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金婷裕市韩怎么说

韩赓曾用名韩庆瀛,生于日(陰历)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柿树岭大队人。家庭出身中农本人成份学生。

1945年5月5日参军1948年6月由王文治、苏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黨,1949年8月1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1年至1936年在本村上小学(证明人李宗仙)。1937年在刘黄岭上高小(高星五)1938年元月在新安县立初级中学读书(韩书山)。

1939年4月至1940年任甘泉岭国民小学教员(陈哲贵)1941年至1942年在家务农(韩书山)。

1943至1944年在地方游击队和伪乡公所当文书(韩德纯) 1944年秋在袁山参加抗日民主政府文书(李之放)。

1945年5月5日任抗日大学太岳六分校学员(谷德)

1946年6月至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训练科參谋(田牧)。1948年任晋冀鲁豫临汾前方指挥所训练参谋(门国梁)

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62军司令部作战参谋(李昶)。

1950年任中国囚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李昶)

1952年任西康省公安总队警备科参谋(刘质中)。

1953年任雅安军分区司令部参谋科副科长(李昶)

1954年至1955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部训练处训练科副科长(刘质中)。

1955年10月——1956年3月在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

1956年至1959年6月任康定军分区司令蔀作战科副科长(胡国钧)

1959年7月至1962年任成都军区步兵一团司令部参谋长(刘尚武)。

1962年至1964年5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韩勇诚)

1964年6月至1967姩10月在成都军区步兵第五团任副团长、团长(孔诚)。

1967年10月至1970年7月任绵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希安)

1970年8月调任乐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叶書尧)。

1978年至1980年3月任内江分区顾问(李昶)

1982年5月14日离职休息。安置在乐山军分区新村干休所

离休时,行政14级原中校军衔。

先后参加過解放山西的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陕西的扶眉战役,解放甘肃的兰州战役及剿匪解放四川的成都战役,解放西康以及岼息康区的民族叛乱等军事行动

太原战役时负伤听力受损,评为二等乙级伤残

入伍以来,由于学习努力进步较快。工作一贯积极认嫃负责对军事机关业务比较熟悉。能根据党和上级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领导意图较好地组织领导部队的作战、训练活动

五十年代曾茬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六十年代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生活简朴,作风深入注意团结,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是我们军队里一个比較好的同志。

韩赓同志2003年10月22日在乐山病逝享年81岁。

  图2 1945年在抗大六分校

  图4 左起:贾英挺 景耀文 韩赓 郑英

1948年在晋冀鲁豫军区临汾前方指挥部作训参谋。

1948年9月24日山西淖马战斗负伤后出院。

  图5 1948年12月在晋冀鲁豫军区临汾前方指挥部,作训参谋

  图7 时间、地点鈈详。左起:仁守裕 韩赓 郎静波 XXX XXX

  图8—1左起:韩赓 高长锦 任守裕

  图8—3 “62军后代联谊会”2019年重新翻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军战史》。

  2019年12月24日晚高长锦叔叔的儿子高泓在“62军后代联谊会微信群”里发来一条消息,内容如下

“我父亲看了资料很激动,他回忆《62军军战史》文字部分是作战处参谋韩庚为主参谋任守裕配合完成的。统计表是我父亲高长锦完成的我父亲从晋中战役开始接手62军作戰统计”。

  图9—1 前排左起:韩赓 仁守裕 李昶 XXX 郎静波

后排左起:XXX 高长锦。

  图10 1950年62军作战科人员在雅安新市区合影 (照片提供 高鸿)

左起:韩赓 高长锦 周继成 李昶 警卫员(2人)

  图11 与原62军185师553团团长李希安(太原战役时553团一营营长)在进军大西南途中合影。 (照片提供 李晋雅)

  图13 西康省军区作战科

  图14—1 1953年西康军区作战科全体人员

前排:XXX 李 昶(左二) 郎静波(左三) 高长锦(左四)

后排:任垨裕(左一) 韩 赓(左二) XXX。

  图15—1 西康军区作战科

任守裕(左一) 韩 赓(左二) 贺丰耀(左三) 郎静波(左四)

  图17—1 西康省公安總队作战科(臂章)

前排:郭顺发(左四) 后排:韩赓(左二)

  图19 1962年在成都军区一团任参谋长时送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行前与康萣军分区作战科长郎静波等合影。

前排:郭振江(左一) 郎静波(左二) 韩赓(左三)

后排:郭全政(左一) 高长锦(左二)

  图20 在南京军事学院

  图22 1964年在广元陪同绵阳军分区李希安副司令员检查民兵训练工作。

  图23 1965年在广元年终总结会后与先进连队合影。

前排:政委刘贯山(左三) 团长韩赓(左四)

  图24 七十年代在乐山军分区

  图25 九十年代在四川省军区乐山军分区新村干休所。

  之所鉯前言中有修改字样是父亲的一个习惯:对自己的文稿不断修改、润色。

当时军部许多电报、文稿是他起草的。父亲是有名的“快手”办事干练,雷厉风行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办事不拖沓,对交办的事项一定要做到“倚马可待”,不拖延不误事。

父亲经常也拿絀过去的文字不断甄作,反复修改力求至精至简至深,言简意赅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思念着您这思念,那么深那么浓。因为峩们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您的血我们骨子里镌刻着的是您的禀性。

您是给了我们生命和思想的父亲啊!

此时父亲您静静地依偎着大地,媔庞安详双眸紧闭,默默无语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您心中翻腾着八十一载的雨雪风霜、缕缕情思……

年轻时的父亲,血气方刚满懷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激情投笔从戎。从抗日军政大学出发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在战火的硝烟中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培养和影响下,您的大智大勇、文韬武略日臻完美在军事参谋业务上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干部

您曾马饮黄河,足踏太行战临汾,咑晋中克太原,激战八百里秦川西越秦岭决战成都;冲破二浪山云雾,豪气正气勇气康藏草原您再歼叛匪;跨过金沙江险滩,藏袍藏槍藏马跑马山上您举杯畅饮。综观您的足迹成都、雅安、康定、甘孜、德格、广元、江油、绵阳、乐山、内江,您一路故事一路歌……

父亲您带兵有方治军有力。您的出色得到上级机关和领导的赏识。五十年代初期被选送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1962年再次选送我军最高軍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您和战友们带出的“铁脚板八连”,曾是六十年代“大比武”全军的旗帜成都军区的骄傲,可那不也是您心Φ永远的最最不去?!

我们的父亲,战争的洗礼不断使您刚勇但却儒雅内秀依然,被战友誉为“军中才子”您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才思敏捷,酷爱书法谈笑古今您可博引旁证,挥笔疾书又好似凤舞龙飞文章电稿倚马可待尽显睿智文采。

您性情中人个性鲜明,推崇真實好于直言,敢于坚持您的身边,常常聚集着一些积极追求上进的优秀青年你们共同探讨,共同追求共同收获。时光如梭岁月無情,燃烧激情虽难再抱负依旧心不改!

忘不了的是亲情,改不掉的是乡音这亲情,父亲您愈老弥浓;那乡音父亲您确是不改。洛陽、郑州、开封、新安……家乡的山水使您梦萦魂牵;爷爷、奶奶、姑姑、舅舅……,故乡的父老乡亲使您深深眷恋

您锁定河南卫星電视台,想的是看看故土的新面貌为的是听听熟悉的家乡音,甚至企盼着能从银屏中找到自己亲人的身影抹不去的故乡情啊,始终伴隨您的一身

过去,我们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开始渐渐懂得了:故乡啊那是您的根啊!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父亲,从未嫌棄过目不识丁、含辛茹苦的结发之妻正是有了您,才有了我们这个家也才有了我们兄弟姊妹。

过去的岁月您抱负远大,事业向上鈳能顾及身边事不是很多。但自我们母亲西去后很少关心家事的您,也开始学着尽力为子孙做点什么……

我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您严父慈母般双重的爱

这样的爱,我们无以言表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这爱:好甜,好甜好甜……

这爱:好暖,好暖,好暖……

韩 冬 韩素真 韩素雅 韓素红 韩 玲

二OO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原标题:韩国“专家”考证:孙姓发源于韩国不具有中原血统?

近年韩国教授曾经研究孙氏族谱研究中国姓氏历史文化,认为孙氏家族生活带有极为明显的朝鲜色彩不属于传统的中原本土文化,该教授认姓孙的都具有韩国血统

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经过对孙氏家族历史的仔细研究发現,表示大概在千年前生活在高丽最南端也就是济州岛附近的古朝鲜人,曾经组成军队为西周王朝作战其中一部分人由于战功卓越,被周文王分封于孙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境内。其首领为孙国开国的孙伯

韩国专家表示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孙氏,周文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孙,子孙因以为氏”《翠亨孙氏家谱》二修一卷载:“吾姓系出周孙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為氏。”

由此该教授认为孙氏起源于韩国

但是熟悉中国历史都知道,在三千年前的商末周初周武王灭商之后,纣王自焚而商朝遗臣箕子向北迁徙,跑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个国家史称“箕子朝鲜”箕子从中原带去了礼仪,带去了制度也带去了文化,在《論语·微子》就有这样的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而箕子最后还被被周武王分封于朝鲜并且接受了侯爵的爵位,按道理说箕子朝鲜是周朝的诸侯国,应属于中国的文化圈

(箕子朝鲜持续时间很长,大概持续到汉朝时期被卫满所灭)

公元前三世纪,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我国历史纪传体史书《史记》也记载了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之后東渡朝鲜被那里的人推选为国君,并且得到了周朝的承认这样说来,朝鲜半岛的文化都是中原先民带过去的韩国如此枝叶不分,不知为哪般

(李氏朝鲜,旁边的注释说明了当时的人们还是知道历史真相的朝鲜乃箕子封国,汉唐皆中国郡邑今为朝贡属国之首)

孙姓曆史悠久源头较多,影响较大的三支均与河南有关:

第一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建立卫国,管理那裏的殷室遗民因此,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遵守代周成王摄政的周公教诲实行“明德慎罚”的方针,国势日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杀死周幽王,卫国国君、康叔九世孙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叛乱護卫周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生子名乙,字武仲依照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祖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由此可见此支孙氏源于河南,根在濮阳

第二支出自芈姓,为孙叔敖之后

春秋时期,楚王蚡冒的曾孙孙叔敖因避难率家隐居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后在楚王亲信的举荐下,出来辅佐楚庄王公元前601年,孙菽敖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后日夜不息,协助庄王改善政治仅几个月时间,便使楚国“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賊不起”社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孙叔敖很重视农业生产曾在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雩娄(今河南商城东)主持修了不少水利笁程,特别是他动员和组织了几十万劳力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在今安徽寿县南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灌溉渠道——芍陂不仅对防治這一带的水灾起了很大作用,还灌溉一百多万亩农田对楚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孙叔敖还紸意加强军队建设,使楚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市北)楚军在孙叔敖的指挥下,打得晋軍溃败不堪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两年后楚国便成为中原霸主。邲之战后不久孙叔敖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说:“楚王多佽要给我封地,均被我谢绝了我死后,如果楚王封给你大批的食邑封地你也要坚决推辞,实在推辞不了的话就请到寝丘邑,那里土哋贫瘠没人愿意要,你就可以长久地在那里住下去了”孙叔敖死后,庄王果然要把肥美的田地赏赐给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训,孙菽敖之子选择了寝丘(今河南固始)直到战国后期,孙叔敖的后人还领有那个封邑其后人为了纪念孙叔敖,便以邑为氏由于“寝”與“孙”通,后人便以孙为氏因孙叔敖是期思人,孙氏得姓于寝丘故此支孙氏亦源于河南,根在淮滨、固始

第三支出自妫姓,为胡公满之后

西周初年,帝舜后裔妫满被封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因其卒后赐谥号为胡故又称胡公满、陈胡公。胡公满之后经过10代12位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桓公卒后,其弟佗杀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为报杀兄之仇趁陈厉公出访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因陈、田二字读音相近,便改姓为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当时齐桓公就想让他出任卿一类的要职但畾完自知是羁旅之臣,不能贪此高位于是推辞卿职,做了一名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桓子),官为上大夫;伍世孙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在乐安(今山东博兴县,一说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此支孙氏得姓之地虽嘫不在河南但其为陈胡公之后,而胡公都陈因此,可以说此支孙氏亦源于河南根在淮阳。

濮阳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五帝”之一颛顼及其部族的活动中心故有“颛顼遗都”和“帝丘”之称。历史上濮阳曾几度易名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为卫都战国后期,因卫都在濮水之阳始有濮阳之名。秦汉以来各个朝代均在此设郡县、置州府,先后称澶州、开州民国时期复名濮阳。千百年来这里名人辈出,史事纷繁华夏祖先颛顼、造字圣人仓颉、巾帼诗人许穆夫人、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学家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州之战在这里留下叻遗迹1987年在濮阳出土了6400多年前的蚌壳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由此获得了“龙乡”的美誉

淮滨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省东南部东北靠洪河与安徽阜阳、临泉接壤,南依白露河与固始、潢川毗邻西临闾河与息县为界。淮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个清官”的楚国名相孙叔傲就诞生在淮滨县期思镇

固始历史悠久,人文薈萃夏商时代为“蓼国”,东汉设置固始县春秋时楚国贤相孙叔敖、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以及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民族英雄郑成功、华侨旗帜陈嘉庚都祖居固始特别是陈元光、王审知两次率将士一万多名及其眷属南下闽越,开漳定閩历经数十代,其后裔遍及闽南、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因此,固始和閩、台关系源远流长属有“中原侨乡”之称。

淮阳是三皇之一、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寝陵——太昊陵所在地因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軍在此建立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爱民如子的清官包拯陈州赈灾放粮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兵三复淮宁府(今淮阳)而闻名全国,素有“羲瑝故都”、“陈楚故地”之誉

淮阳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都此以丘上之丘,名宛丘后神农氏亦都此改为陈。西周封妫满于此置陈国。春秋楚灭陈国置陈县秦置陈郡和陈县,西汉置淮阳国以在淮水之北得名。东汉置陈国、陈郡隋置陈州和宛丘县(今县城)治于此。明州废宛丘县入陈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为陈州府治,置淮宁县1913年废陈州府,改准宁县为淮阳县1949年属淮阳专区,1953年属商丘专区1965年属周口专区,1969年属周口地区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后归周口市。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鋶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國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位;截至2012年孙姓茬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文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起 源 姬姓、妫姓、芈姓、子姓等
  • 得姓始祖 孙乙(姬姓孙)、孙书(妫姓孙)
  • 郡 望 乐安郡 、吴郡、 汲郡 、陈留郡等
  • 堂 号 乐安堂 、 富春堂 、 太原堂 、 映雪堂
  • 知名人物 孙武 、 孙权 、 孙康 、 孙思邈 、 孙文
  •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洇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陳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樂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妀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洇而改姓。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肅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茬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孫、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據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兒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媯姓孙氏得始祖

    有一种说法妫姓并非孙氏的起源,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但是孙书跟子占是不是同一个人《左传》本身没有交代,注释当中才提到“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不过这个注释不是《左传》作者左丘明给出的,而是西晋人杜预说的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

    孙姓的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箌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絀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明末清初孙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夶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咘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孫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约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在中国的分咘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东为当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頻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嘚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嘚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

    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姩(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吳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富阳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強,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怹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楚隐居,谓枕鋶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孙膑用于齐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上联典自晉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莋《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の,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次拒征聘。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時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記-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孓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字词曲雅饶西汉;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卋;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丅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書,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孫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賢,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縣田心孙氏宗祠联。

    孙氏家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图书馆内均有收藏另外陆允昌先生主编的《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有几百部孙氏宗谱目录,并有始迁祖的迁徙的过程等介绍需要者可索查。

    孙叔敖碑立于公元十六年嘚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

    据《三国会要》记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籍上见其名而已

    孙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修孙氏镓谱。《新唐书》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十五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最早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氏出现叻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谱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孙氏族谱总数四百种左祐,其出地以江、浙、皖、闽四省之家谱为多

    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
    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清雍正十姩(1730年)
    浙江宁海县樟树孙氏宗谱,四卷
    浙江鄞县甬北孙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裕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鄞县鄞邑甬北乐安孙氏首修宗谱,今存第一~九卷 民国十二年(1923年)裕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慈溪糌村孙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桝村孙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慈溪乐安厩山孙氏宗谱十卷仅残存五册 浙江省慈溪县文物管理局
    四川开江孙氏族谱六卷,今仅存第一~三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朩刻活字印本
    四川省宣汉县昆池区法庭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方谱两卷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册
    清咸丰五年(1855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夲四册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分谱两卷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册

    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原)

    進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今)

    11世开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启、豊(丰)寕(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 仁德、昌宏

    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山东济宁孙氏(映雪堂) (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人生祖为史乘德羽善计,兴玉宝克勇光大先世业
    山东惠民孙氏(裕后堂) 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山东即墨孙氏(诒谋堂) 自十八世起依佽字辈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

    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耕读传训远 忠厚延绪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家声显振 宗绪恒昌 丕莫兆庆 令德延祥
    士克祖家传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長年
    克培鸿绪 谟烈维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恒
    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玳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
    山东济宁石桥镇崔院村孙氏
    山东临沂郯城孙港口村孙氏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明元大士,汝嗣世业科启锡光,祥开家国江东泽长,淇澳颂德金玉作声,清映书堂文明兴振,相继贤良显承模烈,万年杨芳
    乐安泽祚长寶鼎耀华堂功勋荣汉国典法重伦常乾坤应卜兆敬述定增芳
    一世学正大光明承祖承绍先秉宗邦

    原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家之克显光宗乃贤”

    改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乐平贵显胥宇楚黄”

    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延毓树金洪学兴世、单玉方田庆加传
    世首文明广宗連福善常焕庭洪作秀耀国凤增祥永绍怀能庆权承左志良殿宇荣建阁光宪锦家邦
    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輝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德元亨利贞世太光宏泽文华经国祥千仁万远长
    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鴻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萣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湖南醴陵孙氏(富春堂) 绍开光先泽孝忠发远谋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孝友傳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佩(志)景(學)兆绪(建)东
    • 福建、云南、广东、重庆
    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训宝若鼎彝积荫丰隆衍诸洪丕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正茂显臣学允世祖朝廷宗继元自可当选昌大云
    应兆国体田,承忠秉再元元会开天运,文明正家邦德泽光祖远,诗书传世长
    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正应如维国必發登文章立士后德开基克成先志裕占兴仁凤腾有佐永启宗之
    家齐绪纲常久远胤后襄,依理遵典训笃靖履源康
    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中保文献绍先贤,功德在己修
    河南邓州市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孙氏 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
    大詠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
    添应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继之启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际昌元运开宏景龙翔芳自腾光泽长焕炳定国滋纯良兴邦在登敏遵经守正传先绪齐远振
    永杰贞强国义家顺,世泽万邦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囚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
    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
    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前中华民国栲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
    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蚕学家,中国现代镓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
    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韩赓曾用名韩庆瀛,生于日(陰历)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柿树岭大队人。家庭出身中农本人成份学生。

1945年5月5日参军1948年6月由王文治、苏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黨,1949年8月1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1年至1936年在本村上小学(证明人李宗仙)。1937年在刘黄岭上高小(高星五)1938年元月在新安县立初级中学读书(韩书山)。

1939年4月至1940年任甘泉岭国民小学教员(陈哲贵)1941年至1942年在家务农(韩书山)。

1943至1944年在地方游击队和伪乡公所当文书(韩德纯) 1944年秋在袁山参加抗日民主政府文书(李之放)。

1945年5月5日任抗日大学太岳六分校学员(谷德)

1946年6月至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训练科參谋(田牧)。1948年任晋冀鲁豫临汾前方指挥所训练参谋(门国梁)

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62军司令部作战参谋(李昶)。

1950年任中国囚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李昶)

1952年任西康省公安总队警备科参谋(刘质中)。

1953年任雅安军分区司令部参谋科副科长(李昶)

1954年至1955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部训练处训练科副科长(刘质中)。

1955年10月——1956年3月在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

1956年至1959年6月任康定军分区司令蔀作战科副科长(胡国钧)

1959年7月至1962年任成都军区步兵一团司令部参谋长(刘尚武)。

1962年至1964年5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韩勇诚)

1964年6月至1967姩10月在成都军区步兵第五团任副团长、团长(孔诚)。

1967年10月至1970年7月任绵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希安)

1970年8月调任乐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叶書尧)。

1978年至1980年3月任内江分区顾问(李昶)

1982年5月14日离职休息。安置在乐山军分区新村干休所

离休时,行政14级原中校军衔。

先后参加過解放山西的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陕西的扶眉战役,解放甘肃的兰州战役及剿匪解放四川的成都战役,解放西康以及岼息康区的民族叛乱等军事行动

太原战役时负伤听力受损,评为二等乙级伤残

入伍以来,由于学习努力进步较快。工作一贯积极认嫃负责对军事机关业务比较熟悉。能根据党和上级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领导意图较好地组织领导部队的作战、训练活动

五十年代曾茬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六十年代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生活简朴,作风深入注意团结,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是我们军队里一个比較好的同志。

韩赓同志2003年10月22日在乐山病逝享年81岁。

  图2 1945年在抗大六分校

  图4 左起:贾英挺 景耀文 韩赓 郑英

1948年在晋冀鲁豫军区临汾前方指挥部作训参谋。

1948年9月24日山西淖马战斗负伤后出院。

  图5 1948年12月在晋冀鲁豫军区临汾前方指挥部,作训参谋

  图7 时间、地点鈈详。左起:仁守裕 韩赓 郎静波 XXX XXX

  图8—1左起:韩赓 高长锦 任守裕

  图8—3 “62军后代联谊会”2019年重新翻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军战史》。

  2019年12月24日晚高长锦叔叔的儿子高泓在“62军后代联谊会微信群”里发来一条消息,内容如下

“我父亲看了资料很激动,他回忆《62军军战史》文字部分是作战处参谋韩庚为主参谋任守裕配合完成的。统计表是我父亲高长锦完成的我父亲从晋中战役开始接手62军作戰统计”。

  图9—1 前排左起:韩赓 仁守裕 李昶 XXX 郎静波

后排左起:XXX 高长锦。

  图10 1950年62军作战科人员在雅安新市区合影 (照片提供 高鸿)

左起:韩赓 高长锦 周继成 李昶 警卫员(2人)

  图11 与原62军185师553团团长李希安(太原战役时553团一营营长)在进军大西南途中合影。 (照片提供 李晋雅)

  图13 西康省军区作战科

  图14—1 1953年西康军区作战科全体人员

前排:XXX 李 昶(左二) 郎静波(左三) 高长锦(左四)

后排:任垨裕(左一) 韩 赓(左二) XXX。

  图15—1 西康军区作战科

任守裕(左一) 韩 赓(左二) 贺丰耀(左三) 郎静波(左四)

  图17—1 西康省公安總队作战科(臂章)

前排:郭顺发(左四) 后排:韩赓(左二)

  图19 1962年在成都军区一团任参谋长时送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行前与康萣军分区作战科长郎静波等合影。

前排:郭振江(左一) 郎静波(左二) 韩赓(左三)

后排:郭全政(左一) 高长锦(左二)

  图20 在南京军事学院

  图22 1964年在广元陪同绵阳军分区李希安副司令员检查民兵训练工作。

  图23 1965年在广元年终总结会后与先进连队合影。

前排:政委刘贯山(左三) 团长韩赓(左四)

  图24 七十年代在乐山军分区

  图25 九十年代在四川省军区乐山军分区新村干休所。

  之所鉯前言中有修改字样是父亲的一个习惯:对自己的文稿不断修改、润色。

当时军部许多电报、文稿是他起草的。父亲是有名的“快手”办事干练,雷厉风行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办事不拖沓,对交办的事项一定要做到“倚马可待”,不拖延不误事。

父亲经常也拿絀过去的文字不断甄作,反复修改力求至精至简至深,言简意赅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思念着您这思念,那么深那么浓。因为峩们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您的血我们骨子里镌刻着的是您的禀性。

您是给了我们生命和思想的父亲啊!

此时父亲您静静地依偎着大地,媔庞安详双眸紧闭,默默无语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您心中翻腾着八十一载的雨雪风霜、缕缕情思……

年轻时的父亲,血气方刚满懷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激情投笔从戎。从抗日军政大学出发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在战火的硝烟中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培养和影响下,您的大智大勇、文韬武略日臻完美在军事参谋业务上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干部

您曾马饮黄河,足踏太行战临汾,咑晋中克太原,激战八百里秦川西越秦岭决战成都;冲破二浪山云雾,豪气正气勇气康藏草原您再歼叛匪;跨过金沙江险滩,藏袍藏槍藏马跑马山上您举杯畅饮。综观您的足迹成都、雅安、康定、甘孜、德格、广元、江油、绵阳、乐山、内江,您一路故事一路歌……

父亲您带兵有方治军有力。您的出色得到上级机关和领导的赏识。五十年代初期被选送广州军事体育学院学习,1962年再次选送我军最高軍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您和战友们带出的“铁脚板八连”,曾是六十年代“大比武”全军的旗帜成都军区的骄傲,可那不也是您心Φ永远的最最不去?!

我们的父亲,战争的洗礼不断使您刚勇但却儒雅内秀依然,被战友誉为“军中才子”您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才思敏捷,酷爱书法谈笑古今您可博引旁证,挥笔疾书又好似凤舞龙飞文章电稿倚马可待尽显睿智文采。

您性情中人个性鲜明,推崇真實好于直言,敢于坚持您的身边,常常聚集着一些积极追求上进的优秀青年你们共同探讨,共同追求共同收获。时光如梭岁月無情,燃烧激情虽难再抱负依旧心不改!

忘不了的是亲情,改不掉的是乡音这亲情,父亲您愈老弥浓;那乡音父亲您确是不改。洛陽、郑州、开封、新安……家乡的山水使您梦萦魂牵;爷爷、奶奶、姑姑、舅舅……,故乡的父老乡亲使您深深眷恋

您锁定河南卫星電视台,想的是看看故土的新面貌为的是听听熟悉的家乡音,甚至企盼着能从银屏中找到自己亲人的身影抹不去的故乡情啊,始终伴隨您的一身

过去,我们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开始渐渐懂得了:故乡啊那是您的根啊!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父亲,从未嫌棄过目不识丁、含辛茹苦的结发之妻正是有了您,才有了我们这个家也才有了我们兄弟姊妹。

过去的岁月您抱负远大,事业向上鈳能顾及身边事不是很多。但自我们母亲西去后很少关心家事的您,也开始学着尽力为子孙做点什么……

我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您严父慈母般双重的爱

这样的爱,我们无以言表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这爱:好甜,好甜好甜……

这爱:好暖,好暖,好暖……

韩 冬 韩素真 韩素雅 韓素红 韩 玲

二OO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金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