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吃了这么久都以为时间久了就把你忘了是豌豆,但是始终觉得这不是豌豆,有点奇怪,口感也不像,这到底是什么啊?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长得像豌豆,比豌豆小,是不是大巢菜?能吃吗_百度知道
长得像豌豆,比豌豆小,是不是大巢菜?能吃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点象嫩皂荚
额,我觉得像豌豆
嫩时象豌豆
那是什么?
野生的,路边采的
可以用开水绰一下在素炒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豌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豌豆生了豆芽还能吃不?是不是这个即使煮熟了也会中毒的?有没有用这个生豆芽吃的?_妈妈网问答
向您推荐:
所在城市:
所有回答:0
最佳回答:0
采纳率:0.00%
豌豆生了豆芽还能吃不?是不是这个即使煮熟了也会中毒的?有没有用这个生豆芽吃的?
宝宝年龄:宝宝1岁2个月
所在城市:无锡
所有回答:37008
最佳回答:10729
采纳率:28.99%
宝宝1岁2个月
生了豆芽最好是不要吃,正所谓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选择新鲜的是最好的。
八月樱桃ww 4人回答
酷酷小吧 2人回答
春天绿水 2人回答
水清云淡z 2人回答
特瑞德央 2人回答
打算dhdghdh 1人回答
倪米欺负嘛嘛 2人回答
零伊 8人回答
零伊 10人回答
./_8082 4人回答
共有1个答案
全部回复列表
宝宝年龄:宝宝2岁5个月
所在城市:广州
所有回答:155617
最佳回答:20004
采纳率:12.85%
宝宝2岁5个月
一般的都是可以吃的啊,这个好像 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啊,你担心的话就是不要吃的好了
06-02 15:07
选择分类备孕期
客户端下载豌豆家 | 豌豆实验室 Blog
回到豌豆家
下载豌豆荚
文字、音乐和电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之为「内容」。我是内容的重度消费者,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手机应用里面的文章、资讯,也喜欢尝试新的、有意思的内容型应用。
所以,之前就有了「」。豌豆荚一览可以在一个地方看尽来自不同应用的最新内容,提高内容发现和浏览的效率。
但这也只是故事的一半。
故事的另外一半是,我们从哪里发现这些内容型应用呢?
在应用商店里。
但根据豌豆荚对各大应用商店的数据统计,在应用商店的首页推荐中,内容型应用占比却不到 5%。应用商店推荐它们的效能远低于工具型应用和游戏,除了众口难调,另一个原因是内容型应用不比杂志——用户拿到杂志的一瞬间,至少可以通过封面的设计、标题和风格判断它是否合自己口味。
而躺在应用商店里的内容型应用是怎样被讲述的呢?「XY」、「煎蛋」、「芝士」……单看名字不会对应用有什么概念,「分享生活美一刻」、「全宇宙最好玩的 APP」、「在这里遇见惊喜」…… 看描述也分不清它是做什么的。
但现在用户在应用商店里判断是不是值得下载一款内容型应用,也就这些而已。
一直以来,那些包裹着优秀内容的应用就像摆在货架最底层的商品,很难被用户在应用商店以符合时宜的方式找到。一个 icon、几张截图和一句话简介的作用,甚至不如报刊亭上一本杂志的封面来得直接。
我们尊敬对好内容有需要的人,更尊敬那些因为发现方式单一而错失了直面用户机会的内容提供者。因为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对知识和美好的不断追求。
所以,继「豌豆荚一览」以后,本周早些时候上线的豌豆荚主产品中,我们把故事的另外一半给填上了——我们针对内容型应用做了一个新功能,叫「应用预览」。
「应用预览」可以让你在安装应用之前,直接预览应用内的内容,比如「Medium」的文章、「500px」的图片、「开眼」的视频。这就像翻阅杂志一样,在决定是否下载之前,给你足够的信息判断。
「应用预览」中提供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它不像截图和描述,放上去就静静在那里代表这款应用好久。它让你了解到的,永远是这款应用最新的样子,最真实的样子。
最后,我们为这个功能做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以此表达内容在我们心里的样子。希望你会喜欢。
感谢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内容的 和 ONZ。
最后提醒一下,国内做互联网环境真的很恶劣,要下载豌豆荚,请直接到 。
这是一封「一个」写给大家的信,由于平台所限,把它放在豌豆荚 Blog 发布。
文字、音乐和电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之为「内容」。
好的内容是生活的养料,是漫长黑夜里的微光,它不能帮我们抵抗世界,却给予踏踏实实的温暖。
我们尊敬对好内容有需要的人,让我们坚持对知识和美好的追求,让我们相信一直做着对的事。
但就像是摆在货架最里层的商品,作为一个提供好内容的应用,我们很难被用户在应用商店以符合时宜的方式找到。一个 icon、几张截图和一句话简介的作用,甚至不如报刊亭上一本杂志的封面来得直接。
今天想感谢豌豆荚,这个我们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刚刚发布了「应用预览」功能。
当你在豌豆荚里搜索「一个」,你可以看到来自「一个」的最新文章,而不仅仅是货架上冷冰冰的商品名称。很多其他类似的内容型应用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推荐。
我们很高兴,从此以后「一个」不再是被「描述」,而是能被你「感受」。
最后,豌豆荚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Moleskine 限量版口袋笔记本。希望能帮助我们将这个消息分享给更多喜爱内容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够通过「豌豆荚应用预览功能」找到更多喜爱的内容类应用。成功分享到新浪微博,就有机会获得,一共 5 份礼物给你们。
分享时请复制如下内容作为分享语放在链接之后,让你的朋友们更了解这个活动:)
#献给喜欢好内容的你# 豌豆荚推出「应用预览」功能,安装之前就能预览应用内的内容。点击链参与活动还有机会获得「Moleskine 限量版横间创意笔记本」@豌豆荚 @一个App工作室
愿你能与更多的好内容不期而遇。
这是一封「堆糖」写给大家的信,由于平台所限,把它放在豌豆荚 Blog 发布。
文字、音乐和图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之为「内容」。
好的内容是生活的养料,是漫长黑夜里的微光,它不能帮我们抵抗世界,却给予踏踏实实的温暖。
我们尊敬对好内容有需要的人,让我们坚持对知识和美好的追求,让我们相信一直做着对的事。
但就像是摆在货架最里层的商品,作为一个提供好内容的应用,我们很难被用户在应用商店以符合时宜的方式找到。一个 icon、几张截图和一句话简介的作用,甚至不如报刊亭上一本杂志的封面来得直接。
今天想感谢豌豆荚,这个我们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刚刚发布了「应用预览」功能。
当你在豌豆荚里搜索「堆糖」,你可以看到来自「堆糖」的最新内容,而不仅仅是货架上冷冰冰的商品名称。很多其他类似的内容型应用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推荐。
我们很高兴,从此以后「堆糖」不再是被「描述」,而是能被你「感受」。
最后,豌豆荚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Moleskine 限量版口袋笔记本。希望能帮助我们将这个消息分享给更多喜爱内容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够通过「豌豆荚应用预览功能」找到更多喜爱的内容类应用。成功分享到新浪微博,就有机会获得,一共有 5 份礼物给你们。
分享时请复制如下内容作为分享语放在链接之后,让你的朋友们更了解这个活动:)
#献给喜欢好内容的你# 豌豆荚推出「应用预览」功能,安装之前就能预览应用内的内容。点击链参与活动还有机会获得「Moleskine 限量版横间创意笔记本」@豌豆荚 @堆糖
愿你能与更多的好内容不期而遇。
今天是我们设计奖四周年的聚会,这个聚会的主角是待会儿和大家做分享的五位曾经获得豌豆荚设计奖应用设计师,现在我想花一些时间给大家介绍豌豆荚设计奖的源起和这四年的发展。
如果说豌豆荚设计奖的源起,得从豌豆荚自己来说起,豌豆荚是 2010 年创办的,在那之前我自己是在 Google做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五年前我们开始做豌豆荚的时候,脑子里有很多的想法、使命和愿景,归根到底,最简单、最朴素的想法是希望中国的 Android 用户能够享受一款在设计上非常优秀的产品。
豌豆荚早期的产品,不管是手机助手还是早期手机上开始做应用的发现、应用的搜索,其实从产品的形态来看,都不是国内最早来做的,但我们认为我们的产品和想做的事情是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最好的用户体验,而且我们的研发、工程和设计的实力也让我们可以做到这些事情。
在豌豆荚第二年,也就是在 2011 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做第二个产品,第一个产品是刚刚看到的手机助手。豌豆荚第二年做的产品就是豌豆荚应用搜索。豌豆荚应用搜索帮用户做的事情是搜索和发现应用,我们当时也还是想做与众不同,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应用商店的方法来做应用搜索,我们做的应用搜索引擎,通过这个用户可以在一个应用里看到所有的应用商店的所有更新、所有精选应用。既然是一个搜索引擎,首先我们给它第一个要求是客观的,整个的界面和内容都是机器去生成的结果,所有的推荐都是用机器来做的。
同时我们在做非常客观的搜索引擎的同时,还是希望能够把我们非常主观的关于设计的一些小的想法给放进去。这是我们在当时的右上角留了豌豆荚设计奖的位置,我们非常希望把关于设计的想法放到非常客观的产品里面去。
这和 2011 年 Android 的现状非常有关系,这是 2011 年 Android 2.0 的截图,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用 Android ,但并不是因为它设计好,而是因为 Android 非常开放,上面可以折腾很多的东西,也可以非常顺的用 Google 的产品,这是在当时的 iOS 没有办法做到的。我们是在 Android 上的创业公司,我们身边很多朋友却不喜欢用 Android ,包括我的家人也是,非常不喜欢用 Android ,去问为什么?大家会说 Android 太丑太难用。我们是一个 Android 的公司,自己也不是太服气,所以尽管是一个小的公司,也希望在这上面做一些事情,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看法和现状。所以 2011 年的时候,随着我们推出豌豆荚第二个产品,豌豆荚应用搜索的同时,我们推出了豌豆荚设计奖。这是 2011 年第一次面市的时候给设计奖做了宣传的 Banner 。
2011 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去做手机的应用和手机创作的时候很多时候用的还是非常传统的思路,比如说大家会觉得渠道是商业是整个产业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不是好的设计。所以我们当时虽然是一个小的公司,我们还是想用我们的力量,让行业里面相对来讲比较小众更重视设计的应用能够在豌豆荚得到更大的回报。所以豌豆荚最早的时候每周固定在首页里面专门有一块留给获得豌豆荚设计奖。到今天豌豆荚,大家也可能会看到,还是有很多的位置是预留给设计奖的,比如左边是豌豆荚独有大图的通知,在每周五晚上会给所有用户发送单周的获得设计奖的应用,这是“每日故宫”的例子,他们的手机上会显示这么大的一个图片,我们做得非常的精美,所以用户也非常的喜欢。这样的通知,应该说它的商业价值也是非常大,但我们只留给设计奖。同时,下图右边是豌豆荚首页的 Banner 。这应该是在昨天产生的这周的豌豆荚设计奖的获奖应用——“懒人周末”。我们也是希望把首页最好的位置留给获得豌豆荚设计奖的应用。
我们去年重新做豌豆荚品牌梳理的时候,访谈过很多的用户,问他们豌豆荚这三个字在他们的心里意味着什么?很多用户会说豌豆荚懂应用,其实我们听到还挺开心的。我们再去问,为什么觉得豌豆荚懂应用?这是其中的一个用户给到我们的答案,这位用户说,我只信赖豌豆荚里面的APP,设计奖里面的应用不眨眼全部下过。我们发现用户觉得豌豆荚懂应用,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用户觉得豌豆荚懂应用的设计,很多用户把豌豆荚和设计这件事划上等号,而设计这里面最大的载体是我们在四年前创办的豌豆荚设计奖。用户越来越信赖豌豆荚设计奖,是他们发现好应用的地方,这是我们今天来看会觉得是做得很成功的一件事情。其实做这四年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时间非常纠结和犹豫,2011年的时候只有我们在做设计,我们有点怀疑说是不是有点孤掌难鸣的感觉。我们把最重要的位置一开始留给了豌豆荚设计奖,用户是不是买账。所以今天用户非常认可豌豆荚设计奖其实也离不开豌豆荚设计奖的团队,还有获得设计奖的开发者的共同努力。
豌豆荚设计奖做了四年,从2011年到今天每一周都风雨无阻的评选一款应用,到今天来讲一共评选了210期设计奖的应用,我们在一年一年的看过来,花了一些时间看豌豆荚设计奖上面所有的获奖列表,一年一年看过来,会觉得整个Android设计的水平提升得非常快。还有一些更开心的是有一些初期候选的应用,一开始比较默默无闻,但今天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专机必备。这 210 款应用来自腾讯、豆瓣等大公司,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小开发者,像贝壳单词还是在校的学生开发的应用。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有一段时间实在找不出可以评选的设计奖应用,差点断档。尤其是在我们初期的时候,符合我们标准的应用非常少,到了中间和最近每期都有几十个备选,这也是我们在这四年发展当中,发现设计这件事情在整个行业、开发者的眼里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表现。
其实豌豆荚一直会做一些看起来吃力不讨好,反馈的周期特别长的事情,我们今天播种,但是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有收获。豌豆荚设计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项目,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抱着非常纯粹的想法来做这样的项目,四年的时间我们坚持做,到今天来看,我还是很庆幸把这件事情做下来,同时也得到用户和行业的认可,让豌豆荚与懂应用、懂设计、懂用户这样一些词划上等号。
除了我们以外,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觉得设计非常的重要。这张图是四年前 2011 年时候的 iOS 和 Android 的对比图,iOS 当时是3.0,Android 当时是2.0。Google 过去也非常重视用户的体验,但对用户的体验更多是在技术方面。我过去在 Google 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老板要求是我们的产品界面一定要做得非常冷冰冰、非常生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 Google 是非常客观、非常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再来把 iOS 和 Android 平行来放的话,尤其是从去年的 Google I/O 还有刚刚闭幕的今年的GoogleI /O,其实 Google 在设计层面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Google 去年发布的 Material Design ,右面这张图,它是使用非常优秀、非常一致的界面设计来统一所有的产品,而且就 iOS 相比,它并不是跟在 iOS 的后面,它既不是苹果最早期的拟物化的设计,也不是后期的非常扁平的设计,而是探索出来一种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就是这样的纸张的感觉,非常强调传统的排版的观念,对对齐、图形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是 Google 在设计上做出自己特有的风格,我们现在的产品主体还是在 Android 上,Google在设计上的重视也是我们非常受益其中的。
同时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设计为核心的竞争力公司,比如最左边的锤子。很多的用户和媒体评价锤子的时候,包括我自己也是锤子的用户,看它 launch 的图标和设计是软硬件一体化,还有像小米、魅族和新发布的氧OS。其实都是把设计放在很重要的一点上,而不仅仅是像过去只是跑分和只是看性能。我们相信好的设计会受用户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对销售应该是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设计好也变成用户选择要不要使用一个APP非常重要的标准,这是我们从豌豆荚应用的评论也可以看出来。
豌豆荚设计奖早期的时候挑选应用推荐给用户,但到了去年我们会发现除了给用户推荐应用以外,我们还有这个能力去了解更多应用后面的故事,把更多应用里面的东西,应用背后的故事给到用户,这也是豌豆荚懂应用的一部分。从去年开始我们和产品的设计师在每期设计奖里,我们跟获奖的设计师有一个交流,发现每一个设计师看起来一个简单的界面后面,每一个设计师其实都有几次和几十次不同的探索,很多的设计稿做了一半,很多的好的 idea 最后都没有实施。所以我们跟设计师去探讨每一处的改动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看出,到底在自己的理念和用户的需求以及商业等等方面怎么拿到好的平衡。这其实也是跟豌豆荚自己做产品设计的状态和追求是一样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邀请到的几位设计师,请他们用这个题目来做分享,就是恰到好处的设计。
豌豆荚自己对设计也是有一样的看法,这是2011年的时候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做的一个讲座,其实也是设计奖刚创办的时候。当时这个讲座的标题是“设计和创业”,我自己一直认为设计是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技术、商业以外,设计也应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自己对设计的理解,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豌豆荚其实也是一直在用非常努力的为用户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我们识别用户的问题是什么,并且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会为了设计而设计,我们设计的目标是让用户享受更顺畅、更友好的体验,同时功能更易用,内容更可读,也更容易被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拿捏一个设计的尺度和怎么样恰到好处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举最近豌豆荚产品里面的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自动装”,因为豌豆荚自己并不是系统级的应用,升级的时候是需要用户反复的确认是否要升级,这里有很多的权限并没有经过更改,用户可以放心的点击升级,点击升级的工作变成了非常机械性的负担。所以我们最近用Android的Accessibility的功能发布了一个叫“自动装”的功能,它可以帮用户在豌豆荚里面安装和升级的时候自动点击,用户所需要的按钮,大家可以看屏幕上的演示。其实只要完成它的功能,我们只要把这个功能做出来就可以,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我们还给了一个魔方的动画,这属不属于恰到好处的设计,它看起来是不是一个很有用的方式呢?其实并不是,因为在整个制作安装的过程当中,用户会自己在进行点击,我们会考虑到用户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自己在操作,可能会担心有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或者自己不可以控制的一些行为。也就是在这个程度上,我们考虑过很多不同的方案,最后我们选择用一个简单的魔方给用户表示我们后面帮你进行简单的操作,这个魔方一方面把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也能够非常透明的让用户看得到操作,尽管没有特别实际的功能,但还是可以给用户非常安全、非常可控的感觉,我们觉得这个设计是必要的。同时我们最后使用这个魔方的动画,但是我们发现用户一直会想说,它会不会最后转成功了,这里面也增加了在等待过程当中的趣味性,在等待安装过程当中里的焦虑也不会那么多,这是第一个例子。我们觉得这是恰到好处的设计。
第二个例子,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我们发布了这个产品,叫做“Snap效率锁屏”,最主要的目的是可以拉近用户和应用内的信息之间的距离,我们发现很多的用户手机解锁的时候只是为了看一个应用里的通知或者看一个非常快的信息,我们考虑主要的点是怎么样能够把用户最关注的信息直接显示在锁屏上。和很多市面上的锁屏产品项目,我们非常专注在怎么帮用户提高效率上面,所以我们就没有去任何比较花哨的解锁的设计,而是用最朴素的设计。同时,当用户有信息来的时候,我们还会把整个桌面的背景变暗,整个的信息能够在用户的壁纸上更清晰的显示出来,这里面没有更多的装饰,我们给用户最少的信息和最少的干扰,我们也认为是恰到好处的设计。
第三个例子,最近豌豆荚的应用收缩里面对应用分类做了一个小的调整。豌豆荚的应用一直是用比较大的面积来展示,大家可以看左面的图片,有图表、有应用的名字、有安装的按钮和有多少人安装,有它的大小,下面一行字是它的简单的介绍。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考虑的产品是在豌豆荚的首页的位置,用户可能看到一个新的应用并不熟悉,所以需要读这么一句话了解聚美优品是做什么的,1号店是做什么的。我们后来是把这样的设计引用到分类里面去,今年我们重新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当一个用户经过层层点击,打开豌豆荚,点分类、再点购物、团购,进来的时候,会看到自己将想要查到什么东西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在这个角度上这句话对用户没有额外的信息量,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把这句话从分类当中减掉。这样子结果是,单位链接变少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展示更多的应用。对于用户来讲可以在一个界面看到更多的应用,并没有减少影响用户决策的信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做了非常简单的减法,这也是非常恰到好处的设计。
这是在过去的四年里豌豆荚的设计奖,我们为很多的应用带来第一批的用户,我们同时给很多的用户推荐了最开始经过Android的时候一些设计最好的应用,让他们对Android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豌豆荚设计奖接下来会继续选择我们认为好的设计,用户认为好的设计和开发者认为好的设计,我们一起跟开发者、设计师一起来给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应用。
大家好,我是贝壳单词的开发者和设计师许晓锋。刚才听到四位前辈分享了很多关于产品设计的思路和经验,我本身也是学习到很多,我自己在做产品设计的时间并不长,我今天更多是从细微处来谈一谈我们贝壳单词的初衷,以及我对于产品设计的一些细微理解。
我今天演讲的标题是「让不背单词的人背个单词」。大家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这个应用一开始叫做贝壳单词的原因,这个单词读起来非常像「背个单词」,虽然是背单词应用,但是它和很多的传统的背单词的应用很不一样。我们就是为了让不想背单词的人每天背个单词。说到贝壳单词,首先得从我自己说起,当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非常不喜欢上学校的英语课,每次也是坐最后一排。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得面对期末的英语考试,因此背单词成为了我唯一的一个能够应对考试的方式。当时我就想要是有这样一种应用,让我们这些不考研、不出国的,本身对英语也没有什么好的感觉的用户来用,我在应用商店里找到一些应用程序帮助我来背单词,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这些背单词应用用起来还是太困难了。这些传统的背单词应用都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当用户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坚持,用户每天打开需要复习七天前或者十五天前的内容,人的习性是对于过去的内容比较不喜欢刻意的去复习,同时当很多的用户只能说坚持几天或者几周,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而一旦停止使用这个应用的话,用户就很可能把它打入冷宫,再也不会打开了。
基于这些问题,我自己背单词的方式就是面对几百个单词,会重复多次的去背。通过多次重复,每一遍都不要求记住,最后在每一遍都不是很有压力的情况下把这几百个单词快速的背下来。于是结合我这样的体验之后,我就做了贝壳单词这个应用。这是一个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的非传统背单词的应用程序。一开始我们的创意点是通过通知栏这个地方承载一个单词,每一天看或者不看,我们给你固定一个单词在你高浏览率的地方,用户重复看到这个单词,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就记忆下来。我们设计了让单词主动找你的方式,叫做“吐司单词”,因为特别像吐司面包机在烘烤面包的时候,当面包烤好之后会从面包机当中弹跳出来,我们的“吐司单词”也特别像这种,当你使用Android系统或者在玩游戏、聊天等过程当中,会按照你设定的间隔时间自动浮现出来,并且会自动消失,不会干扰到你,非常有效率。
为了给用户非常好的英语应用场景,我们设计了一个纯英文的社区,叫做“英语角”。用户在这个英语角当中交流只能是英文,并且能够点击“不懂的单词”和“不懂的内容”加入收藏,也能够用一个灵感灯泡把自己的语言翻译成英文在里面交流。
我们贝壳单词更多的是美观、易用和人性化,也特别感谢 Google 在去年颁布的 Material Design 应用设计语言,我们很有幸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早一批完全 Material Design 的应用。但是其实不管Material Design 还是其他什么,我觉得好的设计都是一样的,都是追求舒适、优美而恰到好处,这其中最困难的就是恰到好处,对于恰到好处的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需要比用户想得多一点,同时又不能过多的设计,有一些设计很美,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斟酌。总的来说就是不多不少。说到比用户想得多一点,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我们贝壳单词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这是一个输入框,边上有一个发送按钮,不管是 iOS 还是 Android 都随处可见,比如说 iPhone 手机上的短信应用,这个产品一直是隐含一个问题,当用户在编辑这个内容的时候,会经常需要移动光标去修改部分内容,之后再把光标移到一行的行末或者文章内容的末尾,这时候经常由于发送按钮贴得很近,所以会误触到发送按钮,从而把未完成编辑的内容发送出去。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尝试解决的方面是移动发送的按钮到别的地方,或者是给这个发送按钮增加一个二级的确认对话框。但是如果移动发送按钮到别的位置可能会导致视图平衡的失调,同时也会带来手指不必要的跨度增加,如果我们给发送按钮增加一个二级确认对话框的话,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误触的问题,并且也会给真正要发送的时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不太完美。
之后我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是增加这个输入框的右边距,隐去这个输入框的边线。效果就是类似这样。从右面的截图当中会看出这边多出了一小段的距离,就是这么一小段的距离就解决了误触的问题,并且也不需要移动发送按钮,也不需要给它增加二级的确认对话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小细节的,因为它真的是很实用,并且我们这么做了之后,用户更多使用是感知不到我们做的事情,但是我想有时好的设计,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
说到不过度的设计,有时候我们要做一些简化。Material Design 规定当用户点击了一个按钮之后,应该带来波纹扩散的效果,就像页面当中我点击了启动按钮,会带来一个水波纹扩散的情况,并且页面会消失。但是这里会带来一个问题,当波纹扩散的效果与这个页面消失同时进行的时候,导致 Android 系统在处理的时候会有卡桢的现象,我们意识到个问题之后,尝试给这两个动画安排一个先后的顺序。但是这样做了以后发现从用户视觉的感官上来看,会发现这个应用有一点延迟,本身 Android 系统就不像 iOS 这么流畅,所以我们考虑到流畅性的问题,还是在一些产生页面切换的地方去掉了水波纹效果,虽然这个效果很美,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会考虑一些流畅的问题,就得做一些取舍。
同样对于 Material Design 的侧滑菜单做了一个简化。原本像 Google 这样一个的侧滑菜单的话,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点击某一项内容之后,这个侧滑菜单比如说速度太快导致右面的区域有一个快速的明暗变化,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视觉上会感到不适,有一点闪眼。由于这个页面和水波纹效果一样的问题,侧滑菜单回缩的动画与一个新页面加载和消失动画同时发生的时候,会导致有卡帧的现象。所以,像这个问题就算是 Google 也是本身存在的,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尝试了很多次的代码修改或者调整侧滑菜单的回缩速度都不是很理想,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把侧滑菜单去掉回缩效果。就是右边这样的结果。发现这样做了以后一切都变得温和了许多,切换也变得很温和。
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小细节、小设计,其实我非常热衷于在这些细节上不断地去调整,和对于美观、易用和人性化不懈的追求。我特别喜欢锤子手机的一句话,叫做所有的细节将决定成败。
大家好,我是下厨房的创始人 Tony ,其实我原来也是设计背景出身,我们创业也有五年的时间,从关注最早的设计到后面怎么扩大规模,到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所以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刚刚听了几位,包括王俊煜关于豌豆荚回归到设计本身这个事情,还是会让我非常感动,这是因为真正一个好的产品是设计出发,结合自己的背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为用户去考虑的事情。
当我接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跟豌豆荚的朋友们在一起交流,我们起了一个标题,就是“相对于美,我们更在乎你的习惯”,我们不单在设计和想法部分发生了一些转变,我们从创业开始也会经历一些阶段,作为一款新的应用和新的产品的时候,一般会遇到三个挑战。第一是怎么获取种子期的用户,在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怎么规模化,第三是怎么去找到商业的路径。
从下厨房的版本迭代来看,我们总共从大的版本有差不多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从我们背后的思路和定义来看是不太一样的。在 1.0 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想法,我们想跟传统的美食应用或者去发现美食内容的渠道,其实在当时 2011 年的时候大部分的习惯或者主流媒体是在于PC端,我们更多的是围绕在移动端上去发现美食的内容和阅读美食的内容这样的定位去抛出这样的想法。基本上我们花了很少的时间,这可能也是我们原来团队在豆瓣工作的一个背景和习惯,我们会发布一个最小版本,先抛出去看用户的想法。在 2.0 的时候,我们定义完全是一个工具化。第三个版本更加强调我们的社区和用户以及人的部分。 4.0 是我们最近在探索关于商业的这部分。因为我们重点是讲设计,商业这部分并不在这里做过多的分享。
在最开始的时候,作为一款应用最需要是打动你最早期的用户,我们找到头 10% 的用户群,他们会帮助你传播。你面向的对象是哪一部分人呢?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设计师出来很多的产品,从现在总结出来会发现它的一开始会得到很多的媒体曝光,很多用户很好的口碑,或者设计亮点与众不同,迅速的会得到一大波用户和媒体的注意。但后面因为就仅仅是依靠它的这种设计细节的创新,是不是能够帮助它走得更远。这可能是很多设计背景的人去创业面临的比较多的问题。
下厨房,因为我们有设计的背景,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也是2011年整个应用环境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设计师的产品,包括一直到现在,设计师的产品或者一些好的想法,或者一些好的设计能够做出亮点,或者与众不同,能够很迅速的获得核心的媒体或者是尝鲜的那一部分用户的注意,并且媒体会得到因为这个报道帮助你拓展到头 100 个用户。下厨房可能获得 100 万用户的时候也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轴比较长,我们画了三年的每个月增长曲线,过了这 100 万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设计,继续在工具化这件事情上,先说一下,我们最早获取通过一些小的设计亮点获取用户,我们制造了一些跟传统的美食不太一样的菜谱,传统的平移到移动端在当时更多的就是一个内容的排版和呈现。并且排版并没有做得很好的信息的结构化。我们除了在信息结构化上面排版,在这种单元做得更好的基础之上,我们想了两个在移动化消费内容的场景。
第一场景是用户在菜场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结构化的信息记录哪些食材是需要去买,因为会类比到大家找到一个菜写到纸上的行为,这个行为在移动端上是可被替代的使用情景。第二场景是会发现很多用户经常在PC上打印出来这个菜谱到厨房的状态。我们会想着用户可能抱着一个电脑过去,手机是更适合在厨房里体验的场景。所以,我们在早期的 1.0 设计场景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两个工具性的亮点。
我们确实也因为这两个亮点被很多的媒体、App Store关注,包括最早获得豌豆荚的设计奖,其实在基本上说在渠道里得到非常好的曝光。这样一些好的曝光能够帮你迅速的获取早期的那一批用户。
再接下来我们差不多有接近大半年的时间在工具化小的亮点,因为我们觉得过往设计小的亮点有成功的经验,我们想延续这样的经验找到更多这样小的亮点,或者在设计上我们认为做一些更贴心或者更好的工具去满足用户对于菜谱或者对于一个美食应用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设计师常规思维的方式,考虑的问题是从数据里面或者先获得,关于这部分用户来到这里主要关键的行为是什么,发现绝大多数的用户打开应用目标是来搜索,就是来查询一个内容。我们就围绕这个绝大部分的用户需求看看怎么做到更好的优化,我们常规的思路是能不能去帮助用户,因为手机输入相对来说麻烦,我们期望通过我们背后的数据和推荐,其实在输入之前可能大概猜出要搜索什么,甚至每个小时都不同,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午的12点之前用户输入更多的是一些家常菜的食材,到12点之后,从一两点开始之后,用户更多开始输入关于下午茶,一些烘焙或者是一些饮料、果汁的需求。我们发现北、上、广。因为这个时令的食料大家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大家找的词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分城市或者根据不同地点的人想去搜的词是什么的优化思路。我们在2.0的时候,我们非常强调已有用户,因为最早 1.0 的时候呈现的内容是单个的菜谱,发现每一个菜谱它的命中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为了提升这样的命中率,关键词,其实吃并不是冲着吃一道菜,而是一个食材怎么做这样的需求。我们在 2.0 的时候非常强调怎么去提升用户的效率和发现内容的路径。
以此类推,我们团队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之前像制造产品,通过内容挖掘出这个菜的卡路里,针对减肥的人群或者针对特殊的人群。刚才说的关于厨房里烹饪的过程,在参观过程可能由于时间的要求,增加闹钟这样的一些需求。在往工具化的探索过程当中会发现有,其实从我们的数据里来看和用户认知,回到刚才的曲线来看,我们做了很多的工具性的优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用户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和形成用户的增长。
同样我们在找了很多现在使用下厨房的用户以及还没有使用下厨房的用户,去做一些用户的访访谈和认知。我们会发现,用户认知的并不是你的那些工具,工具也许是媒体,或者是很多设计师,我们会觉得可能10%的猎奇的用户的需求确实是你的设计有什么亮点,跟别的应用是怎么样的与众不同。我们会觉得这部分用户也许并不是真正的菜谱,或者不一定真正在家里做菜,很多时间可能是应用市场的编辑,可能每天要找很多新新鲜的故事,能够讲出故事的应用或者有设计的产品,他可能在找这样的内容时候需要做很好的推荐。但是真正的一个菜谱应用可能核心来说,用户是来你这里消费内容的,后来我们做这样访谈的时候,就把设计师或者媒体这样的目标人群先排除在外,回归到最本质的。其实一个美食菜谱的应用应该解决目标用户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对内容的诉求是什么样。我们访谈了一些用户,会发现真正喜欢下厨房的应用,他嘴里说出来的并不是购买清单怎么贴心,确实有人会说,但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会提到的,下厨房很多的内容质量是高的,在选择一款菜谱应用的时候会选择真的照着这个菜做出来,确实口味很好,这是他的一个诉求。但在决策做之前,在阅读一篇内容的时候,做决策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心理的障碍,我看你们呈现的内容,并且内容足够的漂亮,我真的照这个做出来,能不能做出跟这个一样的效果。这是用户最关注的点。我们在定义这部分内容,或者定义这个需求的时候,发现下厨房真正要做的是怎么去打造一个生产最好内容的一个社区,因为我们会定义。其实社区并不是90%用户的需求,但是社区的作用是帮助真正生产好内容的用户,他们有更好的动力在这里互相去互动,刺激他们生产出更好的内容,供消费内容的人去消费。把这个问题的本质抓住之后,我们会把自己定义我们真正要服务的是什么,虽然要服务的是消费的用户,核心的是我们团队十几个人要服务生产最好内容的那部分用户,把他们的体验变得更好,他们生产的内容是间接服务来消费用户的应用。
后来我们回归到3.0的版本,我们围绕内容的事情做了很多细化。很多消费内容的用户不一定能够感知到变化和设计。但是从我们的数据里面来看,我们的4月留存率,最早从工具性的属性从40%提升到60%,这样的设计我们做了很多的细节。这里会举几个例子,我们其实大量的工作是帮助用户。一开始可能对美食感兴趣的一个用户,他进来下厨房之后,可能从阅读开始帮助他怎么从阅读种感知下厨房是怎么样的产品,或者怎么样的一个人群,到他最终参与到这个社区,并记录美食,或者跟用户去做沟通。
我们提炼出社区的设计最关键的因素,非常强调内容呈现过程当中的时间,包括数字和人的因素,这些关键信息的节点,也许对于一个纯粹从查询或者阅读一道菜谱去做的用户来说,也许这些信息并不关键。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在影响他,在告诉他这些内容,因为每一个用户进来之后不太关注内容的提供方是谁,很多人以为下厨房是一个编辑部,我们有很多大厨,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拍很多的照片传上去给用户阅读,这也是最早我们做用户访谈的时候,很多用户传递给我们的认知。在后面3.0的版本强调告诉用户这些内容是其他的用户生产出来,帮助去做消费或者去做决策的,同样的信息告诉他,他也可以参与进来去生产内容。
下图是我们单个菜谱详情的页面,拉到底部的时候,3.0版本会特别强调在这里面最近七天,有多少人去做了这个菜,这能够让用户有一个心理预期,这个菜很多人都能做出来,你也可以去试。包括这个作者最早只是一个名字,因为用户以为每一个菜都是我们自己去创建的,我们把写这个菜谱的人的名字和头像特别强调这样的信息。包括拉到每个菜谱最底部的时候,我们会强调这道菜被很多人做出来,其中这个时间信息最早是放到这底下,后来因为我们要表达这个菜谱的热门程度或者说最近刚刚几分钟又有一个用户照着它做出来,告诉他你跟下厨房其他的用户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贴近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最早是横向滑动的操作,最早这个排序是按照质量最高的,通过用户点赞数最多的内容去呈现,如果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我们当然期望呈现内容最漂亮的视觉部分呈现给用户去表达我们的内容。后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用户,或者是很多我们定义的小白用户,他本身是带着不确定性,你之前的做这个菜的人,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大厨或者是意见领袖,会把这个东西做得很好,我真实的能不能把这个做出来,他是有一定的恐惧。我们最早的时候也是把最漂亮的图片放在这里,同样也是大厨把菜做得很好的人,拍上来,这样的话其实对于普遍的消费者用户来说,会产生更强的距离。后来我们把这里的排序变成了按时间排序,如果你是有关注的人群,你在下厨房里,是有社会关系的话,优先会显示你的朋友的照片。如果没有朋友,一个匿名的用户看到的就是完全按时间轴的排序。其实这个没有设计的设计,我们会觉得这样更加真实,甚至有一些用户会发现一些黑暗料理,会觉得那是一个老师做的,还有一些其实就像交作业一样,有一些好的学生能拍出很漂亮的照片,也会有一些拍的照片确实非常不好,他自己会感觉说我是在一个很真实的情况下去阅读或者是交互内容。
回到最后,我对于恰到好处的设计的一个认识,因为我们下厨房做了有五年,任何一款产品当你发展到不同的时间,可能在设计定义上也要做出不一样的决策。
以上是我分享的内容。谢谢。
各位好,我是陈加岗,印象笔记中国区的产品市场总监,我负责中国区产品的运营和市场。今天非常感谢豌豆荚邀请我们参加豌豆荚设计奖四周年的活动。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讲的主题是Android版的 7.0,所以从我们Android版以来已经迭代了七次,我们的 Android 版 1.0 是在 2009 年 12 月推出的,已经超过五年多的历史。
印象笔记就是我们希望成为每一个用户的工作空间,希望每一位用户使用我们电脑或者手机的客户端时候,可以把生活跟工作里面有用的信息都放在里面,是非常容易找出来,去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作为一家移动互联网的公司,我们非常看重 Android 版,比如在刚刚结束的 Google I/O 会上,我们刚刚发布了最新的 Android 版的 SDK2.0 给我们的开发者,在设计上非常乐意在上面探索或者呈现我们的设计思维,这一个也是我今天跟大家去分享的一个重点。
从第一天开始,设计都是印象笔记的产品 DAN 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拿了不少的奖,包括 Google 的最佳十大应用,设计奖的奥斯卡以及苹果的设计大奖等,我们全部都拿过。
刚才说我们是出过七个版本,从 2009 年 12 月到现在,有很多的 Android 版本,大家看这个界面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更新是基于每一次 Android 的操作系统它的界面和功能上面的更新,我们去优化客户端的设计,同时大家可以注意到印象笔记这个品牌的元素也是在一版一版的迭代也是有改进的。我们从以前比较灰暗变得越来越明亮,就是到现在的绿色。我们印象笔记是怎么考虑的呢?像标题里说的是两方面,一是前沿性,二是实用性。因为我们每一次 Android 系统设计风格有改动,我们都会重新考虑,怎么样能够改善我们客户端的设计,这就是我们改的前沿性的方式。因为印象笔记是多平台的应用,很多的用户都是在电脑、手机都会用到我们的产品,怎么样能够让这个使用的体验在不同的客户端里面尽量的可以一致,因为如果很不一样的话,这些用户的学习成果是挺高的。我们考虑这个恰到好处的设计就会很注重要发掘这两点。
我们在 2015 年 3 月推出最新的 Android 版客户端 7.0,Android 版的 7.0 是基于去年 Google I/O 大会发布的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语言重新设计的。它的设计师是一位美国的同事 Adam,他今天来不了,我在来之前跟他有一个很详细的沟通,了解他在设计背后的故事。Android 7.0 其实是经过六个月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尝试出来的成果,也在回到刚才说的 Material Design,从我们的角度理解它是非常简洁和扁平化,也是通过阴影的使用,突出它的立体感,在交互方面是鼓励大家加上一些动感的效果,让整个设计更加的活泼。在我们考虑7.0的时候,一方面考虑怎么样能够尽最大程度的发挥 Material Design 给我们设计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去平衡怎么样能够给我们的用户去呈现一个最简洁的界面和最直观的交互。
从外观来看,在 Material Design 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其实加了挺多的阴影,还有界面深度的一些增强,这个作用是希望把每一层的元素都能够结合起来,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就会看到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界面的风格。这是在外观方面。二是在交互方面,这是我们的新的尝试,大家在右下角可以看到我们尝试了一个按钮去定义创建笔记的按钮,用户点击这个按钮就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笔记,在以前的版本是没有的。这样一方面让整个的设计更加活泼,它的作用是引导用户的视线,当你参观这个界面的时候不会那么突兀,会更自然一些。
接下来跟大家讲在我们产品里面很重要的界面,我们笔记的编辑器界面,因为我们作为笔记应用,编辑笔记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能。7.0 这个版本我们也改了很多次,笔记编辑器改了六个大的版本,我现在一个一个跟大家来介绍。
第一版就是来自于 Android 版的客户端 6.0,我们改笔记的编辑器的时候其实是很想注重是用户专注于笔记的内容,而不是这些边边角角的工具。刚才也说到如果有太多的格式化按钮,会分散到用户的注意力。
再来看第二版,这是我们采取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跟前一版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在上面的这些框,我们是去掉了,因为希望能够让这个界面能够更简洁。大家看到在我们屏幕栏上没有这些多余的边框,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绿色的屏幕栏和右上角的按钮非常抢眼,用户看到这个界面的时候会更关注绿色的部分,也不会是笔记的内容,这跟我们之前说的是违背的,我们在下一版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三版在提示栏把这个去掉,希望大家更关注笔记本上的内容。还有一个也是设计师的意见,就是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格式化的按钮,我们发现用户常用的功能都在中间这一栏里。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当时把这个完成之后确认的按钮放在这里,我们自己觉得这个完成的按钮应该跟这些不同的按钮不在一起,应该拆出来。
这就变成我们第四版,我们把确认的按钮从前一版就搬到左上角,因为我们希望把这个东西单独的去抽出来。同时大家也看到另外一个尝试,我们做了一个曲别针的按钮,因为这是基于跟用户的洞察,我们之前的按钮,其他的界面都是用了这个“+”号来表达添加附件的功能,因为我们其实是可以添加文档和照片,我们是用这个来表达。但是我们用户反馈之后,我们在这个版本里尝试用这个曲别针来代表添加附件。我们把这个确认的按钮放在左上角还有一个新的问题,圆形的按钮也是挺明显的,后来我们团队觉得其实这个圆形的按钮更好的使用于创建笔记内容,而不是确认笔记内容,确认笔记内容的按钮没有这么明显,没有这么突出的圆形按钮,所以可以来看第五版。
这是相对比较成熟的界面,首先我们没有这么圆形的按钮,只是保留了一个功能在左上角),在屏幕栏上,我们把用户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上面,包括撤销、重做、文字文本的编辑,这个曲别针就是添加附件,放在最上面。在格式栏方面,我们尽量的把这些按钮和选项减到最少,加了更多的按钮,如果这个更多的按钮就会出现这个面板,有更多的选项在里面。大家觉得这个设计怎么样?尤其是上面的部分,大家觉得有没有可以加新的地方。其实这个版本是我们拿出去给用户测试的版本,因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当时我们发现用户给我们几个反馈,尤其是下面的部分,第一这个编辑太复杂了,有太多了按钮,用户不知道是什么。第二是这个面板的问题,用户在建立文字的时候会有一个阻碍。还有一个问题是从用户这里会发现用户是比较死,这个格式化的选项是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来去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去点一个「更多」的按钮。
这是我们的第六版,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的正式版本。大家看到这里,我们取消了格式化的按钮面板,改成左右的滑动,用户会默认会看到最常用文字编辑的格式化的选项。如果你想知道或者使用更多的想应用的功能的话,可以滑到右边可以看到其他的选项,这是第一。第二是我们在这里也有一个小的优化,也是根据用户的反馈。这是印象笔记高端的功能,在贴文字的时候,会加一个黄色的背景,但是用户给我们的反馈,这是更像一个编辑的功能,因为是一支笔,很多时候是代表编辑,为用户也可以带来分享。我们在下一版把这个按钮改了,希望能够更清晰一些。
说了这么多,最后就是我们 3 月份出来的 Android 版 7.0,我们还是继续的去改进。还有一点,因为用户记笔记是把很多个人的内容放在上面,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对我们品牌的信任,当我们一直优化我们的产品设计,去按照 Android 系统的设计风格改我们产品的时候,我们也非常重视要把我们的品牌元素嵌入到我们的产品里,比如说是包括我们的绿色,颜色、图标、插画、字体、语言,甚至是贴在上面的文字,实现让用户一打开客户端就很明显让他们知道展开的是印象笔记。其实,这个思路在我们去设计其他的客户端也是同一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产品的设计前沿性,就是希望把每一个平台的优势能够凸显出来,如果用我们其他客户端的话,会发现跟 Android 版的界面还是很不一样的。第二是要关注到我们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因为印象笔记是多平台的产品,我们希望用户从一个客户端切换到另一个客户端的时候,使用体验尽量是一致和流畅的,在 Android的7.0版的更新,我们也会进一步的更新,在产品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取得一个平衡。
其实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刚才也说到,我们不同的客户端的设计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的 Android 客户端跟其他平台上的客户端,大家一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是怎么样维持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设计的一致性。因为我们设计的团队在我们公司是挺多人的,我们全球差不多有 30 位设计师,负责不同的平台。每一个平台的产品团队他们有自己的设计师,不同平台的设计师会有经常常规性的交流,希望把我们品牌的感觉能够一致和统一起来,这也是我们怎么保持在不同的客户端和不同的设计还是能够维持我们品牌的一致性。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大家好,我是杨硕,是 Flipboard 中国的设计师。今天跟大家分享 Flipboard 设计相关的内容。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 Flipboard 的设计团队。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美国作为总部的公司,我们一共有 11 位设计师,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办公室,在本部会有最多的设计师,一共是 7+2,7 位是产品设计师,还有2位是品牌设计师。我们纽约也有另外一组团队,纽约团队和北京团队各一位设计师。
我今天想简单介绍一下 Flipboard 刚在今年4月份发布 3.0 相关的设计(图一),里面简单介绍是我们把 Flipboard 整个的结构变得更简单,也就是从以前特别深的入口变得特别浅的感觉。之前我们在2.0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九宫格的格式,只要您订阅到相关的东西,就会在九宫格里展示。但是我们觉得这会给用户造成一个问题——你每次点一个 APP,还需要再点一个他想要看的东西,但是有的时候这个内容是不更新的,有的时候是更新比较少的,所以这时候我们会把它变成 3.0,现在直接作为一个文章流的格式,用户一点开就可以看到即时更新的相关内容。
图一:3.0 版首屏的设计
另外一点,Flipboard 也进行了简化(图二),左边是我们当时 2.0 的页面,显得比较挤,因为 Flipboard 很多的模块,上面的模块是个人的页面介绍,中间是我的杂志——是我自己创造的杂志,再下面是订阅的内容。这里面来看,比较简单的是因为所有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当时如果你比较中度和重度的用户,这个会变得特别复杂,你在找的时候会非常麻烦,我们当时 3.0 在改的时候,一个是把单独的 profile 页面拿出来,2.0 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分享的东西,除了这个 Slip 这个功能是我们公司外的,也是我们把所有的结构都存在 profile 里,如果把这个打开,但是我们把所有的内容切分了。另外 3.0 里面会更简单,只是你相关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的 profile 页面就是你自己和你自己创建的杂志。
图二:个人页的设计
3.0 更多的情况下是怎么帮助用户更适合的内容,更感兴趣的内容。如果用户特别感兴趣时尚的话,我们在 3.0 的流里面会更多的推荐他热门的资源,根据他的喜好,因为他喜欢时尚,可能更多的推荐时尚。而且他会特别简单去订阅,而且用得的是特别漂亮的格式来展示给他看。
图三:3.0新用户引导页
另外,我们增加了好友,强调的好友的关系的功能。有一个场景,比如我特别喜欢体育类的东西,但是我可能需要知道哪些 Partner 和体育有很专业的知识,我才知道这个内容是什么。如果我就是很喜欢体育,我只是初入体育这个领域,我不知道,我可能有一些好友会帮助分享更多更新体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调了发现和探索,以及通知。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设计上的过程。第一个过程,3.0 有新用户首次的引导,当时 2.0 中国版是这样,进入之后有新闻、科技、设计、时尚等等,选好之后可以迅速进入到这个界面,就是九宫格里面。我们 3.0 整个目的是让用户发现更多、更好、更适合他,他更感兴趣的内容,当时在 3.0 的国际版里面是引进了一个话题,他会特别的精准到。比如刚才说我特别喜欢体育,其实我喜欢体育里面的篮球,但是我不喜欢足球。刚才这个场景过去,他给我推荐很多篮球,乒乓球、台球这类都是我不感兴趣的,所以,3.0 真正在国际版里接入的时候,是有一个叫「话题」的功能,但是所有的这些「话题」是基于英文的,我们当时没有这个时间,而且可能国内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相当于我们这个是 3.0 国际版的第二个版本,也就是把之前的 2.0 拿过来,更适用于 3.0 整个 UI 的样式。如果我们不用这个话题,可以给用户更多感兴趣的方法,我们展示是最原始 3.0 首次使用的界面,也就是第一开始会显示出来很多的话题,会是非常宽泛的话题,之后选择好,就进入到这个页面。我们当时想说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解决?有一个办法是我们还是使用之前的逻辑,但是会在它之前做出一个新的选项,也就是此前你感兴趣的频道是哪些,你是哪一类的人,比如你是时尚达人的情况下,我们会给你专门做一个时尚达人的选项卡片,如果你对时尚达人特别感兴趣,就可以进入到时尚达人带我去看看,这里面帮你定制了跟时尚单人非常相关的单元,这样推荐的这些内容会更准确。假如说你是一个音乐迷,假如说陈升也在我们杂志里,杂志肯定会特别感兴趣陈升,他作为一个音乐人,他会做什么样的杂志。但是,这个想法有一个问题,它过于倾向的感觉是你如果按照一个新的APP,它的教育页面,很多用户会跳过这些带我去看看,直接跳到刚才的那一个页面。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流程做得很清楚,让用户更清楚的知道他现在所选择的东西会影响到他的杂志的一些东西。
图四:新用户引导页设计图
第一个想法是把整个的列表做出来,而且更强调里面杂志或者是伙伴的观点。另外一个想法,是不是能够在一个页面里面更多的展示这些东西,因为如果你整个页面做得很详细的话,整个页面的长度会非常长,很多大家所感兴趣的类型的人还在底下,可能选择不到。我们当时想综合起来来看的话,我们会选择右边,尽可能把内容放在一起,但是又没有这么的详细。当初我们做的2.5的版本是这样。
当时我们还没有改之前进首页的页面,之后我们会改掉。也就是我们现在一共有 16 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根据 16 个不同的人物,可以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到后面会推荐更准确的一个源。再之后我们基于 2.5 的版本,还继续往下做了一个新的,不光是这里面的,刚才整个 Flipboard 有一个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也改掉了,是更适合中国的版本。根据你所订阅的,不光是已经选好的这些源,还有相关性的源也会继续的来选择。
2.0 之前还有特别多的情况下,我们在给用户展示的时候,特别喜欢说向上滑动继续,用文字的形式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事情。我觉得这是比较强硬的一种方法让他来做,这时候我们在做 3.0 之前,用了一个动画的形式。这里有一个动画的效果,告诉大家要继续向下翻,不用再告诉大家再去翻它才有新的内容展示,这应该算是我们觉得比较恰到好处的设计,而不是单单只要通过这个文字,大家默默的去读。
Flipboard 是一个阅读的 APP ,它在对自己的选择上以及对自己的排版有特别高的标准,当时我们一直在用的是 Helvetica ,现在我们新的版本在 Web 和 iOS 上已经全部改成了「Fakt」这是一个新的字体。我个人所能够理解到改变字体原因有几点。因为我们现在数字上去阅读 Flipboard ,所有东西都是数字化,Helvetica 在我眼里是非常老的字体,当时可能也没有数字化。另外一点,它是一个特别中立感觉的字体,感觉读起来所有的文章不带任何的感情,我不倾向这样,我更倾向于它不单代表在阅读时候的内容,也代表了Flipboard 对你阅读时候的感觉是怎么样,我希望它更倾向于比较温暖一些的东西。因为「Fakt」在里面用的话,会多很多特别柔和的东西。另外,很少有人用 Helvetica 做 Body text 所以这是另外一点不用它的原因。第二点,它的字符集更全,weight 更多,这样的好处是对设计师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排版。另外,我们不光单独把它买下来,也会单独的定制这些字符,让它更符合我们所定义的 Flipboard 品牌的感觉,所以它会更圆润,也不是更硬。另外,现在我们所用的在美版上或者国际版上的「Fakt」的使用。
图五:新版字体「Fakt」
第三,排版设计。我们在用的一套逻辑,今天分享整个一套逻辑是怎么样的。在 2010 年的时候,我们 Flipboard 只是为 iPad 版本制作的,所以当时设计的时候分辨率是固定的是 ,我们给每一个特殊的合作伙伴有特殊的排版(图)。每一版其实有特别不一样的排版,每一个字体特别不一样。
图六:2010 iPad 合作伙伴特殊排版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这些合作伙伴是越来越多,我们没有这个精力给每一个合作伙伴特别不一样的排版,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可以自动化的东西。当时有了这个排版引擎叫做 Duplo ,这是三栏的排版,这里超过 2000 以上排版的样式。这是根据语境,大家 iPad 上所有的语境是这样的,可以是整屏的排版,另外是为照片或者是一栏的排版,我们把所有的语境整合在一起,会发现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可选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可选东西全部做出来之后,会形成两栏的排版和一栏的排版,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所有的三栏的排版。之后有了这个排版相当于我们把这个基础打了,但是我们怎么确定文章适合哪一种版本,因为在一栏版本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样式,怎么说这一轮内容就选择一栏,而不选择其他的排版,我们另外有一个评分系统,这里更多是基于文章标题的长度、图片的质量大小以及图片内容的多少,所以我们会得到一个评分,基于最高的评分,我们会把排版定下来。另外有人会说会出现连续的页面,可能有三篇文章都适合同样的排版,但这样会导致的结果是让大家看起来很干,因为所有的东西是不变化的。我们就会引入另外一个连续页面,把这两个整合在一起,就有我们现在的评分系统。还有是怎么样剪裁图片,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这个图片整屏是这样的时候,首先会有识别的系统,另外怎么样去收放它,有整套的评分,所以最后这样裁成之后的图片是比较完美和优化的图片,而不是说过于的曲,或者裁完之后这个没有意义。
图七:duplo 优化版式
我们把所有这些系统搭建好了以后,会把内容塞到系统里。这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在用同样的标题的情况下,有的标题会很长,底下的属性方面,我们就会引入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在长字体的情况下,我们会用「light」(01:15:18),一直到如果放不下,我们会把方块变小,但是基于方块的面积,我们把字体的位置从 Light 一直变到bold。这样情况下会让整个的字体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产生的阅读感是最好的感觉。你最终看到的排版,假如说是同样的文章,其实是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式去满足用户更好的在 Flipboard 里来阅读这个文章。
图八: duplo 最终排版
大家好,我是黄油相机的创始人斯日。我给大家今天讲的其实是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黄油相机是非常新的应用,号才上线,到现在为止才五个月,但是我们在整个的开发过程中其实面临了很多设计上的「坑」和问题,我们希望把这些和大家分享,也分享一下我个人或者黄油相机设计团队对于设计的一些理解。
大家进来今天会场都会拿到一个手翻的画书,讲的是黄油猫的故事,这个黄油猫是什么?源于很早以前我们的应用里面有一个 Loading 的动画。不知道现场有人知道黄油猫是什么吗?应该知道的人还蛮少的。看来我们拿掉它还是挺对的。因为黄油猫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两个民间理论结合而成的悖论。假如我们把一只猫从半空中放下来,你会发现它永远四脚朝地。如果你拿一个涂了黄油的吐司,你把它放下来,你会发现永远涂了黄油的那一面先跌在地上,如果说这个时候一只猫和涂了黄油的吐司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就变成了一个“永动机”,在这种无限循环的状态就非常适合做 Loading 动画。你知道 Loading 一般要是无限循环的状态。
于是我们就加到应用里面,但我们问了很多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的理论,也不知道这个梗在哪里,所以我们就把它进行再简化,就简化成了黄油吐司,但感觉它的定义还是面包这件事情。我们想说我们是黄油相机,我们不是面包旅游,重点应该在黄油上,最后变成了像左边这个翻滚的黄油,它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状态。这是我们现在整个Loading动画的状态,之前我们还有更多的,类似于最早的时候用过圆形的圆珠球一样的东西,或者最作的时候还有“B”这样单字的动画,因为最初的黄油相机使用的是“Better”这样的英文单词,发音上更像这个,翻译成更像这个,我们发现图片上叠加文字会让图片变得更好一点。我们为什么纠结在黄油这件事情,最简单一点叫“黄油相机”,黄油相机是什么?我们其是一个很新的应用,我觉得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样应用的存在。
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黄油相机,黄油相机是一款在图片上叠加文字的拍照的应用。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比起传统的图片分享,因为在图片上叠加文字更能满足个性化和更能与众不同,从最初的 Instagram 到现在有很多的图片应用,图片需要找一些新的途径去挖掘我们的用户,获得我们的用户,我们觉得文字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二是我们认为字体能够传递更多(情绪)。最初的时候手机上使用黑体,因为黑体是一款无衬线字体,这种无衬线字体当我们在像素比较低的情况下,会发现它呈现出来非常友好,不过这个时候使用的话会发现它会有模糊的状态、会有显示不清楚的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屏幕变得越来越好,就像 iPhone4 的时候已经到了 386dpi ,正常来说我们本身印刷级别刚刚到 300 的程度,我们的手机屏幕远超于印刷,为什么我们还在停留使用在黑体和微软亚黑,为什么没有一些手写的字体或者其他的字体能够跟我们的用户进行更好的传递。在这一点上我们希望做这样一款应用影响到用户,我本身也是一名设计师,我平时做一些设计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其他的字词,类似 PS 这样的字体,分享到微博、朋友圈,很多人会问这是用什么做的。那时候一般说是用“Pos”做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款能够有中文字体的一款应用,后面都没有找到,我们说我们来做这样的一款应用。
我们最初是和方正进行合作,这里基本上都是方正的字体,即使像方正这样一款非常传统的字体公司也有很多娱乐化的字体,类似于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右下角的粉丝的那个“可爱乡村非主流”其实就是方正的一个叫做「像素体」的一款,上面还有「狂拽酷炫屌炸天」,右面第二个,其实这一款是我们的一个漫画师做的一款手写字体,叫「咆哮体」,我觉得这些体相对来说都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配合着照片。图片上面加文字这件事情就可以把图片本身的故事更好地传递出去,而且当下本身所有的图片还停留在更多的是以水印为主,贴纸是水印,是 PNG 的图像,放在上面很难能够编辑和修改,有的时候今天类似放一个文字型的贴纸,其实不一定很符合我当前的心情或者当下想表达的一些事情。我希望稍微修改一下,这都是做不到的,但是在我们黄油相机上面我们完全是自由化编辑的环节,我们都可以达到。
下面可以看到用户做的一些图片,类似于中间这一幅叫「下雨天」,说下雨天和奥利奥更配哦,这刚好是那个广告词的引申,配着那个图之后会预先变得更有意思、更好玩。左边很多人会感觉很酷,旁边加了一些东西,很多人以为是手绘,其实是波浪号加括号形成的。接下来我会讲出更多这样好玩的事情。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加这些文字和这些东西,让自己的照片变得更有意思、更与众不同,我们希望我们的应用在广袤的整个所有的图片应用里面变化独树一帜,变得更加与众不同的一款应用,所以最初的想法促成我们第一版设计。
我们第一版设计,我说是充满了自我意识的一个版本,因为我本身是 UI 设计师出身,对设计非常重视,希望第一版本设计上面一定要做到最好,这个时候做的状态就是觉得有点做过了,没有做到恰到好处,为什么?第一,我们没有严格按照像 iOS 或者是 Android 上的一些设计上的语言来做,我们完全颠覆了所有的这种设计框架,完全使用一个自己创造的框架,你会发现整个页面里面只有两个按钮,右下角有一个按钮,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相机应用,所以用一个相机快捷打开的按钮。打开左下角的「菜单」,你会发现有菜单栏,可以看到类似于你关注的东西,可以看到大家的一些照片,像广场这样的页面,也可以看到下载字体的商业页面以及自己的页面。而且我们当时非常严格的要符合当下的设计潮流,因为当时非常流行毛边、毛玻璃的透明状态,我们也做了这样的效果。整体这样的架构,我们试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全抛弃掉了,因为到现在为止很多设计语言能够经历这么多年的洗礼,真的是有一定道理。类似一个简单的事情,像右下角快捷拍照的按钮,我们在不同的页面下面,这个东西有时候会出现,有的时候是不出现的,在商店的时候可能有一些人不会想拍照,因为在这儿你的主要目的是想下载应用,我们下右下角改成购物车,更符合这样的状态。你发现普通的用户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希望很快的找到拍照的按钮。
第二是我们有很多地方做了设计上的隐藏,因为作为设计师希望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留白,但有的时候我只能说我想多了,像最初的一版,我们的消息中心放在哪里,你们可以猜一猜。我们放在了头像那一块,点击头像会到我们的消息中心,当时觉得我们做得非常棒,非常隐晦,非常有意思,变得好玩了一些。我们做了一些细节化,比如说类似于有消息的时候,你的头像周围有波浪型波纹的出现,会说这一块有东西,快来点我。当初觉得可能太隐晦了,还是需要符合用户的习惯和常识,我们加了一个小红点,我个人非常讨厌 iOS 和 Android 上面的小红点,因为永远都消不掉,最后只留一个小红点,没有留任何的数字。这时候会发现像 iOS 有一个状态,即使里面有消息,外面还是会有红点的提示,我们会被用户包围,所有人都会问你们应用上面的红点消息怎么去消除,我们说,去消息中心看着消息,你的消息是未读的状态,一点你读到了,就会消失的。他说你们哪有消息中心,我们说就在头像那一块,他们说没有找到。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事情,后来觉得可能是我们设计上不够好,我们做一些小的调整,做了后面的版本,就把这个小红点变成气泡框,仍然没有改变这个状态,还是有很多用户找我们说消息列表到底在哪儿。我们到新的一版就改成非常简单的状态,右上角的信封按钮,点击信封就可以跑到消息中心,所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设计,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而且我们没有使用一些酷炫的设计,用了最传统的信封设计,让所有人知道就代表着消息和私信以及交往信息的来源。
我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可能跟黄油相机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刚毕业的时候,我在我们国家非常出名的喉舌纸媒做移动设计这一块,我们面临给 40-60 岁的老干部设计一款iPad的应用的任务,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看到我们报纸的文章。我们做之前也会做一些用户调研和用户观察,请了很多老干部试用 APP ,那时候在这个应用上有“设置”按钮,老干部看着这个按钮,看了五分钟,说我不知道「设置」在哪儿。我心说这么简单的东西,所有的设计师都知道是一个齿轮,所以我当时也是就放一个齿轮在页面上。但是你要知道,对于40、50岁的人初次接触电子设备,他们不会知道齿轮原来就是设置,没有这样的「映射关系」钮。我到现在为止都建议设计的时候尽量的能够符合我们本身用户认知会更好一点,不要为了某一些小地方的出位,会导致你的产品有很多东西让用户找不到。
这是我们社区交互的页面,我们毕竟是图片编辑的APP,这个APP里有本身编辑的工具栏,最初设计的是以卡片的形式,而且当时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的设计理念,因为现在的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我们觉得单手操作非常的困难,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按钮都停留在下面,这时候面临一个东西,退出和确认这两个按钮放在哪里,当初设计的时候觉得所有东西都放在这儿,再放真的是没有地方了。我们就把它藏了起来,这时候如果说把卡片向下滑会发现能够唤出这两个按钮,我们认为这是很酷的想法,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两个按钮不常用,因为你在编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看,因为就是一个终止点,觉得这张图片不想做才想退出,或者已经做好了需要生成的时候才出现,你觉得我们把它藏在工具栏背后是多么好的设计。但实际过程当中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出现,类似于很多人都找不到说生成按钮在哪儿。这些事情导致我们及时的需要把它变化,因为那时候最初一个版本我们的照片量非常少,我们说为什么用户生成照片生成这么少,我们看数据,发现所有的用户都停留在这个页面下面,没有做生成的确认按钮,我们赶紧及时的更改,现在把确认和退出都放到左下角和右下角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醒用户说可以离开这个页面,也可以相对来说去生成这样的页面。
我们还做了很多的功能,虽然黄油相机很新,但是我们在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在现在市面上很难看到的一些功能,今天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座所有的设计师肯定有很多人知道“蒙板”,在 PS 里面会有专门的工具栏,它是可以控制涂层的透明度,可以控制这块显示和不显示。我们最初是希望做特别酷炫的功能,比如说打一行字,一些地方可以擦除掉,显得刚好被这个腿挡住了,觉得是很酷的功能,光这个功能跟我们的开发者,我们的 iOS 和 Android 这一块开发者,光讲这些“蒙板”的功能就快吐血了,因为光 PS 这些蒙板以及这里面的嵌套关系,我就已经疯了,到最后的状态是什么,我们的 Dev 都可以讲 PS ,绝对可以讲整个的涂层结构和涂层的蒙板。我们还想做点状模糊的感觉,现在不知道有不少人在 iPad 上装过「Paper」的一个 APP,是可以画画的,通过这样一个笔会发现他可以用手指压可以形成一个模糊的效果,我们觉得这个效果很酷,我们也想在应用里出现。而且我们最初设计的时候也会这么设计,刚好发现右上角这边做了一点点模糊,美食这块也做了一点点模糊,形成一种模糊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肯定是最美的。但是同样这样一个事情,会发现跟大家讲的时候很难。再一个,蒙板这个概念怎么输出给普通用户非常难。这些东西我们都在后期的时候全部去掉。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定位为设计师的思维,因为我本科的时候是学影视特效,正常来说是来做白娘子传奇等等的东西,我们会学一些跟导演和编剧相关的东西,在电影行业有这样的概念,导演思维和编辑思维,这种思维是什么?就是你已经知道一个影片的前后文,知道主人公发生了什么,接下来想发生什么,这时候你导这个片子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的上下文,对这个上下文非常了解,觉得拍得特别好,但是给到普通观众的时候,观众会觉得他在讲什么。最出名的,虽然我不想黑他,但是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姜文的《一步之遥》,可能很多人不太懂这个片子,如果真的看看中国的现代史,看看导演讲解会发现这个片子非常好。这个状态映射到我们应用的设计上一样,你会有太多的前后文,你会懂得PS上面应该怎么做,你会懂得我们做这种突变叠加文字这种概念,我已经在PS上做得轻车熟路了,只不过希望在手机上有一个便捷的工具,但是这些东西对普通用户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版本回到非常严格的工字形的界面,用户可以很快的找到页面的方式,在每个页面上可以迅速的找到拍照按钮,这些东西相对来说会变得更加的容易。到现在为止,黄油相机其实还是一个相对偏重小众的群体,因为在图片上面还不是大众能够知道的,所有的用户还是停留在字体的认知上,相对都没有到达所谓照片上面叠加文字的状态。我们接下来面临一个状态,接下来也要更新变化,但是怎么变化?
首先我们觉得要学会认知,肯定更多的是学会自知,黄油相机到现在为止非常欣喜的一点,很多人用黄油相机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作品。类似于这张叫「带我去远方」,你会认为“带我去远方”这款非常漂亮的字体,哪里能够下载到这款字体,我们当时也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这个字体很有意思。结果,我们在后台上去看数据,我们看傻眼了,因为数据格式就是这样的,他是通过1、点和一些偏旁部首组合出的字体。这样的照片在我们黄油相机上非常多。我们可以看这一张阿拉丁,这个整体是由(C)组成的。前几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电影叫《复联2》,用户做了这么一张照片,我们看到基本上是傻眼的状态。甚至有用户用黄油的图形把整个 iOS 的图表全部重绘了一遍。
现在我们既要面临找到新的用户,影响更多的用户知道字体的变化,中国有很多更好的字体,很多东西能够映射到普通的用户,希望这些普通用户自己做 Word 文档的时候会注意到标题的加粗和加重,或者说注意到一些排版问题,不会给我一个 Word 文件和 Txt 文件没有任何区别的情况。我们希望影响到很多用户,我们又希望不能舍弃掉这些非常有想法的专业性用户,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两类用户。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我们的用户放在普通用户和专家用户这两个概念,这两种用户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首先普通用户想要立即把这个完成,完成的程度在于像我们的工具栏,迅速找到确认按钮,把这个照片生成出去,喜欢容易操控,不喜欢复杂的东西,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能够移动和旋转,非常轻松的,不要两指,一指就能够搞定。他非常害怕我改了什么,我动了什么,它怎么变成这样了,只要回去就可以了,我不要字间距、行间距,我只需要加一行字,能够把我这个照片能够传达出去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没有其他的。但是专家用户会想到什么,专家用户经常会跟我们说我希望有我自己的模板系统,这个模板系统是我可以自己设置的,专署我的设置。还有上下左右的微调。我希望能够知道它所有的模板信息,原来是这么做的,原来是那样做的,他希望把所有的东西都拆掉。第二个是精准的匹配,他们非常希望这些东西能够精准旋转 90 度或者 89 度,或者有的时候就希望刚刚好的状态。我们就面临着怎么去平衡这两类用户,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都在相对来说探讨这件事情,以及我们现在的改版也在停留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在后期的版本里面增加了新的功能,有点像敏感的闪现。我们想说,专家用户能够产生优质的模板,能够产生他们专署的模板,普通用户是什么,普通用户其实是可以使用我们的默认官方模板。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基本上不需要再做任何的官方模板,因为我们的模板已经是成千万的状态。现在的状态是所有其他的普通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达人用户编排的模板,直接修改就可以,修改发布就可以。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用户能够更好的去平衡。我们既可以抓住专家用户,又相对来说对普通用户找到很好的切合和恰当的点。
虽然我们黄油相机仍然还在优化,还在各种各样方面进行优化,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变化,能够更亲近这两部分用户,刚好我们产品特性保证了我们这样的状态,所以希望接下来整个黄油上面专家用户和普通用户手牵手,然后一起走在这上面,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他们更好的照片。谢谢。
豌豆荚升级至 2.80 啦,版本代号为 Ra (。在这个版本中我们恢复了最初设计的的 Wi-Fi 连接方式,并下线了自动连接功能。
恢复了 Wi-Fi 连接,下线了自动连接功能;
在 2.77 版本中,我们上线了新的 Wi-Fi 自动连接功能,但许多同学表示更喜欢之前的连接方式,所以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恢复为最初的连接方式。在此特别感谢提出建议的各位同学们,正因为有了你们,豌豆荚才能做的更好~么么哒
—Designed by 赵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哭久了会累也只是别人的以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