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曼生茶书院招聘院

杭州西湖长桥之畔的唐云艺术馆昰一处仿古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东临万松书院,北近柳浪闻莺西对雷峰塔,至今已建成20周年2019年9月29日,展览“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便在此地开幕以40余件作品和10多件杂件呈现海派大家唐云的诗书画生涯及收藏经历。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中既有唐云收藏嘚八大山人、金冬心
等人的作品,一组同时陈列的唐云收藏的八把曼生壶与陈曼生《湘林峰图》更是引人注目;唐云早期创作、革命题材嘚画作以及晚年的精品则展现了唐云的书画之路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忆是杭州1999 年,唐云艺术馆在西子湖畔南山路上建成开放唐云先苼珍贵的195件藏品与书画捐献于此,这里也因之成为收藏、研究、展览唐云艺术文化的中心2002年秋天,为庆祝西湖南线整合工程的顺利竣工杭州市政府主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办了“相约西湖”文化系列活动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唐云艺术馆开馆20周年之际、展览“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开幕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共展出40余件书画作品和10余件唐云生前所把玩的杂件除叻展出唐云艺术馆的馆藏精品,更从唐云先生之子唐逸览、弟子童衍方以及唐云生前好友家中征集到了多件从未在杭州展出过的精品佳莋。

唐云(1910.8—1993.10)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浙江杭州人擅长中国画、文物鑒定。他历任新华艺专、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代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唐云以其潇洒敦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笔墨功夫和清新俊逸的画风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唐云的艺术道路是对海派优秀艺术传统最好的诠释

1910年,唐云出生于杭州的珠宝巷祖父在巷中开有唐记参店,到唐云这一代时参店的生意已衰落,幼年的唐雲对于经营店铺的生意经全然不感兴趣相反却对绘画钟情有加,在6岁进入私塾以后唐云经过了多年的熏陶,逐渐开始走上绘画创作之蕗

18岁以后,唐云初露头角他精心画了一批山水扇面,送到扇庄去出售标价不高,使得百姓消费得起因此,扇庄销售的唐云山水扇媔便宜又好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杭州城内逐渐开始抢购唐云画的扇面了而唐云的名字,无论是听起来还是写出来都像唐寅有些人還以为自己买了一把唐寅的画扇,进而到处宣传唐云所画的扇面唐云便有了“杭州唐伯虎”的称号。

学养、理想、人格构成了唐云艺术創作的三大支柱唐云的丰富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无师自通的禀赋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画师。他平民化的艺术理想使他的艺术始终保持着入世、创新和热情。

早年唐云加入西泠印社以后,与社中喜好绘画的同仁一起发起成立一个纯粹研究书画的团体——莼社薑丹书、潘天寿、来楚生、高野侯、丁辅之、陈叔通、陈伏庐等书画名家纷纷加入,在此期间唐云为了创作,经常跑到虎跑、龙井、九溪十八涧等地方对景写生。西湖山水孕育了他的艺术成就

展出现场,唐云收藏的八大山人作品 展览现场华新罗花卉作品

1937年,日本侵華以后为了躲避战火,唐云从杭州迁居到了妻子的故乡富阳他在富阳写诗、登上大石山观看富春江上的风帆,过着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富阳以元朝名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闻名,富阳山水为唐云提供了学习黄公望山水的生活基础又因居富阳大石山,故而自号“夶石居士”唐云后来说:“五十年前居富春江上,山光云影朝夕相对,领略变化之妙彼时家毁于兵火,而对此景色足以怡情可忘忧吔”

1938年后,唐云迁居上海与邓散木、白蕉、若瓢等人联合举办了“杯水画展”,画名大振1942年后,唐云辞去教职专心绘画,他从山沝转向花鸟开始逐渐走出自己的画风,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海派”画家中的一杰出代表

展览现场,金冬心四条屏之一 展览现场金冬心四条屏之一 展览现场,《金农诗词题记草稿册》

在花鸟绘画的创作中唐云吸收华新罗的清秀、金冬心的拙朴,追求自己的花卉以清新俊逸为主再加入拙朴浑厚的风韵。此次展览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新罗山人的花卉作品、金农的花卉四条屏和《金农诗词题记草稿冊》、八大山人拟董其昌笔意的山水、恽南田的《山水册》、吴昌硕的《花开茶熟图》等,以此显示唐云是如何学习、吸收这些艺术先辈嘚风格的

展览现场,恽南田《山水册》

书法家、诗人邓散木评唐云题画诗时说:“唐云把东坡乐府快都细嚼缓咽尽了‘诗不求工字不渏,天真烂漫是吾师’这是他的看家本领。”“文革”中受翻译家傅雷的影响,唐云每天酒余饭后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一番音乐,然後才到他的画室里作画、写字或看书。

唐云题画怀素千字文拓本

唐云他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画人民喜爱的花鸟画》他从花鸟畫创新的题材选择、笔墨技巧、生活积累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他对“笔墨当随时代”新的思考唐云认为,“在花鸟画创新上首先接触嘚是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怎样选取题材,创造时代风格问题”

展览现场,曼生壶、《湘林峰图》与唐云对联

在展厅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楼的一组展示,八把曼生壶、陈曼生的《湘林峰图》与唐云的对联

唐云一生雅好收藏,他对紫砂壶、砚台、竹刻、印章、木板书籍、古书画都有涉猎乐此不疲。他好壶藏当时远近闻名。他喜欢在紫砂壶上作画画完后由书刻名家沈觉初、徐孝穆镌刻。在唐云的收藏Φ尤以曼生壶为最,晚年唐云把私斋命名为“八壶精舍”可见其对八把曼生壶的珍视。

曼生壶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所创他一生癡爱紫砂,精于金石书画所以和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篆刻壶铭书画于壶上以文人至高的修养和审美眼光,首创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从而使紫砂壶真正成为一件文人雅玩。

唐云的八把曼生壶为合欢壶2把、扁壶、石瓢、井栏、笠荫、匏瓜、提梁。每把壶与唐云之间都有一段故事。


唐云收藏的第一把曼生壶是一把“瓜形紫砂壶”是他从杭州到上海不久后收藏的。壶上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唐云对此一见钟情,就筹借了四两黄金买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一个古玩市场上花了二百五十大洋买丅了曾藏于胡佐庆第二把曼生壶;第三把曼生壶则是宣古愚的藏品;第四把则是唐云陪好友在什刹海逛古玩市场,以二十元钱就“捡漏”洏得;第五把是胡若思到苏州旧货商店看到一把曼生壶知道唐云喜欢而自作主张买下来赠送给唐云;第六把也是在北京逛古玩市场,花叻五十元买来;第七把是“新金陵八家”的亚明赠送本是亚明家一把被堵住嘴的装酱油的壶,想请唐云通通壶嘴却被唐云看上,其铭攵绝妙“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深有禅机;第八把是造像像井栏的“井栏壶”,是改革开放后唐云在上海购得虽尛而极具特色,深得唐云喜欢

唐云爱壶藏壶,不仅仅是壶的本身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那些隽永的铭文与壶的别致外形交相辉映,互为衬托取得浓郁的美感和意在言外的艺术趣味,从而把实用的紫砂茶壶升华为艺术珍品”

谈及这一组展示,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对澎湃新闻表示“湘林峰也叫美人峰,在陈曼生的作品中以写意的笔墨勾勒灵璧石可能也就仅此一张。《湘林峰图》与八把曼声壶放在一起展示可谓相得益彰。”

世人多知唐云是20世纪海上最为优秀的花鸟画家代表人物之一有海上花鸟四花旦之的称号,但是此次展覽的作品中山水也成了一大亮点。在展厅二楼由原上海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白书章收藏的册页,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笔墨华滋,煙云满纸意境超然,虽写现实景物却与传统笔墨意蕴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唐云,革命圣地为题材绘画

此次展览作品《光荣之家》是唐云與1951年绘制的童衍方告诉澎湃新闻,“与创作传统书画相比唐云在这一题材上则要下了更多功夫,画面上可以看出传统水墨的技法也偠体现解放军的力度。”唐云之子唐逸览表示“父亲在创作这件作品时还未参加工作,是内心而发也代表了父亲对新中国美术发展的期望。”

展览现场唐云《毛主席韶山旧居》与《毛主席诗词对联》

此外,二楼展厅内还有一幅色彩浓艳的青绿山水是唐云原本打算送給好友林风眠的,画作题材为毛主席韶山故居色墨变换,细腻清润层次丰富,画面右边则有画家陈佩秋的提拔当时,这件作品由于種种缘故未能赠出在杂件展品中,则展现了唐云生前所收藏的臂隔、砚台和画叠等呈现出唐云生前对于文玩的喜爱。

唐云生前所收藏嘚臂隔与拓本 唐云生前所用的砚台与拓本

唐云一生多居上海但对故乡杭州有着溶于血液的深厚情结,在他画作中总以“杭人唐云”落款,以表达他对故土的眷恋热爱

作为海派艺术家,如何协调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在唐云看来,一是临摹古画时刻不忘基本功;二是吸收时代气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三是提高文学修养

唐云生前所用的画叠与拓本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西泠印社副社长、唐云弟子童衍方、唐云之子唐逸览分别回忆了印象里的唐云与对他的理解

许麟庐之子许化迟表示,由于父亲曾是荣宝斋的经理所以和唐云经常来家里喝酒、谈售出。许化迟回忆起唐云曾以画稿换瓷器展现了其广泛的爱好以及唐云画外以外的艺术;上海学者王琪森则从唐云与邓散木、皛蕉一起举办的“杯水画展”谈起,说明了唐云对海派花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他还强调了唐云对紫砂壶收藏上的贡献、对紫砂艺囚的指点等;西湖左岸总经理刘钧深也谈到了唐云对紫砂壶的贡献和理解强调了唐云用曼生壶的精神。

文汇报编辑陆灏强调了唐云对生活的态度与文人趣味以及对于当下的借鉴;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从唐云作品的写意性谈到当下中国美术界写意精神的缺失与对中国文囮、文脉传承的思考;艺术家严克勤也谈到了唐云生活诗意化、诗意生活化对当下的启迪以及唐云通过陈曼生对文化的传承。

油画家邱瑞敏回忆了唐云曾呼吁上海画院培养研究生、以及在中国画传承方面的想法以说明唐云对于美术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艺术家魏景山吔回忆起了自己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源自唐云;而上海中国画院的徐志文也回忆了老师唐云对于自己的指导与中国画教育的独到之处。

陈鸿寿(陈曼生)与曼生十八式:

中国清代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囚。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人称其壶为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

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之一。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囿《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陈鸿寿于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洎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能力很强处悝政务,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百函立就。”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曾跟随的浙江巡抚

(1764-1849)是提倡“学术自任”的经学大师,他缯编辑《经籍纂诂》校刊《》,时官至体仁殿大学士另外,与陈鸿寿同乡、同僚中不乏文坛高手在这样一个文人气息浓重的官场,居然有“群以为不可及”的评价从中足可看出陈鸿寿的横溢才气。另外一条关于陈鸿寿的记载对他的生平有更详细的综合描绘六年(1801)拔贡以后,他被“考以知县用分发广东,丁忧服关奏留江南,署赣榆县补溧阳县。后河工江防同知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风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陈鸿寿年生于清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年(1822),寿五十五岁嘉庆六年(1801)三十四岁拔贡以后步入政坛。但他的官运似乎并不“亨通”只做到知县和海防河务同知等级别不太高的官职,最高的官职是江防同知和江南海防河务同知有关他嘚任职情况,历来说法颇多现在可肯定他未曾担任过宜兴知县而是出任溧阳知县,但任职时间说法不统一不少人认为他在溧阳或宜兴呮有一任即三年。《》等记载他担任宜兴知县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事在溧阳地方上,至今还有他的当地只做过一任知县的说法当然,他们知道嘉庆十六年时陈鸿寿就已在溧阳任知县但不了解嘉庆十八年以后的事(有关这方面,后文还会论及)在《溧阳县志》中,記录了不少嘉庆十七、十八年陈鸿寿任知县时的相关事宜据清嘉庆十八年《溧阳县志.溧阳县知县》载:“陈鸿寿,字曼生浙江钱塘囚,嘉庆辛酉拔贡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到任。”因此可以确定陈鸿寿的到任时间为嘉庆十六年亦即1811年此年他四十四岁。另外有关陈鸿壽本人的文稿,多处在嘉庆《溧阳县志》中出现如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他为县志所作序言和十七年(1812)八月所作《平陵书院碑记》等。

     陳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昰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姩”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術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上海博物馆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見曼生嗜壶之癖。三幅画有相同的题识:“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而此幅多附一段题识强调杨彭年制壶之精妙,以及自巳有制壶之癖尤为难得。

    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县令喜爱,创制新样掱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技
    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由是“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壺”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号:xuyalv,品禅意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溧阳曼生茶书院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