碎使用。
润肺利肺,降肺气之逆而治咳嗽。
体滑通便而治痢。“自大便以泄寒火之凝结”。
能升能降。(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
小量(3-10)则升,大量(20-30)则降。
“于顽土中疏理滞气”,肝气郁结,用于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
使用眼目:舌上白苔垢腻。
(章次公:柴胡具解热、祛瘀、泄下三大作用。)
&6、鱼腥草:
清热解毒:肺痈要药。病毒性肺炎。
利尿消肿:治湿热带下,伍用土茯苓。
二、心脑病证药
9、黄芪配磁石:
温补镇摄治失眠。
(交泰丸,燮xie理阴阳,交通心肾治失眠。)
10、延胡索配徐长卿:治顽固性失眠。
11、小麦:
益气润燥、宁神除烦:甘麦大枣汤,重用小麦30-60。
补心气而敛汗。
缓急镇咳:阵咳、痉咳,咳而心痛。
小麦苗治黄疸。
12、太子参配合欢皮:调肝解郁,畅通心脉。
13、石菖蒲:涤痰开窍。
“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祛热宣窍法:治痰热神昏,至宝丹加犀角、连翘、川贝、石菖蒲。
菖阳泻心汤:治痰浊蒙蔽、神识昏迷、胸膈痞塞。菖蒲、黄芩、半夏、黄连、紫苏、厚朴、竹茹、枇杷叶、芦根。
孔圣枕头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安神益智、宁心化痰治健忘。
定志小丸《千金方》:人参、茯苓、菖蒲、远志。治心气不足而兼痰浊者。
14、夏枯草:
宁志安眠:夏枯草伍半夏(可再伍用交泰丸)。
止血宁络:“夏枯草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对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出血有明显疗效。
清肝火、散郁结:治痰核瘰疬。
三、肺系病证药
15、北细辛:
降逆止咳:纳于小青龙汤方中一助麻桂解表;一助姜夏化饮;一伍五味子酸敛,一开一合调肺之宣降。
利水消肿:温少阴之经而行水气。
宣痹止痛:并治头痛、牙痛。
治实火口疮:黄连3份、细辛1份。
味辛走窜,通阳散结。
16、葎草:
清热除蒸,退虚热。
散结化瘀,治肺结核之低热。
大剂量使用驱逐停潴于胸胁之饮邪。
利水泄热,疗热淋。
17、葶苈子:泄肺除饮而定喘。
18、紫菀:
祛痰止咳药。
利尿:紫菀配黄连、甘草治血尿、尿道涩痛。(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为痰火所壅,则治节不行,水道不通。)
通大便:肺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大肠失于传导。
凡清金润肺、消痰降气药,皆具通利二便之功。
19、白芥子:
搜剔停痰伏饮,治渗出性胸膜炎。
消痰结,治结节病。
搜剔痰结,疗痹症。
20、白芨:性黏而敛。
收敛而止肺胃出血。
治放化疗后恶心呕吐。
治咳嗽咯血。
21、射干:
治痰热型梅核气。(小柴胡合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化裁)
治支气管炎咳嗽-射干麻黄汤。
四、胃肠病证药
22、苦参:
苦参治痢疾有卓效,苦参配木香(3:1)。
肠伤寒菌检阳性,用苦参香连丸(苦参木香黄连)。
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及异位搏动。需要大剂量15-20。
治湿疹功效显著。
治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
治湿热火动之梦遗。
治泌尿系感染。
治乳糜尿。
清心除烦治失眠。
23、生栀子:治胰腺炎有特效。
24、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萎缩性胃炎从瘀治)。
25、甘松:温中醒脾、解郁安神。
26、黄芪配莪术:益气活血、化瘀生新。(治疗消化系统属气虚瘀阻之器质性病变)
27、苍术:升清气,除癖pi囊(胃下垂)。
湿证圣药,泄水开郁。
苍术配玄参,降血糖。
28、白头翁:
苦泄宣通治热毒痢疾。
清热燥湿、升散郁火疗肝经湿热之带下。
29、蒲公英:
清胃消瘀疗胃脘瘀热疼痛。(章次公:小建中汤加蒲公英治胃溃疡)
消痈散结而解郁,擅治乳痈。
排脓治痢。
清肝达郁治肝经郁热。
30、莱菔子:下气消痰。
31、马齿苋xian: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菌痢、肠炎、热淋、带下、乳痈等。
鲜马齿苋、鲜蒲公英:二鲜汤。
用量宜大。
32、生大黄:利胆消石、延缓衰老、定乱至治。
33、八月札:理气通淋。
五、肝系病证药
34、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治痿、痹。(桑枝多用于四肢、桑寄生多用于腰腿)
安胎:寿胎丸。
降血压:宜重用。
治冠心病。通调血脉。
治病毒性疾患。
35、生槐角:
止痔疮出血。
清利湿热,胃气虚者也可用。
凉肝定风,入肝经血分。(川楝子入肝经气分)
36、鲤鱼:消水、安胎。
37、生麦芽:
消食(面食)
治小儿吐奶。
回乳:炒麦芽120g。
疏肝解郁。
38、庵-子配楮chu实子:消鼓胀腹水。
39、女贞子:降压减肥、清热蠲痹、扶正升白、润肠通便。
40、藏红花:活血利胆,0.5-1g泡茶饮,治肝硬化长期残留小黄疸。
六、肾系病证药
41、萆薢:
治风湿痹痛、湿热痿证、带下。
祛浊分清,治尿浊、泌尿系感染。(萆薢分清饮: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42、黄芪配地龙:(补阳还五汤简化方)
益气开瘀、利尿消肿、降低血压,治慢性肾炎。
43、刘寄奴:治瘀阻溺癃。(黄芪配刘寄奴益气化瘀利尿)
44、白槿花:泄化下焦瘀浊。
45、路蜂房:疗带下清稀、阳痿、久咳(止咳化痰)。
46、仙灵脾:燮理阴阳、补肾壮阳。
47、楮实子:利水而不伤阴(补阴妙品)
48、地榆:30-60g。
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
护膜治胃,消化性溃疡、出血。
抗痨散结,治肺痨、瘰疬。
蠲痹清热。
清利通淋。
49、肉苁蓉:甘温平补。
七、痹证药
50、马钱子
开胃进食。
宣痹止痛。
振颓疗瘫。
行瘀疗伤。
51、天南星:用量10-60。
透骨走络、涤痰化瘀、善止骨痛。
52、威灵仙:
治痛风30g(威灵仙、土茯苓、萆薢)
走窜通利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
利气道、蠲痰积治哮喘。
治肢体麻木。
止呃逆(威灵仙、白芨、蜂蜜)。
治淋巴结肿大、乳腺炎、腮腺炎。
53、豨莶草:解毒活血。
治类风湿关节炎(豨莶草100、当归30)
治黄疸型肝炎(豨莶草、刘寄奴)。
54、土茯苓:治湿浊头痛、痛风。
大剂量:60-120。
55、片姜黄配海桐皮:行气活血、通络定痛。
姜黄横行肢节,行气活血,蠲痹通络,是治疗肩臂痹痛之要药。
海桐皮止痛、消肿、散瘀。
&56、木瓜:酸收而宣通。
57、葛根:
升清降浊疗泄利(寒热虚实皆宜)
解痉通脉治骨痹。
升举元气疗消渴。
58、川乌、草乌:生用治痹效佳。
搜风定痛,以生草乌力锐效捷。
草乌:《神农本草经》“除寒湿痹”、《别录》主“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药性论》“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达病所”、《本草述》“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足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
59、羌活:走窜、走表,祛风寒、化湿、通利关节,善治上肢及头面诸疾。
羌活发散力强,善走气分,疗头面、上肢风寒湿邪。
独活发散力弱,善走血分,疗下肢痹痛。
羌活、白芷,风以胜湿,治湿胜泄泻。
60、穿山龙:
治慢性肾炎。
治顽固性咳嗽。
61、石斛:治痹。
62、肿节风:清热解毒、祛风散瘀疗痹症。小剂量(15)扶正,大剂量(30)散结化瘀。
八、痛证药
63、白附子(小白附子),黄花乌头的块根:
性燥而升,乃风药中之阳草,引药势上行,故善治面瘫、头风、破伤风。
散头面风痛要药-牵正散、三生丸、玉真散。
治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期前收缩。
治三叉神经痛。
治银屑病。
64、路路通:性通利,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65、台乌药:
治胸腹胀满、气逆疼痛。
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治肾、输尿管结石绞痛-台乌药30、金钱草90。
治浑身胀痛-香附散(香附、台乌药)
治肾虚尿频-缩泉丸,又治肺寒清涕。
久治不愈之胃脘痛:台乌药加百合。
肾积水:台乌药、泽泻。
肝硬化腹水:台乌药30、制鳖甲30。
66、六轴子:苦温有毒。
长于定痛,治痹症剧痛。
镇咳,五子定咳汤:六轴子、天竹子、苏子、黄荆子、车前子。(久咳痰少)
67、白芷:
善治头痛,以前额、眉棱骨为主者。顽固性偏头痛、腰麻、硬膜外麻后头痛用30g。
通治诸痛。
消囊散肿:关节积液、卵巢囊肿,重用30克。
治鼻渊、乳腺炎。
九、血证药
69、油松节:
疏风通络、疏利关节,治关节拘挛疼痛。
提高免疫力,松节30、红枣7枚。
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稀者。
消除慢性肾炎蛋白尿,松节30、黄芪60(久用、渐加量)
升高红白细胞、血小板:松节30、鸡血藤30、牛角腮30、仙鹤草30、补骨脂15。
宁神安眠。
70、鬼箭羽:
治阴虚型糖尿病。30g。
治湿热夹瘀痹症。
&71、五灵脂:
与蒲黄相伍(失笑散),治恶露不行、脘胁刺痛、死血腹痛甚验。
“五灵脂能人血分以行营气,能降浊气而和阴阳,它的多种作用即可据此引伸和参悟。”
章次公先生曾创制“灵丑散”(五灵脂、黑丑等份为末,每服3~6克),对痢疾、泄泻初起,胃肠积滞未消者,屡奏佳效,是为善用五灵脂者。&凡痰瘀交阻、宿食不消、浊气胰塞,而致腹痛撑胀,此药悉可选用,往往可奏浊气下趋,阴阳调和,胀消痛定之效。
朱老还以之治疗肺胀(肺气肿),取得佳效。本病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由于肺脏膨胀,先贤根据症状推理而定名为“肺胀”,是十分确切的;同时在治疗上有“皱肺法”,创制“皱肺丸”治疗本病,具有良效。《百一选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均载有皱肺丸,治久嗽、喘咳、痰红,其中《普济方》之皱肺丸,明确指出:“治咳嗽肺胀,动则短气”,是完全符合肺气肿的证治的。该丸由五灵脂60克,柏子仁15克,胡桃8枚(去壳)组成,共研成膏,滴水为丸,如小豆大,甘草汤过口,每服15粒,1日2次。有祛瘀化痰、敛肺纳肾之功,对肺气肿之轻者有较好的疗效。
72、夜交藤:催眠止痒
在诸多安神药中,以夜交藤催眠作用最佳。盖阳入阴则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故也。此品善于养血,故用于血虚所致的,最为适宜。因其性平和,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亦可作为佐使药用之。唯其用量宜大,少则不效。朱老处方一般恒用30克,重症失眠则用至60克,每每应手。
夜交藤又有活血、通经、止痒之功。《从新》谓其“行,通血脉”,《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上常以之老人身痒,盖高年阴血多虚,血虚生风故痒,夜交藤有养血活血之功,洵为当选之佳品。内服常配生地、红花、徐长卿、银花藤、丹皮等。沐浴时用夜交藤200克煎汤擦身,其效尤佳。
73、黄明胶:止血养血、消瘀散痈
黄明胶为黄牛皮所熬之胶,又称牛胶、水胶、明胶。
《千金方》用干胶(即黄明胶)为末,酒和之,温服,治虚劳尿精;《》用其久咳不愈,吐血咯血;《肘后方》则用以治疗妊娠下血不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妊妇胎动血下”。《本草汇言》更说它是“止诸般失血之药”,“与阿胶仿佛通用,但其性平补”,更“宜于虚热者”。《医林纂要》亦谓黄明胶“补肺清金,滋阴养血”。
黄明胶还有一些特殊功用,则为阿胶所不及者:①治风湿疼痛:黄明胶烊化,人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白芷、冰片、赤芍末、姜汁适量,搅拌至匀,作膏药贴痛处。也可只用黄明胶、姜汁二味作膏药用,1日1换。对疼痛、麻木均有较好疗效。②治跌打损伤:用黄明胶焙烤后研末,温黄酒送下,成人每次服12克,1日2次。③治疮疖初起:用黄明胶烊化,和入食醋,敷于患处,疮疖初起,即可消散。如此观之,黄明胶又有活血散痈之功矣。
74、仙鹤草:能行能止&
&仙鹤草为止血要药,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患。
此药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长。
仙鹤草昧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中有本品“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的记载,《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均可为证。《百草镜》治乳痈初起,即用仙鹤草30克酒煎,并云“初起者消,成脓者溃”。《闽东本草》用仙鹤草治痈疽结毒,亦可证本品之活血作用。盖乳痈与痈疽结毒,皆因邪毒结聚、气血壅遏所效,设其无活血之功。何能消之溃之?因此,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止血而不留瘀,瘀血去则新血生,故为血证要药焉。
仙鹤草别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此品治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有强壮之功。单用本品,治疗气血虚弱之眩晕,有一定效果,即从其强壮作用引伸而来,朱老常以仙鹤草配黄芪、大枣为基本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其效颇佳。曾治一气虚紫癜患者,用仙鹤草、黄芪各30克,大枣15枚,服20剂而紫癜即消失。证属阴虚者则去黄芪,酌加生地、白芍、杞子、龟板、旱莲草,疗效历历可稽。
治慢性痢疾与结肠炎又拟有“仙桔汤”(仙鹤草15~30克,桔梗6克,乌梅炭、广木香、甘草各4.5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炒槟榔1.2克)。方中仙鹤草,取其活血排脓、止泻之功,故用之多验。
仙鹤草尚有强心作用,叶橘泉先生著《现代实用中药》一书,曾提及之。
75、牛角腮
76、水牛角
十、气血水病证药
77、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其用量若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
重用泽泻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及原发性症。
对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曾拟一方,名“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水煎服,或改作丸剂亦可。
善治美尼尔氏病眩晕泽泻50g。
78、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牵牛子,又名丑牛、二丑(黑、白丑),其性苦寒沉降,用治喘满肿胀、食滞痰结、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有良效。
(1)肺炎:痰热壅肺,胸高气促,面赤,痰鸣,鼻煽,便闭。指纹色紫,舌红,苔黄。朱老常用牵牛子配大黄、黄芩、桑白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等,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盖牵牛子苦寒滑利、逐痰泻水之功甚著,合大黄、黄芩等.清热解毒,化痰通腑,用之得当,往往可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2)水肿腹水:牵牛子既善利大便,又能利小便。其作用较大戟、芫花、甘遂略弱,但相对副作用亦较轻,较之寻常利水药如五皮饮以及茯苓、泽泻、猪苓、木通为强。所以张子和说:“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溢,非杯杓可取。”《儒门事亲》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即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三方皆用牵牛,是真识牵牛者也。以上三方,皆朱老赏用之方(上述肺炎案牵牛配大黄、黄芩即取导水丸意),用于胸水、腹水、水肿体实、病实者,屡奏佳效。
(3)便秘腹胀:牵牛子气味雄烈,有破气散壅、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亦常用于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或泻下不爽之症。章次公先生曾拟“灵丑散”一方(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2次),朱老用之多年,其效甚佳。此方亦用于痢疾少腹胀硬或坠痛,排便不爽,常以牵牛子、五灵脂与大黄、槟榔、薤白、白槿花、苦参、石榴皮、川楝子、香连丸等相伍而用。
(4)老年癃闭:老年癃闭,多由前列腺肥大引起,其症排尿困难、涓滴难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伴见面白眈、乏力、神怯、腰酸、膝软。朱老对此证常用东垣天真丹加减。此方原注甚简略,仅“治下焦阳虚”数字,细绎其立方之意,乃以巴戟、肉桂、葫芦巴、破故纸(即补骨脂)、杜仲调补肾命,佐以牵牛子、琥珀、革薜通利水道;沉香、茴香疏理气机,俾气行则水行,用此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所致之癃闭,以及肾炎之水肿,甚为合拍,堪称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良方。不过东垣在论及牵牛子时,却误以牵牛为辛热之药,后世虽明达如张路玉者亦沿袭其说。又以牵牛有黑白之异,前人或谓黑者其力较白者为胜,或谓白者入肺,专于上焦气分除其湿热,黑者其性兼入右肾,能于下焦通其遏郁,其实二者功用一致,不必强为区分。又,牵牛子入药,以人丸散为宜,每次用量1~1.5克,入汤剂则其效大减,每剂用量6~15克。此药不可久用,体虚者及孕妇忌用之。
79、马鞭草祛瘀消积、清热解毒功奇
马鞭草味苦辛,性微寒,人肝、脾、膀胱经,具有活血、通经、利水、截疟、消积、治痢、清热解毒等多种功能。
《千金方》有马鞭草鲜品治疟的记载。民间截疟一般取鲜草一握(干品30~60克)作煎剂于疟作前二小时服下。
因它有很好的活血作用,可于跌仆损伤之症;又能通经,凡瘀阻冲任、经汛不行者.可与益母草、生山楂、丹参、泽兰、牛膝之属相伍应用。
根据其人肝、脾及活血消癞、利水退肿双重作用,似吻合于肝硬化腹水“瘀结化水”之病机,故凡此病癌块癖积、水湿蕴阻、腹大如箕之实证,可以选用。体虚者可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消补兼行,往往既可见尿量增多,腹水渐消,又可见血活瘀行、癌块软缩之效。
它擅消积化滞,治泻治痢,《医方摘要》以其与茶叶相伍,痢疾,确有妙思,二味均能清肠,均含鞣质,通中寓塞,凡痢泻早期,证属湿热者咸宜。
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外症痈肿、喉痹等。《卫生易筒方》治乳痈肿痛,以其与生姜加酒捣汁服。实践证明,凡乳痈初起,服此方盖被取汗,可建消散之功,此乃解毒、散结、消瘀多种综合作用使然。若乳痈行将化脓或脓已成,则无效。
夏秋间之暑湿流注,可重用本品配合金银花、连翘、僵蚕、白芥子、土贝母、木香等,对杜绝流窜、降低高热有效。
十一、痰结病证药
79、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本草纲目》对其功用有八个字的说明:“凉血降火,消瘿解毒”,颇为扼要。朱老指出:解毒,是指黄药子“主诸恶肿疮瘘:一喉痹、蛇犬咬毒”(《开宝本草》)的作用;消瘿,是指其对甲状腺肿瘤有消散之功;降火,是指其可用于“心肺热疾”(《大明本草》);凉血则指其清热止血的功效。
朱老经验:黄药子确为甲状腺肿瘤、甲亢卓效药。苏颂谓有关记载见孙思邈《千金月令》,用黄药子酒治瘿,“时时饮一杯,不令绝酒气”。在服药过程中,“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颈细也”,并谓刘禹锡《传信方》“亦著其效”。说明早在唐代便用它治疗甲状腺瘤(可能也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朱老临床常用黄药子为主药,配夏枯草、生半夏、僵蚕、橘络、海藻、昆布、牡蛎、青陈皮、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土茯苓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约需2~3个月,多可恢复正常。但对甲亢患者,不可用海藻、昆布、海带之类含碘多的药物,因为碘虽可暂时抑制甲状腙激素的释放,使甲亢症状减轻,但当这种抑制作用减退或消失,甲状腺激素大量合成或释放,可致使病情反复并加重,缠绵难愈。更重要的是,甲亢病人虽多合并甲状腺肿大,但其病机多为阴虚阳亢,或气郁化火,与单纯性甲状腙肿不同,故甲亢虽以黄药子为主药,必伍以大剂滋阴降火药,如生地、玄参、麦冬、黄连、丹皮、夏枯草、牡蛎(此药不含碘,故仍可用),再加赤白芍、桃仁、红花、浙贝、僵蚕、香附、蒺藜、珍珠母等活血化瘀、理气舒郁之品,始克奏功。黄药子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诸血证,可单味用,也可配伍凉血止血药如侧柏叶、旱莲草、小蓟等同用。亦可用治咳嗽,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朱老指出:上述功用,主要在于黄药子凉血降火之力,如用以治疗甲亢、甲状腺肿大及肿瘤,是因为其病乃阴虚阳亢或气郁化火,平其火热则其肿自消,不同于海藻、昆布、牡蛎辈之咸寒、软坚、散结;用以治疗咳喘,亦必因热而肺失清肃者,不同于贝母、杏仁、瓜蒌之止咳化痰。至若血证,若非血热妄行,黄药子亦不可轻投也。黄药子药性平和,可蒸而食之,如杜甫《同谷七歌》:“黄独元苗山雪盛”注:“黄独状如芋子,肉白皮黄可蒸食,”可证。朱老在长期使用黄药子的实践中亦未发现其毒副作用。80、半夏
半夏是可以生用的,而且用生半夏止呕,疗效优于法半夏。
生半夏久煮,则生者变熟,何害之有!传统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十数日,先后加白矾、石灰、再泡,不唯费时费功,而且久经浸泡,其镇吐之有效成分大量散失,药效势必大减,用于轻病,尚可有效,用于重病,则难以建功。
妊娠恶阻,其呕吐剧烈者,较为棘手。朱老治妊娠恶阻,恶心呕吐不止,胸闷不舒,不能进食者,常用生半夏为主药,配茯苓、生姜、赭石、陈皮、旋覆花、决明子,作汤剂,煎成后每用少量频服。若脾虚者,去决明子,加焦白术、砂仁健脾助运;胃热者,加芦根、黄连清胃泄热,疗效卓著。
用生半夏人汤剂需注意煎法,一般用单昧先煎30分钟,至口尝无辣麻感后:再下余药。若与生姜同捣,然后入煎效更好。
半夏古有动胎、坠胎之说,大约始于金代张元素,但仲景《金匮要略》治妊娠呕吐不止,即用干姜人参半夏丸。后世方书《干金要方》、《外台秘要》,妇科专书如《妇人良方》、《女科准绳》治妊娠呕吐亦皆用半夏,可见其动胎、坠胎之说不能成立。
&半夏所治之呕,多为水湿、痰饮,阻于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所致。以其为主药,偏寒加生姜、吴萸;偏热加黄芩、黄连,亦为处理之常规。
以其味辛,辛者能散,生者其辛味足,故下气散结其功尤擅。朱老尝以生半夏为主的煎剂。治疗心下痞,即自觉胃脘部如有物堵塞,而按之无物,且无疼痛的症状,即取其下气散结之长。又如幽门梗阻,其病既因梗阻使食物通过有碍而呕吐反胃,又因物不得下,停聚为湿为痰,正因为半夏能燥湿化痰,又能下气散结,故用之有效。
81、半夏新探(1)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日:“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千,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姜、白芍、厚朴、生姜,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随症制宜,泛应曲当,张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然而朱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朱老拙,《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止血作用。清吴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且无局部感染现象。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朱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惟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2)和解寒热 《本经》称半夏主“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朱老认为,半夏所主之寒热,当出现“心下坚”(《本经》之见症),始为恰当,非漫指一切寒热而言。从《本经》之义引伸,凡寒热不解,如出现心下坚满,或气逆不降,或胸脘痞闷,均为选用半夏之指征。盖此类证候,无非浊气不降,阴阳不交所致。半夏味辛,能开结降逆,交通阴阳,和解寒热,故可治之。由于半夏有和解寒热作用,前人恒用治疟疾,痰浊甚者尤验,如《通俗》除疟胜金丹即用之。曩年朱老以生半夏为主药的绝疟丸(验方)治各种疟疾,不论久暂,均奏显效(处方:生半夏、炮干姜各150克,绿矾、五谷虫各6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2克,酌减,需于疟发前四五小时以开水送下)。每日疟及间日疟恒一服即愈,其重者需再服始止。朱老,凡寒热往来,休作无时,痰浊内阻之热性病,用之常收意外之效。(3)交通阴阳& &朱老运用半夏治不寐,是受到《灵枢·邪客篇》用半夏汤治“目不瞑”的启示。凡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此汤诚有佳效,是其有交通阴阳之功的明验。后世医家演绎经旨,治不寐用半夏汤化裁,因而奏效者不知凡几,如《秘旨》载一不寐,心肾兼补之药遍尝无效,后诊其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各10克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则《秘旨》此方之适应证,当是郁火内扰、阳不交阴之候也。朱老盛赞此方配伍之佳,并谓:“若加珍珠母30克人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并可引用之治疗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4)消肿散结&&痰之为病,变幻甚多,倘留着于皮里膜外,则结为痰核,其状如瘤如栗,皮色不变,多无疼痛感,或微觉酸麻。半夏长于化痰破坚,消肿散结,故为治疗痰核之要药。朱老经验,凡痰核症之顽缠者,恒非生半夏不为功。盖生者性味浑全,药效始宏。至于生用之毒性问题,先生认为,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多年来,朱老治疗痰核,以生半夏为主药,因证制方,奏效迅捷。如软坚消核选加海藻、昆布、生牡蛎、夏枯草等;化痰通络选加白芥子、大贝母、僵蚕等;活血消肿选加当归、丹参、紫背天葵等;补益气阴选加太子参、川百合、十大功劳叶等。 82、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该品味辛以散,能化痰浊,消郁结,凡因痰(痰气、痰火、痰瘀、痰浊)所致的病证,皆可用之。
治腮腺肿瘤。
结节性红斑。
支气管炎。
十二、虚证药
83、天花粉
其性寒,对脾胃虚弱者需慎用。
以生津止渴见长,热病伤津,责之肺胃,而花粉人肺胃经,清热生津,两擅其长,宜乎其效。杂病中也有以口渴为主诉者,或嗜食肥甘厚味、或烟酒过量、或肝郁化火,伤及肺胃之津者,常以天花粉配玄参、麦冬、生甘草,或作汤剂,或作药茶代饮料,取效甚捷。诚如前人所说:“瓜蒌根纯阴,解烦渴,行津液,心中枯涸者,非此不能除。”
化热痰,《本经逢原》说它“降膈上热痰”,燥热伤肺,痰粘稠、不易咯出,口渴,面赤,舌红,脉细数者,可用天花粉配瓜蒌仁皮、光杏仁、川贝母、桑白皮、生甘草、鱼腥草(需用20~30克)、枇杷叶。
清暑解毒妙品,用于痱子(夏季皮炎)、疮疖(暑疖)湿疹,兼见口渴、心烦、尿短赤者,内服常与银花、连翘、淡竹叶、滑石、生甘草、蒲公英、绿豆衣配伍。外用可单用天花粉或配半量滑石粉,少许冰片,研极细末作皮肤撒布剂。
糖尿病亦常重用天花粉(30克),可以缓解三多(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的症状,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有玉液汤(黄芪、山药、天花粉、知母:葛根、五味子、鸡内金),可资参考。
天花粉治疮痈亦有卓效,《大明本草》说天花粉“消肿毒、乳痈、发背、痔漏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仆损瘀血”。著名的仙方活命汤(银花、防风、白芷、当归、天花粉、陈皮、赤芍、甘草、浙贝母、山甲珠、皂角刺、乳香、没药)即用它,此方有“是疮不是疮,仙方活命汤”之誉,而且不限于皮肤疮疡,对内痈(如肠痈即急性阑尾炎)及深部脓肿也极有效。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在该方方解中还专门提到天花粉在其中的作用,他指出:“痈肿之处,必有伏阳”,花粉既有清热泻火之用,又有消瘀排脓之长,故十分合拍。
84、十大功劳善清虚热,补而不腻功劳叶多用于肺肾阴虚之骨蒸劳热(包括结核病潮热),朱老经验,功劳叶配地骨皮、蓓草、女贞子、北沙参、天冬、麦冬、黄精、百合、川贝母、桃仁等,不惟对肺结核潮热有显著退热之效,且可止咳、止血,促进病灶钙化,增强患者体质。对诸多慢性病过程中出现的低热、烦热,审是阴虚火旺者,常与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之品配合,收效亦佳。当然,阴虚之证非朝夕可复,因此治疗上常须时日,功劳叶长服、久服,亦无伤胃之弊,不少患者用后反能增进食欲。一般用量以10~15克为宜。
功劳叶和黄连、黄柏、黄芩不同之点,在于其兼有一定滋养作用;和天冬、麦冬、地黄等滋阴药不同之点,在于其补乃是清补而非腻补,故绝不会滋腻助邪。在这一点上,其作用又近于女贞子,但和女贞子不同者又在于它还有清热退蒸之长。
85、枸杞子治肝病齿衄、阴虚胃痛
&枸杞子甘平,滑润多脂,为滋肾养肝、益精生津之妙品。
其止血作用,方书记载甚少,仅《本草述》提及“诸见血证,咳嗽血”。朱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此品具有止血之功,对慢性肝病所见牙齿出血尤为适合,每日用30克煎汤代茶,连服数日,齿衄常获控制,临床症状亦随之改善。朱老常谓:“血证病因,千头万绪,约言之,缘阴阳不相维系,若阴虚阳搏,宜损阳和阴;若阳离阴走,宜扶阳固阴。但肝肾精血交损所致之失血,非偏寒偏热所宜,枸杞则为当选之佳品。”不仅齿衄,举凡鼻出血、咯血、崩漏等症见精血内夺、肝不藏血者,在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枸杞,可以提高疗效。
枸杞子不仅入肝、肾二经,《要药分剂》指出,还兼入肺、胃二经,同时,王好古说它:“主心病嗌干、心痛。”此处之心痛,多指胃痛而言,这是枸杞子治胃痛之滥觞。因为本品善于滋肾补肝,润肺养胃,所以对胃阴不足或肝气横逆犯胃之胃痛,用之有益。朱老对溃疡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见口干、苔少舌红,脉弦细者,均加重枸杞子之用量,恒收佳效。有时单用本品,每次10克,嚼服或烘干研末吞服,1日2次,食前服,对萎缩性胃炎亦有佳效。
86、白薇轻清虚火、透泄血热白薇味苦成,性寒,人肺、胃、肾经。其有清虚火、除血热等多种作用,为治疗阴虚内热,肺热咯血,大出血后虚烦血厥.热淋、血淋之要药,并可治风温灼热多眠、温疟等。
最早用白薇的方剂见于《金匮要略》,该书“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竹皮大丸”(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有“安中益气”之功,方中即用此药。尤在泾对此方颇有中肯的分析:“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人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日安中益气。”此方殆用白薇治疗血虚烦乱,以其能利阴气,清血热也。后世“白薇汤”,擅治妇人“郁冒血厥”,方由白薇、当归、人参、甘草组成,其用白薇至为精当,盖血虚则阳热上冒,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以致职。方中人参益气,当归养血,以补不足,尤堪咸寒之白薇,清热安中而抑阳亢,斯郁冒可除,血厥可愈。
自薇不仅可用于杂病,亦可用治热病,盖以其在清热中寓有透解之意。《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玉竹、生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为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而致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之良方,方用玉竹、炙草、红枣滋养营阴,以益汗源;葱、豉、薄荷达表透邪;白薇轻清凉解,确属轻灵有效。白薇能入血分,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层次,用药或表或清之次第,凡病在卫气阶段,似不宜早用。经验所及,用白薇的着眼点有:①肺热较重。白薇能清肺金,凡以肺热咳嗽(特别是久咳)或咳嗽痰中带血为主症者可以用之。②热病后余热未清可以用之。③阴虚外感证早期亦可用,但必与养阴、透解之药同用。
朱老擅治痹证,无论是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凡属热证或寒热错杂证,见低热缠绵、午后较甚,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来较数者,每于辨证论治方中,加用自薇、秦艽、津草,其退热较速,痹痛亦随之缓解。夏秋间湿热为患者多,有运用苦泄、辛开、淡渗、芳化诸法后,诸恙均退,惟后期低热缠绵,周身困倦,纳谷不香,示湿热伤阴,余邪留恋,朱老每取白薇、石斛、豆卷同用,对于摒退低热,促进消化功能之恢复,有所助益。白薇“疗伤中淋露”,《本草经疏》释日:“《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热,血热则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和而前症自瘳矣。”此药能人冲任,以清血海伏热,故对月经先期及漏下等症,凡属胞宫伏热者,均可酌用,近代名医程门雪先生治不明原因之发热,用白薇与鹿角相伍;配伍巧妙。从白薇人冲任,鹿角通督脉,二味并用,能燮理阴阳的角度来理解,觉得别有悟境。朱老治低热证,腰酸肢楚,头晕神疲,妇女可见月经不调,带下频仍,属肾虚为主者,恒以白薇与生地、巴戟天同用,随症加用不同的药物,其意亦在于燮理阴阳。而对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当戕敛虚火,平调阴阳,从调理冲任着手,以白薇、白芍、牡蛎、仙灵脾、女贞子、盐水炒知柏等,组合成方,多能收较佳之效。
87、桑椹子滋补肝肾、养血熄风桑椹子色紫红,老熟则黑,入肝肾二经,性味甘酸而寒,为滋补肝肾、养阴熄风之要药。
朱老指出:举凡肝肾阴虚所致之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老人精亏血少之耳鸣、怔忡、不寐、腰酸脚弱、便秘,悉为妙品。诚如《本草经疏》说:“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入药水浸洗净晒干用,汤剂一般用量以15~30克为宜,脾虚泄泻者忌之。鲜者可作水果食用。
配石膏,治气分实热。
配地骨皮,退虚热。
配百合,治脏躁。
配人中白,治牙痛、口疮。
配贝母,治燥热咳嗽。
配生地,治消渴。
配寒水石,治热痹。
十三、口咽病证药
泻脾热,治实火口疮。
90、蛇床子
治外阴白斑。
治脉管炎,下肢麻木、冷痛、漫肿,大剂量30-40。
治虚寒性脱疽。
疗咽止咳。
十四、妇科病证药
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记载的少量方药之中,即有茜草一味:“帝日: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日: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日: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这里的芦茹,即茜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茹芦”。
茜草苦寒,入肝经,药用其根部。此药既能行血,又能止血,故有“血见愁”之别名。前人经验,多谓炒炭止血,生用行血。朱老指出:茜草生用亦有显著止血的作用,不必炒炭,唯止血当用小剂量(常用6克左右);行血则须大剂量(20~30克)耳。
&茜草止血,范围较广,无论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子宫出血,凡因血热妄行引起,量多色鲜,舌红脉数者,皆可投以茜草,而收迅捷止血之效。常配伍生地黄、大黄、白芍、炒丹皮、炒栀子、侧柏叶同用。
茜草本可行血,配合大黄等应用,尤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
晚清张锡纯氏善用茜草,其妇科方中有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妇女赤白带下,所谓赤带,即子宫的少量出血)和固冲汤(黄芪、白术、龙骨、牡蛎、山萸肉、白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茜草,治妇女血崩、宫血)
&茜草行血,其效最著者为妇女血滞经闭,单用此味30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1日1剂,2次分服,一般数剂即可收通经之效。月经困难,经水中夹有血块,腹疠痛者,也可使用。亦可配伍当归、川芎(佛手散)、桃仁、赤芍、益母草、泽兰、香附、延胡、青木香、茯苓、威灵仙、丹参,用于血瘀气滞之痛经。
另有胁痛一症,胁肋属肝,有气分、血分之别,初病在经在气,久则入络入血,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为“肝着”。以“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为其特征,主以旋覆花汤。此方三味药,旋覆花、青葱之外,尚有新绛,新绛即绯帛,为纺织品,而染之成绯者,即茜草之根汁,故茜草又名“倩染”、“绯草”。对于此方证,历来注家多有疑义。《医宗金鉴》以为方证不符,丹波元简、陆渊雷等亦谓方证不合。但叶天士治肝着,常用此方,谓“肝着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并指出“此际不可用辛香刚燥,……新绛一方,乃络方耳”,药用新绛配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归须、泽兰之类。可证《金鉴》之说不确。而新绛一药,自清以后即废用,茜草入络行血,瘀去则络脉宣通,故可取效于久病胁痛者,朱老认为“新绛”之作用,乃在茜草,不妨选用茜草可也。
&茜草尚可利水,用于水肿、黄疸等疾,《千金》治风水.即有“活其血气”之说,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曾论及“血不利则为水”,可惜历来注家多泥于字面,在妇女经水问题上做文章。朱老认为:仲景之精神乃在于阐发瘀血导致水肿,临证对于水肿之仅用通行利水剂无效者,常改从血瘀治疗,选用茜草合益母草、鬼箭羽、丹参、泽兰、牛膝、车前、猪苓、茯苓皮、桂枝等,每收捷效。茜草、益母草、泽兰辈,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故用于血瘀水肿证,非常合拍。
92、 益母草
味辛微苦,性微寒,人心、肝二经,长于活血祛瘀,为妇女经事不调、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其子名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主治略同,尤擅解郁平肝、活血祛风之长。至于两者区别,李东垣谓“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朱老则认为:“二味活血祛瘀之功近似,若论利水,则益母草为胜。”
(1)消风止痒&& 《本经》早有“瘾疹痒,可作浴汤”的记载,内服之功亦相近似。朱老认为:“益母草的消风止痒作用,全在其能人血行血。盖血活风自散也。”风疹之疾,初起当侧重宣肺,盖肺主皮毛,肺气开,风气去,痒遂止耳。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顽固者瘩病硬结难消,令人奇痒难忍,甚或心烦不寐。此时当宗“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旨,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采用养营、活血、清风之品,方可奏功。朱老恒以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至30克),伍人益母草、紫草、红花、白鲜皮、白蒺藜、徐长卿等,奏效较捷。
(2)平肝降压&&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平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品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克,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克、杜仲12克、桑寄生20克、甘草5克。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各12克,钩藤20克,生牡蛎30克;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大生地各15克。
(3)利水消肿&&& &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必须大剂量。曾验证:若每日用30~45克时,利尿作用尚不明显,用至60~120克时(儿童酌减),始见佳效。鉴于其具有活血、利水之双重作用,故对于水、血同病,或血瘀水阻所致之肿胀,堪称的对之佳品。应用概况是:①用于肝硬化腹水:此症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乃气血水相因为患,其病位在肝,恒多“瘀积化水”之候。朱老治疗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之鼓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恒以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加入辨证方药中,常可减缓胀势,消退腹水。 ②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系外感风邪水湿,或疮疡湿毒内攻等,致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而成。益母草除能利水外,尚可清热解毒,《新修本草》载:“能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不失为治疗急性肾炎之要药。常用处方:益母草90克。泽兰叶、白槿花各15克,生甘草5克。风邪未罢,肺气不宣加生麻黄5克;内热较甚加生大黄5克、生黄柏10克;气血虚弱加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至于慢性肾炎,则要从久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以致气化不行,水湿潴留着眼,补肾、活血兼进,藉以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脏血流量和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常在组方时选加益母草。&用于其他原因之水肿。临床可见一种浮肿,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一般肿势不剧,以面部和下肢较为明显,常伴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等症状。朱老认为,此种浮肿基因于气血亏虚,肝脾失和。盖气虚则鼓荡无力,血涩运迟,络脉瘀滞,以致水湿留着。故此类浮肿,乃虚中夹瘀之候也。朱老习用生黄芪(30克)与益母草(60克)相伍,以扶正气、化瘀滞、行水湿。配合茯苓、白术健脾,当归、自芍养肝;天仙藤、木瓜舒筋化湿,收效较著。
(4)善治血尿。
93、紫石英效专温摄
紫石英甘温,人心、肝经,有降逆气、暖子宫、镇心安神之功。
早在《金匮要略》中,即载有“风引汤”(紫石英、寒水石、石膏、滑石、白石脂、赤石脂、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以“除热瘫痫”,方中即用紫石英,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扩大了此药的应用范围。
治宫寒:&一般说来,石药之性偏于燥,而紫石英温润,此点颇堪注意。质重而润,又能深入血分,故可通奇脉,为温养奇经、镇逆安冲之要药。早在《本经》即记载其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治宫寒不孕之作用,为历代医家所赞许,可见经得起实践之检验。朱老治宫寒不孕证,亦喜用此药,多以其配合仙灵脾、鹿角霜、淡苁蓉、沙苑子等,随症辅以其他药物,有较佳效果。
治胃痛:&冲脉为血海,起于胞中,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若寒客胞中,则冲气因之上逆。逆于胃,则脘痛嗳气;逆于肺,则喘逆迫促。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虚馁,冲气更易上干。朱老经验,胃痛之因冲气上千者,多见于血虚夹寒之患者,其见症为面色萎黄或少华,脘嘈心悸,胃痛阵作,嗳气频仍,亦有见脐下动悸者,舌淡苔薄,脉弦细。若从肝气犯胃论治,往往乏效,盖理气之品,多易伤津耗液故也。常用六君子汤,以山药易白术,加当归、紫石英、川楝子、小茴香、沉香,每应手收效。其所以以山药易白术者,盖因自术升脾阳,不利于冲气平降之故。山药既可健脾,又能养胃安中,用之较为合理。
疗喘逆:&紫石英功擅降冲纳气,故为治疗喘逆之要药。一般而论,咳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但见症往往虚实夹杂,呈现咳喘痰多,动则喘促尤甚,气短乏力,心悸不宁等见症,则宜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肺脾肾三脏并调,可用苏子、杏仁、旋覆花下气豁痰;党参、山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紫石英、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执此法而化裁之,每可获效。对于肺肾两虚,咳喘乏力,或喘而易汗之虚喘,应梦散(人参、胡桃肉)不失为对症之良方,而朱老用此方,恒伍人紫石英,或再加紫河车之填补,自较原方疗效为优。
治心悸:紫石英能镇心安神,所以常用于心悸怔忡之候。昔张文仲治“虚劳惊悸”,用“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是单用此药而收效者。此药常用于阳虚之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黄芪、紫石英,是朱老治疗心阳虚之心悸常用方。若心之气阴两虚,呈现舌红苔少,夜寐不宁,心动过速,脉细数而弱者,则予益气养阴宁心方中加用之,以收安奠心君之效。药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生地、枸杞子、炙甘草、柏子仁、紫石英等。
治崩漏:&崩漏之成因甚多,然则冲任不固,乃是共性,络伤血溢,取药固摄下元,调理冲任,以堵缝隙,实为要着。震灵丹(禹余粮、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是治疗崩漏下血量多,或纯下瘀血,以致头目昏晕、四肢厥冷之良方。观其方义,是在堵截中寓有化瘀,深得通塞互用之理,凡崩漏数日未已,漏下夹有瘀块,可仿震灵丹之意,取紫石英、赤石脂、乌贼骨收摄冲任,丹参、茜草养血化瘀,川断、杜仲补益肾气。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历验不爽。
94、五倍子敛肺涩肠、解毒医疮
五倍子为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上所形成之虫瘿,性平,味酸咸涩,无毒,人肺、胃、大肠三经。效广用宏,其效能可概括为①敛肺止咳;②涩肠止泻;③固络止血;④止汗固精;⑤收提脱坠;⑥解毒医疮。既可内服,又能外敷。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故凡新起之咳嗽、痢疾或便秘者,则不宜使用。
(1)肺虚久咳&& 久咳不已,肺气虚散,需补敛兼施,宜五倍、五味并用。朱老盛赞丹溪所言:“五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乃善用五倍子之经验之谈。此等久咳,朱老认为多属慢性支气管炎而体质偏虚者,新感暴咳不宜也。
(2)各种出血&&& &本品含有丰富之鞣质,能加速血凝而达到止血之效,内服外敷均可。对于鼻出血、牙宣、咯血、吐血、崩漏、便血、尿血,无实火者,均可内服或外敷。一般单用五倍子或伍以半量之枯矾,共研细末,米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0~20粒,米汤送下,一日二三次,食后服,有良好的止血之效。鼻出血、牙宣可取末外搽。
(3)慢性泻痢&&&& &泻痢初起,属实、属热,宜清、宜导;而久泻久痢,则宜止、宜敛。五倍子其性不仅收敛,且有抗菌作用,故于慢性泻痢甚合。《本草纲目》以之治泄痢之附方,即有六首之多,其中脾泄久痢方,配伍精当,l临床应用,颇收佳效。对于非特异性结肠炎,亦有一定效果。
(4)宫颈糜烂&&&&& 主症为带下绵绵,甚则腥臭,多见于慢性子宫颈炎患者,宫颈呈糜烂状,如以五倍子、枯矾等分为末,取消毒纱布一块,蘸药末贴塞于宫颈部,每日换药1次,有消炎止带、收敛生肌之功,奏效较速。
95、菟丝子: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治不育症:
治闭经:宣通百脉,温运阳和。
治子宫发育不良:
治黄带:菟丝子善入奇经,竣补任脉,固束带脉。
治乳汁缺乏:
十五、其它病证药
96、阿魏消积破癜、内服外治咸宜
&阿魏系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树脂干燥而成,味苦辛:性温,有特异之臭气。早在唐代,阿魏即开始用于临床,如《唐本草》载:“阿魏,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癞积,下恶气”(《千金翼方》所载与此相同)。宋、明以降,更以之作为心腹冷痛、痞积、腹胀、疟疾、痢疾要药。如《济生方》“阿魏丸”,即以阿魏(醋化开)、木香、槟榔、胡椒为丸,生姜皮煎汤送下,治气积、肉积、脘腹胀满作疼,或引胁肋疼痛,或痛连背膂,不思饮食。另一同名方以阿魏(酒浸化)配官桂、炮莪术、炒麦芽、炒神曲、青皮、莱菔子、巴豆霜,主治略同。分析二方,皆以阿魏为主药,配合理气、温通、散结之品,以奏消积破癌之功。而《痧胀玉衡》所载一方,由阿魏、延胡索、苏木、五灵脂、天仙子、莪术、陈皮、枳实、三棱、厚朴、槟榔、姜黄、芍药、降香、沉香、香附、莱菔子、砂仁组成,治食积壅阻痧毒,气滞血凝,疼痛难忍,头面黑色,手足俱肿,胸腹胀满之症,其用阿魏,殆在于“下恶气”。
&朱老所用之“阿魏丸”,系近人聂云台氏所拟。方用:阿魏30克,水飞雄黄10克,黄蜡60克。制法:先将黄蜡烊化,加入阿魏及雄黄粉搅匀,然后放人石臼中捣极融,捻为丸,如梧子大,成人每服3~5粒,幼儿l~2粒(切碎吞),1日2次,食前开水送下。对于腹部胀气、冷痛、伤食、顽固性泄泻经年累月不瘥(包括肠结核)、急慢性痢疾(包括阿米巴痢)、小儿疳积膨胀或腹有肿块,以及肠寄生虫等症,均可应用。疫病流行期间,每晨服1~2粒,有预防感染之作用。如伤面食者用面汤下;伤肉食者用山楂汤下;伤于瓜果者用丁香汤下;痢疾、泄泻用木香、黄连汤下;疟疾用草果(去壳)、乌梅汤下,其效更佳。
朱老指出:“大凡阿魏所治之病,为有形之积滞,虽其味甚劣,但不损胃气。对胃肠积滞所致之恙,其效尤捷。”缪仲淳(体草经疏》认为:“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可谓一语破的。能知此义,则用阿魏之道.思过半矣。对病久气虚而兼积滞者,使用阿魏丸,应与四君子汤、异功散一类顾护脾胃之方配合应用,消补兼行。类此配伍者,有《张氏医通》“阿魏麝香散”(阿魏、肉桂、麝香、人参、白术、神曲、水红花子)为先例。
&阿魏既可内服,又可外治,对痞块癌瘕,当内服外治结合,以提高疗效,内服以阿魏为主药,配合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红花、丹参等,为丸缓消之。另以阿魏、山甲珠、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等熬膏(用黄丹收膏),用时加冰片、麝香少许,贴于患处,止痛、消瘢之力甚著。朱老经验,此膏外贴,治腹部瘕块(包括肝脾肿大、良性肿块),确有殊功,一般连续使用2~4周,可以奏效。朱老对肠炎腹痛泄泻,或消化不良,便溏者,均取阿魏一粒如黄豆大,切碎,置脐上,以暖脐膏一张贴之,颇为奏效。&
徐长卿辛温无毒,《本经》称其主“疫疾、邪恶气、温疟”,有辟秽作用,故古人用其辟瘟疫。
《肘后方》载其能治“注车注船”之候:“凡人登车船烦闷头痛欲吐者,宜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各等分,捣碎以布囊系半合于衣带上,则免此患。”今人用此品煎服治登山呕吐、晕车晕船,即受其启迪。由此推勘本品有镇静作用。归纳后世的实践,本品的主要作用还有:理气镇痛,用于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解毒消肿,治疗毒蛇咬伤;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不已。朱老运用此品,配伍他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兹介绍如下:
(1)徐长卿配白鲜皮祛风止痒, 瘾疹(又称风疹块)一症,多系风热搏于营分所致,严重者瘩痈遍体,瘙痒不已。辨证治疗,以消风止痒为大法。久发不已者,恒需参用和络消瘀之品;若卫气已虚,又当益气固卫。徐长卿不仅能祛风,又能镇静止痒,故为治此症之佳品。临床实践证明,本品有抗过敏作用,既可人煎剂,又可作外洗剂。内服常与白鲜皮为伍,加用于辨证论治之方药中。外治常用徐长卿、白鲜皮、苍耳草、蛇床子各30克,煎成后俟温时熏洗之,止痒效果较为明显。婴儿湿疹多起于6个月之后,严重者由周身及于面部,瘙痒难熬,搔破后脂水淋漓,此症顽缠,不易速愈。朱老拟一方:徐长卿、生地黄各12克,赤芍9克,紫草、炒枳壳各5克,白鲜皮、焦山楂各10克。随症加减,收效较著。
(2)徐长卿配姜黄宣痹定痛, 痹痛一症,多因风、寒、湿、热邪之侵袭,着于经脉所致。尽管其见症各异,施治有温凉之殊,而宣通痹着实为要务。根据朱老之经验,徐长卿与姜黄相伍,行气活血,有利于痹着之宣通,有明显的驱邪镇通作用。风湿痹痛,加用虎杖、鹿衔草等,有较好的疗效。至于顽痹,因病邪深伏经隧,急切难解,应以益肾蠲痹为主,在对症方药中加用徐长卿,可以缓解疼痛之苦。
&(3)徐长卿配乌梅治不服水土之泄泻, 腹泻多因脾胃运化不健,水谷不分,并人大肠所致,故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亦有因不服水土而致泄泻者。对此,朱老喜用徐长卿配乌梅,伍以补脾药治之,以调整机体的适应性,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尽快改善临床症状。
98、七叶一枝花又名蚤休、重楼、草河车,为百合科七叶一枝花及同属阔瓣蚤休、金线重楼、毛脉蚤休等的根茎,其味苦微辛、性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后世本草书根据这些记载和实际运用经验,总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主治热毒疮疡等。
七叶一枝花尚有通便作用,此点鲜为人知,近贤章次公先生指出:“蚤休所以能定惊厥,无非通便而已。”这一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值得珍视。正因为其能清热、解毒、通便,故用于热病所致之风动惊厥有效,以热去则风熄惊平故也。有些本草书记载,本品一茎直上,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有定风作用。从直观推理,而不是从药物固有的性能作解,不可从。 热甚所致之“惊痫”、“摇头弄舌”、“癫疾”(癫疾,泛指头部疾病),均为七叶一枝花所主。其治“热气在腹中”,即证明其清里热之作用。近贤恽铁樵先生制“一粒金丹”,用治小儿多种热病有良效,此方即七叶一枝花一味也。
朱老常用本品10~15克配伍银花、连翘、射干、牛蒡子、薄荷、大青叶、蒲公英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等,每获捷效。
又据近代研究,七叶一枝花尚有止咳平喘之功,故呼吸道感染者,用之尤为适宜。至于疔疮、痈疡及急性阑尾炎初起未化脓者,朱老经验,常配伍紫花地丁、赤芍、白芷、天花粉、金银花、连翘等内服,另用七叶一枝花研末,醋调后,敷患处(阑尾炎患者加芒硝,敷于回盲部),其效亦佳。李时珍《本草纲目》蚤休条下引民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着,一似手拈拿。”即言其效。
朱良春用药心法摘录...
的相关疾病
"朱良春用..."在好大夫有更多相似文章!
专业的医生文章实时更新权威的专家医生在线解答
& 2015 好大夫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荷叶怎样减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