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胯不灵活76岁老老年人早晨起来有痰感觉左胯不灵活走路有点受影响。老人不让去查!急切知道会不会很严重呀

气功太极集---“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附英文
我的图书馆
气功太极集---“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附英文
&气功太极集---“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附英文&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
&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所以古人说:“练好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一种是静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一般来说,丹田功是单练的,须在丹田功(内功)基础上再去练外功(拳术)。混元太极拳汲取了上述两种练法特点,形成了意守丹田、丹田呼吸和丹田内转相结合的红尘,不仅可单练,又可结合拳术练。静、动、内、外同时修炼,拳功合一,事半功倍。即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练拳。无极开始,先三性归一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不知手舞足蹈,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练拳如同生龙活虎。
丹田是练精、气、神之窍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说。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上丹田主练神,中丹田主练气,下丹田主练精,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是内气出入之门户,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是心神、肾志交通之门户。练功练拳时,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待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
练拳似自我按摩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练拳似吐纳换气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采气换气的过程。古人说:“开合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开合其实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首先是丹田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甚至眼、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缓衰老,还具有抗击打能力。
练拳似调剂阴阳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转换阴阳,调剂阴阳的过程。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体本身,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道”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道,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阴阳平衡,在体则气血两旺,身体健康;在用则周身稳固,不惧他人推撞。偏阴偏阳,在体则气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则顶瘪丢抗,受制于人。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故上为阳,下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故血为阴,气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为阳;柔为阴,刚为阳。从事物运动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虚为阳,实为阴。所以练拳时,必须阴阳相合,上下相随,气血调和,心肾相交。必须阴阳匹配,左右对称,高下相召,屈伸相应。必须阴阳各半,刚柔各半,虚实各半,不可过阴、过阳、过实、过虚、过刚、过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必须阴阳互为其根,转阴成阳,积柔为刚,由静生动国,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生,欲开先合。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开中合,合中开;静中动,动中静,虚中实,实中虚;柔中刚,刚中柔。阴阳互济,太极为真。
练拳似舒通经络
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动的通道,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又有阴阳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经络具有通行气血,营卫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器官,濡利筋骨关节,调节阴阳平衡,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太极拳混元开合、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平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带脉环绕盘旋;环形双分开合时,气沿冲脉环周流行;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开时,太和元气胸中化,由内向外,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与手三阳交;合时,由手三阳返回,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再从足走腹而相合,复又交手三阴。如此交接循环,周流全身,疏通经络。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无须专门导引,只用心意旋转混元太极拳圈即可达到阴阳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
练拳似在气中游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肢体运动、外形运动、拳术运动,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这才叫内外合一,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意开气亦开,意合气亦合,意转气亦转,意升气亦升,意降气亦降,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这才叫周身一家,就会感觉到“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缈”之内景,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手虚、脚虚、身虚、心虚、意虚、神虚,处处虚灵。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为一体,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炼至此感觉,是最佳状态,是高级运动的享受。
练拳似修心养性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丹田用功,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三宝无损身健康,三宝有损则生病,耗尽即死。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忧,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精、气、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六邪外感首先是风,一风可生百病,由皮肤毛孔侵入肺,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产生病症。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一气能生百病,气不顺则血凝,气血不通畅,滞于何脏,何脏即生病。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修心养性保三宝,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炼化三宝。修心养性,全凭心意用功,锁心猿,拴意马,四门紧闭(指眼、耳、口、鼻),静心修炼。意者心也,心者神也,神者性也,四者为一体也。心神意性贯身中,使精不离位,气不离体,神不离身,养精养气养神,此为静养三宝。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为灵性,静养灵根气化神,养灵养性见天真,使神向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此为炼化三宝。气血全身通畅,三宝复亏不愿,既可祛病养生,又能延年益寿,打拳自有威力。同时,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十年修炼,十年养气。
练拳似天人合一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道即气,气即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太极拳是小道,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修炼太极,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道无止境,修无止境。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修炼时,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开则人与天地同大,合则天地与人同小,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站立如顶天立地,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上、中、下一气贯通,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气化循环亦同天地,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气化循环。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温存守之,心肾相交,水火升降,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煦,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升降收放亦连天地,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时制宜修炼。&
气功和太极拳的英文介绍
二十四式太极拳英语名称
第一式 起势 Commencing form ,Qishi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on Both Side ,Zuoyouyemafenzong 第三式 白鹤亮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Baiheliangchi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on Both Side ,Zuoyoulouqiaobu 第五式 手挥琵琶 Play Pipa,Shouhuipipa 第六式 倒卷肱 Repulse Monkey,Daojuanhong 第七式 左揽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zuolanquewei 第八式 右揽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youlanquewei 第九式 单鞭 Single Whip ,Danbian 第十式 云手 Wave Hands Like Clou0ds,Yunshou 第十一式 单鞭 Single Whip ,Danbian 第十二式 高探马 High Pat on Horse ,Gaotanma 第十三式 右蹬脚 Kick with Right Heel ,Youdengjiao 第十四式 双峰贯耳 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Shuanfengguaner 第十五式 转身左蹬脚 Turn and Kick with Left Heel,Zhuanshenzuodengjiao 第十六式 左下独立式 Snake Creeps Down,Zuoxiadulishi 第十七式 右下独立式 Snake Creeps Down ,Youxiadulishi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Jade Lady Weaves Shuttles ,zuoyouchuansuo 第十九式 海底针 Needle at Sea Bottom ,haidizhen 第二十式 闪通臂 Flash the Arm ,shantongbi 第二十一式 转身搬拦捶 Turn, Deflect Downward, Parry and Punch,zhuanshenbanlanchui 第二十二式 如封似闭 Appar0ent Close up,rufengsibi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Cross Hands ,shizishou 第二十四式 收势 Closing Form ,shoushiTheoretical basis of Qigong The human body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Gases
form, food is digested, Qi and blood circulate, saliva secretes, waste material
is discharged, the PH changes, and spiritual activity influences metabolisms,
all happening continuously in response to the growth of lif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gards such physiological changes as results of
fluctuations and changes in the flow and function of Qi which circulate
throughout the body through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Qigong is a
psychopneumatological exercise, drills posture, respiration and focus of the
mind in order to unclog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and re-establish body
equilibrium。  Benefits of practicing Qigong: Qigong can affect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human body in various ways。 Qigong experts and doctors
in the past have done much research and established many theories。 Contemporary
research has further proven that Qigong is a holistic exercise, which requires
little of the environment but produce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unctions of all
body organs and systems or tracts。  Effects on the Respiration System
The effect of Qigong is very obvious o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Most people can
deepen, prolong, invigorate and slow down their breathing after from 10-20 times
per minute to 4-5 times or even fewer。 When Qigong practice is effectiv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decrease。 This indicates that Qigong increases
alveolar ventilation by activating gas exchang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respiration does not cause shortage of oxygen but saves much bio-physiological
energy which otherwise would be consumed in more respiratory
movement。  Effects on the Digestive System Qigong exercise invigorates
and regulates diges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p-and-down movements of
the diaphragm muscles in the Qigong-practicing group of patients were much
larger on scale than in a comparison group that did not practice Qigong。 The
stomach fundus of a Qigong practitioner was also found to be six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 non-practitioner。 These Qigong-related changes prevent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premature aging。  Effects on the Blood
Function Qigong can dramatically change the peripheral blood picture。 Measuring
Qigong effects on blood shows white cells increase 13 to 23 percent on average。
The phagocytic index of white cells may also increase from 40 percent to over 90
percent after Qigong practice。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Static Qigong (also known as Quiescent Exercise)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slowing the rate of heartbeat。 Qigong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ulmonary
pressure, of which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After Qigong
practice, the systolic pressure dropped 18 millimeters and the diastolic dropped
16 millimeters。  Effects on Metabolism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a
practitioner抯 gas metabolism is reduced when one enters the quiescent state of
Qigong, but change in the quantity of oxygen while doing Qigong exercise can
reduce gas metabolism to the minimum level required by the human body
ordinarily, which is lower than simply lying。Effects on the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Practicing Qigong can produce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especially the cerebral cortex.  Taiji ( Tai Chi)  Taiji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a. Nowadays, it is practiced as an exercise for health. It……  - is suitable for almost anyone  - is easy to learn for health improvement  - has gentle and circular movements  - integrates the body and mind  - has many different forms  - is enjoyable to practice  - is known in China for centuries to be effective for arthritis  Concentrating on correct posture and breathing control, Tai Chi's movements are fluid, graceful and well balanced, promoting the complete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Tai Chi provides the mental relax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so essential in our modern stress-filled lives.  Tai Chi is an unusual form of martial arts whereby we believe in building strength - mental and physical from within, softness is stronger than hardness, moving in a curve is better than a straight line, yielding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onfronting. It is especial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ypes of sports such as rugby where the harder and quicker the better. Tai Chi is a sport that strengthens the body as well as the mind from within. 太极拳的整套演练与实战---最全的太极集锦
      
       
       
&&八段锦,口令配文字注解&&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兽功法教学& &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兽1
&&五禽戏八段锦易筋..." 总共有105项结果
“八段锦”
八段锦起源于唐代,其内容编排符合“人的生命除依赖于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之外,还在于合理运动”的健身基本法则。“八段锦”富有医学科学性,练习它,能对人体各组织系统起到改善功能和调节活力的作用。我习练“八段锦”多年,感觉它对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和锻炼关节功能等效果尤其明显。有使人全身舒展、精力旺盛、健身益寿之功。其动作刚柔适度,简单易学,故最适宜老年人操练。“荷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在操练“八段锦”的同时,不要忘记与其他保健措施的密切配合,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更避“劳而无功”之苦。例如: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禁烟少酒,戒除陋习,生活规律,心胸宽广,适当散步等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加做一些其他操练动作,例如:患有冠心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可加做捶击胸背的动作。对腰腿关节不灵活的人,可加做扭腰、下蹲和踢腿等活动。对大脑反映迟钝或轻度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的人,可加做抓头(或篦头)动作。对高血压病的人,可以加做按摩“内关”穴位,等等。  现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整理出来,以供朋友们参考。    操练准备    1 地点选择:练习“八段锦”,虽只需一立足之地,但应选择氧气充足、环境洁净的公园、草坪或多树之处。如因天气或健康状况欠佳,在室内或阳台上亦可练习。  2 练习时间:虽随时可做,但以清晨为好,特别是以旭日东升时为最佳。根据个人情况,每日可1~2次,每次20~30分钟。  3 晨练之前的准备:起床后先做“一、二、三”。即一饮(喝一杯温开水),二洗(洗脸、刷牙),三排空(大便、小便、痰)。而后站立于练习场地,两腿稍分开,开始按口诀顺序练习。    动作要领及功效  (一)背手挺胸向后瞧  1 两手背分别靠在左右腰部,挺胸;  2 足跟跷起,头转向右侧,同时做深吸气;  3 足跟下落,头转向正中,做深呼气;  4 头转向左侧,再做同样动作,重复练习;  5 转头时,两眼向背后瞧望。  6 如此反复练习15~20次。  功效:  1 增加肺活量;  2 活动颈椎关节,锻炼眼肌及下肢肌肉。  (二)两手托天理三焦  1 两手掌心相对,从胸前上举至头顶,指尖相对,手心向上;  2 两足跟跷起,同时两手上推,作托天状,深吸气;  3 随之两上肢向左右两侧外展,手心向下,并恢复原来直立姿势,同时深呼气。  4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调理胸腹三焦;  2 增加肺活量;  3 活动上肢关节和胸腹肌。  (三)调理脾胃宜单举  1 双手同时动作,一手从胸前上举至头顶,手心先向内而后转为向上。另一手则置于腰部,手心先向外而后转为向下;  2 继而上手上推,下手下压。在此同时,两足跟跷起并作深吸气;  3 最后呼气并放下足跟和上肢,作直立状;  4 继之上肢前后位置交换,如上做同样动作。  5 反复15~20次。  功效:  1 调理脾胃功能;  2 增加肺活量;  3 活动上肢关节,锻炼胸腹肌及上下肢肌肉。  (四)左右开弓似射雕  1 两腿稍下蹲并挺胸,两手放于大腿上;  2 一手推弓,一手拉弦,向左侧作弯弓射箭姿势,拉动两下。并同时作深吸气。随之呼气并收回上肢,手仍放于大腿上;  3 接着再向右侧作相同动作;  4 射箭时头亦随着射击方向左右转动;  5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活动上肢关节及颈椎关节;  2 锻炼握力;  3 增加肺活量。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1 两腿半下蹲,两手放在大腿上,作骑马状;  2 然后弯腰,将上身躯干从一侧向另一侧作大幅度摆动,后直腰;  3 再以同样动作,向相反一侧摆动,后直腰。  4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改善血液循环,调理大脑功能;  2 增加内脏活动,调节内脏功能;  3 活动脊椎关节,锻炼胸腹肌及   下肢肌肉。  (六)两手扳足固肾腰  1 将两手掌心相对,从胸前上举过头,再向两侧伸展并向后拉动两下。同时作深吸气;  2 然后弯腰,将两手从头上方向前伸向足面作扳足状,并将腰连续弯动两下。同时呼气;  3 后直腰垂手站立。  4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活动腰背关节,锻炼胸腹肌,有固肾强腰之效;  2 活动上肢关节;  3 增加肺活量。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1 两腿半下蹲,并挺胸,作骑马状;  2 两手攒拳,怒视前方,作格斗姿势;  3 然后两拳分别先后向前出击,并都及时收回;  4 继之两拳再分别先后向两侧出击,并都及时收回;  5 头则随着拳击方向而转动。  6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活动上肢关节,锻炼四肢肌肉;  2 锻炼握力和拳击力量;  3改善血液循环。  (八)抱项七颠百病消  1 两手十指交叉,抱住枕、颈部;  2 在跷起足跟的同时,两肘外展,并深吸气;  3 随后足跟下落并深吸气。  4 如此反复15~20次。    功效:  1 增加肺活量;  2 锻炼胸腹肌及下肢肌肉。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个优秀的传统保健功法。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八段锦英文简介General Requirements of Doing the ExerciseWear loose clothes when you are preparing to do the exercises. Go to the bathroom before practicing. Find an open space with fresh air. Be relaxed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You should have the the sun at your back if you choose to stand under the sun. The breathing should be deep and even. Breathe through your nose and no sound can be heard even by yourself. Always pay some attention, especially when you exhaling, to your Dantian, which is the internal point in your belly located one palm below your navel. Do not practice within one hour after a big meal or a half hour after a small meal.Take a few deep and slow breaths before beginning the routine. Be relaxed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Breathe through your nose and no sound can be heard even by yourself. The breaths and movements should be even, slow, and natural. Stretch your sinews through gentle exertion. Stop for a half second after each inhaling or exhaling. Repeat each form two to eight times. It takes five to twenty minutes to do so.Feel the sensation in your body during practice. Being comfortabl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imicking the illustration pictures. Apply the movements smoothly and gently. Exert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physical strength. When finishing an exercise, stand still with your attention on Dantian for awhile before you move around.
Ba Duan Jin (The Octupled Brocad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 China in the past. This set of Qigong practicing method is designed for viscera disease. The main points, usage, and purpose of the movement are mentioned in every sentence. Ba Duan Jin is gradually perfect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raditional astrology theory. 2.易筋经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history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renowned archaeologist TANG Hao's research,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urple condensate from Mt Tuodamo false name written down .Wushu Qigong, the ancient health was followed for development of the martial arts and, emigrated to the mature form system. And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 lofty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martial arts qigong, the birth of the Chinese Wushu qigong a sign of maturity. Shaolin imported after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Shaolin monks are now studying the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Fusion is the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nd "inner strength that only" after the gong.
少林八段锦全套图解和口诀(中英文版)
: 很强大,估计外国人看英文也难理解
: 回复 暴怒的花生豆 :(*^__^*)
八段锦功法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盘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八段锦功法作用:(前四段作用:治病)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上焦心肺,中焦俾胃,下焦肝肾,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向前推出的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做法正确会有麻胀的感觉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调理脾胃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后四段作用:强身)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健肾(去心火即强身)两手盘足固肾腰作用:健肾 通过身体前后动 两手至命门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练内气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四、《八段锦》动作口诀预备式口诀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两手托天理三焦口诀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左右开弓似射雕口诀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调理脾胃单臂举口诀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五劳七伤往后瞧口诀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摇头摆尾去心火口诀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两手攀足固肾腰口诀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攒拳怒目增气力口诀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背后七颠百病消口诀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chapter ⅰ origins and developmentchapter ⅱ characteristicschapter ⅲ practice tipschapter ⅳ step-by-step descriptions of the routinessection 1 hand and foot formsbasic hand formsbasic stancesection 2 the exercises illustratedready positionroutine 1 holding the hands high with palms up to regulate the internal organs(双手托天理三焦)routine 2 posing as an archer shooting both left- and right-handed (左右开弓似射雕)routine 3 holding one arm aloft to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调理脾胃须单举)routine 4 looking backwards to prevent sickness and strain (五劳七伤注后瞧)routine 5 swinging the head and lowering the body to relieve stress (摇头摆尾去心火)routine 6 moving the hands down the back and legs, and touching the feet to strengthen the kidneys(两手擎足固肾腰)routine 7 thrusting the fists and making the eyes glare to enhance strength(攒拳怒目增气力)routine 8 raising and lowering the heels to cure diseases(背后七颠百病消)
我的更多文章:
( 08:28:47)
( 08:18:58)
( 06:18:24)
( 06:18:25)
( 05:38:48)
( 05:11:15)
( 05:19:24)
( 02:18:20)
( 13:36:56)
( 01:18:38)
五禽戏定式动作
  第一式 虎举
  第二式 虎扑
  第三式 鹿抵
  第四式 鹿奔
  第五式 熊运
  第六式 熊晃
  第七式 猿提
  第八式 猿摘
  第九式 鸟伸
第十式 鸟飞
五禽戏图解
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本法之起源可上溯至先秦,如《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载述,可见当时已有多种模仿动物形神的导引图文,更属“五禽戏”原始功法之类。具体将“五禽戏”整理总结并作为一套功法推广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只是有关“华佗五禽戏”的原始文字早已佚失,惟存一此致零星的史籍记载。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后世医家、养生家因师传之变异,或根据“五禽戏”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变化,创编了数以百计的“五禽戏”套路。虽然各法功作互异锻炼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则大同小异。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养性延命录》所载“五禽戏”的具体练法为: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图1)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图2)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图3)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图4)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图5)
“五禽戏”是我国后汉时期,名医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禽兽动作锻炼身体的经验,把“熊经鸟伸”运动发展为虎、鹿、熊、猿、鸟“五禽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体育和健身运动。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  “五禽戏”动作比较简单,运动量比较小,适合于年老体弱者选练。
图解五禽戏-做法详细解说
  一、虎形  预备式;两臂自然下垂,颈自然竖直,面部自然,眼向前平视,口唇闭合,舌尖轻抵上颚.不用挺胸或拱背。两脚跟靠拢成立定姿势,全身放松。站立片刻(图1)然后做下列动作:  1.左式  (1)两腿慢慢向下弯曲,成半蹲姿势,体重慢慢移往右腿,左脚靠在右腿踝关节处,脚跟稍离地抬起,脚掌虚点着力,成右独立步。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腹两侧,两掌心向上,眼看左前方(图2)。  (2)左脚向左前方斜出1步,右脚也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30厘米,体重坐在右腿,成左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提,拳心向里,提至口前向里翻转变掌,向前伸按而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指尖朝上,两虎口相对,眼看左手食指尖(图3)  2.右式同左式唯左右方向相反  (1)左脚向前垫半步,右脚随之跟到左腿踝关节处,两腿靠拢,右脚跟稍离地抬起,右脚掌虚点着力,两腿屈膝半蹲,体重移至左脚。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撤回到腰间腹部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2)右脚向右前方斜进1步,左脚跟进半步,两足跟前后相对,相距约30厘米,体重在左腿上,成右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提,拳心向里,提至口前向里翻转变掌向前伸按推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指尖朝上,两虎口相对,眼看右手食指尖。  3.左式  (1)右脚向前垫半步,左脚也随之跟到右腿踝关节处,脚跟离地抬起,脚尖虚点着力,两腿屈膝半蹲,成右独立步。间时两掌变拳撤至腰间腹部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2)完全与前左式(2)的动作相同。  如此左式、右式的反复虎扑,次数不限。练时要协调敏捷,沉着勇猛,做到“手起而钻,手落而翻,手足齐落,挺腰伸肩”,这样虎形助神态就基本具备了。
  二、鹿形  预备式:同虎形。  1.右腿屈曲,上身后坐,左腿前伸,膝稍弯屈,左脚虚踏,成左虚步。左手前伸,微屈肘,掌心向下。置于左肘内侧,两拿心前后遥遥相对。  2.两臂在身前逆时针同时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关键在于两臂绕环不是肩关节为主的活动,而是在腰胯带动下完成的。手臂绕大环,尾闾绕小环,即所谓“鹿运尾闾”。主要是活动腰胯,借以强腰肾,促进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图4)。  3.如此运转若干次后,右腿前迈,体重坐于左腿上,右手前伸,左手护右肘,顺时针方向绕环若干次。如此左右互换,反复做数边。
  三、熊形  预备式:两脚平行分开自然站立,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做3—5次深呼吸后,再做下列动作(图5)。  1.屈右膝,右肩向前下晃动,手亦随之下沉。左肩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随之上抬(图6)。  2.屈左膝,左肩向前下晃动,手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随之拾高(图7)。  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拘,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动关节等功效。
  四、猿形  预备式:同虎形。  1.两腿慢慢向下弯屈,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上提至与口乎,掌心向下.迅速向前伸出如取物之状,将到达终点时由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垂,并迅速缩回(图8)。  2.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之稍跟,脚跟抬起,脚掌虚点着力,问时右手沿胸前提至与口平,掌心向下,向前如取物样伸出,将到达终点时,由掌变爪形,腕随之下垂,同时左手收回至左胁下(图9)。  3.左脚往后稍退踏实,身体后坐,右脚随之也稍退,脚尖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提至与口平,向前如取物样伸出,将达终点时由掌变爪形,腕随之下垂。同时右手收回至右胁下(图10)。  4.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其他动作同2项。  5.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其他动作同1项。  6.右脚往后稍退踏实,其他动作同3项,惟左右方向相反。  以上1一6项动作,反复练习数遍。
  五、鸟形  预备式:同虎形。  1.左脚向前迈进1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斜举,并随之  深吸气(图11)。  2.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落下,两腿同时下蹲,两前臂在膝下相交,左内右外,抱住双膝,同时深呼气(图12)。  3.右脚向前迈进1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斜举,并随之  深吸气(图13)。  4.左脚前进与右脚相并,两臂自侧方落下,两腿同时下蹲,两前臂在膝下相交,左外右内,抱住双膝,同时深呼气。
  以上动作反复练习数遍,此势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腰壮肾,长期坚持段炼,可以治愈腰痛。
  为了练“五禽戏”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身放松练功时,不仅肌肉要放松,神经精神也要放松。要求松中有紧,柔中有刚,切不可用僵劲。只有放松使出来的劲才会柔中有刚,才使动作柔和连贯,不致僵硬。  2.意守丹田意守丹田,即排除杂念,用意想着脐下小腹部,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做到上虚下实,即胸虚腹实,使呼吸加深,增强内脏器官功能,使血液循环旺盛。身体下部充实,有助于克服中老年人常易发生  的头重脚轻和上盛下虚的病象。此外做到上虚下实,动作才能达到轻巧灵便、行动自如。  3.呼吸均匀练功前,先做几次深呼吸,凋匀呼吸。练功当中,呼吸要自然平稳,最好用鼻呼吸,也可口鼻并用。但不可张口喘租气,而要悠悠吸气,轻轻呼气,做起动作来会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服运动幅度加大,腹肌收缩有力,对内脏器官都有好处。  4.动作象形练五禽戏做到动作外形神气都要象五禽。如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猛的神态,目光炯炯,摇头摆尾,扑按搏斗等,有助于强壮体力。练鹿戏时,要仿效鹿那样心静体松,姿势舒展,要把鹿的探身、仰脖、缩颈、奔跑、回首等神态表现出来。鹿戏有助于舒展筋骨。练熊戏时,要象熊那样浑厚沉稳,表现出撼运、抗靠、步行时的神态。熊外似笨重,走路软塌塌,实际上在沉稳之中又富有轻灵。练猿戏时,要仿效猿猴那样敏捷好动,要表现出纵山跳涧、攀树蹬技、摘桃献果的神态。猿戏有助于发展灵活性。练鸟戏要表现出亮翅、轻翔、落雁、独立等动作神态。鸟戏有助于增强肺呼吸功能,调达气血,疏通经络。
我的更多文章:
( 06:18:25)
( 04:39:13)
( 05:38:48)
( 01:08:46)
( 05:16:22)
( 02:18:20)
( 08:18:58)
( 03:18:21)
( 05:18:43)
( 13:36:56)
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的比较
[导语]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有着很大区别。
我的更多文章:
( 03:58:19)
( 02:28:49)
( 05:48:18)
( 06:19:19)
( 13:42:42)
( 08:28:47)
( 06:18:24)
( 04:39:13)
( 05:11:15)
( 05:16:22)
24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及图示动作详解、动作口诀
“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用立体圆来体现:阴阳是在圆的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发展,“太”是比大还大的称之为“太”。“极”是无边、无尽之意。换句话讲(换个角度讲):“太极”是包含、包容之意。“太极”是哲学名词。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之“太极”。“太极”通俗讲: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太极”即指事物运动变化普通规律。 “拳”、“拳法”指与人对抗的一种技巧、方法。
  一、“太极拳”定义
  “太极拳”也称哲学拳,又叫先天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和黄老学说的指导下,即以哲学为理论,按照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利用圆的运动变化将武术四大技法不用力.放松的隐藏在圆的运动中不断的练习,分层次、因人而宜,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发展;用身体语言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是养身、技击溶为一体的拳法。
  二、起源及发展   自人猿时期开始,我们的先人就不断为获取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料而与动物甚至自己的同类斗争。在这种斗争经验的积累下,最早的武术应运而生。随着人类各方面知识的进步,武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出不同的派别,比较著名的有:五当、少林、峨眉等。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传说众多、犹待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人何时何地创编的太极拳,都是在其自身文化积累以及对其他武学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灵感被激发的产物。太极拳的创编不是偶然的、凭空的创造。现在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无派太极拳,皆是在陈式老架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 三、太极拳健身五项基本原理
1.每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所谓“一动无不动”。一般的广播体操,上肢运动光运动上肢,下肢运动光运动下肢,弯腰运动光运动腰。跑步看似全身运动,其实运动很单调,缺少扭旋动作。太极拳则不然,自始至终是全身运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不断地进行着各式螺旋运动,因而使筋骨皮肉及内脏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腹式深呼吸则更加增强了内脏的锻炼和按摩。太极拳还要求提起精神、神志安详、排除思虑,集中于打拳,这又使大脑得到休息,神经指挥系统得到锻炼。有一本书,书名是《太极拳传真》,作者是一位已故太极名家的徒弟,他在书中说:“自从学了太极拳,自己的小提琴水平大有提高。”我认为这并非不可思议,因为太极拳不仅能健身强体,还能使人神经灵敏、动作协调。
2.强而不猛的适量运动。运动生理学家告诉我们,超负荷运动有害健康。一座桥梁,瞬时超过负荷极限,就会产生裂缝,甚至断裂;人体也是这样。竞技运动的金牌得主,往往因拼搏过度成为病号。温和的运动,例如步行,虽然有益于健康,但效率低,耗时多,而且动作单调,锻炼不全面。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复杂多变,没有激烈运动,但始终不泄劲;看似缓慢柔和,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运动。在练拳“懂劲”之后,中等强度打拳,春寒料峭的早晨,穿件单衣打拳,不感寒冷;春秋季节,七八分钟就浑身热乎,开始出汗,20分钟则浑身舒畅、汗流浃背。太极拳用的劲主要是内劲,即自我拉伸、自我压缩、自我弯曲、自我转动的劲。因为是自我用劲,因而运动强度可以自我掌握。拳架低、速度慢、呼吸深而长,意念集中,用劲认真,则运动量大;反之,则运动量小。练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因而老中青皆宜,是一种有利无弊的运动。
3.纯粹的有氧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在有氧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能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功能,因而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相反,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来不及充分进行氧化反应,只好在无氧情况下,酵化生成乳酸以提供能量;这种无氧运动造成酸性物质积累,加速人体衰老。多数运动既不是纯粹的有氧运动,也不是纯粹的无氧运动,而是混合运动。如果一个人长期缺少运动,则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不足,新陈代谢不良,机能退化。太极拳既是全面而适量的运动,又自始至终是深呼吸运动,因而是纯粹的有氧运动。氧气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尽情享用。要使氧气不仅进入肺部、进入血液,还要能进入周身各部的组织,滋养全身,才是充分享用了大自然的恩赐。太极拳就有这样的功效。
4.一面放松,一面用劲,也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是太极拳的又一特点(其他内家拳也有这种特点),这大概是中华武术特有的体育文化。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以上肢动作为例,在屈伸弧旋之间,把劲用在松肩坠肘上,用在屈肘撑臂上,用在坐腕伸指上。这种用劲方法,有点类似于伸懒腰,是一种自我拉伸的劲,不但和“手法松柔”不矛盾,而且非如此不能充分松柔。太极拳动作必须缓慢,缓慢了才能充分拉伸、充分放松,才能使自己感到舒畅,甚至是美妙的享受。如果动作不缓慢,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了。下肢要负重,怎样放松?实脚稳健负重,虚脚轻灵放松,两脚虚实变换,轮流放松。为什么要放松?放松了,经络才畅通。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气功家和内家拳锻炼者的实践经验。机理是什么?这涉及对经络本质的认识。日,《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李志超先生的文章《人体的经络在哪里?》。文章大意说:从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物理手段检测的结果,经络确实存在,但是在解剖镜下却怎么也找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文作者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之间、细胞之间存在着的缝隙,这些缝隙连成网络,有体液在其中流动,这就是经络之所在。该文作者又说:这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我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假说,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放松能通经络。放松了,当然缝隙就大,经络就通。按照中医的说法,经络对健康至关重要,起着“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
5.太极拳是以脊椎运动为核心的运动。脊椎不仅是人体的力学支柱,也是中枢神经之所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植物神经从脊椎两侧伸向人体各部分,指挥人体的生理活动。针灸穴位图上也沿脊椎分布着肺腧、胃腧、肝腧、肾腧等穴位。健身必先健中枢神经,因而必先健脊椎。太极拳讲究手法、步法、眼法和身法,其中以身法为主。身法讲究“身形腰顶”,即“五弓齐发”,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顶。拳谱中有一首关于“身形腰顶”的歌,说:“……腰顶穷生研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腰为中枢、尾闾中正等太极要领,讲的也都是身法问题,可见身法的重要。身法问题,其实也就是脊椎运动问题。一代宗师杨澄甫的说法是“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直接点明脊椎是动作的核心。太极拳的举手投足,都要先动腰,由脊椎发力,带动肩膀,肩膀再带动臂和手;由脊椎发力,虚实变换,把重心移到实脚之后,再将虚脚轻轻提起;不是简单地做手和脚的动作。这是太极动作和一般体操动作的根本不同之处。 打太极拳时,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着脊椎的自我拉伸、压缩、左右转动、上下搓动、向前后做弓腰的活动。更准确地说是不断进行着把这些活动综合在一起的螺旋活动。太极拳不前俯后仰,不左弯右曲,脊椎运动是微动或内动,动作细腻,外表上看是姿势中正,其实内劲就在姿势中正之中。做一个“揽雀尾”,腰劲要变换7-9次;做一个“十字手”,腰劲要变换5次。全套88式太极拳,腰劲变换达好几百次,因此能使脊椎得到充分锻炼。我曾多次故意在晨练时以跑步代替打拳,并比较自我体验,总觉得跑步完后脊椎仍没有活动开,不如打拳来得舒畅。
由以上五点健身原理可见,太极拳的健身功效,非一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健身器械运动等可以比拟。我并不贬低现代体育运动,而是认为必须经常而适量地进行多种不同的运动,才能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就单项运动来说,或许只有游泳能和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相比拟,但游泳不如太极拳简便易行,不像太极拳那样可以随时随地每天坚持。
太极拳的难点是不易在短期内“懂劲”,只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因而初学时,健身效果不很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学,就有一定效果,因而“开拳有益”。太极拳是终身之拳,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健身效果就会逐渐提高,而且越来越好。只要符合上述五点健身原理的要求,即使动作姿势不很标准,也照样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只要你每天打完拳后能感到身心舒畅,日积月累,你的健康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四、太极拳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附: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一、起势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二)右搂膝拗步 
1.收脚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右手经头前划弧摆至左前肩,掌心向下,左手向左上方划弧上举,与头同高,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2.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两手划弧时要以腰带动;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搂推协调,转身蹬地推掌。
五、手挥琵琶
1.跟步展臂:右脚向前收拢半步落于左脚后;右臂稍向前伸展。
2.虚步合手:上体稍向左回转,左脚稍前移,脚跟着地,成左虚步;两臂屈肘合抱,右手与左肘相对,掌心向左。
学练要点:两手摆掌时有上挑并向里合之意。合臂时腰下沉,两臂前伸,腋下虚空。
六、左右倒卷肱
(一)右倒卷肱
1.退步卷肱:上体稍右转,两手翻转向上,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上举至肩上耳侧,左手停于体前;上体稍左转;左脚提起向后退一步,脚前掌轻轻落地;眼视左手。
2.虚步推掌: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后移,成右虚步;右手推至体前,左手向后、向下划弧,收至左腰侧,手心向上;眼视右手。
(二)左倒卷肱
1.退步卷肱:同前退步卷肱,惟左右相反。
2.虚步推掌:同前虚步推掌,惟左右相反。
(三)右倒卷肱
1.同前右倒卷肱。
(四)左倒卷肱
同前左倒卷肱。
学练要点:转身时用腰带手后撤,走斜弧形路线。提膝屈肘和左掌翻手都要同步完成。推掌走弧形且坐腕、展掌、舒指。
七、左揽雀尾
1.抱球收脚:上体右转,右手向侧后上方划弧,左手在体前下落,两手呈右抱球状;左脚收成丁步。
2.弓步堋臂: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成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左臂半屈向体前堋架,右手向下划弧按于左胯旁,五指向前;眼视左手。
3.转体摆臂:上体稍向左转,左手向左前方伸出,同时右臂外旋,向上、向前伸至左臂内侧,掌心向上。
4.转体后捋:上体右转,身体后坐,两手同时向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后捋,右手举于身体侧后方,掌心向外,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内;眼视右手。
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推送左前臂向体前挤出,两臂撑圆。
6.后坐引手:上体后坐,左脚夫尖翘起;左手翻转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伸出,掌心转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屈收后引,收至腹前,手心斜向下。
7.弓步前按: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手沿弧线推至体前。
学练要点:捋时要转腰带手,不可直臂、折腕。挤时松腰、弓腿一致。按时两手沿弧线向上、向前推按。
八、右揽雀尾
(一)转体分手:重心后移,上体右转,左脚尖内扣;右手划弧右摆,两手平举于身体两侧;头随右手移转。
(二)抱球收脚:左腿屈膝,重心左移,右脚收成丁步;两手呈左抱球状。
(三)弓步堋臂:同前弓步堋臂,惟左右相反。
(四)转体摆臂:同前转体摆臂,惟左右相反。
(五)转体后捋:同前转体后捋,惟左右相反。
(六)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
(七)后坐引手:同前后坐引手,惟左右相反。
(八)弓步前按:同前弓步前按,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由左势向右势转化时,左脚尽量里扣。右手随身体右转平行向右划弧时,右手不可随着向右摆动。重心移动变化时,上体保持正直,随腰转动。
1.转体运臂: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右脚尖内扣;左手向左划弧,,掌心向外,右手向左划弧至左肘前,掌心转向上;视线随左手运转。
2.勾手收脚: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左脚收成丁步;右手向上向左划弧,至身体右前方变成勾手,腕高与肩平,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肩前,掌心转向内;眼视勾手。
3.弓步推掌: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手经面前翻掌向前推出。
学练要点:重心移动平稳,两腿要虚实分明。做勾手时右臂不要过直。推掌时随上体转动,弓腿,翻掌前推。
1.转体松勾:上体右转,左脚尖内扣;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肩前,掌心向内,右勾手松开变掌。
2.左云收步:上体左转,重心左移,右脚向左脚收拢,两腿屈膝半蹲,两脚平行向前成小开立步;左手经头前向左划弧运转,掌心渐渐向外翻转,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运转,掌心渐渐转向内;视线随左手运转。
3.右云开步:上体右转,重心右转,左脚向左横开一步,脚尖向前;右手经头前向右划弧运转,掌心逐渐由内转向外,左手向下、向右划弧,停于右肩前,掌心渐渐翻转向内;视线随右手运转。
4.左云收步:同前左云收步。
5.右云开步:同前右云开步。
6.左云收步:同前左云收步。
学练要点:以腰为轴,转腰带手交叉划圆。上下肢要协调一致不可脱节。身体平移,不可起伏。
十一、单鞭
1.转体勾手:上体右转,重心右移,左脚跟提起;右手向左划弧,至右前方掌心翻转变勾手;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肩前,掌心转向内;眼视勾手。
2.弓步推掌:同前弓步推掌。
学练要点:同前单鞭。
十二、高探马
跟步翻手:后脚向前收拢半步;右手勾手松开,两手翻转向上,肘关节微屈。
虚步推掌:上体稍右转,重心后移,左脚稍向前移成左虚步;上体左转,右手经头侧向前推出;左臂屈收至腹前,掌心向上。
学练要点:跟步时上体正直,不可起伏。推手与成虚步同时。
十三、右蹬脚
1.穿手上步:上体稍左转,左脚提收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右手稍向后收,左手经右手背上方向前穿出,两手交叉,左掌心斜向上,右掌心斜向下。
2.分手弓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上体稍右转,两手向两侧划弧分开,掌心皆向外;眼视右手。
3.抱手收脚:右脚成丁步;两手向腹前划弧相交合抱,举至胸前,右手在外,两掌心皆转向内。
4.分手蹬脚:两手手心向外撑开,两臂展于身体两侧,肘关节微屈,腕与肩平;左腿支撑,右腿屈膝上提,脚跟用力慢慢向前上方蹬出,脚尖上勾,膝关节伸直,右腿与右臂上下相对,方向为右前方约30度;眼视右手。
学练要点:两手交叉距离胸部20厘米,身体左转45度。蹬脚地腰,两手高不过头。分手撑掌与蹬脚同时完成。
十四、双峰贯耳
1.屈膝并手:右小腿屈膝回收,左手向体前划弧,与右手并行落于右膝上方,掌心皆翻转向上。
2.弓步贯掌:右脚下落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两手握拳经两腰侧向上、向前划弧摆至头前,两臂半屈成钳形,两拳相对,同头宽,拳眼斜向下。
学练要点:弓步的方向与右蹬脚的方向一致。弓步贯拳时肘关节下垂,上体正直。
十五、转身左蹬脚
1.转体分手:重心后移,左腿屈坐,上体左转,右脚尖内扣;两拳松开,左手向左划弧,两手平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外;眼视左手。
2.抱手收脚: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后坐,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两手向下划弧交叉合抱,举至胸前,左手在外,两手心皆向内。
3.分手蹬脚:同右蹬脚,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转身时,就充分坐腿扣脚,上体保持正直,不可低头弯腰。左蹬脚与右蹬脚的方向要对称。
十六、左下势独立
1.收脚勾手:左腿屈收于右小腿内侧;上体右转,右臂稍内合,右手变勾手,左手划弧摆至右肩前,掌心向右;眼视勾手。
2.仆步穿掌:上体左转,右腿屈膝,左腿向右前方伸出成左仆步;左手经右肋沿左腿内侧向左穿出,掌心向前,指尖向左;眼视左手。
3.弓腿起身:重心移向左腿成左弓步;左手前穿并向上挑起,右勾手内旋,置于身后。
4.独立挑掌:上体左转,重心前移,右腿屈膝提起成左独立步;左手下落按于左胯旁,右勾手下落变掌,向体前挑起,掌心向左,高于眼平,右臂半屈成弧。
学练要点:仆步穿掌时上体不可前倾。由仆步转换独立步时,一定要充分做好两脚的外撇和内扣。独立挑掌时前手肘与膝相对。
十七、右下势独立
1.落脚勾手:右脚落于左脚右前方,脚前掌着地,上体左转,左脚以脚掌为轴随之扭转;左手变勾手向上提举于身体左侧,高与肩平,右手划弧摆至左肩前,掌心向左;眼视勾手。
2.仆步穿掌:同前仆步穿掌,惟左右相反。
3.弓步起身:同前弓步起身,惟左右相反。
4.独立挑掌:同前独立挑掌,惟左右相反。
练习要点:右脚前掌应落在左脚右前方20厘米处。仆步穿掌时,应先把右脚提起后再伸出。
十八、左右穿梭
(一)右穿梭
1.落脚抱球:左脚向左前方落步,脚尖外撇,上体左转;两手呈左抱球状。
2.弓步架推:上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右手向前上方划弧,翻转上举,架于右额前上方,左手向后下方划弧,经肋前推至体前,高与鼻平;眼视左手。
(二)左穿梭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后移,右脚尖外撇,左脚收成丁步;上体右转,两手在右肋前上下相抱。
2.弓步架推:同前弓步架推,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做弓步架推时,手脚方向一致,两掌要有滚动上架与前推。
十九、海底针
1.跟步提手:右脚向前收拢半步,随之重心后移,右腿屈坐;上体右转,右手下落屈臂提抽至耳侧,掌心向左,指尖向前,左手向右划弧下落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右。
2.虚步插掌:上体左转向前俯身,左脚稍前移成左虚步;右手向前下方斜插,左手经膝前划弧搂过,按至左大腿侧;眼视右手。
学练要点:右手随转体在体侧划一立圆提于右耳侧。插掌时不可因前俯而弯腰驼背。上下肢动作必须协调同步。
二十、闪通臂
1.提手收脚:上体右转,恢复正直;右手提至胸前,左手屈臂收举,指尖贴近右腕内侧;左脚收至右脚内侧。
2.弓步推掌: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左手推至体前,右手撑于头侧上方,掌心斜向上,两手分展;眼视左手。
学练要点:两手先上提后分开。右手上撑向后引拉。前手、前腿上下相对。
二十一、转身搬拦拳
1.转体扣脚:重心后移,右腿屈坐,左脚尖内扣;身体右转,右手摆至体右侧,左手摆至头左侧,掌心均向外;眼视右手。
2.坐腿握拳:重心左移,左腿屈坐,右腿自然伸直;右手握拳向下、向左划弧停于左肋前,拳心向下,左手举于左额前;眼向前平视。
3.踩脚搬拳:右脚提收至左脚内侧,再向前迈出,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向前搬压,拳心向上,高与胸平,肘部微屈,左手经右前臂外侧下落,按于左胯旁;眼视右拳。
4.转体收拳:上体右转,重心前移,右拳向右划弧至体侧,拳心向下,左臂外旋,向体前划弧,掌心斜向上。
5.上步拦掌:左脚向前上步,脚跟着地;左掌拦至体前,掌心向右,右拳翻转收至腰间,拳心向上;眼视左掌。
6.弓步打拳:上体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向前打出,肘微屈,拳眼向上,左手微收,掌指附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右。
学练要点:身体右转时,左脚尽力内扣。垫步时勿抬脚过高,迈出时脚尖外撇。
二十二、如封似闭
1.穿手翻掌:左手翻转向上,从右前臂下向前穿出;同时右拳变掌,也翻转向上,两手交叉举于体前。
2.后坐收掌:重心后移,两臂屈收后引,两手分开收至胸前,与胸同宽,掌心斜相对;眼视前方。
3.弓步按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掌经胸前弧线向前推出,高与肩平,宽与肩同。
学练要点:后坐收掌时避免上体后仰。弓步按掌时两掌由下向上、向前推按。
二十三、十字手
1.转体扣脚:上体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屈坐,左脚尖内扣;右手向右摆至头前,两手心皆向外;眼视右手。
2.弓腿分手:上体继续右转,右脚尖外撇侧弓,右手继续划弧至身体右侧,两臂侧平举,手心皆向外;眼视右手。
3.交叉搭手:上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屈膝侧弓,右脚尖内扣;两手划弧下落,交叉上举成斜十字形,右手在外,手心皆向内。
4.收脚合抱:上体转正,右脚提起收拢半步,两腿慢慢直立;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
学练要点:转体扣脚与弓步分手要连贯衔接。两手划弧下落时不可弯腰低头。
二十四、收势
1.翻掌分手:两臂内旋,两手翻转向下分开,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视前方。
2.并脚还原:左脚轻轻收回,恢复成预备姿势。
学练要点:翻掌分手时,左手在上,腕关节不要屈折挽花。垂臂落手与起身一致。
注意四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
24式太极拳动作口诀
1、起势: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2、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白鹤亮翅: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4、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6、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7、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8、右揽雀尾: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9、单鞭: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0、云手:(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11、单鞭: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2、高探马: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13、右蹬脚: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4、双峰贯耳: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15、转身左蹬脚: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6、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7、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8、左右穿梭:(1)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2)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19、海底针: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20、闪通臂: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22、如封似闭: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23、十字手: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24、收势: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二十四式太极拳谱
一、起式(下蹲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左在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虚步立掌)
六.左右倒卷肱(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左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右弓步前按)
九、单鞭(弓步勾手推掌)
十.云手(侧行步云手)
十一、单鞭(弓步勾手推掌)
十二.高探马(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式独立(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式独立(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弓步推掌)
十九.海底针(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弓步推掌)
二十一.转身搬拦锤(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弓步前按)
二十三.十字手(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势(并步还原)
我的更多文章:
( 02:58:21)
( 05:28:31)
( 05:18:12)
( 06:18:49)
( 05:18:51)
( 04:18:00)
( 03:58:19)
( 02:28:49)
( 05:48:18)
( 03:06:14)
易筋经简易气功健身法:易筋经(英文)A Simple Qigong Exercise: Yijinjing Qigong (an ancient Chinese exercise that focuses on breathing) is a way to balance body and mind. Qigong's long history makes it a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bu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t has a valuable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uring illness, strengthening the body, prolonging life and even increasing intelligence. Qigong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 health both in the past and today. Yijinjing is a Qigong exercise passed down from ancient t... &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韦驮献杵第二式足趾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韦驮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摘星换斗式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倒曳九牛尾式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出爪亮翅式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九鬼拔马刀式侧首湾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三盘落地式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两掌翻齐起,千斛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青龙探爪式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卧虎扑食式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吸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打躬式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掉尾式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侯,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全图说全图则理备,生化之微,更易见也。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既伤矣,生生变化之机已塞,非用法以导之,则生化之源无由启也。揉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籍药烧丹
练功十八法
一颈项争力预备姿势: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插腰(拇指向后)。动作:1-头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眼视左方,2-还原成柔和姿势。3-头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眼视右方。4-还原成预备姿势。5-抬头望天。6-还原成预备姿势。7-低头看地。8-还原成预备姿势。二左右开功预备姿势: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虎口相对成圆形,离面部约30厘米。掌心向前,眼视前方。动作:1-两手左右分开至体侧,同时双手轻握拳(拳面向前),肘自然下垂,头向左转,眼视左远方,2-还原成预备姿势。3-4,和1-2动作相同,头转动方向相反。三双手伸展预备姿势:分腿直立,屈肘于体侧,手轻握拳,拳高于肩,拳心向前。动作:1-两拳松开,同时两臂上举(掌心向前,抬头,眼视患侧手指)。2-还原成预备姿势。3-4和1-2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四开阔胸怀预备姿势:分腿直立,两手交叉于腹前,手背在前。动作:1-两臂交叉上举,眼视手背。2-两臂经体侧划弧下落,翻掌,还原成预备姿势。3-4与1-2动作相同。练功次数:二一四个八拍,得气感:两臂上举时,颈、肩、腰有酸胀感。五展翅飞翔预备姿势:分腿直立,手自然下垂。动作:1-两臂屈肘经体后侧成“展翅”。(肘高于肩,手下垂,手背相对)眼视左肘。2-两臂下落时,两手在脸前翻掌,掌心相对成立掌。徐徐下落还原成预备姿势。3-4和1-2动作相同,眼视右肘。六铁臂单提预备姿势:分腿直立,手自然下垂。动作:1-左臂经体侧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同时右臂后伸、内收屈肘,手背紧贴腰。2-左手经体侧下落,置于腰后右手腕上边。3-4与1-2动作相同,换右臂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双手托天预备姿势:分腿直立,手指交叉于上腹(掌心向上)。动作:1-两臂上提至颌下,翻掌上托(抬头挺胸、掌心向上)。2-两臂带动上体向左侧屈1次。3-再侧屈1次。4-两臂经体侧下落成预备姿势。5-8与1-4动作相同,但上方向相反。八转腰推掌预备姿势:分腿直立,双手握拳于腰部。动作:1-右手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同时上体向左转,眼视左方,左肘向左侧方顶与右臂成直线。2-还原成预备姿势。3-4与1-2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九叉腰旋转预备姿势:分腿直立,两手叉腰(拇指向前)。动作:1-4两手依次用力推动骨盆,沿顺时针方向绕环一周。5-8与1-4动作相同,沿逆时针方向绕环一周。练功次数:2-4个八拍。得气感:腰部有明显酸胀感。十展臂变腰预备姿势:分腿直立,两手于腹前交叉(掌心向内)。动作:1-两臂前上举,抬头挺胸收腹(眼视手背)。2-两臂经体侧下落至侧平举,掌心向上。3-两手翻掌同时上体挺腰前屈。4-两臂体前交叉。5-8和1-4相同,最后1拍还原成预备姿势。十一弓步插掌预备姿势:直立分腿一大步,双手握拳于腰部。动作:1-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向前上方插掌,拇指与头顶相平。2-还原成预备姿势。3-4与1-2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
十二双手攀足预备姿势:立正,手自然下垂。动作:1-手指交叉于上腹前(掌心向上),两手经脸前翻掌上托,眼视手背。2-上体挺腰前屈。3-手掌按脚背。4-还原成预备姿势。5-8与1-4动作相同。十三左右转膝预备姿势:上体前屈,两手扶膝(眼视前下方)。动作:1-两腿弯曲,沿顺时针方向绕环1次(腿向后时伸直)。2-还原成预备姿势。3-4与1-2动作相同。5-8同1-4,第二个八拍方向相反。十四仆步转体预备姿势:直立分腿一大步,双手叉腰(拇指向后)。动作:1-左腿成仆步,同时上体向左转45°。2-还原成预备姿势。3-4与1-2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十五俯蹲伸腿预备姿势:立正,手自然下垂。动作:1-上体前屈,两手扶膝腿伸直。2-屈膝全蹲,两手扶膝,指尖相对。3-两手贴脚背,再伸直两腿。4-还原成预备姿势。5-8与1-4动作相同。十六扶膝托掌预备姿势:分腿直立宽于肩成中开步,手自然下垂。动作:1-上体前屈,右手扶左膝。2-上体挺直,屈双膝成马步,左臂经体前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3-上体前屈,两腿伸直,左手扶右膝与右手交叉。4-还原成预备姿势。5-8和1-4相同,但左手扶右膝。
十七 胸前抱膝预备姿势:立正,手自然下垂。动作:1-左脚向前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前上举,掌心相对,抬头挺胸。2-两臂经体侧下落同时提右膝,双手紧抱右膝于胸前,左腿伸直。3-还原成1-。4-还原成预备姿势。5-8与1-4动作相同,但换抱左膝。十八雄关漫步预备姿势:直立,双手叉腰(拇指朝后)。动作:-左脚前进一步,足跟先着地。右脚跟提起,重心移到左腿。2-右脚跟落地,稍屈右膝,重心移到右腿,左脚跟着地,左脚背屈。3-右脚前跨一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4-左脚跟落地,稍屈左膝,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着地,右脚背屈。5-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6-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屈膝,右脚掌抬起。7-左腿伸直,右腿后退一步,稍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腿。8-还原成预备姿势。
我的更多文章:
( 03:06:14)
( 06:19:19)
( 13:42:42)
( 08:28:47)
( 04:39:13)
( 07:09:08)
( 05:11:15)
( 01:58:03)
( 06:56:09)
( 05:08:28)
共7107条记录共237页
描述:郭林气功视频 官网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智能气功抗癌网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郭林新气功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郭林新气功视频下载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郭林气功视频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中国气功始源于上古时期的“大舞”,就是指祭祀类的舞蹈。所以大家经常听听音乐跳跳舞也是一中非常好的锻炼方法,适度即可。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气功锻炼的方式方法很多。喜欢练气功的朋友不妨也试试音乐锻炼法或舞蹈锻炼法。如果不能轻易的控制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乱转,太安静的环境反而不好。所以只要是...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将气运行于全身,以舒畅轻松的音乐来锻炼身体。爱好练气功的朋友们请注意:锻炼的时候是不用意念的。“能使用意念,那是在功力达到很高程度的时候才可以用。但...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大会表演1:由伊朗的客人友情参加“勇超气功”的外气表演。在工作经验总结报告和功法表演中,勇超气功是唯一一个使用“外气”来汇报的。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VE.1.mp4 闭关修炼,终于让我练成失传已久的气功弹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2天前
描述:气功师在给患者用气功治疗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气功太极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深圳 郭林气功 肿瘤
播放:0 | 评论:0 | 上传:
描述:上海癌友康复中心郭林气功培训班电话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胯骨骨折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