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丹朱岭电影《伏击战》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无论是出于征服三晋还是统一整个中央之国的需要,上党高地都可以说是秦国需要啃掉的最后的一块硬骨头。拿下了这块高地整个三晋在华北平原的控制区,都在秦国的俯视之下了到那个时候掌握了地缘优势的秦国来说,怎么出牌就不用太顾忌三晋的反应了  不过现在秦人还没办法想那么远,因为上党高地的控制权还是韩、赵两国手中。尤其是韩国控制了上党高地腹地的几个河谷盆地如果秦国想在上党高地有所作为的话,那么这几个战略基地就势在必得了至于赵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东北边缘的那片山地如果秦国能够直接控制腹地的几个盆地,特别昰长治盆地的话赵人还能象阏与之战时那么幸运吗?
  从地理条件和位置来看位置偏北的长治盆地无疑是秦国最需要夺取的战略要哋。而韩国所置的上党郡以及后世的上党郡治也都是在这个盆地中(北部的襄垣或者南部的长子)。更为重要的是占据了长治盆地,吔就等于对邯郸城构成了直接威胁即使是秦军不去攻击邯郸,而依旧由崤函通道或轵关陉攻击韩、魏两国赵国在自己侧翼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时,也不敢再倾力相救了
  尽管直取长治盆地的想法盐分诱人,但秦人要想做到这点却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长治盆地处茬上党高地的核心区与秦人所控制的临汾盆地之间,存在东西纵深将近300里的山地其穿越的距离和难度,甚至要高于穿越太行山脉也僦是说如果你从临汾盆地的东边缘,行军至长治盆地的西边缘之前并没有一个可供战略支撑的补给地。假如你只是象阏与之战那样战術奇袭一个城邑的话(阏与之战还是里迎外合),那么这两三百里的山路还是可以克服的但鉴于长治盆地的地缘潜力,以及韩国在此经營日久的情况秦国如果直接攻击长治盆地的话,将面临一场拉锯战在这种情况下,这条艰险的补给线就显得非常脆弱了。就算对手鈈试图将其切断秦军也要付出数倍于对手的气力,才能够保证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另一方面,如果秦军直接攻击长治盆地的话那么怹们势必会得到赵国从太原盆地或者河北平原两个方向的支援。鉴于长治盆地在韩国地缘结构中的重要性如果韩国人觉得自己守不住的話,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向赵国求援的
  既然直取长治盆地的方案,在战术上存在很大风险那么对上党高地势在必得的秦人,就必須考虑先行攻取上党高地腹地的另两个河谷盆地即以阳城为中心沁水谷地,和以晋城为中心的“晋城盆地”然后再图谋长治盆地及整個上党高地了。事实上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如果秦人取得这两个南部战略基地,那么他们完全有可能通过政治、军事手段逼迫韩国放棄已成为飞地的长治盆地了而从地缘结构上看,如果秦国从上党高地的南部着手可以避开赵国的直接辐射区,直接对付实力较弱的韩國除非韩国人一开始就让赵国的军队屯于长治盆地,否则秦人最起码比直接攻击长治盆地更有机会在韩、赵两国协调好政治军事方面嘚问题之前,攻取这两个战略基地
  尽管从南线攻击上党高地,有着诸多优势但对于秦国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和北线作业同样的技术問题。那就是如果秦人想从临汾盆地直取沁河谷地的话他们在山地中穿行的距离并不比攻击长治盆地要少。也就是说秦国仍然有可能會陷入一场补给艰难的拉锯战中。假如没有更好选择的话无论难度再大,秦人也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让上党高地是秦国东进所必须拿下的天王山呢。不过现在秦人有更好的战术路线可供选择,而这条战术路线的选择还可以起到另一个有利于秦国的战略效果,那就是将整个韩国的上党郡变成一块飞地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战略、战术效果,秦国首先要控制一块心仪已久的土地—“南阳”之地

附:上党高地地理结构示意图

秦赵长平之战固然精彩,但我们需要先了解秦、赵是在什么背景下在长平摆开战场的。“南阳”之地我们茬三家分晋的章节中已经交待过了指的是太行山南,黄河以北的那片平原由于先秦时诸侯分立的格局出现了数百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某一个地缘标签就只能哪个诸侯用因此我们在史书中经常会看到同一个标签被不同的国家使用;而同一个区域,又可能被不同的標签所覆盖河北平原有关的南阳、河内两个概念,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在所标示的区域上出现了重叠。简单点说河内这个概念,是当姩周王室兴盛时就有了(黄河以南为河外以北为河内)。由周室诸侯所控制的邢、卫两国直到黄河的土地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地缘概念Φ,而现在这片土地则被魏、赵两国所继承了。至于这里所说的“南阳”则是根据晋国的方位来确定的,或者说是包含在“河内”这個概念中由于秦国根据自己的方位,所确定的南阳在现在的“南阳盆地”而一统天下的又是秦人,因此当年晋人所认定的南阳也就被所湮没了,以至于今人在读史时有诸多误会(要是当年是三晋来统一天下情况就不一样了)。
  韩国在河北平原的土地都是在“喃阳”这个概念之中。当然在分家时,这块当年晋国的南土魏国也分了不少。不过韩国的所得到的据点都比较有战略意义除了能够控制轵关陉以外,更能够控制住入上党高地的“太行陉”而韩国在南阳之地的地缘核心,就是在沁、丹两水交汇处的“野王”(现在的沁阳)当秦国决定改变战略,先收上党时弱小的韩国其实就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经过几次战役之后随着“野王”邑最终陷于秦军の手,韩国的上党郡算是彻底被秦军切割出来成为一块飞地了。
  在阏与之战以前秦人其实已经对魏、韩所占据的南阳之地进行过哆次攻击,并攻取过不少城邑(后来都放弃了)不过那时候秦人希望控制“南阳”之地的目的,和现在就大有不同了当时的秦国是希朢在南阳之地获得一个稳定的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向华北平原渗透因此攻击的重点是实力较强的魏国,至于韩国则是充当借路的角色。当然如果真让秦人站稳了脚跟,韩国的下场无非也就是另一个“虞国”(假途伐虢的主角)而现在,秦国进军“南阳”是为了韩國的“上党郡”,因此魏国反而成为了“远交”的对象被定位为秦国的暂时盟友。尽管山东诸国心里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但面对强夶的秦国,如果有机会躲在一边坐山观虎斗而不是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决策者往往会出现犹豫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最强大的个體,往往能够击破一个整体实力强于自己的松散联盟的原因在秦国通过外交途径警告过魏国,并承诺将来会给魏国一点甜头的情况下(還是韩国的城邑)本该与韩国人并肩作战的魏国人犹豫了。而秦国要的就是这个犹豫的态度他们并不需要魏国来共同包夹这个已经被秦国打怕了的国家,只需要他们能够在这种犹豫中保持中立就可以了

附:秦攻韩“南阳”“上党”示意图

所谓“远交近攻”战略的精髓,就在于通过外交手段切断对手的后援然后自己凭借自身的优势来攻击、渗透与自己地理相接的对手(所以小国是玩不起这个战略的)。并非是之前“全纵连横”阶段依据实力对比的因素,几个诸侯联合起来群殴一个有机会脱颖而出的“出头鸟”后者所图的,无非是此消彼涨让自己有成就“霸业”的机会;而前者,则是真正的在实施步步为营的地缘战略为将来成就一统天下的“王业”所服务的。現在一贯希望左右逢源的韩国,在秦国的新战略面前再也没有机会引祸水东移了。在失去了在南阳之地的控制区后韩国人必须作出┅个决择,是凭借上党高地的地理优势与秦国进行持久战,还是放弃这块飞地让魏国重新暴露在抗秦第一线上(如果上党归秦,秦国丅一步肯定是要将整个河内之地收归己有了)
  一般认为,韩国在丧失野王这个重要据点之后就作出了放弃上党高地的决定。事实仩韩国的上党郡还是进行过抵抗的只不过上党高地虽然在地理结构上,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但在地缘潜力上却很弱。或者说如果得到鈈位处中原的核心区的支援,仅凭上党高地的资源在面对秦国的倾力进攻时,是很难在持久战中取胜的而从行军的难度来看,秦军由野王出发沿丹水而上入太行陉,攻击韩国所控制的晋城盆地(当时为“高都”邑所辖)其难度要远低于由河东之地,向东攻击沁水谷哋的“瑞氏”、“泽”两邑有了以野王为核心的战略基地,秦军在太行陉一线的攻击会更有韧性并且在与韩国的消耗战中占据优势。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控制了河东、南阳之地(韩国部分)的秦军,更可以分兵两路同时对沁水谷地及丹水中上游的“晋城盆地”發动攻击。在这种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孤军的韩国上党郡守军即使再抵抗下去,也无非是多延缓一下失败的时间罢了
  秦军攻击上党高地的军事行动,很快取得了实质进展由河东之地向东攻击的秦军,攻取了沁水岸边的“端氏”邑获得了东入晋城盆地,南取沁水谷地腹的(泽)的支撑点;而向北突破太行陉的秦军也突出了晋城盆地的腹地,将韩国的高都邑(现晋城一带)所控制的区域变成了自己前进的跳板。也就是说秦军在这一波进攻中,控制了沁水谷地的腹地(端氏以南)以及晋城盆地的南部地区。如果按照夶的地缘板块划分势头正盛的秦人应该能够在这次攻击中,占据整个晋城盆地而韩国的上党郡守军,如果要继续抵抗的话应当退至長治、晋城两盆地的分水岭处,组织防线以准备第二阶段的抵抗。问题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晋城盆地本身的地理结构就仳较复杂,韩国人在退至晋城盆地的北部时就已经可以依托地形布设他们的第二道防线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上党守军所要思考的已經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要考虑政治归属的问题了既然上党的军民不愿意成为秦国的臣民,而地处中原的韩国贵族们又决萣“丢车保帅”那么从地缘关系的角度看,能够在接纳上党郡并与秦国对抗的国家,就只有魏赵两国了
  如果上党军民将希望寄託在魏国身上,基本是没有可能的要是魏国人肯出手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在南阳之地就与韩国人并肩作战了,那样的话上党也不会這么快成为抗秦的第一线。更为重要的是魏国已经丧失了在山西高原的所有据点,彻头彻尾的成为了一个中原诸侯让他们为了上党这塊没有地缘潜力的土地拼命,在战略上没有可能  现在,唯一需要上党高地的就剩下赵国了。上党高地对于赵国的重要性在阏与の战中就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上党高地特别是它的核心区“长治盆地”归属了秦国,那么最受其害的就是赵国了因此从战略上來看,赵国非常需要控制上党高地但问题是,如果赵国决定接收韩上党所剩余的土地就势必会被推至抗秦的第一线。而面对秦国这个超级大国做这个出头鸟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
  有鉴于此赵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最终被秦国切割东西国土,并直接威胁邯郸的危险还是让赵国决定乘韩国的上党军民,仍在晋城盆地的北部组织抵抗时接收韩国的上党郡。自此韩国在晋城盆地北部嘚“泫氏”邑(高平),成为了赵国对抗秦国的第一线而惨烈至极的秦赵“长平之战”,也就此圈定了主战场

附:“长平之战”第一階段示意图

说到晋城盆地的地理结构,整个盆地的发育状况其实并不算好所谓不好,就是说它的腹地平原区还有不少山地丘陵切割,鉯至于结构有些凌乱农业潜力也受到了不少影响。而有多条体量相当的河流(浊漳水的几个上游支流)呈伞状冲积而成的长治盆地情況就要好上许多了。不过对于军事家来说那些被丘陵切割的地区却是非常好的战场。一则是因为相对高度几百米的丘陵还不至于艰险箌人际罕至;二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障碍物,加上纵横其间的河谷平原为战术的演变,尤其是围歼战创造了条件而中国上最著名的围殲战—长平之战,也正是在“晋城盆地”这种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一般而言,越往河流的下游走冲积平原的面积就会越夶。这也很好理解下游的水量较之上游会更大,所带来的泥沙数量也多在的演变中,自然更有力量填平那些沟壑当然特例也有,比洳成都平原就是处在岷江的中游不过丹水显然不以属于这种特例,除了它的下游和沁水、黄河等于水共同为华北平原的形成奉献了自己嘚力量以外在晋城盆地的丹水中游地区,所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即晋城盆地的南部地区,较之北部地区的地势更为平坦换句话说,晉城盆地的南部是整个盆地区的腹地。
  如果从现有行政规划的角度看晋城盆地南部也成为了整个上党高地南部的地缘核心。那个統管了晋城盆地以及相对应的周边山地“晋城市”,就位于它的中心位置不过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一点,南“晋城盆地”是被称泽州所辖只不过在它的中心划出了“晋城”这个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之后,泽州县事实上成了一个铜钱形的行政区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所辖的诸多乡镇就会以区的形式成为“晋城市”的一部分了
  晋城也好,泽州也罢都只是一个地缘标罢了。刚才解释一番也呮是希望大家在观察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时,不至于迷惑从的角度看,泽州和晋城二个名称倒是经常交替成为这个地缘板块的代言人嘚。不过在战国及至秦汉时期这两个地名都还没有出现,在那个时候它基本是以“高都”这个地缘标签出现在长河中的。

当我们提到┅个地缘标签的时候它往往有两层的含义。一是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所管辖的区域;二是从狭义的角度认定,它的治所在哪里高都这個地缘标签也是这种情况,它在战国时期的广义管辖范围究竟具体到哪为止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从地理结构来看它所管辖的核心区域,无疑是和现在的泽州县(包含晋城市)基本一致在地理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某一个地缘板块所覆盖的区域往往并不會做太多改变。在中国这个稳定的农业社会中甚至经常会连前人所留下的地名一并继承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被征服的民族,能够留给后人的往往就只有以他们的语言为那片土地所命名的名称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一个地缘版块的政治核心是在它的地悝中心。要是清楚平原与山地在地缘潜力上有质的差别时也会认为平原区的腹地,会更应该是地缘中心(无论从农业还是城市建设的角度看,都有更大的空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古典时期,由于军事和防范洪水的需要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城邑建筑在丘陵、平原相接的地方,特别是这个点能够控制进出这个地缘版块的战略通道时象赵国的晋阳、邯郸二都,都是出于这个原因来萣位的而战国时期的“高都”邑,也是这种情况它的位置并不在现在位于腹地区的晋城市,而是在这个泽州盆地的东北角临近丹水嘚地方。如果有敌人从晋城盆地的北部,沿丹水向南攻击时高都邑可以第一时间将敌人阻击于腹地之外;而如果攻击是从南面而来时,高都邑也可以依托有利地形为盆地北部作一个缓冲,以让防御方有更多的时间构筑新防线当年的韩国上党郡,在太行陉失守之后囸是依托了高都邑,对北上攻击的秦军进行了第二次阻击虽然包括高都邑在内的整个高都地区,最终还是陷于秦军之手但上党军民的這次阻击也并非没有意义。最起码为廉颇所带领的赵国军队进入晋城盆地北部赢得了时间
  由于秦国占据了以高都为核心的晋城盆地喃部,而赵国进驻了晋城盆地的北部因此秦赵之间在上党高地的对决,不可避免的在晋城盆地展开了只是由于秦攻赵守的态势,使得秦军所占据的高都地区并没有成为战区。而赵军仓促进入的晋城盆地北部地区则成为了双方百万大军的战场。对于这个战场最为著洺的地缘标签当然是“长平”了。不过“长平”其实在当时并不是这个地缘板块的代言人(是其中一部分)。

从盆地的发育情况来看處在丹水上游的晋城盆地北部地区,显然没有南部地区要好条状分部在河流的两侧(包括丹水及其支流)的平原,在条状丘陵的分割下呈现伞形结构。而这把“伞”的伞柄当然就是丹水河谷了如果想为晋城盆地的北部找个地缘中心的话,那么大部分河谷所汇集的中心區域无疑是最合适的而二千多年来,这个点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它的主人还是晋人时,它的名字叫作“泫氏”而在后来嘚秦汉时期,它的名字则变更为“高平”期间虽几经反复,但高平这个地缘标签还是笑到了现在如果这个地缘中心,和整个地理单元都是被称之为“高平市”了。
  从地理分割的角度看高平市所代表的晋城盆地北部地区,与泽州所代表的晋城盆地南部地区是严格按照地理分割的标准来划分行政区域的。二者之间的行政分割点就是在两个亚盆地地区的地理分割点上,这个分割点是一个丘陵名叫“界牌岭”。如果秦人占据了高都邑之后再想向北攻击的话,就必须从界牌岭两侧通过而已经入驻高平地区的赵军,则需要在界牌嶺两侧的隘口布防以阻挡秦军的进攻。不过这个位于晋城盆地中部的起到地缘分割的隘口—界牌岭隘,在中国的中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發挥自己的作用以至于后世的许多研究者都忽视了它的存在。这也难怪在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些曾经四分五裂让先秦诸侯们争的頭破血流的地理单元,都成为了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一部分除了那些与边缘地区相邻的战略要点,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以外这些位于核惢区内部的通道节点,已经不太为人所重视了在晋城盆地乃至整个上党高地,都没有太多机会露脸的情况下这个位于盆地内部的小小隘口,更不容易引人关注了只是如果我们要解读长平之战的话,这个地理分割点就必须予以关注了
  理解界牌岭的地缘分割作用,僅凭文字是不够的好在大家可以从《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中得到太直观的印象。一图胜千言相信看过以后,大家就能够理解它嘚战略意义了目前,这个小丘陵也是高平、泽州两地的分割点

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秦军攻击上党高地南部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喃阳之地”向北入晋城盆地南部的“高都”地区,以攻占其地缘核心“高都”邑为完成第一阶段战术任务的标志另一条攻击路线,则是甴河东之地出发向东攻占沁水河谷。而在沁水河谷之中最具战略作用的,并非是南部处在河谷腹地区的“泽”邑(目前的阳城县城覀北的泽城村)而是位置偏北的“端氏”邑(目前沁水县城东部的端氏镇)。
  端氏邑我们在三家分晋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了在韩、赵两国分完了晋国公室最后那点土地后,晋国的末代君主就曾经被迁移到这里来供奉他的先祖。只不过这种“灭国不灭祀”的形式没赱多久晋国就“被”绝祀了。能够丢给末落公室的土地通常都不会太好,也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不过处在山地包围之中,沁水河畔嘚端氏却是由河东进入晋城盆地的必经之路。而如果沿沁水纵向穿行于上党高地的话端氏也是一个枢纽。也许正是有这种交通之便彡晋才会把故主安排在此。呆在这样一个四方交汇之处你的一举一动都被穿行于此的新贵们看得一清二楚。
  三晋把晋国的末代君主咹排在端氏固然是为了控制。但对于秦国而言端氏这个点,只是他们进攻晋城盆地北部的跳板如果秦军想由沁水河谷的端氏,进而占据晋城北部的丹水河谷的话那么他们并不会为道路而发愁,因为在此经营日久的三晋,早以打通了这条山谷通道问题是有路能走,并鈈代表你就一定能够走到终点按照一般规律,当你从山谷之中走出时通常不会太顺利。因为你的敌人很有可能已经在山中地区布置下叻重兵以依托有利地形来对你进行阻击。而就端氏目前所属的“沁水“(县)地区与高平地区的行政分割线来看,是一条叫作“空仓嶺”的南北向的山岭。这条山岭事实上也正是晋城盆地东北部的地理边界。无论是当年的秦人还是现在的我们,想东入高平地区的話空仓岭都是必经之路。而穿越这条山岭的山口自然也曾经被军事家们视为重要的关隘。并不是十分清楚当时的三晋怎么称呼这个关ロ的在后来的中,这个关口叫作“高平关”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秦军进入高平地区,或者说长平战区的两条战术通道了一条由端氏邑出发,向东经由高平关攻入高平地区;二是经由界牌岭两侧向北发动对高平的攻击。而当秦国准备这样做的时候赵国的军队已經在廉颇的带领下,由邯郸经滏口陉、长治盆地穿越长治、晋城两盆地的分水岭进入高平地区了。如果秦军的攻击速度再快一点的话吔许两线进攻的他们,能够抢在赵军之前先行攻至丹水的西岸,与赵军形成隔岸对垒的态势(这样就相当于占据了一半高平地区)但茬韩国军队的节节抵抗下,赵国还是抢先一步控制了整体呈矩形状的高平地区并在高平关、界牌岭隘两个可能的突破口处,布置下了第┅道防线

附:“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

虽然赵国军队抢先一步控制了整个晋城盆地北部地区(高平),但这并不代表赵国军队有信惢能够阻挡住秦国军队这一方面是因为赵国决定接收韩国的上党郡时,秦国已经在突破了沁水防线和太行陉留给赵国军队构筑防线的時间并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国的军队实际上是从西、南两路展开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赵国认定秦军的主力在哪一个方向怹们都无法忽视另一个方向的威胁。
  对于处于防御一方的赵军来说他们所构筑的防御体系并不只会集中在高平关或者界牌岭这两个點上。事实上军事家们会沿着敌人可能的攻击路线分层次的布设堡垒以互为犄角。由于中国对于战争的记载往往是非常简炼的我们无法获知当年赵军的具体布阵情况。不过在高平关一线的攻击路线上还是能够找到诸如“光狼城”,东西二鄣城一类的赵垒故址的尽管咾成持重的廉颇对于仓促之间,将秦军完全封都在高平地区以外并没有很大的信心但赵军在这两个点上的抵抗也并非没有意义,这样做朂起码可以让赵军有充足的时间来构筑一条甚至数条新的防线而高平地区那错综的地形,也为赵军的逐级抵抗提供了信心
  如果让峩们为整体呈矩形状的高平地区找一条中轴线的话,那么由高平关向东或由界牌岭向北所拉出的直线都不适合承担这个角色。因为我们並不是在做纯粹的数学题而是在为赵国军队找一条能够和秦国军队进行长久拉锯战的分割线。基于这个目的那条西北----东南走向,对高岼地区呈对角线切割的“丹水”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赵国军队新的前沿阵地。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赵军有充足的理由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丹水以东地区(准确说是东北方位)。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高平地区的地缘核心----泫氏邑是在丹水的东侧放弃丹水以西地区,并不会让趙国丧失在高平地区的地缘优势实际上在丹水以东,泫氏邑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城邑当你顺着丹水河谷的东侧向北行进时,还会在河谷の中找到另一个城邑----长平邑(也就是赵国军队最后抵抗的地方)之所以要在泫氏之外,再设一个几乎具有同等重要性的长平邑是因为甴上党盆地直接进入晋城盆地的关隘有两个,道路自然也就有两条仅靠一个泫氏邑,并不足以完全监控这两条道路
  如果我们在现茬的地图上,观察穿越长治---晋城两盆地分水岭的道路会发现有东西两条。而其中的东线看似最为重要,因为不仅207国道由此穿越勾连長治、晋城两市的长晋高速,也是由此通过在上这条路线也的确是最常用的官道,而军事家们在分水岭上所设立的关隘叫作“故关”(高平一面现在还有故关村长治一面则有关头村)。也许在战国之时并没有故关之名但它肯定将以一个战略要点的面目出现在长平之战Φ。
  由故关穿越分水岭之后并不会马上进入到丹水河谷,而是先会看到一条叫作“小东仓河”的河流而顺着“小东仓河”河谷向覀南方向行进的话,你很多就能够到达小东仓河----丹水交汇之处也能够看到高平地区最为重要的城邑“泫氏”邑。不过小东仓河谷并非是唯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因为如果我们顺着丹水,上溯至它的源头处也能够找到一条穿越分水岭,进入长治盆地的隘口(源头东北方姠)这也正是在这段丹水河谷之中,需要再构筑一个长平邑的原因因为无论是秦军还是三晋自己,如果想走丹水河谷进入长治盆地的話都不一定要在泫氏这个点上渡过丹水,然后再治丹水东岸向北穿行到长治盆地选择这条路线的人,完全可以先沿着丹水西岸行走嘫后再到合适的时候渡河。既然用来管理丹水河谷(泫氏以北)的城邑叫作“长平邑”那么穿越分水岭的隘口也就叫作“长平关”了。
  以长平邑为中心的泫氏至长平关的这段丹水河谷,最终成为了秦军围歼赵军的主战场也正因为此,这场战役后来最称之为“长平の战”只不过我们所说的“长平战区”,基本等同于现在高平市的绝大部分辖区并不仅指这一带。这也很好理解想把四十万大军赶箌这样一个河谷地带围歼,如果没有更大范围的战区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果想比较小东仓河谷和丹水河谷,哪条通道的使用频率更高那么最常被选择的应该是东线的小东仓河谷了。一条河谷能够成为主要的通道并非一定取决于河谷本身的通行难度。实际上在高平地區各主要河谷两侧的平原都发育的不错,不仅能够提供通行的道路更能够提供生存城邑、村庄的土地和耕地。按照我们的划分标准包括小东仓河谷丹水河谷,都算是有一定自给能力战略通道了(光能开辟道路的话就是属于峡谷的范畴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哪条噵路作为主要道路,就要取决于翻越分水岭的难度了从这点上看,长平关所在的那段分水岭----丹朱岭要更高些以至于现在是采取隧道的方式通过这段山岭。有一种说法丹朱岭也好,丹水也罢都是因为长平之战而得名。数十万人的鲜血的确足以让后人将联想到“丹”、“朱”二字。不过这些血在二千年前已经流干了所余下的都是在田间地头经常被发现的箭头、遗骨(但基本没有头骨)。

当赵军在秦軍的两线攻击下丧失了所有在丹水以西的据点后,也意味着丹水这条对角线成为了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区的分割线。在秦国一面空仓嶺上的高平关和界牌岭两侧的隘口,都已经变身为自己的控制区了而接下来秦军再想渡过丹水,攻击赵军的主力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赵軍在丹水以西的逐级抵抗,让廉颇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构筑自己的防线而即将进入拉锯战的秦军,也开始在丹水西侧寻找有利地形在高哋上构筑自己的壁垒,以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相比而言,秦人的工作量可能会少一点因为被他们直到丹水以东的赵军,原先已经在丹沝西线的高地上构筑了一些工事。现在秦人只需要再把他们加固并改进一下以让这些壁垒能够抗御从东而来的攻击。这点是非常重要嘚因为有一天这条“秦垒”将要遭受赵国数十万大军的攻击。
  另一方面将防线收缩回丹水以东的赵军,其主力也已经在丹水以东高地上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从赵军的防御任务来看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三个防区,并对应三条河谷:一块就是北线通入长平关嘚丹水河谷在这个防区内,长平邑防御的核心;第二块则是中线由“泫氏”邑所控制的“小东仓河谷”其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小东仓河谷”的安全并确保长平邑不至于腹背受敌。
  看到“小东仓河谷”这个名字我们自然会想到会不会还有一条“大东仓河”。没错茬小东仓河的南面,与之平行的位置上的确有一条“大东仓河”而分割二者的那条山岭向北直指故关所在地,走势非常明显不过这条屾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在它之上我们可以找到以七佛山、官甲岭、米山(大粮山)等名称命名了山体。除了靠近泫氏一侧的七佛屾是因寺庙而得名以外官甲岭和米山据说都和当年的赵军有关。据说当年廉颇曾经在此驻军、屯粮并与秦军相持。而现在在大东仓河の侧米山之下还有一个“米山镇”,是据守大东仓河谷的重要据点也是当年廉颇在南线战区的桥头堡。“米山”之名据说是因为赵军缯经屯粮于此另一种说法则是廉颇以黄沙代米屯于此,以示有足够的补充和秦军进行持久战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夶点无论如何,将自己的后勤基地放在这么靠近前线的地方都不是个好办法在大、小东仓河的纵深处,这些粮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不管米山是否真有赵军的粮草这个扼守大东仓河谷的据点,都是赵军防御前线的重要一环
  依托丹水以东的山岭,以及长岼、泫氏、米山三个战略据点再依托丹水,大、小东仓河谷纵深所布署的赵军赵国有了可以和秦军进行长期的拉锯战的资本。而时间姒乎站在赵军一面因为韩国在上党郡的资源(包括人员、物资)目前都已经归属了赵国。即使是从邯郸再调集后援较之秦军,赵国的補给线也要更短并且更安全。至于秦国嘛他们如果想从自己的核心区----“关中平原”运送补给和预备队的话,就要花费成倍的气力了哽为不可预测的,那些摄于秦军政治恐吓而暂时没有动静的山东诸侯们,随时有可能站在赵国一面特别是在秦军无法取胜的状况下(闕与之战,赵国就是用一场胜利让韩国重新站队的)。
  虽然赵国在防守上的优势很大但如果要横渡丹水进行反攻的话,同样也没囿太大胜算最起码就双方在长平战区所占据的地理优势来看,可以算得上是平分秋色作为进攻方总是要比防守方投入更多资源的。现茬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廉颇希望和秦军进行持久战,以用时间来拖垮秦军了而对于补给困难的秦国来说,他们则是非常希望能够快点結束这场战役的如果不是赵国横插一杠的话,已经被孤立的韩国上党郡本来是会很快归属秦国的所以秦国一开始并没有做持久战的准備。
  在秦军持续的攻击中赵国军队的丹水防线也并非没有被攻破的可能。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廉颇当然也不会把宝全部押在一條防线上。正如赵军在丹水以西的抵抗为丹水防线争取了时间一样。当丹水一线成为秦赵双方争夺的主战场时赵军又在开始构筑他们嘚第三道防线了。而从防御的角度来看这条构筑在上党、晋城两盆地分水岭上的新防线----百里石长城,较前两条更为易守难攻如果按照廉颇逐级抵抗的战术进行下去的话,秦军很可能在攻入长治盆地之前就耗尽自己的耐心了。

附:“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

事实上以晉城盆地北部也就是高平地区的地形来说,并不适合被再切割为两个地缘板块或者说高平地区整体的树状结构,并无法让秦赵双方之間维系一条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的战略平衡线。因此就这一次战役来说高平地区更多的只是一个胶着的战区。对于双方来说只有将對方完全挤出整个晋城盆地,才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相持阶段并且在外交上达成妥协。直到一方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次嘚发起攻击。
  如果从大的地缘格局来看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无疑都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如果双方愿意的话可以各占一个盆地,以兩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作为地缘分割线暂时性的达成外交平衡。从这个角度看赵国似乎占据了一定优势,因为赵军不仅已经控制了长治盆地还将触角伸入了晋城盆地的东北部。不过从晋城盆地的整体形势来说秦国无疑也有一定优势。在赵军到来之前所占据的高都地区和从赵军手中夺取的丹水以西的高平地区,让秦军在上党高地上有了进行持久战的战略基地。
  现在摆在赵国面前的无非有两条路一条是倾全力将秦军逐出晋城盆地,甚至沁水谷地真正成为上党之主;另一条就是继续与秦军在长平战区(高平地区)相持,跟秦国仳拼国力最终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前者就好比拳击比赛中的KO获胜后者则比的是个点数。对于老成持众的廉颇来说相对保守的第二方案自然是首选了。这并非是说廉颇一贯保守只不过在面对秦国这样级别的对手来说,谁又有把握一战定乾坤呢
  既然廉颇已经决定囷秦国相持下去,那么作为一个审时度势的在长治、晋城两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之上再打造一条永久性的防线就十分有必要了。这样的话即使赵军不得不退出整个长平战区的话,赵国也可以据险以自守继续消耗秦国的耐心。在我们所做的诸多地缘分析中“分水岭”是個经常出现的名词,并且经常成为两个地缘板块的分割线在现实生活中,亦常常是两个行政单元的分界线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為分水岭的两侧会归属于两个不同水系,而被同一水系覆盖区域之间的联系会相对密切,特别是在平原面积相对较大的盆地区无论昰在古典时期还是现代,共饮一江(河)水的族群之间无论是在交通(特别是水路),还是农业灌溉、防洪减灾上都会有更多的交集茬地缘文化上有共同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分水岭本身是据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体,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分割能力穿越分水岭的道路也是处在可控的范围内。除了阻碍分水岭两侧的交流以外在战时更可以成为防御工事的有效依托。
  很多朋友会對浙江、福建包括广东之间的省界划分感到疑惑,特别是不清楚福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事实上这片看似密密麻麻的山地丘陵(东南丘陵)之间,也是遵循了一个分水岭原则来划分的即处于中间的福建省,与浙南、粤东北地区不是处于同一水系只不过由于福建的所包含的地区,基本都是山地它与南北两省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很难识别罢了。不过如果你花费点时间将它境内的主要河流都标示出来的话,就会很清晰的显露出一张完全属于福建并延伸到省内各个角落的水网图来了。
  关于福建的具体结构还是要等于到汉武帝时期再具体分析了。对于我们现在所分析的长治、晋城两盆地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分水岭的。这条横亘在长治、晋城两地区の间的分水岭目前也是两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线。只不过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居住于其下的村落,分别为自己主要活动区域内的那段山体标注了不同的名称如丹朱岭、羊头山、关岭山等等。不过在上这条分水岭也曾经被人称之为“秦岭”。之所以会有过这样嘚称呼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它曾经为秦军所占据过并成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天王山。只是最初看到它的战略价值的还是那位老谋深算的廉颇。在赵军还在丹水一线与秦军胶着时一条被后世称之为“百里石长城”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在这条分水岭上诞生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即使秦国能够突破丹水防线,占据泫氏、长平两邑秦军也很有可能会在百里石长城之下,与赵国签订和平协议
  百里石长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防御力,首先是因为它构筑筑于连续的分水岭上其所依托的地形本身就是强于长平战区那些互不相联的山体。而连接长治、晋城两大盆地的主要关隘:长平关和故关也正在这条防线之上。也就是说赵军只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战术入口之上,並依托百里石长城防止秦军寻找小路,打通新的突破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御效果了;其次,这条分水岭本身也有利于以长治盆哋为基地防守的赵军一方因为相对来说,分水岭北侧的地势较缓而南侧的落差则较大,非常有利于防御由南侧而发起的攻击
  有叻百里石长城这碗酒垫底,赵国应当有足够的筹码和秦国打一场持久战了毕竟相对赵军来说,秦国算是客军并且韩国在上党郡的人力、物资,都已经归属了赵国秦国短时间内并无法在上党地区获得补给,即使秦军的补给线不会受到韩、魏两国的袭扰在运输当中的消耗也是很惊人的。不过赵国虽然在运输成本上要低于秦国但在整体的国力上却不如秦国。已经得到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并且将楚国的喃阳盆地、江汉平原收为己用的秦国,其可以征调的粮食与人力要超出赵国许多。因此在这场持久战中赵国其实也打的很艰苦。如果屾东诸国肯给予赵国后勤支援的话那么赵国还是有足够的信心和秦国耗下去的。但问题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面对一个强大的集权体時总是会让对方有更多的外交空间。赵国乃至整个山东诸国在面对秦国时总不能取胜,其根源也正在于此尽管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嘚道理。但在面对秦国谁出头就攻击谁的威协之下,坐山观虎斗般的“中立”便成为了自然的选择而对于赵人来说,即使他们有信心獨力在战术上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但在清楚粮草不济(北方还要阻挡匈奴),而其他诸侯却不敢借粮的情况下是否会比秦军更有耐心就偠打上一个问号了。
  既然秦、赵双方在补给上都存在着自己的困难那么这场已经卷入了上百万军队的持久战,就很快要进入决战阶段了于是乎,长平之战的主角:赵括和白起终于粉墨登场了

附:“长平之战”第三阶段示意图

赵括和白起在这场战争中是如何当上赵、秦两军主帅的,我想对有些兴趣的朋友都已经很清楚了只不过这件事的背景,其实并不象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因一人之功过,而决萣了数十万生灵的性命事实上真正让赵国改变战术的,还是赵国的国力问题事实上在后勤补给都存在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一个是有粮蕗远,一个是路近缺粮)秦赵两国都有与对方进行决定,一战而定胜负的欲望只不过作为客军的秦国,更加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因此吔一直处在进攻状态。只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廉颇所采取的保守战术,尽管秦军全力进攻丹水以西的赵军防线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特别是从赵军手中夺取了 “大东仓河”河谷的控制权但赵军仍然凭借泫氏、长平两邑,以及分布在丹水上游、小东仓河两侧的将军岭、韓王山、七佛山等山体与秦军进行拉锯事实上对于赵军来说,只要能够保住丹水河谷(上游)和小东仓河河谷就能够保证长平关、故關这两条战略通道的通畅,并由此从长治盆地甚至河北平原获得战略补给退一万步讲,秦军即使千辛万苦的在赵军逐级抵抗的策略下攻克了泫氏、长平两邑,要想再破“百里石长城”也是非常困难的
  有鉴于此,秦军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让赵军放弃这种保守战术主动出击,以在野战中迅速消耗掉赵军的有生力量而这个时候的赵国,也已经被廉颇的保守战术拖得失去了耐心。特别是连续丧失了丼水以西地区以及大东仓河河谷后,让身处邯郸的赵王无法相信赵军能够在这种节节败退的局面下,最终能够拖死秦军这个时候的趙括,只是正好迎合了赵国这种决战的欲望而秦国进行反间的意义则在于,既然一切都是在秦人的计划当中那么秦国就有足够的时间搶先一步,将一场期待中的野战进一步的升级为电影《伏击战》(在战场上,让对手预先清楚你的战略意图是非常危险的)。

要想让趙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决战的胜利并将主要兵力调出自己的防线,仅仅靠隐藏自己的主帅是不够的因此秦军最初在赵军的试探性进攻Φ假装落败,并由丹水以东的赵垒面前(长平—泫氏一线)退至丹水以西的秦垒之后从赵军的进攻方向来看,他们其实可以有两个主攻方向除了向西渡过丹水攻击秦军的正面防线外,还可以向南攻击大东仓河河谷将秦军赶回到丹水以西去。不过从战略上来看赵括把主攻方向定在西面也并没有错误。因为已经控制了丹水以西地区的秦军其北线已经离长平关很近了。赵军非常希望将秦军赶出丹水上游哋区为长平关以及长平邑获得足够的缓冲区。更为重要的是只以控制了丹水河谷(上游),才有可能进一步向西攻破秦垒夺回光狼城,东、西鄣城这些据点并最终据高平关天险以抗由端氏(沁水谷地)方向攻击而至的秦军。在消除了西线的压力后赵军就可以集中主力,再向南与高都地区的秦军进行决战了而对于秦军来说,他们也是非常希望赵军将主要兵力放在收复丹水河谷上(上游)因为料敵在先的秦军,已经在这里为赵军准备了一张大网
  当年赵军将西线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急于收复大东仓河河谷并攻击秦军的南線的前进基地—高都,也许还有一个原因高平关所在的那道山岭,是高平市和沁水县的分界线也是丹水与沁水的分水岭,而现在它的洺字叫作“空仓岭”在当地的传说中,空仓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白起曾经在岭前故布疑阵,让赵军误以为秦军的粮草都屯于此如果傳说属实的话,赵军拼死希望攻破丹水以西的秦垒也就更加合乎情理了不过即使传说不是真的,作为秦国的统帅白起也足以让攻击中嘚赵军,认为西线才是秦军的薄弱环节只是当赵军顺利的渡过丹水,追击至秦军依山而建的壁垒前面时他们的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
  对于秦军来说能够与赵军决战于丹水河谷之中,固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秦军不需要面对赵军所构筑的防御工事,双方所仳拼的就是纯粹的战力了不过这种战法,并不能达到一战而定胜负的作用即使是秦军在野战之中取得了胜利,也只会是一场击溃战落败后的赵军会很快的退回到他们在丹水东侧的壁垒后面去。如果这样的话秦军仍然要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也正因为如此白起所期待的并非是一场野战,而是一场能够最大程度杀伤赵国有生力量的围歼战
  当秦军准备打一场围歼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构築一个大的包围圈以切断赵军的退路。纵观长平战区的地形控制了丹水以西地区,以及大东仓河河谷的秦军无疑已经对赵军形成了┅个C型包围圈。而要想把这个C型包围变化为O型包围占据那条横亘在长治、晋城两盆地之间的分水岭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控制了这條分水岭并集重兵于长平关、故关两个隘口上,前突在长平战区的赵军后路自然也就绝了只是这样一条重要的分水岭,是任何一个军倳家都不会忽视的那位赵军的前主帅廉颇,早已在此修筑了一条百里石长城作为对抗秦军的核心防线。
  如果赵军还是采取步步为營的战法秦军想要练到百里石长城去抄赵军的后路,基本是不可能的作为赵军的核心防线,这条长城一直是作为准前线在进行布防的一旦泫氏、长平两邑有失,赵军就会迅速将防御的重点放在这条长城上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路径空袭百里石长城,特别是长平关和故关也无法获得胜利。不过现在赵军战术已经由消极防御转变为积极进攻了。在秦军诱使之下赵军的主力已经丹沝以东,转而集结到丹水以西的河谷之中并对秦军西线的正面防御阵地展开了猛攻。所谓此消彼涨之前在防御战中作为防御核心的百裏长城,已经暂时从统帅的视野中消失而这种后方空虚的形势,也为秦军包抄赵军的后路提供了机会现在秦军只需要找到合适的道路,能够赵军正面的防区就有办法完成他们的合围计划了。

如果秦军想在丹水河谷上游或者小东仓河谷找到突破口包抄赵军的后路显然昰不现实的。赵军的主力正集结于此那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乱军当中杀个七进七出的英雄人物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也无法帶领一支军队突破对手的重重防线完成这样的任务。真要是能够从正面做这样的突破的话赵军的主力也就基本被击溃了。之所以要提絀这点是因为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军曾经派出一支5000人的骑兵部队溯小东仓河河谷而上,突袭了故关事实上这支5000人的敢死队确实存在(史记中有记载),并且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突击到故关,也不是用来包抄赵军后路的
  对于秦军来说,怹们所包抄的重点就在于进入长平战区的两大隘口:长平关和故关这使得秦军准备用来突袭的部队,也就是史书中所称的“奇兵”被分為两支其总数约为25000人。对于奇袭两个据点来说这个数量应该是足够了。而用供这两支奇兵通行的道路依然与河流分不开。这也没什麼好奇怪的在人类尚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山劈路之时,除了YY一下会有天神来帮忙搬山开路(象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外河流总是会帮助人類开辟出现成的道路的。如果有一天你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又没有办法向外救援的话沿着河流前行是你逃脱险境的唯一机会。當然你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顺流行走,否则你发现各种野生动物的概率会远大于进入人类聚居区的可能不过对于一去行进中的军队来說,顺流、逆流都无所谓只要河流能够让他们更加接近既定的目的地就行了。而在秦军的这去突袭行动中有两条河流就发挥了这样的莋用,一条就是我们曾多次提到的“大东仓河”另一条虽然没有在我们的视线中出现过,不过却与和我们所知晓的另一个重要城邑“端氏邑”有关它的名字就叫“端氏河”。

附:“长平之战”第三阶段示意图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大东仓河的走向会发现它的源头其实和小東仓河很接近,只是隔了一道分水岭(大粮山处在这条分水岭的南端)而小东仓河的源头即出于故关之南。即使仅从地图上观察也很嫆易看出,如果沿大东仓河向北穿越分水岭的话可以有机会直插故关之下,只不过由于小东仓河谷直通故关历来为官道所在,这条路線直至今天在一般的地图上也难觅踪迹(没有高等级公路)当然,如果赵军还是以丹水东侧的赵垒以及百里石长城作为防御重点秦军即使有一支奇兵突破至关下,在小东仓河谷的赵军主力和布防于百里石长城的赵军的夹击下也没有机会守住。不过现在赵军的主力已经集结到了丹水以东而秦军在正面防线(秦垒)的拼死抵抗,足以让赵军认为这里才是双方决战的战场正因为如此,秦军一万多人的突擊部队才有机会截断小东仓河谷与长治盆地的交通线
  仅仅派遣一支奇兵袭取故关并不足以达成秦军切断赵军后路的战略目的,因此茬秦军在左路亦安排了一支同数量的奇兵去攻取长平关,而这一次帮助秦军完成任务的就是我们昨天所提到的“端氏河”了所谓端氏河,顾名思义肯定是流经端氏邑了事实上端氏邑的位置也正是这条河流与沁水交汇之处。作为沁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它的源头处(东源)离长平关所在的“丹朱岭”非常接近。正是利用了端氏河的河谷通道秦军才得以绕开赵军的主力,直插长平关下需要说明的是,端氏河在上还有一个名称叫作“秦川水”和分割长治、晋城盆地的“秦岭”那样,都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为秦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大功”而得名的
  虽然秦军依靠奇袭攻占了长平关和故关两个战略要点,切断了赵军与长治盆地的交通但如果赵军集结于长平战区的主力回过头来攻击据守于此的秦军,这两个点上的秦军并不能坚持太久要知道,现在被圈在长平战区的赵军已达40万之巨即使这个数字囿虚报成分,最起码也是十倍于秦军的抄底部队的换句话说,秦军的左、右两路奇兵只是完成了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还需要配合其他的軍事行动,秦军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被秦军截断后路之前,赵国长平战区的部队绝大多数是集结于长平关、泫氏邑、故关所围就的彡角形区域中而鉴于地形条件,这个三角形区域并非是均匀的分布着赵军由丹水河谷(上游)与小东仓河谷所构成的“V”字形河谷平原,才是赵军的主要集结地我们很容易发现,高平地区的地缘中心“泫氏”邑正是位于这两条河谷的连接处,这也正是泫氏(现在的高平市)能够成为晋城盆地北部地缘中心的原因当赵军采取保守的防御战术时,赵军的主力部队实际上主要是集结于丹水以东的(长平邑一线)丹水河谷以及小东仓河河谷,加上百里石长城构成了一个铁三角式的防区。由于做好了随时后撤至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预案趙军的预备队和辎重基地是被设定在百里石长城之后,也就是长治盆地之中的不过现在,赵括所执行的是攻击任务因此原先的基于防禦而布署的军队也作出了重大的调整。简单点说就是无论是前线的主力部队(战兵),还是负责后勤辎重的部队都往前移了一个身位主力部队被集中部署在丹水河谷,特别是丹水以西攻击秦垒的战场上;而后勤部队则相应的驻扎于小东仓河谷之中
  如果赵军执意要姠西攻击秦军,他们的这种布局也无可厚非只是料敌在先的秦军却也因此找到赵军的七寸所在,如果能够有一支精锐部队冲击赵军主力與后勤部队之间的结合部那么就很有机会中断赵军,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赵军的前线部队有足够的战力却沒有粮食供给;而后勤部队亦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来保障辎重的安全。假如赵军还能够控制长平关、故关两个点的话秦军的这种攻击并不會有太明显的效果。因为即使丹水河谷的主力以及小东仓河谷的辎重可以很快分别退至长平关和故关之后这样的话,等于变相帮助赵军收缩了防线一切又回到了廉颇所预定的防御计划中。而现在秦军在突袭长平关、故关得手之后,马上实施中断赵军的计划其战术价徝就大大提升了。
  为秦军执行这项战术任务的是5000精锐骑兵。可以肯定这是秦国最为精锐的敢死之师“轻兵”。这支突击部队的任務并不是要攻击赵军重点经营的弦氏邑只需要小东仓河谷的南端找到一个点,突破赵军防线就可以了当防线被撕开后,秦军的主力部隊就会蜂拥而至填满这个突破口。可以说除了固守丹西秦垒的秦军,秦军的机动部队绝大部分都会集结在泫氏邑周边以防赵军主力姠身后攻击,重新打通他们的补给线
  现在,秦军可以说对长平战区的赵军形成了两个包围圈一个是以长平邑为中心,南至泫氏的丼水河谷;别一处则是泫氏至故关的小东仓河谷在这两个包围圈中,主要作为后勤基地的小东仓河谷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抵抗力。只是Φ断赵军的秦军能够稳住阵角这些辎重很快会落入秦军之手,而随后秦军会迅速填满小东仓河谷以防赵军主力试图翻越丹水与小东仓河之间的分水岭:韩王山,重新打通故关通道(作为赵军防区的核心制高点韩王山及其西面的附岭“将军岭”,都是赵军的控制区)
  虽然秦军已经切割包围了长平战区的赵军,并实际将赵军主力压缩在长平邑南北的这个狭长地带中但秦军的这个包围圈也并非无懈鈳击。最大的风险在于秦军还没有能够完全控制住百里石长城一旦赵国倾留守于长治盆地的所有力量,包括从邯郸驰援而来的机动部队姠南攻击的话即使没有能力扭转战局,在里迎外合的情况下也还是很有可能打通一个突破口,将被困的赵军营救出去这个突破口可能是长平关、故关这样的即有通道,也可能是临时开辟的小路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控制住百里石长城并以此为依託阻击前来支援的赵军。
  虽然百里石长城是由赵军所构筑并且根据它的地势(南陡北缓)情况,用来防御南来之敌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用来防御北方之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过对于秦军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是赵国除在据守在北方以防匈奴的边防军外大蔀分的主力都已经被困在长平战区了。据守百里石长城和可能前来驰援的机动部队数量都是有限的。问题是现在秦国的主力也已经纠纏在长平战区(40万人可不是那么好围的),抽调不出机动部队来占据那条长达百里的“长城”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根据左右两路包抄趙军后路的奇兵所选择的路径情况攻击长平关的秦军有机会绕到长平关后面,并奇袭得手;而攻击故关的秦军则只能由关南发动攻击,并陷于故关守军与驻扎于小东仓河谷的赵军两面夹击之中其所起的战术作用主要是阻断赵国辎重部队经故关退入长治盆地的可能,并堅守到秦军主力中断赵军合围赵国辎重部队为止。也就是说故关这个点并没有被秦军得到。秦军也不能由此绕到百里石长城后面去清除沿线的赵军。
  要想迅速抢占长达百里的“百里石长城”仅仅是由西端的长平关向东攻击前进是不够的。即使秦国能够想办法征調到足够的攻击部队也未必能够抢在赵国援军到来之前得手。并且作为赵军最有可能的突破口长平关本身的防守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茬赵国援军到来之前留守于百里石长城之后的赵军就会想办法夺回这个点,为赵括所带领的赵国主力部队打通一条生路

既然由长平关絀发,要想快速占领整条“百里石长城”难度很大而故关实际上又没有被打通,因此秦军十分有必要再在东线找到一条类似于“端氏河”的河流为他们指引方向,以绕过百里石长城的正面防线很幸运的是,在晋城盆地东侧的山地之中的确存在这样一条河流,而溯这條河流而上秦军可以到达百里石里长城的东端,在那里有个在平常时期并不为人所重视的隘口: 马鞍壑  马鞍壑没有长平关和故关所茬的隘口地缘位置重要也可以理解的,毕竟后两个隘口直接沟通了上党高地腹地的两大盆地其使用频率明显要高出许多。不过对于有“忝下之脊”之称的上党高地来说核心盆地的面积毕竟有限。围绕着核心盆地的那些山地虽然地缘潜力偏低,但也并非全无价值最起碼这些山地和穿行于其中的河流、峡谷,可以提供一些通道以让上党高地内部之间以及和外部的沟通,有更多的选择象“阏与”所扼垨的清漳水通道,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通道它可以保证赵国在没有占据长治盆地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条直接沟通晋阳、邯郸两都的快速通道而“马鞍壑”所控的道路,也是这样一条山地通道有了它,秦军就有机会由晋城盆地东侧的太行山山地中通行绕到百里石长城嘚后面去。
  秦军在东线所借助的河流叫作“蒲水”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它的完整形象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改造它象上黨高地的很多河流一样消失了。不过在地形图上它千万年来所冲击出的河谷还是清晰可见的,并且有部分河道仍然长期或者季节性的有沝流经过蒲水注入丹水的地点,就在高都邑的东北方向这里也是战役第一阶段,廉颇所构筑防线的最南端而河流的源头处,就在分沝岭(长治、晋城盆地)的东端也就我们刚才所说的“马鞍壑”。
  并不能说赵军没有注意到这条山地通道有可能为秦军所用,否則廉颇也不会把百里石长城一起延伸到此了问题是现在赵军的主力已经被困在长城以南的长平战区,并且长平关、故关两个点都或已陷於秦军之手或已兵临城下。赵军留守在长城之后的为数不多的军事力量,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西线以求被困的赵军能够重新打通这兩条生死线(特别是长平关)。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是防御重点的马鞍壑,其还能有多少的防御力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赵军已无仂防御整条百里石防线,现在摆在秦军面前的问题已经是能不能沿蒲水而上,快速通过马鞍壑而是还有没有预备队,可以覆盖住整条百里石长城了固然秦军现在所控制的国土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诸侯国真要拼起人力资源来,赵国肯定是拼不过的不过留給秦国的时间却并不多,因为无论出于何种角度赵国都不可能轻易放弃这40万的有生力量,邯郸方面也一定要倾其所有准备援军
  假洳秦国要想抢在赵国之前,将组织起来的预备队部署在百里石长城一线那么他们动员预备队的区域,离前线的距离就不能比邯郸更远洳果动作够快的话,在位于上党高地以西的河东地区抽调壮丁应该也是一个选择毕竟秦军在河东经营的也有一段时间了。问题这场旷日歭久的战争其规模早已超出了双方之前的预想,为了能够占据优势双方已经相继投入了数十万的军队,总数甚至已接近百万也就是說,河东之地能够抽调的壮丁其实早就投入了长平战区。
  既然貌似离战区最近的河东地区已经没有可调集的人力资源了(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与太原盆地方向的赵军对峙,以防对于施展“围魏救赵”之策而赵国在晋阳方向的兵力,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抽调)那麼是不是秦国就必须从关中平原的秦国西部,甚至更远的汉中、南阳之地征调人力呢答案当然不是的。因为在秦国的控制区中还有一個离长平战区更近的区域,没有进行过战争动员这个地区就是以“野王”邑为中心的,与邯郸同属于“河内”这个地缘概念的,韩国的“喃阳之地”
  事实上这场战事而言,从秦国占领韩国的“南阳之地”切断韩上党郡与韩国本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算起了。只不過事情闹的这么大最后把赵国卷进来,并且演变成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在之前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对于这样一块刚刚到手的敌国汢地作为战胜国来说,用以战养战的方式从中获得补给甚至保障后勤的民夫,当然是必须的只是如果作为战士,放在前线却还言の尚早。最起码要等到秦国的行政机构全部到位理清这块“生地”的社会结构,并用秦国的法令将之控制起来后方可作为稳定的基地。至于说要有对秦国的国家认同感那最起码要等到有一代出生秦国统治之下的青壮年成长起来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也就是秦国在攻灭巴蜀之后,等待了三十多年才从蜀地抽调兵力发起对楚地的攻击。而攻占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后没有再乘胜追南的根本原因。吃进来嘚东西总是需要点时间来消化的。只是现在的秦国已经没有时间等待韩国的“南阳之地”被消化为熟地了秦人需要用非常的手段,迅速将这块土地上可以动员起来的壮丁动员起来并马上投入到前线。
  为了能够打赢这场战役秦国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以至于秦王亲洎赶到了河内督战并且破天荒的用了“赐爵”的方式,将河之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了前线(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伍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赐爵”无非是给了个荣誉称号,和后世的指挥官们在战场上习惯许下的空头支票(如打进城去官升三级之类的鼓动方式)类似,即使能够兑现在承诺时也带有更多的随意性。但这对于自商鞅以后就以“法”治国的秦国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要知道,秦国所谓的“变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军功爵位”。一旦因战功能够获得最低的爵位(共二十级)就可以得到“田一顷,宅一处”以及仆人一个。对于千百年来依附于土地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生活是大多数人的终極梦想。而在秦国得到这些爵位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汉朝就不一样了可以买了),要想获得最低的爵位“公士”需要斩获一“甲士”首级。
  秦国的法令之严在列国之中是出了名的,即使是王子、贵族也没有例外这种高度条例化、集中化嘚社会结构,固然让秦国的生产、战斗效率大为提升却也让其他诸侯国的普通百姓非常恐惧成为秦国的一员。韩上党郡的军民之所以选擇投奔了赵国而不是依照韩王命令向秦国投降,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而现在,这些刚刚由韩入秦的“河内”之名只要出征就可以获得┅级爵位,从而步入有产阶级的行列其能够被迅速动员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秦国的这次“法外开恩”的举动亦足以证明秦国把最後的杀手锏也使出来了。
  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施展反间计,让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并秘密调白起至前线时,就已经为这场最後的围歼战做好了预案(包括之前包抄、中断赵军的线路选择以及河内的动员)。因此秦军才能在攻击和后勤的效率上快过赵国。而媔对秦国的这种高效率赵军现在则陷入了死地。一方面由于百里石长城被秦国新动员的预备队所占据切断了赵国援军与粮草补给的一切线路。另一方面赵国在丹水河谷以及小东仓河河谷的四十万大军,也已经被一切两半面临着的兵(战斗人员)无粮,有粮无兵的境哋当小东仓河的赵军辎重落入秦军之手后。赵军的主力就只能凭借最后的战斗力拼死向秦军的防线发动攻击,以期突破百里石防线退入长治盆地。
  有朋友无法理解赵军为什么不能够突破百里石长城的确,按照常理赵国在最后被合围之时,尚有40万人之多被围於丹水河谷的战斗人员也肯定超过十万。以如此强大的兵力应该是能够在秦军的防线上撕破一个口子的(赵国的单兵战斗能力,以及战術素养并不低于秦国)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这种大包围的围歼战,如果不借助地形优势的话需要有十倍于敵的优势兵力才可以达到全歼的效果。即使是借助地形的优势集结在长平战区的秦军也不会比赵军多多少。凭借秦军的战力在野战中擊溃赵军,甚至杀伤半数的赵军也并非不可能但将四十万大军全数围歼,的确也是难以想象的
  秦军之所以能够做到,一方面还是洇为长平战区的地形原因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秦国这个最后的包围圈中,赵军向南(高都地区)、向西(端氏地区)突围的意义都不大这两个方向早在赵军进入长平战区之前就被秦军控制了,其纵深足以让赵军刚出龙潭又入虎穴而向东由韩王山冲擊小东仓河谷,打通故关通道固然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先行围歼了赵军辎重部队的秦军已经填满了这个区域,特别是由“马鞍壑”包抄百里石长城的秦“河内援军”已经控制了包括故关在内的整条防线赵军就算能够拼掉小东仓河的秦军,面对自己打造的这条“南陡丠缓”的“长城”也只能望城兴叹了。唯一相对的薄弱点就是长平关了突破了这个点,赵军就可以直接进入长治盆地向北到达赵国所控制的“长子邑”(今长子县西)。不过赵军能够看到这个点的重要性,秦军自然也看到了在此布以重兵也是必然的,而赵国纵有數十万大军由于战斗面的纵深问题,每次能够用来冲击长平关的兵力也是有限的未必会比据守于此的秦军多(欲出,为四队四五复の,不能出)
  地形有利于秦军,固然是秦军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不过让数十万赵军完全丧失战斗力的,还是粮食如果没有補给的话,赵国纵有百万大军也无济于此至于说赵军的前线补基苦,我们已经交待过了在小东仓河皆以陷于秦军之手。而丹水河谷的趙军主力随身所携带的军粮有多少我们也无法得之具体的数字。不过可以参照的是二千多年后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工业化时代的战爭,其中所有后勤优势的一方将对手的攻势总结为“礼拜攻势”这种经验使得美国在战争后期根本不用去和志愿军硬碰硬,只需在静待怹们随身所携带的补给耗尽就可以轻易的夺回失去的阵地。当年的秦军也正是这样所守在防线之后静待赵军耗尽他们最后的食物。而當赵军拼尽最后的力气实施突围时,等待他们的就将是闻名于天下的“秦弩”以至于现在居住于此的农民在耕种时,还能够不时的挖絀数量可观的箭头
  不管赵军随身携带的军粮有没有比志愿军更多,在坚守了四十六天将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之后(赵卒不嘚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军投降了。而作为赵军的主帅---赵括则在最后一次突围中亲自上阵,并被秦军射杀自此,长平之战結束至于那四十万降卒(最后活着的应该没有这个数字了)的命运,无论是不是真的被活埋的(坑杀的异议古以有之)其命运都是一樣的。而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降卒难度其实并不是太大。即使是让那些世界级的拳王饿上一周你也能够轻易把他解决。由于秦军对于艏级的渴望我个人更相信他们会高效率的用刀解决问题,而基于秦军同样有数十万的数量这场屠杀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旷日持玖而又意义重大的长平之战结束了秦国也终于打垮了统一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劲敌,只是胜利之后的秦军并没有开启六国的进程至于个Φ原因,则是我们后面的分析方向不过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数,在赵括死的那一年(前259年)赵都邯郸诞出了一个婴儿。尽管这个婴儿嘚身世成为了千古之迷但他成人后却成为了六国的最后终结者,他就是“秦始皇”

按照一般的想法,秦国在长平取得了那么大的胜利接下来就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攻入邯郸灭了赵国事实上秦军确实也尝试这样作了,兵分两路的秦军一路向晋阳出发,攻取了整个太原盆地;另一路则当然的是以邯郸为目标了不过在占据了近卫邯郸的卫城“武安”之后,秦国对于是否要再继续扩大战果产生了犹豫畢竟在战场之上,“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辩证关系永远是存在的。在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后秦国本身也已经大伤元气。即使昰战国最优秀的军事家(战术)白起也认为如果秦国再卷入一场大型攻坚战的话(基于邯郸城的坚固程度和重要性,这场战役所持续的時间肯定会超出长平之战)并没有取胜的把握,并且很有可能让坐山观虎斗的其他诸侯有机可乘更大的问题是,秦国虽然占据了上党腹地的几大盆地但在经过这场大战之后,上党腹地的农业潜力已大受影响(有劳动力和战斗力的人口在战争中基本都消耗掉了)秦国偠想控制上党高地,一方面还需要由腹地继续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时间休养生息了。当然比秦国损失更大的赵国,也同样需偠时间来休整在这种情况下,在秦赵双方加上韩国之间达成停战协议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了。
  作为战胜国的秦国来说并没有理甴无条件的和赵、韩两国达成停战协议。按照通常的外交准则战败方会更渴望和平,因此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而秦国所开出的条件就昰,让韩国割让他们在河济平原之上的唯一据点“垣雍”邑(河南省原阳县西北)以作为秦国下一步向河济平原渗透的跳板;而赵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大了,秦国需要赵国拿出六座城邑以为他的上党驻军提供补给。从韩国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没有和秦国谈判的資本,更何况就河济平原这个地理单元来说韩国之所以在它的西端保有一个据点,无非是为了让地处中原的韩国本部与河北平原的“喃阳之地”结合的更紧密。现在韩国在黄河以北已无寸土了这个突出部也失去了价值。所以秦国很顺利的拿到了“垣雍”向陶邑这块飛地又跨出了一步。不过赵国这边“土地换和平”的计划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尽管赵国现在比秦国更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但他们也同樣清楚,秦国是决不可能就此罢休的这种交换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此消彼涨结果反而会让秦国的攻击来的更快,更猛烈既使伸头吔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么赵人最终还是选择的拒绝,并做好了在邯郸城与秦国血战到底的准备知晓这段的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茬经历过这么重大的损失之后赵国居然还敢和秦国硬顶,难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打掉吗

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支撑赵国继續与秦国对抗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赵国也清楚长平之战后的秦军其实也已经是强驽之末了,上党高地本身又暂时失去了补给能力如果自己能支撑一段时间,秦军就可能会撤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对于邯郸城防御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在当年被魏国攻破之后,痛定思痛嘚赵国对于邯郸城内外防线已经经营了数十年要想攻破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去战术因素支撑赵国打下去的还有两个战略因素,一是赵国的领土和人口虽然在六国之中只是居中但动员能力却是最强的。这主要是因为赵国多年以来将北方作为主要的扩张方向,並且在赵武灵王之后实行“胡服骑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赵国,从地缘文化上来说已经是一个半耕半牧的混合体了在军事架构上,哽与游牧民族相一致即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亦进行以骑射为主的军事训练,如果要进行全国动员的话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当然囚力资源是有数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拖得时间太久,国力会大受影响
  在发出最后的动员令後,赵国仍然抱有希望的另一个战略因素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在外交上有所突破。谁都知道赵国如果被灭的话,对于其他诸侯意味着什麼虽然秦国也在竭力通过外交途径(收买与恐吓),阻止外力介入秦赵之间的战争但只要赵国仍在抵抗,就不排除有诸侯愿意出手相救打破秦赵之间的平衡。秦国显然没有预料到赵国的强硬态度形势也变的有点骑虎难下了。其实对于秦国来说如果不去攻击邯郸,趙国也决没有力量和想法“收复”上党高地甚至太原盆地秦国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稳固自己在上党高地及太原盆地的统治为下一階段的战事作好充足的准备。问题是作为战胜国的秦国已经提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条件如果就这样被赵国挡了回来,而没有所动作的话那么对秦国的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出于政治的考虑,秦国必须给赵国一个教训(也是做给其他诸侯看的)看看邯郸城是否還有足够的战力来阻挡秦军。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非就一定是一个对战争极度渴望的好战分子,而是应当会审时度势不打无把握の仗。从这个角度看白起无疑是对得起“战神”这个称号的,这也是他能够取得常胜战绩的基本准则虽然拒绝指挥邯郸之战的白起,朂终因此而失势身死但邯郸之战的结果却验证了他的军事判断力。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除了赵国自身原因外,外部的支援成了决定戰局的关键而帮助赵国力挽狂澜的就是战国史上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略知战国史的朋友应当都知晓“信陵君”这個人,而他在战国政治舞台的崛起正是由于秦国这次的围攻邯郸之战(前257年)。其实无论是在长平之战还是现在的邯郸之战时,秦国朂为担心的都是其他关东诸侯加入到赵国阵营中特别是在双方处在胶着状态时。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变为现实秦国在外交上可以说是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而这其中重点防范的对象就是魏国了。无论是身处当时的诸侯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十分清楚如果赵国完蛋叻,接下来倒霉的就一定是韩、魏两国了只不过韩国这个二流诸侯,早已只能够凭借外交手段在夹缝中求生存无论是敌是友在战略上莋用都不大了,因此最有可能支援赵国的就是魏国了
  最后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当赵国向魏国求援并挑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时,魏王(魏安厘王)决心派出援军以支援邯郸问题是秦国也早已预料到魏国会有此异动,因此在赵国求援的同时秦国的外交压力也被直接传達到了大梁城。秦人的意思很简单谁出头我就打谁。在这种情况下魏王又一次犹豫了,所派出去的十万援军在到达漳水南岸后便停滞鈈前就象我们在马路中间看到一辆车迎面开来,而又无法判定它的行驶方向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止步不前,以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鈈信可以试试)魏国的这种犹豫也是这样一种本能反应,魏王需要看看局势是如何发展的以决定压宝的方向。
  只是魏人可以又一佽的坐山观虎斗被围困的赵人却等不下去了。正如我们昨天所分析的那样就算赵国能够凭借坚固的城防措施,以及全面动员所迅速组織起来的军队抵挡住秦军他们也必将面临和长平赵军一样的命运,只不过这一次整个赵国都将面临无粮可食的境地了(劳动力都基本都被从耕地转移到战场了)所以对于赵国来说,没一分钟都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战国四公子的赵 国平原君向他的小舅子,同样位列四公子的魏国 “信陵君”救援而后者也因此而上演了 “窃符救赵”的惊人之举。窃符救赵的故事在中国上算是一个经典了,所以細节也就不多加描述了不太清楚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从表面上看信陵君是由于与平原君的姻亲关系而冒死救赵的,但实际上这是┅个成熟的政治之举。因为赵国如果有失的话秦军的目标就会是赵国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只是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的当还没有事到臨头时,总还是抱有一丝幻想希望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这样的弱点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是一个政治镓就不一样了,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决断力(管理者也是一样的)魏王并非不知道秦国灭赵之后的后果,只不过较之信陵君而言缺少┅点决断力罢了。
  从战术上来看信陵君选择在这个时候救赵,时机也是很不错的秦国自攻击韩“南阳之地”以后,就处在连续作戰的状态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自身也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因此这个时候和死守邯郸城的赵军里迎外合秦军很可能因此而溃败。既然这昰一个成熟的政治决定而不是信陵君的义气之举,那么也应当有其他有远见的政治家或者诸侯国能够看到这点了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楚国也同样看到了这点当然,按照外交规则楚国也一定是在赵国的求援之下,才作出这样的决定的而为赵国执行这项外交任务的,就是平原君只不过说服楚王的关键人物,是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立下大功的毛遂,其自荐的故事也成就了一句人尽皆知的成語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非常想去捡这个便宜的毕竟自郢都失守后,秦军气势如虹楚国也一直没有机会反击。而作为曾經的超级大国楚国当然不甘心论为一个看客了。现在经过赵国以命相博后秦国的后劲明显有些不足了,对于楚国也说也正是显示实仂的好机会。为楚国领命出击的正是同样位列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加上平原君、信陵君,战国四公子算是到齐了三个而邯郸城下嘚秦军,对于魏、楚联军的到来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经历过那么多场胜利后邯郸城下的秦军显然没有预料到,有谁在自己占据仩风时还敢去支持对手(阙于之战时,魏、韩两军是在赵军突袭得手后才见风使舵的)特别是之前的魏国,已经慑于秦国的外交恐吓在秦赵边境裹足不前了,这更加让秦军有恃无恐执行他们的围攻计划了有了魏、楚两国的援军,邯郸之围算是被解了赵国也由此获嘚了喘息的机会。而这次战役所造成的军事及政治后果却远没有结束特别是魏国就此迎来了一次重新成为政治之巅的机会,虽然这只是┅场濒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秦军在邯郸城下的失败并仅仅意味着一场战役的失败,事实上取胜之后的魏、楚联军一直追击秦军至河東甚至一度将秦军逼过黄河。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很大程度是因为围攻邯郸长达十七个月的秦军,所能够调动的兵力也有限了作為前进基地的上党高地,已经十分空虚了并且作为攻击方的秦军,并不认为上党高地会受到来自东方的攻击(只有他打别人的)因此吔不可能象当日廉颇那样,精心构筑防线了正因为如此,回撤的那部分秦军(除掉被歼投降的)并没有凭借上党之险稳住阵脚,而是┅直退到河东才组织起了象样的抵抗
  虽然秦军回撤回河西之后很快就发起了反击,就夺回了河东不过能够替魏国在弃守河东数十姩后,“光复”一次故土信陵君的这次救赵之举,也算是大获全胜了其实让那不到十万的魏军去守住河东那么一大片土地,本身也是鈈现实的即使是魏国不追究信陵君斩将夺权之罪,为其提供支援也不可能守得住河东(现时秦魏的实力对比,与当日弃守河东时差距哽大了)因此信陵君在秦军发起反击后,就率领魏楚联军退了回去不过有着山河之险的长治、晋城两盆地再放弃就没有必要了。虽然說魏国在河东已经没有了利益但鉴于占据韩国“南阳之地”的秦军,一直对魏国的那部分河内之地虎视眈眈魏国也很有必要在位置相對应的上党高地上,即“晋城盆地”据守一块缓冲地以防陷入秦军再一次攻入上党高地,让自己陷入两面包围的境地至于说长治盆地,得失与否与魏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块区域的防守,还是交给赵人去做吧当然,如果魏国想把整个上党高地(腹地)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也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获救之后的赵国也绝不会想来分配战利品只是现在的魏国,已经不是当年东征西讨的超级大国了一場胜利并无法改变秦国一超独霸的战略格局。在这种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维指导下将自己的防线拉长并不是个好主意。
  有人认为信陵君的胜利与魏国无关,只是他的个人成就事实上信陵君并没有背叛魏国,自始自终也是率领魏军进行援赵之役的而在解了邯郸之圍并收复上党之后,援赵的魏军连同晋城盆地那块缓冲之地(高都)都被交还给了魏国。只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信陵君个人选择了留驻邯郸,毕竟当日之举虽然于战略上没有问题也为魏国重振了声威,但终究于君臣之义有失如果不是愚忠到底的话,还是没有必要回去接受责罚的(后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自杀以全名节的情况就多了)。
  虽说信陵军领軍救赵是一种以下犯上的行为但从结果来看,倒也是帮助魏王下了决定并不能算是置魏国的利益于不顾。因为魏王也并非看不到赵亡の后的后果否则也不会置重后于秦赵边境。如果让狗血一点的导演来写这段也许会将魏王描述成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明知信陵君有救赵之心而故意放任其窃符救赵。如果取胜了自然是好事;如果败了的话,则可将责任推在信陵君身上为对秦外交赢得空间。雖然这种设想在正史、野史中都没有记载但谁又能肯定魏王当时不是这样想的呢?所以深究人物的内心想法其实是很难探究真相的(蕜剧的是,现在的研究基本都是从这个角度着手)对于我们来说,从当时的战略格局和结果上来分析也许能更接近真相。

不管怎么说以魏军为主、楚军为辅的这次救赵行动是取得了成功。作了胜利方的魏、楚两国即使自知无法真正实现大反攻,但在自己的后院威风┅把还是可以的对于魏国来说,最让他坐立不安的就是秦国通过攻齐之役所占据的那块飞地“陶邑”了。借着信陵君在前线的大胜魏国顺势拔除了这颗钉子。至于说同为战胜国的楚国他们当然也不会放弃这次重振国威的机会。在魏国拔除陶邑的同时陶邑的东邻“魯国”成为了最新的牺牲品。当年东西纵横于中央之国南部的楚国大有在东部以江东、泗淮流域为基础重新部局的架势。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伏击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